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黃石公素書》釋義

     福蓮 2010-12-11

    《黃石公素書》釋義

    任 法 融 

    《黃石公素書》概論

    《黃石公素書》釋義(一)

     

       《素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fā)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shù),以此認識事物,對應(yīng)事物、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老子》主張尚無為、法自然的思想,與黃石公講的潛居抱道,以待其時,即根據(jù)客觀情況的發(fā)展變化而靈活應(yīng)用。這種思想仍是“無為”、“自然”之意。老子對理民統(tǒng)眾的指導思想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黃石公是說:“略己而責人者不治。”“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以上二者都認識到,先求諸己的自我建立,是為理民統(tǒng)眾的首要條件。老子對待下屬的態(tài)度是:“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黃石公對下屬的戒慎是:“薄施厚望”、“自厚薄人”、“貴而忘賤”。老子對事物變化的認識方法是:“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黃石公是說:“推古驗今,所以不惑。”老子在橫向交接上,主張“柔弱”、“謙下”,黃石公主張的則是“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老子唯一的治國要領(lǐng)是:“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黃石公主張的是:“德足以懷遠”、“先莫先于修德”。所以黃石公在治國統(tǒng)軍取眾時首先對修身及自我要求特別嚴格,同時對其理家、理國的方略能高瞻遠矚。欲得齊家、治國,成就偉大的功業(yè),須先絕禁自身的嗜欲,減損過惡,斷絕酒色,遠避嫌疑,使自身成為一個潔白無污的清廉者。其二,要博學切問,增廣知見,高行微言,修身建德,使自身有高尚的德行,以恭儉謙約處人,親近仁人,和正直的君子交友,斥責為非作歹及尚讒言的小人。不可輕上,戒于侮下。

        對自己的立身要求,應(yīng)是橛橛梗梗,堅定不移,孜孜淑淑,始終如一,戒慎篤行,忍辱好善,至誠體物,知足知止,精誠純一,不茍得,不貪鄙,戒自恃與多私。

        任材使能,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發(fā)號施令的原則是:存心與政令一致,不可后令謬前,對部下要寬宏大量,不能以過棄功,要恩厚待人,不可薄施厚望,不可貴而忘賤,不可凌下取勝,不可自厚薄人。

    獎賞要慷慨,賞罰要分明,不可貪人之有,不可美讒仇諫。

        處世理國,要體道建德,審權(quán)變,察安危,追本溯源,觀察現(xiàn)象,度測將來,防患于未然,戒禍于始萌,以此明辯盛衰之道,通曉成敗之數(shù),審辨治亂之勢,或就或去而順理。

        老子》論的是道之宏觀整體,《素書》是將道的整體與作用及表現(xiàn)形式(夫道、德、仁、義、禮五著一體也)統(tǒng)為一貫,集為一體,同時《素書》有因時勢而應(yīng)變的特點。《素書》不僅是一部修身處事的格言集,而且是一部治國統(tǒng)軍的政論書。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shù),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垂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損惡,所以讓過;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
    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wù);
    癉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應(yīng)卒;
    設(shè)變致權(quán),所以解結(jié);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篤行之術(shù):
    長莫長于博謀,
    安莫安于忍辱,
    先莫先于修德,
    樂莫樂于好善,
    神莫神于至誠,
    明莫明于體物,
    吉莫吉于知足,
    苦莫苦于多愿,
    悲莫悲于精散,
    病莫病于無常,
    短莫短于茍得,
    幽莫幽于貪鄙,
    孤莫孤于自恃,
    危莫危于任疑,
    敗莫敗于多私。

    遵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闇,
    有過不知者蔽,
    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禍,
    令與心乖者廢,
    后令繆前者毀,
    怒而無威者犯,
    好眾辱人者殃,
    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兇,
    貌合心離者孤,
    親讒遠忠者亡,
    近色遠賢者昏,
    女謁公行者亂,
    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勝者侵,
    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
    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以過棄功者損,
    群下外異者淪,
    既用不任者疏,
    行賞吝嗇者沮,
    多許少與者怨,
    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報,
    貴而忘賤者不久,
    念舊而棄新者兇,
    用人不得正者殆,
    強用人者不畜,
    為人擇官者亂,
    失其所強者弱,
    決策于不仁者險,
    陰計外泄者敗,
    厚斂薄施者凋,
    戰(zhàn)士貧、游士富者衰,
    貨賂公行者昧,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牧人以德者集,
    繩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
    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
    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豫定謀;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饑在賤農(nóng),寒在惰織;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yǎng)人厚;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產(chǎn),水淺者大魚不游;
    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抱石者盲,羊質(zhì)虎皮者辱;
    衣不舉領(lǐng)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足寒傷心,民怨傷國;
    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民先弊;
    根枯枝朽,民困國殘;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鐘。
    務(wù)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
    同仁相愛,
    同惡相黨,
    同愛相求,
    同美相妒,
    同智相謀,
    同貴相害,
    同利相忌,
    同聲相應(yīng),
    同氣相感,
    同類相依,
    同義相親,
    同難相濟,
    同道相成,
    同藝相規(guī),
    同巧相勝,
    此乃數(shù)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原始章第一

    原始章是本書總綱,主旨是闡發(fā)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亂之原由。故以“原始”標作章名。全章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起首提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天下萬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萬物無一不體現(xiàn)道。即道的體用及表現(xiàn)形式萬物都具備。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現(xiàn)形式,更應(yīng)合乎道。人類社會的盛衰興亡,治亂變遷,皆由人定。人若體之于道,用之于德,表現(xiàn)于仁義禮,則盛,則成,則治。如果背離了道,自然就失去人身的作用(德)。人失去人身應(yīng)有的作用(德),則不會有仁義禮的表現(xiàn)形式。這正是導致世道衰敗的前因。因此說:“夫欲為人之本者,不可無一焉。”(道德仁義禮)

