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職權,他定的法律連他的兒子、侄子和最親近的朋友犯了法也一樣懲罰。諸葛亮信奉申韓法術,法令嚴明,賞罰必信。不論何人犯法,都嚴懲不貸。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敗,亮流涕將其處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諸葛亮治蜀很嚴,這種嚴是嚴明,不是嚴酷。所以他處罰別人,被罰的人沒有什么怨言。比如李巖就是“雖死無怨”。嚴而明,是他讓大家信服的原因。嚴而明之后便是誠而信,他對人有一定的信任,但是如果出了問題,他一定嚴加懲罰,決不寬待。有人認為他是法家作風,不是儒家。
諸葛亮的領導風格混合了儒家、法家的特點,實際上,漢朝時法家和儒家已經混合得很厲害了。他強調人為,看重事功。諸葛亮堅持與孫吳的聯盟,并多次進行北伐,雖苦心籌謀,企圖消滅曹魏,恢復漢室,但都未能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蜀漢地方太小,這就像企業的市場太小,沒辦法以這樣少的客戶和強大的對手競爭。
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呼風喚雨的諸葛亮不是歷史上的諸葛亮。陳壽在《三國志》中說用兵、將略非諸葛亮所長,這就和《三國演義》很不一樣。在小說里,諸葛亮是用兵如神的。陳壽說諸葛亮真正的長處是治國。諸葛亮退兵后,曹魏的司馬懿去參觀諸葛亮的營壘。古代駐軍做飯要搭灶,根據灶的布置就能夠知道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司馬懿看到,諸葛亮軍營的布置井然有序。
諸葛亮治蜀很成功,成功得簡直具有某種傳奇性。以至于到現在還有這樣的傳說,老輩的四川人愛在頭上裹塊白布,是在給諸葛亮戴孝,這個孝一直戴了一千多年。諸葛亮留下的制度直到蜀漢亡掉仍然存在。他的那套制度、規范維持時間很長,任何取得四川盆地統治權的力量都離不開這套規矩。四川大族不能像江南那樣囂張,讀書很受重視,文化氣氛很濃。
王導和諸葛亮有很大的不同。他是東晉開國的功臣,就是在他執政期間,脆弱的東晉小朝廷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立國時期。王導是瑯琊臨沂人(在今山東臨沂的北面)。瑯琊王氏是山東士族之冠。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王導勸瑯琊王司馬睿(后來的晉元帝)回封國。后來司馬睿移鎮建業(即建康),成為江南的最高軍政長官。王導為其謀主。江南的顧、陸、朱、張、沈、周等地方士族,輕視避難南下的“傖父”(南人對北人的戲稱),而司馬睿又是晉皇室疏屬,聲望不高,甚至江州刺史華軼也不肯聽命。王導除選取避難南下的名士為屬官外,首先勸司馬睿虛心吸引各方人士,特別是優禮江南士族以維系人心。乘三月初三舉行重大典禮的機會,司馬睿乘肩輿出游,盛具威儀,而王導、王敦和其他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都騎馬隨從,以提高司馬睿的威望。同時王導竭力籠絡江東士族,主動拜訪江南首望顧榮、賀循,司馬睿命他們參與軍府政事。榮、循應命,轉相薦引江南的其他名流,司馬睿才得以站穩腳跟。王導外倚揚州刺史王敦的實力,內則利用荊州揚州局勢穩定、戶口殷實的經濟條件,協同江南士族,希圖一起“戮力王室,克復神州”。司馬睿視王導為蕭何,朝野號為“仲父”。
西晉滅亡后,司馬睿即晉王位,任王導為丞相。次年,晉王稱帝,百官朝賀,命王導升御床共坐,他再三固辭。由于在東晉政權的建立過程中,瑯琊王氏翼戴之功居多,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后來王導的哥哥王敦從荊州舉兵反晉,有大臣勸晉元帝誅滅王氏。王導帶領昆弟子侄二十多人,每晨入朝請罪,元帝始終沒有加以處罰。元帝死后,明帝即位,王導受遺詔輔政;明帝死,他又和庾亮等受遺詔一起輔佐幼主成帝。蘇峻起兵,建康被焚。叛亂平定后,朝中的一些大臣建議遷都,王導則主張鎮之以靜,力排眾議。他歷任元、明、成三帝丞相,穩定了東晉的偏安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