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聆聽克里希那穆提

     addccde 2010-12-14

    聆聽克里希那穆提

    (2010-11-14 13:13:43)
    標簽:

    文化

    分類: 美學
                                     全神貫注是沒有背景的
     

        我們的腦子不斷地活動,不斷地增添知識,這就是產生制約的因素。

        那些添加的東西就是自我。

        任何從知識中產生的活動都是已知的——也就是自我和自我中心的活動。

     
        自我是時間的產物。

        我們以任何一種方式來形容時間都可以,譬如時間就是思想,時間就是活動。

        所有的生滅和變成的活動,都是時間。

     

        當思想的生滅停止之后,會發生什么?

        你怎么會知道它停止了?

        當變成的活動停止之后,還有沒有一種存在的感覺?

        什么東西存在著?

        當你知道自己還存在的那一刻,你就進入了自我的活動。
     

        變成的活動一旦停止,存在感也就止息了。

        變成和存在是相同的,

        如果還有變成和存在感,自我中心的活動就一定存在,但是前者停止,后者也就跟著止息了。

       在全神貫注的狀態中是沒有自我的。
       

        全神貫注就是沒有分界,不再認同其他任何東西,包括對于任何存有的覺知。

        全神貫注就是合一,其中沒有期望、記憶,沒有比較和二元對立。

        全神貫注是沒有背景的。


                                活在超越語言的感覺中


        你從不保持任何純凈而單純的感覺,它總是被語言所劫持。 

        如果你有仇恨的感覺,看看你是否能保持在那種感覺中。
        你會發現那是特別困難的。
        你的頭腦不會讓這種感覺單獨存在;它帶著記憶、聯想、所做的和沒做的,以及無休止的嘮叨沖進來。


        撿起一只貝殼,你能否看著它,對它的美麗感到驚訝,而不去感嘆,或者探問是什么樣的生物把它遺留在這里的?
        頭腦不運動,你能看嗎?

        你能活在超越語言的感覺中而不是語言所建立起來的那種感覺中嗎? 

       

                   尋找是局限在思想領域中的
      

        尋找是局限在思想領域中的;
        所有的尋找和發現都只是在頭腦的界限之中。
        頭腦可以想象、猜測,可以聽得到它自己的喋喋不休,但它不會發現它自身之外的東西。
        尋找局限在它自身測量的范圍里。
       尋找總是在衡量。
        如果頭腦停止衡量、比較,就沒有尋找。
       開始尋找旅程的頭腦還是處于它自己的范圍之內。

     

                             停止尋找


       安靜可以被找到嗎?
        可以被識別的不是安靜,安靜永遠是新的。
       你必須停止尋找安靜。
        你總是在尋找更多的經驗;想有新的感覺,或者重復舊有的。
        你渴望實現自己,成為什么。
        只要有動機存在,不管是多么細微的,都無法使你獲得安靜。

      
        我們總是在尋找什么。
        一個人所尋找的只是它自己欲望的投射。

     

                          尋找是過去的行為。


        要在干草堆中找到一根針,那就必定已經見過針。
        所謂的尋找總是尋找已知的東西。
        發現就是識別,識別是基于以前的知識。
        這個尋找的過程不是“尋找的狀態”。
        尋找的頭腦在等待、期盼、妄想時,它找到的是可以識別的,因此是已知的。
        尋找是過去的行為。

           
       “尋找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了解尋找是什么就有可能處于那種狀態中。    
         

        我們出于不滿意、不快樂、恐懼而尋找。
        尋找是一個反應。
        尋找是網中的活動,其中沒有自由。
        這個網必須被了解。
        要了解,頭腦必須安靜;
        知識的活動必須停止。

     

                              真的想了解
       

        當父母真的想了解孩子時,這種頭腦的安靜是自然而然產生的。
        如果有了解的意圖,就有注意,沒有摻入欲望來分散注意。 那樣,頭腦就不受約束、控制。
        如果有了解的意圖,安靜就是自然的。沒有努力和沖突卷入了解中。   
        完全了解了尋找的意義,“尋找的狀態”就形成了。
        它不能被尋找,也無法找到。

     

                            看到尋找的錯誤


       一旦看到尋找的錯誤,頭腦就不再陷入尋找的機械結構中。就有一種沒有負擔的感覺,一種解放感。
        頭腦是安靜的,它不再努力爭取什么;但是它沒有睡著,也不在等待、期盼。

        它只是安靜的,清醒的。

     

                            “尋找的狀態”


       清醒的頭腦就是“尋找的狀態”。
        它就是梵,就是如如。
        它不再出于一個動機而尋找。
        沒有要獲得的客體。
        頭腦不是被迫使靜止的;沒有壓力使它靜止下來,它就是靜止的。
        它不再是欲望的傀儡。


                         活在超越語言的感覺中


         你從不保持任何純凈而單純的感覺,它總是被語言所劫持。
     

        如果你有仇恨的感覺,看看你是否能保持在那種感覺中。
        你會發現那是特別困難的。
        你的頭腦不會讓這種感覺單獨存在;它帶著記憶、聯想、所做的和沒做的,以及無休止的嘮叨沖進來。


        撿起一只貝殼,你能否看著它,對它的美麗感到驚訝,而不去感嘆,或者探問是什么樣的生物把它遺留在這里的?
        頭腦不運動,你能看嗎?

     

        你能活在超越語言的感覺中而不是語言所建立起來的那種感覺中嗎?


                             看見心必須完全平靜


         只要我們的心平靜,這就是全部了。
         這就是真正的認知。
      

         要有秩序,只要觀察混亂就可以。看清混亂,這其中就會產生秩序。
         沒有什么方法能夠幫助你平靜。
         真相是,平靜的心才能看清事物。看見心必須完全平靜,于是心就平靜了。


         一個無限安靜的心不會有“我”或“觀察者”這個中心。它完全不同于自我中心的活動。

         這種安靜毫無邊界。


                            看看心被制約成什么樣子


        我們必須兼具大能量和大自由,才能真正地觀察事物。
        如果你拘泥于一種信仰,那么你終生無法自由地看事物。自由觀察會創造根本的革命。要能夠做這種觀察,你必須要有大能量。
       
      
        只要還有“實然”和“應然”的二元性,只要人還一直想變成什么,一直想成就應然,這樣的沖突就在消耗能量,人就沒有足夠的能量改變。
        我們應該把所有的理想擺在一邊,只處理事實。這樣就不會浪費能量。
        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人只要還活在對立之中,必然浪費能量,因此永遠不可能改變。


        如果在憤怒中努力要自己不憤怒,就會產生沖突。可是如果你說“我要好好觀察憤怒是什么。”這樣你就有了了解的能量,并因而不再憤怒。


        如果我們只是說心必須免除一切制約,那么事實和“應然”之間就會一直有二元性。可是如果你說,“我要看看心被制約成什么樣子”,那么這就像患了癌癥而去做手術一樣。
       

        我們應該關心的只是我們的心飽受制約這個事實,而不是“心應該自由”。心如果不受制約,就自由。所以,我們要仔細檢視的是:使心受制約的是什么東西?造成這種制約的是什么樣的力量?我們又為什么接受這種制約?

     
        我是暴力的,這是一個事實。然后思想就說,“你必須非暴力”。
        這就是我的制約。


        當人類是暴力的,傳統就經由宣傳、文化創造暴力的反面。傳統和習慣會說:“你們必須有非暴力的理想”。
        傳統就是習慣。生活在習慣中給我們安全感。
        經過宣傳、經過傳統、經過安全的欲望,我們的心開始制約自己。


        事實在那兒,傳統也在那兒,如果我要專心注視暴力,而傳統會干涉,如果你不完全了解傳統、習慣,從而免除制約,這一切就要阻撓、干涉你與暴力同在和結束暴力。因此我們首先要看的不是暴力,而是傳統。


                                 沒有所謂接受


         我們總是想把“實然”變成“應然”,于是就產生矛盾和沖突,我們所有的能量就這樣消耗掉了。
         心能完全安住于“實然”,是否還有沖突?
         這并不是意味著接受。

     
         我們如何能夠接受自己的實然?
         我們沒有必要改變它嗎?
         誰說事情怎么來我們就怎么接受?
       

         要實際的接受,首先必須先沒有“我”,然后你就可以每一剎那、每一刻生活,毫無掙扎,毫無沖突。
         我們只要是生活著,就沒有所謂接受。
         我們有的只是活著。


                             立刻停止一個習慣


        我們大部分人都陷在習慣當中,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習慣。
        一個人如果警覺到自己的習慣,那么他能不能立刻停止這個習慣,而不經年累月地陷于其中?當我們內心喋喋不休,我們能不能毫無抗拒、毫無控制地意識到,從而毫不費力地、輕易地、立即地終止它?
       


