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從脾論治高脂血癥--

     aa網游成都 2010-12-30
    從脾論治高脂血癥--1
    2010-11-22 16:39:
          作者:曲麗麗 史焱
          高脂血癥的發病,脾失健運是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與轉化無不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故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發病的重要病機。脾是影響血脂正常代謝的關鍵,因而在健脾的基礎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降低血脂。從脾論治高脂血癥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 。
          高脂血癥是體內脂代謝紊亂導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種病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多發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關。中醫無高脂血癥病名,從其主要癥狀來看可歸于中醫學的“濕阻”、“眩暈”、“中風”、“胸痹”等范疇。高脂血癥的病因有很多,但脾失健運是其發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與轉化無不與脾胃的運化功能有關,故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發病的重要病機。所以從脾胃論治高脂血癥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的重要病機
          脾主運化,主升清,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經脈別論篇》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這說明水谷精微的運化輸布,無不在于脾,當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的生成與轉輸。而血中膏脂來源于水谷精微,對人體具有濡潤、補益、充養的作用。膏脂的生成與轉輸有賴于脾的生理功能。因此,脾氣充足,則輸化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內、溢外,發揮濡養的作用;脾氣不足,則運化失常,水津不布,精化為濁,諸癥皆起。可見,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發病的重要病機。李東垣說“脾受胃稟,乃能熏熟五谷”。說明脾虛運化無力,或清氣不升,濁陰獨留而為痰濁,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津為濕,聚濕為痰。過多的痰濕不能及時轉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即成痰濁。痰濁一旦形成,既可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脾虛更甚,加重脂濁生成,又能直接浸淫血脈,造成西醫所說的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
          2 脾虛可生痰
          飲食不節、情志所傷、運動缺乏、年老體衰等因素均可致高脂血癥,但在其病理演變過程中,痰濁內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脾為生痰之源。因此,高脂血癥的形成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痰的來源有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個方面。外源性的痰是嗜食肥甘厚味,生濕成痰。內源性的痰是臟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調,水谷運化輸布失常而生。正如張景岳說“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則水谷隨食隨化,皆成氣血,焉得留為痰,唯其不能盡化而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矣”。因此,《內經》說:“惟脾土虛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3 脾虛可生瘀
          脾虛不但生痰,而且生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諸氣必虛。“氣為血之帥”,“運血者氣也”,氣盛則血行滑疾,氣虛則血流遲緩滯澀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后也將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癥。現代研究表明:脾虛和瘀血都是會使脂質升高。如脾氣虛時紅細胞表面電荷減少,血液粘滯性增加,容易形成瘀血,進而引起高脂血癥的發生。臨床實驗已證實,高血脂癥往往伴有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具有“濃、粘、聚、凝”特點。因此,脂瘀同生共存,相互搏結,共同構成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4 從脾論治高脂血癥
          基于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的重要病機,在治療高脂血癥時應從脾入手,調理脾的功能與化痰活血相結合,具體治法有以下3 法。
          4.1 健脾益氣、燥濕化痰;證見形盛體胖,肢體困倦,胸膈滿悶,納呆,嘔惡,痰多嗜臥,舌淡苔白膩,脈弦滑。治以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方選二陳湯,平胃散等加減。若痰濁化熱兼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可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4.2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證見肥胖,神疲乏力,身體困重,面浮肢腫,胸悶,便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膩,脈濡細。治以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畏寒肢冷,氣短者,加肉桂,重用參、芪以溫陽益氣,利水滲濕。
          4.3 健脾益氣、化痰活血通絡;證見頭暈乏力,面色萎黃,心悸氣短,動則汗出,胸悶甚或胸痛,痛有定處,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肢軟無力、肌膚不仁,手足麻木或偏癱,舌質淡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
          5 結論
          高脂血癥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本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均與脾的機能下降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形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病機,因此治療高脂血癥的關鍵當以健脾助運為主,正如《素問·奇病論》中論及“脾癉”時所述“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即運用辛平芳香,健脾運化之品,祛除體內的陳腐穢濁之氣,使脾運恢復,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臟腑得以受氣血及津液濡養。同時根據臨床辨證,分清虛實,并輔以益氣養陰、清熱解郁、化痰除濕、活血化瘀等法,做到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求標本同治。當然在治療時要注重整體觀念,在強調脾在高脂血癥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地位,但并不意味著因此而忽視肝、腎等臟腑。《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土得木而達”,肝主疏泄,能促進脾胃的運化,脾運功能的正常要靠肝的疏泄升發,故只有肝脾調和,才能升降有常,氣血沖和。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須借助于腎陽的溫煦及腎陰的滋養;而腎中精氣亦有賴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若脾失健運,久必及腎,所以在健脾的基礎上補腎,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痰濁
    一、痰濁本質
    痰濁,是中醫學的特有概念,產生痰濁、發生痰病的現代機制如何?除精神病外,痰濁對身體免疫、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癌癥、哮喘等有何關系?
    免疫與痰濁的關系  
    人體的免疫機能反應異常,可形成痰濁。其一,任一個環節故障,可形成痰濁,進一步引發其他相關性疾病。其二,在人體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應答活動異常中,可形成痰濁。前者,最典型的表現在細胞吞噬方面,后者,在特異性細胞兔疫中,最能說明痰濁生成的是腫瘤兔疫;因機體的清除功能不佳,沉著于某些器官組織,則引起新的病變,如腎小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
    細胞與痰濁的關系
    活細胞中含有水、蛋白、脂質、糖和鹽,能催化反應的酶。細胞任何結構和功能發生異常,則其本身就是痰濁。任何生命活動中不正常生化反應的代謝產物都可能與痰濁有關。另外,細胞的自然衰老,也可使細胞功能減退,而逐步形成痰濁。總之,痰作為一種病理產物,又可視為一種致病因素,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機體的各個臟腑、經絡。
    血液流變學異常與痰濁的關系
    血液在流動過程中,其特性的不穩定、成分的變化,可能與“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濁”有關。紅細胞壓積過高,聚集性增強,變形能力低下,造成血粘度增加,使血液運行失常。由于血粘度增加,微循環亦發生障礙,甚至出現微血栓,這是痰濁在血液流變中形成的結果。許多醫家注意到痰濁與脂代謝異常的關系。血漿粘度增加,使脂質沉于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濁;二則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中的軸流成分,導致微小血栓的形成,而致痰瘀互結。
    微量元素與痰濁的關系
    微量元素是人體酶的活性中心,微量元素不足和過多,均容易使機體產生痰濁。不足,常常促使酶的活性下降、功能失常,致陰陽平衡失調。陽虛則氣血運行無力,陰虛則煎熬津液,而致津液失去常道成痰。如:與缺碘有關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缺鐵性貧血、被認為與鋇過多的大骨節病等,都屬此類。
    淀粉樣蛋白與痰濁
    淀粉樣蛋白的來源是降解后的免疫球蛋白,當這種代謝產物在組織中沉著時,稱為淀粉樣變性。淀粉樣變性頗似中醫“痰”或“痰濕”證。淀粉樣變性,既可原發,也可繼發于許多疾病的病理過程。原發性多見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病人,它是隨著年齡的老化而代謝產物堆積的結果,是繼發于衰老。繼發者,多見于慢性感染、慢性漬瘍性病變、慢性骨髓炎、慢性膿腫、慢性腎盂腎炎。機體細胞免疫低下而體液免疫亢進,過多的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必然導致多量的代謝產物。一旦形成,即脫離生命狀態,而成為“異物”,干擾正常的細胞功能。淀粉樣蛋白多見于心肌、舌、胃腸和小血管壁的中層。存在于心肌、胃腸道和舌等組織時,可見心律不齊、傳導阻滯、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不良、巨舌癥等,臨床常表現出“脾氣虛”的癥狀。一些慢性膿瘍、慢性炎癥,常常以“溫陽化痰法”(諸如陽和湯等)取效。
    異常糖類、糖復合物與痰濁的關系
    有些學者認為中醫所謂痰,即是較稠濁粘膩乃至膠凝的,多余地產生、累贅地存在的有害物質。
    另外推測癲癇,特別是神經分裂癥(如吐或瀉下之痰濁、頑痰)等病,似乎是因異常糖復方合物產生后,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大腦的代謝及功能。 鄒世潔在脾虛證本質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關于“脾虛--痰濕-- 粘液”關系的假說。認為吸收、消化、生殖道的粘液腺(包括混合液)、粘液細胞粘液分泌功能的異常,是脾虛有形痰濕證的病理實質之一;粘液分泌功能的異常,導致粘液功能(如保護粘膜)的異常,成為脾氣虛證的重要發生機理。上述關系的假說,從粘液的物理特性看,符合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粘滯的性質。
    脂代謝與痰濁的關系
    血脂本是人體正常生命物質之一,當血脂濃度超過高限時便稱為高脂血癥。高脂血癥實際可視為痰證,而血漿脂質即是“微觀之痰”。高脂血癥主要是血漿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高,這些物質的來源主要是動物油脂和卵黃。所以多進葷食、卵黃之類,是造成此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醫則認為,過食肥甘厚味、易是痰濁。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高,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也將增高,而中醫學則認為年老氣衰,氣血津液運行遲緩,津液凝聚為痰。亦即“痰之化元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景岳全書》)高脂血癥早期可無癥狀,有些人只表現為形體肥胖,但實際上已發生內在病變,如血液粘度增大,血行遲緩,動脈壁因脂質沉著而變性,到后期則影響心、腦等出現一系列病變。綜上所述,痰濁的本質,在人體生理過程或病理變化過程中,應排出體外,而未排出,從而在體內堆積起來的代謝產物或病理產物;以及雖屬正常范疇、但過量蓄積的物質,痰屬有形的客觀存在。之所以有“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的說法,主要是基于感官認知能力的限制。在目前的條件下,探討并揭示某些“微觀之痰”的本質,并不是不可能的。
     