    第二節(jié):說的是明析事理的賢人君子,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的得失,作為審辯世道變遷的準則,故懷器在身,潛居待時。此五者昌行,是好時,是良機,趨而就之,必可大展雄才,輔國安民,成就偉大的業(yè)績。此五者若衰喪,則是失時,只可隱沒其身,保全性命而已。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德仁義禮五者總而論之,相似根桿與枝葉的關(guān)系。

    道德為根桿,仁義禮是枝葉。無論主桿與枝葉,總為一體。

    分而論之,如同母與子的派生關(guān)系。道德為母,仁義禮為子。從整體而論,此五者的關(guān)系,猶如車馬的整體、作用及動態(tài)表現(xiàn)形式一樣,道是車馬的整體,德是車馬引重致遠的作用,仁義禮則指規(guī)范的駕馭方式、理想的運動環(huán)境。單就人倫規(guī)范方面講,道德是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而仁義禮是外在應(yīng)物的表現(xiàn)形式。如人有實質(zhì)的道德誠載于內(nèi)心,而形體的言談舉止自然有仁義禮的表現(xiàn)形式。儒云:“誠于中而形于外。”正是此義。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蹈:踐行,實行。

    從宏觀方面講,萬物皆在宇宙整體中生存,無論一言談、一動作,無不舉步踐行著“道”,實行著“道”。所以,道與物的關(guān)系,如同水與波的關(guān)系,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從微觀方面講,道在人身則為元氣,元氣足則神旺,神旺則為樸,樸實則器物全,物全則作用強。道在人類則為人倫規(guī)范,符合此規(guī)范,則家齊國治,社會穩(wěn)定,而社會穩(wěn)定,則天下太平。

    群生是賴,萬類咸仗著“道”,然則因各物所稟受的氣質(zhì)不同,故物不能得道之大全,盡道之全體,故曰:“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欲:物順理將要應(yīng)該的意思。

    萬物非道不立,道非物無處體現(xiàn)。道生萬物之后,道又內(nèi)涵于萬物之內(nèi),物得道者,方可成物。故曰:“德者物之所得。”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得樸氣而生者,其性穩(wěn)固而堅定,隨其形而成山石;得動氣而生者,其性輕浮而躁動,隨其形而飛蕩;得靈氣而生者,其性善思而多變,隨其形而成人。道在“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的過程中,無不稟得此性,順應(yīng)其理,隨之而各成其形。故曰:“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慈惠:博愛,思惠。

    *:惻隱:真誠,悲痛,同情,憐憫。

    的體性是虛無自然,清靜無為,其作用為德,德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不分賢愚、利害、尊卑、貴賤,應(yīng)化無方,周遍無遺。相似日月無所不照,如同雨露無所不潤,體現(xiàn)于人則為“仁”。“仁”的表現(xiàn)是慈愛憂惠、真誠自然、恭儉謙讓,應(yīng)對事物則為寬宏忠恕、憐憫體恤、憂傷慈悲、遂物順理,無一物不獲其生,無一事不獲其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宜:適宜。

    天地萬物均在自然相合的適宜之中生生化化。現(xiàn)以朝政論之:君主心正意誠,臣子忠貞清廉,均應(yīng)以此為宜。若此,國綱必振,萬民必理,百業(yè)興旺,四海必服。再以家道論之:父母應(yīng)以慈愛撫育,子孫應(yīng)以孝敬贍養(yǎng),兄應(yīng)以悌,弟應(yīng)以敬,夫應(yīng)以倡,婦應(yīng)以隨。如此,則六親必合而家道齊。凡事皆然,理順則事宜,理不順則事逆,事逆則亂,亂則不安,不安則廢。

    順事物之理者為善,表彰而賞;逆事物之理者為惡,決斷而罰。故朝政有法,家庭有規(guī),行軍有律,工匠自有規(guī)矩。欲使物物各得其宜,各順其理,建立功績,成就事業(yè),必依“義”以處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夙:早,朝。

    宇宙生成之后,就自然出現(xiàn)天尊地卑的高下之序,然則天地之間的萬物生成群體之后,亦會自然出現(xiàn)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自然之序。這些秩序是自然的、非人為的。故莊子曰:“宗廟尚親,朝庭尚尊,鄉(xiāng)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論語》亦說:“非禮匆言,非禮匆動,非禮匆視,非禮匆聽。”由此可證,“禮”是人倫的自然之序,無論清晨的起床,夜晚的寢寐,均須履踐遵循而不可失其常。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從整體本質(zhì)上講,只求內(nèi)在的道與德就可代替外在的仁義禮之表現(xiàn)形式。

    從作用表現(xiàn)上講,道德仁義禮五者均須具備而不可缺一。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

    居其一焉。”“王”是萬民之首,故以王代人。人的本質(zhì)及表現(xiàn)形式亦合于道。故《論語》中說:“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既此,人應(yīng)內(nèi)心忠誠,體于道,懷于德,應(yīng)之以仁,處之以禮。

    賢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shù),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有形有象的事物,在自然之道的運化中,自有生殺之機。故盛衰循環(huán),成敗交遞,治亂往復,其中有道、有數(shù)、有理。天理昭昭,不爽毫發(fā)。體之以道德,行之以仁義,踐之以禮者,是盛之機、成之象、治之兆。離道德、背仁義、逆禮儀者,是衰之征、敗之因、亂之始。故明曉事理的賢人君子必依道德仁義禮五者的得失,作為明辨盛衰、通曉成敗、審察治亂的準則。若此五者失,則避而去之,五者備,則趨而就之。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是故賢人君子審時度世,不茍安,不妄為,懷器隱居,以待時機,猶如農(nóng)夫耕作,伺節(jié)氣,不失時,逢時令,不失機。如此不但能盡其輔國安民的人臣職責,而且能成就絕代偉大之功績。故《周易·下傳》中說:“公用射隼于高墉,獲之后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喻君子有利器藏之于身,等待有利的時機方才行動,出獵必定有獲。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賢人君子,懷器于身,若時不至,機不到,只能隱沒自身,只求保全生命而已。故《莊子·人世間》中說:“孔子適楚,楚狂人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他是說,孔子到楚國去,楚國狂人接輿到孔子的門上說:鳳啊,鳳啊,你的德行怎么這樣衰敗。未來的世道不可等待,已往的世道不可追回。天下有道的時候,圣人可以成就事業(yè)。天下無道的時候,圣人僅僅保全生命就行了。尤其在當今的世道,應(yīng)求避免遭受刑罰。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垂后世。

