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匯粹
【溫膽湯】來源:《刪補名醫方論》 作者:吳謙
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
【組成】竹茹 枳實 半夏 甘草 陳皮 茯苓 生姜 以上七味,水煎服。
【集注】羅謙甫曰: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惡壅郁,蓋東方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飲未消,胸膈之余熱未盡,必盡傷少陽之和氣,以故虛煩驚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寧也,熱嘔吐苦者,清靜之府以郁炙而不謐也,痰氣上逆者,木家挾熱而上升也,方以二陳治一切痰飲,加竹茹以清熱,加生姜以止嘔,加枳實以破逆,相濟相須,雖不治膽而膽自和,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命名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也,若謂膽家真畏寒而怯而溫之,不但方中無溫膽之品,且有涼胃之藥也。 溫膽湯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g),橘皮三兩(9g)去白,甘草炙,一兩(3g),白茯苓一兩半(4.5g)。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12g),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功用]: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證。膽怯易驚,虛煩不寧,失眠多夢,嘔吐呃逆,癲癇等證。胃氣因之失和,繼而氣郁生痰化熱。膽主決斷,痰熱內擾,則膽怯易驚,失眠多夢,甚或上蒙清竅,而發癲癇。胃主和降,膽胃不和,則胃氣上逆,而為嘔吐呃逆。治宜清膽和胃,理氣化痰之法。方中以半夏為君,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為臣,清膽和胃,止嘔除煩。佐以枳實、橘皮理氣化痰,使氣順而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濕,俾濕去則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協調諸藥。煎加生姜、大棗,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綜合全方,可使痰熱消而膽胃和,則諸證自解。
本方是從《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衍化而成,較本方少茯苓、大棗,而生姜用至四兩,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后世諸家,減生姜用量而治痰熱,故方名仍稱濕膽,而其功用則為清膽。
[運用]:
1、本方治證為濕痰微有化熱之象。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或略數者為證治要點。
2、若心內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
3、適用于神經官能癥、急慢性支氣管炎、美尼爾綜合征、妊娠嘔吐等屬痰熱內擾與膽胃不和者。
[附方]:
十味溫膽湯(《世醫得效方》)半夏湯洗七次,枳實去瓤切,麩炒,陳皮去白各三兩(各9g),白茯苓去皮,兩半(5g),酸棗仁微炒,大遠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黃酒炒,條參各一兩(各3g),粉草五錢(2g)上銼散,每服四錢(12g),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不以時服。功用:化痰寧心。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悸煩悶,坐臥不安等。
十味溫膽湯即《三因方》溫膽湯減去清膽和胃的竹茹,加入益氣養血,寧心安神的人參、熟地、五味子、酸棗仁、遠志而成,故本方無清熱之功,而增補養心神之力,組成化痰寧心的方劑,適用于痰濁內擾,心膽虛怯,神志不寧諸證。 溫膽湯治驗
關鍵詞:溫膽湯,辨證不準
郭文學 指導:金 杰
某女,34歲,2006-6-6日因頭暈求診于筆者,所述證狀為頭暈一年余,身體發育良好,營養稍豐稍,曾因頭暈年余苦不堪言,心情郁悶煩躁,輾轉求治,醫或以郁證給與黛立新兼服逍遙散,越鞠丸類,病不除。又曾求診于某之老醫,老醫言,脾胃為后天之本,汝或為氣血虧虛,脾不升清,當進補劑,遂跌進八珍,歸脾,補中益氣,患者病情中間時有減輕,遂堅持服老醫之藥,越半年,患者先前體重從90余斤増至120斤,面色紅潤,只是表情痛苦,心情不得開,再求診與老醫,老醫遂畏,汝之病或在頭部,在頸部,當應去查腦CT,內分泌,頸椎四位片,患者遂依言而查,結果示:SCT平掃頭顱未發現異常。內分泌亦在正常值范圍內。止頸椎四位片示:頸椎序列欠穩。老醫及其所治之醫笑之曰:原來病在頸椎。
患者來求診于筆者時正在接受頸椎病的治療,已治完一個療程,在休息期間,只因病不向好,心情郁悶,遂病急亂投醫,診其左脈弦滑,右脈稍細滑。時苦頭暈兼頭沉,舌苔黃膩,平時飲水多但血糖不高,時有心慌(悸)食欲較好,二便調,唯睡眠較差。
思之良久,此當是溫膽湯證與澤瀉湯的合病癥。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又《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脈偏弦者,飲也。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故處以溫膽痰湯合澤瀉湯加味,清半夏,淡竹茹,炒枳實,廣陳皮各10g炙甘草5g,白茯苓6g,冬澤瀉25g,生白術10g,五劑。越一周患者又來,并沒有掛號,先前郁悶之色一掃而光,患者頭暈以不在只來謝醫。
祖國醫學的精華再辨證論治,向之前醫辨證不準,或補脾胃氣血或理氣郁,病而不欲則或責之藥才質量不好,或責之中醫乃舊醫,或責之東垣丹溪法之不效,……或以頸椎病推之。取其糟粕而棄其精華,對病欲愈,執方欲加,希獲病愈,鮮矣!
作者簡介:郭文學,(1979—)男,漢族,河南商丘,碩士研究生,中內專業。
聯系方式:河南中醫學院研究生2004級,醫師,郭文學,電話:0371—68026710。E-mail:gwxue2004@yahoo.com.cn
導 師:金 杰,男,回族,博士,河南省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 溫膽湯治臟躁
文章來源:湖北中醫雜志 2000年第4期第22卷 醫案醫話 文章作者:王緒前 發表時間:2004-08-08 19:14:00
關鍵字: 溫膽湯;臟躁病;臨床運用
臟躁病以悲傷欲哭,精神失常,周身疲憊,數欠伸為特征。本病多見于婦人,男子亦有患此證者?!督饏T要略》對本病早有認識,多采用甘麥大棗湯治療。先師熊魁梧教授師仲景法不泥于仲景方,而是根據臨床辨證,采用溫膽湯治療臟躁病,療效亦佳。現介紹如下。
案1:陳某,男,62歲。
患者既往身體健康。一年前因工作不順心出現心胸煩悶不適,突然神志不清,經救治后一直抑郁不樂。半年后即經常啼哭,驚恐不安,惡聞雜音,需有家人陪坐方才安心,語言、神志有時不清,小便有時失禁。舌質淡,苔黃而干,脈弦緩。熊師認為,此乃肝膽郁結,阻遏氣機,痰濕留戀而致神志不寧。擬清膽化痰、安神定志,藥用溫膽湯加味:法半夏、陳皮、棗仁、炙遠志各9g,茯苓、竹茹、黨參各15g,枳實、麥冬各10g,黃連、甘草各6g。
上方加減連服12劑后,語言較前清楚,已不啼哭,精神睡眠好轉,眼不充血?,F口苦較甚,睡眠仍不深沉,心胸仍煩悶不舒,苔薄黃,脈弦緩。
上方去麥冬,1劑/d。連服半月后,諸證消失。另以甘草6g,小麥20g,大棗15g,煎水代茶以善后。
按:本案因情志不暢,肝膽失其疏泄,痰火內聚,上擾心神而致煩悶不舒。喜悲傷欲哭,病在肝膽。由于膽火上壅,心火亢盛,兩陽夾擊,故口干苦,舌質紅。方取溫膽湯加黃連以清膽火。俟郁火得清,諸證而愈后,再以仲景甘麥大棗湯收功。
熊師認為,本案就診時即已明確診斷為臟躁病,患者因年老體弱,切忌不辨虛實、不審陰陽,妄投補品。而應清熱除煩為首務,俟熱清火降,神守本宅,悲傷欲哭自當去之。此刻若不辨證就投以甘麥大棗湯,恐臟陰未補而邪火反盛,更傷臟陰,諸證俱增。溫膽湯加黃連,實則清膽法也?;颊咝男責灢贿m,臟腑功能升降失司,故又仿半夏瀉心湯意。經治后邪去正虛,再以甘麥大棗湯收功。
案2:邱某,女,55歲。
患者多年前因受驚嚇一直恐懼不安,時時如人將捕之,性情急躁,經治逐漸好轉。后復因驚恐,致舊疾復發,癥見耳鳴失眠,胸悶,不敢在家睡覺,時時啼哭,悲傷欲死,語言不休,不欲飲食,口干口苦,胃中嘈雜,腹脹腹痛,上半身躁熱,雙下肢冰涼,午后為甚,痛苦不可言狀,大便尚可,小便色黃。舌質紅帶絳,脈沉。曾服多種中西藥皆罔效。此為意外刺激影響肝膽疏泄,久郁化火,上擾心包,導致神不守舍。熊師認為,此例當以清熱除煩、理氣化痰為首務,方用溫膽湯加味:法半夏、陳皮、黃芩、郁金各9g,茯苓、竹茹、黨參各15g,枳實、麥冬各10g,黃連7g,石菖蒲、甘草各6g。另加服礞石滾痰丸。