    痰證宏觀辨證標準:
    主要條件:①咯痰,②喉中痰鳴,③舌苔膩,④脈滑;
    次要條件:①嗜睡,②胸腹痞悶,③肥胖,④口干不飲,⑤惡心嘔吐,⑥口眼歪斜。
    辨證標準:符合下列任何1 項時,即可辨為痰證:
    ①具備主要條件2 項;②舌苔膩加次要條件1 項;③咯痰加次要條件2 項;④喉中痰鳴或脈滑加次要條件3 項;⑤具備次要條件 4 項。
    朱曾柏教授,經多年臨床研究提出的“中醫廣義痰病診斷標準”。其中包括體癥特點和癥狀特點兩方面。
    1 .體怔特點
    1 )久病不衰,病證自發,年齡多在中年以上。
    2 )眼神滯澀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圍晦暗,其形如腫。
    3 )皮膚油垢明顯,手心、足心以及前陰、腋下等處,常泌液滲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
    4 )形體日趨肥胖,或肌肉松軟,掌厚指短,手足作脹。
    5 )厭油膩厚味,喜素食、熱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時覺焦香異氣撲鼻。
    6 )單食腥葷肥膩食物后,即感額涼冷、便稀、或有惡寒、胃中泛惡之感。
    7 )時時驚悸,神志恍惚;或時而抑郁不快,言苦惱事殊多,言出淚下;或時而亢奮多動,言多而顯“雀躍”。
    8 )舌體較正常人略顯弛縱、胖大。
    9 )舌苔白膩或黃膩,或黃白相兼,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時消時顯。
    10 )舌面津津滑潤,時時唾吐痰涎、水液,而難以自控(排除蛔蟲癥),特別在安靜環境(沒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和心情抑郁不樂時尤其難以控制。
    11 )嗜睡和困噸。
    12 )出汗。
    13 )口渴飲水多,并有越喝越想喝之感。
    14 )氣候、季節變化,可引起體征明顯或加重。
    2 、癥狀特點
    1 )頭眩、頭痛、頭重,
    2 )嘔惡或嘔吐痰涎,或胃腸中有水聲漉漉,或口粘,口膩,口干不欲飲水。
    3 )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時消時現。
    4 )噎隔,嘔吐痰涎。
    5 )平時胸部痞塞憋氣,或心前區有壓榨樣悶痛,遇陰雨、寒冷季節上癥加重。
    6 )易驚悸,失眠難寐,或昏厥、抽搐,或精神失常,但精神神經科檢查無異常,亦無陰虛陽亢諸癥可憑。
    7 )低熱身困,或自覺身熱不揚,體溫并不明顯升高。
    8 )肢體某一局部發熱,或發涼(或背部涼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癢,或肢體某些局部粗細、感覺不一樣,但神經科,骨外科,皮膚科等檢查均沒有發現病變和陽性體征。
    9 )潰瘍、糜爛,滋水滲律或滲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膚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滲津。
    10 )胸悶憋氣,背部作脹,喜嘆氣、捶打,陰雨悶天或天氣寒暖交替時,癥狀尤為明顯。
    11 )腫塊、結節,或結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內,也可發生在其他組織器官之中,皮膚表面無變化,或微有冷涼感,或膚色晦暗。
    12 )口中碎痛,時好時發。
    13 )脅下痞滿腫大、悶痛。
    14 )大便秘結不爽,糞便并不干燥,或大便軸裹痰涎。
    15 )脈象可見滑、弦、沉、遲。熱痰內盛,多見弦、滑;頑痰痼疾凝結于里,則現沉、遲之候。
    朱曾柏教授認為,上述體征、癥狀方面的特點,是痰病、痰證以及某些“夾痰”之證經常出現的一種主要病態。由于患者所處地區不同,工作性質以及年齡、性別、稟賦、嗜好等不同,各有不同。對于痰病各種證候的癥狀和體征,揭示了痰犯于頭,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滯于肝,痰遏于腸,痰阻胞宮,痰阻咽喉,痰阻經絡,痰凝肌膀,痰留皮膚等病變的特點,對痰病的臨床診斷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臨床研究與應用
    1 .常見疑難重癥從痰論治報道
    腦血管意外  
    腦血管意外,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梗塞、腦出血等不同疾病,均屬中醫學“中風”范疇。
    ① 中風病危險因素及預防,肥胖、飲食不節、情志、勞逸失常是中風病主要危險因素,此外也與自然條件、宿疾有關。人體肥胖易患中風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氣虛痰濕,氣虛影響血液運行,體內有痰濕也能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從而使氣血功能失調而導致中風病。飲食不節也是引發中風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過量飲酒影響最大。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過食膏粱厚味,釀痰蘊熱,熱甚生風,故而引起中風。
    明·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則明確提出有中風先兆的人,應“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鵝、肉、面、酒,肥甘生痰動人之物”。平素過食肥甘厚味,過量飲酒,不僅可”以損傷脾胃,聚濕生痰,內生痰熱而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調,且飽食酗酒,又能生熱化火,助陽動風,是引發中鳳病最常見的誘因。
    ② 益氣活血化痰法治療中風先兆癥  
    采用益氣活血法治療中風先兆癥,方藥組成:生黃芪 30 克 、黨參 15 克 、白 術 10 克 、丹參 30 克 、川芎 10 克 、赤芍 15 克 、當歸 10 克 、葛根 30 克 、石菖蒲 10 克 、制南星 10 克 。
    中風先兆癥的發病原因,有“風、火、痰、氣、瘀、虛”之說,而以痰、瘀為主。痰瘀交結,阻于腦絡,復因陰虛陽亢,肝陽化風,乃發中風,而痰瘀的形成與正氣虧虛密切相關。元氣虧虛,不能推動血液、津液的運行是產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風先兆癥發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臨床癥狀存在。本文立法組方之義,在常法祛瘀化痰基礎上配伍黃芪、黨參、白術等甘溫益氣之品,令氣旺血行,津液歸于正化而不致于變生痰濁、瘀血。益氣活血化痰方即充分體現了這一用經配伍特點。對于中風先兆癥治療效果顯著,從而降低了中風的發病率。
    ③ 痰瘀互結與中風
    “痰瘀互結”即所謂“痰夾瘀血”從理論上講,是痰濕與瘀血的交織互結,是以痰濕瘀血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發生發展中病機傳變的一個階段,是中風等疾病關鍵是兩種病理產物、兩種致病因素相互結合而形成一種復合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危害機體,變生百病。
    中風病,以年邁者多見,又以夜間發病居多。其原因,年邁者脾虛易生痰濕,氣虛血運不暢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可以互相導致,同屬于陰,均以停滯為患,夜亦月陰主靜,夜間陰盛之時,痰濕瘀血交織互結,阻滯經脈,蒙閉清竅,使氣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風。臨床表現多見半身不遂,舌強言謇或失語,遍身麻木,頭暈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膩或厚,脈弦或滑,均為痰瘀互結之象。其治療大法,應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貫徹始終,治療中又當謹守病機,詳辨瘀血痰濕之孰重,或祛瘀為主,輔以化痰,或化痰為主,輔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氣、調氣、清熱、熄風等)以斷痰瘀之生路。
    ④ 滌痰活血腸治療腦梗塞 
    采用滌痰活血湯口服或鼻飼,其方藥組成:制膽南 6 克 、制半夏 10 克 ,橘紅 6 克 、茯苓 15 克 、枳實 6 克 、全橋萎 30 克 、生大黃 3 克 、紅花 10 克 、丹參 15 克 、雞血藤 10 克 。加減:若肝陽上亢,血壓偏高者,加天麻、決明子、?薟草;腑實便秘者,大黃用量可增至 6 — 10 克 ,不效加芒硝(后下) 6 克 ;肝腎陰虛者,加桑寄生,茺蔚子、女貞子;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等。每日 1 劑,水煎服。同時配合脈絡寧注射 20mL 加入 5% 葡萄糖 500mL 靜滴,每日 1 次。對照組 21 例,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 20 mL 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 mL 靜滴,每日 1 次。上述 2 組均為 20 天為一療程,一般用 1 — 2 個療程。 2 組均輔以常規使用 20% 甘露醇靜滴以降低顱內壓,并對高血壓、合并感染等給予西藥相應處理。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中風病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治療結果:治療組臨床治愈率 57.1 %,總有效率 95.2 %,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處理有顯著性差異(兩組治愈率 P < 0 . 05 ,總有效率 P < 0 ; 01 。
    ⑤ 化瘀法痰通絡法治療中風  
    中風的病機是痰濁內蘊 , 瘀血阻絡 , 它貫穿在中風病的先兆期、發作期、恢復期。他以痰瘀交阻理論作指導,運用化瘀祛痰通絡治法,對中風病 61 例進行了臨床治療,效果滿意。 治療方法:石菖蒲 10 克 、郁金 10 克、天南星 12 克 、葛根 30 克 、天麻 12 克 、姜黃 10 克 、天竺黃 15 克 、礞石 20 克 、白附子 10 克 、紅花 12 克 、丹參 30 克 、三棱 10 克 、莪術 10 克 、牛膝 10 克 。上方適用于中風病各期。辨證加減:若為虛寒證可加黃芪;若為實熱證,南星易膽星,可加大黃;若為腦出血去三棱、莪術,可加三七粉;若為腦缺血去牛膝,可加川芎。諸藥合用,共奏化瘀祛痰通絡功,對痰瘀交阻之中風有很好的臨床效果。據藥理研究,上方諸藥能抗動脈硬化,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⑥ 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病 159 例
    治療中風患者。觀察對象:均系中風急性期病例,均在發病 10 天以內入院。開始服中藥治療時間平均為 4.5 天。159 例中,屬中經者 120 例,占 75.9 %;中腑者 32 例,占 20.3 %;中臟者 6 例,占 3.8 %。西醫診斷均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本組病例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者 146 例,占 92.4 %。本組有合并癥者共 98 例,其中糖尿病 20 例,占 20.4 %;冠心病 28 例,占 28.6 %;,心律失常者 12 例,占 12.2 %;肺部感染者 20 例,占 20.4 %;有其它合并癥者 30 例。治療方法:自訂化痰通腑飲是由《傷寒論》大承氣湯化裁而來,其方劑組成是:全瓜萎 30 ~ 40 克、膽星 6 ~ 10 克、生大黃 10 ~ 15 克(后下)、芒硝 10 ~ 15 克(分沖)。硝黃劑量一般掌握在 10 ~ 15 克左右,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宜過量,待腑氣通后,再予清化痰熱活絡之劑 , 如:瓜萎、膽星、丹參、赤芍、雞血藤、威靈仙等。針對中臟腑而見痰熱腑實證的重證病人,還可加用竹瀝、清開靈等。竹瀝苦微寒,具清熱化痰之功,可單用或兌人湯藥中服,每服 30ml ~ 60m 1 ,日服 2 ~ 3 次。清開靈針劑 40ml 加 A 250ml5 %葡萄糖溶液中靜脈點滴,每日 1 ~ 2 次。療效標準:半身不遂基本恢復,遍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語蹇澀等癥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或參加部分工作,屬基本痊愈一 1 級;半身不遂明顯恢復,能扶杖步行,遍身麻木、言語奢澀等明顯好轉,屬顯效一 2 級;半身不遂有改善,但仍不能步行,偏身麻木、言語霆澀有好轉,屬有效一 3 級;半身不遂等癥元變化,屬無效一 4 級;病情加重或死亡屬惡化一 5 級。
    ⑦ 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中風后遺癥
    對 308 例中風后遺癥患者,運用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結果總有效率 96 . 75 %,對照組運用補陽還五湯治療,總有效率為 86.27 %,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 P < 0.01 )。治法方藥:治療組采用補腎法瘀化痰法,自擬方:天冬、龜版、枸杞子各 15 克,蘄蛇、益智仁各 6 克 ,水蛙、石富蒲、黃精、首烏、鱉甲、黃連各 10 克、人參 3 克 、蘇木、海藻、天竺黃各 9 克 ,水煎服,日二劑, 6 周為 1 療程。對照組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日 1 劑,連服 6 周后兩組進行比較。兩組病人均配合針灸、按摩、理療等輔助治療。原有心臟病、糖尿病等原發病均以西藥以對癥治療。療效評定標準:按全國中風病統一評定標準,滿分為 28 分,起點分最高不超過 18 分。無效:積分增加不足 4 分者;有效:積分增加超過 4 分以上者;顯效:積分增加超過 10 分者;基本治愈,積分達 24 分以上者。治療組顯效以上 243 例,占 78 . 89 %,對照組顯效以上 58 例,占 56 . 86 %。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P < 0 . 01 )。本文采取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中風后遺癥,意在補腎以治虛,固本可培元,化痰法瘀以通絡,祛邪可扶正。
    ⑧ 急性中風從痰論治八法
    治療中風八法,即:
    1 )清熱滌痰法。痰熱上蒙清竅而神志恍榴,頭腦不清、痰熱阻絡而肢體沉重,麻木廢用,癥見喉中痰鳴,舌苔黃厚而膩者,治以清熱滌痰通絡,方用滌痰湯加木瓜、連翹、忍冬藤;神志癥狀較明顯者,或用星萎二陳湯送服萬氏牛黃清心丸。必要時,可用白芥子、地龍、赤芍以通絡。
    2 )息風滌痰法。中風神昏重證,證見面赤唇紅,牙關緊閉、上視強直、發熱、痰聲淮旋、雙手握固,屬于痰熱上蒙清竅,治以清熱熄風,滌痰開竅。常用鮮竹瀝 50m 1 送服安宮牛黃九(或鼻飼),繼以滌痰湯送服牛黃清心丸。此外牛黃醒腦注射液液閱有效驗。
    3 )逐寒法痰法。中風神昏實證而見面色青白,痰喘昏亂,眩冒多汗、甚至手足厥冷、開關緊閉、兩手握固者,當屬寒痰實證,治以逐寒法痰開竅(溫開)。習用姜 7X (生姜 30 克 搗爛加開水適量)送服蘇合香丸、冠心蘇合香丸。傳統驗方三生飲(生南星 30 克 、生附子 15 克 、生川烏 15 克 、木香 7 克 )煎湯灌下或可試用。
    4 )涌痰醒腦法。中風實證,神昏痰盛,古有涌痰醒腦法(適用于痰窒神昏、脈實滑者)。常用的,。救急稀涎散(皂角: 5 克 ,消去黑皮,白礬 30 克 ,研極細為散,每次服 2 ~ 3 克,溫開水調灌下或少許吹鼻)。此方一般不引起嘔吐,只是微泛冷涎出;醒后繼續調治。
    5 )通腑滌痰法。本法適用于肝郁化火,痰食互結,陽明腑實,內熱陽圖團,神志不清者,方如覆石滾痰丸、星簍承氣湯等。治當中病即止,不可過用。
    6 )理氣化痰法。上述諸法應用后,熱勢漸輕,而痰一時難以全消叱或初起:勵氣逆痰遏,上擾清竅,諸竅失靈的痰濕證。當以理氣化痰為主,方如順氣導痰湯、星氣二陳湯(天南星、木香、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7 )補腎法痰法。痰的生成關于肺、脾、腎三臟。而老年人尤以腎虛生痰為主,腎陰虧耗、相火的液成痰;腎陽虛衰、火不生土或水反侮上、上泛為痰。痰濁皆能隨肝氣所升而上蒙清陽,留滯舌本。癥見神志病變,偏癱、失語等。舌質縫苔厚者,當用滋陰滌痰法,方,口地黃飲子去桂枝、金水六 君煎、加味溫膽湯。腎氣(陽)不足者,當補火生上,溫腎以助膀胱氣化,以杜生痰之本,金匾腎氣丸合二陳湯、地黃飲子、資壽解語湯。
    8 )益氣法痰法。中風偏癱表現為氣虛痰濕內盛者,證見偏癱肢重,困乏不用、手足脹或浮腫、納谷食少、氣短懶言、舌苔白膩、脈儒緩。治當益氣化痰,方選六 君子湯力,石富蒲、白芥子,或十味溫膽湯。
    -------------------------------------
    從脾論治高脂血癥--2
    冠心病
    冠心病屬中醫學的“胸痹”、“真心痛”范疇。臨床表現以本虛標實為特征。標實責之于痰濕、瘀血和氣滯;本虛則從心、肝、脾、腎論治,其說不一,主要是因為臨床上患者的體質和兼夾病證的不同。從總體上看,從心脾治本者居多,以往從活血化瘀治標者多,近年來痰瘀同治,或用利濕化痰散結之法,活血化瘀的同時,兼用行氣之品。
    肥胖人痰濕體質與冠心病
    從體質的角度研究,探討肥胖人痰濕體質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在調查的 265 例病人中,痰濕體質發生率為 58 . 5 %,兼夾瘀血表現者 76 . 2 %,兼夾氣虛表現者占 85 . 3 %,兼夾腎虛表現者占 90 · 6 %,明顯高于非痰濕體質。冠心病的發病年齡以 50 ~ 65 歲者居多,痰濕體質者的血液處于濃、粘、聚、凝的高粘狀態。痰是由津液流動失去常道,其性重濁粘滯;脈中之津液,血漿粘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粘滯,血液流動緩慢,血管內壓力增加。痰濕體質之人,其血液處于濃粘聚凝的高凝、高粘狀態。提示痰濕體質之人易發冠心病,注意化痰法濕法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通過改善患者的痰濕體質或痰濕兼夾體質,是冠心病治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冠心病痰瘀證與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關系
    冠心病痰瘀證型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顯著高于非痰瘀證型,而高密度脂蛋白等顯著低于非痰瘀證型者,高脂血癥一則可直接增加血漿粘度,使血脂沉于血管壁上而形成痰濁;二則是膽固醇能使紅細胞硬度增加,形成微小血栓,導致血瘀證,但從津液未能循常道而被釋出而言,這也是痰濁的結果。痰濁與瘀血互結,形成了痰瘀之證。
    益氣除痰方 治療冠心病 52 例療效觀察
    益氣除痰方是根據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用藥經驗而擬定,該方以《千盎》溫膽湯加減為基礎,主用于冠心病氣虛痰濁證之治療。方藥:黨參 18 克 ,五爪龍 n 克、法夏 10 克 、橘紅 6 克 、竹茹 10 克 、枳實 6 克 、白術 15 克 、茯苓 15 克 、山碴 15 克 、甘草 5 克 。 每日1 劑,水煎取 200m1 ,分2 次溫服。治療期間,心絞痛不易控制者,可臨時給服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片,其它治療冠心病的藥物一律停用。一般用藥后1 至2 周,心絞涌癥狀即可緩解, 4 周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病人心肌缺血心電圖可恢復正常,胸悶氣短等癥狀均有明顯改善。
    冠心病是以正氣內虛、心陽不足為內在因素,痰濁和瘀血則是導致冠心病發展的兩個重要病理基礎,治療上,本虛當重用以補氣,標實則當化痰通瘀。鄧老認為,陽氣不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補氣即所以通陽。而治痰則必先理脾,即所謂“治痰不理脾,非 其治也”(《醫宗必讀》)。理脾之涵義有二:一即調脾氣、健中州,以杜生痰之源;一即調脾氣、運樞機,以通津液之路。
    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的經驗
    著名中醫專家以健脾滌痰、醒脾化濕法 治療冠心病。健脾滌痰法用于痰濁窒塞所致的胸痹心痛,臨床主證為胸部窒悶而痛、或胸痛徹背,兼見胸滿咳嗽、心下痛悶、惡心欲嘔、肢體沉困酸楚、形體豐腴,舌淡紅略暗、苔厚膩,脈弦滑,或沉伏。
    健脾滌痰法,用黃連溫膽湯、小陷胸湯加減。藥用:半夏、陳皮、茯苓、菖蒲、郁金、栝萎、枳實、黃連、竹茹、覆花、甘草沏證見口干苦,心煩,苔黃。痰熱較甚者,加黃苓、桅子;大便秘結:屬痰熱者,重用栝萎,加生大黃;屬痰濕者,力皂角子,重用菖蒲;面蒼肢涼,脈細數無力,或脈微而遲,見心陽虛衰者,去黃連、竹茹,加附片、仙靈脾。
    醒脾化濕法適用于濕濁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臨床主證為胸憋心窒、或悶痛、或不痛、陰雨天加重、兼見脘悶納呆、口粘不欲飲水、惡心欲吐、肢體沉重、頭昏如蒙、大便不爽、小便不爽、小便混濁、舌胖齒痕、苔厚膩,脈濡細。治以健脾化痰,方用三仁湯、蕾樸夏冬湯、獲菩杏仁甘草湯加減。藥用杏仁、苡仁、白寇仁、藿梗、荷梗、川厚樸、菖蒲、半夏、茯苓、枳殼、黃連、六一散。如證見口干粘苦,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明顯者,加茵陳、黃芩;寒濕顯,腹冷便搪,苔膩,脈濡緩者,去黃連、六一散,加干姜、蒼術、炒苡仁;兼有法瘀,刺痛時作,舌有瘀點者,加紅花、丹參、白檀香。路教授認為脾胃損傷是胸痹發病的關鍵因素,因脾胃損傷而致氣虛、血少、濕蘊、痰阻、瘀血均可引發胸痹,故調理脾胃是胸痹治本之道。胸痹虛證辨其在氣在血,脾胃調和則脾運健旺,氣血生化有源;胸痹實證辨其屬濕屬痰,脾運一行則痰濁、濕濁自化,瘀血消,脈道暢,胸陽展則痹窒除,所謂“調中央以通達四旁”。
    養陰化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運用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冠心病心律失常多與素體陰虛、痰濁閉阻有關,運用養陰化痰能糾正冠心病心律失常,可獲速效。
    1 )清潤肺氣,養陰化痰法。癥見胸悶氣短驚悸不安,咳嗽,咯痰不止,口干舌燥,舌紅少津,舌苔薄白,脈細弦結代。證屬心肺陰虛,痰阻心脈。擬養陰化痰以暢心脈,清潤肺氣以宣肺機。處方:麥冬、沙參各 12 克 、橘紅、竹茹各 10 克 ,遠志 12 克 ,葛根 30 克 ,瓜萎 15 克 ,地龍、白芥子各 12 克 。
     2 )養血柔肝,養陰化痰法。主證胸悶氣短,驚悸不已,脈細弦滑、結代。舌質紅,苔薄白。證屬肝郁心虛,痰阻心脈。擬柔肝解郁,養陰化痰。方藥:柴胡 9 克 、當歸、首烏各 12 克 、麥冬 18 克 、膽星 6 克 、半夏、茯苓、橘紅各 6 克 、地龍、遠志各 12 克 。
    3 )補氣填精,養陰化痰法。癥見胸悶氣短,善嘆息,煩燥不安,夜臥不寐,驚悸怔忡,時有歇止,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質略淡,脈細微,結代。證屬脾腎兩虛,心營不足,痰濁擾心。擬補氣填精、養陰化痰法治之:黃蔑、麥冬各 12 克 、當歸 15 克 、女貞子 30 克 、白芥子、橘紅、遠志各 10 克 、桔簍、茯苓、地龍各 12 克 。
    4 )溫補脾腎,養陰化痰法。癥見胸悶氣短,驚悸不安,頭暈神疲,口干口渴,兩目干澀,舌質紫暗,兩側尤甚,苔黃,脈沉弱或細弦,辨證為心陰不足,痰濁擾心。擬養陰化痰、寬胸宣痹方:玉竹、麥冬各 12 克 、葛根 30 克 、當歸、茯苓、枯萎各 15 克 、半夏、遠志、竹茹各 10 克 、地龍 12 克 、丹參 30 克 、
    5 )滋補胃陰,養陰化痰法。癥見胸悶氣短,驚悸怔忡,胃空易饑,口干欲飲。舌紅苔薄,脈虛大而滑、結代。證屬心胃陰虛,痰濁擾心。擬清補胃陰,養陰化痰方:麥冬、沙參各 15 克 、葛根 30 克 、栝萎、茯苓各 15 克 、半夏、陳皮、遠志各 10 克 、地龍 12 克 。
    6 )旁通膽氣,養陰化痰法。癥見胸痛,氣短,大息,驚悸怔忡,尤以勞累和情志過極而加重,心煩嘔吐,頭目眩暈,夜夢頻作,醒后口苦咽干,后項背、腰膝酸痛,右半身麻木,舌微蹇,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沉細而弱、結代。證屬心膽陰虛,痰火乘之。擬調和膽氣,養陰化痰法,小柴胡湯和溫膽湯化裁:柴胡 10 克 、白芍、黃芩各 12 克 、半夏 10 克 、沙參、麥冬各 12 克 、栝簍 15 克 、地龍 12 克 、陳皮、遠志各 10 克 。
    冠心病血瘀型從痰論治
    單純依據現代醫學觀點而不加辨證的應用大量活血化瘀藥,并非治療冠心病的全效之法,其原因在于放棄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原則,未能找出導致血瘀之本質。
    痰濁與血瘀在冠心病中常互為因果,且臨床部分血瘀型患者為痰濁所致,究其因,有以下因素:
    1 )痰為陰邪,傷陽致瘀。心痛之本,是由于痰濕之獨上犯清曠之區,損傷胸中陽氣,導致氣陽不足,而失司帥血之用,發生心血瘀阻所致。
    2 )痰與氣結,阻滯成瘀。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之癥,而心氣塞而不和又多由痰飲所致,因痰濕之邪,重濁粘膩,具有易凝阻和沉積的特性;若痰濕積而停于胸中,便可塞遏陽位,阻滯氣機致痰氣郁結而發生血瘀。
    3 )痰致氣虛,失帥成瘀。痰(飲)與氣虛之間是有關聯的,在生理情況下,氣應與血相合,而起著“氣為血帥”、“氣行血行”的推動作用;當機體產生痰濕之邪時,由于其具有重濁粘膩的特性,因而極易與氣相“結”,使氣失其帥血之用,不能發揮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能致血液運行不暢,久之便會發生血瘀。
    益氣健脾、滌痰散結法對冠心病心功能改善
    心血管專家阮士恰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經驗。阮氏立足于中醫理論,認為心主血脈運行且與脾腎的關系最為密切。脾主運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變赤為血,不斷補充血液代謝的需要;腎主藏精為元氣之根,生命之本,是機體陽氣生發之源,對心陽推動血脈的運行起著重要作用。當人體進入老年初期,臟腑的這種功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影響心臟主要是血脈運行功能的降低,而生濕化痰的惰性作用則增強,痰濕隨人血,無處不至而阻礙血液的運行,同時,代謝產物沉積于血脈中,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阮氏提出益腎健脾、滌痰散結防治冠心病的治療法則,以期改善和減慢或消退這一生理退化現象,達到增強心主血脈運行和減輕以至消退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效果。
     
