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詩歌鑒賞題考點分析一覽表
(10年全國卷Ⅰ) 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shù)起數(shù)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jié)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 (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5分) 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作品鑒賞】 劉孝綽(481-539)南朝詩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歲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稱。父劉繪,為齊大司馬,幼小的孝綽“年未志學”,就能“代父草詔誥”。舅父王融,亦齊中書郎,非常欣賞孝綽的聰明才智,常常帶著他拜會親友,被人譽為“神童”。梁武帝時,歷官尚書水部郎,侍帝宴,賦詩七篇,帝嘆賞,累遷秘書丞。昭明太子蕭統(tǒng),令圖工繪綽圖像,懸于“樂賢堂”,以示敬仰。孝綽辭藻,為世所宗,每作一篇,爭相傳誦,有群從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詩與何遜并稱“何劉”。有詩文集數(shù)十萬言問世,可惜失傳。明人輯有《劉秘書集》。 這首《詠素蝶詩》是南朝齊梁之際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譽的劉孝綽所作。此詩曾作為詩歌鑒賞題的材料出現(xiàn)在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全國卷的語文試題中。此詩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寫蝴蝶在風中、花中的飛舞的情況,同時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及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將蝴蝶飛舞的姿態(tài)描寫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詩人僅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態(tài)、情感表現(xiàn)出來,讓人如于風和日麗之時,見蝴蝶隨著蜂兒轉(zhuǎn)于綠蕙叢中,時而避雀隱,時而浴日舞,令人嘆為觀止。聯(lián)系劉孝綽雖然自負才華自視甚高,但一生僅做到秘書監(jiān),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詩中蘊含著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樹欲相依”為全詩主旨。 (10年全國卷Ⅱ)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夢中作①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于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jié)柬,斧已攔掉.回家后發(fā)現(xiàn)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表現(xiàn)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xiāng)的心情。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路暗花迷”表現(xiàn)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jié)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xiàn)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 【賞析】 在古典詩歌中,寫夢或夢中作詩為數(shù)不少。清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曾說陸游的集子里,記夢詩竟多至九十九首。這類作品有的確實是寫夢,有的則是借夢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感情。 歐陽修此詩四句分敘四個不同的意境,都是夢里光景,主題不大容易捉摸,因為詩人在這里表達的是一種曲折而復雜的情懷。 首句寫靜夜景色。從“涼”“月”等字中可知時間大約是在秋天。一輪明月把遠近山頭照得如同白晝,作者在夜涼如水、萬籟俱寂中吹笛,周圍的環(huán)境顯得格外恬靜。“千山月”三字,已經(jīng)空闊,給人一種玲瓏剔透之感。 次句刻畫的卻是另一種境界。“路暗”,說明時間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說“百種花”,則此時的節(jié)令換成了百花爭妍的春天。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寫得如此撲朔迷離,正合夢中作詩的情景。此二句意境朦朧,語言雋永,對下二句起了烘托作用。 第三句借一個傳說故事喻世事變遷。梁代任昉在《述異記》中說:晉時王質(zhì)入山采樵,見二童子對弈,就置斧旁觀。童子給王質(zhì)一個像棗核似的東西含在嘴里,就不覺得饑餓。等一盤棋結(jié)束,童子催歸,王質(zhì)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經(jīng)朽爛。既歸,親故都已去世,早已換了人間。這句反映了作者超脫人世之想。 