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開頭部分的作用
1.散文開頭的作用 例如(山東卷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案: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起,行文自然,為下文談人生的孤絕境界作了鋪墊。 點撥:對散文開頭的作用的考查,是高考最受青睞和常見的題目。再如廣東卷16題、遼寧卷17題、四川卷14題,其結構方面的作用主要是為下文作鋪墊,或者說引起下文。分析時還要注意結合下文的內容來表述。 2.小說開頭的作用 例如(寧夏卷12題):小說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概括介紹牢營情況,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②為后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制造懸念,使故事產生波瀾。 點撥:此例考查的是古典小說開頭的作用,湖北卷16題考查現代小說的開頭的作用。無論古典小說還是現代小說的開頭的作用,大都是交待人物活動的背景或環境,另外也常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3.新聞開頭的作用 例如(山東卷19題):文章開頭兩段屬于新聞文體基本構成中的哪個部分?請結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屬于新聞的導語。概括本篇新聞的要點,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調,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點撥:新聞導語的作用首先是概述新聞要點,其次就是與新聞主體內容的關系。
二、文章中間部分的作用 1.重點語句的作用 例如(江西卷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點撥:重慶卷16題第2小題、江蘇卷15題也考查到這一題型。要分析重點語句的作用,須先概括該語句的主要內容,然后再看這句話在文中所處的位置:中間部分多為承上啟下的作用,位置偏后則還有照應開頭、深化主題等作用。當然,在分析時也要把上下文的意思作簡要概括。 2.重點段落的作用 例如(上海卷第9題):第(9)段在構思上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答案:(1)結構上承上啟下。(2)引出全文關鍵詞“重西湖”。 點撥:考查的重點段落多為過渡段或文章后半部分中偏后的段落,結構方面的作用多為承上啟下,照應開頭,呼應結尾,深化主題等作用。上例是填空題,所以答得比較簡略。若要求分析或賞析,除了答出結構方面的作用,還一定要把該段的主要內容作簡要概括,必要時還需結合上下文內容來寫答案。 3.重要形象的作用 例如(福建卷第14題):聯系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 答案: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 點撥:全國卷14題和17題分別問到寫“左公柳”、“民勤人”和“戈壁石”的用意和作用,遼寧卷20題要求對寫“火箱”和“篝火”的用意進行分析。首先應當交待這些形象所代表的意義,或者通讀文中所有關于寫它的文字(有時可能是分散在幾個段落里)之后,點明這些文字所要表達出的作者的觀點或態度;然后再根據它在文中出現的位置寫其在結構方面的作用。如果是貫穿散文的始終就可能是起線索的作用,如果是文章末尾部分就可能是深化主旨、照應開頭等作用。
三、文章表現手法的作用 例如(浙江卷第20題):分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表達技巧。 答案:①通過排比、對比、夸張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霧氣的濃重,表達了作者對濃霧籠罩泰山的遺憾之情。②通過疊字的使用,突出了霧中古樹、山石的特點。 點撥:高考中作用類的題中,關于文章的表現手法的考查最多,如全國卷16題、天津卷19題、上海卷8題、安徽卷17題、福建卷12題、江蘇卷15題、遼寧卷19題、浙江卷21題、四川卷17題、湖北卷17題。原則上,分析寫作手法的作用,一定要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所要表達的主題進行具體的闡述。在賞析時,首先應該分析這些文字所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其次,從用詞、句式等其他特殊的表現手法方面來考慮;最后,必要時也要從它們所處文章的位置來點明其結構方面的作用。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開篇即點題,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如果開篇沒有點題,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啟或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 《寧夏卷》第12題:說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山東卷》第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廣東卷》第16題: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遼寧卷》第17題:第一自然段,作者寫了“秋去冬來”的景色,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寧夏卷》第12題答案為:①概括介紹牢營情況,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②為后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制造懸念,使故事產生波瀾。《山東卷》第19題答案: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起,行文自然,為下文談人生的孤絕境界作了鋪墊。《廣東卷》第16題答案:突出了雪美麗與丑陋的兩重性,從而為下文寫泥濘作鋪墊(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遼寧卷》第17題答案:起鋪墊(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寫“秋去冬來”,自然引出下文的“爐火”,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寫出了作者的感傷情緒,為下文寫“爐火”的意蘊預設了空間。 從以上題目所給的參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類答題是有固定的答題思路和規律的,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內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內容和下文的內容;二是形式(結構),為下文起到鋪墊的作用。答題思路一般為:本段寫了什么,為下文寫什么做鋪墊。 二、中間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題:第(9)段在構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安徽卷》第15題:文章描寫鄉村的風,在第四自然段又寫到兩棵樹的成長,有什么用意?《重慶卷》第16題: (2)“告別不一定都是壞事”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江蘇卷》第16題:“頭項一團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個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這些敘寫從全文結構看有什么作用?《江西卷》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上海卷》第9題答案為:(1)結構上承上啟下(2)引出全文關鍵詞“重西湖”。《安徽卷》第15題:①說明樹的成長離不開風。②說明萬物生長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③由樹的成長寫到父親對風的認識,豐富文章內涵。《重慶卷》第16題:(2)①過渡②總領后文。《江蘇卷》第16題: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為寫女人心疼男人作鋪墊;與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應;與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長刺剌躺在炕上……”一節的描寫相呼應。《江西卷》第17題: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中間段落的作用同樣要兼顧到內容和形式,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是過渡,承上啟下,前后照應。