上方加減連服12劑后,悲傷啼哭次數減少,仍感上半身發熱,兩下肢有涼感,兩腳抽筋,舌質紅,苔黃,脈弦。原方加舒緩筋脈之藥,另加外用藥(吳茱萸、干姜各6g,白芥子5g,蓽茇4g,肉桂9g,附片10g,共研細末),以雞蛋清敷于涌泉穴。
湯、丸、外敷藥同施,患者精神大有好轉,已無口干舌燥之象,兩腳已不抽筋,下肢亦較前稍有熱感,再無啼哭。大便每日2~3次,小便有熱感,腹脹,矢氣不舒,脈弦,舌質紅,苔黃。為鞏固療效,另作丸藥1帖,仍以溫膽湯合礞石滾痰丸合方應用。后隨訪之,諸證全除。
按:本案由于受到驚恐,氣血逆亂,痰聚氣阻,影響神明,釀成痼疾。再次驚嚇,舊疾復發,乃成臟躁。由于患者病深而痰火之癥很重,故不投甘麥大棗湯而投以溫膽湯加味。以后又現寒熱格拒、上熱下寒之勢,故加用外用藥,以引火歸原,溫暖下元,使寒熱交融于一體。故而諸證好轉而漸愈。
仲景云:“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甘麥大棗湯主之。”熊師采用溫膽湯治臟躁,取其調和三焦、清降膽腑、和解樞機之功,可有效治療膽郁痰熱上擾之證。凡情志不遂,憂思郁怒,影響肝膽之氣,導致疏泄不利,聚而成痰,上干神明者,均可使用溫膽湯。熊師認為,溫膽湯祛痰而不燥,溫膽而不熱。臟躁病屬虛證多,但亦有實證或虛實挾雜者,臨證應靈活變通,不可拘泥于甘麥大棗湯。熊師認為,溫膽湯名曰溫膽,實則清膽,溫膽是溫和之意。有人認為,此方主藥是半夏,實則為枳實,因枳實行氣消痰,氣行則痰易消,故本方用其治療癲癇等病,也緣由于此。
熊師認為,治療臟躁病安神至關緊要。從仲景甘麥大棗湯分析,方中大棗、小麥即是安神養心之品,只有靈活選用安神藥才能使臟躁病人的情緒穩定。熊師慣用棗仁、炙遠志,從不用收斂安神藥如龍骨、牡蠣、五味子之類等。 溫膽湯新用
云南永善縣中醫院 江萬松 施云軍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由半夏、竹茹、枳實各12克,陳皮9克,炙甘草5克,茯苓15克組成。原方為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而設,其功用為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筆者臨床用此方加減治療耳鳴、失眠等病療效顯著,現舉病例介紹如下。
耳鳴
患者,男,48歲,2005年8月16日初診。自訴耳鳴8年,初起偶有耳鳴,時如潮水,時如蟬鳴,兩耳交替發作;后來耳鳴逐漸加重,白天黑夜均鳴叫不止,嚴重影響工作和睡眠?,F癥狀表現為雙耳鳴叫如蟬,伴頭昏、神倦、睡眠差,舌淡紅、苔白厚膩、脈滑。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辨證為痰阻耳竅,處方用溫膽湯加石菖蒲、膽南星、蟬蛻各15克,磁石30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復診時患者訴服到5劑時耳鳴開始減輕,睡眠好轉精神佳,守上方14劑后耳鳴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
點評:耳鳴可分為虛、風、火、痰、淤五方面病因?;颊邽橹心昴行?,苔白厚膩、脈滑,辨證為痰阻耳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溫膽湯配石菖蒲、膽南星、蟬蛻加強化痰開竅之功;磁石性寒,味辛、咸,入肝腎經,不但能聰耳明目,且引諸藥入肝腎經,起一石二鳥之功,為方中畫龍點睛之藥。
失眠
患者,女,50歲,2006年2月18日初診。失眠3月余?;颊邿o明顯誘因出現睡眠差,每晚只能入睡3~4小時,易驚醒,近20余日幾乎夜不能眠,白天頭昏腦漲,甚是苦惱。現癥狀表現為失眠、神倦、心煩懊惱、惡心、咯吐黏液痰,舌紅苔薄黃膩、脈細滑。辨證為痰熱內擾、心神不寧,處方用溫膽湯加炒梔子、淡豆豉各10克,遠志12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復診時訴心煩懊惱、惡心咯痰消失,能熟睡3~4小時。續上方10劑后能熟睡6~7小時,隨訪至今未復發。
點評:失眠為常見病、多發病。臟腑機能紊亂,氣血陰陽平衡失調,是發生失眠的基本原因。患者氣血陰陽失調不明顯,其頭昏腦漲、咯黏液痰、苔黃膩、脈滑,心煩懊惱,提示為痰熱內擾,心神不寧。溫膽湯能理氣化痰、清膽和胃,配遠志增強祛痰開竅,寧心安神之功;梔子、淡豆豉能除心煩懊惱。全方共顯安眠之功,可見唐容川《血證論·臥寐》中說:“肝經有痰,擾其魂而不得寐者,溫膽湯加棗仁治之”是經驗之談矣! 溫膽湯的臨床應用
溫膽湯是唐朝孫思邈所創,載于《千金方》。臨床上應用廣泛。主治膽胃不各,痰熱內擾。心膽虛怯,觸事易驚,虛煩不眠,幻夢紛紜,遂使驚惶怯攝,氣郁生涎,涎與氣轉,變生諸證,或短氣乏力,自汗涔泄,或惡心嘔吐等痰氣上逆,虛煩驚悸,不寐等癥候。該方功用明顯,是治療心氣不足,膽虛不寧的良方。
方藥組成: 此處內容(治療方法/用藥處方/診療技術/經驗),已屏蔽,需要了解,請聯系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為您服務。
用法: 此處內容(治療方法/用藥處方/診療技術/經驗),已屏蔽,需要了解,請聯系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為您服務。
方義:本方所治諸證,均屬痰熱為患。膽屬木,為清凈之府,喜溫和而主生發,失其常則木郁不達,胃氣因之不和,進而化熱生痰。痰熱內阻,胃氣上逆,則嘔吐干噦。痰熱上擾,心神不安,則驚悸不寧,虛煩不眠蒙蔽清竅,則發為癲癇。治宜利膽和胃,滌痰清熱。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對于痰熱內擾之驚悸癲癇,服之可使熱清痰消,驚平癇定。對于膽熱胃逆之虛煩,嘔吐,服之則膽清胃和,煩除嘔止。
應用和配合:
1、 因肝膽郁熱而生痰火,至患心悸肉,恐懼嘔泛,痰多脘悶,噯酸神煩,納鈍而造成失眠者,本方加郁金6 g 遠志6 g 炒棗仁12 g 珍珠母25 g(先煎)夜交藤12 g 陳膽星5 g 左金丸3 g(分吞)
2、 或因驚恐,致成怔忡失眠者,可加:
龍齒輪25 g(先煎) 靈磁石25 g(先煎) 遠志5 g炒棗仁12 g 柏子仁12 g 生鐵落25 g(先煎) 白芍10 g菖蒲g 朱燈芯2 g 郁金5 g 琥珀3 g(分吞)
3、 或因水虧木旺,挾痰火郁結而成失眠者,可加:
牡蠣25 g(先煎) 女貞子12 g 旱蓮草10 g川貝母10 g(杵) 丹皮10 g 青哈散10 g(包) 遠志6 g沙參12 g 天花粉12 g 夜交藤12 g
4、 或因溫病后,或因感冒后肺氣不清,肝熱內盛,而有怔忡心悸,胸悶失眠者,可加:
海蛤殼20 g 遠志5 g 桑白皮10 g 朱燈心1 g霜桑葉10 g 杭白芍6 g 枇杷葉12 g(包) 郁金6 g 白蒺藜10 g 山桅10 g 丹皮10 g。
5、或因胃腸痛,上有氣痰,下有積滯而成胸悶煩躁,少寐便秘者,可加:厚樸5 g 大黃5 g 瓜蔞仁12 g 郁金6 g 砂仁3 g 雞內金10 g 炒六曲10 g 薤白6 g
6、或因精神病,心肝熱灼,肺胃痰火,致神志不安,大便不暢而致煩躁失眠者,可加:陳膽星10 g 郁金6 g 片竺黃6 g 遠志6 g 川貝母10 g 靈磁石30 g 棗仁15 g 栝蔞皮10 g石決明30 g(先煎)當歸龍薈丸(分吞)
7、或因婦人產后惱怒,或抑郁而致膽氣寧,肝氣橫逆,致成胸悶肋痛,煩躁心驚失眠者,可加:全當歸10 g 柴胡6 g 梔子10 g 白芍10 g 青皮5 g 丹皮6 g 川楝子10 g 遠志6 g 炒棗仁15 g 郁金6 g 旋覆花10 g(包) 香附10 g 合歡皮12 g 靈磁石30 g(先煎)
8、或因小兒感冒后痰熱不清,挾有食積,而有痰多胸悶便閉者,可加:霜桑葉6 g 川象貝各6 g 炒六曲10 g 杏仁10 g 桔梗5 g 雞內金10 g 枇杷葉10 g(包) 全瓜蔞12 g
9、或因氣血虛弱,陰陽不平衡,見頭昏潮熱,痰多畏寒,心悸失眠,情志不調等,可加:黨參10 g 當歸10 g 川貝母10 g 生白術6 g 枸杞子12 g 遠志6 g 生熟地各12 g 紅花3 g 合歡皮12 g 山藥12 g 柏子仁12 g 靈磁石30 g(先煎) 炒棗仁12 g 牡蠣30 g(先煎) 白芍10 g 沙白蒺藜各12 g
溫膽湯之命名,蓋由于膽為清靜之府,喜靜謐而惡煩擾,喜柔潤而惡壅郁。若病后和久病而宿有痰飲未消,胸隔之余熱未盡,必傷少陽之和氣,而有虛煩驚悸等癥。其中以二陳治一切痰飲,加竹茹以清熱,加生姜以止嘔,加枳實以破逆。相濟相須,雖不治膽而膽自和,蓋所謂溫膽者,乃溫通之溫,非溫涼之溫. 溫膽湯新用
《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6年6月2卷6期 經方驗方
【關鍵詞】 溫膽湯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由半夏12g,撲竹茹12g,枳實12g,撲陳皮9g,撲炙甘草5g,茯苓15g組成。原方為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而設。其功用為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筆者臨床用此方加減治療耳鳴、失眠、閉經等病療效顯著,現舉驗案如下。