    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常由慢性支氣管炎及阻塞性肺氣腫等發展而成,屬中醫心悸、喘、咳嗽等病證范疇。此病也是老年期常見病。其病理機制與痰瘀關系密切。痰瘀互結致肺報導壅滯,心脈瘀阻是本病的病機關鍵。
    痰濁阻肺型
    早期以咳、痰、喘、胸部脹滿為主,晚期可出現水腫、昏迷等危重癥候。臨床則以肺腎氣虛、痰濁阻肺多見。在肺腎氣虛基礎上,病損及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濁蹇塞于肺,肺氣脹滿,不能斂降而形成痰濁阻肺型肺脹。正如《丹溪心法》曰:“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 痰濁阻肺型肺脹病機關鍵是以肺脾:腎氣虛為本,痰濁血瘀互結為標。
    肺心病痰瘀辨證與球結膜微循環變化的初步觀察
    肺心病的發展過程中,首先多為肺氣壅塞,痰濁阻滯;痰濁逐漸阻礙氣血運行,加之臟腑功能的下降,輸布津液氣血的作用減退,因此,肺心病患者可在不表現出血瘀證時而有血液運行不暢的微循環改變(微血瘀),這種微血瘀并不是血瘀證的指標,而是痰飲證中血氣運行不暢的表現;微血瘀為痰阻經絡本身的表現。
    重癥肺心病中藥法痰五法
    治療重癥肺心病法痰五法,即:
    1 )宣肺法痰法、藥用麻黃、紫苑、款冬花、桔梗、前胡、白芥子、白果等;或用降肺法痰法,藥用蘇子、杏仁、享虜子、郁金、半夏、五味子、地龍、琥珀粉等。
    2 )清熱法痰法,藥用括簍、前胡、桔梗、桑皮、地龍、皂英,并加花粉、麥冬、沙參、知母、川貝養陰增液而法痰。
    3 )滋陰法痰法,藥用沙參、麥冬、花粉、川貝、桔梗、皂莢、太子參、五味于、烏梅,并酌加砂仁、白扁豆以醒脾化濁;或加海浮石、海蛤殼、浙貝母以軟堅破結而法老痰。
    4 )益氣法痰法,藥用黃蔑、人參、茯苓、白術、山藥、甘草、桔梗、遠志、萊菔子;或酌加丹皮、桑皮、沙參、五味子或少量主石膏,以維護肺臟清肅之性。 5 )法痰開竅法,藥用膽星、菖蒲、天竺黃、茯苓、桔梗、白芥子、羚羊角粉法痰開竅醒神,或服用安宮牛黃九。
    哮喘從痰論
    哮喘的“宿根”與痰
    哮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復急性發作的特點。《證治要訣,哮喘》認為“宿有此根,”《臨證指南醫案·哮》中則稱有“宿邪”。
    哮喘的宿根是什么呢?歸納起來有四: a. 寒邪內伏; b .寒邪和痰濁內伏;(但對痰所伏部位尚有肺膜和胃絡之不同); c. 氣滯和痰濁內伏; d .痰飲留伏。
    對哮喘“宿根”的認識,古今雖未統一,然而多數趨向于“宿痰”內伏。“治之專以去痰為先。”本病雖以痰為宿根,然而由于宿痰量較少,并深伏結聚,未能影響較大的氣道,故平時可不發哮喘。必因各種誘因,或六淫之外侵,或飲食之內傷,或七情之過激,或勞倦之太過等等,均可引發其痰。當是之時,則氣因痰阻,痰隨氣升,痰氣相互搏擊,阻塞氣道,方致哮喘發作。
    哮喘的新概念與痰
    有形之痰增多必然會阻塞氣道腔,從而產生呼吸困難、咳嗽、喘息、痰鳴,發為哮喘。
    從臨床哮喘的發生、演變和轉歸過程來看,均與痰有關。哮喘發作的主要表現是咳、痰、喘、哮四大主癥。哮喘乃內伏之痰為誘因所觸發。若能將痰液暢利咳出,則胸悶漸減,呼吸漸暢,咳嗽漸消,喘促痰鳴亦隨之逐漸消失,病情緩解。
    臨床上尤其是病史暫短的患者,哮喘初發時多元痰咳,亦元痰鳴,唯以喘促氣急為甚,非真正內無伏痰,乃膠固之痰蘊結,閉塞不通所致。另外,從哮喘發作的時間來看,多見于夜間,即所謂夜間性發作哮喘。
    從中醫角度來認識,痰乃哮喘的“宿根”,為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此痰為有形之陰邪。晝則陽旺而氣浮,痰濁難以肆瘧;夜則陽伏而氣沉,痰濁陰邪乘虛泠起作崇。故本病常于子夜前后發作或加重。從古今臨床治療哮喘來看,中醫多離不開治痰之法,如法痰、逐痰、豁痰、滌痰、涌痰、化痰等等;所用方藥也多離不開治痰之方藥,如治哮喘祖方射于麻黃湯及定喘湯等等,均有半復、紫苑、款冬花等治痰之品。
    哮喘痰之源
    痰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是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所致。哮喘之痰,是由于各種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肺脾腎肝等臟腑的功能,致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津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此即因病致痰。痰既已生,阻于肺系,則可因痰致病,發為哮喘。痰為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又是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
     
    中老年高脂血癥標實病機初探
    對 70 例高脂血癥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血脂、血液流變進行分析,從現代醫學角度試圖為高脂血病的標實提供較客觀的依據。觀察對象與方法:凡年齡在 45 歲以上,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脂超正常范圍的 10 %以上,并爿:除各種繼發高脂血癥者。其中男 35 例,平均年齡為 53 . 43 歲,其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者 23 例;女性 35 例,平均年齡 55 . 8 歲,其膽固醇、甘油三脂均為高者 14 例。受試者要求:驗血前三天禁食油膩飲食及停服一切藥物;驗血前 24 小時禁酒、煙;驗血當天早八時半禁食、水。觀察指標:根據中醫診斷學并結合多年臨床實踐,列 76 項癥狀、體征(包括舌象、脈象等)作為觀察指標,按統一科研病歷由專人負責填寫;血液流變學檢測指標有血球壓積、血漿粘度、全血粘度、全血還原粘度、纖維蛋白原、血沉、血沉 K 方值、血小板聚集率(腎腺素 0 . 5nm 聚集率、 ADP0.5nm 聚集率)。另外測定了空腹血糖,β一脂蛋白、甘油三脂:血清總膽固醇。結果: 1 )統計結果表明頭暈、頭昏、頭痛、心煩易怒、乏力等十二項癥狀均超過發病者的 50 %發上。如有頭暈者 57 例,占總觀察數的 67 . 12 %。 2 )栓測(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經統計學處理,只有血球壓積、全血粘度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結果表明,高脂血癥的發生與飲食、情志關系密切。從癥狀看,多為全身性癥狀,但以頭暈、周身乏力、腿沉等癥為多,且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病程進展緩慢。病機分析:患者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加起居失宜,精神創傷,又兼年老等原因,或可傷及脾胃,影響肝膽疏泄功能,導致脾之運化失調,津血不能四布,淤滯不通,進而影響全身。因此,推測中老年高脂血癥的標實本質為痰濕瘀滯,血瘀不暢。從檢測結果看,血脂屬中醫學痰濕、瘀血范疇,是血液的一部分,且是多余之物,為水谷精微所化。對高脂血癥來說,似乎痰濕這一病理產物是增高的血脂。目前已公認為血脂增高是導致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之一。血脂高勢必導致血粘增高,即血瘀,然而血瘀不一定引起血脂高,這就從狽(面反映出中醫“痰瘀同病”的病理機制。
    辨治高脂血癥重在理脾化痰
    高脂血癥的發病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認為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變生痰濕脂濁,注入血脈,是高脂血癥發病的主要病機。由于痰成于脾,也化于脾,從而提出高脂血癥的治療,應重在理脾化痰。并通過臨床觀察,認為高脂血癥的中醫辯證分型,以脾虛痰濁型多見,并自擬理脾化痰降脂湯,施治高脂血癥,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筆者通過多年臨床觀察發現,高脂血癥患者,大多是由于飲食偏嗜,過食肥甘,形體肥胖,且多為從事腦力勞動者。這與缺少體育鍛煉、長期處于緊張工作狀態以及飲食結構不合 理等因素有關。在發病早期可沒有自覺癥狀,以后逐漸出現頭暈頭痛,胸悶氣短,惡心欲吐,肢麻沉重,腹脹便搪,甚或中風偏癱,舌質多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或懦緩。這都是痰濕過盛的臨床表現。是由于飲食偏嗜,或工作勞累,思慮大過,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濁內阻所致,辨證依據上述臨床表現,多屬于脾虛痰濁型。盡管是陰虛陽亢之體,痰從熱化,而見頭腦暈脹,常感跳痛,性情急躁,心煩失眠,口苦口干,胸悶便秘,尿黃面赤,舌紅、苔黃而膩,脈弦細滑,但臨床必竟少見。針對脾虛痰濁之病機,擬理脾化痰為大法,方用理脾化痰降脂湯;法半夏 12 克 、白術、萊菔子各 10 克 、茯苓 30 克 、澤瀉 20 克 、橘紅、天麻、綠茶、制南星、生甘草各 6 克 。氣虛者加太子參 15 克 、黃芪 30 克 ;便塘者加薏苡仁 30 克 ,石菖蒲 10 克 ;痰郁化火者加黃卑、山桅子、浙貝母各 10 克 ;腹脹者加佛手、枳殼各 10 克 、砂仁 6 克 ;痰瘀互結者加丹參 15 克 、田七未 3 克 ;脾陽虧虛者加附子、干姜各 6 克 。用之于臨床,每獲效驗。
    高血脂既為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屬中醫學“痰”的病理范疇。但痰的含意甚廣,高血脂即血中之痰濁屬元形之痰。不能認為凡痰癥皆有高脂血癥的存在。脂濁由痰所化,痰由脾而生。脾失健運,水谷精微化為脂濁,注入血液是高脂血癥發病的主要病機。驗之于臨床,高脂血癥屬中醫脾虛痰濁型多見,尤其表現在高脂血癥的初期。因此,理脾化痰法對于早期防治高脂血癥、預防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從肝腎虧虛痰瘀痹阻辨治高脂血癥的研究
    高脂血癥的發病機理在臟腑功能失調,尤以肝腎虧虛為主其標在痰瘀痹阻。 痰瘀痹阻證:嗜食肥甘,形體肥胖,面有油光,頭昏重脹,時吐痰涎,口苦、口粘,院痞,胸悶或痛,肢麻沉重,知苔厚膩,舌質隱紫,或有瘀斑,脈弦滑,治以化痰法瘀,用降脂 1 號方:法半夏、膽星、昆布、僵蠶、栝簍皮、生山楂、丹參、虎杖等。 肝腎虧虛證:頭昏暈痛,目澀視糊,耳鳴,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干,舌質偏紅,脈細或數。治以滋腎養肝,用降脂:號方:制首烏、枸杞子、制黃精、桑寄生、澤瀉、銀花、決明子、荷葉等。以上處方做成浸膏片,日服 3 次,每次 4 片,口服。 中醫雖無血脂的既念,但對人體脂膏則早已有所認識,每常膏脂并稱,或以膏概脂。膏是人體的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隨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補腦髓、潤肌膚等作用,是人體化生陽氣的基本物質之一。膏是津液之稠濁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與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為轉化。其正常生理須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營運、肝的疏泄、腎的主宰。 膏的病變主要在于過多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動,或因體質稟賦、年屆老齡等關系,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轉輸失職,津液不歸正化,形體常趨肥胖,濁脂生痰,表現 “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變化,日久浸淫脈道,痹阻血絡,終致痰阻絡瘀。心脈痹阻則為胸痹、心痛;經絡、腦脈痹阻則肢體麻木不遂,甚至發為中風。痰瘀的生成,雖然病涉多個臟器,但病變主臟在腎,因腎主津液,對津液的貯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間的轉化起主導作用。人在中年以后,陰氣自半,腎元虧虛,精氣漸衰,腎陰不足,虛火的津,腎氣虛弱,氣不化津,則清從 lAfe ,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上,而致脂濁內聚,困遏脾運,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調,變生痰濁,奎塞脈道,血滯成瘀,或釀而生熱,或滯而生濕。故總屬本虛標實之病。本虛為肝腎不足標實為痰瘀阻滯,而其主次關系則因人而異。基于以上認識,認為高脂血癥可以中醫津液(主要是膏脂)學說、痰瘀學說為理論依據指導臨床,按標實本虛兩大證施治,以滋腎養肝治本,化痰法瘀治標。 降脂兩方有明顯調脂作用。
     