        為一件事掙扎,譬如抗拒某一種習慣,就會帶來沖突。
        我們抗拒一個習慣,與之斗爭,那么原本可以用來了解這習慣的能量就會在這種斗爭、控制中消耗掉。

     

       任何抗拒都會造成進一步的沖突。
       時間斷除不了習慣。
        我們有沒有可能不用抗拒,不用時間,立刻停止一個習慣?
        要免除一個習慣,需要的是能夠應付這個習慣,立即將之消解的能量。這個能量就是專注。一個人的心智、心腸、心理的能量,用這種能量面對和覺知那個習慣,然后你就會看到那個習慣不再存在,那個習慣馬上消失了。
       
       
        如果我們能夠在內心建立一種專注的素質,我們的心就會覺察到事實、真相。這種專注就是能量。
        專注的覺察就能使我們走出習慣。


                           專注之處 不產生任何概念


        當你看一棵樹,你是概念的看還是直接的看?
        你看你的丈夫、你的妻子,你是否在看他或她在你心中的形象?
        這個形象就是你概念的看時的概念。
        如果完全沒有形象,你就是真正的看。

     
        如果你是通過一個人在你心中的形象去看,你就不是真正在看這個人。你是通過形象看這個人,所以你們之間沒有真正的關系。
       

        心是不是能夠不制造形象?
        要心不制造形象,只有它完全專注于當下才有可能。     
        別人恭維你,你很喜歡。這“喜歡”就會制造形象。但是,如果你專注地聽他的恭維,沒有喜歡,也沒有不喜歡,完全地,整體地聽,就不會制造形象。這時你就不會說他是朋友。反之,如果有人侮辱你,你也不會說他是敵人。
        形象的產生來自于不專注。專注之處,不產生任何概念。

     

        你專注地看一棵樹,就不會投射你的植物學知識,你的喜歡或不喜歡。你只是看。
        你看你的妻子、丈夫、朋友而不帶任何形象,那么你們的關系將完全不同。
        然后思想就完全不來碰觸你們的關系。


                           整個意識的內容要如何空掉


        我們日常意識的整個內容,包括了無意識以及顯意識兩種層面:里面無非是透過傳統、文化、掙扎、痛苦而累積下來的思想。
        這些內容便是我的意識或你的意識,而意識又是時間、度量、比較、衡量、論斷的活動。
        意識的領域之內充斥著我的各種思想,包括意識與無意識在內。任何一種思維活動,都在意識的范疇之內。
        任何一種想要超越它自己的思維活動,仍舊在這個范疇之內。
        它整個的內容就是“我”或自我。
     
        這整個意識的內容要如何空掉而不透過任何方法?透過任何方法你的心都會變得機械化,如此一來,它就被困在時空之中了。

        心能不能看見自己的局限,而憑著這份對自己的局限的覺察,能不能將局限打破?
        它能不能不去問該如何空掉心念,而是去徹底認清意識的整個內容,并且覺察和傾聽意識的整個活動,然后借由這份覺察來止息自己的活動?
        如果你能安靜地看著它,你就會認清它所有的內容——包括無意識以及顯意識里的內容。從這種整體覺察的狀態之中自然會生起能量。
        如果你以全部的能量看著顯意識及無意識里的所有活動,你的心便是空寂的。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

        開悟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你必須下真正實修的工夫,也就是毫不扭曲地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思想。
        真理就在你的當下。它就在你的眼前。真理就在你的所作所為之中。
        你必須對自己內心的局限和底層的活動有所覺察。只是覺察它,而不企圖去改變、轉變或解決掉它。對整個意識內容進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觀察,便是冥想的開始及結尾。第一步即是最后一步。


        清晨起床時你看到窗外的晨曦、遠山和水面的波光,如果你任何的念頭都沒有;如果你能全神貫注地觀察,你的心便是徹底寂靜的。否則你是無法真的觀察或傾聽的。
        冥想就是一種全然的覺察或空寂的心境。只有在這種心境之下,你才能看到一朵花的美以及它的色彩和形狀,這時你跟那朵花之間的距離已經消失了。這并不意味你認同了那朵花,而是你和那朵花之間的距離或時間感不見了。
        只有當你的心中沒有任何念頭或自我中心的活動時,才能清楚地、全神貫注地覺察。這便是冥想。


        思想不能干預觀察,亦即對你所觀察的對象不抱持任何刻板印象。那個刻板印象就是“你”——你對別人所抱持的各種印象和自己的各種心理反應,這些都會造成你和別人的界分。
        不抱持任何印象,你才能全心全意地凝視對方,其中便自然存在著愛和慈悲,如此一來沖突就不見了。此即沒有觀察者的觀察。
        欣賞一朵花也是同樣的情形,那是一種融為一體的心境,其中沒有任何界分感。
        界分意味著沖突。


        思想是可以被控制的嗎?
        你是否必須去操控念頭,讓它們能正確地運作而不干擾到你?
        控制意味著壓抑、有特定的方向、依循某個固定的模式、模仿以及臣服。假設我的心很清楚地看見思維活動的干預,看見思想永遠在區分,也看見思想的運作永遠都在已知的領域之內,憑著這份觀察,就能預防思想的掌控。

     

       秩序只有當你理解了混亂之后,它才會出現,包括內在與外在。排除掉混亂,秩序就產生了。因此,我們必須先看一看我們生活之中的混亂、矛盾、相互沖突的欲望以及言行。
        在理解和觀察混亂的過程中,你必須毫無揀擇地全神貫注于混亂,如此一來秩序就會毫不費力地自然降臨。



                                      發現自我的活動


        空寂之中存在著巨大的空間,但腦子里的活動是沒有空間的。它總是塞滿了知識,而且始終只對自己感興趣——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達成什么,該得到什么,別人會對自己有什么看法等等。它充斥著對別人的認識以及各種的結論、概念和意見。
        因此我們心中的空間是非常狹小的。
     
        暴力的起因之一便是缺少空間。一旦有了空間,心自然能完整地運作。但你一察覺自己的心空了,它其實已經脫離了空寂。
     
        只要自我的活動一出現,冥想就不可能進行了。冥想就是把心中所有的“自我”活動空掉。
     
        若想了解冥想是什么,你必須充分理解自我的活動是什么。
        心或自我的欲求之一就是將“真相”改變成“應該怎么樣”。它不知道該如何處置那“真相”,便投射出一個“應該怎么樣”的概念,也就是理想。理想即是“真相”的對立之物。如此一來便產生了“真相”與“應該怎么樣”之間的沖突。自我便以此賴以為生。

                 
        意志力就是自我的一種活動,想要改變真相的意志。意志力就是一種野心的形式,從意志力之中又會生起掌控的欲望,利用某種念頭來掌控另一種念頭。
    譬如“我必須控制住我的欲望”,這是帶著記憶和經驗的“我”的另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想要掌控、塑造、否認那一個念頭。


        自我的活動把自己分裂成“我”這個觀者。觀者乃是過往累積下來的所有知識、經驗和記憶。因此“我”把自己這個觀者和“你”這個被觀察的對象一分為二。
        自我在這里是觀者、掌控者和意志力,而自我的活動便是它的欲求及需求。


        若想探索冥想的活動,想知道冥想時會發生什么事,你就必須理解自我所有的活動。
        冥想乃是空掉心中所有的自我活動。
        然而你無法透過任何的修持方法或要別人告訴自己該怎么做,來空掉心中的自我活動。因此,你就必須為自己去發現自我的活動有哪些——所有的習慣,口里說出的話,姿態,自欺的活動,緊抓不放的罪咎感,以及各種懲罰自己的方式——這些都是自我的活動。這一切都需要被覺察到。
       然而,到底什么是覺察呢?
        覺察暗示著沒有任何揀擇的一種觀察方式,只是觀察而沒有任何詮釋、轉譯或扭曲。只要有一個觀者在那里 “費力”地覺察,真正的覺察就不見了。因此,你能不能覺察、留意,只有純然的觀察而沒有一個觀者的實存感?


        覺察是一種不帶揀擇、也沒有一個觀者存在的心智狀態。你聽說真正的覺察之中并沒有一種觀者實存的感覺,假如有這份實存感,你的心一定會有揀擇,有沖突。你聽到這句話之后,心中立即生起的反應可能是,“我要如何才能達到那種境界?”你對達到那種境界的欲望就會使你錯過那句話的真實含義。但假如你能徹底地聆聽,你就是在吸取個中的真理。然后真理就會產生自己的行動,而不是那個“我”在企圖采取正確的行動。

     


        用你的心去聽,而不是用你的頭腦去想。


                         如何處置“真相”


        如果你觀察心里相互沖突的一些欲望:想要又不敢要,想做這個、不想做那個,這些都是二元對立的形式。然而二元性真的存在嗎?
        我們指的并不是男女、明暗之類的二元性,而是心理上真的有二元性嗎,還是存在的只有“真相”罷了?


