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1期《七彩語文 教師論壇》薦讀 古語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撇開其中悲秋傷懷的感慨,它將人的生命比作植物的成長,可謂是抓住了二者根本的相似之處,那就是,人與萬物的生命一樣,都要經歷自然成長、發展的過程。然而,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基礎教育,揠苗助長的愚蠢行為卻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讀葉圣陶先生關于教育的比喻,江蘇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養對象、特級教師、常熟實小的薄俊生校長在卷首語中感嘆:教育,就是要讓學生自己成長。透過孩子弱小的外表,教師要看到他們蘊藏的強大潛力,給予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給予必要的扶持、修剪,唯有讓學生自己成長,并長成自己,他們的生命才是真實自然、舒展美麗的。(《讓學生自己成長》) 要給孩子們自由成長的空間,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符合時代需求和實際需要的教育觀、教材觀,要在探索中創造,形成獨具個性并充滿教學智慧的教育風格。本期《七彩語文教師論壇》將與您一同領略諸位老師的教育風采。 考慮到小學生獨特的身心特點,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先生說:語文教育要提高效率,出路就在于“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把教學精力投注到最基礎的能力上,放到影響孩子一生的好習慣的培養上。學生的基礎打得越牢,以后成長的后勁越足,長成棟梁之才的可能越大。(《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新時期,課改大潮下,為更好地實施教育,教師積極轉變角色已成為必然。但在急劇的轉變中,要警惕“過猶不及”,防止走下“神壇”的老師們,在世俗的洪流中,去除了“為人師表”的深刻內涵。南京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周彥老師在《新課程視野中教師角色轉變的反思》一文,對相關的社會現象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讀來讓人警醒、反思。 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好教材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恰當地解讀教材就成為老師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喬煒老師解讀教材時注重兒童經驗,看到兒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獨特的認識事物的方式,有已積累的知識、情感,面對這樣活生生的人,教師唯有從兒童經驗出發來開發教學,才能使文本的內容在兒童的世界里得到印證,獲得新生,才能使兒童在與文本的共鳴中獲得感悟與積淀。(《基于兒童經驗的教材開發》)顧麗芳老師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出發,通過解讀《最后的姿勢》一課,展示了語文教師應有的教材觀:應有對語言的品讀、把握,這是對語文工具性的堅持;應有對文本思想的領悟,這是對語文人文性的引領;應有聯系生活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應有適度拓展,實現用教材教…… 教學是科學,是藝術,更是師生心靈的契合與交融,為此,教師的心血與智慧灌注在閱讀、習作等各個環節中,一點一滴教學閃光的背后,是教師生命成長,成就自我的足跡。陸麗琴老師“善舍”,舍出了時間,舍出了講臺,舍下了架子,于是在她的閱讀指導課上,學生有了“思”的權利,有了“講”的機會,也找到了學習主人的感覺,“舍”換來的是學生成長的精彩。應美華老師善思,她從一位老師的課堂上,隨機鎖定一位學生,以定點觀察的方式,記錄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表現,努力探索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反思“教”如何適應“學”的需求。丁宏喜老師指導學生習作頗有見地,在他的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能言之有序,又言之有物地書寫自己的思考與體會。楊平老師的語文作業獨具匠心,面對一幫“麻辣”學生,他設計了一系列的“麻辣”作業,使這個往日單調的教學環節變成了吸引人的學習游戲。做楊老師布置的作業,成了學生與老師心靈交流的方式,成了語文學習中的一大享受。其實,楊老師的秘訣很簡單,您不妨也向他學兩招來試試。 教育之根本在于培養人,這個“人”包括學生,也包含老師自身。為了促進學生自我成長,又長成富有個性的人,還需要老師解放自我,在探索與實踐中進一步形成創造性的教育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