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三章:雜項之概要(Pakinnakasangahavibhaga)
節一:序文
Sampayutta yathayogam tepannasa sabhavato Cittacetasika dhamma tesam dani yatharaham. Vedana-hetuto kicca-dvar’alambana-vatthuto Cittuppadavasen’eva sangaho nama niyate. 已依其等自性說畢五十三相應法:心與諸心所。如今只取心,再依受、因、作用、門、所緣及依處分析。
節一之助讀說明
五十三相應法:雖然《阿毗達摩論》分辨了八十九(或一百廿一)種心,它們整體只被視為一法或一種究竟法,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特相,即識知目標(所緣)。然而,各個五十二心所法則被視為個別之法,因為它們各有不同的特相。如是一共有五十三相應名法。
只取心(cittuppadavasen’eva):直譯巴利文cittuppada則是「心之生起」。在其它情況里,它是指心及其相應心所整體,但在此只是指心本身。無論如何,當知心必定和其不可分離的心所同時發生,而其心所則是分析與分類心的依據。
受之概要 (vedanasangaha)
節二:受之分析
Tattha vedanasangahe tava tividha vedana: sukha, dukkha, adukkhamasukha ca ti. Sukham, dukkham, somanassam, domanassam, upekkha ti ca bhedena pana pabcadha hoti. 于受之概要,首先,受有三種,即:苦、樂、不苦不樂。另者,受亦可分別為五種:樂、苦、悅、憂、舍。
節二之助讀說明
受之分析:如我們所見,受是遍一切心心所之一,有受用目標之「味」的作用。由于每一心都必定會與某種受相應,所以在分類心時,受是一個重要的依據。在這一篇里作者著重于把一切心依其相應的受來分類。
受有三種:受可以依三分法或五分法分別。當只純粹依其感受來分析時,受有三種:苦、樂、不苦不樂。在這三分法里,樂受包括了「身體的樂受」和「心的樂受或悅受」兩者;而苦受則包括了「身體的苦受」和「心的苦受或憂受」兩者。
受亦可分析為五種:當受依「根」(indriya)分析時,它則成為五種。這五種受稱為根,因為在感受目標方面,它們作為其相應法的主人或支配(indra)該些相應法。
在采用五分法時,三分法的樂受則分為樂受與悅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三分法的苦受則分為苦受與憂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不苦不樂受亦即舍受。
在經中,有時佛陀也只說受為兩種:樂與苦。這是一種隱喻式的分析法,把無可指責的舍受包括在樂受之內,以及把應受指責的舍受包括在苦受之內。佛陀又說道:「所感受的都是苦。」(yam kibci vedayitam tam dukkhasmim,《相應部》36:11/iv,216)這句話里的苦并不是指狹義的苦受,而是指廣義的苦,即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而成之法)無常則苦。
樂受(sukh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增長相應法;現起是身體之愉樂;近因是身根(即身凈色)。
苦受(dukkh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不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減弱相應法;現起是身體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悅受(somanass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自性,sabhava)可喜(或造作至可喜)的所緣;作用是體驗所緣之可喜;現起是內心愉悅之狀態;近因是輕安。[1]
憂受(domanass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緣[2];作用是體驗所緣之不可喜;現起是內心遭受痛苦;近因是心所依處(見本章、節二十)。
舍受(upekkha-vedana)的特相是被體驗為中性;作用是不增長亦不減弱相應法;現起是平靜的狀態;近因是沒有喜(piti)的心(即喜不相應之心)。[3]
節三:依心分類
Tattha sukhasahagatam kusalavipakam kayavibbanam ekam eva. Tattha dukkhasahagatam akusalavipakam kayavibbanam. Somanassasahagatacittani pana lobhamulani cattari, dvadasa kamavacarasobhanani, sukhasantirana-hasanani ca dve ti attharasa kamavacaracittani c’eva pathama-dutiya-tatiya-catutthajjhana-sankhatani catucattalisa mahaggata-lokuttaracittani ca ti dvasatthividhani bhavanti. Domanassasahagatacittani pana dve patighasampayutta-cittan’ eva. Sesani sabbani pi pabcapabbasa upekkhasahagatacittan’ eva ti. 在它們當中,善果報身識是唯一樂俱(之心)。 同樣地,不善果報身識是唯一苦俱(之心)。 有六十二種心是悅俱,即:(一)十八種欲界心:四貪根心、十二欲界美心、及兩個無因心,即悅俱推度心與生笑心;(二)四十四種屬于初、第二、第三、第四禪的廣大與出世間心。(12 + 32) 只有兩種與瞋恚相應的心是憂俱。 其余五十五種心是舍俱。