        我們內心總存在著觀者與所觀之物的對立性。里面總有一個“你”在看著你所觀察的東西,所以你和那個被你觀察的東西之間必然存在著一道界線。
        你看見眼前有一棵樹,于是那個屬于過去的觀者便說道:“這是一棵橡樹。”當它說:“這是一棵橡樹”時,那份知識顯然是來自于過去,而過去的一切就是那個觀者。因此觀者和眼前的樹是有差別的。很顯然真實的情況就是如此。


        但是當我們在處置心理上的真相時,觀者與所觀之物真的有差別嗎?
        假如我說,“我是粗暴的”,那個在說“我很粗暴”的觀者,和它所謂的粗暴是兩回事嗎?很顯然不是的。因此,當觀者與所觀的真相分開時,二元對立和沖突就產生了,然后它又想透過各種手段來逃避心中的沖突,所以觀者根本沒有能力面對內心的暴力。假設心知道該如何處置“真相”,并且有辦法超越它,那么反面的心態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過去的一切創造出了與“真相”相反的東西。心如果能不替那個“真相”定名、歸類、設限或浪費能量來逃避它;心如果能看著真相而不帶有過往的經驗,亦即沒有一個觀者的存在,那么你就徹底解脫了這個真相。


                               非常留意地傾聽

     

        在聽的時候如果不斷將對方的話轉譯成自己的偏見和好惡,那么你就不是在傾聽了。
        你能不能不只是傾聽他人的話語,同時還能意識到自己心中的反應,而又不企圖去修正自己的反應以順應他人的觀念?
        你專心聆聽他人的話,同時也能意識到自己在聽話時心中所生起的反應;你的心對自己的反應和對方的話語都有空間去包容。這意味著你的心是全神貫注的,而不是飄到別處去了。
        如果你能真的“傾聽”,你便能和他人的話語完全相應,而同時又能意識到自己心中的反應。
       你同時能聽到他人的話和自己心中的話,你把所有的聲音都完整地聽進去了,這意味著你的心有空間。你以全心全意在傾聽。
     

       “聽”的藝術,也就是去傾聽、覺察你心中所有的反應,并留出空間包容心中的律動,同時又能聽到外在的聲響。
       這是一種整體性的覺知,需要最高的注意力。當你全心全意在聽的時候,聽者的存在感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對真相的洞察。
     

       非常非常留意地傾聽所有的聲音,就像一條湍急的河水不斷地流動著一樣。



                         觀察而沒有任何記憶的活動

        我們是否有可能在無念的狀態之下進行觀察,譬如去觀察一棵樹,聆聽流水的聲音而沒有任何妄念的干擾,只是去觀察而沒有任何記憶的活動?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擺脫掉那個老舊的觀察者。
        你能不能不帶著任何妄念或記憶來進行觀察?
        你能不能看著你的妻子、你的女朋友或是你的丈夫,但心中不帶著與之相關的各種記憶,你看著她、他或是一條河,就好像是初次見到一樣?這意味著不帶有任何偏見、結論、成見去進行觀察。
        假設我懷著過往的印象、記憶或傷痛來看待我的妻子,我可能永遠也看不見真正的她了。
        你能不能凝視著你的女友、你的妻子或是你的丈夫,就像初次見到他們似的,心里沒有任何刻板印象或記憶?


        我一向都是懷著記憶和刻板印象在看待我的妻子、孩子、丈夫、女兒、天上的云、河水和樹木。這就是我的局限。


                               事情就是這么簡單

        留意以及傾聽,這意味著思想活動是完全靜止的,除了肉體必要的活動之外。我必須從此處到彼處去;我必須煮飯;我必須洗碗盤。這些時刻我必須用到思想。但是在內心里,也就是在心理上,思維的活動必須停止。

     

        但你如果問道:“止息念頭的方法是什么?是專注禪定,還是控制念頭?”那就是一種很不成熟的態度了,因為想控制念頭的又是誰呢?

     

       如果你要發現真相是什么,憑著這個挑戰為你帶來的的能量,便可以讓念頭止息下來。為了進一步地觀察到真相,念頭自然止息了。事情就是這么簡單。不要把它復雜化。


                             覺察的本身就能帶來秩序

        我們的內心必須井然有秩,心才能穩定而不再波動不已。從這個穩定的狀態里,自然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任何一種日常的修煉方法、任何一種悟境或是任何一種幻象,基本上都是受限的,因為它們仍舊是混亂的產物。除非你的心中生起了無為的秩序,否則冥想終將變得膚淺而無意義。


        思想無法創造出心理上的秩序,因為思想本身是失序的,思想本是奠基于知識之上的,亦即根植于經驗的。所有的知識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思想也是受限的,當這樣的思想企圖創造出秩序時,通常只會帶來混亂。


       思想一向是透過“真相”與“應該怎么樣”之間的沖突而制造出混亂,也就是實況與理想的對立。但實況(而非理想)才是眼前的真相。思想總是從受限的觀點來看待眼前的實況,因此它的行動不可避免一定會制造混亂。


        假設我很貪婪、善妒,這是我的實況;而相反的心境并不是我的實況。人類的思想一直在制造出相反的心境,借以理解眼前的“真相”,同時也借著它來逃避“真相”。然而只有眼前的“真相”才是實況,如果你能覺察到這個“真相”而不跳到相反的狀態,這份覺察的本身就能帶來秩序。


        我們必須讓腦子完全安靜下來。腦子有自己的節奏,它總是喋喋不休地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從一個念頭跳到另一個念頭,從某種聯想跳到另一種聯想,從某種心態跳到另一種心態。它一直被占得滿滿的。我們對自己頭腦里的活動往往是缺乏覺察的,不過你一旦毫無揀擇地覺察到其中的活動,憑著那份覺知和留意,就能將喋喋不休的妄念止息下來。
        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不要以人類的思維方式思考。


        任何的教條,任何的方程式,任何的意識形態,均是老舊意識的一部分,它們是由分裂的念頭虛構出來的,無可避免將導致沖突。


        每個人都必須點亮自性之光,這份光明就是律法,此外別無律法了。


       點亮自性之光意味著不去追隨他人的見解,不論它有多么恰當、合乎邏輯、富有歷史性或是具有說服力。如果你正站在某個權威、教條或結論的陰影之中,你就無法點亮自性之光了。


       “解脫”指的就是點亮自性之光。真正的解脫乃是從依賴、執著、渴求經驗之中解放出來。從思想的結構中解放出來,便是點亮了自性之光。


       在這份光明之中,所有的行動都可以毫不矛盾地自然產生。只有當內在的光明與行動產生分裂時,矛盾才會出現。


        理想或準則是我們設想出來的一些無聊的思維活動,它是無法與自性之光同時并存的;它們會彼此否定。
    當觀察者出現時,這份光明便蕩然無存了。
        觀察者的結構本是由思想組合成的,它永遠不會是自由的。


        沒有任何體制、修煉方法或“如何”可以帶來解脫。只有觀察才是真正的解脫行動。你必須去觀察,但不是透過別人的眼睛。
     

       若想發現或邂逅實相,任何一種形式的權威都必須舍棄,因為權威暗示著臣服、順從以及接受某個固定的模式。心必須有能力自主,為自己帶來光明。


                             讓你的心變得愈來愈細膩
     

        若想探索實相,必須匯集所有的能量。你必須不斷地觀察自己的思想、感覺、恐懼和敵意,并且超越它們,讓自己的心徹底自由。
     

        心必須擺脫矛盾、模仿和臣服而全心全意地覺知。對于自己的行為和關系的互動方式,都是全心全意在覺察。這種完整覺察的狀態并不是專心。
        專心是受制和有限的。在這樣的覺察之中有一份空寂的本質。在這樣的冥想狀態里,沒有掌控者,然而所有的修行體系,永遠都需要努力、自制和鍛煉。


        鍛煉的真諦其實就是學習——不是臣服,而是學習——讓你的心變得愈來愈細膩。學習是一種永遠在持續的活動,它不是奠基于知識之上的。  

       冥想就是從已知和度量的活動之中解脫出來。在這樣的冥想狀態里,才有絕對的空寂。從那份空寂之中就會出現實相。


                             不朝任何一個方向運轉

        心能不能徹底安靜下來?因為一顆安靜的心是具有無比能量的。
        我們的心永遠都在喋喋不休,永遠都在轉動不已;換句話說,思想永遠在回顧、記憶、累積知識、不斷地改變。
        它能不能完全安靜下來?
        如何才能發現讓念頭安靜下來的方式?


        思想就是時間,而時間便是活動;時間本是一種度量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你衡量、比較,包括生理和心理兩種層面,這些都是度量的活動。
        如果我們正在選布料、選衣服,或是正在評斷不同的知識體系,這時當然要作比較,但除此之外,我們在心理上也總是和別人比來比去。


        較量的心思必須安靜下來。除去不必要的負擔之后,才會擁有能量了。


        你有沒有全心全意地注意過某樣東西或真的注意聽?如果你真的以你的全身、全副神經系統、你的眼、耳、心以及整個生命在傾聽的話,你的自我中心感就不見了,剩下的只有那份注意力了。全心全意地傾聽便是徹底的寧靜。
        在全心全意的傾聽之中是沒有邊界感的,因此也就沒有特定的方向了。你我之分不見了,二元對立也消失了,觀者與所觀之物的界分不存在了。
        但如果心只是朝著某個特定的方向思考,這種狀態是不可能出現的。


        我們所受的教育總是在制約我們,讓我們朝某個特定的方向思考。我們總是抱持著某種概念、信仰、知識,去臆測實相。我們將其鎖定為一個目標,一份理想,然后便徑自朝著那個特定的方向邁進。當你朝著一個特定方向邁進時,空寂感就不見了。


        一旦朝著某個特定的方向留意、行走或思考,你的心便失去了空間。全心全意地覺知,就是沒有任何方向感的一種空境。因此,冥想暗示著完全沒有任何的活動在進行。意味著心是徹底寧靜的,它不朝任何一個方向運轉。它沒有任何活動,而活動就是時間感,活動即是思維。


        如果認清了這個真相,你的心就安靜了。


                         
    掌控者即是被掌控的對象

        思想能否被操控?念頭能不能靜止不動?能不能壓制下來讓心完全寂靜?
        “操控”意味著有一個操控者與被操控的對象。那個操控者到底是誰?它難道不還是思想或念頭?
       如果你領悟了這一點,就沒有必要去控制什么了。
     
       掌控者是不存在的,掌控者即是被掌控的對象,而當掌控者與被掌控的對象分裂時,沖突就會產生,能量也消耗了。但掌控者如果就是被掌控的對象,那么能量就不會耗損。然后所有經由壓抑、抗拒——因掌控者與被控對象的界分——而導致的能量耗損,就會重新蓄積起來。

       當界分感不存在時,你自然擁有足夠的能量,去超越那些你認為必須掌控的東西。

       控制念頭或駕馭念頭都是不對的,因為駕馭念頭的人,也不過是念頭自身罷了。假設你認清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再經由比較、掌控和壓抑而消耗能量,那時你就能超越眼前的現象了。


                               孤獨到底存不存在

        當嫉妒或執著出現時,愛就無法存在。然而,我有可能解脫嫉妒和執著嗎?
        我發現我根本沒有愛,我不想假裝我愛我的太太。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愛,但是我知道我嫉妒,我知道我非常執著于她,我也知道執著之中充滿著恐懼、嫉妒和焦慮,那是一種倚賴的感覺。我并不喜歡倚賴任何人,但是我很寂寞,所以我倚賴某人。我要如何才能解脫這份執著?


