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體系 一,表義文字 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語言只有聲音,沒有形體。文字賦予語言以形體,由聽覺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能夠傳布遠方,流傳后世。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人類文化的發展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是記錄漢語的。漢字是漢語的視覺表現形式,是漢語的組成部分。跟其它文字相比較,它有自身的特點。有一些文字是拼音文字,它記錄語言的發音,如英語,法語,俄語。拼音文字有字母,字母代表語言中的音素,拼合起來就成為文字。漢字沒有字母,它由一些筆畫組成,這些筆畫并不代表漢語中的音素,不能拼合成音節。漢字的形體跟讀音沒有確定不移的聯系,但跟含義卻很有關系,從形體上往往能看出或分析出它的含義,或者含義所屬的范圍。因此,可以說漢字是一種表義體系的文字。 漢字是由形體、讀音、含義三個方面組成的統一體,簡稱形、音、義,合稱三要素。文字必須具備這三要素,缺一不可。道路上的幾何圖形,如:→、×,有形體和含義,沒有讀音,那只是交通信號,而不是文字。 拼音文字的形體,能直接表示讀音,由讀音來確定含義。漢字的形體不能直接表示讀音,需要一個一個的記牢,確實很費事。常用字有三千五百個,通用字七千個,總數在五萬個以上。但漢字的形體有不少可以表示含義的范圍,形聲字也有某些表音的功能,這同時也是它的優點。漢字還有維系各地方言的功能,甚至被日語所運用,顯示了巨大的魅力,這是拼音文字做不到的。 使用打字機打印,拼音文字確實有優越性,使用方便,速度快。但有了電腦軟件以后,漢字輸錄和打印的速度,不僅可以同拼音文字并駕齊驅,甚至可以做到更快。熟悉漢字的性質、結構特點,掌握它的內在規律,識別它的疑難之處,就有利于系統學習、正確使用,避免出現錯誤。 二,漢字的筆畫 (一)筆畫的形狀(筆形) 寫字的時候,由落筆到提筆之間所寫成的筆畫,稱為一筆或一畫,漢字的筆畫,少的是一畫,如:一、乙,多的在二十畫以上,甚至有三十幾畫,個別特殊的字還有四十幾畫的,相差很懸殊。筆畫多的字寫起來很麻煩,所以有簡化的必要。漢字排列時,有時以筆畫多少為序,僅是計算筆畫數目,就很費事,有時還數不準確。 楷書筆畫基本形式是點和線,線多數是直線或折線,跟英文字母不同,它缺少弧線,只是在篆字和草書中有不規則的弧線。主要筆畫有五種:一 丨 丿 丶 乛。 一(橫),如:三,王,土,井。 丨(豎),如:川、堅,引,舊。 丿(撇),如:須,徐,人,勿。 丶(點),如:文,義,興,冬。 乛(折),如:乙,了,買,冠。 這些筆畫在實際書寫時,還可以有變體,或互相結合,擴展成更多的筆形。 一(橫),包括提/,如:冰、刁、北,址。 丨(豎),包括豎鉤亅,如:丁、可、寸,手。 丶(點),包括捺﹨,如:八,入,這,走。 乛(折)包括:┐,フ ,乙,乁/ ,ㄋ,\/ ,ゝ,∟,乚 ,し ,ㄥ,ㄑ,ㄅ,ㄣ 。如:已,靈,習,又,九,飛、乃,弋,成,民、狗,亡,七,也,衣,長,車,東,女,巡,專,與,馬。 這些筆畫在方塊的面積內結合搭配,便形成漢字。書法上有“永字八法”的說法,雖不精確,但“永”字確實具備了“點、橫、豎、折、鉤、提、撇、捺”這八種筆形。而現在排序所說的五筆,則是:一,丨,丿,丶,乛,其順序以1、2、3、4、5作代碼,可以構成漢字筆畫筆順的信息,有利于規范化和現代化。 (二)部首和偏旁(部件) 部首偏旁是由筆畫構成的字形的一部分。字典中常稱部首,口語中常稱偏旁。這一部分有相對的獨立性,往往能夠表示字義的范圍,有的也能表示讀音,但并不準確。如:花,由“艸化”組成,“艸”表示植物中的花草類,“化”表示讀音。化本身也是一個字,由“亻匕”組成。