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與輸家 聰明人與普通人 高成就者的反常思維
多年前,一位年逾六十、事業成功、深具智慧的上市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六十多年來我體認出一個贏家與輸家的最大差別,那就是,贏家永遠說‘這有可能’,而輸家永遠說‘這不可能’。”
因為擔任顧問的關系,總是在不同組織中,見到層出不窮的問題解決方案,而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方 案被提出的過程中,總見到許多樂于嘗試創新的人。這些人總認為,雖然是新的嘗試,沒有歷史上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但在經過成本效益與衍生風險的評估后,認為 未來雖有不確定性,但總應該試試看,因為“有可能”獲得成功,進而產生有價值的影響力。當然,我也總是看到另一批人,他們見到不熟悉或意見相左的提案時, 不假思索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可能”,而且總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這種“不可能”判斷,并試圖說服大家,讓大家也都認為這一切是不可能的,從 來停止或放棄新的嘗試。結果,經過時間長河的洗禮,說“有可能”的人,因為愿意嘗試,不斷檢討,總是找到新的方向,創造新的價值,最終成為一個贏家;而那 一群說“不可能”的人,因為拒絕掉大部分的“機會”,不愿嘗試,很難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最終成為一個輸家。
在職場上,不難發現把“不可能”這三個字掛在嘴邊者大有人在。他們總是擔任永遠的“反對勢力 ”,但卻也總是沒有其他任何更好的主張或建議,仿佛他們的角色就是否定而不需要建設性地解決問題。組織里還有許多“非不能也、乃不為也”的同仁,他們極有 才華或能力,明明可以勝任很多工作,但就是有些致命的缺點,不熟悉的工作不碰,不主動接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這些人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結果 就什么都真的變得不可能。俗語說:成功者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三個字!在成功者的眼中總是看到機會與光芒(這是成功創業家的最基本特質),他們會絞盡腦汁 去想辦法,他們面對事情的態度是積極的、勇于挑戰的,越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對他們來說越值得去征服。
網絡上有一個“窮人最缺什么”的故事,它指出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只在一點點的觀念而已!窮 人缺的不只是錢,而是一點點最重要的正確觀念。故事中,巴拉昂,一個靠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不到10年的時間就迅速躋身法國50大富翁之列的商人,在 1998年臨終前,留下遺囑,以100萬法郎為獎金,獎給揭開“窮人最缺什么”這個題目的人。在48561封答案的信里,一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對了巴拉昂 的秘訣與謎底,答案是窮人最缺少“野心—成為富人的野心”。這種野心,或是企圖心,就是來自于對任何事都秉持“有可能”的理念,用于挑戰與嘗試,從來找到 成功的機會。
天底下沒有不可能的事,起決定作用的是你選擇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問 題。在不景氣或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總有些企業的業績逆勢獨秀。假如人人都在慣性思維下寧愿相信“不可能”而不愿意去尋找可行的辦法,不僅是自己失去信心, 而且會嚴重打擊組織或團隊的士氣。很多事實證明,“不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只是在已有的經驗法則之下無法立即找到解決之道。
當遇到難題時,別讓“不可能”三個字束縛自己的思維。有時候只需要換另一個角度思考,轉換立 場去探討,更積極往前邁進,或者堅持一下,“不可能”就會變成“有可能”甚至“很可能”。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們能忍受過程中的各種艱辛、磨練、挫 折,甚至旁人的嘲弄以外,也因為他們對“不可能”多了一分不肯低頭的韌性和執著。自古以來,贏家總是因為愿意并做成了其他人不愿意做、不敢做的事情。成功 者找方法,失敗者找借口;蠃家說有可能,輸家說不可能!如此簡單而已。 (作者系安元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CEO) (本文來源:管理學家 )
聰明人與普通人的區別——思維轉換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即便百思千慮,似乎仍然看不到希望和光明。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辦?