    以此行于萬物,功績偉大,道德足高,隨之不但名顯當時,而且功垂后世,子孫祭祀不輟。

    正道章第二

    正道章,“正”即證也。證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故以“正道”為章名。
    此章主旨,是闡發(fā)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本章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以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俊”的德行才質(zhì)來證明大道的體性。第二段是以堅強剛毅,人中殊甚——“豪”的儀表、清廉來證實大道的作用。第三段是以特出卓越,剛毅堅貞——“杰” 的浩然正氣來證明大道的功能。

    德足以懷遠,

    德:能體現(xiàn)自然之道整體作用的謂之“德”。德行充實于內(nèi)心的人,道的作用及人的精神似電波一樣,流露發(fā)射于宇宙之中,他的神氣力量在無形中吸引著萬物,故使人內(nèi)懷喜悅之心,近者 歸,遠者服。正如老子所說:“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莊子·德充符》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衛(wèi)國有一個德行純?nèi)嫒莩舐娜耍邪я~它,男子和他相處,不想離開,女子見了他,寧愿給他當偏妾,不肯給別人作正妻。他一無權(quán)勢地位,二無錢財,三無超人才能,然而人們都愿依附他、親近他。這正是本書中所說的“德足以懷遠”。又如《尚書·大禹謨》中記載說,舜讓位于禹時,有苗國不愿順從,舜讓禹以兵力征討,有一個名叫益的大臣勸說:“唯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于是舜班師回朝,增修其德,七旬之后,苗國自來朝貢。

    信足以一異,
    *:信:信賴。
    *:一:綜合,統(tǒng)一。
    *:異:不同。

    天地之間,品物萬類,各因所稟,各據(jù)特性,巧拙賢愚,強弱剛?cè)幔w潛動植,胎卵濕化,金木水火,男女雄雌,三教九流,士農(nóng)工商,異類同載于統(tǒng)一的大化之中。因物物稟賦不同,所以趨去背向有異,愛惡取舍有殊,以致“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然則用何方法使這些千般異類達到綜合統(tǒng)一呢?以奸詐虛偽來籠絡(luò),是為茍得,待識破之后,仍會分離。以詭怪奇計來詐騙,是為茍安,物必以此還報于我。既此,用奸詐詭計綜合異類,不可濟事。故必以誠實(信),可使群體統(tǒng)一,互為生息,相安協(xié)調(diào)。何以知其然也?金木水火四類物體,它們的性質(zhì)與現(xiàn)象,不但截然不同,而且,各據(jù)特性而相克。唯獨寬廣、忠厚、誠實、穩(wěn)固的土(大地)能使四類綜合而統(tǒng)一。木非土不長,金無土不生,火離土不燃,水背土泛濫。因此,人應(yīng)取法土的誠實穩(wěn)固之德,對事物應(yīng)以寬宏、忠厚對待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方可取信于民,統(tǒng)一異類。

    義足以得眾,

    處事接物,應(yīng)無一事而不順其理,無一物而不得其宜。愈是如此,必愈足以服眾。

    才足以鑒古,
    *:才:賢能,才干。
    *:鑒古:評定。

    稟賦先天正氣之厚者,后天的才質(zhì)肯定強足,智能敏捷。這種人能通曉事物之間的情理,更可識別往昔之所事,鑒定古人之所為。例如,文王能識辨八卦易象之數(shù),故為卦爻作辭以告吉兇。孔子能理解先圣修齊治平之道,纂六經(jīng)垂訓后世,蓋因稟賦之厚,才質(zhì)充足所致。

    明足以照下,
    *:明:光明。

    自然之道的體性是“湛然常寂”,清徹透明。泰山雖大,盡照其表。秋毫雖小,咸察其里。人稟道的這種體性,則心境圓明,虛白朗曜,無處不照,無所不燭。常人因七情六欲、私心慮念過甚,障蔽了自性,致使空白的心地一團漆黑,不能自明。因此,人應(yīng)遣除私欲,驅(qū)逐情妄。莊子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如此,先天性體,自然充足,猶如日月高懸,萬國九州,盡照無遺,善惡是非,全覽無漏。

    君子如能體此性,則心正意誠,能明察下臣之忠奸;臣子如體此性,則心地清廉,可辨萬民之是非。

     此人之俊也;

    *:俊:才智超群,出類拔萃。

    在人群中,德才兼?zhèn)洌帕x充足,能出類拔萃的人,稱之為“俊”。因此,欲為人類之俊者,則必須具備德性純?nèi)⑿帕x實足、才質(zhì)超群等條件。

    行足以為儀表,

    *:行:行為,表現(xiàn)。

    *:儀表:容貌、姿態(tài)、標準、楷模。

    行為端莊、肅穆、威嚴,如此則能給人們在做人上作楷模與典范,在行事上作標準與師表。故《詩》曰:“穆穆文王,于輯熙敬止。”又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論語》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母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以上均是描述道盛德善的君子,言行舉止的肅穆莊嚴,使人們慕悅而足可取法的“儀表”。

        智足以決嫌疑,

    *:嫌疑:疑惑。

    心地迷罔,知見窄淺,遇事必然疑惑,心念踟躕,優(yōu)柔不決。唯有天性敏捷,智見廣足者,逢事才能決然果斷,析疑解惑。

        信可以使守約,

    *:約:事先商定,共同遵守的盟約。

    內(nèi)懷忠貞,誠實無妄,那么在彼此交接事物的過程中,在遇到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事先商定的盟約。

        廉可以使分財,

        *:廉:廉潔。

    清白廉潔,不沾不污,心地公平,無私無偏,如此則處事必公,分財必均。

    此人之豪也;

