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醫學認為,耳朵一般豐厚紅潤,是先天腎氣充足的表現,反之則可能提示腎氣不足或者體質較差。 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或行為可能會傷害寶寶的聽力 一.胎教要正確選擇音樂 正確的音樂胎教應選擇在懷孕三個月后,在空間較大的環境中,不要離胎兒過近。一方面能讓胎兒感受到節奏感,同時孕婦也能從中感受到精神愉悅,心情舒暢。在音樂選擇上應挑選節奏柔和舒緩的輕音樂, 一些節奏起伏比較大的交響樂,尤其是搖滾樂、迪斯科舞曲等刺激性較強的音樂,都不適合孕婦和胎兒聽。一些孕婦直接將音箱的揚聲器放在腹壁上,而胎兒在母體內一直都是漂浮移動的,如果此時胎兒正好是耳道貼著母親腹壁,聲波進入母體,胎兒耳道直接受到高頻聲音的刺激,極易對胎兒的耳蝸及聽覺神經造成損傷,引起聽力障礙甚至耳聾。 人類的聽覺器官最早發生于妊娠的第三周。到了妊娠三個月,鼓膜已經形成;妊娠五個月時,中耳、聽骨及鼓室的發育已初步完成。胎兒滿六個月,就有聽力了,可以聽到母體血管搏動的聲音,通過母體的腹壁感受到外界的聲音。因此,人們為了培養兒童的智力水平,主張早期教育,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如果他的聽力是正常的,通過父母的教育和外界各種聲音的刺激,很快就會學會說話和唱歌,并能上學獲得知識,相反,如果他失去了聽力,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盡管某些方面研究證明,音樂對刺激胎兒的發育有一定好處,但胎教時音樂、音量的選擇有較大的隨意性,加之整個胎兒期大腦、神經發育都非常的嬌嫩,因此,準媽媽們因在胎教時不要過于盲目。先天性耳聾在我國發病率較高,約為千分之二。其中不良的胎兒宣教亦是一重要原因。 二.盡量不要給寶寶掏耳朵 家長尤其是年輕的母親有的時候出于清潔或者是好奇,看到孩子耳朵內長了耳屎,非要把它掏干凈不可,有時孩子因為耳內發癢,母親為了止耳癢,也常常喜歡用不清潔的毛線針、火柴棍、小木棒、發卡等在孩子的耳朵里盲目地掏。 ▲由于不熟悉耳朵的解剖結構,看不清耳內組織或用力不當,很容易將耳道深處的鼓膜刺破,使外耳腔和中耳腔之間相通。這樣,病菌就很容易進入到中耳腔內,引起中耳腔感染,甚至造成鼓膜大穿孔,耳道長期流膿,這就影響了孩子的聽力,甚至導致耳聾。 另外: ▲掏耳朵時,由于嬉笑打鬧,可能損傷外耳道的皮膚; ▲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干凈,可引起急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癤腫,給孩子造成很大痛苦; ▲由于照明不好,可將外耳道口的耵聹推到里面,壓迫耳膜而引起耳痛、頭暈、咳嗽、以及頭痛等癥狀。 ▲長時期掏耳,還可引起外耳道慢性損傷,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可侵入外耳道而產生乳頭狀瘤。 因此,耳屎不是不可以掏的,盡量不要給寶寶掏耳朵。
三.減少生活中的噪音,避免聽過強的聲音 過分暴露于噪音之中是導致聽力損傷的首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85分貝是耳朵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能夠容忍的最高噪音,人耳對聲音超過85-90分貝就會感到不耐受。 嬰幼兒時期大腦、神經發育都非常的嬌嫩,耳朵也很嬌嫩,因此,給寶寶玩聲音很大的發聲玩具,勢必會對寶寶的聽力造成不利的影響。此外,也應讓嬰兒遠離娛樂,或者放爆竹等超高分貝的場所。 例如:洗衣機和吸塵器的聲音(都低于85分貝),即使人在醒著的時候隨時都能聽到這兩種聲音都不會對耳朵造成損害.但是,如果分貝數超過85,人的耳朵就會隨著處于噪音之中時間的長短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聲音每增加10分貝,就意味著有損于耳朵的噪音增加10倍. 有些嬰幼兒的玩具的撞擊聲可以達到110分貝,兒童用的電吉他發出的聲音會更高.這些都會對寶寶的聽力造成影響。
四.不要在孩子周圍吸煙。 研究表明,家長吸煙的孩子與那些不吸煙者的孩子相比,更容易患感冒及耳部感染,從而影響聽力。
五.保持鼻咽部的清潔,預防感冒,預防中耳炎。 一旦感冒應及時醫治,不要用力擤鼻涕,以免導致感染。此外,洗頭、洗澡、游泳時,要防止污水進入外耳道;游泳時應該佩戴耳塞。如果家長會帶寶寶去游泳或者不慎讓水進入孩子的耳道或者鼻咽部,那么進入水后應立刻用醫用棉球將耳朵擦干。盡量不要使用棉簽,因為它堅硬的頂端極容易滑進內耳耳道,甚至刺傷耳鼓。
六.要謹慎用藥 孩子有時得了一些小毛病,做父母的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在不大了解藥物的性能和病情的情況下,盲目地要求醫生為孩子打針吃藥,還認為打針比吃藥效果好,卻不知道對個別具有特殊過敏體質的孩子來說,有些藥物對孩子的聽力有明顯的毒害作用。所以,給孩子用藥的時候一定要尊醫囑,慎之再慎。
在中醫方面,有哪些關于耳朵保健方面簡單易行的方法? 按摩保健是健耳的一個重要且簡單易行的方法,特別適用于日常保健,預防耳病。需要注意的是:在給幼兒按摩時,力度一定要適中,以局部微紅熱為度。 1. 按摩耳根:用兩手食指按摩兩耳根前后跟15次; 2. 按抑耳輪:兩手輕按捏耳輪15次; 3. 搖拉兩耳:用兩手拇指及食指搖拉兩耳廓各15次,切記拉的時候不可過于用力; 4. 彈擊兩耳:以中指彈擊兩耳15次; 5. 鳴天鼓:讓寶寶靜坐閉目,家長用雙手心緊貼兩耳孔,五指貼耳后腦部,用示指、中指和無名指叩后腦部24次,然后快速將雙手掌離開耳孔,如此,連續做1
相關知識: 人類的語言發展,主要依靠幼年時期的學習,學習,再學習。而學習的先決條件是要有正常的聽力,以及正常的大腦發育。研究表明,嬰兒在出生后2小時就有聽覺了,就已經注意周圍的響動和人的聲音,而這些聲音恰恰這對其語言和大腦發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進行聽力檢查恰恰是為了檢測嬰幼兒時期聽力有沒有損傷。如果出生后即失去聽力,那么由于聽不到聲音,不能學習發音,自然不會有語言的功能發育。 研究表明:正常兒童于生后9~12個月開始學語,至2歲時已從學說單字發展到可說200個左右的詞匯,6歲以前是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調查絕大多數聾啞兒有殘余聽力,治啞先治聾,對于聾啞兒童處理的關鍵是三早,即早診斷。早配戴助聽器、早開展聽力言語康復訓練,而使聾兒早期建立有聲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