1 耳鳴
患者,男,48歲,2005年8月16日初診。耳鳴8年。初起偶有耳鳴,時如潮水,時如蟬鳴,兩耳交替發作,后耳鳴逐漸加重,白天黑夜均鳴叫不止,嚴重影響工作和睡眠,于多家醫院檢查和治療無效?,F癥見雙耳鳴叫如蟬,伴頭昏神倦眠差、舌淡紅苔白厚膩、脈滑。納可,二便調。辨證為痰阻耳竅,處溫膽湯加菖蒲15g,膽南星15g,蟬蛻15g,磁石30g,7劑,水煎服,1日1劑。復診時患者訴服到5劑時耳鳴開始減輕,眠好神佳,守上方14劑后耳鳴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耳鳴可分為虛、風、火、痰、瘀五方面。前醫多從肝腎虧虛、風邪侵襲、肝火上擾、痰血阻滯等治療無效。患者中年男性,苔白厚膩、脈滑,辨證為痰阻耳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溫膽湯配菖蒲、膽南星、蟬蛻加強化痰開竅之功,磁石:辛、咸、寒,入肝腎經,不但聰耳明目,且引諸藥入肝腎經,起一石二鳥之功,為方中畫龍點睛之藥。
2 失眠
患者,女,50歲,2006年2月18日初診。失眠3月余。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眠差,能入睡3~4h,易驚醒,遂多方服中藥治療無效,近20余日幾乎夜不能眠,白天頭昏腦脹,甚是苦惱?,F癥見:失眠、神倦、心煩懊惱、惡心咯吐粘液痰。舌紅苔薄黃膩、脈細滑。查前醫處方多為黃連阿膠湯、歸脾湯、酸棗仁 湯加減。四診合參,辨證為痰熱內擾、心神不寧,投溫膽湯加炒梔子10g,淡豆豉10g,遠志12 g,7劑,水煎服1日1劑。復診時訴心煩懊懼、惡心咯痰消失,能入睡3~4h,續上方10劑后能熟睡6~7h,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失眠為常見病、多發病。臟腑機能紊亂,氣血陰陽的相對平衡失調,是發生失眠的基本原因?;颊邭庋庩柺д{不明顯,故前醫投黃連阿膠湯、歸脾湯、酸棗仁湯等無效,反助濕生痰,痰擾心神,故失眠反而加重。其頭昏脹、咯粘液痰、苔黃膩、脈滑,心煩懊惱,提示為痰熱內擾,心神不寧。溫膽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配遠志增強法痰開竅,寧心安神之功。梔子豉湯除心煩懊懼。全方不治眠而收安眠之功,可見唐容川《血證論?臥寐》中說:“肝經有痰,擾其魂而不得寐者,溫膽湯加棗仁治之”是經驗之談矣!
3 閉經
患者,女,34歲,2004年4月8日初診,閉經1年。1年前患者月經突然推后3個月未潮,輾轉于多家醫院治療無效。現癥見:閉經1年,帶下多如涕狀,體質胖,舌質紅、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沉滑。辨證為痰濕凝聚,胞脈不通。予溫膽湯加蒼術15g,白芥子15g,撲膽南星15g,撲炒荊芥10g,撲當歸15g,撲益母草15g,7劑,水煎服1日1劑。二診時訴無特殊不適,只帶下明顯減少,考慮閉經1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且帶下減少是佳兆,守上方7劑。三診時訴帶下清稀適中,有乳房、少腹脹痛之感。似月經欲來之征,守上方服至6劑時月經來潮,量少,色黑有小血塊,續服上方21劑后月經如期而至。隨訪1年月經正常。
按:閉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本例屬后者。病因有虛實、寒熱、痰瘀之分?;颊唧w質胖,帶下如涕,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滑,四診合參證屬痰濕凝聚、胞脈不通。溫膽湯理氣化痰,配蒼術、白芥子、膽南星健脾化痰去濕以杜絕生痰之源,妙在加入血分藥炒荊芥、益母草、當歸引藥入血室,直達病所。本病取效顯著還體現在除辨證準確外,貴在守法守方。
作者單位: 657300 云南永善,永善縣中醫院 關于溫膽湯的嬗變及其運用 (2006-11-24 20:25:37)
分類:讀書筆記
溫膽湯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實、陳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藥組成,主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膽寒故也”。寒者溫之,故方中生姜、陳皮用量獨重。
宋代陳無擇《三因方》中溫膽湯凡“三見”,其中,見于“虛煩”和“驚悸”的兩方用藥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棗,生姜則由原來的四兩減為五片。指證不再說是“膽寒”,而說是“氣郁生涎(痰),變生諸證”,主治也擴充為“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詳,或異象惑……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三因方》這一調整,遂使溫膽之性由溫而平,臨床運用也更廣泛了,后世所沿用溫膽湯,也大都為《三因方》的溫膽湯。
歷代醫家由于未能搞清這一嬗變關系,所以不免曲為之說。如吳崑說,為什么叫溫膽?是因為膽為甲木,陽中之少陽,少陽以溫為常候,所以叫“溫膽”。吳謙《醫宗金鑒》說:命名溫者,是溫和的溫,不是溫涼之溫。羅東逸甚至說,和就是溫,因此“溫之者實涼之也”。吳、羅所說的溫膽湯,都是《三因方》的溫膽湯。他們不知《三因方》雖沿用《千金》溫膽之名,但已經部分地改變了原方性質,成為平調膽胃之劑,主治也由“膽寒”而移至“痰涎”和“氣郁”變生的諸證上了。
而正因為《三因方》的溫膽湯不偏熱,也不偏寒,中正平和,所以臨床用它較多。如神經官能癥、內耳眩暈癥、胃炎、氣管炎、冠心病、高血壓病、尿毒癥早期、妊娠劇吐等凡屬七情所傷,氣機紊亂,痰多嘔逆而苔膩、脈滑者,投之輒效,而且可隨寒熱虛實等具體病情加減變化。如偏寒者可加大生姜、陳皮之量,即恢復《千金》方法;偏熱者可加芩、連,即《醫宗金鑒》中風門的清熱化痰湯法;單加黃連則名黃連溫膽湯,見《六因條辨》;虛則減竹茹,加熟地、人參、五味子、棗仁、遠志,是為十味溫膽湯,見《世醫得效方》及《證治準繩》。俞根初《通俗傷寒論》更收溫膽湯減去姜、棗,加青蒿、黃芩、碧玉散,變為清瀉膽火,和胃化痰之方,治療傷寒病在少陽,膽火內熾,濕熱阻遏三焦而見寒熱如瘧,胸痞作嘔者。他干脆連方名也改了,這就是有名的蒿芩清膽湯。
王孟英見溫熱病頗多邪熱入里,重灼津液為痰,以至痰熱留戀三焦,氣機窒閉,而見寒熱,胸悶,脘悶不食,眩暈,嘔惡,二便不暢,苔黃白而膩者,此病已離表,無汗之之理;病在氣分,但又非白虎、承氣證,于是他針對上述邪留三焦的病理變化提出:“所謂清氣者,但宜展氣化以輕清的治法,師溫膽湯之意而變通之。常用藥如栝樓、薤白、旋覆花、杏仁、貝母、紫苑、竹茹、枳殼、桔梗、川楝子、淡豆豉、海蜇、蘆松、苡仁、花粉、梔子、郁金、黛蛤散、滑石、通草之屬,平淡而遠溫燥,轉樞機而開痰路。肺不受痰熱之擾,則肺氣清寧,治節復矣,氣化行矣。我們讀王氏醫案,有許多濕熱重證及內科雜病之屬痰熱互結的患者,經用上述方藥,每收良效。孟英心思靈動,不拘于方,他曾經譏笑過吳鞠通、章虛谷輩“拘守其跡,豈是心傳!”從他的用藥來看,就基本上找不到溫膽湯的影子了。神化無跡,此之謂乎?----- 何紹奇 溫膽湯臨床運用舉隅
作者:李科翠
【關鍵詞】 溫膽湯;,,,,眩暈(內耳性眩暈);,,,痰飲(間質性肺炎);,,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怔忡(更年期綜合征)
摘要:溫膽湯臨床運用較為廣泛,可用于痰濁內盛的多種病證,體現了中醫學異病同治,治病求本的辨證施治原則,只要用法得當,可獲良效。
關鍵詞:溫膽湯; 眩暈(內耳性眩暈); 痰飲(間質性肺炎); 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 怔忡(更年期綜合征)
溫膽湯出自于《備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實、茯苓、陳皮、生姜、甘草組成,功能燥濕化痰、清熱除煩,主治膽虛痰熱上擾,虛煩不得眠。臨床應用本方加減治療痰濁內盛的多種疾病,隨證化裁,療效頗佳。
1 眩暈(內耳性眩暈)
女,48歲,于20040803就診。患者素有頭昏史5年,間斷性發作頭目昏眩、耳鳴、甚則惡心嘔吐。5 d前,患者眩暈再發,感頭昏目眩、視物旋轉,耳鳴,不能食,泛泛欲嘔,脈滑,舌淡紅苔黃膩。中醫診斷:眩暈。西醫診斷:內耳性眩暈。證屬:痰濁中阻,上擾清空,蒙蔽清陽。治宜清熱化痰,降逆和胃。方用溫膽湯加減:半夏10 g,茯苓10 g,陳皮10 g,竹茹10 g,膽南星10 g,石菖蒲15 g,磁石15 g,天麻10 g,鉤藤12 g,甘草6 g。水煎服,1劑/d。服藥3劑,眩暈明顯好轉,嘔吐停止,效不更方,宗上方繼服4劑,諸癥消失,病告愈。按:眩暈一病,其病有風、火、痰、虛之別,中醫學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風內動,風火為患均可引起眩暈。又有“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論述。本例眩暈乃痰濁內蘊,阻礙氣機,上蒙清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眩暈,故用溫膽湯清熱化痰,和胃降逆,加用天麻、鉤藤、膽南星祛風化痰;石菖蒲、磁石;遠志安神止眩。藥中病機,病乃痊愈。