        我不知道愛是什么,但是我非常確切地知道,執著于我太太意味著嫉妒、占有、恐懼、焦慮,我想解脫這一切。因此我開始探索;我尋找某種方法,但是我又被困在這個系統中。我不想執著,但是我發現自己竟然執著某個人、某本書或某個方法可以使我解脫執著。

        因此要小心一點,不要落入那個陷阱。不論女人、方法或概念,都是一個執著。不要以執著來換取執著。

       我要做什么才能解脫執著?我想解脫執著的動機到底是什么?我難道不是想達到一個沒有執著、沒有恐懼等等的境界嗎?那個動機會帶來特定的方向,而特定的方向會使我無法解脫。

       為什么要有動機?動機到底是什么?動機就是為了達成某件事而產生的希望和欲望。不只我的妻子、我的概念或方法,連我的動機都是我的執著!因此我一直在執著的領域中運作——妻子、方法以及未來要達成某件事的動機。我執著于這一切。 

       我為什么執著于這一切?是不是太寂寞了,因此想抓住一個女人、抓住某個概念和動機,來逃避那份孤立的感覺?
       我看到我確實想透過執著來逃避那份巨大的孤立感。 孤獨寂寞,這就是我執著的原因。
       那份孤獨感逼著我透過執著來逃避,只要我仍然孤獨,惡性循環就會永遠繼續下去。

       孤獨的含義是什么?
       它是怎么產生的?
       我并不想找到一個智識上的答案,我只是看而已。我不想告訴自己孤獨是什么,或該怎么辦;我只是看著它,等它告訴我答案。我警醒地看著孤獨揭露它自己。如果我逃避,如果我恐慌,如果我抗拒,它就無法揭露自己了。因此我只是看著它。


       我看它為的是不讓思想介入。看遠比思想的介入重要。我所有的能量都貫注在觀察孤獨,因此思想根本無法介入。 


        心智受到了挑戰,它必須有所回答。挑戰就是危機。處在危機中你的能量會變得非常強,因為沒有思想的干預,所以那股能量就不會消耗。 


       ——我看到如果嫉妒或執著一出現,愛就不存在了。
       因此我不再關心愛,我開始留意“真相”,也就是我的嫉妒、我的執著。


       我為什么執著?我看到其中一個理由是——我不說它是所有的理由——我非常的孤獨、孤立。于是我開始觀察它。


       發現真相是一項挑戰,因為是挑戰,所以全部的能量都拿出來了。
       房子著火了,我自然有行動的能量。有了巨大的能量,它足以回答“孤獨為什么會存在”這個問題。

       我拒絕概念、推測,也否定孤獨是一種本能或遺傳,這些對我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事,孤獨只是一個“真相”罷了。為什么人類或深或淺都會經驗到孤獨?它為什么會存在?

     
        是不是心智或腦子本身引發了這份孤獨或孤立的感覺?是不是思想制造的?是不是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制造了這份孤立感?


        在辦公室里我也在孤立自己,因為我想變成最高主管,因此思想永遠在孤立自己。我看到思想永遠都想讓自己變成最上等的;心智一直在朝著孤立運作。
     

        為什么思想要如此造作?這是不是思想的本質?思想的本質是不是要制造這份孤立感?

     
        思想總是分裂的,受到時間限制的思想制造了這份孤立感。思想為什么要這樣運作?這是不是它的本質?不論思想怎么運作,它都是受限的。


        思想能不能發現不論它怎么造作,結果都是分裂與受限的,而且會造成孤立?思想能不能發現自己的局限?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整件事的核心。如果思想發現自己是有限的,它就不會再抗拒或矛盾,它會說:“我就是局限。”但如果由我來告訴它這句話,我就會和那局限分裂。然后我會企圖超越那局限;如此一來,沖突就會產生,于是愛就不見了。


        思想能不能發現自己是有限的?我必須弄清楚這件事,于是我遭受了挑戰。因為我遭受了挑戰,所以我生起了巨大的能量。

     
        意識能不能發現它的內容就是它自己?思想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局限?

     
        孤獨是思想制造的。思想現在已經了解自己是有限的,因此根本無法解決孤獨的問題。它無法解決孤獨的問題,那么孤獨到底存不存在?

        既然是思想制造了這份孤獨、空虛的感覺,那么它一旦發現真相,孤獨感就不見了,因此也就解脫了執著。

       我什么也沒做,只不過觀察了執著的所有內涵,包括貪婪、恐懼、孤獨等等。透過追蹤與觀察,但不是分析,而是一直不停地看下去,我終于發現思想的所有造作。

       思想因為是分裂的,所以制造了執著。它一旦發現這一點,執著就停止了。根本無需費力,只要一費力,沖突又會出現。


       愛之中是沒有執著的;如果有執著就不是愛了。放下執著和非愛,障礙就去除了。


        現在我終于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愛是什么了:不再記起我太太、我女朋友或鄰居曾經對我造成的傷害;不再執著于任何我替她制造的意象——由思想的活動制造的意象。
       還有其他的要素需要注意:難道我必須一步一步地檢查嗎?我必須檢查執著之中有恐懼、欲樂和渴求安慰嗎?
        我發現我不需要一一發現所有的要素。放下所有的非愛,愛就出現了。


                            不再屬于這個世界


       冥想的精髓就是徹底的開放和敏感。沒有任何思想、任何負擔。心中充滿著徹底的空寂和美。

       你永遠不該在公共場所冥想,也不該和其他人或團體一起冥想;你只能在寂靜的夜里或安靜的清晨獨自冥想。當你獨自冥想時,你必須是真正孤獨的,也就是完全獨立自主,不追隨任何的信仰系統、修行方法、咒語,不依從某個念頭、不依照自己的欲望來鑄造某個思想。只有當心智解脫了思想,這份孤獨才會出現。如果受到欲望的影響,或者仍然在追求什么,孤獨就不會出現。
        孤獨只有在當下才出現,在那屬于自己的寂靜中,所有的溝通都停止了,其中不再有觀察者和他的焦慮或煩惱。


        遠離一切的人、事、物,遠離所有的念頭和追求,徹底獨處而不是孤立,不是退縮到一些夢想和影像中,那么你的心中就不再有任何認得出來的東西,不再有任何的思想和感覺。


        你遠離了一切,在這充分的孤獨中,空寂就變成了唯一的花朵,唯一的光明。你不再害怕孤獨,不再屬于這個世界,不再執著于任何事情。只有在這樣的冥想中,愛才會出現。但是你不要想把它變成行動,它自己會行動。當它行動時,里面沒有任何矛盾、懊悔、不幸和苦惱。

       
       冥想是心中沒有任何概念或方程式,因此是徹底自由的。冥想不是控制身體和思想,也不是觀察出息和入息。你的身體必須安靜和放松,心智里的妄念、思索必須停止。只是專注會使思想狹窄、有限和脆弱,但如果覺察到了思想的活動,專注會自然出現。
        只知道揀擇、執著和排斥的思想者,是不可能有這份覺察的。這份覺察是沒有揀擇的,它既是對外,也是對內的。它在這兩者之間流動,因此內在和外在的界分就停止了。

     
                            全神貫注的本身就是行動

        行動是不是必須有動機、肇因和方向?
        有沒有一種行動不制造任何外在或內在的沖突?
        有沒有一種和外在環境、人及群體無關的行動?
        有沒有一種行動是超越時間的?

        這樣的行動才能叫真正的行動。


        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行動都是以信仰或理念作為基礎的。然而有沒有一種行動是不受社會壓力控制的?


        我想要某樣東西,就設法得到它;我不喜歡你,就采取行動;或者我喜歡你,也采取行動。
        這些行動都是以動機作為重點的。


        有沒有一種由自發的能量造就的行動?
        一種由無限能量造就的無限行動?
        這才能稱為行動。


        我們大部分人的行動總是局限在時間和已知領域里,因此是不自由的。
        是不是存在那種無限的行動?


