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讀書作文譜 清 唐彪

     知愚草堂 2010-12-24
    讀書作文譜  清 唐彪
    
    卷一
    
    凡書之首卷,不得不將根本工夫言之。正慮初學見之,以為迂闊當也,然不可因此將全書去之不閱,后盡有切近易入目者,請隨意從后卷起可也。
       
    (一)學基
    
    涉世處事,“敬”字工夫居多;讀書窮理,“靜”字工夫最要。然涉世處事,亦不可不靜,讀書窮理,亦不可不敬。二者原未嘗可離。故周子言圣人主靜,程子喜人靜坐,已包敬字在內。朱子恐人流于禪寂,于是單表敬字,日:“動時循理則靜時始能靜”。此言最為了徹。大抵執事有恪,動時敬也,戒謹恐懼,靜時敬也;時行而行,物來順應,動時靜也,時止而止,私意不生,靜時靜也,二者本不宜分屬。但整齊嚴肅,于事上見得力,故日:涉世處事,敬字工夫居多也;澄清靜坐,于道理上易融會,故日:讀書窮理,靜字工夫最要也。今彪先欲人讀書窮理,故專闡發“靜”字,因多集古人之言以證之。
    唐彪日:心非靜不能明,性非靜不能養,靜之為功大矣哉!燈動則不能照物,水動則不能鑒物,靜則萬物畢見矣。惟心亦然,動則萬理皆昏,靜則萬理皆徹。古人云:靜生明。《大學》日:“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顏子未三十而聞道,蓋靜之至也。伊川見其徒有閉戶澄心靜坐者,則極口稱贊。或問于朱子日:程子每喜人靜坐何如?朱子日:靜是學者總要路頭也。
    
    每日間取半日靜坐,半日讀書,行之數年,不患不長進。然世人有終日讀書不輟者,竟無片時靜坐者,是止知讀書之有益,而不知靜之為功大也。何不取古之言細思之?《易》云:君子以洗心退藏于密。又日:“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詩》云:“夙夜基命宥密。”諸葛武侯日:“寧靜以致遠。”司馬遷日,內視之謂明,反聽之謂聰。誠以靜坐不視,則目光內照,不聽,則耳靈內徹,不言,則舌華蘊,故日:三化反照于內,則萬化生焉,全才出焉。雖然,非可以徒然從事也,必宜覓致功之法。昔周濂溪欲人尋孔顏真樂在休處,羅仲素欲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如何,柴陽皆兩贊其妙。彪亦有一訣,欲人尋認此身本來真面目。三法之中,任用一法,時常尋看,或十年,或二十年,尋看得來,固屬上智,尋看不來,心亦有所專主,自然能靜。即此,是操存實際功夫也。
    
    心無累能靜,勤省察以驅閑念能靜,不疾行大聲能靜,不見可欲能靜。
    
    人性多喜流動而惡寂靜,坐不數刻,心未起而足先行矣,此學人通病也。昔金仁山以帶系足于椅,足行而帶絆之,乃轉復坐。許白云亦于門閾上加橫木,每行至門,為木所格,復轉靜坐。昔之先哲,皆于禁足一事,極其留意也。
    
    天下至精之理,與至佳之文,皆吾性中所固有。孟子日:“萬物皆備于我矣”,際象山日:“人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朱子日:“六經所以明理,理既得,可無事于經”。六經且然,何況文字,進而上之。孔子亦日:“余非多識也,予一以貫之。大圣大賢,其言同出一轍,然則學者亦必從源本上尋討實功,以為基地,反求于內,使心定性靈,慧光煥發(此須名師指授,非能自發,故古人云:無師傳授枉勞心);外則取精微書卷,簡練揣摩,通其世務,精其文章,斯體立而用始隨之。若內無根本工夫,雖博極五車,恐于性命之學,終未能有實得也。
    
    (二)文源
    武叔卿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文字俗淺,皆因蘊藉不深;蘊藉不深,皆因涵養未到。涵養之文,氣味自然深厚,豐采自然朗潤,理有馀趣,神有馀閑,詞盡而意不窮,音絕而韻未盡,所謂淵然之光、蒼然之色者是也。程明道謂子長著作微情妙旨寄之筆墨蹊徑之外。此無他,惟其涵養到,蘊藉深,故其情致疏遠若此。
    
    (三)讀書總要
    
    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必當備以資查之書。書既有正有閑,而正經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異,故有五等分別也。學者茍不分別當讀何書,當熟讀何書,當看者何書,當熟看者何書,則工夫緩急先后俱誤矣。至于當備考究之收,茍不備之,則無以查學,學問知識何從而長哉!
    
    學人博約工夫,有何合成一串者,有可分為兩事者。《孟子》博學詳說,似先博而后約也。《中庸》博學審問,是博之事,慎于思明辨,是約之事。顏子博文約禮,皆似同時兼行,不分先后。外更有先約后博者,志道、據德、依仁之后,又有游藝工夫也。此三者,雖有或先或后,或同時之異,然皆可合為一串也。惟科舉之學,則宜分而為二,何也?科舉之學,除經書外,以時文為先務,次則古文。竊謂所讀之時文,貴于極約,不約,則不能熟,不熟,則作文時神、氣、機、調皆不為我用也。閱者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識淺狹,胸中不富,作文無所取材,文必不能過人。由此推之,科舉之學,讀者當約,閱者宜博,博約又可分兩件也。
    