答題時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體內容。答題的思路一般為: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上文(具體內容),寫到下文(具體內容)。 三、末段的作用 《四川卷》第17題: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收束全文,請對此簡要賞析。 作者以這個反問句單設一段,卒章顯志。“這樣的煙花”不僅有形狀、顏色與光亮的美麗,更是和平團圓的象征。這個反問句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蘊深遠,激發人們思考。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有時候,試題只針對最后一句發問,如四川卷的這道題,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實,“看不懂”正是道出了這一句的作用。當然,我們不能直截了當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換一種委婉的說法。例如,“作用(或好處)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省”。此外,既然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題人相中,那么,根據“卒章顯其志”的傳統技法,說明它可能與揭示主旨有關,只不過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點明題旨,而是暗示主題。除了上述兩點,最后一句往往還具有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類題目的答題思路一般為: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或深化中心、卒章顯志或呼應開頭+深化或強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還要視具體題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詞語等。 四、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與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懷言志的憑借與依據,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物象入手設題,常見的提問方式有:(1)聯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2)某物象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例如《福建卷》第14題:聯系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遼寧卷》第20題:文中寫了“爐火”,為什么還寫“火箱”“篝火”?請分析作者的寫作用意。《全國卷Ⅰ》第17題:文章后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福建卷》第14題答案: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遼寧卷》第20題:這樣寫可以豐富“爐火”的意蘊。“火箱”和“篝火”不僅給人帶來溫暖,還給人以啟示與希望、力量和勇氣從而深化了主題,也使行文富于變化。《全國卷Ⅰ》第17題:①以戈壁石的美麗,揭示出大西北的美麗。②以戈壁石的誘人,強化對大西北的熱愛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喚,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該類題目重點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以《全國卷Ⅰ》第17題為例,首先要對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數第二段,有一句話可以作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們會發現,大西北正在呼喚我們”。然后,要明晰文章結構。作者從左公柳與民勤人這兩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過胡楊林方陣的場面描寫,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氛圍,然后舒緩氣氛,描寫美麗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靜謐的另一面,最后與脆弱的南方進行對比,引導出歌頌大西北,呼喚人們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準確把握了文章結構,再回頭閱讀第五段,進行內容要點歸納。回答“有什么作用”的問題,我們同樣也從內容與結構兩個方面著手。在內容上,描寫戈壁石是為了展現大西北的另一種美麗,抒發作者對大西北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結構上,是為下文揭示主旨作鋪墊。 這種題型的答題思路:是應該從文章結構形式、內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對內容的充實作用;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綜觀現代文閱讀題,作用類題的答題思路還是有章可循的,其實,現代文閱讀中“作用題”的解答方案應該是多樣的,對于閱讀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根據閱讀與寫作的一般規律,只有先進入模式,掌握了基本套路,然后才能突破模式,有所創新。掌握了作用類的答題思路還是不夠的,因為高考中現代文的選文是豐富多彩的,還應該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分析作答,才能最大限度的貼近
一、人稱表達類 可以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 如2000年《長城》第22題: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2)第6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又如1993年第28題:起始句中,作者稱青菜為"土地美麗的女兒",結尾句中改稱"土地忠誠的女兒",為什么措辭發生了變化? 解題思路: (1)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 (2)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稱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 (3)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如《長城》第22題答為:①將長城擬人化:A.便于與長城對話,B.便于抒發感情。②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1993年第28題答為:作者從青菜的外部色彩寫起,進而寫它的內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結尾句的措辭發生了變化。 二、修辭方法類 針對一些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命題。如1998年高考題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又如:王蒙的《湖》第四段: 是的,湖是一種美麗,是一種情意。為了陸地不那么干枯,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勞,為了把兇惡的海控制起來把生硬的地面活潑起來,為了你的眼睛與天下的月亮——你不覺得看到地面上的一個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樣令人欣喜么,為了短暫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潤,于是有了湖。 第四段中,作者連用了五個"為了",這在表袁達上有什么作用? 解題總路: (1)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這類語句作用題,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在答題時點明所用修辭手法。 (2)明確答題方向。答題時,要明確每一種修辭手法的作用。