末句寫酒興已闌,思家之念不禁油然而生,表明作者雖想超脫,畢竟不能忘情于人世,與蘇東坡《水調(diào)歌頭》所說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意境相似。 四句詩雖是寫四個不同的意境,但合起來又是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暗寓作者既想超脫時空而又留戀人間的仕與隱的矛盾思想。 “詩言志“,讀完全詩,寓意就逐漸明朗了。詩人的抑郁恍惚,與他當時政治上的不得志有關(guān)。這詩在《居士集》卷十二,它前后的兩首目錄原注都標明為皇佑元年(1049),可能為同時所作。這時歐陽修還在潁州,尚未被朝廷重用。所以這四句是在抒發(fā)心中的感慨,它的妙處是沒有把這種感慨直接說出。這種意在言外的手法,要仔細體察才能明其究竟。 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曾對此詩作過分析。他認為古人絕句詩一般有兩種不同特點:一種是一句一絕,四句詩是四個不同的獨立意境,如古時的《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鴛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以及歐陽修這詩都屬此類。另一種是“意連句圓”,四句意思前后相承,緊密相關(guān),如金昌緒的《春怨》即是。這首《夢中作》,確如升庵所說,寫的乃是秋夜、春宵、棋罷、酒闌等四個不同的意境,但又是渾然天成,所以陳衍說:“此詩當真是夢中作,如有神助。”(《宋詩精華錄》) 這詩另一個特點是,對仗工巧,天衣無縫,前后兩聯(lián)字字相對。這顯然是受了杜甫《絕句》詩的影響。 (10年北京卷) 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 古風 (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fā)的基調(diào).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結(jié)合全詩,簡述結(jié)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 (2)要點: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解析】既沒考意象,也沒考意境,煉字也沒考,就剩下一個最為起碼的要求--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單刀直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答題公式或者說答題格式對考生的束縛,與之相得益彰的還有基本上跟學生把這首詩講明白的第一小問。可以說,詩歌鑒賞在今年也基本沒有什么難度可言,然而,“答題公式”作為潛在的門徑,對于抵達答案依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越?jīng)]有任何規(guī)約,思路的清晰程度就越能得到彰顯。訓練是否有素,對于考生的答題情況和得分高低依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高三的學生切不要被表象的簡單所迷惑。 客觀題的B 、C、D三個選項中實際上已經(jīng)把主觀題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來了,除了沒說“懷才不遇”這個給分點之外,其他的在選項中都說到了。 主觀題題干提示非常明確,要求考生“結(jié)合全詩”作答,也就是說尾句的意蘊都可以在前面幾句中找到對應的答案,結(jié)合第五句中的“榮華”、第八句中的“無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標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賞析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敗。“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quán)貴當?shù)馈⒉拍苤勘粔阂值幕靵y現(xiàn)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廣闊無邊。③被,覆蓋。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zhuǎn)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xiàn)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xiàn)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quán)貴,棄官還鄉(xiāng),曾作《歸去來辭》。《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diào)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譯文】 我登上高處,望向四周,但見天地間茫茫無際一片,萬物被嚴霜覆蓋著,荒野里吹來一陣陣西風。我感慨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就像那一江東流水,無情的流逝;人間的諸事都像江水波瀾起伏不過在一瞬間。天上的浮云飄浮不定,掩蔽了太陽,掩蓋了它的光輝。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貴、罕見的梧桐樹上筑巢,反而高貴的鴛鴦棲息在多刺的枳棘里。我還是離開這里,回去隱逸吧!我邊走邊彈劍邊高歌《行路難》。 約當天寶三年之秋,李白被排擠出長安之后作了此詩。全詩感慨朝政昏暗,賢愚顛倒,世路艱難之情,表現(xiàn)了詩人老大無成,決心歸隱的憤懣。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詩的開頭就以大氣包舉、氣吞六合之勢,不僅展現(xiàn)出宇宙的廣大無邊和詩人的博大胸懷,而且也隱寓著詩人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和傲岸不屈的氣概,為下文抒發(fā)登高的所見所感,譏刺時政昏暗、賢愚顛倒等事伏根。 “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字面上寫登高所見的景象:嚴霜覆蓋著大地上的山川草木,萬物蕭瑟,秋風肅殺,遼闊的草原(大荒)籠罩著凜冽的寒風;實則象征著那種陰暗壓抑、充滿殺機的政治氣候,猶如嚴霜、秋風摧殘萬物之肅殺、冷酷一般。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這二句則由所見寫到所感。“榮華”、“萬事”,既承上文自然萬物的盛衰榮枯,也指由此而觸動的人生年華的盈虛消長,功名事業(yè)的進退窮通。李白當初奉詔入京,曾經(jīng)抱著滿腔熱情和美好幻想,但李白最終不過是個文學侍臣而已,不但理想無法實現(xiàn),甚至為近臣嫉妒而遭讒見疏,只好自求還山。回顧長安三年的遭遇,面對眼前的大荒流水,詩人不免喟然感慨:人生亦如自然萬物,榮華易逝,有如東流河水一去不反;萬事盛衰不一,有如波瀾之起伏無常。 “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以落日的光輝(徂輝)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為讒邪所惑。以喻人君晚節(jié)為奸臣蔽其明,猶白日將落為浮云掩其輝也。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這兩句典出《莊子.秋水》:“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陸德明注:“鹓雛,鸞鳳之屬也。”又《后漢書.仇覽傳》云:“枳棘非鸞鳳所棲。”詩人運用這個典故意謂枳棘(有棘刺的樹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現(xiàn)在卻委曲鸞鳳去棲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鴛鸞所居,而今卻讓燕雀作巢占據(jù)。“鴛鴦”竟棲身于此,與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強烈的對比啊!以喻賢愚顛倒、是非不分,深刻地揭露了統(tǒng)治者親信奸佞,而壓抑賢才的罪惡。 “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詩人極欲改變這種對比,但無能為力,因而只有“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以示對社會不公的抗議了。“歸去來”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劍歌”,指孟嘗君食客馮歡因未被重用曾彈劍而歌意欲離去事(見《史記·孟嘗君列傳》)。它們已成為封建社會失意者的精神武器。這里詩人滿腔悲憤難平,發(fā)出的憤怒呼聲:吟唱《行路難》歌曲,借以抒發(fā)人生仕途坎坷艱難的悲憤。 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隱微而又顯豁的比興。詩中描寫那風霜肅殺的寒氣,“浮云”、“徂輝”的昏暗,“燕雀”、“鴛鸞”的反常,無不籠罩著一種沉重郁結(jié)的壓抑;而那“登高”遠望的氣概,“漫漫”天地的胸懷,“流水”、“波瀾”的感喟,慷慨悲憤的“劍歌”,仍然掩蓋不住浪漫主義“詩仙”的一腔豪氣。 其次,此詩雖屬古風,然多用對句,如“霜波”與“風飄”而句,寫盡天地空間;“白日”與“浮云”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與“枳棘”而句構(gòu)成賢愚對比。雖平仄不拘,而事類頗對;雖時用典故,卻信手拈來,自然無跡。凡此,皆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不功而工”之妙。 (10年上海秋季卷) (四) 閱讀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題。(8分) [越調(diào)]平湖樂·堯廟秋社 王惲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霹靂①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壤歌亭外山如畫。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注]①霹靂:琴名。 14.簡要描述堯廟社日中的村民活動。(2分) 村民們舉杯暢飲,喜慶豐收;彈琴賽歌,歡聲笑語。 15.對這首散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曲描寫堯廟社日活動情景,展現(xiàn)了當?shù)氐拿耧L民俗。 B.“社壇煙淡散林鴉”暗示了村民舉行祭祀活動的季節(jié)。 C.“山如畫”描寫遠山明麗的風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動。 D.本曲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樸茂的本色。 解析:社祭的活動有春秋兩季,因此,“社壇煙淡散林鴉”并不能暗示出季節(jié),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場面。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個戍日所進行的一種歡慶豐收、祭祀的喜慶活動。能夠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觀多稼”,暗示季節(jié)的應該是這一句。其它選項正確:A 項與 14 題有重疊;C 項對景色的特點及描寫作用的分析概括恰當;D 項所謂“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樸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而顯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暢,真情流露,故稱“清新,樸茂”。 