    朱子云:今人讀書,只要去看明日未讀的,不曾去細繹前日已讀底。又日:“今人讀書,未看到這里,心已想后面,未曾有所得,便欲舍去了。朱子為讀經、史者規戒,非為讀時文者而言,然已確中少年讀文弊病。但此弊病,其來有由,只因內無家學,外無師傳,雖讀過四書五經,尚未講解明析,此外所讀者,非腐爛不堪之時藝,即怪誕之假高文,其諸經、通鑒、古文,全未之見,縱讀古文化數篇,亦不過是坊間所刻,或寄于坊間所賣十數種古文而已。其中所載佳篇甚少,而又皆刪頭截腳者也。所讀者止于如此(余已指其陋處,于選古文條中,更觀后諸古文評,而其陋益可見矣)。故腹中空疏,全無所有,于是未讀了此篇,又想他篇。若曾讀得好書佳文,而又得父兄師友指點,則玩索有味,自然不肯舍置,又安肯孜孜鶩于未讀而反忽略夫現在當務之功哉!
    
    按程子言,科舉之學興,士人致功,宜取兩月讀經、史,一月讀文章。此言經、史、文章宜分月致功也。朱子又將經、史分功,謂讀經難,讀史易,宜四十日讀經,二十日讀史。詳觀其法,皆取分日致功,豈非以精專則易為力歟!近時讀書者,皆以午后及夜間閱《鑒》,以作兼課,此難以責備下資也。每日有馀力兼行固善,茍無馀力兼治,則當如程、朱二公之法,分日讀之為善。彪又謂讀古文、時藝,亦當分先后多寡,如童子幼時,急需在于時藝,故當先讀時藝。至時藝讀二百篇后,則當半月讀古文,半月讀時藝,此日期多寡又不可不分也。
    
    十三經,除《儀禮》、《公羊》、《谷梁》、《爾雅》外,其余九經,共四十七萬八千九百九十五字。歐陽永叔言,以中資計之,每日讀三百字,則四年半可以讀畢,即或下資,加一半工,亦九年可以讀畢。此語誠是也。余備載其言于《善誘法》中,然終難概望之于人也。故余又立刪讀諸經法于后。
    
    士人于本經之外,馀經皆畏繁[一本作終]難而竟置,引非也。擇取大綱與適用者,就簡而讀,綱領既熟,馀自易閱,不功省而獲益多乎?近見五經刪本,凡五六種,有已刻者,有未刻者,然亦各出己裁,不能合一。彪于此亦有陋見,與諸刪本不同,欲分當讀、當閱為二項,為科舉之士籌,為下資設法也。《禮記》取內則《曲禮》、《曾子問》,祭法、祭義、祭統(三篇)讀之,馀則閱之。《易》則取乾坤兩卦,并系辭傳、說卦傳讀之,而大綱已舉,馀閱之自易也。《春秋》精義、條例盡見于杜預《春秋左傳序》中,熟讀其序,更取《左傳》佳文多讀之,再閱《春秋》本文,證之以《左傳》,則經與傳皆明晰矣。至于《書》之宜讀者,二典二謨與稷益也,禹貢與促虺之誥,伊訓說命與洪范周官也,馀閱之可也。《詩》之宜全讀者,二南也,十五國風與二雅,則擇緊要者讀之,方中、淇奧、雞鳴、昧且、駟驖、小戎、鸤鳩、七月,宜讀也;棠棣、伐木、小弁、蓼莪、北山、楚茨、莆田、大田、賓筵,宜讀也;文王在上、大明、瓜瓞、思齊、皇矣、有聲、生民、公劉、抑抑、奕奕、江漢、宜讀也;三頌可全讀,或刪三分之一也。蓋不讀其緊要者,則我與書毫不相習,突然閱之,恐捍格不能相入;讀而后閱,有針以引線,必易解、易記也。已上諸經,除四書已讀,《左傳》繁多不論外,馀《易》、《書》、《詩》、《禮》四經,總計所讀之字,不過萬五千余言。以下資計之,每日讀百五十字,則三百日可以讀畢;中資日讀二百字,則不必三百日矣。如此簡易也,人何不奮勵行之哉!宜將經畫七八百字,分作五日讀之,每日讀四十遍,五日之后,必能熟背。此妙法也,今指出與人共之。
    
    系托圣之書,不但列于十三經之內,且列于九經之中,讀之即可當一經之數,當讀一也;其言整齊而有序,由天子以至于庶人,以包括行孝之人,其義由近而遠,由小而大,且推至于精微詳悉,以包括行孝之事,后世言孝之書雖多,總不能出其范圍,當讀二也;孝為百行之原,為生人之首務,不讀其書,不知何以為孝,何以為非孝,雖欲盡孝不可得矣,當讀三也;文辭至簡,字止千有八百,不必周旬滿月,可以讀畢,當讀四也。乃竟不得并于四書以取士,而人亦多不讀也,謂之何哉!
    