        才高智廣,人中殊甚者稱豪。

        “豪”的條件是:莊敬言行,有足以為人們?nèi)》ǖ?#8220;儀表”,博學智廣,遇事而能明斷是非,誠實無妄,與物交接能堅守盟約,處事公正。

    守職而不廢,

    *:職:職責,職位。

    *:廢:背離,拋棄。

    身負關(guān)乎國家安危的職責,應(yīng)當逢艱險而不逃離,臨大難能堅守。如守關(guān)將陸登,臨殺身之險而不離職,此之類也。

        處義而不回,

    內(nèi)心忠貞,堅守理義,于生死關(guān)頭,確然不改初衷。桃園結(jié)義,關(guān)云長寧死于土山而不肯投曹,此之類也。

        見嫌而不茍免,

    *:嫌:疑忌。

    被人猜疑不急于為自己辯解避嫌。

    見利而不茍得,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不道不德、不仁不義而得者,均為飲鴆止渴、割脯救饑,茍得一時片刻而已。故特出卓越的人,見利必察其可否,不會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此人之杰也。

    *:杰:特出而卓越

    堅貞、剛毅、公正、浩然、不茍免、不茍得,以此超出眾人之上者為“杰”。其條件是,艱難確然而不廢其職,迫生死而能恪守其義,不茍且于非理,不茍得于

    求人之志章   第三

    “求人之志章”:求者,是覓求、尋找之意。其主旨是說欲成大業(yè),須得其人,要得其人,先知其志向,故以“求人之志”為章名。

        本章共列一十八條,總歸八個方面。也就是將這八個方面作為“求人之志”的標準。“求人之志”的八個標準是:

        一、清白無污、公正無私的廉潔。二、知多見廣、修身建德  的博學。三、善于用人、任材使能的胸懷。四、通權(quán)達變、足智  多謀的才質(zhì)。五、藏器于身、謹言慎行的耐心。六、堅定不移、剛直宏大的魄力。七、自強不息、勤勞不倦的精神。八、溫柔謙和、恭儉退讓的品德。

        “志不可以妄求”,求必有所依。本章所舉的一十八條,正是“求人之志”的標準。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

        *:嗜:過分的貪求與愛好。

    *:累:煩贅,苦惱。

    重于外者拙于內(nèi),本來的天性,自然圓明,無私無掛,何累之有?只因后天的情欲逞狂,占據(jù)了先天性體的陣地,喧賓奪主,以致“煩勞妄想,憂苦神心”,勞勞碌碌,疲憊苦累。要得解脫此累,必須斷絕七情(喜、怒、哀、樂、悲、恐、驚),遣除六欲,讓本來圓明的性體,復返其真。

    抑非損惡,所以讓過;

    *:抑:壓仰。

    *:過:錯妄,罪過。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既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欲免自身罪咎,必壓抑往昔放僻邪侈的非理之為,減損當日妨國害民的不義之惡。如此,天將佑之,民將助之,罪過不禳而自消,禍患不禱而自免。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貶:抑制。

        *:闕:缺,空。

    *:污:垢。

    酒能亂人之心性,色能污人之身行。性亂神昏,則放蕩無  羈;身染污垢,則眾人厭棄。故少喝酒,少刺激,心神才能清明無垢;減缺色欲,人的身行才能純潔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誤:誤訛,謬誤。

    早離不正不當?shù)南邮拢h避不明不白的疑忌,在處事做人上,可免除差錯和謬誤。是非之地,避而不往,免人猜疑。如瓜田李下等處即是。當然,如果已經(jīng)被人猜疑也應(yīng)泰然處之,“見嫌而不茍免”。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博:多聞,豐富。

    *:切:貼近,切合。

    天地之間,有無窮無盡的事物,隨之各有無窮無盡的妙用。欲曉其精微,不離多聞、多見、多學、多問。以此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高行:即高尚的操行。

    何為“微言”?即低調(diào)、少語,不狂不妄,端方正直,清謙高潔,循密慎獨,不吹不擂。故老子曰:“尊行可以加人。”既此,言無狂妄,行貴真誠,以此嚴其操行,是為修身之要領(lǐng)。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

    在人事應(yīng)對上能莊嚴恭敬,在事業(yè)上能勤奮儉樸,在處事上能虛心廉讓,在用財上能省略節(jié)約。以此修身,則身能長載久安;以此守家,則家道和睦永寧;以此守業(yè),則事業(yè)穩(wěn)妥順利。

        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計:策略。

    *:窮:竭盡。

        謀事要有方法和策略,但還要看用的方法和策略是全面,還是只顧一隅,是否能長期有效,還是僥幸一時。既此,謀事不但要有策略,而且還須深謀遠慮,如此才能使之周遍永恒,極無窮盡。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顛:倒垮,敗,頹。

      常和仁義君子親近,再與正直賢良者交友。如此,不但能引導做人,亦可挽救以往的失敗。孟子能成圣者,與孟母擇鄰不無關(guān)系。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恕:寬恕,以己推人。

    *:篤:厚實,真誠,純一。

    常以寬容饒人,再以己之心推人之心戴人,在行為上真誠不妄,寬實純樸。如此,則人人可以接近。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wù):

        德才兼?zhèn)涞娜耍緛砭陀型?quán)達變的本領(lǐng),遇事能應(yīng)變處理,所以只給他委任職責,不可隨意支使。如隨意支使,就失去了他本人的主體作用。

    有能力的人,有所長,也有所短,所以要根據(jù)他的所長,隨其支使。

    癉惡斥讒,所以止亂;

    *:癉:憎恨。

    *:讒:說人壞話。

    不道不德、不仁不義、妨國害民的行為,稱為惡。說人壞話、奸人之私、離人骨肉、撥弄是非、破人和氣的言論,屬“讒言”。天下的不寧,民間的混亂不安,多因是非顛倒,黑白混淆之所然。欲得天下太平,國家大治,人民安樂,就必須把惡人惡事當作病態(tài)一樣地憎恨和痛擊,還要驅(qū)除不務(wù)真誠、專尚讒言的人。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古往今來,時光有變,事理有異。古有成功者,亦有失敗者。堯舜以仁政理天下,以德感萬民,四海賓服,天下寧靜。桀紂貪淫無道,涂炭生靈,諸侯反叛,身喪國亡。既此,欲知成敗之果,推古人之變跡,可驗當今之存亡,知古以鑒今,這樣做人理事方可不惑而有方。