    老年性癡呆
    老年癡呆,泛指發生于老年期的多種癡呆病證,包括老年性癡呆,血管性癡呆及混合性癡呆、腦萎縮癥、腦淀粉樣血管病等。從痰治呆,至少在清代即已有明確的記載,清·陳士鐸 云:“治呆元奇法,治痰即治呆。”(《石室秘錄》)。近幾年來,對老年性癡呆多注重補腎益精。但近年也不少關于“從痰治呆”的治驗川占床觀察和理論分析。還有學者專門研究陳士鐸治療老年癡呆的學術思想。
    益腎豁痰湯治療早老性癡呆
    采用益腎豁痰湯治療早老性癡呆,基本方:熟地、肉蓯蓉、炙龜板各 24 克 ,山茱萸、黃精、郁金各 15 克 ,白蒺藜、僵蠶、天麻各 12 克 ,黃芪、石菖蒲、制南星、紅花各 10 克 ,水煎服,日 1 劑。共 12 例,均經確診。最少服藥 1 個月,最多 4 個月。顯效(智力、記憶力明顯恢復,回答問題準確,反應較前靈敏,生活能自理) 3 例;有效(智力、記憶力較前恢復,呆滯癥狀減輕,反應較前靈敏) 8 例;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或仍進行性加重) 1 例。早老性癡呆,有稱老年前期癡呆,與老年性癡呆一樣,均為原發性腦萎縮,臨床表現也與之基本一致。臨床往往以精虧髓虛,痰濁阻竅為主,故治療上采用補腎填精,豁痰開竅之法,以熟地、山茱萸、黃精、肉蓯蓉、炙龜板補腎填精,益髓健腦;石菖蒲、郁金、僵蠶、制南星、天麻、紅花豁痰通絡,開竅醒神;黃芪益氣生血;更佐輕揚疏散之白藻黎,以宣達清陽,聰腦利竅。
     富蒲郁金溫膽湯治療老年性癡呆
    以富蒲郁金湯疏肝解郁開竅為基礎,加用補腎健腦、燥濕化痰、清心 開竅之半夏、枳實、竹茹、南星、益智仁等組成菖蒲郁金溫膽湯,取得了滿意療效。提示此方有恢復老年腦功能之作用。
    滌痰化瘀法治療老年腦血管性癡呆 20 例
    以滌痰化瘀法治療老年腦血管性癡呆 20 例,療效滿意。基本方為自擬的滌痰化瘀通絡湯。即黃芪 30 ~ 60 克 ,赤芍、川穹、桃仁、地龍、郁金、石菖蒲、遠志、竹茹、橘紅各 15 克 ,法半夏、紅花、天麻、僵蠶各 10 克 ,全蝎、水蛭(分 2 次沖服)各 6 克 ,蜈蚣 2 條~ 4 條;水煎服,日 1 劑, 2 個月為 1 個療程。診斷及療效判定,均依據通用標準和較為公認的標準。其中,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神志清醒,定向健全,回答問題正確,反應靈敏,生活自理,能進行一般社會活動) 11 例;有效(主要精神癥狀有所減輕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問題基本正確,但反應遲鈍,神志仍有部分障礙) 7 例;無效(主要癥狀元改變或病情發展,生活不能自理,回答問題不正確,神志癡呆) 2 例。中風癡呆,多發于老年人,呈現本虛標實證候。年老體衰,臟氣虛損,痰瘀內生,痹阻腦絡,蒙蔽清竅,致神明失用,是中鳳癡呆發病的重要原因。而上方具有化痰開竅,活血通絡,醒神益智之功,故收效顯著。
     
    糖尿病
    糖尿病多屬中醫“消褐”范疇。自《內經》以后的歷代醫家,論消渴者多主陰虛肺燥,胃火熾盛,腎陰陽兩虛之說;而對痰濁為患,未予以充分重視,但近年來已有一些學者和醫家,注意到這一重要的病機環節,以化痰法的不同配伍治療糖尿病,取得了滿意療效,同時對從痰治療糖尿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討。
    從痰瘀辨治糖尿病經驗
    “病機錯綜,求因勿忘痰瘀”;“證候復雜,審證明察痰瘀”,“證病合治,用藥必及痰瘀”。糖尿病初起雖多“三消”癥狀,表明陰虛燥熱證,但遷延日久,“三消”癥狀往往不顯,且因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病機每趨于復雜,不僅可見氣陰兩虛,進而陰陽兩虛,甚至以陽虛復雜,而且部分病人起病緩慢,癥狀隱蔽,并元“三多一少”特點,在病程久延之后,每因氣血津液運行障礙而變生痰瘀,導致本病標實,虛實相兼,使病癥更加錯綜復雜。中醫素有“肥人多痰…久病人絡”之說,而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誘發因素,積年纏綿又是糖尿病的特點,從而成為痰瘀的病理基礎。《素問·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素問·通怦虛實論》云:“消瘴……肥貴人膏粱之疾也”,說明嗜食肥甘膏粱,損傷脾胃,水谷失于健運。積濕蘊熱,則氣血不暢,生痰停瘀。從其本而言,陰虛燥熱,則可煉液成痰,的血為瘀;而氣虛陽虧,則血滯脈澀,津液失于輸化,而致痰聚瘀生。病變過程中痰瘀還可互生,痰停體內,痰阻則血難行,久必化瘀;瘀血內阻,血凝則痰易生,久必成痰。如唐容川《血證論》云:“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而張景岳言:“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表明痰瘀可互為因果,使病變發展加重。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各系統的并發癥,如心、腦、腎、神經、眼底等并發癥。其脈證皆可表現痰瘀征象。現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癥、微循環障礙、血液高凝狀態,概括其病機特點主要為痰濁血瘀,從痰瘀論治,已得到較普遍的認同,證明從痰瘀治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糖尿病為全身性疾病,尤其中后期伴有多種并發癥,證候復雜多樣。周仲瑛氏在辨明氣血陰膽之虛實、臟腑病位之所在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檢驗指標,細察痰瘀之存在輕重。臨床所見許多慢性患者并元煩渴,多食,多尿,舌紅少苔,反見口粘,口干不欲飲,形體肥胖,面色晦滯或面浮油光,唇紫齦暗,舌淡體胖有紫斑或瘀紫,苔厚膩,舌下靜脈迂曲青紫等痰瘀表現,而臨床檢查血脂增高,血液流變學改變,血液粘度增高,甲皺微循環障礙,亦可作為痰瘀參考指標。而且對于肥胖之患者,即使元明顯痰瘀征象,亦當考慮其痰瘀的存在。若有并發癥,則更顯痰瘀之嚴重。痰瘀痹阻胸陽,可見胸中悶痛;痰瘀阻滯經肢體麻木,肌膚不仁半身不遂,痰瘀上蒙清陽,見頭昏眩暈,耳聾失明。凡此種種,皆重視從痰瘀入手。辯證與辯病結合,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其認為辨證雖有常規可循,但應知常識變,若能客觀地注意到痰瘀之存在,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適當地應用化痰法瘀治法,選用降糖之品,更有助于控 制血糖,防止并發癥。 周仲瑛氏臨證處方,常在辨證的基礎上勸口用僵蠶、蒼術、知母、天花粉、桑皮等化痰之品。僵蠶,祛風化痰散結,《本草求真》稱其為“燥濕化痰,溫行血脈之品”,尤對并發未稍神經病變所致手足麻木適用;蒼術,可健脾燥濕,濕法則痰除,《玉揪藥解》言其能“燥土行水,化飲消痰,行瘀開郁”,常配于養陰涼潤之中,燥濕不傷陰,滋陰而不助濕;而知母、天花粉既生津止渴,又能化痰熱;桑皮擅長清上焦肺經之痰熱。藥理實驗諸藥皆有明顯降血糖效果。活血化瘀首推鬼箭羽,實驗證明鬼箭羽中草酞乙酸鈉能刺激 p 一細胞,增強胰島素分泌,調整代謝而降低血糖。周師又考慮到痰瘀易于郁而化熱,常佐丹皮活血泄熱;若痰盛飲停,則配澤蘭活血利水,水消痰濕,通過痰瘀同治,以期痰化則氣機調暢,有利于活血;瘀除則脈道通利,有助于痰消。消痰活血,相得益彰。
    從痰論治糖尿病 50 例臨床報道
    對臨床上不少部分元典型“三多”表現的糖尿病較重型者;根據其多呈肥胖型體質,濕痰型表現,采用法濕化痰的治療辨治,取得較滿意療效。采用法濕化痰的依據:此 類患者多元異常的脈象和典型的三多表現,但多數患者呈肥胖體型,舌苔多滑膩,舌質多淡潤,多伴有頭暈,下肢水腫或食欲不振或餐后痞滿,大便不爽等濕痰作用下的表現,故采用滌痰燥濕法為治。處方:清半夏 20 克 、白芥子 15 克 、枳實 15 克 、大黃 6 克 、蒼術 10 克 、川穹 15 克 。用法:每日 1 劑, 1 劑分 2 煎。旱、晚各服 1 煎,每煎 150 ml ~ 200ml 。用藥期間停用西藥降糖藥物,適當控制飲食,一般不超過 5 兩/日。觀察期限:以 2 個月為限。療效標準:以癥狀消失和血糖降至 5.6mmol/L 人。以下及尿糖屬陰為臨床治愈;以癥狀改善,血糖接近正常為好轉;以癥狀不改善,血糖、尿糖不降為無效。治療結果:臨床治愈: 38 例,占 76 %;好轉 5 例,占 10 %;無效 7 例,占 14 %。總有效率為 86 %。
    理氣化痰法治療二型糖尿病 60 例
    采用中、西通用診斷標準確診,用香附旋覆花湯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基本處方:香附 10 克、旋覆花 12 克 (包)、蘇子 12 克 、杏仁 12 克 、薏苡仁 30 克 、茯苓 30 克 、半夏 12 克 、陳皮 12 克 、烏梅 20 克 、生山楂 20 克 、天花粉 20 克 。每日 1 劑,水煎 2 次至 300mL 分 2 次口服, 20 日為 1 個療程。治療效果:服用香附旋覆花湯加味后癥狀基本消失 24 例,癥狀明顯改善 33 例,癥狀元改善 3 例。綜合療效顯效 33 例,有效 18 例,無效 9 例,總有效率 85 %。報道中談到,本組:型糖尿病患者,其臨床癥狀特點為形體肥胖,渴飲多不顯著,以痰濕內盛,痰濁中阻,痰熱郁積,內擾心神以及氣虛痰阻為主要表現,此類病人多數兼有脂質代謝紊亂,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所以治療本病時,注重以理氣化痰為主,基本方具有理氣化痰和絡之功。
    糖尿病與痰濕關系的臨床觀察
    對 102 例 2 型糖尿病與痰濕關系進行分析。其中兼痰濕者 69 例,與無痰濕兼證者 33 例比較。結果顯示痰濕證可見于二型糖尿病整個病程中,隨著慢性血管病變的出現兼痰濕證者亦增多,且糖尿病痰濕證易與氣陰兩虛證相兼,其形成多與飲食不節及肥胖等因素有關,并表現為血脈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的異常虛示重視糖尿病痰濕兼證的治療,將有助于臨床癥狀的改善及生活質量的提高。
     