    
    先儒有言,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人不知禮,與禽獸奚異!詩日:“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甚言禮之不可須叟離,則《禮記》比諸經尤當急讀也。朱子云:須將《禮記》選也其切于日用者,與人讀之。毛稚黃日:《禮記》“曲禮”、“內則”二篇宜另簡出,并于《四書》命題考試苤必屬之學禮專家也。至哉言乎。
    
    《周禮》一書,相傳制自周公,有五人信之,即有十人疑之,余亦疑非周公所作也。但其書傳世既久,縱非周公所作,亦必是七國與秦時賢十之所為耳,其去古未遠,故言有根據,有合于古先圣王之精意,美善之書也。善讀書者,于其言之合于四書五經才從之,其不合者,則從四書五經,而不必從其說。若經書所不言,而彼言及者,茍可行之今日,即非周公之書,亦宜遵也;茍不可施之今日,即真周公之書,亦當置也。凡讀書者,一當論世,次當論地。世之純澆不同,地之風俗各異,古圣人良法美意,不能行于后世,不可行于殊方遠域者甚多,后之人何能拂乎時勢風俗以求合古也。得此意以讀書,則無書不獲益矣!
    
    凡書之托名者甚多,茍其書真美善,不必問是其人所著否也。人之有大學識者,其淑世之心,每不能自已,筆之于書,又恐不行于世。故托前世圣賢以名之,無害其善也。后之人,辨而贊美之可也,專指其偽,不言其美,令無知者信吾言而鄙棄其書,則辨之者之過矣。惟真庸陋之書,則辟之自不容已也。
    
    錢懋修問:“學者看史鑒當在何時?”余日:“此當因人資力。資勝力優者,年十三四時便可致功;其次則十四五;又其次,或十五六必當披閱。但其初必父師講解一周,然后令彼自閱,始能因文解義,識其成敗是非。或父師不能多解,得解一二百張,略知大意,亦庶幾焉。不然,史鑒文義高,敘事古,初學何能自閱也。
    
    《資治通鑒》固非下資所能閱,然不可不備之以資考核,顧瑞屏《正史約》雖止二十余本,似乎太簡,然條例頗整齊,似勝于諸刻,亦中下資之稻梁也。類書極多,不下萬本,非中資之家所能盡備,惟《文獻通考》、《唐類函》、《正字通》、《五車韻瑞》尤系適用之書。稍有馀之家,必當置之以備考核也。
    
    
    諸經既讀,必期于能解,茍不解其義,讀無益也。然貧者欲延師而授,恐力有不能,余再四思維,設為三法:其一,隨地就師而聽講,先求得其綱領,如《易》之乾、坤,《詩》之二南,《記》之曲禮,皆綱領也。綱領既明明,則研求之方,已得其半,其未聆解之書,可以推類自考索矣。其一,宜嫻古經之句調,蓋典、謨、盤誥,語皆古雋,次則《左傳》之辭,峭健而華,熟習二書之句調,則他經之文從字順者,皆大歡喜可思索而得其解矣。其一,宜聯絡鄰里之士,或姻族之士,資勝兼好學者,或十人,或八人,為講經會,每人本經之外,各再究一經,彼此互為講解,以己之長,易人之勝,人親地邇,諒無難于行者。是三法也,能行一二,自足明經。子弟患無志實學耳,茍真有志求益,何患乎有不及解之經書乎!
    
    《先天圖》者,伏羲之所作,久秘于世之方士,康節邵子,得于李挺之者也。其圖圓之則如圈,長之則如畫,方之又如棋盤,縱橫反復,左旋右轉,無非宇宙至精至妙之理,無毫厘之勉強者也,包羅天地,囊括萬有。邵子作《皇極經世》,發明其所以然者,廣博而詳盡也;朱子又體邵子之意,作《易學啟蒙》,取皇極之理,而簡要顯明言之,誠晚年學識已定之書也。吾于此圖,而知天地之所以為始終,為動靜,為升降,為進退,為消長也;知日月星辰之所以為陰陽太少,水土金火之所以剛柔太少也;知四時之所以推遷,識萬物之所以偽生長、為化、為收藏也。萬事之有生、有克,有制化也;更于圖見天地之心即我之心,天地之性即我之性,物物具有一太極也;知人之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也;知人之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也。能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通人事,洞悉物情,故能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今古,表里人物也,而皆可于其圖悟之也,是以不可不學《易》也。執中、一貫、中和、位育之理,不讀二書,烏知其理之所以然哉!
    
    人有言,讀古文則文章必過高,知者稀少,反不利于功名。此非當論也。夫士之讀古文者,十人之中,偶有一人如其所言;此一人者,功名之不成,是古文害之也;其九人者,不讀古文,亦不獲科第者,豈亦古文之害之乎!夫功名之得失,命實主之,不系文章也。且吾未見有不讀古文而制藝佳者,亦未見制藝佳而反不獲第者,則古文不當任過也。若人之需千古文者非一事也,古文氣骨高,筆力健,與經典詞句相類,讀之則閱經史必能解,不然,不能解也。況欲立言垂后,欲著解前人之書,非讀古文不能也。居官者,有啟奏、有文移、有告諭,不讀古文,不能作也;居家者,有往來簡牘、有記事文辭、有壽章祭語,不習古文,不能為也。是人之需乎古文者甚多也,可不讀也乎哉!
    