    先揆后度,所以應(yīng)卒;

    *:揆:揣測。

    *:度:尺碼,度量。

    首先揣測事物的深淺、輕重,然后度量事物的長短、遠近,揆其得失,度其可否,以此作為準則,以一事之長短,可以揆度萬事之得失。度時審勢,勝券在握。

    設(shè)變致權(quán),所以解結(jié);

    *:變:反映事物的轉(zhuǎn)化、變化、變態(tài)等。

    *:權(quán):是衡量、謀劃。

    事物有正常不可變的義理、法則和原則,但仍要設(shè)想到事物  因時勢之變而偶然需要的變化,再加上權(quán)衡而謀劃。如此,則能釋解其事物的死板與糾結(jié)。如一年有寒熟冬夏的氣候變化,再以四時八節(jié)、二十四氣的節(jié)度權(quán)衡輕重,就不止于死結(jié)寒熱之中。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括:收、扎。

        *:囊:口袋。

    *:咎:災禍。

        在時勢危險,社風不正,民俗昏亂的情況下,應(yīng)當謹言慎行,舉止順應(yīng)著大局,這樣才能免罹禍殃。

        《周易·坤卦》云:“括囊,無咎,無譽。”意即:六四爻在上卦之下、下卦之上而不得中,象征著正人君子雖然品行端正,但不得中,況且陰柔過甚,靠近君主的臣位是危險的地位。在此情況下,只得將口袋扎緊,順從而已,如此方可免除禍患。

    撅撅梗梗,所以立功;

        *:撅撅:根深蒂固。

    *:梗梗:強硬,挺直。

    有了腳踏實地、撅然不動、富貴不能淫其志、貧賤不能移其  志的氣概,有了梗然剛毅,逢難不能橈其心,遇險不能曲其志的  魄力,必可成就事業(yè),建立功勛。

        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孜孜:勤勉不怠。

    *:淑淑:溫雅善良。

        自強不息,勤懇不倦,溫雅善良,恭儉廉讓,可以善終如始。

    本德宗道章第四

    此章認為:欲成就偉大的事業(yè),就必須以德為根本,以道為宗旨。故以本德宗道為章名。

    全章大意,是將“本德宗道”、志心篤行的妙術(shù)分為應(yīng)當爭取和保持的技藝以及需要預防和戒備的方略兩大類,詳列了十五個條目。建功立業(yè)時應(yīng)當保持:善優(yōu)、安全、先前、愉樂、神妙、明辯、吉祥。

    欲保持應(yīng)當爭取的篤行之術(shù)是:豐富謀略,忍受恥辱,修身  建德,樂施好善,真誠無妄,躬身體物,知足知止。應(yīng)當預防的是:苦累、悲傷、病患、短暫、幽暗、孤獨、危險、敗喪。欲防  止上列各點,必要的戒備之處是:貪想多愿、散失精誠、操持無  常、不義茍得、貪鄙作偽、矜夸自特、不明任疑、偏袒多私。

       夫志心篤行之術(shù):

    *:篤:真誠,純一。

    *:術(shù):技藝,妙道。

    專心致志、真誠實行的技藝與妙道是:

        長莫長于博謀;

    *:長:善,優(yōu),尊高,首位。

    淵博的知見,豐富、曠達的謀略,是為尊高的致善致優(yōu)。例如姜尚胸懷“八韜”之謀略,故在群雄各顯神通中,能除暴安良,獨占魁首,又能榮得天子稱相父之尊高,蓋因“博謀”而獲優(yōu)。

        安莫安于忍辱;

    *:忍,心字上一刃字,是遏止、克制、降伏之意,又是忍耐、忍心的意思。

    在時機不順、運氣不佳、遭受恥辱的情況下,能忍耐恥辱,才能遠害安身。如越王勾踐能忍受吳國的恥辱,方免夫差之害,轉(zhuǎn)危為安。故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尤其在時機不順、運氣不佳、遭受恥辱的情況下,不可怒上心頭,而應(yīng)退忍求安。

    先莫先于修德;

    《論語》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未之有矣。”修身之本是修德。士農(nóng)工商,雖行業(yè)有所不同,不能濟其事。即使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缺德者仍難以常保。勇冠三軍的蓋世英雄,若無德者仍會遭敗亡。治人事天,無德者,則天不應(yīng),人不順。故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仍將修身列在首位。人無德猶如物體失去了作用,將必解體分身。因此,無論三界十方,品物萬類,咸以修德的自我建立,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

    樂莫樂于好善;

    何為“善”?凡順天理,不背人倫,而能宜事物之情,順事物之理的行為,就稱為善。行善的具體表現(xiàn)是:救急難,恤孤貧,矜拔困,和解冤仇。一切利人利物的善事如一貫奉行,則老者愛,少者敬。事事無愧于心,則時時心安理得,不怕官府抓,不怕強人害,前無憂,后無患,心寬體胖,逍遙自在。

    神莫神于至誠;

    *:神:奇特功能,常人不能達到的奇異、玄妙效果。

    *:誠:萬緣俱消,心志專一,聚精會神,真誠無妄。

    人心達到專一、真誠的極點,就會出現(xiàn)不可思議、不可測度的奇功異能。常人稱此為“神”,又稱神妙、神效、神通、神術(shù)等。

    例如漢時有一位名叫李廣的將軍,夜晚行路時,路旁有一白  石屹立,象似一只白虎,于是他在緊急的生死開頭,心志專一,  聚精會神,把白石當作猛虎射了一箭,箭頭入石三寸。事后才知是塊白石,他又射一箭,箭頭不但未入,而且碰石落地。這就是“李廣射虎”的傳說。

