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療效標準 顯效:服藥3d腹痛及其它消化道癥狀消失,10d后未再發作,之后無反復。有效:服藥3d腹痛及其它消化道癥狀減輕,一周后腹痛次數減少,其它消化道癥狀消失,半月后腹痛消失,之后偶有腹痛發作。無效:服藥后腹痛次數減少,但仍有反復發作。 2 結果 顯效77例(77%),有效19例(19%),無效4例(4%),總有效率96%。在無效病例中,十二指腸潰瘍1例,胃潰瘍1例,十二指腸炎1例,慢性淺表性胃炎1例。 3 討論 小兒再發性腹痛是小兒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占小兒腹痛的50%左右,最早由Apley和Naish提出,可在學齡前出現,好發年齡為10~12歲,好發率為10%~19.2%,女孩多于男孩[2]。 再發性腹痛按病因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器質性再發性腹痛,可由多種器質性疾病引起,臨床上多見于上消化道炎癥及消化性潰瘍等,而功能性再發性腹痛則由心理因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內臟感覺高敏感、胃腸動力功能失調等多種因素所致。在本組病例中,功能性再發性腹痛占89%,多為精神因素、便秘及食物誘發等;器質性再發性腹痛占11%,其中上消化道炎9例,消化性潰瘍2例。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簿弱,經脈未盛,易為內、外邪所干擾。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主要依靠脾胃不斷吸收飲食營養而資之以為主。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求相對較成人更為迫切。然而,小兒脾常不足,脾胃的運化功能尚未健全,這就形成營養需求大而相對谷氣不足的內在矛盾,加之小兒飲食不知自節,易造成脾胃功能紊亂而引起腹痛。四逆散為《傷寒論》方劑,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氣之功效,主治陽郁厥逆證和肝脾不和證。該方用于小兒再發性腹痛,取其柴胡疏肝理氣、和胃調脾,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枳殼理氣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并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甘草緩急和中,與白芍同用,可緩急止痛,又能調和諸藥;加白術、茯苓、米仁、神曲,健脾益氣,消食助運。本組病例病程均較長,久病入絡,易氣滯血淤,故予丹參活血行氣,以增強它藥之功效。痛劇者加元胡以增強理氣止痛之功,胃納不振者加谷麥芽健胃消食助運,腹瀉者加山查炭、煨木香實腸止瀉,便秘者加制大黃瀉下通便,諸藥合用,疏肝理氣,健脾助運,緩急止痛,無論是肝氣犯胃、脾胃不和或脾虛氣滯型均收滿意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