2 痰飲(間質性肺炎、胸膜炎)
男 ,56歲,于20041022就診,胸悶胸痛,伴呼吸不暢通6個月,加重半月。患者慢性支氣管炎10余年,經??韧?、痰多。半年前,曾患肺炎,經治愈后,一直遺有胸悶不適,間斷性低燒,呼吸不暢通,背部發涼。曾二次住院西醫治療,效果不佳。近半月,患者上述癥狀加重,頭昏重,精神萎靡,形寒畏冷,納呆,咳唾白色粘痰,并出現四肢不自主抽掣。胸片檢查,提示右下間質性肺炎,右膈粘連。脈沉滑,舌淡紅苔淡黃厚膩。中醫診斷:痰飲。西醫診斷:間質性肺炎、胸膜炎。脈證合參,證屬痰濁內閉,痹阻氣機,阻遏胸陽。治宜:清熱豁痰,寬胸理氣,通陽行痹。擬用溫膽湯加減:半夏10 g,茯苓15 g,陳皮10 g,枳實12 g,竹茹15 g,青朦石15 g,瓜蔞15 g,川貝12 g,郁金15 g,膽南星10 g,桔梗10 g。水煎服,1劑/d。服藥5劑,患者頭昏胸悶稍有減輕,仍感背部發涼,呼吸困難,四肢間斷性抽掣。病有小起,宗上方加入薤白10 g,桂枝5 g,絲瓜絡10 g,玄胡15 g,繼服7劑,患者胸悶痛明顯好轉,呼吸通暢,四肢未再出現抽掣,精神大振。其后隨證加入合香,蒼術,薏苡仁,黃芪,桃仁,丹參,神曲等加減化裁治療一月余,復查胸片,右下間質性肺炎明顯吸收,右膈未見粘連,繼予健脾理氣,化痰之劑調治一月,以善其后。按:《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曰:“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膈上有病疾,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劇,必有伏飲。”本例慢性支氣管炎10年余,素有痰濕宿痰,正虛邪戀,以致病情纏綿,纖延不愈。病程日久痰濕內停,久郁化熱,形成痰熱粘滯膠結之寒熱錯雜癥,痰濕化熱,可見口苦,舌苔黃厚;上蒙清竅,故頭昏重,精神萎靡;痹阻于胸,肺絡不通,故胸悶痛,呼吸不暢;濕遏熱伏,陽氣不能外達于表,故形寒背冷;痰濕留伏于四肢,痹阻經絡,故四肢酸痛抽掣。治用溫膽湯加青礞石、川貝、膽南星、清熱豁痰;瓜蔞、郁金、桔梗寬胸理氣;薤白、桂枝通陽行痹。諸藥合用使痰化絡通,氣機暢達,后加用黃芪,白術,苡仁,合香,神曲等合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化濕,扶正固本,以絕生痰之源。從而使多年的痼疾得以解除。
3 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
女,36歲,于20051006就診,間斷性頭痛3年余,每因疲勞或情緒波動時誘發。三天前因勞累又致頭痛發作,感左側頭部脹且跳痛,疼痛難忍,惡心欲吐,閉目畏光,心煩,口苦,目赤,大便干。脈滑數,舌質紅苔黃。中醫診斷:偏頭痛。西醫診斷:血管神經性頭痛。證屬:痰熱內蘊,上擾清空。治宜:化痰降逆、祛風通絡。方用溫膽湯加黃芩10 g,柴胡10 g,天麻10 g,白芷10 g,菊花10 g,刺蒺藜10 g,玄胡12 g。水煎服,1劑/d。服藥3劑,頭痛減輕,嘔惡好轉,仍感左側頭悶脹且跳痛,宗上方加蜈蚣兩條,全蟲6 g,繼服7劑,頭痛大減,諸癥消除,邪祛正安。按:頭痛一證,臨床極為常見,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中醫學認為“頭為清陽之府”“諸陽之會”,五臟六腑氣血皆上注于頭。因此,外感,內傷,五臟六腑的病變都可直接或間接影響于頭,產生頭痛。臨床當根據脈證分辨外感與內傷,給予不同的治療。此例頭痛證屬痰熱上擾之少陽頭痛,痰熱為患,治療用溫膽湯清熱化痰,調暢氣機。又因頭痛日久,久病入絡,故加蜈蚣、全蟲祛風通絡。諸藥合用,使痰熱得清,絡脈得通,頭痛自除。
4 怔忡(更年期綜合征)
女,52歲,于20051103就診,患者1年前伴隨月經的終止后,出現面部陣發性潮熱,汗出,五心熱,時發頭痛頭昏,心悸、納差,失眠。近半月,感癥狀加重,頭昏重、胸悶,心悸不寧,膽怯,善恐易驚,夜不能寐,焦慮不安,納呆,口苦,惡心。脈滑寸部脈弱,舌質紅苔黃。中醫診斷:怔忡。西醫診斷:更年期綜合征。證屬:心氣不足,痰熱內擾,心神失安。治宜: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用溫膽湯加黃芩10 g,遠志12 g,棗仁12 g,夜交藤15 g。水煎服,1劑/d。服藥3劑,心悸,口苦,有所減輕,夜間尚能小睡,仍感恐懼,膽怯,焦慮。上方加柴胡10 g,郁金15 g,茯神20 g,龍齒20 g,白芍15 g,合歡皮15 g。繼服7劑,患者心悸,焦慮,膽怯明顯好轉,睡眠安。繼以補心丹合逍遙丸加減調治半月而病瘥。按:更年期綜合征中醫學認為乃因臟腑功能衰退,沖任虧損,而致陰陽氣血失調出現的一系列證候群,臨床多從心,肝,腎論治。本例患者心氣不足,痰濁內擾為主要表現,心氣不足,心失所養,故心悸膽怯,善恐易驚;痰濁擾心,故心悸動不寧,焦慮不安,口苦,夜不能寐。治療上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首予溫膽湯加黃芩、遠志清熱化痰;柴胡、郁金、合歡皮疏暢氣機;龍齒、茯神、棗仁,夜交藤鎮靜安神,從而達到痰化神安之效,后用補心丹和逍遙丸調心養肝,使心有所養,神有所歸,氣機調暢,陰平陽秘,則精神乃治。溫膽湯臨床運用較為廣泛,應用本方的加減變化,可用于痰濁內盛的多種疾病,上舉4例病雖各異,其病因病機相同,故用溫膽湯加減化裁,而收異病同治之功。體現了中醫學異病同治,治病求本的辨證施治原則。因此,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審證求因,隨證化裁,用法得當,其效乃彰。 溫膽湯臨床應用
溫膽湯首見于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王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而致的虛煩不眠、嘔吐呃逆、驚悸不寧、癲癇等癥。臨床中,筆者認識到,本方的運用,關鍵是先要抓住主癥,再要辨清兼癥,貴在加減靈活運用。凡病在膽、胃,證見痰熱者,均可使用。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療:
美尼爾氏綜合征:證屬肝風內動,痰飲上逆。癥狀表現特點為:頭眩、目閉難睜、視物旋轉、耳鳴耳聾、口苦納呆、惡心嘔吐、臥不能立、睜眼或翻身轉側眩暈、嘔惡更甚、舌微紅、苔厚膩、脈弦滑。治宜理氣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時應合《金匱》譯瀉湯之澤瀉、白術,或可加桑葉、白芍、鉤藤、生牡蠣等藥以平肝清熱,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藥以芳香和胃。組方要點是譯瀉量宜大且倍于白術。
癲癇:證屬膽涎擾亂神明。癥狀表現特點為:急躁易怒、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口苦納呆、肢體困倦等。發作時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關緊閉、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質紅、苔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鎮痙熄風安神。使用本方時應加鉤藤、僵蠶、全蝎、膽南星等藥以鎮痙熄風,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為、桑葉、生牡蠣等藥以平肝清熱。失眠者還應再加棗仁、遠志、夜交藤等藥以安神?,F代醫學診斷的癲癇性眩暈、癲癇性頭痛等一些雖無典型的癲癇性發作癥狀,但通過腦電圖明顯確診的患者,只要辯證符合,亦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溫膽湯新用舉例
首都醫藥 2000年第5期第7卷 中醫中藥
作者:羅忠
單位:江蘇省海安縣隆政衛生院 226613
溫膽湯出自《備急子金要方》由半夏、枳實、竹茹、陳皮、茯苓、炙甘草、大棗組成,為清膽化痰和胃止嘔之良方。原治膽虛,痰熱上擾所致虛煩不眠,頭暈止眩,胸悶、口苦、嘔吐等癥,以此方隨癥化裁,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癥,每收良效,舉驗案如下:
1、心肌梗塞
李某,女,46歲,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后,身體漸豐腴,自覺胸悶、胸痛,血壓波動在22/13KPa~24/15KPa之間,心電圖顯示下壁心肌梗塞,就診前幾天因勞累,宿痰發作,口服地奧心血康、消心痛效果不顯,仍胸悶,心前區疼痛,氣少,大便不爽,舌胖有齒印、苔黃膩,脈弦滑,診為胸痹,治以燥濕化痰,活血化瘀,方以溫膽湯加減。藥用:姜半夏、茯苓、枳殼、薤白、竹茹各10g,丹參30g,降香、陳皮各10g,炙甘草5g,焦山楂20g,先后共服30余劑,隨訪4年余心肌梗塞未復發。
