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的成長 從情緒的流動和認知開始
![]() 一個4歲的男孩把腳搭在一棵小樹上系鞋帶,小樹晃動了起來,一個小女孩跑過來憤怒地說:“難道你不知道樹是有生命的嗎?你在傷害他!”小男孩放下腳也憤怒地說:“我沒有傷害他的生命,我只是傷害了他的健康!”說完便大哭起來。 老師走了過來問:“發生了什么事?” 小男孩傷心地說:“我現在不想說,我想到那邊待一會兒,然后再說!” 小女孩點點頭,和老師一起等待獨處的小男孩。小男孩回來時,已經釋放完了憤怒的情緒,并找到了自己憤怒的原因,完全平靜了下來。小男孩獨處的時候,小女孩也同時在做自己內在的工作。于是無須老師說任何話。他對小女孩說:“我是傷害了小樹,但是你的態度傷害了我!” 小女孩回答說:“我太急了,而且很生氣。我應該對你好好說。對不起!”小男孩說:“我原諒你了!” 然后小男孩走到樹前,認認真真地對樹說:“對不起!” 這個過程就是坦然面對的過程。孩子們先在自己的內在理清、過濾、和解;再去和當事人一致溝通,然后釋然,正確處理,最終達到和解。這是維護每個人心理的界限,是維護人與人關系的界限,是維護其他生命的界限。情緒不成熟時就容易像洪水一樣泛濫,很快地吞沒自己,也吞沒別人。界限,是理性的某一點的邊界,而情緒成熟了,才有理性可言。情緒成熟,或者生命內在的成熟,就是我們把握了分寸,在任何一點上不傷及別人,也不傷及自己。里里外外,坦坦然然,這就是我們通常稱為的“尊嚴”,自己的尊嚴、他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尊嚴。上升到精神的層面,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的、動物的、植物的生命都需要得到尊重。尊重原有的生命特征,這就是法則。自我的創造,就是精神胚胎依靠發生在現實中的所有事件不斷地了悟、內化著真理、法則、尊重和愛,然后讓這些像水一樣流進孩子的身體中,并將它們牢固地內化在孩子的每一個細胞中,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流淌的過程。 這是一位孩子家長的目睹經歷,她感慨萬分地告訴了我們。而我要說的是:這是孩子自己處理自己情緒的過程,沒人教他這么做。無論生命多么弱小,只要不被強制性的馴化,他們就會天然地領悟真理、法則和愛,就像兔子會打洞尋找胡蘿卜、松鼠會爬樹尋找堅果、蜜蜂會尋找花朵采集花蜜一樣。人自身就需要,需要愛、公平和尊重,需要知道真相,我們只要保證每個人的需要權利都是一樣的,僅僅這一點就足夠了。也就是這一點,使我們擁有了像兔子會打洞那樣的天性。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規則和平等,“教育”只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關注和認同兒童的情緒以及各個部分。而管理情緒和與人溝通的藝術是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發生的故事創造和發展出來的。 兒童在這種自由中成長,這是解決有關內在心靈世界的界限和規則問題的方式。不讓任何人到你的內在世界里隨意殺戮或者行使暴力,也不可以去他人的內在世界里殺戮或行使暴力。就像你的家,由法律保護你的財產不受侵犯。但內在心靈世界的糾紛,必須依靠你自己在你的內在世界建立秩序,依靠內在各部分的成熟,依靠自我的誕生和成長。 這樣的成長,可以使我們有幸躲過權力斗爭,讓我們成長為一種“新人”,創造出人與人關系中的“新文明”,幫助我們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 兒童應該擁有自己面對和處理情緒的自由和空間。 我們如何處理那些不被別人理解或接納,并且被理所當然地認定是負面的事情和情緒呢(情緒真有負面的嗎)?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呢? 我們都期望看到一個孩子成年后的狀態:他是否能不受情緒的困擾,他因情緒而會發展出怎樣的情感,又會得出怎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他是否能善待自己。 我和九九媽媽交談,九九不斷地叫著媽媽,媽媽生氣地轉頭說:“大人正在說話哪,等一會兒!”九九氣哭了。我和九九媽媽協商,建議她先照顧孩子。于是九九媽媽蹲下對九九說:“媽媽很愛你!但是,媽媽有重要的事情要說,你等媽媽一會兒好嗎?”九九停止了哭泣,說:“媽媽,我不生氣了。但是,我還是很傷心!” 我笑了起來。一個4歲多的小女孩可以把自己內在的情緒已經分辨得如此清晰而精準。 同樣是九九,成長到5歲時,她可以管理情緒了。一天吃晚飯時她說:“我今天還沒跟晴晴、悅悅玩夠呢!”九九爸爸立刻站起來,打開門,說:“去吧,那你去呀?”說了幾遍,九九委屈地說:“又不是現在。”然后接著說:“你也不用為這么點事生這么大氣呀。”她對別人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都很清楚了。她自知自己的情緒,也沒有掉進父親的情緒中。 QQ的狀態就不同了,他不僅完成了情緒的剝離,而且讓情緒完全獨立了出來,同時他還能清楚地知道伙伴情緒的背后是什么,所以QQ是自由的。 