    又有周處因蛟龍在水中作怪,侵害生靈,周處為民除害心切,  萬事俱忘,精誠專一,持劍躍入水中,降了蛟龍。離水上岸之后,才知在水中斬蛟,當時不知怎樣入水,未被江水淹死。再欲入水,心懼而不敢。由此,后來有“周處斬蛟”的傳說。

    明莫明于體物;

    能深入事物之中,親身體察事物之理,方能對事物的法則、規(guī)矩、總體、枝節(jié)以及前因后果和關(guān)系明鑒無遺。神農(nóng)氏如不親口嘗百草,就不會知曉藥之性味能調(diào)理陰陽。馬丹陽因躬身修性命,方悟十二穴通十二經(jīng),可理百骸。

    吉莫吉于知足;

    孔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常言道,“知足常樂”。老子曰:“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為何如此之樂呢?因為顏回自感無愧于人,不欺心于己,心安理得,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因此,只有在生活及應(yīng)對事物上,適可而止,方可吉無不利。

    苦莫苦于多愿;

    *:愿:貪圖,傾慕,心愿,愿望。

    因時順理,坦蕩平易,自然而然,應(yīng)變無停,必可“不招而自來,嬋然而善謀”。如果私欲過甚,傾慕心切,貪求無度,愿望無限,朝思暮想,以致心神疲困,身形憔悴,憂苦累累,也難成功。

    悲莫悲于精散;

    *:精:純真,精誠。

    在圖謀功業(yè)上,如失去了精誠純一的精神,則事不濟且遭悲  傷。在強健保身上,如離散了元陽之氣,則百病生而悲痛。

    病莫病于無常;

    *:常:永恒,經(jīng)常。

        治國如失去了法度,朝令夕改,臣職無常規(guī),百姓必難遵從,  國綱必亂,弊病必出。

    處事接物如無常性,喜怒無定,行無常操,情欲不正,飲食  不定,饑飽不一,起居失常,必致百脈不調(diào),病患侵臨。

    短莫短于茍得;

    凡屬不符于理,不合于義而得到的,偷、盜、搶、詐、明瞞、暗騙、貪贓、行賄等等,一均為茍得。不明而來者,必不明而去;不義而得者,必不義而失。猶如逆旅遇客,勉強逗留,不過暫短一時而已。

    幽莫幽于貪鄙;

    *:鄙:鄙陋,卑賤。

    *:幽:黑暗。

    深夜不足以為暗,秉燈燭猶可照亮,唯獨行賄受賄,貪鄙作偽,內(nèi)心昏暗,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難照明。

    孤莫孤于自恃;

    *:孤:單,獨。

    自矜自夸,視人不如己者,賢者不能進其言,智者不得助其力。項羽自恃其強,終于孤身無援,獨死于烏江。因此,上無兄下無弟,不足為孤,唯有專橫獨裁,仗能恃強,驕傲自大的人才是孤。在親林友叢之中,亦可叛之,離之,孤掌難鳴,走向失敗。

    危莫危于任疑;

    若對一個人的德性和才能,沒有充分的了解,尚在疑慮而任用時,將有不可設(shè)想的傾危之患。如諸葛亮任疑于馬稷,故有街亭失守之后果,此是任疑才能不足的人所致。又有宋高宗任疑于秦檜,秦里通外國,陷害忠良,故有北蕃累犯中原之患。此為任疑德行不足之人所然。

    敗莫敗于多私;

    老子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私心愈重,德性愈薄。德性失,則眾心厭惡。眾心厭惡則處處失敗。如殷紂王沉于酒色,故朝政腐敗而國亡。凡事皆然,多私于親,則處事偏袒而不公,不公則眾人怨,眾人怨則敗亡。

    遵義章第五

        建功立業(yè),須遵循事物的自然之理,明辨事由的起因,判斷事物的結(jié)局。

        全章共分五節(jié)。第一節(jié),是說欲立功立事,首先須明察自身的弊端,追本溯源。有過不知,迷而不返,以言取怨,政令不一,怒而無威,就是蒙蔽真象,惑亂真理,禍患來侵,毀墜背離的根由,對此不可不慎。再如,好直辱人,戮辱所任,慢其所敬,貌合心離,親讒遠忠,近色遠賢,又是災殃、危亡、兇敗、孤獨、死喪、昏暗的原由。

    第二節(jié),是暢述行事用人的弊病。女謁公行,私人以官,凌下取勝,名不勝實,略己責人,自厚薄人者,是事體混亂,淺浮不久,下者侵犯,主體耗散,亂而不治,棄廢不救的因由。

    第三節(jié),是講處事應(yīng)酬,賞罰裁決的利害關(guān)系。如以過棄功,群下外異,既用不任,行賞吝嗇,多許少與,既迎而拒,薄施厚望,貴而忘賤,念舊惡,棄新功,用人不得正,強迫用人,正是損失、淹沒、疏散、阻止、生怨、背離、不報、不久、危殆、不畜、混亂、兇敗的前因。

        第四節(jié),是說謀事的策略。如失其所強,決策不仁,陰謀外泄,厚斂薄施,戰(zhàn)士貧,游士富,貨賂公行,聞善忽略,記過不忘,又是劣弱、險難、失敗、凋削、衰落、昏昧、殘暴的起因。

    第五節(jié),是說明斷是非,賞罰公平的道理。對賢者要用,不賢者不可用。以德化人,不可專尚刑法,小怨要赦,賞罰要合理,要知美讒仇諫,將有危亡之患。應(yīng)得其所,禁忌貪人之有的殘暴。

    以明示下者暗;

    老子曰:“自見者不明。”意即:顯示自己有知見的人,必有不明之處。

    有過不知者蔽;

    *:蔽:遮蓋,掩蔽。

    常言道:“人不知己過,蛇不知自毒。”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了過錯不知道,必不改悔,不改悔則繼行,愈行愈錯,其理愈蔽,正道愈閉愈塞,使其心性昏荒,行事糊涂。

    迷而不返者惑;

    失去了真常之性,恣情縱欲,迷于情妄,不自省悟,必愈迷愈深,以致心境昏冥,損伐性命,行事惑亂,傷害人倫。故張商英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

