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景
北京地區自遼代始稱“燕京。1153年,金代第四任皇帝完顏亮將國都由東北地區的上京遷至燕京,命名為中都大興府。金代第五任皇帝金世宗在瓊華島周邊興建了太寧宮,在香山興建了大永安寺。金代第六任皇帝金章宗將瓊華島和香山等八處景觀命名為燕京八景。清代乾隆皇帝為燕京八景建立了八座石碑。燕京八景可以歸納為“春夏秋冬,日月雨水”,堪稱是北京地區旅游風光的鼻祖。
瓊島春陰 《金史·地理志》記述“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大定十九年建”。金世宗于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將中都東北郊外的湖泊疏浚為太液池。用挖掘的泥土堆積成瓊華島,興建了太寧宮,即今北海公園前身。“瓊”意為美玉,“瓊華島”意為美玉如花的島,是形容瓊華島上堆積的太湖石,這些太湖石來自北宋故都開封的宋徽宗園林“艮岳”。瓊華島上被大量太湖石點綴得幾乎不露黃土,遠望就象是堆滿了白云,所以瓊華島下那座大橋兩端的牌坊,北邊的名為“堆云”,是說天上的白云和島上的白色太湖石交相輝映,宛如仙境,因此這處景觀最早就叫“瓊島春云”。大橋南端的牌坊名為“積翠”,是指團城上邊蒼翠的松柏,那些金代種植的松柏至今還有遺存。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花費2000余兩白銀,在瓊華島建立了一座石碑,正面刻有“瓊島春陰”,背面題刻御制詩篇,前兩句“艮岳移來石岌峨,千秋遣跡感懷多”,就是點明了瓊華島上太湖石的來歷。
居庸疊翠 古人描述北京地區是“左環蒼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軍都山是京城北方的屏障,層巒疊嶂之間,一條長達40華里的山溝是通往塞外草原的捷徑,有三座關口扼守著山溝,南端是南口,北端是八達嶺,中間就是居庸關,因此這條山溝號稱“關溝”。關溝兩鍘都是石頭山,夏季旅行極為炎熱,幸有山上層層疊疊的綠樹為行人帶來寶貴的陰涼。
金世宗喜歡游山玩水,夏季常去塞外的金蓮川避暑,居庸關是必經之路,金世宗的孫子金章宗就是出生于金蓮川,所以居庸關的綠樹給金代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關溝里還有個“彈琴峽”,據說因溪水流淌宛若琴聲而得名。
太液秋風 太液池,自古是皇家園林里的湖泊的美稱。明代將太液池擴大為西苑三海,以北海大橋為界,橋北是北海,橋南是中海和南海。站在北海團城上遙望中海,水上有個亭子“水云榭”,是臨風觀水賞月的佳境,有乾隆皇帝題刻的“太液秋風”石碑。
宋玉《風賦》寫道:“風,起于青蘋之末”,秋風,秋水,都和秋色有關。太液池還是皇家打造的人間仙境,在北海大橋南面,的乾隆皇帝題刻的對聯:“玉宇瓊樓天上下,方壺圓嶠水中央”。神話傳說海外有方壺、圓嶠、岱嶼、蓬萊、瀛洲五座仙山,由大鰲馱著在海面漂浮。后來因為巨人釣去大鰲致使兩座仙山沉沒,余下三座仙山,據說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去尋找那三座仙山。太液池里的瓊華島、團城、瀛臺,也是象征著三座仙山,因此乾隆皇帝的《太液秋風》詩篇也提到了三山和蓬萊、瀛洲:“翠合三山連閬苑,波涵一鏡儼蓬瀛”。
西山晴雪 香山得名,據金代人李宴《香山記略》說是“相傳山有二大石,狀如香爐,原名香爐山,后人省稱香山”。
《金史》記載,金世宗于大定二士六年(公元1186年)在香山建成了大永安寺,金章宗也多次香山游賞和打獵。相傳金章宗打獵,在大永安寺南側休息時夢見射箭,箭落處有泉水涌出,醒來命人依夢境挖掘,果然掘得兩眼清泉,命名為“夢感泉”,后來又叫“雙清泉”。