    腫瘤
    腫瘤的發生,與痰濁凝氮痰瘀互結有關。
    除痰法瘀法治肺癌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應用
    肺癌是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陳玉垠等 [38] 報道,肺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氣內虛,臟腑功。跌調,邪毒侵肺,導致肺 氣宣降失司,積聚成痰,痰凝氣滯,瘀阻絡脈,痰氣瘀毒膠結,日久形成積塊,正側雜病源流犀燭'所說:“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得通,為痰……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可見在肺癌的發病機制中,痰瘀既是邪毒侵肺,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正氣內虛,邪毒之膠結成塊的致病因素。因此,痰瘀為病貫穿于肺癌的整個發病過程。從臨床表現來看,肺癌患者不論早中晚期,大多見有痰瘀相關為病的情況,如咳嗽、氣促為痰濕窒肺,肺失直發肅降。痰瘀搏結,瘀阻脈絡,血不循經,溢于脈管外 , 則見痰血或咯血。久病人絡,陽氣陰精不得通行,瘀結胸中,貝肌胸臀胸痛,痛處固定,痰濁瘀毒膠結,聚積肺臟,日久而成積塊,故肺內之腫塊乃肺癌之重要體征。痰瘀之舌脈:苔白厚濁或膩,脈弦滑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質紫暗,舌下靜脈曲張,脈澀或結代者為瘀閉。若兩者同為痰瘀閉阻。
    由于痰瘀貫穿肺癌發病機制的全過程,故在治療上無論早中晚期都以除痰祛瘀為治則。在早期,有時可無明顯的癥狀,可以除痰濕為主,少佐活血化瘀;中期則癥狀比較典型,痰瘀表現比較明顯,治療可除痰祛瘀并重;晚期一般正氣虧虛,痰瘀病情嚴重,癥候錯綜復雜,治療應側重扶正祛邪,在除痰社瘀的同時,不忘扶養正氣,孰重孰輕,當應具體分析,靈活變能。根據這一指導思想,自擬如下基礎方:葦莖、生薏仁、冬瓜仁各 30 克 ,桃仁、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丹參各 15 克 ,枳殼 12 克 、田七未(沖) 3 克 。
    晚期食管癌從痰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應用
    晚期食管癌,以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頻繁嘔吐三大癥狀為特征。采用化痰散結通瘀法為主治療例例,獲得滿意效果。經調線及細胞檢查確診的 44 例病人,均為隨訪病人。
    基本方:生南星、生半夏、全栝簍各 30 克 ,枳實、生山楂各 15 克 ,黃藥子、陳皮、急性子、王不留行、莪術、地鱉蟲、穿山甲、干贍皮各 10 克。每日 1 劑,水煎服,日服 2 次。
    食管癌屬中醫“噎隔”范疇。早、中晚期以單純吞咽梗阻為主,辨證多屬肝氣夾痰;至晚期除前癥加重外,胸骨后及背心部位疼痛,頻繁嘔吐癥狀突出,此為痰瘀凝結,阻塞食管所致。故采用化痰散結逐瘀通絡為法。方中半夏、南星生用燥濕化痰散結作用甚強,且能降逆止嘔;枳實、栝萎能寬胸、化痰、散結;急性子、王不留行、地鱉蟲、穿山甲破瘀散結;干贍皮、生山楂散瘀止痛。本方對緩解晚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延常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具有良好療效。
    辨證結合辨病治療39 例晚期胃癌療效分析
    對于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的晚期胃癌,脾胃虛寒、痰瘀交阻型,以理中 湯合平胃散加味;脾胃陰虛痰熱瘀毒型,以增液湯、一貫煎加味治療,或臨床癥狀消失,或鋇餐胃透、胃鏡復查未見異常;或自覺癥狀消失,瘤體縮小,或穩定,生存 2 ~ 3 年。也有治療數月而無效者,共 8 例。
    化瘀法治療垂體腺瘤的臨床體會
    “垂體腺瘤”,是大腦蝶鞍窩內的垂體腺窩發生的占位性病變,約占顱內腫瘤的 11 %,大多為垂體前葉分泌組織發生的良性腫瘤,惡性罕見。據統計“垂體腺瘤”好發于 30 ~ 50 歲,臨床最常見的癥狀是頭痛、視力障礙和性機能減退。
    本病可依據“痰證”,用“化痰法”辨證施治。經治 16 例,其中有的癥狀減輕,甚至完全改善,從而展現了良好的治療前景。經研究結果表明:情緒過度緊張、憂郁或外邪的侵犯以及衰老、飲食起居的影響都能成為腫瘤的病因,而人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或內臟功能失調,都成為誘發因素,而“痰”也正是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的滯留物。 對于“垂體腺瘤勺卜用化散頑痰、軟堅散結的溫燥峻藥,則不足以消除腫瘤。方用天南星 10 克、半夏 10 克 、夏枯草 10 克 、生牡蠣 30 克 、蜈蚣 2 條、壁虎 2 條、豬苓 15 克 、茯苓 15 克 、菖蒲 10 克 、芋艿丸 9 克 (包)、僵蠶 15 克、石見穿 30 克 。方中南星、半夏為化痰主藥,生用、制用均可。生用化痰力強,但有毒性,需考慮患者體質情況而決定。如病情嚴重而體質尚佳者,南星、半夏生用,最大量可達 15 克 。夏枯草、生牡蠣、僵蠶、艿芋丸,均能化痰散結,配合蜈蚣、壁虎消腫止痛;菖蒲化痰開竅;石見穿活血化瘀,從而使本方具有化痰濁、宣清竅、消腫瘤、活瘀血的功效。總之,腫瘤的形成與痰的關系極為密切,從痰論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主癥是男性老年患者常見的疾病,屬于中醫“癃閉”的范疇。其中部分患者由于 脾腎兩虛,氣化失常,水谷精微化失其正而凝聚成痰。痰為有形之陰邪,易滯而難化,痰不僅可以阻滯氣機,而且可以影響血液運行,而成瘀血,痰瘀互結于下焦,前列腺增生癥由此而成。近年來一些醫家報道了運用扶正化痰軟堅,或伍以活血藥治療本癥,取得滿意療效。
    從痰論治前列腺增生四法。其中,溫補肝氣,化痰法瘀法,方用紅參、肉桂、鹿角霜、丹參、劉寄奴、當歸、杜仲、巴戟天、肉蓯蓉、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貝母、川牛膝、王不留行、澤蘭葉、蒲公英等;健脾補氣,化痰法瘀法,方用補氣益氣湯加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貝母、川牛膝、劉寄奴、王不留行、郁金等;滋補腎陰,化痰法瘀法,方用炙龜板、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海藻、昆布、陳膽星、葶藶子、丹皮、赤芍等;溫補腎陽,化痰法瘀法,方用濟生腎氣丸加浙貝母、海藻、昆布、王不留行、澤蘭葉、肉桂等。
    扶正化痰法基本方:黨參、黃芪各 35 克 、白術 10 克 、茯苓、巴戟天、淮山藥、海藻、昆布、橘核各 K 克,水煎服,每日 1 劑, 30 劑為 1 療程,可連服 3 一 4 個療程。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夜尿次數減半或減少至 2 次以下;肛指或日超檢查腫大之前列腺縮小 1 級;殘余尿量減半或減少至 30ml 以下。有效:臨床癥狀好轉,夜尿減少 2 次以上,前列腺檢查有所縮小而不足 1 級。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客觀檢查指標無改善。
     ------------------------------------------------------------------------------------------------------------
    從脾論治高脂血癥--3
    中醫痰病學術研究的歷史、現狀及未來
    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 醫學博士 潘桂娟
    一、中醫痰病的歷史源流
    《諸病源候論》在“痰飲病諸候”中,分別論述了熱痰、冷痰、痰結實、隔痰鳳厥等證候類型的病因病機及臨床特征。這是中醫學關于痰病最早的證候分類和病因病機專論。
    其“熱痰候”謂:“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而生也,言陰陽否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噏噏而熱,故云熱痰也。”
    其“冷痰候”謂:“冷痰者,言胃氣虛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結聚,停于胸隔之間,時令人吞酸氣逆,四肢變青,不能飲食也。”
    其“痰結實候”謂:“此由痰水積聚在胸府,遇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滿,氣息不安,頭眩目暗,常欲嘔逆,故言痰結實。”
    其“隔痰風厥頭痛候”,謂:“膈痰者,謂痰水在于胸隔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于頭,即令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即死。”
     揭示痰生諸病
    中醫學有“百病皆生于痰”的說法。“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熱,或結實,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滿,或短氣好眠,諸候非一。故云諸痰。” 指出痰積體內,可導致多種病理變化。如:熱痰結聚上焦,則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噏噏而熱;冷痰結聚中焦,則時令人吞酸氣逆,四肢變青,不能飲食;痰水與冷熱之氣搏結于胸府,則令人心腹痞滿;氣息不安,頭眩目暗,常欲嘔逆;隔問之痰與風痰互結上沖于頭,則頭痛;痰停聚流移于脅肋之間,則脅肋時時作痛;虛熱客于上焦而胸膈痰滿,則喘息不調,咽喉如有水雞之鳴也;痰氣搏擊于咽喉,則喉間呀呷有聲,隨嗽動息;上焦停痰并脾胃虛冷,則谷不消,脹滿而氣逆,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風客皮膚,痰漬腑臟,則人面皮上,或有如烏麻,或如雀卵上之色也,風邪夾痰,乘于臟腑,上及于目,則目生膚翳,或目生內障,或目赤痛,或目茫茫,或目生珠管狀物,甚則目珠脫出;胸膈生痰實,則口苦舌干;肺病胸膈痰氣搏結,逆上咽候,則咽中如炙肉臠。以上各種因痰而致的病變。
    痰病病源
    《諸病源候論》認為,是飲食不節、將適失宜、外邪干犯、血脈窒塞、臟腑功能失調等因素,以至人體水液運化失常,飲邪積聚不消的結果。服散而飲過度,將適失宜,衣厚食溫,則飲結成痰癖;飲食乖度,隔內生熱痰。痰水積聚在胸府,遇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上逆,上與風痰相結,是言邪干犯而生痰。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是言血行淤阻而主痰。冷痰者,言胃氣虛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結聚“停于胸嗝之間”,是言臟腑功能失調而生痰。
    朱丹溪,以善治雜病而為后世所矚目,以其氣、血、痰、郁之論而蜚聲醫林。朱丹溪在痰病學術上主要有以下建樹:
    1.立論百病兼痰,從痰治療內傷雜病。 朱丹溪認為,痰之已成,隨氣升降,元處不到,或貯于肺,或停于胃,或凝滯于心隔,或聚于腸問,或客于經絡四肢等。其為病則為喘咳,為嘔吐,為泄利,為眩暈,心中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脅問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諸般雜證,多與痰相關。
    所以:“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朱丹溪認為辨治痰病,如論熱痰則多煩熱、驚悸,結于咽喉為喉痹腫痛;結于胃中為嘔吐,為暖氣,為嘈雜;若七情郁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為眩暈;痰郁其火,于咳難治。氣痰隨氣機攻注,走刺不定,阻于咽喉,如絮如膜,甚如梅核,咽咯不去;積于胸腹,為疝瘕積聚,為心腹塊痛。風痰多見奇證,上攻頭目,為頭痛,為眩暈,為目眶痛;流注經絡,為肢節臂痛,為偏癱。濕痰倦怠軟弱,體肥之人多有之,積于心下為痞;攻于頭部為重痛;在腹為腹痛,為泄瀉;注于下焦,為白濁,為帶下,為癲疝;流于經絡為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軀干),其癥不紅不痛,不作膿。若婦人體胖飲食過度,經水不調者,乃是濕痰。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成脅痛、臂痛,暑痰使人嘔逆、眩暈,冷痰可成骨痹,食痰多見瘧痢、口臭、痞塊滿悶;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等等。其論痰之詳,可見一斑。
    2.首創“痰夾瘀血,遂成案囊”之說,注重痰瘀同治。 在肺則凝滯肺氣,為肺脹喘咳;在脅則阻經絡,為脅痛不適;若胃中有濕痰死血,則手足麻木;隔間有瘀血動痰,可為噎隔;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可成腸癰。若痰與食積死血并于腹中,又能作塊成聚而為癥瘕。在治療上提出了痰瘀同治的概念,如治痰瘀肺脹用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姜汁;治痰瘀身痛用脅痛控涎丹加桃仁泥丸服等,擇其痰瘀多寡而治。
    3.治痰以治脾為本,順氣為先,調理氣機。 對于痰病的治療,朱丹溪總結了諸如吐、下、燥濕、理氣、消導、清熱、軟堅散結、溫陽、補土等法。在這些治法中,“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法也。” 脾為生痰之源,脾氣虛則濕勝,痰易生而多,脾病濕勝為痰之本源,故實脾上,燥脾濕,助中焦之轉輸,乃絕痰之源的治本之法。基于此,朱丹溪治痰,處方用藥,多以燥濕健脾為主。推崇二陳湯,用作基本方。曾曰:“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治。如果下行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
    朱丹溪實脾燥濕多用人參、黃芪、蒼術、白術、茯苓之屬,中氣不升用升麻。他創制的補脾丸中,白術半斤,蒼術、茯苓、陳皮各三兩,可知其意在于健運中州以實脾。朱丹溪還強調,治痰用吐法、下法攻之者,需顧護中氣,不可孟浪。此外,還獨創“倒倉法”,意在去腸胃舊積而滌濯使之潔凈,推陳致新,扶虛補損,有實脾之功。另一方面,朱丹溪也強調“治痰不若順氣為先,氣順則一身津液自順”的原則。在其所制法痰諸方中,多配伍行氣之品,如陳皮、香附、積殼、木香、枳實等。濕痰與蒼術、白術相配,熱痰與青黛、黃連、黃芩為伍,風痰與天南星為伴,食積痰與神曲、山植、麥芽同用,老痰與海浮石、半夏、栝簍并行。除用藥伍用行氣之品外,亦重視調理人體氣機,糾正七情之偏。
    4.精于方藥,靈活變通,樹痰病用藥之典范。 朱丹溪治痰以二陳湯為基本方,濕痰,蒼、白術類;熱痰,青黛、芩、連類;寒痰,二陳類;風痰,南星、白附類;老痰,海石、栝簍類;食積痰,神曲、麥芽類。他還提出“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里膜外,非竹瀝、姜汁不可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痰結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藥加咸藥軟堅之味”。
     
    江蘇常熟王硅 (1271年一1361年?),論痰治痰,獨樹一幟,以痰證學說和創制“滾痰九”而鳴于醫林。痰既形成,勢必阻礙氣機的運行,于是痰氣相擊,使一身上下都能發病,所謂“元氣氤氳,榮衛之間,不容間發,上焦停痰,周流不利,氣阻其中,奔潰四逸,隨其所寓,緩急而為病也”。他認為痰證的病理變化,主要有二,一屬實熱,一為虛寒。但對具體證型,雖論及“五痰”,卻并不認為臨床有此五種之別,而是從病因角度談的,即“味痰者,因飲食酒醪厚味而唾痰也。氣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熱痰者,因飲食辛辣、燒炙煎熔、重厚褥及無時郁勃而然也。寒痰者,因沖冒風涼不節之氣而然也。風痰者,因感風而發,或風熱佛郁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因風、寒、氣、熱、味而喘咯咳唾,非別有此五種之痰”。
    關于痰證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王硅在“痰形”、“痰味”兩節中有獨到論述。其論“痰形”日:“一切男女大小,素稟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狀各各奇異,方書有云痰清而白者為寒,黃而濁者為熱,殊不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稠結凝于下,清白稀薄浮于上,嗽而易出者,清而白者也。咳而不能出,則黃濁結滯者也。甫及咯吐盡為稠黃者,乃因久濕熱郁沸,上下凝結,皆無情白者也。黃稠濁結,甚至帶血,血敗成黑痰,橫于肺胃之間者,為關格異證,人所不識。及為上壅頭目、齒頰、喉舌諸病,輕則鼻準赤渣,兩竅生瘡,頤頷結硬,風壅心煩,鼻塞聲重,涕唾稠粘,重則為肺癰、腸毒、便膿;自高妄誕,漸至癲狂歌笑,逾垣上樹,火勢既退,痰血朦膜于膏盲之間,神明之府,以至終日兀兀定視,或只言語謬錯。
    痰喘日久者,肺氣不能護衛,畏惡風寒,自汗如雨,小便頻多,乃至百關不調,五神失位,所致多端;或衣食過熱,時候郁發。但見傷寒諸證,始因痰疾而然者,滾痰丸逐下敗物,克日清寧,寒者即和,熱者自清,飲食復常,便溺有度也。其余頭面四肢、胸背、腹脅、內外,為病百般,皆痰形不一所致。有如水浸阿膠,或似蜆肉,或如破絮,或如米粒,或與涎相雜,或如熟粑,或如臭膿,或帶瘀血。嗽而能出,則方書載為一門;嗽而無痰則別為一類,殊不知總為一痰。
    關于“痰味”,“一切痰涎,各有氣味。清白者味淡,日久漸成惡味。口舌有如嚼椒,如蜆肉破絮米粒之類者,其味咸;能使人味咯咽癢,如熟糨桃膠者,其味咸、酸、麻、苦、辣、澀、腥、臊,惡氣往往不一。故停滯于胸隔之間,使人心煩多怒,眩暈眼澀癢痛,齒舌或癢或疼,吃食頻咬頰車;其味在于肺胃之間,隨氣周流百脈,滲人毛竅,面若蟲行,遍身習習,甚至于風疹燥癢人骨。當身作楚之時,涕淚痰涎并如砒霜砌砂之味,在喉則錯喉唾嗆,或乘時著于喉嚨曲擢之中;咯不出,頓嗽忙窘。但如米粒一點,忽然咯出,齒舌俱疼,其況甚惡。故逐下敗痰之時,問有穿腸出腹,如痢積之狀,荒窘可畏;其味焦苦豆腥者,使人上窒,赤眼口瘡,熱極喉閉,面上鼻竅生瘡,口苦舌干,喉燥聲嘶,鼻聞焦臭。其味相兼者,兼病;其味單行者,單病。”
     
    痰濁的形成與發病
    痰濁的形成,即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勞倦內傷,起居失常,各種外傷,乃至水濕瘀血,皆可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致痰因素。醫家除強調“五臟皆可生痰”外,更重視脾、腎功能失調。同時對氣病生痰、痰瘀同病,也高度重視。
    首先,關于脾、腎在痰濁形成過程中的病理作用,明.張介賓認為,脾腎為生痰之源,但脾與腎生痰機理有別。脾家痰證屬虛者,為上衰不能運水所致;屬實者,為濕滯太過,或飲食太過使然。腎家之痰,屬火不制水,陽不勝陰;或火盛爍金,精不守舍,津液枯涸,金水相殘而成。如《景岳全書.雜證漠》云:“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
    濕痰、郁痰、寒痰、熱痰之類,雖其在上在下,或寒或熱。各有不同,然其化生之源,又安能外此二臟?如寒痰、濕痰,本脾家之病,而寒濕之生,果無干于腎乎?木郁生風,本肝家之痰,而木強制土,能無涉于脾乎?火盛克金,其痰在肺,而火邪炎上。可見,張介賓認為諸臟生痰,無不與脾腎相關,脾腎實為生痰之源。“蓋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流,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而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矣;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但見氣血日削,而痰涎日多矣。元氣不能運化,愈虛則痰盛也。”
    元氣之病,即指脾胃,強調痰生于脾胃者。如明.龔廷賢云:“痰者,生于脾胃。然脾胃氣盛,飲食易化,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氣惱勞碌,驚恐風邪,致飲食之精華,不能傳化,而成痰飲矣。” 明.李中梓云:“痰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痰之源。”又說:“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夫飲人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眺,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何痰之有?‘準脾土虛濕,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隔,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強調“腎為生痰之本”者,以明.趙獻可為代表。“蓋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元火之異耳。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水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濫而為痰,是元火也,故用八味丸以補腎火。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于腎者,猶龍之出于海,龍興而水附。動于肝者,猶雷火之出于地,疾風暴雨,水隨波涌而為痰,是有火者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者也。” 故其臨床治痰多用六味丸、八味丸化裁,且將懦潤之品熟地用于痰證。熟地號稱“痰門禁藥,”因諸家認為其“泥膈生痰”。而趙獻可則用其為“水泛為痰之圣藥”,堪稱獨具匠心。“氣順則一身之津液皆順”,已成為諸家的共識。但實際上,氣滯生痰,主要還是因為氣機逆亂,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而生痰。
     
    痰濁的發病 痰濁何以致病,明.龔廷賢云:“痰者,生于脾胃, 然脾胃氣盛,飲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氣惱、勞碌、驚恐、風邪,致飲食之精華,不能傳化,而成痰飲矣。有流于經絡皮膚者,有郁于贓腑支節者,游溢遍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于脾之大絡,壅氣則倏然仆地,此痰厥也,升于肺者,則喘急咳嗽。迷于心者,則怔忡恍惚。走于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滿,關于腎,則咯而多痰唾。流于中脘,則吐瀉而作寒熱。注于胸,則咽服不利,眉梭骨痛,入于腸,漉漉有聲。散于胸背,則揪觸一點疼痛。或塞于手足,或背痹一邊,散則有聲,聚則不利,一身上下,變化百病。”
    《壽世保元》又云:“痰乃脾胃津液,周流運用,血氣由之,如道路,然不可無者。濕盛痰多,加以外感固滯于中,斯為患耳。痰不盛者,有感亦輕。風寒客之,煽以相火,則上攻心目,而為暗風痰厥。暑濕乘之,血氣相著,附于筋骨,而為腫毒厥患:怒火迷竅,則為癲狂。十病九痰,誠哉!
     