討論:心肌梗塞多屬中醫之“胸痹”、“心悸”、“真心痛”范圍,常因脾虛失運,痰沖中阻,胸陽不振,氣機阻滯所致。故用半夏、茯苓、枳實開結除疾,薤白溫通心阻,竹茹清化痰熱,痰瘀困源,故化痰中加丹參,降香,山楂活血化瘀,多方共奏化痰通阻,活血化瘀之功。
2、腦震蕩
陳某,男,42歲,就診前1周因工作時不慎,頭部被磚頭擊傷,當即昏迷2分鐘,清醒生頭暈,伴著惡心嘔吐,經當地醫院檢查,診為腦震蕩,輸液3天后,頭痛減輕,但仍頭暈如坐舟中,時有惡心,心煩多夢。舌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膽和胃,寧心化痰,方以溫膽溝加味。藥用:姜半夏、茯苓神、枳殼、陳皮、竹茹各10g川連5g,龍齒(先煎)20g澤瀉20g。
服藥7劑,頭昏發作減寐安。繼以上方加棗仁,連服10余劑,諸恙消失。
討論:本案聚受外傷,氣機失調,升降逆亂,血運不暢,神明蒙蔽。故現頭暈、惡心、嘔吐心煩多夢。治以溫膽湯宣暢氣機,加黃連,澤瀉泄君相之火,加龍齒,酸棗仁寧心安神,主方配伍適當,療效事半功倍。 加味溫膽湯治療陰吹
2007年1月10日 中國中醫藥報 第2665期
趙益人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陰吹之病最早記載于《金匱·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篇》:“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什么是“陰吹之病”呢?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也有同樣記載。尤在涇云:“陰吹,陰中出聲,如大便矢氣狀,連續不絕,故曰正喧,谷氣實者,大便結而不通,是陽明下行之氣,不能從其故道,而乃別走旁竅也。”
陰吹之癥,臨床上甚為少見,報道亦不多。2006年8月17日,一位張姓老婦,78歲,嘉定區豐莊人,經病友介紹,前來就診。主訴:患陰吹,如肛門排氣狀,斷續不絕,已發病一年余。多方求治未效,心神為之不寧,導致長期失眠。偶有大便溏薄,苔薄膩,脈細弦。作者認為此乃“怪病”,“怪病”多痰,從痰論治。在上為痰,痰蒙清陽;在下為濕,濕阻下焦,以自擬加味溫膽湯治之。方用:陳皮、制半夏、茯苓、姜竹茹、枳殼、淮小麥、夜交藤、酸棗仁、合歡皮、一枝黃花、馬鞭草、椿根皮、敗醬草、大棗等。服藥一周,再來復診,主訴夜寐已安,陰吹消失。因思上方已合,仍守原方,為鞏固療效,先后服藥月余,隨訪未見復發,而終止治療。
陰吹之病因病機尚未定論,有人認為是直腸-陰道瘺,即是由于直腸和陰道之間存在著異常通道(瘺管)。當肛門排氣時,小部分氣體通過瘺管進入陰道,然后排出氣體,其發生原因可能為先天性或后天性,本病例與瘺管不符;從中醫另一觀點推論,此病產婦多,氣血耗傷,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亦為造成此病原因之一??赡芮鄩涯陼r期生育過多,造成陰道壁肌肉松弛,失去彈性,加上外陰二側大小****,因年老而萎縮,不能緊蓋陰道口,使空氣能隨氣壓改變而自由出入,乃致陰吹。
除此之外,陰道內細菌感染如厭氧菌、產氣桿菌、陰道滴蟲等等,當其繁殖過程中也會產生氣體,并存于陰道內,當體位改變或腹壓增加時,使陰道內氣體排出體外,而產生陰吹。
此例患者,久治不愈,乃心神不寧,夜寐不安,乃是痰蒙清竅,故采用溫膽湯合甘麥大棗湯,又加用清熱解毒藥、清化下焦濕熱藥、抑菌消炎之品,獲奇效。 溫膽湯治驗三則
2006年12月21日 中國中醫藥報 第2656期
陳國華 四川省成都郫縣
幽門梗阻案
李某某,男,30歲,已婚,工人。1985年8月3日初診。
患者食后兩小時左右即吐已10余日,曾服西藥數劑罔效。上消化道飲食****診斷為“幽門梗阻”。今診,其吐出者,為食物也。且伴上腹隱痛,不思飲食,口中乏味,心煩口苦,大便微結,苔黃膩,脈沉稍數等。此乃肝熱挾胃中濕滯之候。應清肝化濕,和胃止嘔。藥用柴胡、枳實、厚樸、火麻仁各15g,白芍、木香、陳皮各12g,紫蘇9g、黃連6g,萊菔子24g。2劑。
二診:藥后病情不減,遂書方如下:柴胡、竹茹、枳實各15g,白芍、茯苓、陳皮、半夏各12g,柴蘇9g,黃連6g,甘草3g。2劑。
三診:嘔吐痛除,食增,苔退其半,大便轉常。藥已中病。遂守上方又服2劑而愈。
按:此案初診所以不效者,用藥欠周到也。何以故呢?以方中雖有四逆散合連蘇飲清肝和胃,木香、陳皮、厚樸理氣止痛,但方中苦溫除濕之藥,卻被潤腸藥所牽制,故未取效。二診取溫膽湯四逆散加連蘇飲,清肝除濕,和胃止嘔,遂獲捷效。
舌麻后縮案
張某,男,17歲,學生。1985年7月2日初診。
患者7天前以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而住院,6月28日全愈出院。29日出現舌麻,舌往后縮,稍欠靈活。未治。今診,除上述外,尚有胸脘痞悶,厭油納少,心煩口苦,苔白厚,脈緩等。此乃肝膽郁熱挾痰濕之候。宜清肝膽,除痰濕。藥用竹茹、半夏、蒼術、白蔻、陳皮各12g,枳實、厚樸各15g、佛手9g,甘草3g。2劑。
二診:苔略轉黃,濕漸化熱。遂守上方加黃連6g,連翹15g。2劑。
三診:舌麻消失,舌縮著減,舌質鮮紅,心尖尤甚。此乃濕與熱未盡,心火外露也。遂守上方,并將黃連加至9g,2劑而愈。
按:本例初診辨為肝膽郁熱挾痰濕之候,予平胃散加枳實、竹茹、半夏、白蔻等,未見其效,且略有化熱者,心火內伏也。故二診則守上方加黃連、連翹而病減,心火也暴露于外。三診又加重黃連者,取清心火也。由于藥證合折,故獲滿意之效。
嘔吐脅痛案
唐某某,女,28歲,已婚,農民。1988年7月4日初診。
患者6月23日起病,為嘔哎苦水及食物,日2~3次。嘔前心煩,嘔后即止,飲食納少。未治。3天后,嘔吐加劇,日嘔5~6次,嘔物如前,食量更減,并伴胸脘痞悶之證。前醫藿香正氣水,其病不減,改服西藥治之,仍未取效。今診,尚見右脅下痛,口苦,大便微溏,尿黃少,苔黃膩,脈滑數等。此乃膽經濕熱犯胃致胃氣上逆之候。應清膽除濕,降氣止嘔。藥用竹茹、茯苓、陳皮、半夏各12g,枳實15g,生姜9g,g柴蘇45g,黃連6g,甘草3g。2劑。
二診:嘔止,右脅痛加重,按之痛增。濕熱挾血瘀也。遂守上方郁金、川楝子、紅花各9g,丹參18g。2劑。
三診:藥后諸癥消失,惟納少厭油,苔白膩而已。此乃熱去濕留也。故用平胃散加佩蘭、草果、白蔻、茯苓,2劑而愈。
按:本例初診為膽經濕熱犯胃,投溫膽湯合連蘇飲加味之后,嘔止而脅痛加劇,按之痛增者,濕熱挾瘀也。故二診加活血化瘀之品而熱除痛止。三診,濕邪尚存,故用平胃散加味而收全功。 十味溫膽湯
2006年8月14日 網易社區
藥物組成
黨參 熟地 五味子 杏仁 遠志 半夏 枳實陳皮 茯苓酸棗仁
制劑用法
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口服。
適應病證
適用于小兒多動易驚、膽小怕事、坐立不安、注意力不易集中,伴心悸健忘、睡眠不安、乏力、食欲不振?;蛐愿窆制В匝宰哉Z;或冒險沖動等。
病案舉隅
瞿某,男,9歲,1997年3月初診?;純鹤匀ツ晟闲W后,不專心聽講,愛做小動作,經常搶答,游戲中缺乏耐心,時有危險性動作發生,且屢教屢犯。今年以來,患兒常有不自主的肩膀短暫抽動。經查腦Cr、腦電圖等均無異常。服用利他林稍有好轉,但停藥后癥狀如舊。診見面色偏紅,心神不定,手足不安,言語較多,口苦口干,大便干結,2—3日一行。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方用:制半夏、膽南星、茯苓、遠志各log,柴胡、郁金各12g,竹茹、陳皮各6g,甘草3g。5劑后病情好轉,未再出現肢體抽搐,藥已中病,囑加強精神治療,培養良好習慣,續進10劑,患兒行為已接近正常,后以十味溫膽湯加減調理月余而安。 溫膽湯新用舉例
首都醫藥
羅忠 江蘇省海安縣隆政衛生院 226613 首都醫藥 2000 0 7 5
關鍵詞: 期刊 sdyy 0 47 中醫中藥 fur -->
溫膽湯出自《備急子金要方》由半夏、枳實、竹茹、陳皮、茯苓、炙甘草、大棗組成,為清膽化痰和胃止嘔之良方。原治膽虛,痰熱上擾所致虛煩不眠,頭暈止眩,胸悶、口苦、嘔吐等癥,以此方隨癥化裁,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癥,每收良效,舉驗案如下:
1、心肌梗塞
李某,女,46歲,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后,身體漸豐腴,自覺胸悶、胸痛,血壓波動在22/13KPa~24/15KPa之間,心電圖顯示下壁心肌梗塞,就診前幾天因勞累,宿痰發作,口服地奧心血康、消心痛效果不顯,仍胸悶,心前區疼痛,氣少,大便不爽,舌胖有齒印、苔黃膩,脈弦滑,診為胸痹,治以燥濕化痰,活血化瘀,方以溫膽湯加減。藥用:姜半夏、茯苓、枳殼、薤白、竹茹各10g,丹參30g,降香、陳皮各10g,炙甘草5g,焦山楂20g,先后共服30余劑,隨訪4年余心肌梗塞未復發。
討論:心肌梗塞多屬中醫之“胸痹”、“心悸”、“真心痛”范圍,常因脾虛失運,痰沖中阻,胸陽不振,氣機阻滯所致。故用半夏、茯苓、枳實開結除疾,薤白溫通心阻,竹茹清化痰熱,痰瘀困源,故化痰中加丹參,降香,山楂活血化瘀,多方共奏化痰通阻,活血化瘀之功。
2、腦震蕩