       生活一定是以環境作為基礎的。
       我所謂的行動是不依賴外在環境的。
       我們的生活中都有沖突,沖突意味著模仿、臣服、依循一種模式以便安全,然后就形成了機械化的生活方式。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生活方式,其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模仿、臣服和壓抑?
       首先我們應該去除“找尋”這兩個字。不是找尋,而是此時此刻就活在這種狀態中。


        隨時隨地都全神貫注地觀察每一個當下所發生的事,洞察所有已知的活動,你便會發現:所有基于已知的活動都有沖突和矛盾。


       任何有動機的行動都不可避免造成分歧矛盾。
       這是事實而不是一種理念。


       在全神貫注的觀照下,你會發現只要是以盲目信仰、觀念為基礎的行動,就會制造沖突矛盾。因此一發現自己落入盲信的執著時,就立刻清除它。


        我們要怎樣清除它?
        在全神貫注的那一刻既沒有追蹤,也沒有清除的活動。
       在全神貫注地觀照時,盲信的執著就從你心中消失了。
       認清任何形式的臣服都會滋長恐懼、壓抑、逆來順受,在全神貫注中,就自然將它們清除了,而且所有以賞罰為前提的行動也都停止了。
        頭腦永遠在沖突、信仰、模仿、臣服、逆來順受和壓抑之中運作,當它了解這點以后,頭腦本身就會變得全神貫注。

     

        全神貫注的本身就是行動。

     
       頭腦歷經各種沖突、模仿等等浪費能量的過程,它們對這些都已經習慣了。而現在頭腦已停止所有上述的活動,它已經不是這些東西存在的領域了。
       它也許仍能運作,然而已脫離沖突的腦子就能永遠處在全神貫注中。
       如果全神貫注的狀態很自然地在心中產生,不通過任何強制、指揮或意志力而產生,那么整個大腦的結構就會產生突變。


       只要頭腦仍在已知的領域中運作,它就被局限于舊的窠臼中。當這舊的窠臼不存在時,頭腦才能完整而自由地運作,也就是全神貫注于每一個當下的行動。


                           意識即是時間的產物
     

       時間感能不能止息?
        我們的腦子是受制于時間的。我們的腦子就是千萬年來的制約產物。它一向是在時間中運作的。你一旦告訴自己說:“我將會如何……”或“我必須去做某件事。” 腦子就進入時間性之中了。每一件我們所做的事都涉及到時間,同時我們也受制于內心的時間感。腦子只要一想到它能否停止時間,它就變得動彈不得了。


        腦子有沒有可能認清自己是沒有未來的?我們不是活在絕望中,便是活在希望里。在心理上你能不能承受沒有明天這件事?明天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你該摒棄希望,而是要去理解時間的活動。如果你完全摒棄了希望,你會變得苦澀,而且你一定會對自己說:“那我還活著干嗎,生活還有任何意義嗎?”接著所有的憂郁、痛苦、無望就會開始產生。

       思想或時間感能不能止息?思想在生活中有它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在心理上卻沒有任何重要性。


       思想就是從記憶中生起的反應,它是從記憶之中誕生的。記憶則是累積在腦子里的經驗或知識。
       思想制造出了我們的一切行為舉止,這一切的行為都是由思想促成的。


       思想制造出一個心理上的“自我”。它無非是焦慮、恐懼、欲樂、痛苦、執著以及對死亡的畏懼等等。它們組合成了一個“我”,也就是整個意識的活動。


        意識便是它所有的內容;你的意識就是你,亦即你的焦慮、你的恐懼、你的掙扎、你的情緒、你的絕望和快樂等等。而這些都是時間的產物。
        昨日你對我說了一些冷言冷語,我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而這份傷害又變成了我意識的一部分。因此意識即是時間的產物。如果你問我時間感能不能停止,這句話其實暗示著意識的內容必須完全空掉。
        我們看一看這個由時間組合成的意識,能不能徹底空掉它自己,也止息掉心理上的時間感。


       你能覺察到你的意識活動,不是嗎?你心知肚明自己的真相。
       如果你深觀意識的活動,一定會看到里面所有的掙扎、不幸、不確定感或頹喪。
       這些都是你意識的一部分,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的野心,你的怨氣,全是意識活動的一部分。
       “意識”這個時間的產物,能不能空掉它自己,讓時間止息下來?
      

       透過時間累積下來的意識——我們意識里的所有內容——有沒有可能完全空掉。
       我們大部分人從小到大早已累積了許多心理上的創傷,這已經是你意識內容的一部分了。你能不能徹底抹掉這些傷痛,而不留下任何痕跡?
       你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嗎?


       如果你能覺察到這些傷痛,就會知道起因是什么:你對自己所抱持的刻板印象受到了刺傷。如果你真的深入于其中,就能消除這個被刺傷的自我形象。  


       你執著于某人,也許是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國家、你的宗派、你所屬的團體、你的信仰。你能不能很理智地將上述所有的意識活動全都止息下來?
       執著之中蘊含著嫉妒、焦慮、恐懼及痛苦;只要心里懷著痛苦,你一定會愈來愈執著。
       認清執著的本質,你一旦看見執著的本質有多么愚蠢,執著便會自然止息。


       空掉意識的整個內容是絕對有可能的。
       可是你如果一點一滴地去除自己的執著、創傷、焦慮等等,它們可能永遠也無法完全消解掉。這么一來,我們又陷入了時間之中。
        因此,我們能不能立刻空掉意識所有的內容?


        意識不屬于我所有,它不是我個人的,而是整體宇宙的。我的意識、你的意識或另一個人的意識都是相同的:我們都有痛苦,我們都會經歷內心的傷痛等等。
        我們能不能觀察到意識的整體活動,而且能在這份洞見中隨觀意識活動的止息?
       我們能不能完整地觀察到自己的創傷、自己的焦慮或是自己的罪咎感。
       我能不能看著這份罪咎感如何生起,原因是什么,我進一步的反應又是如何產生的?
       很顯然我可以看得到,不過首先我得覺察到自己的創傷才行。而只有當我的覺察之中沒有任何動機或目的時,我才能發現到它。


       假設我執著于某事或某人,我能不能觀察執著所造成的結果,執著涉及了什么,執著是如何生起的?
        我能不能在當下立刻看到執著的本質?

        我會執著是因為我感到孤單,我需要慰藉,我想依賴某個人,我無法獨立自主。因此我去倚賴某個人,從那份倚賴之中便產生了執著;從那份執著之中又生起了恐懼、嫉妒和焦慮。
        我能不能在一瞬間看清這些心態的本質?

     

        與其一點一滴去發現,我們能不能一眼就看透意識的本質、結構以及其中的活動?你如果能一眼看透它的全貌,它就被瓦解了。
        洞悉意識的整體本質,意味著你不能帶有任何動機或記憶,而只是立即覺知到意識活動的本質。
        憑著那份洞識即能消解掉眼前的煩惱。


                                
    巔峰狀態

       我們面臨危機的那一刻,也就是全神貫注于經驗時,“我”根本不存在。然后念頭就產生了,這個念頭就創造了一個“我”。你能不能永遠像處在危機中一樣地活著?
       任何危機都能帶來巨大的能量。
       面臨危機的那一刻,你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下那一刻而已。
       在危機中,時間是不存在的。

       我們有沒有可能永遠活在這樣的巔峰狀態?

                                    為什么需要定境

        刻意止念,雖然能使人定下來但變得遲鈍而愚蠢。
        任何費力的方式都會干擾到心,任何耗損都不能使你定心。


        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那種不必通過控制、呼吸和苦行,不會帶來任何沖突、制約和扭曲的定心方法。
        不論是隨息、看光、持咒、觀想都是屬于有為的方法,它們只能誘發某種層次的
    定境。
        凡是借外力來導向定境的全都是有動機、有方向的有為法。


        為什么需要定境?
        如果沒有任何動機,我們還會不會問要如何來獲得深刻的定境?
        任何形式的誘發,都不能造成深刻的定境,都是有為法。
        方法本身就有動機。


        那么那種自然的安定狀態是什么?
        要如何才能自然產生?


        如果我想聽你說話的內容,我的心就必須安靜,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想看清楚一樣東西,我的心也不能紛亂不堪,恍如亂麻。
       深刻定境的基礎就是身心和情感的詳和,而且還要把所有的有為法放下。


       我們用了“詳和”這兩個字。而我們的心中只有沖突,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安靜,因此就不要空談定境。


       集中精力來對治心中的沖突,而不要企圖達到什么。
       若身心和情感都感到煩惱,就直接根治這些煩惱。
       若你總是企圖達到定境,就是一種不詳和的有為法。
       就這么簡單。


        你在焦躁中,那么就“如實”地面對你的焦躁,而不是企圖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狀態,不要去考慮定境。但是焦躁的心總想尋求相反的狀態。那么它就必定陷入沖突。因為想要不焦躁,其實就在強調焦躁。


        在身心和情感的詳和狀態中,沒有一個自我中心的存在。
        只要有一個自我中心存在,顯然就無法達到這種狀態,因為這個中心會依照自己的局限來詮釋一切。

        如果解決不詳和這個問題,就不要討論定境。因為只有當我們完全了解不詳和的原因,才有可能充滿安寧。


       有為法都不是真正好的方法,無為法則需先有身心詳和作基礎。
       我們的心一直都處于混亂中。因此,首先就讓我們找出混亂的原因,然后才能談詳和與定境。
     

       一個人只能觀察自己內心的混亂。
       但是我們為什么把那個觀察到的東西稱為“混亂”?
        這意味著我已經先入為主地暗示了它的反面,也就是詳和。我把自己正在體驗的
    感受和曾經體會的詳和作了比較,因此我稱現在的感受為混亂。
        能不能不這么比較,而只是簡單地看著我內心的混亂?因為比較本身可能就是混亂的一種形式和肇因。比較一定帶來混亂。因此混亂并不嚴重,真正嚴重的問題是衡量和比較。


        我不知道什么是詳和或寧靜,只知道我的心一直很亂。于是我就不得不問:人心的本質是不是根本就是混亂的?然后我就觀照提出問題的自己。就在這一刻,我的雜念突然沒有了。
     

       混亂到底是什么?你怎么知道這是混亂?
       如果我吃得太多,胃不舒服,我不會稱之為混亂,只是告訴自己下次別吃那么多了。


       沖突就是混亂。
        人心能不能從各種的沖突中解脫?
        我們已把它縮小到了“沖突”的范圍。
        看看我們的心能否從其中解脫。
        我們的心早已了解什么是沖突,也了解沖突造成的現象,那么要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了斷沖突?
        如果我們深入探索沖突,從各個角度來看它,自己就會發現所有的沖突中都有比較之心。


       沖突就是矛盾、比較、模仿、臣服和壓抑。所有的含意都在這兩個字中具備了。那么我們能不能從這樣的沖突中解脫?有沒有可能完全了斷沖突?
       在這個宇宙里一切都是和諧的,只有我們的心才是永遠沖突矛盾的。那么我們要如何自然而不造作地了斷沖突?


