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復習資料 第一章 讓我們走進地理 第二節 我們怎樣學地理 一、怎樣學地理(集—思—用—圖) 1、學會看地圖 2、學會收集地理信息 3、學會思考地理問題 4、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 二、地圖的分類: 3、圖例(符號)和注記(文字): 記住地圖上常見的圖例。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節 認識地球 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列舉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體的證據 ①登高望遠;②發生月食時地球影子的邊緣是弧形的;③在海邊看遠方行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在看到船身。 4、
5、緯度范圍: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半球的經度范圍:200W—00—1600E,西半球的經度范圍:200W—1800——1600E 只要大于160°的經度一定在西半球,只要小于20°的經度一定在東半球。20°~160°的經度,東經度在東半球,西經度在西半球。 8、關于兩個特殊點的方向:南極和北極 9、地球上任何兩條相對的經線,都組成一個經線圈。特征:度數之和為180度,東西經相反。如:和300W相對的經線是1500E。 10、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決定,以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作為經度的起點線,即本初子午線,或稱00經線。 11、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 一、海洋與陸地 1、全球陸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從南、北、東、西半球來看,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東半球。任何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于亞洲。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5、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最深、島嶼最多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最小、最淺的大洋。 6、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7、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南美大陸 赤道穿過的大洲有: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歐洲。 全部在東半球的大洲:非洲 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 世界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世界最大的島嶼——北美洲的格陵蘭島 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8、看圖識別大洲、大洋及分界線 第三節 世界的地形 1、海拔:以海平面為起點,測出地面某個地點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在地圖上用相對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2、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世界上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世界兩大山脈帶: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橫貫亞歐大陸和非洲西北部山脈帶。 4、海底地形: 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大洋中脊。 5、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有五種地形名稱:山頂、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7、判斷坡度陡緩的方法:等高線密,坡度陡;等高線疏,坡度緩。 第四節 海陸變遷 1、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1912年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3、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上。 5、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象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1、到 2、公元1800年以前,人口增長緩慢,此后特別是20世紀世界以來人口迅速增長。 3、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發達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4、近幾十年來,人口增長速度加快的原因: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嬰兒死亡率逐漸降低,人的壽命不斷延長。 5、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勻。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指一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量。 6、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如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7、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8、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 世界人口問題 9、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10、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噪聲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11、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12、人口增長過慢或負增長會引發: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13、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 資源方面: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糧食短缺等。 環境方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干擾等。 社會方面:就業困難、住房緊張、教育、醫療問題難以解決,犯罪率上升,交通擁擠等。 6、我國的人口政策——計劃生育。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 1、人種是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征所劃分的人群。這些特征包括:膚色、眼色、毛發、頭型、臉型等。 2、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3、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5、膚色是劃分人種的重要標志。人種膚色大致有赤道向極地逐漸變淺,這與各地太陽輻射的強度密切相關。 第三節 世界的語言與宗教 一、世界的語言 1、世界上共有2000多種語言,其中約30%有文字,70%沒有文字。 2、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3、巴西通用葡萄牙語,西亞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語。 二、世界的宗教 1、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于公元1世紀,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區,經典為《圣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為教堂。 伊斯蘭教:產生于公元7世紀沙特阿拉伯,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筑為清真寺。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以亞洲為最多,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和南亞的斯里蘭卡。典型建筑為寺廟。 2、道教是源于中國本土的宗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中國穆斯林以西北地區相對集中。 3、多數中國人不信教,少數信仰佛教、道教和基督教。除三大宗教外,猶太教和印度教也是重要的宗教。 第四節 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村莊和城鎮)。 2、鄉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別 鄉村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城市居民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 鄉村人口少,規模小,城市人口多,規模大。 鄉村建筑以平房為主,城市建筑以高樓為主。 鄉村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城市環境污染較重。 3、城市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問題:住房緊張、交通阻塞、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就業困難等。 解決措施:加強管理和保護,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 4、各地的民居有著不同的建筑風格,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 5、聚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于耕作,氣候溫暖濕潤。 ②自然資源豐富。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線和交會處、沿海港口、河流的交匯處等)。 6、世界文化遺產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某個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風民情、宗教習俗、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1、天氣:指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況。(時間短、變化快) 2、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衛星云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區;黃色表示沙塵暴。 6、 第二節 氣溫和降水 1、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2、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3、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4、非洲是最炎熱的大陸,南極洲是最寒冷的大陸。 5、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②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陸的物理性質不同造成的,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海洋吸熱慢,放熱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樣的熱量,陸地和海洋的溫度不一樣,因此,海陸上空大氣的溫度也不一樣。 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 6、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做氣溫日較差 一年內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氣溫年較差。 7、降水形成的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和凝結核;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8、科學家依據降水形成過程中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種主要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地形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就是由于位于低緯度迎風坡而形成的。 9、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中緯度地區大陸的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第三節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1、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位置(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 2、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高度最大,太陽輻射最強。當太陽光線垂直照射赤道時,隨著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的強度逐漸降低。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太陽輻射逐漸減弱。 5、人類活動:人類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的氣候;溫室效應;城市熱島效應。
7、地球公轉時地軸總與公轉軌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夾角不變。 8、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日( 9、五帶的劃分:(根據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的多少)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第四節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如果氣溫曲線向上凸,則是北半球;如果向下凸,則是南半球
第五章 世界的發展差異 1、目前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3、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4、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從政治體制來看,國家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 6、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關于經濟、政治等方面問題的商談,叫做“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8、發展中國家中,經濟發展較快的有中國、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以及南美洲的巴西等。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遠高于同期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 9、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10、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11、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相互依賴,相互融合,并朝著經濟全球化的方向發展。 12、世界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UN)。 13、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安理會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國是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聯合國的主要職責是:防止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 61、世界貿易組織是重要的全球性經濟貿易組織。他的宗旨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中國于 62、國際奧林皮克委員會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體育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奧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誼、進步”。 63、紅十字會的宗旨是堅持人道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