陳某,男,42歲,就診前1周因工作時不慎,頭部被磚頭擊傷,當即昏迷2分鐘,清醒生頭暈,伴著惡心嘔吐,經當地醫院檢查,診為腦震蕩,輸液3天后,頭痛減輕,但仍頭暈如坐舟中,時有惡心,心煩多夢。舌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膽和胃,寧心化痰,方以溫膽溝加味。藥用:姜半夏、茯苓神、枳殼、陳皮、竹茹各10g川連5g,龍齒(先煎)20g澤瀉20g。
服藥7劑,頭昏發作減寐安。繼以上方加棗仁,連服10余劑,諸恙消失。
討論:本案聚受外傷,氣機失調,升降逆亂,血運不暢,神明蒙蔽。故現頭暈、惡心、嘔吐心煩多夢。治以溫膽湯宣暢氣機,加黃連,澤瀉泄君相之火,加龍齒,酸棗仁寧心安神,主方配伍適當,療效事半功倍。 溫膽湯臨床應用舉隅
《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該方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棗8味藥組成,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的功效。筆者在臨床中應用該方加減治療幾種內科疾病,屢獲卓效,現舉案例如下。
1 急性單純性胃炎
患者,男,53歲,2003年6月17日初診?;颊咭虼罅匡嬀坪髮е律细共棵浲?、納差乏力4天來我院內科門診診治。診見:上腹脹痛,納差乏力,氣短,時惡心欲吐、呃逆泛酸,口干口苦,喜冷飲,大便干結;上腹部有壓痛,莫菲征陰性。上消化道鋇餐提示:急性單純性胃炎。西醫診斷:急性單純性胃炎。中醫診斷:胃痛,證屬膽胃不和、痰熱內擾。治擬和胃健脾清膽、理氣化痰、降逆止嘔法;以溫膽湯加減:制半夏10g,竹茹2團,枳實8g,黃連8g,知母15g,花粉15g,陳皮15g,白術10g,茯苓12g,熟大黃8g,生姜6g,大棗6g,炙甘草6g。水煎服,連服5劑,患者已無惡心嘔吐、反酸、口干等癥;氣短、呃逆、大便干結亦明顯好轉,納食增加。效不更方,繼前方再服3劑,患者除仍感乏力、氣短外,其他癥狀消失,考慮大黃、黃連久用傷正氣,遂前方去大黃、黃連,加黃芪15g,黨參15g,以加強益氣健脾之功。再進服5劑,患者諸癥消失;上消化道鋇餐提示:急性單純性胃炎痊愈。
按:本案因患者飲食不節,滋生痰熱,痰熱內擾于膽胃所致。痰熱內阻,致氣機不利,胃氣不和,不通則痛,故患者上腹脹痛、納差;膽胃郁熱,胃氣上逆,則惡心欲吐,呃逆泛酸;氣滯腸道,傳導失常,故大便干結;痰熱內擾,傷于脾,致脾虛,故乏力、氣短、舌質紅、苔白膩、脈細。治擬和胃健脾清膽、理氣化痰、降逆止嘔法,以溫膽湯加減;方中以有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之功效的半夏為君藥,以竹茹清熱化痰、降逆止嘔;枳實行氣消痰;黃連、知母、花粉清熱瀉火滋陰,共為臣藥,佐以陳皮、白術理氣燥濕健脾;茯苓健脾滲濕,使濕去痰消,并佐以熟大黃清熱緩瀉干結之大便,使以生姜、大棗、炙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颊叱跏挤靡陨现T藥,使膽胃之痰熱得以清瀉,后考慮患者本有脾虛,加之久用大黃等清瀉之劑,使正氣更傷,遂去大黃、黃連,加用益氣健脾之黃芪、黨參等藥,再服數劑,使患者既祛除了標實之邪、又固護了本虛,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經此調整,患者病情得以痊愈。
2 梅尼埃病
患者,女,42歲,2003年10月6日初診?;颊咭騽诶酆笞杂X惡心、口干、口苦、眩暈1天來我院內科門診診治。診見:患者形體肥胖,自訴惡心欲吐,口干苦,心煩,眩暈,視物旋轉,頭重如蒙,胸悶、納少、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滑。測血壓為120/80mmHg,頸椎無壓痛。西醫診斷:梅尼埃病。中醫診斷:眩暈,證屬痰濁中阻、郁久化火傷胃。治擬燥濕祛痰、清胃瀉火。方選溫膽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制半夏12g,黃芩12g,天麻12g,陳皮15g,茯苓15g,白術15g,枳實9g,竹茹12g,黃連4g,生姜3片,大棗5g,炙甘草5g。以上諸藥合用,共服9劑,患者病情痊愈。
按:本案因患者痰濁中阻,痰濁郁久而化熱,熱邪傷胃所致?;颊咝误w肥胖,胖人素體多痰,又加之勞累,致使痰濁中阻,濁陰不降,氣機不利,胃失和降,故惡心、納少、脈濡滑;痰濁上擾,蒙蔽清陽,故眩暈、頭重如蒙、視物旋轉;痰濁中阻,日久郁而化熱,傷及脾胃,故口干口苦、心煩、舌苔黃膩。治擬燥濕祛痰、清胃瀉火法;以溫膽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黃芩清熱燥濕瀉火;天麻化痰息風以止眩暈,以上三者共為君藥,用陳皮、茯苓與方中半夏、甘草組成二陳湯,以進一步加強燥濕化痰之功;白術健脾燥濕;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以上5味藥共為臣藥;再佐以黃連加強清熱瀉火之功。此外,以生姜、大棗、炙甘草調和脾胃,調和諸藥。由于該病案中方藥切中病機,患者服藥后得以諸癥皆除,療效頗佳。
3 神經衰弱癥
患者,女,50歲,2003年9月16日初診,訴不明原因引起每晚睡眠<2h,伴胸悶反復發作1年,曾經多方治療,難以根治,今來我院內科門診診治。診見:患者面色無華,精神倦怠。訴每晚不易入睡,即使入睡亦<2h,且易驚醒,時有胸悶、頭昏、頭重、目眩、惡心欲吐,心煩口干苦,納呆,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訴既往嗜食肥甘厚味。經綜合診治,西醫診斷:神經衰弱癥;中醫診斷:不寐,證屬痰熱內擾、心神不寧。治擬化痰清熱和中安神法,溫膽湯加減:制半夏12g,竹茹12g,黃連8g,山梔12g,枳實12g,陳皮18g,茯神10g,酸棗仁10g,炒二芽各12g,神曲10g,生姜5片,大棗5g,炙甘草6g,水煎服,連服15劑,諸癥減輕,無口干苦、心煩及惡心欲吐,但每晚已能睡4h,仍時覺頭昏乏力、納少、氣短??紤]久用黃連,過于苦寒,遂原方去黃連,加黨參12g,白術10g,繼服調整后的方藥15劑,患者病情痊愈。
按:本案因患者痰熱內郁,上擾于心神所致?;颊咂剿厥仁撤矢屎裎?,日久積濕生痰,因痰生熱,痰熱上擾心神致每晚睡眠不足,且易驚醒,心煩;因痰濕壅遏于中,故而胸悶;痰濕上擾頭目,清陽被蒙,故頭昏目眩、頭重;痰熱停滯于脾胃,則氣機不暢,胃失和降,故惡心欲吐、口干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擬化痰清熱和中安神法,以溫膽湯加減,方中以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黃連、山梔清熱瀉火除煩,以上4味藥共為君藥。以枳實行氣消痰;陳皮理氣燥濕;茯神健脾滲濕、寧心安神;酸棗仁養心安神,以上4味藥共為臣藥。佐以炒二芽、神曲以消食和胃;以生姜、大棗、炙甘草健脾和胃,為使藥,以調和諸藥。經服用以上諸藥半個月,患者宿痰內熱已消,諸癥減輕,睡眠增加,后于原方中去黃連,乃考慮黃連性味苦寒,恐服用日久,傷及脾胃,遂加用黨參、白術,與前方中茯神、炙甘草組成四君子湯,以加強調理脾胃之功。再服用調整后的方藥半個月,患者病情痊愈。由于本案之方藥切中病機,辨證準確,故患者頑疾得以根治。
(編輯陸 華)
作者單位:443003湖北省宜昌市中醫院 (張先勇) 溫膽湯的臨床應用
2004年11月1日 《現代養生》
溫膽湯首見于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之癥?,F今臨床多用《三因極———病癥方論》之溫膽湯,方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棗組成,較孫氏原方多茯苓、大棗而減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而致的虛煩不眠、嘔吐呃逆、驚悸不寧、癲癇等癥。 許多醫生認為本方確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作用。臨床中,筆者認識到:本方的運用,關鍵是先要抓住主癥,再要辨清兼癥,貴在加減靈活運用。凡病在膽、胃,證見痰熱,臨床表現為口苦、嘔涎、虛煩、不眠、驚悸、癲狂、頭暈、眩暈、舌質紅、苔白膩、脈象弦滑者,均可使用而獲佳效。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療。
美尼爾氏綜合征:證屬肝風內動,痰飲上逆。癥狀表現特點為:頭眩,目閉難睜,視物旋轉,耳鳴耳聾,口苦納呆,惡心嘔吐,臥不能立,睜眼或翻身轉側眩暈,嘔惡更甚,舌微紅,苔厚膩,脈弦滑。治宜理氣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時應合《金匱》澤瀉湯之澤瀉、白術治療,或可加桑葉、白芍、鉤藤、生牡蠣等藥以平肝清熱,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藥以芳香和胃。組方要點是澤瀉量宜大且倍于白術。
神經官能癥:證屬氣郁痰熱上蔽清明。癥狀表現特點為:多愁善感,精神恍惚,胸悶喜嘆息,自言自語,少寐多夢易驚,兩脅脹滿,納呆口苦,肢倦乏力,舌淡紅,苔膩,脈弦滑或細。治宜清熱化痰,疏肝理氣,使用本方時應合柴胡、香附、石菖蒲、郁金、遠志等疏達肝郁、開竅安神藥物,或可再加膽南星、栝樓等藥以加重化痰之力。