節三之助讀說明
其余五十五舍俱的心是:
一、六不善心:四個貪根及兩個癡根; 二、十四無因心; 三、十二欲界美心(善、果報與唯作各有四種); 四、三個第五禪心; 五、十二個無色禪心; 六、八個出世間心,即屬于第五禪的道心與果心。
節四:總結
Sukham dukkham upekkha ti tividha tattha vedana Somanassam domanassam iti bhedena pabcadha. Sukham ekattha dukkhab ca domanassam dvaye thitam Dvasatthisu somanassam pabcapabbasake’tara. 受可分三種,樂及苦與舍。 加上悅與憂,則成五種受。 樂苦各于一,憂則于二心, 悅有六十二,其余五十五。
節四之助讀說明
樂苦各于一:當知除了樂俱與苦俱的身識之外,雙五識的其余四對都是舍俱。《殊勝義注》解釋,于眼、耳、鼻、舌四門,當屬于所造色的目標撞擊也屬于所造色的根門時,其撞擊力并不強,就有如把四團棉花放在鐵砧上,再以另外四團棉花敲打它們。因此,所產生的受是舍受。然而,于身門,其目標是四大界中的地、火、風三大。如是,當該目標撞擊身凈色時,其撞擊力則十分強大,且擴展到身體的四大。這就有如四團棉花受到鐵錘敲擊:鐵錘透過棉花,再重擊鐵砧。當目標是可喜所緣時,生起的身識是善果報心,而其相應身受是身之樂受;當目標是不可喜所緣時,生起的身識是不善果報心,而其相應身受是身之苦受。[4]
雖然看來(眼識等)其它四種根識[5]像是也能與樂或苦受俱行,《阿毗達摩論》認為這些首先生起的根識必定是與舍受俱行。在與這些根識生起于同一心路過程的速行,以及隨后生起而緣取同一目標的意門心路過程里,即能對可喜的顏色、聲、香及味生起心的樂受(即:悅受);或對不可喜的顏色、聲、香及味生起心的苦受(即:憂受);或以中舍或不執著的態度對待目標而生起舍受。然而,這些都是心之受,并不是身之受,而且是在眼識等根識過后才生起,而不是與首先生起的根識相應。當生起于速行的階段時,這些受即會與善或不善心相應;然而,于阿拉漢心中生起的悅受及舍受則與唯作心相應。[6]
因之概要 (hetusangaha)
節五:因之分析
Hetusangahe hetu nama lobho doso moho alobho adoso amoho ca ti chabbidha bhavanti. 于因之概要當中,因(或根)有六個,即:貪、瞋、癡、無貪、無瞋及無癡。
節五之助讀說明
因之分析:在這一篇里,一切心會依據它們的「因」或「根」(hetu)而分類。在經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達廣義的「原因」(karana)。它與「緣」(paccaya)是同義詞,且常連成一詞;它代表任何作為其它事物的因之法。然而,在《阿毗達摩論》里,因是專用以代表「根」(mula),且只用于六個決定品德的主要心所。
之前已曾詮釋,因是使到和它相應的心與心所穩定堅固的心所。[7]有因的心如樹般穩定又堅固,無因的心則如蘚苔般既軟弱又不堅固。[8]
在內文里所列出的六因,貪、瞋、癡三因必定是不善;無貪、無瞋、無癡三因則可以是善或無記,當生起于善心它們即是善,當生起于果報心或唯作心它們即是無記。無論是善或無記,這三因都是美心所(sobhana)。
節六:依心分類
Tattha pabcadvaravajjana-dvi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hasana-vasena attharasa ahetukacittani nama. Sesani sabbani pi ekasattati cittani sahetukan’eva. Tattha pi dve momuhacittani ekahetukani. Sesani dasa akusala-cittani c’eva banavippayuttani dvadasa kamavacara-sobhanani ca ti dvavisati dvihetukacittani. Dvadasa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sobhanani c’eva pabca-timsa mahaggata-lokuttaracittani ca ti sattacattalisa tihetukacittani. 于此,有十八種心是無因的,即:五門轉向、雙五識、領受、推度、確定及生笑心(1+5+5+2+3+1+1)。其余的所有七十一心都有因。 在它們(七十一心)當中,兩種純粹只與癡相應的心只有一因。其余十個不善心,以及十二與智不相應的欲界美心,一共二十二心只有二因。 十二與智相應的欲界美心,以及三十五廣大與出世間心,一共四十七心有三因。
節六之助讀說明
其余十個不善心:八個貪根心有貪與癡兩個因;兩個瞋根心則有瞋與癡兩個因。 十二與智不相應的欲界美心:這些欲界美心是善、果報與唯作各有四個,只有無貪與無瞋,因為與智不相應故沒有無癡。
一共四十七心有三因:這些心都有三美因。
節七:總結
Lobho doso ca moho ca hetu akusala tayo Alobhadosamoho ca kusalabyakata tatha. Ahetuk’attharas’ekahetuka dve dvavisati Dvihetuka mata sattacattalisa tihetuka. 貪、瞋及癡是三不善因。無貪、無瞋與無癡是(三個)善及無記(因)。 當知有十八種(心)是無因;兩種有一因;廿二種有二因;以及四十七種有三因。
作用之概要 (kiccasangaha)
節八:作用之分析