16.“不羨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課本哪首詩中的詩句? 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3分) “不羨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課本哪首詩中的詩句?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3 分) 答案:化用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寫的是隱居之樂,曲作者表達了積極用世的志向和與民同樂的意趣。 賞析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個戍日所進行的一種歡慶豐收、祭祀的喜慶活動。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稱:“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賚送。” 霹靂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寫歡樂的村民又彈琴又唱歌,誰都不肯相讓,琴聲、歌聲和笑語喧嘩聲響成一片。 壤歌亭外山如畫。→贊美擊壤亭外古樸的山野風光美麗如畫。表現(xiàn)了對鄉(xiāng)野生活的肯定和滿足。 朝來致有,西山爽氣,→借用了《世說新語 簡傲》中的典故“西山朝來致有爽氣”,形容堯廟周圍山景、空氣清爽宜人,同時也隱含著作者政令從寬的主張。 不羨日夕佳。→“日夕佳”出自陶淵明《飲酒》詩:“山氣日西佳,飛鳥相與還。(旨在抒寫隱居之樂)”透露出作者積極的入世精神以及安于古風淳厚的僻地而與民同樂的志趣。 此曲寫堯廟祭神慶豐收的歡樂場景,抒寫作者為民謀福,與民同樂的志向,當是王惲出判平陽時所作。 曲中歡樂的場景描寫,仿佛又將人們帶回到堯舜時那風調(diào)雨順,萬民富足,世風淳厚的年代。用晉人故事來形容堯廟周圍空氣清爽宜人,也暗含著政簡人和,無為而治的意味。誠能如此,也就不必學淵明吟唱“山氣日夕佳”的歸隱詩句了。此曲用典多,遣詞雅,意蘊含蓄,在元曲中別成一格。 王惲(1227-1304),字仲謀,號秋澗。衛(wèi)州輝汲(今河南汲縣)人。曾任國史編修監(jiān)察御史等職。《元史》卷一百六十七有傳。中統(tǒng)元年(一二六○)姚樞宣撫東平,辟王惲為詳儀官,擢為中書省詳定官。二年春轉(zhuǎn)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世祖至元五年(一二六八)遷御史臺,后拜監(jiān)察御使,九年授承直郎,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二十九年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加通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大德八年(一三○四)卒,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謚文定。著有《相鑒》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秋澗先生大全集》一百卷。王惲為元好問弟子,為文不蹈襲前人,獨步當時。其書法遒婉,與東魯王博文、渤海王旭齊。 (10年廣東卷) 1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闌:阻隔;阻攔。 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1) 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3分) 答案一:隔,隔斷、阻隔之意。詩人身處江西,目光被樹阻隔而難望見江東。同時,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東。一語雙關(guān),增強于江東留戀之情。 答案二:①(客觀)視覺的阻隔:江水、煙樹隔斷歸路;②(主觀)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無法傳遞。 答案三:上片前兩句實寫遠望不見江東路,引起后兩句夢中相見慰幾回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相見反襯了現(xiàn)實中的孤獨。下片前兩句實寫燈前寫信無人傳,引起后兩句尋得大雁傳信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斷烘托了現(xiàn)實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1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煉字)。煉字類題目一般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該字的字典義+臨時語境義,該字使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效果,該字所傳遞的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隔,隔斷、阻隔之意。詩人身處江西,目光被樹阻隔而難望見江東。同時,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東。一語雙關(guān),增強于江東留戀之情。 (2) 請從虛實關(guān)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案一:上片:詞人觸景生情,實寫江邊目光阻隔感受,虛寫夢中回到江東。抒發(fā)不忍離去之愁。下片:詞人實寫燈下寫書信,虛寫希望大雁捎帶思念,卻是節(jié)令已過。流露濃重的牽掛不舍愁緒及深深的無奈之情。 