    三代、秦、漢之書,全在注解。無注解及注解不確切者,閱讀無益也。集成書者,貴乎分類得宜,若不分類及分類不精詳者,閱讀無益也。今人所著之書,以材不博,談理不精,文筆不佳者,閱讀無益也。校刻雖不必求精,然訛字落句多者,實能令庸人淺學強解錯解,為害滋多,烏可閱讀!凡書文之陋劣省,能蒙閉我之聰明,卑隘我之學問,吾愿世之購書讀者,必請教于高明而后覓也。
    
    從古未有止讀四書一經之賢士,亦未有止讀四書一經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識古今之典故,欲作經世名文,欲為國家建大功業,則諸子中有不可不閱之書,諸語錄中,有不可不閱之書,典制、志記中,有不可不閱之書,九流雜技中,有不可不閱之書。即如制藝,小技耳,唐荊川、歸震川、金正希輩,皆讀許多書,而后能作此可傳之制藝也。雖然,此數項中,書甚繁多,其當閱者,豈淺學所自知哉,非請教于高明不能辨也。
    卷二
    
    (一)看書總論
    人之看書,先當分可已不可已。其可已之書,雖易解,不必披閱;其不可已之書,雖極難,必宜反復求通。如初看時,竟茫然一無所知,不可生畏難心也;逾時再看,或十中曉其一二,不可生怠倦心也;逾時再看,或十中解其五六,更不可萌可已之心也;逾時復看,工夫既到,不期解而自明矣。《大學》所謂用力久而一旦豁然貫通者,豈虛語歟!人安可一閱未能領會,即置之也。
    
    (二)能記由于能解
    讀書能記,不盡在記性,在乎能解。何以見之?少時記性勝于壯年,不必言矣。然盡有少年讀書不過十余行,而壯年反能讀三四行;或少時讀書一二張,猶昏然不記,壯年閱書數十張,竟能記其大略者,無他,少時不能解,故不能記,壯年能解,所以能記也。凡人能透徹大原之后,書即易記。此言先得我心也,惟經歷者始知之。
    
    (三)
    古人傳、注、疏、解,竭力發揮經書實義,實義尚有未明徹者。不意今人講章,將前賢發揮實理處,盡皆刪削,僅將作文留虛步,及摹擬閑字、虛字,與聯絡、襯貼,多方蔓衍。閑說既多,實義安得不略?初學之人,見講章解說如此,竟以為書之實理已止是也,而書之實理,何嘗止是?臨文舉筆時,但識摹擬虛字、閑字,與夫書之聯絡、襯貼而已,欲正發書中實義,則胸中全無主宰,于是滿紙虛衍,以應故事,而文章膚庸極矣!故近日不說實理之講章,害最深也。
    
    解書看書者,當細推書之實理,則順文襯貼,亦自在其中。能明乎此,自可減省葛藤工夫,而臨作文時,聯絡、襯貼,未嘗不到筆下也。
    
    (四)
    凡觀書史,須虛心體認。譬如國家之事,單就此一件看,于理亦是,合前后利弊看,內中卻有不是存焉。又國家之事,單就此一件看,似乎不是,合前后利
    弊看,又有大是處存焉。故凡事之是非,必通體觀其前后,得力方足據也。
    
    (五)
    道理難知。初看書進,格格不相入,且不認其粗淺,焉能得其精微?看至三四次,略有入頭,然人夫不心高氣揚,以為實義已得,而不知實竟未嘗得也。惟左思右想,再鉆入一層、兩層,庶幾心領意會,知其實義耳。
    
    凡書有難解處,必是著書者持論原有錯誤,或下字有未妥貼,或承接有不貫串,不可謂古人之言盡無弊也。故讀書貴識。
    
    (六)
    孔子云:“多聞闕疑”。又日:“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又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然則學者必不能無疑,惟在于有疑而能闕。茍不闕而輕發之于言,或妄筆之于書,既貽有學者之非笑,而又誤天下后世無學之人。貽有學者之非笑,猶可言也,誤天下后世無學之人,過何如矣!故孔子于闕疑殆者,許其寡尤悔,不知為不知者,許其為知,意甚深也。
    
    凡書中有不解處,非必盡旨意遙深,亦或有訛字、落字為之梗塞,惟在讀書者會其全旨及上下文而改正焉。至于會通其旨與文,而分不能得其意義,此必多有訛字、落句者,不當附會穿鑿,隨文強解,惟當以闕疑之意存之,是之謂善讀書。否則,誤解之害豈淺鮮哉!
    
    (七)
    看書進一層法
    
    朱子日:讀書有疑者,須看到無疑;無疑者,須看得有疑。有疑者看到無疑,其益猶淺;無疑者看有疑,其學方進。橫渠云:“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此之謂也。
    
    (八)
    書文標記、圈點、評注法
    
    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矣。又,文有奇思妙想,非用密圈,則美境不能顯;有界限段落,非畫斷,則章法與命意之妙,不易知;有年號、國號、地名、官名,非加標記,則披閱者苦于檢占,不能一目了然矣。
    唐彪日:凡書有綱領,有條目,又有根因,有歸重。如《春秋》為綱,三傳為目,《大學》圣經首節是綱,明明德兩節是目。文章策對有綱領,有條目,其余書文可分綱目者少,宜分根因與歸重者多。蓋根因者,書與文之所由作,歸重者,書與文之主意所在是也。今書文綱領條目之分,人皆知之,而根因與歸重之故,人多昧之。昧之,則不知書文之所以然矣!余特揭根因、歸重四字,分別其標記,庶幾閱書、閱文有定見,而書文易明悉矣。
    
    
    (九)
    看書會通法
    
    《標幽賦》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言針灸者合上與下之五穴而于中取一穴,則上下自無差;合左與右之三經而于中取一經,則左右必無失。余嘗以其理推之于看書,凡書中有疑義,能將上文理會,更取同類書參究,當無有不明者。此即取五穴、取三經之理也。能推此意以看書,書之不可解者少矣。
    