Kiccasangahe kiccani nama patisandhi-bhavanga-avajjana-dassana-savana-ghayana-sayana-phus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javana-tadarammana-cutivasena cuddasavidhani bhavanti. Patisandhi-bhavanga-avajjana-pabcavibbana-tthanadivasena pana tesam dasadha thanabhedo veditabbo. 于作用之概要當中,作用有十四種,即:一、結生;二、有分;三、轉向;四、看;五、聽;六、嗅;七、嘗;八、觸;九、領受;十、推度;十一、確定;十二、速行;十三、彼所緣;以及十四、死亡。 當知依階段分類,它們則成十種,即:一、結生;二、有分;三、轉向;四、五識;等等。
節八之助讀說明
作用之分析:在這一篇里,八十九心是依作用而分類。《阿毗達摩論》舉出各種不同的心一共執行了十四種作用。這些作用是在心路過程里執行(第三至十三項),或在心路過程之外,即于離心路過程心里(第一、第二及第十四項)執行。
一、結生(patisandhi):在投生那一刻執行的作用名為結生,因為它把新一生與前世連接起來。執行這作用的結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現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剎那。
二、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滅之后,緊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與結生心是同一種果報心,但執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會中斷。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于每一剎那中生滅;最為明顯的即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但在清醍的時候,它也在諸心路過程之間出現無數次。
當某個目標撞擊根門時,有分心即會被中止,而活躍的心路過程也就生起,以識知該目標。一旦心路過程結束,有分心就會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個心路過程發生為止。如此,在不活躍的階段,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個心識剎那里生滅,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絕不會連續保持靜止于兩個心識剎那。
三、轉向(avajjana):當目標撞擊任何一個根門或意門時,即會有一個名為「有分波動」(bhavanga-calana)的心識剎那發生,有分心于此「波動」了一個心識剎那。繼之而來的心識剎那名為「有分斷」(bhavanga-upaccheda),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斷。緊接而生起的心即轉向五門或意門的目標。這轉向于目標的作用名為「轉向」。
四至八、看等等:在五根門的心路過程里,轉向剎那之后生起的是一個直接識知該撞擊根門的目標的心。此心及其所執行的特定作用決定于該目標的本質。若該目標是顏色,眼識即會生起;若該目標是聲音,耳識即會生起,等等。它們是很基本的心,生起于辨別的階段之前,只是先簡單地體驗該目標。
九至十一、領受等等:于五根門的心路過程,在眼識等之后,依次序生起的心個別執行「領受」(sampaticchana)、「推度」(santirana)與「確定」(votthapana)該目標的作用。于意門心路過程,并沒有這些作用(五門轉向、看、領受等等)發生;反之,緊接著有分斷之后生起的即是「意門轉向」,中間并沒有任何其它作用。
十二、速行(javana):直譯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過程里,這是確定之后的心識作用[9],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個同樣的心)執行,「快速地跑」向目標以識知它。在道德的角度,這速行階段是最為重要,因為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這階段生起。[10]
十三、彼所緣(tadarammana):直譯巴利文tadarammana的意思是「取它的所緣」,而代表緣取之前速行已識知的目標為自己的目標。在欲界心路過程里,當五門的目標是「極大所緣」或意門的目標是「清晰所緣」時,這種作用即會在速行的階段之后實行兩個心識剎那。但當目標并不明顯或不清晰,以及當心路過程并不屬于欲界時,這種作用即完全不會產生。在彼所緣之后(或當彼所緣沒發生時即是速行之后),心流即會再度沉入有分。
十四、死亡(cuti):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后一個心,是一世的終結。此心與結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種心,也同樣是離心路過程心,屬于心路過程之外的心。它與后兩者的差別只在于作用不同,即:執行死亡。
依階段分類,它們則成十種:巴利文thana(階段)是指一個心識剎那,而在每一心識剎那里必定只能有一心生起。雖然有十四種心的作用,但看等五識的作用都發生在心路過程里的同一種階段,即在(五門)轉向與領受之間的(五識)階段。如是,十四種作用發生在十個階段里。
節九:依心分類