“亻”即人字,“匕”是人的變體,即古化字,像人倒下之形,表示起了變化,死字即由“歹匕”組成。 為了便于說明,本書對于字中表義部分的形體(艸、亻),稱為部首或形旁,對于部首以外的部分(化、匕),則稱為偏旁或聲旁。部首和偏旁,這二者也可以稱為漢字的部件。 (三)部位(部件的安排) 部位是指部首偏旁所處的位置。漢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樣橫著連寫,而是以四方形為限制。即不論部件有多少筆畫,都得把它們安排在一個方格之內。因此,漢字又稱為方塊字。 部位的安排,有以下幾種格式: 1,單一部位:筆畫無分隔痕跡的單體字,占一個方格。如:人,刀,尺。 2,上下部位:部首偏旁分置上下,合占一格,如:昌,盛,安,家。包括上左下右,如:疾,病,慶,孱;上右下左,如:氫,虱,戎,忒。 3,左右部位:部首偏旁分置左右,合占一格,如:說,明,好,壞。包括左下右上,如:過,道,起,翅。 4,內外部位:部首偏旁分置內外,合占一格。如:囫,囚,圍。包括上外,如:周,鬧,間;下外,如:幽,兇;側外,如:匪,匾;上中下,如:曼,獸,器,左中右,如:弼,辮,街,微,徽。 這四種格式還可以互相結合,上下之中再分左右,如:裝,霜,左右之中再分上下,如:能,將。或者上一下二的塔形部位:部首分布如金字塔。如:森,鑫,品,晶。 有的字部件位置可以移動,意思不變,如:夠~夠,鵝~鵞,略~畧,壟~垅,前者為規范字,后者為異體字。但這是不規則的,有不少字部件位置變換后,意思會有變化。如:案~桉,部~陪,旮~旯~旭,含~吟,回~呂,架~枷,景~晾,可~叮,困~束,某~柑,郫~陴,衾~衿,紋(紋)~紊,埡~堊,宴~晏,翌~翊,郵(郵)~陲,愉~愈,暈~暉,棗(棗)~棘,莊~壓,等。 知道這些格式,可以把字寫的整齊美觀一點。書寫的要訣是:同類筆畫基本上平行,分布均勻,注意對稱。橫平、豎直、撇斜,橫與橫平行(三,王,豐),豎與豎基本上平行,左側的豎可能變為豎撇(川,卅,冊),撇與撇基本上平行(彩,須,珍,巡,粼)。注意字的各個部位大體上所占比例,有的約二分之一(好),有的約三分之一(像,感,瓣,曼),有的約四分之一(架,努,霖),有的甚至為六分之一(器)。還要上下左右相對稱。這樣書寫,會形成整齊穩定的美感,這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基礎;否則就會七扭八歪,好像一個完美的架構,被擠壓壞了,十分難看。 不論是中國學生,還是外國學生,初學漢字時,最好要經過臨帖,一開始就掌握要領,把漢字寫好。開始寫不好,一經成為習慣,則很難改變,只好終生抱憾,跟自己所寫的缺乏美感的漢字長期為伴,如同娶了一位難看的媳婦。 三,漢字的結構(六書) 漢字筆畫的形狀、組合、分布,是外表的形式,只涉及書寫問題。漢字的結構,是指內在的性質,筆畫的內涵,涉及造字的方法,造字的規律,字的含義。“六書”之說,是漢代人對漢字結構提出的見解,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此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具體解釋了六種造字方法。六書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現在看來,前四種是造字方法,后兩種是變通的用字方法。其中的轉注,還有待于進一步解釋。 (一)象形 象形,是對具體事物的描畫,即根據事物的外形來造字。許慎說:“畫成其體(外形),隨體詰詘。”字的形態能夠顯示事物的外形輪廓,或其顯著特征。這些字多為名詞,后來演變成形聲字的部首。如: 人,用兩條腿直立行走,不同于動物。 木,上枝下根。禾,上有垂穗。 竹,筆畫為“個個”,竹葉形。 日,篆字為圓形,中有一點,像太陽。 月,半月形,月有盈虧,不同于太陽。 火,下為柴,上為火苗。 山,山峰形。 水,水流動形。 牛,頂視圖,有韁繩。 羊,頂視圖,有角。 口,嘴形。 目,篆字為橢圓形中有小圓形,像眼睛。 刀,刀口刀背形。 (二)指事 在象形的基礎上,加上指示性的符號,指出事物的特點。許慎說:“視而可識(象形),察而見意(符號所示)。”如: 立,一橫為地面,上方為人的變體,人站立在地上。 寸,點表示手腕處,約一寸。 刃,點表示刀口。 本,一橫表示其處為樹根。 旦,一橫表示地平線,太陽升起。 天,一橫在人的頭頂上,大是人的變體。 上,一橫表示平面,平面之上,有臺階可登。 下,一橫表示平面,平面之下,卜為下垂狀。 (三)會意 由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表示一個新的意思。許慎說:“比類合誼(義),以見指撝(用意)。”如: 早,十即屮,為草形,地面上有草,太陽在草之上,日出地平線。 牧,手持鞭放牛。 看,手在目上遮陽觀看。 益,水從盆中滿出。 休,人在樹下休息。 采,手采薪。 桑,多只手采摘桑葉。 集,鳥集于樹上。 出,一山高出一山。 從,兩人前后相隨。 北,兩人背靠背。 明,日月發光。 林,樹多成林。 伐,人拿著武器。 信,說話講信用。 炎,火焰旺盛。 企,止即趾,人踮腳而望。 古,十口相傳,前代為古。 以上三種都是以象形為基礎的。 (四)形聲 形聲是由部首(形旁)和偏旁(聲旁)組成的字,許慎說:“以事為名(形符),取譬相成(聲符)。”是以象形為部首,加上表聲的偏旁,這樣就產生了同一部首同一類型的形聲字,如:花草荷蓮(艸部),崎嶇崢嶸(山部),等等。這雖是后起字,但數量相當多,增強了表義和表音的功能,代表了漢字發展的趨勢。漢字的整理和簡化,形聲字應該成為它的方向。 部首能夠表示事物的類別,有一定的概括性。如:水( 氵)旁字,與江河水流液態有關,冰( 冫)旁字,與寒冷凝結有關。但也并不嚴格,如:缸,杯,碗,盆,瓶,同為容器,而部首不同,缶,木,石,皿,瓦,跟物品的原料有關。這很容易導致異體字出現,杯,也可寫作“盃”。 偏旁(聲旁)表音,有的同音不同聲調,有的同聲不同韻,有的同韻不同聲,有的還表示不同的讀音。如:聲旁“各”,有格(ge2),客(ke4),路(lu4),洛(luo4),略(lue4)等讀法。聲旁“臺”,有苔(tai2),怡(yi2),治(zhi4),冶(ye3),笞(chi-)等讀法。不過,這種不同的讀法,有可能各自另成一類,如:格、胳、閣同音,客、恪同音,洛、烙、駱、絡同音,苔、胎、抬同音,怡、詒、飴同音,仍然有可循之道。 部首(形旁)和偏旁(聲旁)的部位,一般以左形右聲、上形下聲為多,但也不固定,上下左右內外都有。如: 1,左形右聲:校,蝗,胸,惜,河。 2,左聲右形:鴿,期,頂,欣,劑。 3,上形下聲:草,笆,竄,霧,翼。 4,上聲下形:剪,盲,婆,梨,怒。 5,內形外聲:聞,問,悶,辯,瓣。 6,內聲外形:園,圍,匡,衷,閣。 (五)轉注 《說文解字》中“轉注”一項,許慎語焉不詳,后世學者的解釋,也莫衷一是,有待于進一步考察。許慎說:“建類一首(以某字為主),同意相受(轉化、引申)。”按這兩句話的意思:轉注字跟原字在字形、字義、讀音上有關聯。既非象形、會意、指事,也非形聲、借用,似乎只能歸入轉注一類。實際上,轉注字就是在已有的字形的基礎上,變通筆畫,表示相關的音義。也就是根據現成字來改造,擴展。 轉注有形、音、義三種情況。以下例字根據現代漢語楷體字分析,不限于《說文》所收,因為后起字也有用轉注的方法形成的。 1,字形的變通,筆畫稍加改動,表示相關的意思。 加筆如:小~少,加丿,少為轉注。大~太,加丶,太為轉注。弟、第,兄弟有先后次第之分,丶變為個(丷變為竹),轉為第,第為轉注。高,亠加筆畫為夭,成為喬(喬),喬為轉注。鳳凰(鳳凰),因風及鳳,因鳳及凰。 反轉如:老~考,匕變為丂,考為轉注。及~反,フ變為丿,反為轉注。后~司,反轉。可~叵,反轉。 分化如:子~孑孓,分為兩半,孑孓為轉注。行~彳亍,行字拆開,彳亍為轉注。 這類字,形義都是關聯的,實際上是造了形義近似的新字。讀音可能有關聯,也可能沒有關系。 2,讀音的轉化,常常利用字形的分化,表示近似的讀音,和新的含義。如: 可~哥,利用“可”字重疊,可(ke3)哥(ge-)的韻母相同。