    (十)
    經書將界限分清,則此段某意,彼段某意,雖極長難解之書,其綱領條目,精微曲折,可以玩索而得。譬如列宿在天,紛紛錯錯,安能識其名字?惟將界限分清,則斗極之東,第一層為某幾星,第二層為某幾星,次舍井然,無難辨識。南北與西,亦如此也。若無分界審視之法,彼紛紛錯錯者,豈易識乎!觀此,則知經書之當分界限矣。
    
    文章之篇幅,較經書倍長,宜將其界限段落分別清白,而后文之精微變化,始能顯露。茍模糊混過,如何知其全篇大旨、逐段細意及結構剪裁之妙?余觀孫月峰批評《史》、《漢》,毛稚黃自課古文讀本,毛西河所著書,每段之下,界畫分明,非無謂也。如其可已,諸公何必勞心于此哉!凡書中界限段落處,車最宜長,兩旁宜過于字之外。若止用小曲畫,畫于字下之一隅,初學忽而不察,以為可有可無,則徒廢分界限、段落之苦心矣。制藝既名八比,即宜每比不容了界限,用畫分開,提掇、過渡,亦宜畫斷,庶幾童子閱之,易于領會。不然,章法錯綜之文,童子淺識,多有閱之再四而不知其結構者,況欲即得其精微意義乎?
    唐彪日:文章界限與段落、節次,三者有分,不可混也。如意與詞皆止于此,下文乃另發道理,更生議論,與上無關,是為界限。文章意雖盡于此,而辭與氣不能遽止,若似過文,宜謂之段落,以其段末即落下也。界限段落,或繞數節,不可以節次言。節次乃其中之小者耳。故日:三者有分,不可混也。
    
    (十一)看書分層次法
    
    朱子日:某自二十時,看道理,便要看到那里面精微處。嘗看《上蔡語錄》,其初將紅筆抹出,后又用藍筆抹出,得又用黃筆抹出,三番之后,更用黑筆抹出。其精微處,自然瞞我不過,漸漸顯露出來。
    
    (十二)看書查考審問,更當虛心體認,不可參入偏見
    或問書中眾說紛亂,不能歸一,何以處之?余日:此當先查考諸書,如有未得,則當問習專經者(專經者,專習此經者也),日:某項事理,眾說紛錯,不能歸一,君專習某經,此一項見于經中者,君必深明其理,愿詳晰示我。諒彼亦不至吝惜不言也。如少有可疑,仍當就最博學者問之,日:某項事理,眾說紛錯,愿先生詳細教我。彼必樂于訓悔,不至隱秘也。如是而有不明晰者鮮矣!劃歐陽永叔謂,讀書作文,最貴與有識者多商量,蓋虛心下問,即是多商量之實際也。
    
    看書講書,須照圣賢口吻,虛心體認,攙著意見,便失本旨。圣人之言,如日月中天,四面八方皆能畢照,無所遺漏;非如鏡懸一壁,止能見一邊,不見三面也。后儒資高明者,解圣賢之書,或過于深;資術魯者,解圣賢之書,又失之淺。雖由天分使然,其不得書之精意則一也。所以然者,亦緣看書不將圣賢口吻虛心體認,先主意見,故有斯病矣。學者不可不知也。
    
    (十三)論古人讀書同異之故
    
    朱子云,讀書之法,要先熟讀;熟讀之后,又當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是,更須反復玩味。乃吳主教呂蒙讀書與諸葛孔明明讀書,皆止觀大意,則又何也?彪嘗以意推之,大凡書有必宜熟讀者,有止宜看而會其大意者;至于讀書之人,大凡書有必宜熟讀者,有止宜看而會其大意者;至于讀書之人,亦有不同,或年長而且祿仕,事機繁雜,讀書止取記其理,不取記其詞,所以有觀大意之說也;少壯未仕者,記性既優,事復稀少,讀書既欲精其理,又欲習其詞,所以有熟讀、熟看之說也。二者各有所指,學者既知其異,又不可不求其同,蓋大意所在,即書之綱領,一篇之中,不過數句,加功記之,乃讀書至簡捷法。吳主、孔明致如此,即朱子于但當看之書,亦何嘗不如此也。故日,求其異,又不可不知其同。
    
    (十四)成人講書之法及問難之理
    經書皆順序而埋時講,至于誠仁性道等難解之書,則宜匯集諸書,一齊合講,庶幾明晰。如欲解“仁”字之書,宜將諸書言仁章句,開集一單,置于講案,以防遺漏。蓋精微之理,有全體全用,有半體半用,有一節一肢立言者,有正指,有反形,有因病救偏,有尚論節取,有描寫高深,有贊揚絕詣,理非一軌,語散各書,甚難融貫矣!即注解諸章,皆屬皮毛敷衍,安能注此即通彼根源,注彼即兼此精妙?原屬零星破碎,若再分講,則講至《論》、《孟》而《學》《庸》茫然,講至《學》、《庸》而《論》、《孟》又茫然矣!凡講書之法,遇難講之書,貴于數日暗取諸書四面合攏參詳,始能窺其實義,此妙訣也。雖然得訣矣,若講者欲速貪多,使聽者疲鼾睡,則大無益。故一書可合數日講之,一日當分二次講之。蓋所講簡少,斯聽者易記,易于玩索審問也。必令學生作數日體認,仍令其復解,庶幾理從心上過,或能會通,能記憶,未可知矣。此成人講書之法也。
    