其實應該暫時放下問題,跳出你思考的環境和關注的焦點,從其他角度思考,可能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思維轉換能夠讓你化難為易,技高一籌。諸葛先生草船借箭就是很好的證明,周瑜限定3天內造好10萬支箭,否則砍頭,對普通人來說,談何容易,加班加點也造不出來啊,但對諸葛先生,卻談笑風生,開著草船到曹營外喝了一頓酒,就把10萬支箭給輕松借回,他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思維轉換,拋開傳統的造箭工藝,換一個角度思考,曹操箭多,那就借他的唄,當然這里面還要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天氣、草船、布陣等等,但是思路是最重要的,沒有這個思維轉換的思路,其他全是白搭。
同樣的例子,大英圖書館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新樓,準備整體遷移過去。但是圖書太多,并且很重,如果搬過去,預算為350萬美元。館長頭發都要愁白了,去那兒籌這么多錢啊?后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給館長出主意。說你給我150萬,我幫你搞定。但前提是你不能管我這150萬怎么用,花多少,還得簽個合同。館長一琢磨,150萬和350萬相比,節省了200萬,很值啊,所以就把合同簽了。年輕人的辦法簡單的不得了,圖書館在報紙上發出了一條驚人的消息:“從即日起,大英圖書館免費、無限量向市民借閱圖書,條件是從老館借出,還到新館去……”哈哈,就這樣,這個年輕人花了不到一個零頭就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自己搖身一變就擁有了百萬財產。
思維轉換最重要的一個字是 “轉”。從一個角度轉到另一個角度,需要“轉移”、“轉動”、“轉變”、“轉嫁”、“轉彎”……,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轉得富有成效,就要跳出現實情景,轉換思路、轉變角度。對我們管理咨詢尤其如此,有時候對某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困苦不已,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轉換思路,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困難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高成就者的反常思維
誰的非凡成就最讓你羨慕?蓋茨少年時就開始沉迷于電腦軟件,只是因為他喜歡。年輕時的這份熱愛成就了這位世界首富。伍茲21歲就成為職業高爾夫球手,到29歲時已經贏得了40個冠軍。
蓋茨和伍茲這樣的高成就者也許表現得像是超人,但是他們并非天賦異秉,他們做到的事情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做到的。如蓋茨和戴爾這般PC行業的翹楚,他們都承認有一些為他們工作的人對電腦比他們在行得多。伍茲是一個天才高爾夫球手,但是有些高大強壯的家伙擊球比他擊得更有力,某個十幾歲的女孩推桿也比他推得更好。
與生俱來的才能和智力當然能讓一個人的生活輕松許多。但是,大多數人的事業發展依靠的并不是這些,也不是所謂的好運氣。不管你最崇拜的是誰,實際上,他與其他任何人的共同之處多得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除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與別人不同。把普通人變成高成就者的是他們做事時所使用的思維方式。一個人能取得高成就,基于兩條心理學原理:
思考是一種習慣,像其他任何習慣一樣,它是可以被改變的。你只需要付出努力并堅持不懈。每個人生來就具有發展反常思維的能力。你只需要下決心采取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從不懷疑自己的能力
高成就者總是心無旁騖地專注于他們所做的事情。當伍茲在揮桿時,當蓋茨談生意時,他們都不會去考慮自己的技巧問題。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而根本無暇進行自我批評或自我懷疑。在工作狀態下,他們大腦的工作方式更像一只松鼠而非愛因斯坦的大腦。就像松鼠不假思索地沿著電話線疾跑,每個行業里的佼佼者在做必做之事時,也從不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完全相信自己的技能。所以,我們把這種高效的精神狀態稱作“篤信型思維方式”。
而訓練型思維方式的特征是,我們會去評估形勢,對之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然后刻意訓練自己以提高績效。具備這種分析、評估并做出理性計劃的能力是一件好事。但是,當你處在壓力之下時,你就要丟開你的訓練型思維方式,用上你的篤信型思維方式了。
你在做事情的時候,不可能把你多年所受的教育、訓練以及所積攢的經驗時刻裝在心上,這是訓練型的思維方式。而在篤信型的思維方式中,你必須讓所有這些技能本能地發揮作用。當我們用自己的技能而不是頭腦去做事時,我們的能力會發揮到極致。
當被問到在壓力下工作有什么感覺時,成功經理人給出的答案和許多運動員給出的答案相同:由于全情投入到所做的事情當中,以至于只記得對任務本身的感覺。他們當時并未有意識地思考每個行動步驟或者評估自己的表現。
“當我全神貫注于靶子時,我會把其他所有事情都拋在腦后,”東芝公司(Toshiba Corporation)的高級工程師山田(Hisashi Yamada)說。他其實是在談他作為射箭冠軍時的成就。但是山田把相同的一份專注移植到了工作中,他領導由來自東芝和NEC的工程師們組成的聯合團隊,在開發下一代高清晰DVD上與索尼、松下展開了激烈競逐。從多年的射箭競技運動中,山田知道了當他心無旁騖時,他做任何事都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高績效者是如何轉換到篤信型思維方式的呢?通過逐漸增加以篤信型思維方式處理工作的時間,他們學會了信任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你也可以學會這樣做,但是一開始你必須愿意承受因改變而帶來的不適。