    痰病的四診與辨證  
    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腫脹,泄瀉,名日濕痰。若夾食積瘀血,遂成窠囊痞塊,又名食痰。留于胃院,多嘔吐吞酸嘈雜,上沖頭面烘熱,名日火痰。若因飲酒,干嘔噯,臂脅痛,又名酒痰。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久為老痰、郁痰。七情痰滯咽隔,多胸脅痞滿,名日氣痰。迷于心,多怔忡、癲狂,夢寐奇怪,名曰熱痰。動于肝,多眩暈頭風,眼昏澀,耳輪搔癢,脅肋脹痛,左癱右瘓,麻木躇跤奇癥,名日風痰。聚于腎,多足膝酸軟,腰背強痛,肢節冷痹骨痛,名日寒痰,又名虛痰。
    凡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腫;或頸項結核似瘍非瘍;或走馬喉痹,或胸腹問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或背中常有一點如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時痛,或四肢腫硬似痛非痛,或骨節刺痛元常處,或吐冷涎綠水墨汁;或大小便膿,或關格不通,以至癆擦荏苒,婦人經閉,小兒驚搐,皆須先去敗痰,然后調理。
     
    痰病的治法與方藥 明清兩代關于痰病治療,真可謂見仁見智,各有千秋。盡管如此,實屬異中有同,基本治法大體一致,而臨證之圓機活法,則各有特色。現以清.林諷琴所著《類證治裁》“痰論”中有關內容作一綜合性介紹。
    風痰,治以散法,方用防風丸加南墾、生姜。風兼寒者,方用青州白丸子。 寒痰治以溫法;方用理中化痰丸。暑痰治以豁法,方用消暑丸。濕痰,治以燥法,方用二術二陳湯、白術丸。燥痰治用澗法,方用潤肺飲加杏仁、白蜜。火痰治用清法,方用清氣化痰丸。食痰治用消法,方用保和丸、括簍丸。酒痰治用化法,方用瑞竹堂化痰丸。郁痰治用解法。方用《三因》七氣湯加郁金、富稀、香附。氣痰治用利法,癥見咯不出咽不下,如敗絮,如梅核者,方用七氣湯、三仙丸。驚痰治用泄法,方用控涎丹加辰砂、蝎尾。老痰治用軟堅法,藥用海浮石、海蛤粉、芒硝、瓦楞子之類;或用青嚎石丸。頑痰治用吐法,方用三圣散、青綠丸;虛者,參蘆散加竹瀝。
    辨病位而施治痰在上,治以涌吐法,方用桔梗蘆散或稀涎散。痰在下,治以導法,方用導痰湯,甚者滾痰九。痰在脾,色黃,滑而易出者,方用二陳湯加積實、白術。痰在肺,色白如米粒,澀而難出者,方用利金湯去姜、積,加工竹,蜜水沖。痰在肝,色青而多泡者,方用川芎丸加星、枳;甚者千緡湯。痰在心,色赤而結如膠粘者,方用半黃丸。痰在腎,色黑而多咸者,方用桂苓丸加澤瀉、車前。痰留脅下,天陰隱涌者,方用二陳湯加白芥子。痰滯經絡,筋骨葷捅者,藥用荊瀝、竹瀝、姜汁行之;或旋覆花湯加桂枝。痰入四肢,手足疲軟者,方用導痰湯加桂枝、姜黃、竹瀝。痰隱皮里膜外,二陳湯加白芥子、姜汁、竹瀝。痰成塊流走不定,導痰湯加姜汁、竹瀝。
    中風痰迷心竅,屬寒者,滌痰湯下牛黃丸;屬熱者,滌痰湯下二丹丸。癲癰痰悶抽掣,方用牛黃丸。辨病本而施治脾虛濕痰,健脾以運之,方用四君湯、參術健脾丸。肺熱火痰,清肺以潤之,方用清肺飲、四飲煎。脾肺氣虛不運生痰,方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脾胃氣虛不化生痰,齊”、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脾氣滯而生痰,方用異功散加砂仁。中氣弱而生痰,方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虛夾濕,脈懦緩,痰清稀者,方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補中湯加茯苓、半夏。肝腎虛痰中見血,方用六味湯加烏賊魚骨、參三七。腎陰虧火動痰升,方用五味天冬丸、百花膏。相火爍痰津涸。方用滋陰清化丸。腎陽衰水泛為痰,方用薛氏八味丸;如不應,真武湯。勞損咳白痰,痰如雞蛋清,俗名白血者,方用補肺湯。
    痰病用藥規矩 辨病性而用藥濕痰,主半夏,佐茯苓、蒼術。風痰,主南墾,佐前胡、白附子。燥痰,主貝母,佐栝萎、杏仁。火痰,主竹瀝,佐花粉、黃芩。寒痰,主姜汁,佐半夏、蘇子。食痰,用神曲、山楂、麥芽。酒痰,用花粉、白術、神曲,或四苓散。驚痰,用天竺黃、牛黃、膽星。老痰用海浮石、括栝萎、川貝。氣痰,用廣皮、積殼、郁金汁。膠痰,用橘紅、杏仁、竹瀝。痰核,用半夏、連翹、貝母、桔梗、枳殼、膽星、夏枯草。痰結,用樸硝、枳實、海藻、姜汁。辨病位而用藥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達。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除。痰在皮里膜外,非 姜汁、竹瀝、白芥子不到。痰在經絡,非姜汁、竹瀝不行。 辨病候而用藥痰中帶血,宜韭汁、阿膠。痰迷癲癇,宜控涎丹。氣實痰盛,宜三子養親湯。實熱老痰,宜礞石滾痰丸。風寒痰涌及小兒驚風,宜青州白九子。痰血塞心竅癲狂,宜白 金九。實痰積飲,宜小胃丹。 治痰特效藥石膏,熱痰能清,濕痰能燥,堅痰能軟,頑痰能消。黃芩、青黛,墮痰火極效。枳實,治熱痰,可惜其下行之力。五倍子,治痰有推墻倒壁之功。元明粉,治老痰。硝石、礞石,治熱痰,其能降火軟堅。蒼術,大能降火消痰結,研細和白糖舌舔服。
    治痰病方 防風丸,治風痰;青州白丸子,治寒痰;理中化痰丸,治寒痰;消暑丸,治暑痰;二木二陳湯,治濕痰;白術丸,治濕痰;潤肺飲,治燥痰;淆氣化痰丸,治火痰;保和丸,治食痰;栝萎丸,治食痰;瑞竹堂化痰九,治酒痰;七氣湯,治郁痰;三仙丸,治氣痰;控涎丹,治驚痰;青礞石丸,治老痰;三圣散,治頑痰;青綠丸,治頑痰;參蘆散,吐痰;桔梗蘆散,治膈痰;稀涎散,涌吐;導痰湯,降下;滾痰九,降下;利金湯,治肺痰;川芎丸,治肝痰;千緡湯,治喘痰;半黃九,治熱痰;桂苓丸,治腎痰;旋覆花湯,治絡痰;痰核丸,治痰核;痰核酒,治痰核;小陷胸湯,治痰痞;指迷茯苓丸,治伏痰;六安煎,治痰嗽;溫膽湯,治膽虛有疾;滌痰湯,治痰迷;牛黃丸,治痰癇;二丹丸,治熱痰;四君子湯,健脾治痰;六君子湯,健脾治痰;參術健脾丸,健脾治痰;清肺飲,潤燥治痰;四陰煎,清肺治痰;補中益氣湯,補中治痰;六味丸,治痰血;八味丸,治痰血;百花膏,治痰嗽;五味天冬丸,治火升;滋陰清化丸,治相火;真武湯,治陽衰;補肺湯,治勞嗽;三子養親湯,治痰逆;白金九,治痰血;蘇子降氣湯,降痰;潤下丸,治熱痰。
    如:龔廷賢等一些醫家善用二陳湯為基本方加減化裁,治療諸多由痰所致病變。趙獻可雖以腎虛為生痰之本,但不拘于從腎論治,主張脾腎雙補。他認為,善治痰者,先以六味丸、八味九、壯水之主,益火之源,復以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脾以制水。
    張介賓論痰病標本之治,主張治痰求本,健脾補腎。其云:“治痰之法元他,但能使元氣日強,則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自不能為害,而且亦充助胃氣。若元氣衰,則水谷津液,無非痰耳,隨去隨生,有能攻之使盡,而且保元氣元恙者,吾不信也。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補天之手。”《景岳全書.雜證漠》在此基礎上,張介賓又指出,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標者,雖不可執,亦不可廢也。但強調分清標本緩急。明.李中梓推重“脾為生痰之源”的觀點,主張“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并告誡脾肺二經之痰不可混治。因“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潤,故二術、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
    何夢瑤治痰強調虛不畏攻,注重去胃中之痰。沈金鱉認為,脾胃健運自元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氣道順,津液流通亦無痰,故日治痰必理氣。清.王燕昌著《王氏醫存》談到,肥人多痰,源于濕與積;肥人之病,皆因脾濕致胃主痰;治肥人之痰,重在健脾;肥人飲食起居當有所忌。清.程鐘齡著《醫學心悟》,對理脾化痰、宣肺治痰、補腎治痰、開竅通絡治痰均有論述。其中開竅通絡治痰是其特點。他以安神定志丸治癲,主鐵落飲治狂,定癇丸治癇,搐鼻散取嚏。
     
    張錫純對痰證治療,辨證明晰,立法嚴 謹,組方新穎,用藥靈巧,特點如下:1.辨治痰證,調補脾腎為本。世醫治痰,習用二陳湯,謂之治痰之總劑,不知二陳湯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他說:“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原在于腎。”故自制理痰湯,藥用半夏、白芍、茯苓、陳皮、芡實、柏子仁等,俾“腎之氣化治,膀胱與沖之氣化,自元不治,痰之本原清矣”。并在此方基礎上化裁為龍蠔理痰湯,適于虛而兼實之痰。他認為龍骨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治脾虛生痰者,創健脾化痰丸,僅用白術、雞內金,補益與宣通并用,使中焦氣化,壯旺流通,精液四本,清升濁降,痰之根抵胡除矣。自云此方,“治痰甚效。”他還針對老年人特點,用藥兩味,即雞內金、熒實,創制“期頤餅”,治下焦虛憊,氣化不攝,痰涎隨氣上泛之證。并云:“凡氣虛痰盛之人,服之皆效。”
    丁甘仁氏曾著《丁甘仁醫案》,對中風論述極為深刻。其治中風時,滌痰濁暢通經隧為大法之一。他認為,中風之發生與痰濁阻塞經絡和清竅有關。他在該書所載中風六案中,案案均治痰濁。他指出,中風之發病的重要因素為風性上升,痰濕隨之阻于廉泉,堵塞神明。腎脈絡舌本,脾脈絡舌旁,痰阻心脾之絡,痰濕稽留,宗氣不得分布。痰濕蒙蔽清竅,阻于廉泉,橫竄經腦,堵塞靈機,氣血宗氣不通,神明失養,中風遂作。主張運中滌痰,通絡道,暢氣血。常用藥物有姜半夏、淡竹瀝、竹茹、茯苓、枳實、全栝簍、陳膽星、炙遠志、川貝、天竺黃、九節菖蒲、指迷茯苓丸。然滌痰須明生痰之源。治痰不求其本,則痰不易清除。
     
    臨床研究與應用
    (1)腦血管意外
     腦血管意外,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梗塞、腦出血等不同疾病,但均屬中醫學“中風”的范 疇。
     ① 肥胖、飲食不節、情志、勞逸失常,是中風病主要危險因素,此外也與自然條件、宿疾有關。人體肥胖易患中風病,肥胖之人多氣虛痰濕,氣虛影響血液運行,同時體內有痰濕也能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從而使氣血功能失調而導致中風病。飲食不節也是引發中風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過量飲酒影響最大。肥者令人內熱;肥甘令人中滿,損傷脾胃,聚濕生痰,內生痰熱而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調,過食膏粱厚味,釀痰蘊熱,熱甚生風,故而引起中風。明.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則明確提出有中風先兆的人,應“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鵝、肉、面、酒,肥甘生痰動人之物”。
    ② 益氣活血化痰法治療中風先兆癥61例   方藥組成:生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 術10克、丹參3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當歸10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制南星10克。結果:61例中,緩解11例;顯效32例;好轉15例;無效3例,有高血壓史者37例,就診時發現有高血壓者11例。癥狀:頭暈目眩、耳鳴者28例,頭痛、口干口苦18例,言語謇澀、口角流涎者6例,心煩、夜眠多夢者21例,手指發麻、行走不穩者8例。 治療15天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中風先兆癥的發病原因,有“風、火、痰、氣、瘀、虛”之說,而以痰、瘀為主。痰瘀交結,阻于腦絡,復因陰虛陽亢,肝陽化風,乃發中風,而痰瘀的形成與正氣虧虛密切相關。元氣虧虛,不能推動血液、津液的運行是產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本文立法組方之義,在常法法瘀化痰基礎上配伍黃芪、黨參、白術等甘溫益氣之品,令氣旺血行,津液歸于正化而不致于變生痰濁、瘀血。
    ③ 痰瘀互結與中風   痰濕與瘀血的交織互結,中風病,以年邁者多見,又以夜間發病居多。其原因,年邁者脾虛易生痰濕,氣虛血運不暢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同屬于陰,均以停滯 為患,夜亦月陰主靜,陰盛之時,痰濕瘀血交織互結,阻滯經脈,蒙閉清竅,使氣血不通,神明失用,致中風。臨床表現多見半身不遂,舌強言謇或失語,遍身麻木,頭暈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膩或厚,脈弦或滑,均為痰瘀互結之象。其治療大法,應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貫徹始終,詳辨瘀血痰濕之孰重,或祛瘀為主,輔以化痰,或化痰為主,輔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氣、調氣、清熱、熄風等)以斷痰瘀之生路。
     