答案二:整首詩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相思之情。詞的下片寫抒情主人公燈前寫信的細節(jié),是實寫;寫抒情主人公“寫了書”又“沒人傳”,“尋得雁”又“秋將暮”的內(nèi)心活動,是虛寫。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把一個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復雜的心理刻畫得細膩感人。 答案三:整首詩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抒情主人公佇立“西頭”,隔著“江水”“煙樹”遠眺“江東路”的情形,是實寫;“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是虛寫,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與親人團聚,便希望通過夢境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這樣的愿望似乎可以沖破時空、跨越大江。通過虛實相生的手法,刻畫了一個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析】2題考查對詩歌主旨的解讀。詩歌鑒賞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高度精煉性和表意的豐富性往往是通過省略、倒裝、跳躍等形式完成的。其次,要堅持三看:①看題目。不少詩歌的題目就概括了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或者提供了感情基調(diào)。②看作者。如果是熟悉的作者,我們可以回憶該作者的詩歌的風格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③看詩句。我們可以圈出意象、表達情感的關(guān)鍵字詞(句眼),要留意表情達意的形容詞、副詞、顏色詞。詩歌往往先敘事寫景后抒情議論,抒情議論處往往揭示詩歌的主旨。 答案包括三個部分:寫作手法,揭示的內(nèi)容(結(jié)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點,或抒發(fā)(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內(nèi)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應,虛實結(jié)合,先總后分,一問一答) 賞析: 此詞以純真樸實的筆調(diào)抒寫相思之晴。全詞以一種相思者的口氣說來,由不能相會說起,至遙望,至夢憶,至對燈秉筆,終至傳書無由。通過一段連貫的類似獨白的敘述,用“望”、“夢”、“寫書”等幾個發(fā)人想象的細節(jié),把一個陷入晴網(wǎng)者的復雜心理和癡頑晴態(tài),表現(xiàn)得曲折盡致。 首句開門見山,交待出“江水”、“煙樹”等重重阻隔,展現(xiàn)一片蜜蒙浩渺的藝術(shù)境界中,返映出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懷念。她極目瞭望,茫無所見:“江水”、“煙樹”、“江東路”等客觀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晴。“隔”字把遙望一片浩渺江水、蜜蒙遠樹時的失望惆悵的心境呈現(xiàn)出來。“望不見江東路”是這種惆悵晴思的繼續(xù)。接著,作者把特定的強烈的感晴深化,把滿腔的幽怨化為深沉的晴思:“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夢,夢是遂愿的手段。現(xiàn)實生活中無從獲得的東西,就企望夢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遙望中沉思獲得了頓悟:“只有夢來去”,這是一種復雜的晴緒,霧靄蜜蒙的客觀美的襯托下,這種仿佛、模糊的潛意識,渴望離別重逢,只有夢中才能自由地來去:“更不怕江攔住”,從“江水西頭隔煙樹”到“不怕江攔住”是一個回合,似乎可以沖破時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飛到思念中的親人身邊。但這個“夢”還沒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著做。 詞的上片,寫相思者想見對方而又不得見,望不見,只好夢中相會的晴景。而下片通過燈前寫信的細節(jié),進一步細膩精微地表達主人公感晴的發(fā)展。夢中相會終是空虛的,她要謀求實的交流與聯(lián)系。“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以傾訴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深晴,但“算沒個、人傳與”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淵。“直饒尋得雁分付”,“直饒”,宋代語言中,有“縱使”的意思。詞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寫的信無人傳遞,一轉(zhuǎn)念間,鴻雁傳書又燃燒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燈下深晴的書信交與飛雁;然而又一想,縱然“尋得”傳書的飛雁,“又還是秋將暮”,雁要南飛了,因此連托雁傳書的愿望也難達到。由此可知,她寫的信是要傳送到北方去。燈下寫信這一感晴細膩的刻劃,把女主人公的直覺、晴緒、思想、夢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動,“寫了書”又“沒人傳”,“尋得雁”又“秋將暮”那回環(huán)曲折的描摹過程中用“算”、“直饒、還是”等表現(xiàn)心聲的口語化語言,把一個至晴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畫得細致感人,魅力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