    以言取怨者禍;

    既出言于己,就應(yīng)按出言而行事,若言行不兌現(xiàn),人必致怨,人怨必生禍端。如晉文公在秦出言廣告割其地,歸晉未曾兌現(xiàn),故有秦怨興兵之禍。

    令與心乖者廢;

    *:乖:背離。

    頒布的政令與存心不一致,再與行為背離者夕其政令雖嚴,人民則廢棄而不用。故《中庸》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在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意即:文王、武王的心地仁慈,施以仁政,而萬民尊服。文王和武王死了,后輩仍講仁政。萬民則不從,蓋因出令人的心與政令不一之故。

    后令謬前者毀;

    就是存心與政令要一致。后令與前令相謬不一,民必難以遵從,必廢而毀。

    怒而無威者犯;

    *:威:莊嚴,盛容,威儀。

    無有偉大的功績輿貢獻,且存心無德,行事不仁,本無使人崇敬的德望和威信,如以強權(quán)、勢力加于人,不但人不尊服,反而設(shè)法來犯。

    好直辱人者殃;

    以端方正直處事用人,是善,是佳。如以此打擊、欺辱于人,眾人必會厭惡,眾惡必招禍殃。故老子曰:“……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雖直,不可以剛直而肆意沖撞于人,雖有光(聰明),不可以聰明而顯耀于人。

    戮辱所任者危;

    殺戮和欺辱負有重任的功臣和所任用的賢才,必有危亡之患。紂王逼娘娘抱火斗,梅柏抱柱,比干剖心,人心由此背叛,大臣由此離心,終致身喪國亡。

    慢其所敬者兇;

    由尊敬中可以體現(xiàn)出對人的誠服與忠貞。圣君有誠化天下之德,父母有養(yǎng)育栽培之恩,長上有扶助愛悌之心,賢良有矜孤恤寡之善,豪杰有救急拔困之義,使人尊.敬理所當然,應(yīng)該如此。賢良者為做人之楷模,更應(yīng)以敬。如驕橫粗野,居傲強行,褻瀆所尊,輕慢所敬,是背理之舉,失義之為,不合天理,不順人情,在上者必加罪于身,在前者必厭棄于己,終會兇災加于自身。

    貌合心離者孤;

    口蜜腹劍,面善心惡,是謂人面獸心。表里不一,言行相違,始交為親友,逢患難必叛逆。開始以為然,久交必離散,以致孤單一世,獨立無援。

    親讒遠忠者亡;

    親近那些內(nèi)無真誠之心,出言揣意順情的人,疏遠為國民能效實力,以直言靜諫的忠臣,必有危亡之患。如齊恒公近易牙,離管仲,故有身喪于不測之禍。

    近色遠賢者昏;

    *:昏:迷朗。

    醉入女群,玩弄美色,背離賢良仁人,必然存心邪僻,行事陰暗,神志不清,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昏暗迷糊。

    女謁公行者亂;

    *:謁:干求,請托。

    大凡因姿色得寵、親幸的女子,若她恃美仗權(quán),借勢作威,存心邪僻,出言不正,而君王又遵從她的要求而施行于公事,必,弊端百出,禍亂橫生。紂王因聽從了妲己的要求和請托而誅殺忠臣,害國亂政。又如,韋皇后與太平公主亦然。

    私人以官者浮;

    *:浮:輕躁,淺浮。

    一沒有真才實學,科舉不上,二非賢良大器,公議不得。以私人關(guān)系推薦提拔而得官者,猶如無根的草木,只能浮現(xiàn)一時,必不得其終而枯敗。

    凌人取勝者侵;

    仗權(quán)欺人,恃強凌弱,以此取勝于人者,終不可久,必將被人算計。如項羽始恃強欺劉邦,而終被漢將韓信迫其自殺于烏江。

    名不勝實者耗;

    *:耗:虧損,消耗。

    常言道:“名副其實。”任何事物均應(yīng)實實在在。若在物如羊質(zhì)虎皮,則為文不符質(zhì),必損其威;在人若外君子而內(nèi)小人,為表不符里,則必耗其德;在官若德薄而位尊,則必耗其明。

    略己而貴人者不冶;

    若對自己的言行與任事忽略輕視,反而去嚴格要求別人,眾人必不服,不服則亂,亂則不治。

    自厚而薄人者棄;

    在待遇和享受上,宜給同伙與部下以重厚。倘若自厚而反與人薄,則必使人厭棄。人我同心,古今一理,皆愿享厚,誰欲薄處?

    以過棄功者殃;

    部下如犯過錯誤,但亦有功,應(yīng)當輕罰過而重賞功勞。這樣,必有益于事業(yè)之長遠。如若因有過錯而否認他的功勞,必有害無益。

    群下外異者淪;

    *:淪:淹沒,陷入。

    若整個部下都起了異心,主人的主張和事業(yè)就要淪喪,必將陷入窘境,走向敗亡。

    既用不任者疏;

     

    對人的才質(zhì)德行有了了解,就得任用。在任用時如不委之以重任,被用者因不能發(fā)揮自己本身的才智作用,不但與用人者關(guān)系會疏遠,而且他的精力亦會隨之白白耗竭。

    行賞吝嗇者沮;

    *:沮:阻止。

    應(yīng)賞即賞,在賞時應(yīng)慷慨大方,如面帶吝嗇之表情,那受賞者必不樂受,受獎?wù)咴谌问股隙ㄓ邢麡O不愿效力的可能。

    《黃石公三略·上略》曾說:“……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并,敵國削。”意即:用利祿招引賢人時,不必吝惜財貨,獎賞有功勞的人時,不可拖延時間。這樣,下邊的人就能與己同心協(xié)力,必可削弱敵國的勢力。

    多許少與者怨;

    首先給人許諾的多,就使人以思慕已許盼望。如給與時比許諾的少,這樣,人定生怨。

    既迎而拒者乖;