       我們真的曾經覺察過自己完全處于沖突嗎?
       你其實從沒有和沖突“合一”過。


        我們從來不讓沖突完整呈現。
        悲傷也是一樣,如果悲傷產生,就讓它完整呈現,而不要企圖逃避。
        我們有沒有徹底悲傷過?有沒有徹底快樂過?
        當你發覺自己在快樂時,快樂就已經結束了。同樣,如果你徹底充滿著這個被稱為困惑、悲傷和沖突的東西,這個東西很快就消失了。


       我們只需要如實地處在真正的狀態中。
       我們的心一旦能徹底和自己真實的狀態“共處”,它就不會再制造任何沖突。
       就維持在那真實的狀態中,直到我的心完全充滿著那一刻的悲傷、困惑或沖突為止。


       如果一個人只是充滿著愛意而沒有嫉妒,一切問題就都沒有了。只有當嫉妒產生時,問題才產生。
       如果一個人充滿著嫉妒怎么辦?
       那么就讓自己完全體會那種嫉妒的滋味。
        那是一種非常巨大的能量。
        但如果你說:“我現在正在嫉妒,這樣不對,我不該嫉妒。”那么嫉妒這個問題就會沒完沒了。

       我們能不能只是純粹地保持在煩惱中而不企圖逃避?
       所有逃避的心理活動都在為自己辯解或制造壓力。
       當煩惱產生時就徹底和它共處。
       如果你真能和自己的真實狀態共處,你就已經在采取解脫的行動了。


                              觀察者屬于過去


        觀察者屬于過去。 它就是過去的經驗、記憶和知識的積累。因此觀察者就是觀察中的局限。觀察者所包含的全都是過去的活動。

        沒有觀察者,也沒有記憶。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觀照現在的嫉妒,我能不能只是如實觀照。
        在嫉妒的這一刻,除了這種感受之外,并沒有你這個觀察者和所觀之物的存在。沒有觀察的概念。除了純然的觀照之外,沒有任何念頭產生,也沒有任何與過去有關的聯想。除了純然的觀照,什么都沒有了。


       觀察者是過去的產物。你如果看清這點并在這點上產生洞察力,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一個“我”在那里觀照,只剩下純然的覺性。 


                                    業力


                                     獎賞和懲罰是最基本的業力

      我們所有活動背后的動力是什么?是什么制造了欲望?欲望背后的業力是什么?顯然,我們的業力完全是建筑在懲罰和獎賞之上的,它總想逃避某種情況,然后追求另一種情況。獎賞和懲罰是最基本的業力。

                             我們所有的能量都用于追求獎賞和滿足了

     

       腦子總是追求滿足。因為它需要安全感。我們所有的能量都用于追求獎賞和滿足了。

     

                                 沒有對滿足的追求就沒有自我

     

       與其說“我”在追求滿足,不如說滿足追出了一個“我”。
        沒有對滿足的追求,還有自我嗎?

     

                                  業力就是想要被滿足的渴求

     

        業力就是想要被滿足的渴求。我們說這個形體就是我,其實業力才是“我”。
     
     

                                  “自我”就是思想的活動

     

       “自我”就是思想的活動。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充滿著這些活動,其中全都是獎賞和永無止境的對滿足的追求。


                                  我們什么都不能做


        如果是可以辨認的,就一定是在已知領域之內。只有當所有可以辨認的經驗過程都停止,未知境界才會出現。
        任何經驗和識辨的過程都是在已知領域之內,而所有企圖脫離已知的探索以及這類的活動也都屬于已知范圍。

       你無法知道有一個未知領域。在那種境界里所有已知的活動都停止了。所有的思辨過程都停止了,同時和一切共存,并沒有主客的對立。

       通過動機是無法進入那種狀態的。因為所有的動機都只能導向已知。

       探索未知是徒勞無益的。
        我只知道如何斷除無明。
        無明就是想要獲取更多的需求。
        當這種需求停止了,不是通過動機、意志力和別人的指導而停止的,是看清楚以后自然停止的,那么截然不同的境界才會出現。 
     

       當所有的認知活動都停止了,所有從經驗中得到的東西和動機全都斷除時,這個人就從已知中解脫了。


       腦子是在已知領域中活動的,也就是認知的活動。但是當你的腦子、你的心完全寂靜時,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心處在寂靜中。如果你知道就不是真的寂靜,因為那樣就有一個觀察者在那里對自己說“我知道”。

       “寂靜”是無法以分辨心來認識的,也超越已知經驗范圍之外。那種寂靜的境界其實一直在人們心中,然而只有那些徹底洞悉已知事物的人才有能力見到這種寂靜。
     
       腦子本身就是觀察者,也是操作者。它存儲了那些已知的事物,當腦子完全寂靜安寧下來時,就沒有任何語言或妄念。
        我們什么都不能做,只是如實觀照每一個起心動念。
        只是觀照而已。你必須非常非常安詳地觀照自己,無論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每分每秒都進入一個更深的境界。


        那深不可測的境界是超越時間、超越度量,是無法以概念和言語來表達的,那么通過思想能否達到那種境界?
        思想就是時間,思想也就是有限的知識、經驗、歷史以及記憶的反映。通過思想無法達到那種境界,就這么簡單。


       我們的心能不能維持在沒有分別的狀態?
       一直都活在分別中的心能不能不再分別?
       要如何才能做到?
        只有一條路,就是去觀照自己那個正在分別的心。

     
       我的心一向都局限在比較、模仿、臣服、理想和抗拒之中,現在我知道我的心不應該落入任何活動,那么究竟該怎么辦?
        覺察到思想的所有活動都落入了時間和分別的局限,這種覺察的本身就能停止思想的活動。
        只是覺察而已。 

      在比較、分別全都停止之后就剩下寂靜了。


                               如實覺察妄念的活動

        自我中心暗示著范圍的存在。只要有個中心存在,就必定會有范圍和局限,因此所有的自我中心的行動都限制在這個范圍之內。 你可以無限地擴充你的自我,但是只要有一個中心,就有局限和范圍。


        通常所說的自我中心的行動,都是為自己考慮或朝某個目標發展自己,是從中心擴張到某個范圍的行動。你可以通過社會服務、民主或獨立的方式擴張你自己,但是終究還在一個范圍之內。只要在一個范圍內的能量都是有限的,也是機械化的。任何這個范圍之內的行動都是有限而片面的,因此就在耗損能量。


       我們本來就是自私的眾生,自我中心的人類。我們永遠只為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著想。我們也許會把這種自我擴張到社會服務或是政治工作,但仍然是那個中心在運作。為群眾服務的人時常以為自己是無私的,但是我為窮苦大眾服務的“我”,仍然在這個中心的范圍之內。這里質疑的當然不是為窮苦大眾服務這份工作的價值。我們質疑的是我們對于窮苦大眾、國家、上帝或任何一種理念的攀緣與認同。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我們沒有認清起起落落的妄念其實不斷在消耗我們的能量。而所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不論是念頭或行為,其實都在制造痛苦。


        我們的頭腦有兩種需求,那就是安全感和永恒感。兩者都能從自我感中取得,因此自我感才變得那么重要。頭腦是一個機械化的實體,它的慣性就是不斷建立安全感和永恒感。我們要如何打破這種慣性運作?任何打破的行動,都仍然局限在自我的范圍內。那么到底有沒有一種行動是無我的?


        頭腦的活動就是設計好的程式,這種活動有可能停止嗎?只要這種活動一停止,你就突破了局限。受到數千年局限的腦子,早就習慣于永無止息的機械化活動,這些活動有可能停止嗎?我們的答案是,只要這臺電腦的插頭一拔掉,這些機械化的活動就能停止。但是一有停止的動機產生,就又回到原樣。


       你們問有沒有可能停止妄念?這其實是錯誤的問題。一旦我們認清不停止的嚴重性,自然會停止的。你一想要它停止,自我中心的活動就又開始了。如果我想要這些妄念永遠停止,那就是“貪”。妄念的活動一旦停止,機械化的運作就結束了。但是你無法要求它永遠停止,如果你要求它永遠停止,就扯進了時間的因素。
     

       “觀照”不是機械化的活動,它不是從自我中心出發的。觀照的本身是一種“如實”的活動。這個活動沒有中心。觀照本身就是另一個次元的活動。這種“觀照”是一種沒有選擇的覺察。只要如實覺察妄念的活動,電腦程式就停止了。

     
        只有妄念完全停止以后,無限的能量才會釋放出來。只要自我中心的活動不停止,你就不可能接觸到這種能量。
    人心受到數千年的局限,只有當這機械化的運作停止了,局限才能被打破。你必須把電腦的插頭拔掉,它才能停止操作,問題就在這個自私自利的中心能不能停止活動?自我中心的活動一旦停止,截然不同的活動才能產生。


                               我們為什么排斥妄念


        如果妄念是一種習慣,那么這個習慣要如何戒掉?任何一種習慣,不論是抽煙、喝酒或暴飲暴食,都應該戒掉。喋喋不休的妄念能夠在全神貫注的觀照下停止嗎?如果我全神貫注地觀照自己在抽煙時的舉動,這個習慣很快就減弱了。因此為何不能減少喋喋不休的妄念?