    學生復講書時,全要先生駁回問,層層辯駁,如剝物相似,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書理始能透徹。不可略見大意,即謂已是也。雖然,凡書不特弟子復講時,師宜駁難,即先生講解時,弟子亦宜駁問。先生所講未徹處,弟子不妨心己見證之。或弟子所問,先生不能答,先生即宜細思,思之不得,當取書考究,學問之相長,正在此也。切勿掩飾己短,支離其說,并惡學生辨難。蓋天下事理無窮,圣賢尚有不知,何況后學?不能解者,不妨明白語學生:我于此猶未曾見到。如此則見地高曠,弟子必愈加敬之;不如此,反不為弟子所重矣。
    
    凡讀古今人書,有所批評,必宜起草,增減既定,用格謄之。若隨意品騭,潦草書寫,是謂涂朱簡編,非批評也。昔孫月峰讀書,凡有所評,必草稿已定,而后用格端整書之,不肯以草率從事。故其所評《國策》《史記》,頗有獨見。由此推之,取出品騭時藝,亦何可輕率也!

    卷三
    (一)讀書作文總期于熟
    
    凡經史之書,惟熟則能透徹其底蘊,時文、古文,熟則聽我取材,不熟,安能得力也。然熟亦難言矣,但能背,未必即熟也。故書文于能背之后,量吾資加讀幾多遍,可以極熟不忘,則必如其數加之,而遍數尤宜記也。最忌者,書讀至半熟而置,久而始溫。既已遺忘,雖兩倍其遍數,亦不熟矣!
    唐彪日:天下事,未經歷者,必不如曾經歷者之能稍知其理也;經歷一周者,必不如經歷四五周者之能詳悉其理也;經歷四五周者,又不如終身練習其事者之熟知其理而能圓通不滯也。故凡人一切所為,生不如熟,熟不如極熟,極熟則能變化推廣,縱橫高下,無乎不宜。讀書作文之理貴于熟,何待言哉!
    唐彪日:文入妙來無過熟。樸學士嘗問歐公為文之法,公日:于吾侄豈有吝惜,只是要熟耳。變化姿態,皆從熟處出也。又,毛稚黃日:讀書作文總妙在一熟,熟則無不得力。或謂文亦有生而佳者,答日:此必熟后之生也。熟后而生,生必佳,若未熟之生,則生疏而已矣!焉得佳乎!是“熟”一字,為作文第一法也。
    
    (二)課程量力始能永久
    學者用心太緊,工夫無節,則疾病生焉(惟立課程,則工夫有節)。余親見讀書過勞而矢者五六人。故父師于子弟,懶于讀書者,則督責之,勿令嬉游;其過于讀書者,當阻抑之,勿令窮日繼夜,此因材立教之法也。
    唐彪日:有恒是學人徹始徹終工夫,惟有恒,學業始能成就。然人誰不欲有恒?而每不能實踐者,以課程不立,學無定規,初時欠缺,久即廢弛。惟立簡約課程,易于遵守,不使一日有缺以致怠惰因循,方能有恒。大概十五以內,每日間宜取四五時讀書,馀可聽其散步(少年之人,血氣流動,樂于嬉戲,亦須少適其性,太勞苦拘束之,則厭棄之心生矣);三十以內,或有事,或無事,讀書之外,靜坐最要,散步次之;三十以外,事有繁簡,應事讀書之外,或靜坐,或散步,各隨其意。作文之日,專意為文,不在斯例。此昔賢課程常式也。至于讀書一項,以資有敏鈍,不能為一定之式,故又另設日記課程心為準則。呂東萊日:讀書最當準立課程,某時讀某書、溫某書,某時寫某字,如家常茶飯,不先不后,應時而供,自然日計不足,月計有馀矣。
    唐彪日:書分月日溫讀講解,則先后有定序,多寡有定規,自然精專深入,用力少而得效多。其法見《父師善誘法》上卷第六張,仿而行之,其有益也。
    
    附:記課程式
    以年為綱領,另記一行。次行記某月,初一日至初五日,讀某書某章起,至某章止,溫某書某章起,至某章止。讀某文,某文已解,未解。已復未復。讀某判某表,已背未背。此五日一記法也。
    
    此月共讀書多少章,溫書多少卷,共讀文、溫文多少篇。解某書某章起,至某章止。共讀幾表,共讀幾判,止一月總記法也(或脫落一旬半月胚補亦可,仍當斷續記去,不可竟置。積絲成寸,積寸成尺,自有進益)。
    
    (三)為學有優游漸積一法
    讀書有計日程功之法,月優游漸積之法。蓋計日程功之法,固為學之準繩,若夫質弱羸病之人,欲計日程功,每日讀幾行,背幾行,此必不得之數,不如將全書每日讀一遍,或二三遍,優游漸積,不求速背,反能記矣!彪十七歲以后,羸病凡十五年,瀕死者數回,不可多用心,然心欲讀《大宗師》、《齊物》二篇,于是將二文分日讀之。一日讀《大宗師》,一日讀《齊物》,每日止讀一遍,讀至二月馀,二書皆探喉能背矣。于引,知優游漸積之法之妙。
    
    一人劇病十余年,不能讀書;病愈,題到竟不能成文。一名宿教之日:當由漸以引之,三日作一篇,當無不成者。人如其言,日致功不間,至半月后,能二日成一藝;又逾半月,能一日成一藝;又逾半月,能一日成二藝,而文且日進。是法也,不特荒疏者相宜,即鈍資推此致功,才思亦漸能開發矣。
    