癲癇:證屬痰涎擾亂神明。癥狀表現特點為:急躁易怒,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口苦納呆,肢體困倦等。發作時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關緊閉,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質紅,苔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鎮痙熄風安神,使用本方時應加鉤藤、僵蠶、全蝎、膽南星等藥以鎮痙熄風,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芍、桑葉、生牡蠣等藥以平肝清熱。失眠者還應再加棗仁、遠志、夜交藤等藥以安神?,F代醫學診斷的癲癇性眩暈、癲癇性頭痛等一些雖無典型的癲癇性發作癥狀,但通過腦電圖明顯確診的患者,只要辨證符合,亦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慢性胃炎:證屬痰濁中阻,胃失和降,脾失健運。癥狀表現特點為:胃脘脹悶疼痛,食欲不振,口苦惡心,泛吐清水,噯氣胸悶,肢困體倦,大便不實,苔膩,脈滑。治宜健脾和胃,理氣化痰,使用本方時應加入焦三仙、砂仁、炒白術、厚樸等健脾利濕藥物。若兼見胸脅脹痛,嘔吐吞酸等肝經火旺之癥,可加入左金丸(黃連、吳茱萸)治療。
結語:溫膽湯是一清熱化痰,治膽、胃病之良方。經書言,化痰必須理氣。所以在藥物增減方面,一是可多加行氣之品以佐之;二是因脾胃為生痰之源,故應稍加入一些培補脾胃的藥物,使痰不生。 (楊堤林) 溫膽湯臨床新用
2004年10月1日 《家庭中醫藥》
溫膽湯首見于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之癥?,F今臨床多用《三因極一病癥方論》之溫膽湯,方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棗組成,較孫氏原方多茯苓、大棗而減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氣化痰,清膽禾口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而致的虛煩不眠、嘔吐呃逆、驚悸不寧、癲癇等癥。許多醫生認為本方確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作用。臨床中,筆者認識到:本方的運用,關鍵是先要抓住主癥,再要辨清兼癥,貴在加減靈活運用。凡病在膽、胃,癥見痰熱,臨床表現為口苦、嘔涎、虛煩、不眠、驚悸、癲狂、頭昏、眩暈、舌質紅、苔白膩、脈象弦滑者,均可使用而獲佳效。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療:
美尼爾氏綜合征:證屬肝風內動,痰飲上逆。癥狀表現為,頭眩,目閉難睜,視物旋轉,耳口烏耳聾,口苦納呆,惡心嘔吐,臥不能立,睜眼或翻身轉側眩暈,嘔惡更甚,舌微紅,苔厚膩,脈弦滑。治宜理氣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時應合《金匱》澤瀉湯之澤瀉、白術治療,或可加桑葉、白芍、鉤藤、生牡蠣等藥以平肝清熱,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藥以芳香和胃。組方要點是澤瀉量宜大且倍于白術。
神經官能癥:證屬氣郁痰熱上蔽清明。癥狀表現為.多愁善感,精神恍惚,胸悶喜嘆息,自言自語,少寐多夢易驚,兩脅脹滿,納呆口苦,肢倦乏力,舌淡紅,苔膩,脈弦滑或細。治宜清熱化痰,疏肝理氣,使用本方時應合柴胡、香附、石菖蒲、郁金、遠志等疏達肝郁、開竅安神藥物,或可再加膽南星、栝樓等藥以加重化痰主力。
癩癇:證屬膽涎擾亂神明。癥狀表現為:急躁易怒,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口苦納呆,肢體困倦等。發作時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關緊閉,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質紅,苔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鎮痙熄風安神,使用本方時應加鉤藤、僵蠶、全蝎、膽南星等藥以鎮痙熄風,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芍、桑葉、生牡蠣等藥以平肝清熱。失眠者還應再加棗仁、遠志、夜交藤等藥以安神。現代醫學診斷的癲癇性眩暈、癲癇性頭痛等一些雖無典型的癲癇性發作癥狀,但通過腦電圖明顯確診的患者,只要辨證符合,亦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慢性胃炎:證屬痰濁中阻,胃失和降,脾失健運。癥狀表現為:胃脘脹悶疼痛,食欲不振,口苦惡心,泛吐清水,噯氣,胸悶,肢困體倦,大便不實,苔膩,脈滑。治宜健脾和胃,理氣化痰,使用本方時應加入焦三仙、砂仁、炒白術、厚樸等健脾利濕藥物,并可加吳茱萸以溫中,或加黃連、黃芩以除熱,或可力口丹參、三棱、莪術以活血化瘀。
結語:痰為諸病之源,善治痰者能治百病,溫膽湯是一清熱化痰,治膽、胃病之良方。經書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化痰必須理氣。所以在藥物增減方面,一是可多加行氣之品以佐之;二是不可濫用甘溫滋補之品;三是因脾胃為生痰之源,故應稍加入一些培補脾胃的藥物,使痰不生。 (楊堤林) 黃連溫膽湯的臨床療效觀察
【摘要】 目的 探討黃連溫膽湯在治療諸多情志異常疾病方面的應用價值。方法 以黃連溫膽湯為基礎方輔以辨證加減調治各類相關疾病。結果 通過對更年期綜合征、神經官能癥、美尼爾氏綜合征、精神分裂癥、癲癇、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的治療,總有效率達86.53%。結論 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以情志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有良好療效。
關鍵詞 黃連溫膽湯療效觀察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06-8106(2004)12-1153-02
黃連溫膽湯是以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溫膽湯為基礎逐漸演變發展而來,我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用于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精神分裂癥、神經官能癥、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癲癇等多種疾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260例,采集時間為1996年3月~2003年3月。其中更年期綜合征102例,神經官能癥98例,美尼爾氏綜合征46例,精神分裂癥8例,癲癇4例,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2例。女156例,男104例。
1.2 治療方法
1.2.1 基礎方組成 黃連、半夏、陳皮、茯苓、膽南星、竹茹、枳殼、丹參、郁金、菖蒲、酸棗仁等。
1.2.2 加減方法 氣虛體弱加黨參、黃芪;濕滯納差加砂仁、內金;肝陽上亢加龍骨、牡蠣;氣滯便干易枳殼為枳實。
1.2.3 服用方法 每日1劑,水煎服,每劑煎2次,共取汁400ml和勻,平均分兩次早晚服用,10天為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1年內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1.4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黃連溫膽湯的臨床療效 例
2 典型病例
2.1 神經官能癥 患者,女,42歲,干部,2001年4月初診?;颊哂谌朐呵?年因單位某事件受精神刺激,自此出現心悸、失眠、頭暈,尤以入睡困難,寐而易醒,依賴“安定”方能入睡,且用量由每晚5mg增至15mg。精神憂郁,食納欠佳,月經紊亂。查舌質淡,苔白膩,眼眶周圍黑暈。證屬氣機郁滯,痰火內生。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予谷維素40mg,口服,1日3次,中藥仍投以黃連溫膽湯,10劑后,自訴睡眠已明顯改善,安定減至每晚7.5mg,月經來潮。囑其停用安定,繼續服藥觀察1周,睡眠基本正常,遂告出院。
