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






基原: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祈白芷)(Angelica dahurica
Benth. et Hook.),庫而白芷(川白芷)(A.anomala La11.)及杭白芷(香白芷)(A.taiwaniana Boiss.,
epith.mut.)的根。
①興安白芷,又名:達烏里當歸,走馬芹。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2.5米。根粗大,直生,有時有數條支根。莖粗大,近于圓柱形,基部粗約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紅色,基部光滑無毛,近花序處有短柔毛。莖下部的葉大;葉柄長,墓部擴大呈鞘狀,抱莖;葉為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卵形至長卵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先端銳尖,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基部下延成小柄;莖上部的葉較小,葉柄全部擴大成卵狀的葉鞘,葉片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短柔毛.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長10~30厘米;總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狀苞片,小總苞14~16片,狹披針形,比花梗長或等長;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向內彎曲;雄蕊5,花絲細長伸出于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黃白色或白色。雙懸果扁平橢圓形或近于圓形,分果具5果棱,側棱成翅狀。花期6~7月。果期7~9月。多生于河岸、溪邊,以及沿海的叢林礫巖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栽培于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本植物野生種的根,在東北作獨活用,商品稱香大活,參見獨活條。
②川白芷,又名:異形當歸。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直生,下面有數條支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細棱。葉互生;莖下部的葉2~3回3出式羽狀全裂,最終裂片長卵形至披針形;葉柄鞘狀,抱莖;莖上部的葉片逐漸簡化成廣闊膨大的葉鞘;葉邊緣有不規則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至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短剛毛,復傘形花序頂生,總花梗長15~20厘米;總值缺,小總苞數枚,狹披針形至線形,較小傘梗為長;花萼不明顯;花瓣5,白色,廣卵形至類圓形,先端微凹,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內折曲;雄蕊5,花藥橢圓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雙懸果長橢圓
形,分果右明顯的5棱,側棱有較木質化的翅。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長于山地林緣。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栽培于四川、山東等地。
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臺灣當歸。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圓錐形,具4棱。莖直徑4~7厘米,莖和葉鞘均為黃綠色。葉互生;莖下部葉大,葉柄長,基部鞘狀抱莖,2~3回羽狀分裂,深裂或全裂,最終裂片闊卵形至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邊緣密生尖銳重鋸齒,基部下延成柄,無毛或脈上有毛;莖中部葉小;上部的葉幾僅存卵形囊狀的葉鞘,小總苞片長約5毫米,通常比小傘梗短;復傘形花序密生短柔毛;花萼缺如;花瓣黃綠色;雄蕊5,花絲比花瓣長1.5~2倍;花柱基部綠黃色或黃色。雙懸果被疏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分布浙江、臺灣等地。浙江、江蘇有栽培。
④云南牛防風,又名:滇白芷、粗糙獨活。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粗糙的刺毛。主根紡錘形。莖下部葉具柄,柄長2~4厘米,基部有寬闊葉鞘,葉片2回羽狀深裂,長5~20厘米,寬5~7厘米,裂片寬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5厘米,上面深綠色,粗糙細皺,下面淺綠色,邊緣具不等齒牙;莖上部葉與莖下部葉相似。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傘梗13~20;總苞缺或有1~3枚,線狀披針形;小總苞片4~5,線形;花2型,邊緣花較大,不整齊,中心花近于整齊;萼齒5,線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先端2裂;雄蕊5;子房近于無毛。雙懸果倒卵形或卵形,長7~8毫米,分果具5條細棱。花期5~7月。果期8~10月。分布云南、四川。云南有栽培。
⑤滇白芷為植物云南牛防風的干燥根。直徑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細。外表棕黃色,多深縱紋,時有支根痕,上部有橫皺紋。質脆。斷面皮部類白色,散有棕色油點及裂隙,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淡黃色,占全徑1/3。商品多已切成厚約1厘米以下的厚片。氣芳
香,味辣而苦。主產云南。
「釋名」亦名白、芳香、澤芬、苻蘺、、莞、葉名麻、藥。
「性味歸經」(根)辛、溫、無毒。芳香升散;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燥濕通竅,消腫排膿的功效;
「主治」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肺、胃、大腸三經的疾病。李時珍說:白芷“所在之病不離三經。如頭目眉齒諸病,三經之風熱也;如漏帶癰疽諸病,三經之濕熱也。風熱者,辛以散之;濕熱者,溫以除之。為陽明主藥,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膿、生肌、止痛。”
1、一切傷寒。用白芷一兩、生甘草半兩、姜三片、蔥白三寸、棗一枚、鼓五十粒,加水二碗,煎藥服下服汁,煎藥服下取汗。不汗再服。此方名“神白散”,或“圣僧散。”
2、一切風邪。治法同上。
3、傷風流涕。用白芷一兩、荊芥穗一錢,研細。每服二錢,茶送下。
4、偏正頭風。用白芷(炒)二兩五錢,川芎(炒)、甘草(炒)、川烏頭(半生半熟)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細茶薄荷湯送下。
5、頭暈。用白芷洗曬后研細,煉蜜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湯或荊芥湯送下。
6、風熱牙痛。用白芷一錢、丹砂五分,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常取以擦牙,有效。又方:白芷、吳茱萸等分,泡水嗽口,吐去延水。
7、眼病。用白芷、雄黃,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龍眼大,丹砂為衣。每服一丸,茶送下。飯后服,一天服二次。此方名“還睛丸”。
8、口齒氣臭。用白芷七錢,研細。每服一錢,飯后服,清水送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2錢;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
②《本草經疏》:嘔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所致者勿用。癰疽已潰,宜漸減去。
[臨床研究]
治療頭痛、牙痛、三又神經痛
取白芷2兩、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許置于患者鼻前庭,囑均勻吸入。治療牙痛20例、三叉神經痛2例,顯效時間最短1分鐘,最長10分鐘;治療頭痛21例,有效20例;神經衰弱頭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鐘內顯效。
或以白芷60克,防風26克,細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裝滅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療20多例,亦效。
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蠟、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燒傷。
[白芷的傳說]
據說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兒,每逢行經腹痛劇烈,致形體日衰。富商帶她欲往京都尋求名醫,到汴梁時女兒經期適至,腹痛難忍。正遇一采藥老人,仔細詢問病情后,老人從藥簍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贈,囑咐洗凈水煎飲服。富商謝過,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緩,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幾劑,來月行經安然無恙。從此,婦女行經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間廣為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