        妄念會耗損能量,這是非常明顯的,那么該如何使它止息?我只要一觀照,它就停止了。但是等一會兒它又開始喋喋不休了,我該怎么做才能使它永久停止?


        我們為什么排斥妄念?


        你們說妄念會耗損能量,但是我們在其他各個方面都消耗能量啊。 我們要排斥的不是某種特定的耗損活動,而是所有的耗損活動。你們不要不愉快的耗損,卻想要愉快的耗損。因此你們是在排斥不愉快的能量耗損。


        腦子里有沒有妄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出現什么樣的念頭,理性的也好,非理性的也好,我們都能如如不動,不受其干擾,不形成喋喋不休的對談。念來念去,都不去管它。如果我們的心真能如如不動,那么不管有念無念都一樣,甚至有人在你身上潑水,鳥兒在你身上方便,你都只是輕輕地擦掉就算了。 因此問題很簡單,那就是我們的心能不能如如不動?我知道自己的心喋喋不休,我也知道妄念和理性思考都消耗我的能量,但是我不必太過于介意。只有如如不動,才能停止妄念。

        我們的心所以會喋喋不休地消耗能量,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夠穩定。只要我的心不穩定,就自然會喋喋不休。現在我們不再去考慮妄念和消耗能量的問題。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不同的方向。我們不再注意如何停止耗損。我們關心的是如何才能如如不動。

        大海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沉穩,就算生起些微的風浪,也不必介意。你一旦介意了,就會被風浪所困。當你被風浪所困時,惟一能做的就是認清自己被困住了。認清了就趕快放下,不要小題大做。只要我觀照到了,負面就立刻變成正面,虛妄也立刻轉成實相。

        觀照就是如如不動,聆聽就是如如不動。


                                      此岸就是彼岸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到達彼岸。解脫不是苦修的結果。如果心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而不再問“彼岸”或“此岸”的問題,如果它停止摸索與尋求,并且處在完全空掉的狀態,那么解脫就出現了。

       你能不能把師傅、方法、結果全都放到一邊?你能不能徹底一無所求?你的心充滿著這份壓倒性的需求,然而這正是障礙所在。

       此岸和彼岸的時空距離,其實只是心中的妄念罷了。如果你認清了這一點,此岸就是彼岸。

       你不計一切要到達彼岸,卻根本不知道彼岸在哪里。也許彼岸就是此岸,你可能愈游愈遠了。停止游泳。你應該被動地覺察,而毫無揀擇與衡量。要想安靜,你必須有巨大的能量,游泳只會消耗能量。

       人們追尋所謂的涅槃、解脫、悟道、自我實現、永恒或上帝。從一種修行方法換到另一種,以最新的教誨替代他們最近放棄的那一個。而從不思考一下:這些都只是追尋的活動罷了。


                              寂靜就是唯一的真相


        只有當心靜止時,你才能發現那個更超越的東西。因此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心要靜止。


        如果你關心的是那個超越的東西,那么你就不是在看什么才是靜止狀態。如果寂靜對你而言只是一扇通往那個超越的東西的門,那么你關心的就不是那扇門了。然而只有那扇門(也就是寂靜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你不能問那個超越的東西是什么,只有寂靜才是重要的。我們只需要考慮這一件事,而不是超越寂靜的是什么。


        如果你說對我而言寂靜并不重要,它只是一道門罷了,那么你怎么知道它只是一道門,而非那個超越的東西的本身?手段就是目的,它們不是分開的兩樣東西。寂靜就是唯一的真相,而不是你透過它能找到什么。除了寂靜之外,沒有其他的真相了。只要觀察和了解自己以及周遭的世界,它自然而然會出現。 


        寂靜之中不能有任何動機,如果有一絲一毫的動機,它就是被指導的、蓄意的,因此根本就不算是寂靜了。
     

        當寂靜出現時,除了寂靜之外,什么都沒了。如果當寂靜發生時你能察覺它的存在,那還能算是寂靜嗎?整個腦子、心智、感覺和身體,每一樣東西都靜止了,這樣的寂靜能以觀察者的身份來看自己嗎?
        寂靜覺察到自己——其中并沒有觀察者和所觀之物的分別,這才是最主要的重點。
        寂靜不會利用自己去發現一樣超越自己的東西。存在的只有那寂靜罷了。


                                 制造執著的原因


        因為感到孤獨,所以我們執著于各種逃避方法。
        執著就是逃避孤獨。任何逃避孤獨的活動都會加強孤獨感,于是你就更想逃避它。
        這就是制造執著的原因。


        執著的煩惱占滿了你的心,于是你完全忽略了心中的孤獨。
        先是有孤獨,然后又有逃避這份孤獨的執著活動,接著這份執著就變得非常重要,它操縱了你整個人,使你無法看清真相。 

        使我們脫離真相的活動其實是內心的恐懼,我們害怕孤獨,我們逃避它。而只有一個能看到真相而不逃避的心才能解脫于真相。


                       觀察者就是思想的機械活動


       我們必須覺察思想的升起,覺察那個思想的真意,思想的活動就是過往的一切,如果缺少了意義,思想就不存在了。


        思想是生活中所有分歧的起因。思想來自累積的記憶。當思想從過去升起時,我們能不能覺察?過去指的是過往的記憶。如果我們無法覺察,我們的心除了思想之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思想到底是什么?思想者和思想是分開的嗎?經驗者和經驗之間有差別嗎?觀察者有別于他所觀察的東西嗎?


        觀察者到底是什么?觀察者就是思想的機械活動。觀察者就是他的局限,更是他對自己的觀念——從過去、傳統、局限所建立的意象。觀察者一直在思考和行動,他的行動永遠是依據他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的意象。
     

        觀察者在關系中的活動助長了分歧。這樣的活動和觀察者是沒有分別的,它就是觀察者本身。他無法看到他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活動,也就是他自己。制造分歧的就是觀察者的活動,觀察者就是劃分觀者與所觀之物的活動,也就是分歧和矛盾的肇因。

        我們生活中的分歧,就是思想結構——那個觀察者——的活動。


        沒有思想就沒有思想者,兩者是一體的。觀察者、思想者、經驗者無別于所觀之物、思想和經驗的本身。看到這個真相,界分就不存在了。觀察者和所觀之物之間的戰爭,就是心中的沖突。


        觀察者就是思想。只有在當下,我們才能超越時間和記憶。只有在當下,思想才停止。只有當下,思想才不助長分歧。正道就是活在沒有觀察者的行動中。


                            
    否定就是最積極的行動
     

       生活比任何概念、理想的目標或原則都要重要得多。我們能不能在日常的活動中發現解脫?
        宗教不是和生活分開的;相反的,宗教就是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可能解脫嗎?


       所謂的解脫是一種否定的狀態。否定就是最積極的行動。
       我們大部分人很容易便接受了正面的教條或信條,因為我們想得到安全,想有所屬,想要執著和依賴。正面的心態會帶來二元對立與分裂,當某一個心態和其他的心態對立時,矛盾就產生了。如果否定所有的價值觀、所有的道德、所有的信仰,如果沒有局限,就不會與任何東西對立了。


       一個正面的聲明之中便暗示著分裂,而分裂即是抗拒。
       我們已經習以為常,這便是我們的局限。
       否定人類所有的虛構、價值觀、道德和神,就是處在沒有二元對立、沒有抗拒或矛盾的狀態。否定這些便是否定自我,自我就是那個不斷追求有限良善的受制的生命。

     

       如果一個人已經否定了社會、宗教和文化的主張,真的完全擺脫了過去,那么否定就是解脫的狀態。它會在這個人所有的活動中運作。
       否定過去的傳統與權威。否定即是自由,一個自由的人才懂得生活、愛與生死的真諦。


                                   根本沒有客體


        思想制造的空間里是沒有愛的。這個空間阻隔了人與人,其中充滿了變成的活動、生活的爭戰、痛苦和恐懼。冥想就是這個空間的了結,以及自我的止息。你不存在,相對的東西也就不存在了。冥想是思想無法進入的無限的空間。
     

        冥想中的覺知是沒有念頭的,它不只用到頭腦,還用到所有的感官。這樣的覺知根本沒有客體,因此也沒有經驗。你的眼睛是睜開的,而周圍充滿著各種客體。然而這些客體沒有一點重要性。你照樣看到這些客體,但是沒有辨識的活動,換言之,根本沒有經驗的存在。


        心中的空間是那么狹小。我們所有的活動都似乎在這狹小的空間里發生。冥想就是這個狹小空間的結束。心智一旦結束了這個狹小的空間,就會出現冥想的行動,那個心智無法觸及的廣大空間就是寂靜。心智就是思想和各種不同的念頭。心智在自己的局限中是不可能安靜的,只有思想無法染指的巨大空間里才有寂靜。在這寂靜中是沒有任何思想的。
        冥想便是寂靜。


       冥想無法從別人那里學來,你必須一開始就一無所知,然后從那份純真移向另外一份純真。


       日常生活充滿著掙扎、痛苦及一閃而逝的快樂。冥想的心就是以這相同的土壤作為基礎。冥想的美就在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往哪里去、結局是什么。
     

       想要有超越日常生活的更高經驗,就會使心泉干枯。渴望更多的體驗、更高的覺知或更多的領悟,會使心智向外看。這和倚賴環境或人是沒有兩樣的。

     

       冥想奇特的地方在于每一個事件都不會變成經驗,就像天空中剛出現的一顆星星,沒有任何的記憶能抓住它,也沒有辨識和好惡的反應。

     

       我們的追尋永遠都是向外的,追求經驗的心也是外向的。向內的心完全不尋求,它只是覺知罷了。


                            不再想“變成”什么


        “存在”就是“變成”。我們都是先有存在感,然后又想變成什么。我們總想變得“更”怎么樣。這樣的腦子能夠脫離時間而運作嗎?時間能夠停止嗎?我們的腦子能不能不受思想的控制?也就是不受時間感的控制?