    (四)
    學有專功深造之法
    
    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做不佳,遲數月將此題為之,必有勝境出矣;再作復不佳,遲數月又將此題為之,必有勝境出矣。蓋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層,而玉微見,明日又攻去石一層,而玉更見,更攻不已,石盡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竄舊文,重作舊題,始能深造。每月六課文,止宜四次換題,其二次,必令其改竄舊作之有弊者,重作其舊題之全未得竅者,文必日進也。此與淺嘗粗入之功大異也。
    
    (五)
    深思
    
    微言精義,古人難以明言,而待人自悟者,要將其書熟讀成誦,取而思之。今日不徹,明日更思,今歲不徹,明歲復思,數年之后,或得于他書,或觸于他物,或通于他事,忽然心竅頓開,從前疑義,透底了徹,有不期解而自解者。故孔子日:“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將告之。”余謂鬼神非他,即吾心之靈也。
    
    或靜坐之時,或夜氣清明之際,偶爾思維忽然心竅開通,精思妙理層疊而生。過一二日,心竅復閉,前所得者,又不復記憶矣。故須就其心竅開時,即便登記,不可遲也。昔橫渫張夫子亦有是言。
    
    凡欲了徹難解之書,須將其書讀之至熟,一舉想間,全書首尾歷歷如見。然后取其疑者反復研究,自然有得。若讀得不熟,記得此段,忘卻彼段,脈絡不能貫通,縱令強思,烏通得解?惟讀之至熟,時時取來思索,始易得力也。
    
    一人學曹娥碑數年,而毫發不能相肖,因欲學他書。余日:他書亦未必易學也。凡學藝者,舍手用目,舍目用心,方稱善學。今子所用,不但非心,且非目也,徒任手耳,安能得字之神乎?子何不通體將諸字之上下左右而深思其結構之何若也,通體將其點、鉤、直、畫而深思其筆法之何若也?其人大悟,日:善。吾昔未聞此言也,徒勞苦吾之手矣。于是反復思維,半月事,而字已肖其七八。噫!學藝且非深思不能得也,而況于讀書與處事之大焉者乎。
    
    (六)
    下問
    
    學問原相平重,而問尤緊要。夫子嘗稱舜好問,察邇言矣。孟子稱舜“舍己從人”,無非取于人矣。人之善,舍問,何從而取也?無非取,則知其無所不問矣。“禹聞善言則拜。”問而得聞善言乃拜,非空善而拜也,則知禹之能下問也,拜則益非人所能及也。周公以圣人之才,又為圣人之子,圣人之孫,圣人之弟,一堂聚首,皆系圣人,有何不明之理、不明之事?乃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惟恐人有善言不及與聞,己有所疑,不及問人,其謙虛好問如此也。孔子,圣人之尤也,亦嘗問禮于老聃,問官于剡子矣;入太廟,每事問矣:是孔子亦好問也。曾子稱顏回日: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顏子復圣也,其好問又如此。余就數圣人所為推之,而得其理,譬如燃燈于一廳之上,燈一二盞,則止能照一二席地,必不能照三四席地;若燃數十余燈于一廳之上,則一廳無不照矣!凡一人之聰明才智,止如一二盞之燈,安能照遍天下之事理?好問而并十人之聰明才智于我,譬如燃十盞之燈;更好問而并數十人之聰明才智于我,猶如燃數十盞之燈,自然于天下之事理無不明矣!凡圣人,生來不過十倍人之聰明才智,必無百倍于人者,及至后而百倍于人者,因其好問,能并多人之聰明才智,而聰明才智始大也。此理顯然也。無如愚魯之甚者,腹中一無所有,而自謂才與學已能過人,詡詡然自負而不屑下問,噫 !誠可嘆可惜也。
    
    
    高賢良友之前,我能請問,彼自然將我所問之理,闡明開示。若非我之求教,彼安知我所欠缺者是何學問,所疑惑者是何道理?即欲教我,將從何處指授也?故天下無不問而知之理,更無不問而人自教我之理。無如淺學之人,雖有未知未能,恐有學者笑已,甘心不知,不肯下問,不知天下事理無窮,舜、禹、周公、孔子、顏子尚有不知,尚有疑惑,尚且孜孜下問,何況于我?若以問為屈己尊人,則禹之拜,何其屈辱矣!若謂恐人笑我所問之淺近,則孔子嘗問官、問太廟之祭器品物矣,非淺近者乎?若恐人笑我所問之人之庸俗,則舜嘗問陶漁耕稼之人矣,非庸俗者乎?凡一切屈己下問之事,皆圣人所不諱。圣人且不諱己之短,我何必畏人之笑而諱己短乎!況高人賢士,必不笑人,其笑人者,必無才、無學、無識之庸人也。
    
    凡書中有疑,不當因有師可問,便不登記。偶遇師數日不到館中,欲問之事,多至遺忘,當記者一也;又,精微之理,我所疑者,或亦先生所未晰,茍非請教有學大儒,烏能得解?當記者二也;又,古今典故繁多,常駐機構人不及考究者,何可計數?若不請問博雅之人,必不知其根據,當記者三也。有此三者當記,茍不專置一冊子記之,久而遺忘,不及請問高賢,生平學問,因此欠缺者不少矣!
    