哥為轉注。 兵~乒乓,利用字形的分化,聲韻相近(bing-,ping-pang-)。乒乓為轉注。 比-匕,利用部分字形,比(bi3)匕(bi3)讀音相同。匕為轉注。 因為是利用字形,故字形和讀音有著明顯的關聯,而字義卻沒有關聯。這等于另造形音近似的新字。 3,字義的引申,一字兩用或多用,也就是一字多義,這與一字多音又是互相關聯的。如: 長:長chang2短,生長zhang3,韻母同。zhang3為轉注。 朝:朝zhao2暮,朝chao2廷,韻母同。chao2為轉注。 樂:樂yue4曲,快樂le4,古音讀入聲,韻母同。le4為轉注。 這一類是利用原有的字,不造新字。形不變,而音義則有引申。 不過,字形筆畫的重疊或分拆,不一定都是轉注,也可能是象形、會意。 象形重疊如:乂-爻,口-品。筆畫有類似的部分,而音義沒有關系。 會意重疊如:人-從,木-林-森,日-昌-晶,火-炎,玉-玨,赤-赫,克-兢,金-鑫,直-矗,形義有關聯,而讀音關系不明顯。 轉注中的字義引申,可以不造新字,但含義和讀音往往多樣化,成為多音字和多義字。而字形的變通,讀音的轉化,則等于是造新字,只是新字與原字的關系比較明顯罷了。 (六)假借 假借是不另造新字,而用同音字來代替。許慎說:“本無其事(無字),依聲(借用讀音)托事。”原字也許是象形會意,用其讀音來代替那個沒有造出的字。有些虛詞用字,很難用象形來表示,于是就借用同音字。一經假借,就跟原來的含義脫鉤,或者把原有的字加上部首,以示區別。如:其,為畚箕形,應是箕本字,后用作虛字代詞,原字加竹字頭,成為“箕”。然-燃,然本為火旁字(灬),燃本字,借用為虛字后,又加了一個火旁。而,后借為虛字(而且),喪失原意。假借雖然不造新字,而原義如果沒有喪失,卻要在原字上另加部首,其實也等于造新字,只是造的是形聲字罷了。 四,漢字的形態(字體) 漢字在歷史發展中,出現過不同的字體。現在手寫的字,一般稱為楷書,它是字體的一種。所謂字體,就是文字的形態風格,它跟書寫和印刷工具、書寫者的功底有關。我們甚至可以從字體上判斷它是出自某人的手跡。 (一)甲骨文(殷商)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十九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期,河南安陽小屯村陸續發現了一些龜甲牛骨,村民稱之為龍骨,作為藥材賣給了藥店。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病中服藥時,發現名為龍骨的中藥上面刻有文字。因為他有鐘鼎文的學識,遂認定是一種古文字。經過仔細追尋,知道龍骨出自河南安陽小屯村,而這里正是古代商朝的京都。此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又進行了有計劃的發掘,得到有字的甲骨十馀萬片。經過整理,字種約有四千多個。已經釋讀的有一千多個。 商王朝遇到國家大事,必須占卜,以預知吉兇。在龜甲或獸骨上鉆孔燒灼,根據裂紋(兆)做出判斷。并用文字刻在甲骨上,此即所謂“甲骨卜辭”。這些甲骨卜辭,實際上就是盤庚遷殷以后商王朝的國家檔案。內容涉及畜牧、農事、狩獵、災禍、疾病、祭祀、征伐諸多方面。 甲骨文因系刀刻,線條細,結構尚未完全定型,但已經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方法。對甲骨文的研究,已經成為專門的學問。 (二)金文(西周) 公元前1300多年,殷商后期,已經有了青銅器。青銅器是銅錫合金鑄造的器具,有禮器、樂器、兵器、食器,以鐘鼎為多,是統治者和貴族的重要用品。尤其是鼎,被稱為重器,甚至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史書上有“禹鑄九鼎”的記載。“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是春秋時期滅亡一個國家所采取的徹底措施。 