化壓力為行動的動力
高績效者歡迎壓力,壓力讓他們更出色。任何領域的高績效者,無論他們是來自商界,或者娛樂界,或者法律界,或者外科手術界,或者是運動界,都認識到一點,那就是當他們有可能實現某一有意義的成就時,壓力就產生了。事實上,這也是他們行動的動力,因為他們有機會面對面地迎接挑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展示他們的才能和勤奮所蘊含的能量。
許多CEO都吐露過,工作當中最讓他們熱愛的是那些讓他們感到緊張的挑戰。他們一定會贊同伍茲的這句話,他經常說,“如果哪一天我走向第一個球座時沒有感到緊張,這將是我退出這項運動的一天。”
很少有哪些詞包含的消極含義能比“壓力”一詞包含的還要多。人們怪罪壓力會帶來痛苦、煩惱,讓人變老。但這不是壓力的錯,是你看待壓力的方式令你產生了心理問題。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脅迫”。人們經常會說,"要是我能夠放松下來,我會做得更好。"
一個人能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成了自我脅迫的犧牲品呢?這種心理問題的典型癥狀是,你會回避任何可能刺激你的神經的情況。例如,一個經理人可能會讓他的一名同事去拜訪有難纏惡名的客戶,而他自己就會回避這種人。
要應對這種心理問題,你必須不再把精神緊張看作是一個障礙,而要當它是一個益友,進而習慣壓力。你還要在各種與工作相關的環境中增加壓力。如果你要做一個演講,先在朋友或家人面前試演講一下。在面對大批聽眾之前,先在同事面前練習一下作為彩排。一旦你開始享受這種壓力,繼續加大它。在你的預演中加入一些有意思的內容,例如鼓勵你的聽眾詰問你,或是提出他們所能想到的最苛刻的問題。
你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除非你學會喜愛壓力,把壓力看成優勢,否則你就不可能進入高成就者的行列。
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反常思考者的第一個,也許是最好的定義就是,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以及自己所處位置的人。其他人看著他們就直搖頭,因為非常規思考者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相當怪異的。
曾幾何時,企業因到處有太多的非常規思考者而感覺受到威脅。它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大家庭,它認為家庭中出現這樣的特立獨行者只會制造麻煩。在這個全球化時期,競爭在世界范圍內展開,這些特立獨行者可以揚眉吐氣了。“關于什么是才能,它能以何種方式被施展在哪里,已經不再有明確的界限了,”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的CEO謝諾(Kenneth Chenault)解釋道,“本土的和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將會變成關于創意和非傳統思維方式的競爭,我們必須把整個全球市場看成是它們的競技場。”
如果你認為自己并非生來就是一個反常思考者,不用擔心。思考是一種習慣,而且像其他每個好的或壞的習慣一樣,反常思考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掌握的。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學會堅持你對自己的認知,學會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學會根據你眼中的事實而非別人呈現給你的事實,來控制你行動的全過程。
創建了維珍唱片和維珍航空的的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上學時的表現很糟,智商測試中他的得分最低。但是布蘭森從小就相信他能改變世界。中學畢業后,他創辦了一份后來在英國獲得高度成功的全國性學生雜志。開了一家唱片店以后,他遇到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購物環境。他認為一個傳遞了搖滾樂激情的商店,一定會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就在戰略家們批評布蘭森的形象不夠專業時,維珍正迅速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唱片店。
布蘭森并不滿足于這點成就。他開始出版書籍,制作電影,并且創辦了一家航空公司。他還不計成敗地繼續擴張他的維珍品牌。按照布蘭森的說法,他能做到這一切是由于他渴望改變,他只實施"有趣"的商業計劃,并且培育了一家依靠特立獨行者而興旺的公司。如果你真正想要脫穎而出,就要準備好像布蘭森和其他出類拔萃者一樣,被人們認為是“異類”。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控制你的思維方式。通常,大多數人都是讓身邊所發生的事件控制他們的思想。你打了三個推銷電話都被拒絕了,你的老板不采納你的方案,你的車壞在回家的路上。你感覺如何?“糟透了!”你的精神狀態怎樣?“悲慘!”可以肯定,你無法控制客戶的反應、老板的想法,或者道路的狀況,但是對于這一天的挫折你做何反應,卻是真正由你做主的。當你回到了家,太陽仍在天上,花兒仍在開放,你完全可以去跑跑步,做做園藝,或是打打高爾夫。你大可不必讓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影響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