QQ(4歲5個月)微笑著走在前面,同同(4歲)跟在后面,他們一前一后進到校長辦公室,迎面是張校長。 QQ問:“成成來這兒了嗎?” 張校長說:“沒來。”說完看到QQ身后的同同兩眼哭得紅紅的,便問QQ:“同同怎么了?” QQ平靜地說:“我不給她好吃的,她就傷心地哭了。” 張校長說:“你好好安慰她呀。” QQ說:“問題是她覺得我不應該這樣對待她。”QQ一直處在一種安靜和愉快的恒定狀態。同同的情緒似乎沒有影響他。 說完,QQ拉起同同的手,兩人手拉手離開了。他也沒有因為同同的情緒而影響自己和同同的朋友關系。 這是一段成人和孩子從心態和認知上都全然平等的對話。孩子已經無須求助成人,他比成人更加知了事情背后的原因。 兒童時期,情緒狀態是判斷孩子是否正常成長的一個衡量尺度,甚至孩子身體的狀態,也可以通過觀察情緒的“好壞”來判斷。愉悅而平靜的恒定狀態,是保證兒童情緒成長和其他各部分成長的前提。情緒始終沮喪的孩子,他的各部分都有可能停留在原始的狀態,這也意味著他的生活、他的成長可能就是不幸的。成年后他會成為情緒的俘虜,被情緒掌控,這就容易發展為成人的道德問題。 當孩子不愉悅時說:“打死你。”你不會詫異。當成人憤怒時要“打死你”,就在接近違法的邊緣。情緒的原始狀態會使一個成人無常和沖破關系和社會的底線。當然它還要復雜很多。 國際上有些教育工作者專門調查孩子的情緒狀態,統計孩子一天會笑多少次。擁有愉快情緒的孩子,他的成長和發展也總是讓人愉快和放心的。 如果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內在的世界有如此豐富的情緒,我們可能根本就無法認識到它的價值。內在世界的情緒能推動和調解我們創造一個和諧而完整的人,為我們帶來內心的寧靜和幸福,帶來意識的激情,帶來良知和真正的道德,帶來對其他生命的了解和愛。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需要認識星星、月亮、太陽,需要認識樹木、海洋、江河、湖泊、森林和高山,需要認識桌子、電燈、汽車、房子,需要認識書、地圖、學校、圖書館。我們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一部分。我們需要認識高興、憤怒、恐懼、悲傷,需要認識嫉妒、惱火、難過、興奮,需要認識喜悅、愛、快樂和孤獨,需要認識感受、體驗和覺察。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等于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了我們的價值標準。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而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系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并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系。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于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 ——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并以此連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只是我們忽略了它,或者我們自己的這個景觀本身就是一個空白。 小小在大廳里大哭著……老師聞聲趕來問:“告訴老師發生了什么事?” 小小邊哭邊說:“我剛才打他了(手指向一旁的樂樂),我給他道歉,他不原諒我,我太難受了,我要哭一會兒。” 老師試圖安慰小小,“哦!真是件令人難過的事情。他可能太生氣了,他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原諒你,你等待一會兒吧。” 小小抽泣著說:“我太難受了,我要哭一會兒。” 老師說:“好的。需要老師陪陪你嗎?”小小搖搖頭,又開始放聲大哭。小小不需要任何人陪伴,他需要獨自和自己的情緒在一起…… 過了一會兒,大廳里的哭聲停止了。老師又來到大廳想看看小小怎樣了。此刻,小小正坐在另一位老師的身邊說著什么,看上去很放松。 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小小難受了,他準許自己哭一會兒,這就是小小在學著照顧自己的情緒,傾聽自己的情緒。盡管這種照顧方式還比較基礎,但這表明照顧的意識已經在成長了。情緒幫助孩子過渡并接受了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晚上不該這么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我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感受。
——資料來源:籣心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ff7b60100lf0t.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