        思想就是時間,時間能夠停止嗎?心理上的時間感能否停止?也就是“存在”與“變成”的感覺,還有保留下來的記憶,也就是過去累積的知識、經驗,這些都要擺脫。過去經驗中的傷痛、執著等,全都要擺脫。它們有可能斷除嗎?當然有可能,這才是重點。

     

        只要我們能覺察到傷痛,反觀自己心理的傷害是如何形成的,這份覺知的本身,就能停止傷痛,也就能停止時間感。這表示我已經停止思索,不再透過時間去觀察。只要不投射心理上的時間感,傷痛立刻就可以解決,它就立刻止息了,因為你已經不再想“變成”什么。


                                  為什么要解除痛苦

       為什么我們的頭腦不能保持機警、清醒和強大的能量?是不是因為頭腦永遠在抉擇和意志中運作,所以走向了退化?
        每個人隨時都在為自己的下一個行動作決定,這些決定往往不是以清醒而完整的觀察作基礎,忽略了整體的存在,只考慮其中非常狹窄的一部分,因此頭腦就無法完整地運作,而只朝一個方向活動。只依照一種模式運作的心智很快就退化了。
        如果我們認清了這些因素,也許我們就有能力在完整的本質中運作了。
        以揀選作為基礎的追求,以滿足需求或成就感而觸發的動機,不可避免地為我們帶來沖突。
        沖突就是退化的主要因素。我把人生從整體實相分裂出來,怎么能不造成退化。因此,選擇和意志就是退化的因素。
        我們的一生就是完全以這兩種手段作為基礎的:排除或挑選,通過意志來行動以滿足欲求。我排除這個,選中那個。
        那么到底有沒有一種行動是不包含這兩種原則和因素的?
     

        頭腦及心智退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內心沖突,另外的因素就是創傷和痛苦。  
     

        一個人會感覺受打擊是很自然的,因為就好像突然被扔到大街上。無論是神經系統、心理上、外在或內在,一切都改變了。我們的心要如何從這種狀態中出來?


        什么是傷心?
        我們的親人去世了,這是一種很大的打擊,也會很嚴重地傷我們的心。
        然而傷心的原因是否早就存在了,打擊只不過使它曝了光?
        是不是因為我從未面對過我內心的孤獨?是不是孤獨才是造成傷心的真正原因?
        我能不能在打擊還未來到之前就面對那份孤獨?


        在打擊還未來到之前,我就應該深入探索依賴的本質,因為它們就是傷心的所有因素。


        那么令我準備好面對打擊的是什么?
        我什么都不需要準備。
        我只需要觀察就好。觀察自己并認清任何形式的依賴都必定造成很深的痛苦,等到打擊真的來到,造成傷害的原因就不存在了。那么全然不同的境界就會產生。


        你認為打擊就一定是“苦難”嗎?
     

        苦難就是痛苦。我們可以用“苦難”這兩個字來概括所有的孤獨、執著、依賴和沖突。我不知該如何對治這些痛苦,我們做盡一切,只希望能從這痛苦中掙脫。為什么一個打擊會使這么多東西曝光?
       為什么路上的乞丐、做苦工的鄉下人從來沒有打動過人們的心,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打擊卻使所有的痛苦都曝了光?
     

        你看到一個乞丐在路上乞討,這對你來說為什么不是一個打擊?你為什么不哭?那種情形下我們不哭,為什么在另一種情形下會哭?為什么?很顯然,原因就是我們太不敏感了。


        我們的心睡著了,而外來的打擊卻把我們喚醒。
        打擊喚醒了我們的心,使我們對于痛苦有了感受,這痛苦是屬于全人類的。我們以前對于痛苦一直麻木不仁。
        存在就是痛苦。那么你該如何對治你的痛苦?
        存在就是痛苦。那不是你一個人的痛苦;我看到那名乞丐時我的心在痛。看到那個做苦工的鄉下人,我的心也跟著受折磨。看到那個遭受挫折的有錢人,我禁不住對自己說“天啊!你看看吧!”全人類的生命、社會、文化和宗教的苦,對我而言都和喪失親人的苦一樣。因此存在就是痛苦。那么這樣的痛苦我要怎么對治?
     

        你處在痛苦中,你就是那份痛苦。鄉下人的苦、乞丐的苦,有錢人遭受挫折的苦、僧侶的苦,這些苦全都是我,那么我該怎么辦?


        恐懼、沖突、苦難、追求逸樂、追求所謂的至上、從事社會服務、為國獻身,這一切都是退化的原因。


        除非我們解決了心智退化的問題,否則它所制造的將是更多的苦難和創傷。


        我們已經把退化的所有原因都找出來了,那么究竟該怎么辦?


        如果現狀是痛苦,該采取什么行動?
        你也許會說一定有種方法可以解除痛苦。


        為什么要解除它?


        你們關心的只是如何解除它。但是它為什么要走?它根本沒有出路,不是嗎?
        我們要如何對治這份造成痛苦的巨大創傷,這種導致頭腦退化的沖突與矛盾?


        觀照它嗎?
        觀照什么?


        我的苦難和創傷與我是分開的嗎?痛苦和觀察者有分別嗎?所觀之物和觀者本是同一個東西,那么該怎么辦?


        既然知道痛苦是退化的主因之一,就該找出解決的辦法。
        當痛苦完全解除時,我們的心就會有不尋常的熱情產生,它絕不會變成一個無痛而乏味的心。
        你們想要這個秘法嗎?
        我會告訴你的。
        你真的想要嗎?


        讓我們換一種角度來說。
        我們的心有沒有可能永不受傷?
        教育不自覺地在傷害我們,父母不自覺地在傷害我們,社會也不自覺地在傷害我們,因此我要問的是:“活在這種到處都充滿著傷害的世界,要想讓我們的心不受到傷害該怎么辦?”你說我是愚蠢的人也好,悟道的佛也好,無論你怎么說,我有沒有可能永遠不受到傷害?
        這就是有關痛苦的另一種角度。


        起先那個問題是:受了傷的心該如何來對治。現在這個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永不受傷。


       我馬上就要告訴你們這個秘法了。
        你們該如何解除人類累積的所有痛苦?如果你們不想解決這些問題,不管你做任何其他的事,都必將導致更多的苦。
        剛才我們曾經討論過,當觀者和所觀之物無二無別時會怎么樣?
        就只剩下純然的觀照,而自我感不見了。
        沒有自我感的觀照意味著只剩下那個你們稱之為“痛苦”的東西。而那個企圖克服痛苦的人卻不見了。
        當觀察者都不見了,還有痛苦嗎?


        因為有自我的存在,才會受到傷害,也因為有自我的存在,才能承受贊美。就是自我這個東西在說“打擊”或“我感覺痛苦”之類的話。因此你能不能只是如實地觀照這個被稱為“痛苦”的東西,而不帶有自我感,不帶有觀察者的存在?


       我剛才所說的是很難辦到的事,因為我們一向都是從自我中心來看痛苦的,我們總是說:“我必須采取行動來改變這種狀況。”因此行動通常是以自我認知作為基礎的。
       如果自我就是痛苦時,你又該怎么辦呢?


       什么是慈悲?
       “慈悲”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熱情。要如何才能有感同身受的熱情?只有當痛苦停止時,這種熱情才會出現。一個受苦的心怎么可能懂得熱情呢?


        我們不須要求自己“變成”有慈悲心的人。我們只是在如實觀照而已,如實地觀照各種苦難。我們在受苦,我們的心想盡各種辦法企圖從痛苦中解脫。只有當我們的心不再逃避時,才能真的如實觀照自己的苦難。如果這個觀察者非常非常仔細地觀照,它就和所觀之物合一了。然后痛苦本身就能自動轉化成熱情,也就是感同身受的慈悲心。

     
       因此不要再企圖逃避苦難。
        這并不表示你就永遠停留在苦難中,而是要你學會和它共處。
        你不是和歡樂相處得很好嗎?那么苦難也是一樣!
        為什么你不能徹底與苦難共處?
        你能不能毫不逃避地面對它?
        真的如實觀照,你的腦子就會變得非常機警,它就能面對事實。苦難一轉化成熱情,就是非常驚人的能量,從中就能產生一個永不受傷的心。


        這就是秘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高清自拍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无套内谢少妇一二三四|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 久久天堂综合亚洲伊人HD妓女|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同事 |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日日鲁鲁鲁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亚洲成人av在线资源|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欧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69天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 | 少妇无套内谢免费视频|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小说| 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国产|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观看社区| 桃花岛亚洲成在人线AV|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加勒比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精品人妻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99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留学生|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av|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 国产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