2.2 精神分裂癥 患者,女,12歲,學生,1998年2月19日初診,患者1月前因不慎從二樓墜下致骨盆骨折,此后出現神志混亂,不避親疏,笑罵無常,打人毀物,經診斷為“精神分裂癥”。來我科就診時患者面紅亢奮,言語錯亂,由家人扶持。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證屬驚恐傷神、氣機逆亂,痰火內生、清竅受蒙所致。治以祛痰開竅、解郁化痰。方選黃連溫膽湯,守方治療6劑,神志已清,惟感倦怠乏力,食欲欠佳。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緩無力。知是邪氣將盡,正氣受損,前方加入黨參、黃芪等補氣藥以善后,再5劑后患者痊愈,隨訪2年無復發。
2.3 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 患者,男,62歲,2001年10月就診。患者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已3年,入院時表現為言語含混不清、無故嬉笑、反應遲鈍、肢體運動遲滯、不能自主進食,舌紅,苔薄黃微膩,脈小滑數。本例入院時辨證屬肝膽氣郁化火、上擾清空、瘀血阻絡。因患者有“原發性高血壓”病史20余年,我們在應用西藥平穩降壓的同時,以黃連溫膽湯為主方,其中丹參用量增至30g。用藥8劑后,患者精神狀態明顯好轉,表情自主,可緩慢正確對答,舌苔轉為薄白。再4劑中加入膽南星15g,枳殼易為枳實,服后自覺神情氣爽,行動自如,可自主進食,生活基本自理。繼續調服6劑,隨訪至今再未復發。
3 討論
本方所治諸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發病特點:情志因素,故在臨床上多見情志異常的表現?!端貑?#183;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分析病機:其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調暢情志。張介賓《類經》曾指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怒動于心則肝應。”情志活動是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有賴于氣血的正常運行。肝氣郁滯不暢,疏泄不及,導致血瘀。“血者,神氣也”。血瘀反過來又可導致神志的改變。其二,異常情志活動所致的肝郁氣滯,影響脾胃運化,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蒙清竅,可致瘀阻絡脈,痰瘀互結,則發生腦血管病變。黃連溫膽湯是由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溫膽湯演繹而來,具有清熱、化痰、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枳殼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安神定志,郁金、菖蒲開竅醒神,黃連瀉心火,酸棗仁養心安神。諸藥配伍,輔以加減法,更顯本方靈活精巧。從現代藥理分析,黃連可直接擴張血管;郁金可減輕主動脈及冠狀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及脂質沉積;陳皮、茯苓可增強心臟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對冠狀動脈有擴張作用;棗仁、丹參、茯苓、菖蒲均具鎮靜安神之功。諸藥相配,與現代醫學中治療上述疾病的幾條基本原則———擴冠、改善微循環、鎮靜安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也提示本方在器質性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中潛在的可行性、優越性。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積累病例和臨床的觀察與探索。值得提出的是:在治療與情志相關的疾病時,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不可有所偏廢,在我國傳統醫學中,心理治療居 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須了解、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進行疏導,使其心境平和愉快,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737100甘肅金昌金川集團公司職工醫院中西醫科
(編輯元 紅) 黃槐溫膽湯
王自敏,女,1938年出生,河南開封市人。歷任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腎病內科主任、腎病研究所所長、河南省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醫腎病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現為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腎病內科名譽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zhengfu特殊津貼。
王自敏1962年河南中醫學院本科畢業后,在中醫臨床科研崗位上工作40年,治學嚴謹,博采眾方,擅治腎病,對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糖尿病腎病、泌尿系感染有顯著療效。近十幾年來對急慢性腎功能衰竭進行了深入研究,有獨到見解,首倡慢性腎功能衰竭“虛、濁、瘀、毒”四大病機,臨床中緊扣病機,選方遣藥,采用優化綜合療法,總結出治療本病的六則治法:扶正固本,兼護衛氣;標本兼顧,祛邪為先;和胃降濁,清熱化濕;活血化瘀,通脈解凝;選藥性平,調和陰陽;內外結合,綜合治療。提倡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內服藥與外用藥相結合,研制出治療腎病的系列方藥,如治腎Ⅰ、Ⅱ、Ⅲ號和救腎膠囊、尿威沖劑、腎衰灌腸Ⅰ、Ⅱ號。撰寫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編《中西醫結合腎臟病診療學》、《中西醫臨床腎病學》專著兩部,獲省廳級科研成果獎五項。
組成: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制大黃6克,生槐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甘草6克,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功能:和胃降濁、清熱利濕。
主治: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引起的胃腸道癥狀,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
用法:上藥清水浸泡30分鐘,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合并2次藥液,濾取藥液500毫升,餐前服用250毫升,日服2次,每日1劑。
方解: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于祖國醫學中的“水腫”、“癃閉”、“關格”、“溺毒”、“虛勞”、“噦逆”的范疇。其病因錯綜復雜,多由外感、內傷、勞倦、中毒、失治、誤治等引起。腎功能衰竭后人體各臟腑功能紊亂,濕、熱、濁、毒蓄積體內,影響脾胃功能,使脾失健運,胃不和降,出現納差腹脹、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本方適用于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引起胃腸道癥狀,癥見納差不欲食,惡心嘔吐,噯氣呃逆,舌苔白膩,舌質淡紅,脈細,證屬濕熱濁毒壅盛者。
本方由溫膽湯去枳實加大黃、生槐花、白花蛇舌草而成,故名黃槐溫膽湯。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疾消;竹茹清熱化痰,止吐除煩;大黃苦寒瀉下,可通腑降濁、泄熱解毒、活血祛瘀;生槐花、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甘草、生姜、大棗益脾和胃,協調諸藥。上述藥物和胃降濁,清熱利濕,清除體內因腎衰而蓄積之毒邪,改善胃腸道癥狀。
臨床運用:若胃脘脹滿、噦逆較重者加砂仁、白叩;腹部痞滿、大便干少加枳實、厚樸,此二藥與方中大黃共用乃小承氣湯也;舌質淡紫、身有紫癜為瘀血阻絡,加丹參、雞血藤;頭痛、血壓偏高加鉤藤、夏枯草;尿素氮、血肌酐持續升高加六月雪、蒲公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北海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