    與對方有約期的聘請,就無形中給對方在精神上留下了作客的準備,既此,如再拒絕不應(yīng),就是不義,在無意之中,給對方種下了疑惑,必使對方感到失落,致使關(guān)系疏遠。

    薄施厚望者不報;

    給人施與的薄少,反而謀取人的厚多,這樣人必不能厚報。因此,德厚的仁人君子,施恩不求報,輿人不追悔。

    貴而忘賤者不久;

    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就因為有了卑賤的勞苦大眾,方顯出高貴的少數(shù)人,如身得榮貴而忘掉了卑賤的大眾,猶如欲建高樓而又輕忽根基,根基毀而高樓必然倒垮。

    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兇;

    對部下的舊怨如牢記不忘,對立的新功又不賞不彰,這樣必致眾叛親離,自拆臺腳。

    用人不得正者殆;

    任用部下,應(yīng)務(wù)正業(yè)。如動機不良,行事不正,必生危殆。

    疆(強)用人者不畜;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義從邪,賢人遠避。有德務(wù)正,志士投歸。如人不愿,勉強留用,或以權(quán)勢強制,人在心離,終不會久留。如曹操強留關(guān)羽,而關(guān)羽最終還是出五關(guān),去奔劉皇叔。曹操強留徐庶,而徐庶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

    為人擇官者亂;

    大凡擇挑官職高低的人,往往不肯效實力,而會務(wù)虛名,圖享受,爭俸祿,爭必致亂。

    決策于不仁者強;

    雖有高超的策略,果斷決策,但用于與國不利、與民無益、  殘傷生靈、苦害百姓之不仁上,仍有險惡之患。如秦孝公用商鞅  變法,雖使國勢日強,但因法殘刑酷,商鞅終遭五馬分尸之殃。

    失其所強者弱;

    渾厚之德,善施以仁,是謂最強者。如失去了德的作用,仁  的功能必致一切懦弱無力。

    陰謀外泄者敗;

    *:陰謀:此處指機密。

    《三略·上略》曰:“將謀密,則奸心閉,……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nèi),則禍不制。”

    此句講的是用兵之道。攻戰(zhàn)之事以奇計密謀為要,自己的計剝謀略,應(yīng)當嚴守機密,若泄漏于外,被對方窺探所知,定有敗亡之患。

    厚斂薄施者凋;

    克扣索取得多,布施發(fā)放的少,當時自為聰明,其結(jié)果必會失去人心,終將自我削弱。

    戰(zhàn)士貧、游士富者衰;

    如給出生入死、勞苦疆場、為國效力的將士待遇不高,相反,對游說之士而盡與富厚,是理不當,義不通。不當不順,是敗之始,衰之征。

    貨賂公行者昧;

    大凡以私下贈送財物,行于公事的,必有不明不白、不公不正的欺心昧理之處。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聞聽人做了善事而輕蔑不理,卻把人以往的過錯牢揪不放,這是心地狹窄,對下的暴虐。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若盡任用不可信的人,而對才智德行已經(jīng)了解,而且確實可信的人卻沒有任用,這樣必然任疑致危,混濁不清。

    牧人以德者集;

    *:牧:放養(yǎng),在此處應(yīng)按治民講。

    本書第二章中說:“德足以懷遠。”第四章講:“先莫先于修德。”此處又講:“牧人以德者集。”由此可見,欲治理萬民,必須普施寬容好生之德,方能使民自然歸服而會集。

    例如:母雞叫幾聲,群小雞就自然的會集在母雞腹下,是因牧人以德之故。

    繩人以刑者散;

    *:繩:標準,糾正,衡量。

    對人犯的小過錯,應(yīng)以感化誘導、說服教育的方法去糾正。若單靠繩之以法、處之以刑的嚴刑峻法,這樣做,不但不能使有過者改過,而且會令人因殘酷無情,導致反叛、離散。

    手持棍捧叫狗,蓋因繩之以法之故。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

    “賞”是給人精神上的一種鼓勵,大則重賞,小則輕賞。使用部下,無論大小的功績,均應(yīng)以賞。如嫌功績小,不予獎勵,必致人心淡漠,淡漠則消極,消極則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老子曰:“報怨以德。”待部下要寬容大度。對細節(jié)小怨,應(yīng)  當赦除,既往不究。這樣,就會使人們在思想上產(chǎn)生一種親近的  慕悅情感。如果見點小怨,揪住不放,就會念怨不休,其怨愈來  愈大,愈結(jié)愈深。

    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

    不賞,就不能鼓勵部下的奮斗之志。不罰,有過者就會不懼而重犯。既此,賞罰應(yīng)該合情合理。如小功不賞,部下必不服,輕過重罰,受罰者則不甘心。若此,必致人心背叛,禍患滋生。

    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酷:殘暴,慘烈。

    獎賞無有一點功勞的人,這樣做,就是純粹的感情用事。以  個人私見愛好賞罰,任所欲為,獨斷專行,是橫暴之行,如此酷害眾下,必無好結(jié)果。

    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

    *:諫:諫議,以直言、正言規(guī)勸。

    順情說話,只圖上級心悅,這樣的人,居心叵測,必有外意。  以正言規(guī)勸,直言進諫,往往難聽,這樣的人,其心忠貞,一心為公。故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若聽見  順耳的“讒言”,以為順耳而美;聞到進諫的“直言”,以為逆耳而仇,必遭危殆。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常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夫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guān)系,乃世人之膏脂,農(nóng)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可受?”因此,凡不合乎義理、偷盜、詐騙、竊搶、哄瞞、以計巧、詭秘而得的,是為貪人之有而有。這只有用惡劣殘忍的手段才能得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 色AV专区无码影音先锋|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片AV| 熟女系列丰满熟妇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 色爱综合另类图片av|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国产富婆推油SPA高潮了|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A|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老熟妇|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完整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无码日韩做暖暖大全免费不卡|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电影| 四虎永久地址WWW成人久久| 不卡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色香欲天天影视综合网| 67194熟妇在线直接进入| 精品人妻日韩中文字幕|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国产免费午夜福利757| 白嫩少妇无套内谢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