    (2)冠心病
    冠心病屬中醫學的“胸痹”、“真心痛”范疇。臨床表現以本虛標實為特征。標實責之于痰濕、瘀血和氣滯;本虛則從心、肝、脾、腎論治,其說不一,主要是因為臨床上患者的體質和兼夾病證的不同。從總體上看,從心脾治本者居多,以往從活血化瘀治標者多,近年來痰瘀同治,或用利濕化痰散結之法,活血化瘀的同時,兼用行氣之品。
    ① 肥胖人痰濕體質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    采用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探討肥胖人痰濕體質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在調查的265例病人中,痰濕體質發生率為58.5%,兼夾瘀血表現者76.2%,兼夾氣虛表現者占85.3%,兼夾腎虛表現者占90.6%,且痰濕體質兼夾上述表現者明顯高于非痰濕體質兼夾上述表現者。
    冠心病的發病年齡以50~65歲者居多,初步揭示了肥胖人痰濕體質與冠心病的相關因素。反映痰濕體質者的血液處于濃、粘、聚、凝的高粘狀態。痰是由津液流動失去常道,凝聚而成的。其血液處于濃粘聚凝的高凝、高粘狀態。
    ② 冠心病痰瘀證與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關系   冠心病痰瘀證型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顯著高于非痰瘀證型,而高密度脂蛋白等顯著低于非痰瘀證型者;同時,由于血液粘度的增加,微循環也發生障礙,這應歸屬于痰瘀的范疇。膽固醇能使紅細胞硬度增加,變形能力低下,而不能順利通過微循環,直接形成微小血栓。這樣痰濁與瘀血互結,互為因果,形成了痰瘀之證。 
    ③ 益氣除痰方治療冠心病52例療效觀察  益氣除痰方是根據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用藥經驗而擬定,該方以《千盎》溫膽湯加減為基礎,主用于冠心病氣虛痰濁證之治療。方藥:黨參18克,五爪龍n克、法夏10克、橘紅6克、竹茹10克、枳實6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山碴15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取200m1,分2次溫服。治療期間,心絞痛不易控制者,可臨時給服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片,其它治療冠心病的藥物一律停用。臨床觀察結果,應用益氣除痰方加減治療冠心病,其心絞痛癥狀與心電圖有效率分別為79%和44.1%。一般用藥后1至2周,心絞涌癥狀即可緩解,4周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
    冠心病是以正氣內虛、心陽不足為內在因素,痰濁和瘀血則是導致冠心病發展的兩個重要病理基礎。鄧老認為,遁陽必用益 氣陽氣不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補氣即所以通陽。而治痰則必先理脾,即所謂“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理脾之涵義有二:一即調脾氣、健中州,以杜生痰之源;一即調脾氣、運樞機,以通津液之路。補氣除痰可以法瘀通脈,促進血液循環,使心肌缺血狀況改善,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④ 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的經驗    著名中醫專家路志正以健脾滌痰、醒脾化濕法治療冠心病,健脾滌痰法用于痰濁窒塞所致的胸痹心痛,臨床主證為胸部窒悶而痛、或胸痛徹背,兼見胸滿咳嗽、心下痛悶、惡心欲嘔、肢體沉困酸楚、形體豐腴,舌淡紅略暗、苔厚膩,脈弦滑,或沉伏。治以健脾滌痰法,用黃連溫膽湯、小陷胸湯加減。藥用:半夏、陳皮、茯苓、菖蒲、郁金、栝萎、枳實、黃連、竹茹顏覆花、甘草沏證見口干苦,心煩,苔黃。痰熱較甚者,加黃苓、桅子;大便秘結:屬痰熱者,重用栝萎,加生大黃;屬痰濕者,力皂角子,重用菖蒲;面蒼肢涼,脈細數無力,或脈微而遲,見心陽虛衰者,去黃連、竹茹,加附片、仙靈脾。醒脾化濕法適用于濕濁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臨床主證為胸憋心窒、或悶痛、或不痛、陰雨天加重、兼見脘悶納呆、口粘不欲飲水、惡心欲吐、肢體沉重、頭昏如蒙、大便不爽、小便不爽、小便混濁、舌胖齒痕、苔厚膩,脈濡細。治以健脾化痰,方用三仁湯、蕾樸夏冬湯、獲菩杏仁甘草湯加減。藥用杏仁、苡仁、白寇仁、藿梗、荷梗、川厚樸、菖蒲、半夏、茯苓、枳殼、黃連、六一散。如證見口干粘苦,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明顯者,加茵陳、黃芩;寒濕顯,腹冷便搪,苔膩,脈濡緩者,去黃連、六一散,加干姜、蒼術、炒苡仁;兼有法瘀,刺痛時作,舌有瘀點者,加紅花、丹參、白檀香。路教授認為脾胃損傷是胸痹發病的關鍵因素,因脾胃損傷而致氣虛、血少、濕蘊、痰阻、瘀血均可引發胸痹,故調理脾胃是胸痹治本之道。脾運則痰濁、濕濁自化,瘀血消,脈道暢,胸陽展則痹窒除,所謂“調中央以通達四旁”。
    ⑤ 養陰化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運用   臨床觀察發現冠心病心律失常多與素體陰虛、痰濁閉阻有關,運 用養陰化痰能糾正冠心病心律失常,可獲速效。 1)清潤肺氣,養陰化痰法。癥見胸悶氣短驚 悸不安,咳嗽,咯痰不止,口干舌燥,舌紅少津,舌苔薄白,脈細弦結代。證屬心肺陰虛,痰阻心脈。擬養陰化痰以暢心脈,清潤肺氣以宣肺機。處方:麥冬、沙參各12克、橘紅、竹茹各10克,遠志12克,葛根30克,瓜萎15克,地龍、白芥子各12克。 2)養血柔肝,養陰化痰法。主證胸悶氣短,驚悸不已,脈細弦滑、結代。舌質紅,苔薄白。證屬肝郁心虛,痰阻心脈。擬柔肝解郁,養陰化痰。方藥:柴胡9克、當歸、首烏各12克、麥冬18克、膽星6克、半夏、茯苓、橘紅各6克、地龍、遠志各12克。 3)補氣填精,養陰化痰法。癥見胸悶氣短,善嘆息,煩燥不安,夜臥不寐,驚悸怔忡,時有歇止,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質略淡,脈細微,結代。證屬脾腎兩虛,心營不足,痰濁擾心。擬補氣填精、養陰化痰法治之:黃芪、麥冬各12克、當歸15克、女貞子30克、白芥子、橘紅、遠志各10克、桔簍、茯苓、地龍各12克。 4)溫補脾腎,養陰化痰法。癥見胸悶氣短,驚悸不安,頭暈神疲,口干口渴,兩目干澀,舌質紫暗,兩側尤甚,苔黃,脈沉弱或細弦,辨證為心陰不足,痰濁擾心。擬養陰化痰、寬胸宣痹方:玉竹、麥冬各12克、葛根30克、當歸、茯苓、枯萎各15克、半夏、遠志、竹茹各10克、地龍12克、丹參30克。 5)滋補胃陰,養陰化痰法。癥見胸悶氣短,驚悸怔忡,胃空易饑,口干欲飲。舌紅苔薄,脈虛大而滑、結代。證屬心胃陰虛,痰濁擾心。擬清補胃陰,養陰化痰方:麥冬、沙參各15克、葛根30克、栝萎、茯苓各15克、半夏、陳皮、遠志各10克、地龍12克。 6)旁通膽氣,養陰化痰法。癥見胸痛,氣短,大息,驚悸怔忡,尤以勞累和情志過極而加重,心煩嘔吐,頭目眩暈,夜夢頻作,醒后口苦咽干,后項背、腰膝酸痛,右半身麻木,舌微蹇,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沉細而弱、結代。證屬心膽陰虛,痰火乘之。擬調和膽氣,養陰化痰法,小柴胡湯和溫膽湯化裁:柴胡10克、白芍、黃芩各12克、半夏10克、沙參、麥冬各12克、栝簍15克、地龍12克、陳皮、遠志各10克。
    ⑥ 益氣健脾、滌痰散結法對冠心病心功能改善的臨床觀察    總結心血管專家阮士恰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經驗。益腎健脾、滌痰散結法確實具有明顯的改善冠心病心功能狀態。阮氏立足于中醫理論,認為心主血脈運行且與脾腎的關系最為密切。脾主運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變赤為血,不斷補充血液代謝的需要,腎主藏精為元氣之根,生命之本,是機體陽氣生發之源,對心陽推動血脈的運行起著重要作用。當人體進入老年初期,臟腑的這種功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影響心臟主要 是血脈運行功能的降低,而生濕化痰的惰性作用則增強,痰濕隨律人血,元處不至而阻礙血液的運行,同時,這一代謝產物沉積于血脈中,成為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阮氏提出了益腎健脾、滌痰散結防治冠心病的治療法則,以期改善和減慢或消退這一生理退化現象,達到增強心主血脈運行和減輕以至消退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效果。
     
    (3)高脂血癥和高脂蛋白血癥
     高脂血癥是指血液中一種或多種指質成分異常增高的病癥。根據其臨床癥狀,當屬中醫 “痰證”,“腋暈”,“斗痛等范疇。從古今臨床看,高脂血癥的主要病機是痰濁塞盛或痰瘀互結,治療當調理相關臟腑,結合化痰利濕,或痰瘀同治之法。它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臨床發病率高,西醫目前無理想藥物。近年來從痰瘀同治或化痰法為主進行治療的報道很多,療效滿意。
    ① 中老年高脂血癥標實病機初探   高脂血癥的發生與飲食、情志關系密切。從癥狀看,多為全身性癥狀,但以頭暈、周身乏力、腿沉等癥為多,且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病程進展緩慢。病機分析:患者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加起居失宜,精神創傷,又兼年老等原因,或可傷及脾胃,影響肝膽疏泄功能,導致脾之運化失調,津血不能四布,淤滯不通,進而影響全身。因此,推測中老年高脂血癥的標實本質為痰濕瘀滯,血瘀不暢。從檢測結果看,血脂屬中醫學痰濕、瘀血范疇,是血液的一部分,且是多余之物,為水谷精微所化。對高脂血癥來說,似乎痰濕這一病理產物是增高的血脂。目前已公認為血脂增高是導致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之一。血脂高勢必導致血粘增高,即血瘀,然而血瘀不一定引起血脂高。
    ② 辨治高脂血癥重在理脾化痰   高脂血癥的發病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認為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變生痰濕脂濁,注入血脈,是高脂血癥發病的主要病機。由于痰成于脾,也化于脾,從而提出高脂血癥的治療,應重在理脾化痰。中醫辯證分型,以脾虛痰濁型多見,理脾化痰降脂湯,施治高脂血癥,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筆者通過多年臨床觀察發現,高脂血癥患者,大多是由于飲食偏嗜,過食肥甘,形體肥 胖,且多為從事腦力勞動者。這與缺少體育鍛煉、長期處于緊張工作狀態以及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因素有關。在發病早期可沒有自覺癥狀,以后逐漸出現頭暈頭痛,胸悶氣短,惡心欲吐, 肢麻沉重,腹脹便搪,甚或中風偏癱,舌質多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或懦緩。這都是痰濕過盛的臨床表現。是由于飲食偏嗜,或工作勞累,思慮大過,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濁內阻所致,辨證依據上述臨床表現,多屬于脾虛痰濁型。盡管是陰虛陽亢之體,痰從熱化,而見頭腦暈脹,常感跳痛,性情急躁,心煩失眠,口苦口干,胸悶便秘,尿黃面赤,舌紅、苔黃而膩,脈弦細滑,但臨床必竟少見。針對脾虛痰濁之病機,擬理脾化痰為大法,方用理脾化痰降脂湯;法半夏12克、白術、萊菔子各10克、茯苓30克、澤瀉20克、橘紅、天麻、綠茶、制南星、生甘草各6克。氣虛者加太子參15克、黃芪30克;便塘者加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痰郁化火者加黃卑、山桅子、浙貝母各10克;腹脹者加佛手、枳殼各10克、砂仁6克;痰瘀互結者加丹參15克、田七未3克;脾陽虧虛者加附子、干姜各6克。用之于臨床,每獲效驗。
    ③ 從肝腎虧虛痰瘀痹阻辨治高脂血癥的研究   痰瘀痹阻證:嗜食肥甘,形體肥胖,面有油光,頭昏重脹,時吐痰涎,口苦、口粘,脘痞,胸悶或痛,肢麻沉重,知苔厚膩,舌質隱紫,或有瘀斑,脈弦滑,治以化痰法瘀,用降脂1號方:法半夏、膽星、昆布、僵蠶、栝簍皮、生山楂、丹參、虎杖等。肝腎虧虛證:頭昏暈痛,目澀視糊,耳鳴,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干,舌質偏紅,脈細或數。治以滋腎養肝,用降脂:號方:制首烏、枸杞子、制黃精、桑寄生、澤瀉、銀花、決明子、荷葉等。以上處方做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4片,口服。中醫雖無血脂的既念,但對人體脂膏則早已有所認識,每常膏脂并稱,或以膏概脂。膏是 人體的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隨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補腦髓、潤肌膚等作用,是人體化生陽氣的基本物質之一。膏是津液之稠濁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與 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為轉化。其正常生理須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營運、肝的疏泄、腎的主宰。 膏的病變主要在于過多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動,或因體質稟賦、年屆 老齡等關系,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轉輸失職,津液不歸正化,形體常趨肥胖,濁脂生痰,表現 “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變化,日久浸淫脈道,痹阻血絡,終致痰阻絡瘀。心脈痹阻則為胸痹、心痛;經絡、腦脈痹阻則肢體麻木不遂,甚至發為中風。 痰瘀的生成,雖然病涉多個臟器,但病變主臟在腎,因腎主津液,對津液的貯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間的轉化起主導作用。人在中年以后,陰氣自半,腎元虧虛,精氣漸衰,腎陰不足,虛火的津,腎氣虛弱,氣不化津,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上,而致脂濁內聚,困遏脾運,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調,變生痰濁,奎塞脈道,血滯成瘀,或釀而生熱,或滯而生濕。故總屬本虛標實之病。
     
    (4)老年性癡呆
    老年癡呆,泛指發生于老年期的多種癡呆病證,包括老年性癡呆,血管性癡呆及混合性癡呆、腦萎縮癥、腦淀粉樣血管病等。從痰治呆,至少在清代即已有明確的記載,清.陳士鐸云:“治呆元奇法,治痰即治呆。”(《石室秘錄》)。近幾年來,對老年性癡呆多注重補腎益精。但近年也不少關于“從痰治呆”的治驗川占床觀察和理論分析。還有學者專門研究陳士鐸治療老年癡呆的學術思想。
    ① 益腎豁痰湯治療早老性癡呆   采用益腎豁痰湯治療早老性癡呆,基本方:熟地、肉蓯蓉、炙龜板各24克,山茱萸、黃精、郁金各15克,白蒺藜、僵蠶、天麻各12克,黃芪、石菖蒲、制南星、紅花各10克,水煎服,日1劑。共12例,均經確診。最少服藥1個月,最多4個月。顯效(智力、記憶力明顯恢復,回答問題準確,反應較前靈敏,生活能自理)3例;有效(智力、記憶力較前恢復,呆滯癥狀減輕,反應較前靈敏)8例;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或仍進行性加重)1例。早老性癡呆,有稱老年前期癡呆,與老年性癡呆一樣,均為原發性腦萎縮,臨床表現也與之基本一致。臨床往往以精虧髓虛,痰濁阻竅為主,故治療上采用補腎填精,豁痰開竅之法,以熟地、山茱萸、黃精、肉蓯蓉、炙龜板補腎填精,益髓健腦;石菖蒲、郁金、僵蠶、制南星、天麻、紅花豁痰通絡,開竅醒神;黃芪益氣生血;更佐輕揚疏散之白藻黎,以宣達清陽,聰腦利竅。
    ② 富蒲郁金溫膽湯治療老年性癡呆20例   以富蒲郁金湯疏肝解郁開竅為基礎,加用補腎健腦、燥濕化痰、清心 開竅之半夏、枳實、竹茹、南星、益智仁等組成菖蒲郁金溫膽湯,治療老年性癡呆2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提示此方有恢復老年腦功能之作用。
    ③ 滌痰化瘀法治療老年腦血管性癡呆20例  基本方為自擬的滌痰化瘀通絡湯。即黃芪30~60克,赤芍、川穹、桃仁、地龍、郁金、石菖蒲、遠志、竹茹、橘紅各15克,法半夏、紅花、天麻、僵蠶各10克,全蝎、水蛭(分2次沖服)各6克,蜈蚣2條~4條;水煎服,日1劑,2個月為1個療程。診斷及療效判定,均依據通用標準和較為公認的標準。其中,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神志清醒,定向健全,回答問題正確,反應靈敏,生活自理,能進行一般社會活動)11例;有效(主要精神癥狀有所減輕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問題基本正確,但反應遲鈍,神志仍有部分障礙)7例;無效(主要癥狀元改變或病情發展,生活不能自理,回答問題不正確,神志癡呆)2例。中風癡呆,多發于老年人,呈現本虛標實證候。年老體衰,臟氣虛損,痰瘀內生,痹阻腦絡,蒙蔽清竅,致神明失用,是中鳳癡呆發病的重要原因。而上方具有化痰開竅,活血通絡,醒神益智之功,故收效顯著。
     