清代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在香山腳下建成“靜宜園”,乾隆皇帝題寫了“西山晴雪”的石碑,立于香爐的東麓。
金臺夕照 北京地區在周代是燕國的國土,金臺,相傳是燕昭王為重金懸賞招聘人才建造的“黃金臺”。《戰國策》記述,燕國被齊國侵略之后,燕昭王廣招人才,得到了魏國來樂毅,齊國來的鄒忌,洛陽來的蘇代,著名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就是蘇代為燕國游說趙國時講的。燕昭王終于振興了國勢,打敗了齊國,因此“黃金臺”是重視人才的象征,曾得到許多詩人的吟詠。
唐代詩人李白到過燕國故都幽州薊城,他在詩篇里寫道“攬涕黃金臺,呼天哭昭王”。詩人陳子昂也到過幽州,他在《登幽州臺歌》里寫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說的古人就是燕昭王,幽州臺就是黃金臺。
乾隆皇帝為金臺夕照景觀立碑時說,據史志記載,黃金臺有三處,朝陽門外這處也不見得是真跡,重要的是紀念渴求賢才的事跡,而不必計較真偽。金臺夕昭石碑如今保存在朝陽門外呼家樓附近一座寫字樓的庭院里,經過此處的地鐵10號線車站就叫“金臺夕照”站。
盧溝曉月 盧溝橋,本名“廣利橋”,建成于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因跨于盧溝橋上,一直被俗稱為“盧溝橋”。“盧”意為黑色,“盧溝河”河意為水流渾濁的黑河,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改名為“永定河”。古人長途旅行多為凌晨出發,離開金中都30里到達盧溝橋時,天邊的殘月尚未落去,映照著波光橋影,蔚為一道景觀,頗有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別離,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詞意。盧溝橋建成后不久,金章宗就將“盧溝曉月”列為燕京八景之一,至今橋頭還立有清代皇帝乾隆題刻的石碑。
薊門煙樹 北京地區最早出現的城市是薊城。《史記》記述,周武王伐紂滅商之后,封“帝堯之后于薊“,薊城后來又成為燕國的都城。歷史地理學者侯仁之先生考證,周武伐滅商在公元前1045年,這一年是薊城建城之始,也是北京地區建城之始。
薊門煙樹石碑現在位于薊門橋附近的元代土城遺址上邊。清代《日下舊聞考》記述,明朝永樂年間一些文官作詩的時候,把“薊門飛雨”改為“薊門煙樹”,由此可知,這處景觀是指煙雨朦朧之中的樹木。
乾隆皇帝《薊門煙樹》詩:
蒼茫樹色望中浮,十里輕陰接薊丘。垂柳依依村舍隱,新苗漠漠水田稠。
青蔥四合鶯留語,空翠連天雁遠游。南望帝京佳氣繞,五云飛護鳳凰樓。
以前有人認為,“薊門”就是薊城的城門,乾隆皇帝此詩說明“薊門煙樹景觀在京城的北邊,當時樹木很多,形成了“十里輕陰”,還有稠密的水田,現在那一帶樹木也很多,只是水田沒有了。
玉泉趵突 金代在玉泉山建有皇家行宮,金章宗將玉泉噴涌的景觀命名為“玉泉垂虹”。清代乾隆皇帝擴建玉泉山靜明園時,認為“垂虹”應是泉水自上而下流淌,然而玉泉卻像是山東濟南的“趵突泉”那樣,向上噴涌,因此將“玉泉垂虹”改為“玉泉趵突”。乾隆皇帝還認為,泉水比重越輕味道更好,兇稱重了各地十幾處泉水結果玉泉之水比重最輕,于是評定玉泉為“天下第一泉”
清代在玉泉山腳下建有“養水湖”,用于蓄水和調節流往昆明湖的水量,周邊還有皇家“稻田廠”管理的大片水田,出產優質的:“京西稻”。著名的北京烤鴨使用的白色“北京鴨”品種,也是原產于玉泉水系。現在的昆明湖流淌的已不再是玉泉之水,而是京密引水渠引來的密云水庫之水,但是,玉泉山寶塔垂映的波光塔影,仍是昆明湖上的一道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