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股市悲喜各半。如果用滬深300指數衡量,下跌了12.51%,位列全球倒數第二,無疑是慘淡的。但是,如果用中小板指衡量,市場上漲了21%,還是稍感欣慰的。流通市值上漲了27.77%,本身也不算熊市。
2010年A股市場給我們的提示,主要不是市場總體漲跌幅度大小,而是其明顯的結構特征:大盤股從年初熊到年底,中小板持續走強。市場的這種格局已經持續了兩年,今年更加明顯而,究其原因,還是經濟轉型造成的。 有人說中小板股票是惡炒,早晚會暴跌。這一點我不完全同意。我們看到,盡管中小板指逆勢上漲近28%,但這個板塊的市盈率還是從年初的46倍降到了41倍,市場的估值水平沒有提高。這表明,盡管個別的中小板公司可能業績注水,但多數股票的估值,與其自身的業績增長還算匹配。 大盤指數的下跌有兩個因素促成:一個是傳統大盤股的業績增長明顯變慢,另一個是機構資金比例開始下降。投資機構的資金盡管總量很大,但是比起解禁后的大股東來,還是小巫見大巫。投資者結構的變化,使得大盤藍籌股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進行莊股式的過度炒作,小盤股的約束還稍小一點。 大盤藍籌行情的主要影響因素在于貨幣政策,不是存量資金是否夠用,而是增量資金是否能夠激起足夠的浪花,顯然,2010年確實沒有這個條件。于是,這一年大盤股的行情難看,上證指數難看,滬深300亦然。 中小板、創業板是2010年行情的靈魂所在,漲幅超過一倍的股票比比皆是,但是能夠吃足行情的人不多,主要是思維一時半會兒沒轉過來——很多人期盼出現風格轉換,炒一段小盤股就換到大盤股,大盤股漲不起來就再換回小盤股。地產股的境遇也差不多,主流機構以業績強勁和估值偏低為由,炒作了三、四波,最后還是以19%的跌幅深度套牢。這提示了我們一點:炒股票要看大方向,看產業前景,短期財報并不重要。 2011年的前景如何呢?首先,銀行股還是難以出現好的表現,因為貨幣政策從寬松到正常意味著緊縮的趨勢,這種情況下大盤股是很難全面走強的。其次,中小板開始老化,增速會降低,體系內的分化也會加劇。第三,考慮到歐洲的麻煩和匯率的詭異,明年將會是一個無趨勢的市況,至少在前半年,大家很難建立明確的預期。沒有預期的市場必定是個紊亂的市場,機會都是跌出來的。 基于如上判斷,我認為:2011年上半年選時重于選股,最大的市場機會在上半年,但把握時機的難度相當大,不是過早進入,就是錯過良機。下半年也存在機會,但主要是個股的機會,大盤的機會不是很明顯。 不管二月以后市場如何難看,一月份還會有一波持續性反彈。雖然這是個不太大的機會,但對于2011年的平淡行情而言,蚊子再小也是肉。倉位控制在50%以下,機靈的人還是可以玩兒一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