    (5)糖尿病
    糖尿病多屬中醫“消褐”范疇。自《內經》以后的歷代醫家,論消渴者多主陰虛肺燥,胃火熾盛,腎陰陽兩虛之說;而對痰濁為患,未予以充分重視,但近年來已有一些學者和醫家,注意到這一重要的病機環節,以化痰法的不同配伍治療糖尿病,取得了滿意療效,同時對從痰治療糖尿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討。
    ① 周仲碘教授從痰瘀辨治糖尿病經驗  “病機錯綜,求因勿忘痰瘀”;“證候復雜,審證明察痰瘀”,“證病合治,用藥必及痰瘀”。周仲英教授認為,糖尿病初起雖多“三消”癥狀,表明陰虛燥熱證,但遷延日久,“三消”癥狀往往不顯,且因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病機每趨于復雜,不僅可見氣陰兩虛,進而陰陽兩虛,甚至以陽虛復雜,而且部分病人起病緩慢,癥狀隱蔽,并元“三多一少”特點,在病程久延之后,每因氣血津液運行障礙而變生痰瘀,導致本病標實,虛實相兼,使病癥更加錯綜復雜。中醫素有“肥人多痰…‘久病人絡”之說,而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誘發因素,積年纏綿又是糖尿病的特點,從而成為痰瘀的病理基礎。《素問.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素問.通怦虛實論》云:“消瘴……肥貴人膏粱之疾也”,說明嗜食肥甘膏粱,損傷脾胃,水谷失于健運。積濕蘊熱,則氣血不暢,生痰停瘀。從其本而言,陰虛燥熱,則可煉液成痰,的血為瘀;而氣虛陽虧,則血滯脈澀,津液失于輸化,而致痰聚瘀生。病變過程中痰瘀還可互生,痰停體內,痰阻則血難行,久必化瘀;瘀血內阻,血凝則痰易生,久必成痰。如唐容川《血證論》云:“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而張景岳言:“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表明痰瘀可互為因果,使病變發展加重。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各系統的并發癥,如心、腦、腎、神經、眼底等并發癥。其脈證皆可表現痰瘀征象。現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癥、微循環障礙、血液高凝狀態,概括其病機特點主要為痰濁血瘀,從痰瘀論治,已得到較普遍的認同,證明從痰瘀治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糖尿病為全身性疾病,尤其中后期伴有多種并發癥,證候復雜多樣。周仲瑛氏在辨明氣血陰膽之虛實、臟腑病位之所在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檢驗指標,細察痰瘀之存在輕重。臨床所見許多慢性患者并元煩渴,多食,多尿,舌紅少苔,反見口粘,口干不欲飲,形體肥胖,面色晦滯或面浮油光,唇紫齦暗,舌淡體胖有紫斑或瘀紫,苔厚膩,舌下靜脈迂曲青紫等痰瘀表現,而臨床檢查血脂增高,血液流變學改變,血液粘度增高,甲皺微循環障礙,亦可作為痰瘀參考指標。而且對于肥胖之患者,即使元明顯痰瘀征象,亦當考慮其痰瘀的存在。若有并發癥,則更顯痰瘀之嚴重。痰瘀痹阻胸陽,可見胸中悶痛;痰瘀阻滯經肢體麻木,肌膚不仁半身不遂,痰瘀上蒙清陽,見頭昏眩暈,耳聾失明。凡此種種,皆重視從痰瘀入手。辯證與辯病結合,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其認為辨證雖有常規可循,但應知常識變,若能客觀地注意到痰瘀之存在,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適當地應用化痰法瘀治法,選用降糖之品,更有助于控 制血糖,防止并發癥。 周仲瑛氏臨證處方,常在辨證的基礎上勸口用僵蠶、蒼術、知母、天花粉、桑皮等化痰之品。僵蠶,祛風化痰散結,《本草求真》稱其為“燥濕化痰,溫行血脈之品”,尤對并發未稍神經病變所致手足麻木適用;蒼術,可健脾燥濕,濕法則痰除,《玉揪藥解》言其能“燥土行水,化飲消痰,行瘀開郁”,常配于養陰涼潤之中,燥濕不傷陰,滋陰而不助濕;而知母、天花粉既生津止渴,又能化痰熱;桑皮擅長清上焦肺經之痰熱。藥理實驗諸藥皆有明顯降血糖效果。活血化瘀首推鬼箭羽,實驗證明鬼箭羽中草酞乙酸鈉能刺激p一細胞,增強胰島素分泌,調整代謝而降低血糖。周師又考慮到痰瘀易于郁而化熱,常佐丹皮活血泄熱;若痰盛飲停,則配澤蘭活血利水,水消痰濕,通過痰瘀同治,以期痰化則氣機調暢,有利于活血;瘀除則脈道通利,有助于痰消。消痰活血,相得益彰。
    ② 從痰論治糖尿病50例臨床報道   典型“三多”表現的糖尿病較重型者;根據其多呈肥胖 型體質,濕痰型表現,采用法濕化痰的治療辨治,取得較滿意療效。采用法濕化痰的依據:此類患者多元異常的脈象和典型的三多表現,但多數患者呈肥胖體型,舌苔多滑膩,舌質多淡潤,多伴有頭暈,下肢水腫或食欲不振或餐后痞滿,大便不爽等濕痰作用下的表現,故采用滌痰燥濕法為治。處方:清半夏20克、白芥子15克、枳實15克、大黃6克、蒼術10克、川穹15克。用法:每日1劑,1劑分2煎。旱、晚各服1煎,每煎150 ml~200ml。用藥期間停用西藥降糖藥物,適當控制飲食,一般不超過5兩/日。觀察期限:以2個月為限。療效標準:以癥狀消失和血糖降至5.6mmol/L人。以下及尿糖屬陰為臨床治愈;以癥狀改善,血糖接近正常為好轉;以癥狀不改善,血糖、尿糖不降為無效。治療結果:臨床治愈:38例,占76%;好轉5例,占10%;無效7例,占14%。總有效率為86%。
    ③ 理氣化痰法治療:型糖尿病60例   采用中、西通用診斷標準確診,用香附旋覆花湯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基本處方:香附10克、旋覆花12克(包)、蘇子12克、杏仁12克、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烏梅20克、生山楂20克、天花粉20克。每日1劑,水煎2次至300mL分2次口服,20日為1個療程。療效標準: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低+7.0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8.02mmo1/L血粘度改善,尿糖(一)。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空腹血糖低于8.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10mmol/L,尿糖(±);無效:經用本方治療三個療程后,臨床癥狀元改善,血糖、血粘度、尿糖定量下降,均未達到有效標準。治療效果:服用香附旋覆花湯加味后癥狀基本消失24例,癥狀明顯改善33例,癥狀元改善3例。綜合療效顯效33例,有效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5%。報道中談到,本組:型糖尿病患者,其臨床癥狀特點為形體肥胖,渴飲多不顯著,以痰濕內盛,痰濁中阻,痰熱郁積,內擾心神以及氣虛痰阻為主要表現,此類病人多數兼有脂質代謝紊亂,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所以治療本病時,注重以理氣化痰為主,基本方具有理氣化痰和絡之功。
     
    (6)腫瘤
    腫瘤的發生,與痰濁凝氮痰瘀互結有關。中醫學內經時代對此就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其后歷代多所闡發。腫瘤治痰諸法,廣泛用于臨床,不斷發展提高。臨床醫家常把體表或體內經久不消的腫塊,按痰核、痰包、癥瘕等施治,以消痰散結通絡法治療;對濕毒,則以法濕解毒法治療;對痰瘀互結者,貝則化痰活血軟堅法治療。現就幾種常見良性和惡性,從痰論治的療效做一介紹。
    ① 除痰法瘀法治肺癌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應用    肺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氣內虛,臟腑功。跌調,邪毒侵肺,導致肺氣宣降失司,積聚成痰,痰凝氣滯,瘀阻絡脈,痰氣瘀毒膠結,日久形成積塊,正側雜病源流 犀燭’所說:“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得通,為痰……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可見在肺癌的發病機制中,痰瘀既是邪毒侵肺,臟腑功。跌調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正氣內虛,邪毒之膠結成塊的致病因素。因此,痰瘀為病貫穿于肺癌的整個發病過程。從1臨床表現來看,肺癌患者不論早中晚期,大多見有痰瘀相關為病的情況,如咳嗽、氣促為痰濕窒肺,肺失直發肅降。痰瘀搏結,瘀阻脈絡,血不循經,溢于脈管外,則見痰血或咯血。久病人絡,陽氣陰精不得通行,瘀結胸中,貝肌胸臀胸痛,痛處固定,痰濁瘀毒膠結,聚積肺臟,日久而成積塊,故肺內之腫塊乃肺癌之重要體征。痰瘀之舌脈:苔白厚濁或膩,脈弦滑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質紫暗,舌下靜脈曲張,脈澀或結代者為瘀閉。若兩者同見貝!為痰瘀閉阻。陳玉艱氏等曾統計本科住院的116例肺癌患者,人院時具有上述痰瘀,臨床表現者約占78%,人院檢查多見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血沉等明顯升高。現代醫學認為血液高粘狀態是癌證患者的重要病理表現。陳玉垠氏通過對440例癌證患者作紅胞壓積、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電泳時 間、纖維蛋白原量、紅細胞沉降率6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檢測,發現82.7%癌癥患者血液呈現高粘狀態,肺癌、肝癌血液高粘狀態更為嚴重,6項指標異常分另油94.7%和90%。該文 資料證實癌轉移是建立在血液高粘狀態這一基礎上,而血液高粘狀態與中醫瘀證有其相關性,還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顯示痰證患者有較突出的血液流變學改變,其所反映的血漿流動性降低,聚集性增高和成分異常體現了中醫關于津液成痰理論的唯物觀和痰的物質性,同時痰證患者血液流動性降低,聚集性增高的血液流變性改變,反映了“痰中夾瘀”和“痰可致瘀”的現象,支持了痰瘀相關的理論,為我們臨床運用除痰祛瘀法治療肺癌,預防癌轉移,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依據。由于痰瘀貫穿肺癌發病機制的全過程,故在治療上無論早中晚期都以除痰祛瘀為治則。在早期,有時可無明顯的癥狀,可以除痰濕為主,少佐活血化瘀;中期則癥狀比較典型,痰瘀表現比較明顯,治療可除痰祛瘀并重;晚期一般正氣虧虛,痰瘀病情嚴重,癥候錯綜復雜,治療應側重扶正祛邪,在除痰社瘀的同時,不忘扶養正氣,孰重孰輕,當應具體分析,靈活變能。根據這一指導思想,自擬如下基礎方:葦莖、生薏仁、冬瓜仁各30克,桃仁、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丹參各15克,枳殼12克、田七未(沖)3克。
    ② 晚期食管癌從痰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應用 晚期食管癌,以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頻繁嘔吐三大癥狀為特征。王慶才氏[39]等采用 化痰散結通瘀法為主治療例例,獲得滿意效果。經調線及細胞檢查確診的44例病人,均為隨訪病人。其中,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癌26例,下段癌14例。治療前經X線、B超、CT等檢查證實,有胃轉移者6例,縱隔轉移者6例,肝轉移者3例,肺轉移者2例,胸腹腔轉移者1例,腦轉移者1例。伴有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者23例;有消瘦、貧血、水腫等惡病質表現者34例。基本方:生南星、生半夏、全栝簍各30克,枳實、生山楂各15克,黃藥子、陳皮、急性子、王不留行、莪術、地鱉蟲、穿山甲、干贍皮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治療結果:1)治后三大癥狀改善情況:完全緩解(治后吞咽梗阻癥狀消失,胸骨后疼痛緩解,嘔吐止,能迸軟食或半流食持續3個月以上)24例,占54.55%;部分緩解(治后梗阻癥狀減輕,胸骨后疼痛減輕,嘔吐次數明顯減少,能進半流食持續3個月以上者)16例,占36.36%;有效(治后上述癥狀緩解,但時間不超過3個月,需要其他輔助治療者)3例,占6.82%;無效(治后上述癥狀無變化)1例。總有效率95.45%。2)生存期及生存率:經治療后,生存6一10月者18例,占40.91%;生存11~15個月者22例,占50.00%;生存16~20個月者4例,占9.09%。平均生存期為11個月。食管癌屬中醫“噎隔”范疇。早、中晚期以單純吞咽梗阻為主,辨證多屬肝氣夾痰;至晚期除前癥加重外,胸骨后及背心部位疼痛,頻繁嘔吐癥狀突出,此為痰瘀凝結,阻塞食管所致。故采用化痰散結逐瘀通絡為法。方中半夏、南星生用燥濕化痰散結作用甚強,且能降逆止嘔;枳實、栝萎能寬胸、化痰、散結;急性子、王不留行、地鱉蟲、穿山甲破瘀散結;干贍皮、生山楂散瘀止痛。本方對緩解晚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延常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具有良好療效。
    ③ 辨證結合辨病治療39例晚期胃癌療效分析   對于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的晚期胃癌,脾胃虛寒、痰瘀交阻型,以理中 湯合平胃散加味;脾胃陰虛痰熱瘀毒型,以增液湯、一貫煎加味治療,或臨床癥狀消失,或鋇餐胃透、胃鏡復查未見異常;或自覺癥狀消失,瘤體縮小,或穩定,生存2~3年。也有治療數月而無效者,共8例。
    ④ 化瘀法治療垂體腺瘤的臨床體會   “垂體腺瘤”,是大腦蝶鞍窩內的垂體腺窩發生的占位性病變,約占顱內腫瘤的11%,大多為垂體前葉分泌組織發生的良性腫瘤,惡性罕見。據統計“垂體腺瘤”好發于30~50歲,臨床最常見的癥狀是頭痛、視力障礙和性機能減退。根據臨床表現屬于“風痰”、“頭風”、“眩暈”、“虛勞”、“閉經”等。本病可依據“痰證”,用“化痰法”辨證施治。經治16例,其中有的癥狀減輕,甚至完全改善,從而展現了良好的治療前景。經研究結果表明:情緒過度緊張、憂郁或外邪的侵犯以及衰老、飲食起居的影響都能成為腫瘤的病因,而人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或內臟功能失調,都成為誘發因素,而“痰”也正是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的滯留物。對于“垂體腺瘤勺卜用化散頑痰、軟堅散結的溫燥峻藥,則不足以消除腫瘤。方用天南星 10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生牡蠣30克、蜈蚣2條、壁虎2條、豬苓15克、茯苓15克、菖蒲10克、芋艿丸9克(包)、僵蠶15克、石見穿30克。方中南星、半夏為化痰主藥,生用、制用均可。生用化痰力強,但有毒性,需考慮患者體質情況而決定。如病情嚴重而體質尚佳者,南星、半夏生用,最大量可達15克。夏枯草、生牡蠣、僵蠶、艿芋丸,均能化痰散結,配合蜈蚣、壁虎消腫止痛;菖蒲化痰開竅;石見穿活血化瘀,從而使本方具有化痰濁、宣清竅、消腫瘤、活瘀血的功效。總之,腫瘤的形成與痰的關系極為密切,從痰論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有醫家在實踐基礎上,總結了從痰論治腫瘤及臨床體會。如柴可群[42]報道“從痰論治惡性腫瘤及臨床應用”指出從痰論治的腫瘤,有惡性淋巴瘤、食道癌、肺癌、腦腫瘤、胃癌、甲狀腺腺瘤等;腫瘤治療中的理痰五法,有化痰軟堅法、化痰解毒法、化痰逐瘀法、化痰清熱法、化痰息風法等。
     
    (7)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主癥是男性老年患者常見的疾病,屬于中醫“癃閉”的范疇。其中部分患者由于 脾腎兩虛,氣化失常,水谷精微化失其正而凝聚成痰。痰為有形之陰邪,易滯而難化,痰不僅可以阻滯氣機,而且可以影響血液運行,而成瘀血,痰瘀互結于下焦,前列腺增生癥由此而成。近年來一些醫家報道了運用扶正化痰軟堅,或伍以活血藥治療本癥,取得滿意療效。
    ① 前列腺增生從痰瘀辨治四法    溫補肝氣,方用紅參、肉桂、鹿角霜、丹參、劉寄奴、當歸、杜仲、巴戟天、肉蓯蓉、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貝母、川牛膝、王不留行、澤蘭葉、蒲公英等;健脾補氣,方用補氣益氣湯加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貝母、川牛膝、劉寄奴、王不留行、郁金等;滋補腎陰,化痰法瘀法,方用炙龜板、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海藻、昆布、陳膽星、葶藶子、丹皮、赤芍等;溫補腎陽,化痰法瘀法,方用濟生腎氣丸加浙貝母、海藻、昆布、王不留行、澤蘭葉、肉桂等。
    ② 扶正化痰法治療前列腺增生癥135例    扶正化痰法基本方:黨參、黃芪各35克、白術10克、茯苓、巴戟天、淮山藥、海藻、昆布、橘核各K克,水煎服,每日1劑,30劑為1療程,可連服3一4個療程。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夜尿次數減半或減少至2次以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2021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麻花传媒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少妇扒开毛茸茸的B自慰|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无码|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完整版1|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制服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国产精品二区中文字幕|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XXX| 亚洲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无码AV免费永久免费永久专区| 国产乱了伦视频大全亚琴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