    學人未必皆恥于下問,惟因每日有疑,疏忽不記。過時既久,縱遇有學當明明,心雖欲問,而所疑者已多提記不起,因而不及問者多矣。
    
    余資鈍且多病,不可過用心,每日限三時讀書,諸經史疑義,多不能考訂明晰。于惠思一捷法,取平日所疑記于冊者,按季靈出一單,以郵寄于有道,求其指示。如毛西河、黃梨洲、毛稚黃、吳志伊諸先生,皆余所數數請問而不吝指示者也。故得稍有所知者以此。因附記之。
    
    (七)
    請問大儒有法
    
    學人當問之事理無窮,獲遇有大學識者當前,細瑣之事不必問及也。最要之大端,莫如問其當讀者何書、何文,當閱者何書、何文,當置務以資考核者,何書、何文也。尤切要者,在問當讀、閱、備考之書、文,何刻為善本。凡諸經、諸子、通鑒,每書刻本,不下數十種,而善本不得一二。若古文佳刻,尤未見也,吾所讀閱之書得善本,自然見識高,才情長。若所閱讀之書非善本,自然見識卑,才情劣矣。璧如霜糖作餅,則味自佳,黃糖作之,則味自減,更以砂糖作之,則味益劣而不堪食矣。又譬之以紅花染色,其色必研,蘇木染之,其色必丑,無有異也。故請教于英賢,惟此數端為最要。其次宜請問最大之經濟、蓋國之大事,不出二十馀條,家之大事,不出十條。平日將一二十條開列名目,堅記于心,相見之時,取數條質問之,彼必能訴原竟委,歷歷指出所以然,吾生平年未聞知者,皆聞知,誤解、誤傳授者,皆可改正矣。此皆益之大者也。若僅以己所作之時、古文與詩詞,求其筆削,猶屬第三四事也。
    
    (八)良師友切磋之法
    余幼時讀制藝四百余篇,所作之文,平庸膚淺,毫無過人者。應嗣寅教余閱西山《大學衍義》,王言遠先生教余讀《皇極經世》、《易學啟蒙》、子靜《陽明語錄》文必佳,余皆如其言。當其致功時,似與時藝全無與者,及致功未久,而文較前少進矣。又嘗讀永叔,子瞻之文,心甚愛之,乃讀至三百余篇,學為古文,自以為道在是矣,但執筆為文,艱難殊甚。后以文質之毛稚黃,則日:秀逸清真,但少精緊老健氣,須參讀周、秦、史漢。余乃選《左傳》、《史記》《國策》、《孟子》之文讀之,似難攀躋而無所得。既而以所作之文,再質之稚黃,彼以為大勝于前,而己亦覺出筆少易,不似向日艱難矣。乃知書有理淺易,讀之味驟,似有益而益少者,有理深難入,讀之味徐,似無益而益多者,此中至理,殊難理會,非明師良友指點,無從曉也。
    
    聯會背文,最為佳法,從事于此而成名者極多。如先達凌子文聯十人會,而發者大半,張心友亦聯十人會,而七人中式。其法讀文篇數貴多,背時生澀、訛誤字句必標記之,使知改正,兼以志罰。昔者江南幾社諸公,背時藝之外,更背諸經古文,故不惟科甲多,而名士亦多也(按,背書會每月一舉,各背書文十首,逐月遞加,一字誤,亦有罰,資貯公所,以行善事。遇鄉薦之年,背表一篇,策一篇,各出酒肴,背畢聚飲,過奢亦罰)。
    
    余聞三吳之士,聯會講書,或十人,或二十人,每月一會,人與書皆以簽定,得簽者講,亦有駁難,誠盛舉也;然似猶有未盡者,夫既聯會講書,當如后講書書條內所云,取書中精微之理,匯集諸章,聯類而解(其法詳見后講書條內,參看始明)。法宜于二月之前,預擬其書,推學問優者一二人,以書屬之,俾其從容玩索,旁參曲證;二月之后,專講此書,今日不盡,明日繼之,精微難明之理,何患不晰?其平常易講之書,則以簽定,分人而講,庶為良法。曾子日:“君子心文會友,以友輔仁。”世皆以支文即為會友是已,而輔仁安在?惟闡發書義,既增長學問,而又有益身心,乃可云輔仁矣。故會講之法,必如此始稱善也。每會輪一人值會,治理諸務,正講案,挈講簽與記所講之書,斂資備供給,皆宜會之事。務宜崇儉,以圖永久。
    
    學者少壯之后,不可不與品學兼善之友講書、背書、課文,不然,則記誦不熟,書史不明,文藝不進。然而,止可與同志者隱隱切磋,必不可夸耀如何得朋,如何考業,尤忌者,雌黃人物,群聚嬉游,使酒漫罵,立社名,刻社稿。茍犯一二,初時啟相識者之妒忌,漸且來不相識者之攻擊矣。觀吳郡同聲、慎交二社,及浙之魏里、海昌諸社,水火戰斗,抵死不休,兄弟翁婿不同社,則相見不拱揖,同席不交言,其害如此。然則聯會切磋必不可已,而諸招尤之事,烏可不切戒乎。
    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大全中文字幕|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无遮挡吃奶视频|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出69影院| 综合色一色综合久久网| 国产欧美日韩A片免费软件|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性色的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0| 国产首页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国产福利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鲁丝不卡|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不卡AV中文字幕手机看| 国产一区二区四区不卡|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二区|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懂色| 无码射肉在线播放视频| 日韩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玖玖玖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 日韩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国产欧美久久18| 综合色一色综合久久网| 116美女极品a级毛片|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综合| 深夜av在线免费观看| 少妇高清精品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深夜av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