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夸張;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在具體運用中又有些細微的差別,現將《考試大綱》所規定的八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動形象,化無形為有形 夸張 表達感情更強烈 擬人 表達親切,有情趣 對偶 整齊,有節奏感 排比 一氣呵成,突出強調 反復 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 反問 表達鮮明,起強化作用 設問 突出強調 (3)確認修辭手法,明確答題方向后,結合語句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如1998年第29題即可答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王蒙的《湖》答案為: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強調了湖泊對人類的作用和作者對湖的深情。 三、表達方式類 一般針對段落或篇章中具體的表達方式命題。 如1991年《世間最美的墳墓》第29題:"風兒……和暖的陽光……冬天,白雪……"這段景物描寫在全段中起什么樣的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在不容大聲說話的地方,描寫景物的動態。反襯出墓地的寧靜。 B.象征偉大人格與大自然一樣永世長存,更顯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沒有奢華裝飾,描寫自然景物更顯示墳墓的樸素。 D.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活潑的景物可增添一點生氣和溫暖的情調。 又如:1998年《報秋》第28題,作者在敘寫玉簪花的過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敘了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有何作用?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2)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如下表: 肖像描寫 以形傳神 動作描寫 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語言描寫 言為心聲,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心理描寫 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景物描寫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 簡筆勾勒,簡潔準確傳神 工筆細描 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細節描寫 準確傳神鮮明 插敘 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倒敘 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敘后議論 畫龍點睛,點明題旨 比喻論證 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間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確認所指定語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如1991年第29題:B項對該段景物描寫的分析中,表現手法確認有誤,非象征,應為擬人;同時,夸大了其作用。故B項錯誤。 1998年第28題可答為:作者插敘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意在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四、行文段落類 針對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題。如: 辭世思師如此幻過,今日我也如此夢過,將來我的學生還會如此幻夢下去,最終我們便會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記錄,其實不過是花與夜的爭輝。——節選自《子夜曇花》(2002年北京西城區二模) 第18題(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確段落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人手)。如下表: 開頭段 統攝全篇,領起下文,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過渡段 承上啟下(或啟下) 結尾段 呼應前文,深化升華主旨,卒章顯志 (3)結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如上例答為:①照應開頭,呼應前文;②深化主旨,說明恩師高尚的品德將代代相傳 五、表現手法類 考查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 如1991年第30題:作者用拿破侖、歌德、莎士比亞的墳墓進行對比,這樣寫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可以顯示出三人與托爾斯泰思想品格的差異,從而表明托爾斯泰才真正偉大。 B.從墳墓的迥然不同的風格,可以及襯出托爾斯泰墓的逼人的樸素。 C.三個人都聞名世界,只有偉人與偉人相比較,才能使人體會到這幽暗小土丘的"宏偉". D.前文雖提到托爾斯泰墓與其他偉人墓不同,但較籠統,以這三人的墓為例,讀者才能獲得具體而深刻的印象。 解題思路: (1)確認所用表現手法。 (2)明確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 揚抑 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對比 突出事物特點,使形象鮮明 襯托 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 渲染 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3)明確所用表現手法并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1991年第30題B、C、D三項的分析都比較恰當,A項看起來好像把托爾斯泰抬舉得很高,卻不能說對比可以顯現他們之間"思想品格的差異",所以A項的分析是不恰當的
六、物象類 (1)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如下: 結構 開頭結尾的策劃 詳略主此的安排 行文線索的貫穿 過渡照應的勾連 伏筆懸念的設置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如2003年第21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思考角度: (1)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 (2)對內容的充實作用; (3)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 (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為:①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②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應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又如: 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筑,悲涼的旋律中,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他身后的蘆花,一定在蕭蕭寒風中輕飏.烏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腸寸斷,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聲中,虞姬揮動長劍,裙袂飄飄,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的蘆花在為這悲愴的訣別飄雪飛霜。汨羅江邊,披發行吟的屈原,掩涕嘆息,仰天長問。侫臣專權,楚王昏庸。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為楚君分憂。生命的大寂寞郁結于心,奔突于胸,使詩人縱身大江,蕩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濕濕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葦葉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最深沉的紀念。(選自張弛《心中的蘆葦》) "蘆花"在該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條作答) 答案為:(1)是串連事件的線索。(2)渲染了悲涼的氣氛。(3)蘆花見證、記錄、蘊涵著歷史的痛苦和滄桑。(4)表達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