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鎮 如果不是有發現“野人”的傳說,神農架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為名噪國內外的旅游勝地,如果不是有聲名遠播的神農架,一個小小的木魚鎮又怎能有如此地變化。 木魚,一個坐落在湖北十堰通往宜昌的209國道上,緊靠湖北興山縣的小鎮。在旅游沒有形成產業之前,誰也不會在中國的版圖上去看一眼這座小小的山村。 可是現在,今非昔比了,小鎮街道的兩邊已是新樓幢幢,在林木掩映的山岰里可見賓館點點。 據熟悉這個小鎮的人介紹,整個偌大的神農架林區總人口也不過五、六萬人,而多數還集中在神農架林區的松柏鎮。 然而一旦開發了旅游產業,這個小鎮就立馬重拾舊河山,舊貌換新顏了。 十月中旬的神農架已是深秋,我已經感受到了冬天即將來臨的氣息。 走在商鋪林立的木魚小鎮的街道上,商鋪里琳瑯滿目的山貨煞是惹眼,什么竹筍、竹衣、竹蓀,什么核桃、木耳、山棗,有些貨物我甚至都沒見過。看來只要是山里產的,這兒都有。問問店老板們——“貨出何方?”,回答是一致的:“本地特產”。 想想也是,這么大一片的神農架山區肯定有著豐富的“本地特產”的。但仔細一想,不對勁啊,什么核桃、木耳之類且不去說,這竹筍、竹衣類是這兒產的嗎? 從十堰乘車到木魚鎮汽車行駛了五個多小時,這一路上我連竹林的影子也沒有看見過,難道竹林都生長在更深更深的深山里? 到了住處一打聽,疑團頓解。原來在這兒做生意的基本上都是外地人。當地根本沒有什么“本地特產”,竹子是有的,但也只有筷子那么粗細。 第二天,到了“神農頂”一帶,果不其然。我看見那些一小片一小片的竹林在風中搖曳,那身段著實令人驚嘆,高不過 木魚小鎮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寂寞走向了喧嘩、也從落后走向了繁榮,但在這繁榮的背后又掩藏著太多太多的虛假。 別了,木魚小鎮。 神農頂 “神農頂國家自然保護區”距木魚小鎮 實際上“神農頂國家自然保護區”只是一派茫茫無邊的大山,景區觀光車所能提供的景點屈指可數:板壁巖、神農谷(過去稱為風景埡)、小龍潭和神農頂等。 板壁巖則是一處向外宣傳經常發現“野人”出沒的地方,海拔約在二千八、九百米,一片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亂石雜亂地分布在巖頂,看著那些嶙峋黝黑的巖石,它并沒有給我帶來美感,反而有一種陰森森、悚然的感覺襲上心頭,尤其是當你走進那高高低低又黑黝黝的叢林中的時候。心里并不是懼怕所謂的“野人”,“野人”出沒的說法至今也不過是一種傳說。 幾處風景點走下來最美的要數“神農谷”了,走上埡口向下望去,山峰如同大小不等的竹筍展現在你的眼底;放眼眺望只見群山一層疊一層地伸展到天邊,色彩也由綠到青再藍的逐漸變化,直至遠處和白云融會在一起,看著眼前的風景如同在觀賞一幅水墨淋漓、略施薄彩的中國畫。 至于所謂的“小龍潭”也就是觀賞幾只被關在籠子里的金絲猴而已。 最值得一提的是“神農頂”了,山頂的海拔有 來到了位于“了望塔”下方,刻有“神農頂”的巨大石碑旁,游人爭先恐后地摟著它、擁著它、靠著它留影紀念,好不開心。回到家鄉后可以向親朋好友展示一下燦爛的笑容,“哈哈,我登上神農頂了”。 豈不知,此頂非彼頂也。真正的神農頂遠不是這兒,它在遠處的深山里、它在茫茫的云霧里。石碑的所在處,充其量它的海拔高度也就在 嗟呼!此時我的內心里著實有些不爽。 “神農頂”,不提也罷。 香溪源 在長江西陵峽的中段,有一座以郭家壩小鎮命名的渡口。渡口的北岸有一條長江的支流——香溪河。 香溪河是一條由北向南流向的河流,支流也較多。當你追溯它到峽口鎮的時候,有一條朝向了東北方,在興山縣境內一條依然直向北去,而另一條卻指向了西北,而這條支流的源頭就在神農架的木魚鎮。 究竟怎樣來認定一條河流的主干,地理學上自有認定的標準。不過按現行利害關系的法則來說,源頭當然是木魚鎮了,誰讓木魚的后面是大名鼎鼎的“神農頂國家自然保護區”呢。 “香溪源”是神農架旅游的品牌,也是神農架的第一美景,這已得到廣大游客的一致公認。 走過“香溪源”后,我也有同感,比起什么“板壁巖、小龍潭、金鞭溪”來說,的確“香溪源”獨領風騷。 “香溪源”離木魚小鎮很近,正巧我下榻的客棧就在它的近旁。看著入口處那架悠然自得、不停地轉動著的大水車,聽著它發出的“吱吱啞啞”不緊不慢的聲響,再望著遠處被夕陽的余輝灑上了一片金黃的青山。站在這兒都市的喧囂已遠你而去,你的心靈被這寧靜的環境而更加寧靜。 然而當我踏足 “香溪源”風景區時,入口處的一處異常景象引起了我的好奇,眼前嘩啦啦的流水并沒有翻過橋下的巖石而流到峽谷里去,水流都流淌在了一長排的窨井蓋里,我有些疑惑地望著這排窨井蓋,這么充沛的水量到那兒去呢? 疑惑很快被眼前的美景所取代,幽靜的山谷中溪瀑淙淙,步移景換。循著曲折的溪邊小道向上攀去,眼前流水的變幻實在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峽谷里的山石或大或小、或低或高,或密或疏、或平坦、或陡峭,清澈的流水就穿梭在其間,織出了一幅美妙的水景畫卷。 潺潺的流水引領我們來到了“香溪源”的源頭,豎一木牌,原來此地名為“洗藥池”。相傳當年的 眼前的“洗藥池”實是用現代的建筑材料所為,而這條曲折幽長的溪流之水竟然來自于此處,不可思義。 望著從池地滾滾噴涌而出的流水,看看周邊的環境,沒有半點水的痕跡,再抬眼隨著山勢升高的山谷,又不見有絲毫的水流下來。我的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洗藥池”傳說的歷史可能只有十幾年吧…… 但眼前的這山、這水、這峽谷,卻都是真的啊。 走出“香溪源”的時候,我糊涂了—— 這溪水去的無跡可尋,來的又是不明不白,是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還是…… “剪不斷,理還亂”,我真得是糊涂了。
附神農架圖片:
![]() 神農架途中
![]() 神農架板壁巖
![]() 神農架神農谷
![]() 神農架香溪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