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
標簽:攝影 器材 單反 旁軸
目前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是35毫米專業攝影領域中的主流相機,而記錄了20世紀80%影像的旁軸相機已經退居二線了。然而我認為,單反與旁軸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區別,它們是互補的兩類攝影器材,各自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各自服務于各自擅長的領域。本人兩種相機都使用過,下面淺談一下兩種相機各自的特色。 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以下簡稱SLR)的開發年代晚于旁軸取景聯動測距式相機(以下簡稱RF),其優點(相對RF)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使用135mm焦距以上的鏡頭時,其有效測距基線長于RF相機,因此對焦精確度優于RF相機。 2、因其取景器的取景透過鏡頭來實現,因此在使用焦距較長的鏡頭時取景視野率不會過小。 3、因其取景器的取景透過鏡頭來實現,因此不會產生旁軸取景的視差問題,而這個問題恰恰是RF相機不便使用微距鏡頭等問題的原因所在。 4、AF的應用。 5、同樣因為其取景器通過鏡頭來完成取景,因此使變焦鏡頭的應用成為可能,而在RF相機上,取景框線固定,因此只能使用定焦鏡頭(Tri-Elmar-M 28-35-50 F/4 asph 雖是例外,但其并非無級變焦,而是固定焦距的三焦鏡頭)。 6、因其取景器的取景透過鏡頭來實現,因此景深預視功能在SLR相機上得以實現,景深狀況在取景器中可一覽無遺。 7、1/8000s以上的最高快門速度。 8、多種TTL鏡后機內測光模式。 9、專業SLR的防塵防滴水性能。 10、高速自動卷片功能(某些專業機型加上高速馬達卷片器后可實現10張/秒的速度)。 11、種類多樣的AF模式。 基于SLR相機以上的特點與優勢,它主要適用于體育、舞臺、新聞、野生動物、旅游等攝影范疇的使用,同時也應用于部分商業、廣告、自然、風光、人像等領域。
旁軸取景聯動測距式相機開發的年代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初,當時德國的徠茲(Leitz)公司首次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測距式相機,并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Leitz也是35mm膠片格式的確定者。在50年代,對后世RF相機影響深遠的M3相機問世,從而確立了RF相機的基本樣式,這種樣式一直沿用至今。RF相機相對于SLR相機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因沒有反光鏡結構,其機身小巧便攜,重量小,機動性強。 2、外觀的“非專業”,導致其不容易引起被拍攝對象的注意,為攝影者輕松的混跡于人群當中或走進事件當中去拍攝提供了可能性。 3、沒有反光鏡的震動與光圈自動收縮帶來的震動,在手持拍攝時1/4s仍然可以得到清晰的圖片,而SLR相機的安全快門速度通常是鏡頭焦距的倒數。 4、因沒有反光鏡震動帶來的聲音,因此快門非常輕揉,在很多需要安靜的場合下通常只允許RF相機拍攝。 5、取景器獨立存在,與鏡頭光路不同,沒有反光板的阻礙,因此在快門動作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取景器變黑的情況,這對確認拍攝結果非常重要。 6、因其旁軸取景結構的原因,不需要反光鏡的動作與自動收縮光圈,因此快門時滯通常為SLR相機的幾分之一(EOS-1v的快門時滯是55毫秒或45毫秒,LeicaM7的快門時滯是12毫秒),在抓拍上幾乎可以做到所見即所得。 7、旁軸取景結構導致取景器明亮程度不受鏡頭最大光圈限制。 8、大于100%的取景視野率,可以看到鏡頭成像范圍以外的畫面,可預知什么因素將要進入或離開成像范圍。 9、使用135mm以下的鏡頭時,RF相機的有效對焦基線比SLR相機長幾倍至10幾倍不等,因此在135mm以下焦段RF的對焦精度要比SLR高,這種優勢尤其體現在使用廣角鏡頭時對焦的精度上。 10、由于沒有反光鏡箱,鏡頭后組可以盡可能貼近焦平面,有利于有效地矯正畸變。 11、由于鏡頭不設AF組件,鏡頭內可使用更多鏡片來校正色差與變形。 12、由于光圈不需要高速自動收縮,因此可使用更多的葉片,光圈可以更接近于圓形。 13、取景器提供全景深,雖無景深預視功能,但景深的控制可以通過鏡頭上的景深標尺來實現,并且使超焦距的運用更為方便。
最后,很多RF相機快門組件與測光單元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在沒電的情況下即使喪失測光功能也絲毫不影響拍攝。當然早期的 MF SLR也有這樣的設計,但這種設計造成的問題是純機械快門無法實現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功能,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魚與熊掌是不可兼得的。從以上RF的特征與優點來看,RF相機主要適用于人文、紀實、報道等對反應速度要求比較高且機動靈活低調的攝影題材。
由此可見,相旁軸與單反是兩個非常互補的體系,在它們之間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每種相機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理由,都是不可被替代的。當然,我所說的是專業相機的范疇,有所不能為才能有所為,他們都是各自所擅長領域的利器,而不是套上轅什么活兒都能干的牲口。因此,在論壇中,希望不要出現類似NC大戰一樣的對器材過于偏激的無謂的爭吵,也不要對自己不熟悉的器材或者暫時用不上的器材枉自發表會讓別人傷心的言論。另外,理論終歸是理論,上片說話是硬道理,畢竟在攝影所涵蓋的范疇中,對器材的考察僅是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是攝影師的綜合素質。希望能看到更多優秀的圖片出現在論壇中。就如一個朋友所說的:器材小燒一下就可以了,燒過了頭,忘了影像的事情,就不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