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國家年輕人的接觸,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理解中的成見,他們會知道,雖然是不一樣的人,但是都喜歡相同的音樂,有共同的愛好。長大以后,他們對外國人也許就不會存有成見,不會受到“一邊倒”的意見的影響。
■本報記者 楊桂青
“看到‘家庭’,德國學生想到的是一個常見的德國家庭,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3到4個孩子。埃及學生想到的則是一個大家庭,有叔叔、阿姨,5到10個孩子。”歌德學院(中國)“學?!茉煳磥淼幕锇椤保≒ASCH)項目全球總監鮑瑪特女士說。學一種語言,不只是要用語言交流,還要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只有這樣,交流才會深入下去。理想的德語課程標準不是向學生傳遞詞匯,而是詞匯后面的觀念和想法。
10月22日至24日,全國“學?!茉煳磥淼幕锇椤表椖繉W校校長會議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語言與文化交流成為與會者談論的熱點話題。
交往景觀
參與過該項目框架下中德交換生項目的德國中學生朱利婭·瑞澤對這種文化差異有親身體驗?!爸袊恢倍剂钗液苤?,對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我非常感興趣?!彼c自己的中國伙伴北京十一學校的馬驍在一起住了8個星期,她說:“在馬驍看來,每天中午都在家里度過,而不是在學校呆到晚上九點半很難以理解。她最喜歡的是去博登湖郊游,一些我們認為很自然的不會特別在意的事情,比如藍天和白云,也讓她興奮不已?!?/p>
東北育才學校高二學生李笑飛今年年初作為交換生來到德國海德堡市的一個德國家庭,與交換伙伴馬克一起生活、學習。他說:“德國的學校課堂完全顛覆了我10年來所知道的課堂。活潑可愛,創意無限的同學,朋友般的老師令我難忘,我在數學課堂上還得了‘A’?!?/p>
放學早回家、藍天白云、朋友般的老師、數學得“A”,這些都有可能成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景觀”,讓人充滿好奇。
“哪怕時間短暫,這種交往對以后生活的影響,比從網絡、電視上得到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备璧聦W院(中國)院長阿克曼說,年輕人很聰明,善于深入其他文化,但是有時不能達到嚴肅的理解?!澳芙涣鞑灰欢芟嗷ダ斫?,要真正理解別人,參與到別人的事件中去,深入到思想領域,也就是文化中去。學外語,是在打開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大門?!?/p>
沖突預防
鮑瑪特曾在波蘭和以色列工作過,因為二戰中德國在這兩個國家屠殺了很多猶太人,這兩個國家對德國的印象不好,但是鮑瑪特發現,在那里,很多人對德國文化有興趣,愿意去了解德國的文化。而在一些其他國家,歷史上該國與德國并無過節,其民眾只知道德國的汽車、機械制造世界領先,卻不知道除此之外,德國還有其他的東西。
鮑瑪特說:“讓孩子在童年時期就接觸另一種文化,從廣義的文化交流來說,這也是一種‘預防沖突’。”她認為,兩個國家年輕人的接觸,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理解中的成見,他們會知道,他們雖然是不一樣的人,但是喜歡相同的音樂,有共同的愛好。長大以后,他們對外國人也許就不會存有成見,不會受到“一邊倒”的意見的影響。
歌德學院課程專家費杭說:“隨著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德語為代表的小語種學習前景也被更加看重。中國家長為了孩子將來有更好的職業前景,愿讓孩子接觸多種外國文化,多學幾門外語。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茉煳磥淼幕锇椤≒ASCH)項目自2008年起在中國開始展開。”該項目由德國外交部發起,中國共有項目校35所,分布在13個省份,全球有1500多所項目校。
文化理解
為了幫助參與項目的師生對德國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在該項目框架之下,除德語教學外,歌德學院積極開展各類項目,如上述一對一的“中德交換生項目”,另外還有“德語奧林匹克競賽”、“合作教學項目”和“歌德課堂”等。
如何通過語言學習有效地促進文化理解,一個關鍵因素在教師。
張怡去年前往德國的施瓦本哈爾參加了2個月的“導向型教學”德語教師進修,這種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較多運用游戲和活動的教學方法,強調引導學生去自覺自主學習和發現,教師多是在課前設計好學習的內容和流程,在課堂上則處于輔助和引導并適時提供幫助的位置。張怡說:“由于中國采用的大多是大班教學,不能全盤照搬德國這種教學法,但可以從中借鑒很多教學游戲和活動?!背抡Z學習外,項目管理者為在德國接受培訓的教師安排了一系列活動,比如,請他們晚上看一場戲劇,第二天在課堂上討論對戲劇內容的理解;分小組采訪當地的德國人,了解地道的德國家庭。
遼寧省大連一中參與該項目時間還不久,校長石杰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如果僅局限在英語的教授,會極大地限制國際交往的范圍。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人如果學了某種語言,一定會更主動地、更多地去了解該國的歷史文化,達到更為深刻的文化理解。他們把開設第二外語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部分。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是較早參與該項目的學校,副校長肖遠騎說:“文化是沖突的,但更是可以互相理解的。通過合作,德國伙伴了解了人大附中,了解了中國的基礎教育。同時,我們也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我們的國學介紹給了德國伙伴,讓他們了解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