金文是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故又稱鐘鼎文,屬于“古文”字系統。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刻鑄的文字漸多,甚至多至幾百字。內容多為紀念性的銘文。因為是鑄造,有的字筆道很粗。 (三)大篆、小篆(秦代)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政治和軍事斗爭的需要,在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著述和文字,互相促進。諸子各家的學說和著作,用文字記錄在竹簡上,流傳后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當時所用的文字,是所謂“古文”字。 此時秦國的文字稱為大篆,亦稱籀文。結構較金文更加整齊勻稱,是小篆的前身。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文字作了整理統一工作,廢除六國古文異體字,對大篆酌加簡化推行全國,這種字被稱為小篆。小篆寫在竹簡上。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線條園曲,勻稱,整齊,統一部首偏旁,部位定型,已具備方塊雛形。現在刻制的印章,多用篆體字。好古者也常以篆字作為書法字體。電腦軟件中有一種幼圓體,筆道就是模仿小篆。 (四)隸書(漢代) 隸書是漢代流行的字體。隸書其實應該叫做吏書,是官吏行文的寫法。隸書改變篆字的園曲筆畫,筆道較粗,明顯的用橫、豎、撇、點、折的筆畫組成文字,方塊形更加明顯,這可能跟紙張的應用有關。形體的這一重大變化,是從篆字到楷體的過度字體。現代人基本上能夠把它跟楷書相對應,比較容易識別。電腦軟件中有隸書體字型。 (五)楷書(魏晉以后) 楷書又稱真書。楷書由隸書演變而來,楷,是法式、楷模的意思。隸書的筆道幾乎一樣粗,楷書的筆道首尾常有粗細之分,在下筆和轉筆時筆道較粗,這跟毛筆的使用有關。 楷書自從魏晉流行以來,已經成為漢字的標準字體。兒童習字的字帖,多為楷書。 (六)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潦草的意思。它的興起,主要是為了加快書寫速度,節省時間和工作量。其特點主要是連筆和省筆,甚至簡化部件。 草書有章草(隸草)、今草(楷草)、狂草三種。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漢章帝時即已形成,流行于兩晉。這同使用毛筆有關。今草是楷書的草體。到了唐代,又出現了狂草。狂草是今草的進一步發展。所謂狂,就意味是隨心所欲的寫。草書本來是為了寫得塊,但狂草任意省略、合并、連接,橫豎撇點折(一丨丿丶乛)相連,形成不規則的弧線,甚至一揮到底。狂草與楷體字形相去甚遠,往往難以辨認,失去實用價值,而成為一種書法藝術。 (七)行書 行書介于今草和楷書之間,是楷體的快速寫法。行書既寫得快,又基本上保持清晰的筆畫,實用性較強。寫信,記錄,起草,一般均用行書。 行書,魏晉時期已盛行,這也是因為使用毛筆,比較方便。現代用鋼筆、圓珠筆書寫,字體基本上都是行書。 (八)印刷體(唐宋以后) 唐宋以后有了雕版印刷,楷書有了印刷體。印刷體是一種規范書法。現在使用的有以下幾種: 1,宋體,筆道橫細豎粗。平方形,另有一種寬形(寬大于高)的寬宋體。 2,仿宋體,橫豎筆道同樣細,字體秀麗,平方形。另有一種高大于寬的長仿宋。 3,楷體(字帖體),字體豐滿,接近于手寫體。楷體是學生臨摹的字體,范本有顏魯公、柳公權的字帖。 4,黑體(方頭體、粗體),粗筆道,用于印刷大標題。 5,隸書,新魏體,幼圓體,一般用于印刷小標題之類。 現代印刷字體,均有電腦軟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