Tattha dve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ni c’eva attha maha-vipakani ca nava ruparupavipakani ca ti ekunavisati cittani patisandhi-bhavanga-cutikiccani nama. Avajjanakiccani pana dve. Tatha dassana-savana-ghayana-sayana-phusana-sampaticchanakiccani ca. Tini santiranakiccani. Manodvaravajjanam eva pabcadvare votthapanakiccam sadheti. Avajjanadvayavajjitani kusalakusala-phala-kriya cittani pabca-pabbasa javanakiccani. Attha mahavipakani c’eva santiranattayab ca ti ekadasa tadarammanakiccani. 在它們當中,十九種心執行結生、有分及死亡的作用。它們是:兩種舍俱推度心、八大果報心、以及九個色與無色界果報心。 兩種執行轉向的作用。 同樣地,執行看、聽、嗅、嘗、觸及領受作用的都各有兩種。 三種執行推度的作用。 意門轉向心在五門心路過程里執行確定的作用。 除了兩種轉向心,所有五十五個不善、善、(圣)果與唯作心都執行速行的作用。 八大果報心與三推度心,一共十一心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節九之助讀說明
依作用分析心:若能分辨心的種類和作用兩者(后者有時會與前者有同一名稱)之間的差別,就比較不會對這一篇感到迷惑。雖然某些心是依它的某一種作用而命名,但那只是為了方便,并不是指該心的作用只局限于那種作用。反之,一種心可能執行好幾種與它的名稱相異的作用。[11]
結生、有分、死亡的作用:如前所述,在一世里只有同一種心在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的作用。在投生時,這種心把新一世和前一世連結起來;在生命的過程中,出現無數次為有分心之流的亦同是這種心,以維持生命流不斷;在死亡的時候,生起為死亡心的亦同是這種心,它代表了一世的終結。
有十九種心能夠執行這三種作用。當有情投生至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四惡道時,執行這三種作用的即是不善果報推度心(santirana)。于天生瞎眼、耳聾、啞巴等等的人,以及某些低級的天神,執行這三種作用是舍俱善果報推度心。雖然殘缺是不善業的果報,但投生至人間的業則是善的,只是較弱罷了。這推度心在結生與有分的階段并沒有執行推度的作用,因為它在同一時刻只能執行一種作用。
對于投生至欲界善趣為人或天神,而又沒有殘缺者,執行這三種作用是八大善果報心(之一),即:二因或三因的欲界美心。
上述十種心屬于欲界輪回。
對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出現為結生、有分與死亡的是五種色界果報心(之一);對于投生至四無色界天的梵天,出現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是個別相符的四無色界果報心。
轉向的作用:五門轉向心(pabcadvaravajjana)在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時執行其(轉向目標的)作用。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則在目標(法所緣)撞擊意門時執行其(轉向目標的)作用。此二心皆是無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
看等等的作用:對于這五種作用,每一種都有兩個心可以執行作用,即:善果報與不善果報眼識等等。
表3-1:作用之概要
心
|
作用
|
種類
|
數目
|
執行
|
數目
|
不善心
|
12
|
速行
|
1
|
眼識
|
2
|
看
|
1
|
耳識
|
2
|
聽
|
1
|
鼻識
|
2
|
嗅
|
1
|
舌識
|
2
|
嘗
|
1
|
身識
|
2
|
觸
|
1
|
領受
|
2
|
領受
|
1
|
舍俱推度心
|
2
|
結生、有分、死亡、推度、彼所緣
|
5
|
悅俱推度心
|
1
|
推度、彼所緣
|
2
|
五門轉向心
|
1
|
五門轉向
|
1
|
意門轉向心
|
1
|
意門轉向、確定
|
2
|
生笑心
|
1
|
速行
|
1
|
欲界善心
|
8
|
速行
|
1
|
欲界果報心
|
8
|
結生、有分、 死亡、彼所緣
|
4
|
欲界唯作心
|
8
|
速行
|
1
|
廣大善心
|
9
|
速行
|
1
|
廣大果報心
|
9
|
結生、有分、死亡
|
3
|
廣大唯作心
|
9
|
速行
|
1
|
出世間心
|
8
|
速行
|
1
|
領受的作用:執行領受的作用的是兩種領受心。
推度的作用:執行此作用的有三種:善果報與不善果報兩個舍俱無因推度心,以及悅俱善果報無因推度心。
確定的作用:沒有個別的心名為確定心。執行此作用的即是屬于舍俱無因唯作心的意門轉向心;此心在意門心路過程里執行意門轉向的作用,在五門心路過程里則執行確定的作用。
速行的作用:五十五種執行速行作用的心是:十二不善心、二十一善心、四果報心(即:四出世間果心)、以及十八唯作心(兩個轉向心除外)。
彼所緣的作用:執行彼所緣作用的十一種心是果報心。當三種推度心執行彼所緣的作用時,它們并沒有同時執行推度的作用。
節十:依作用的數目分類
Tesu pana dve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cittani patisandhi-bhavanga-cuti-tadarammana-santiranavasena pabcakiccani nama. Mahavipakani attha patisandhi-bhavanga-cuti-tadaram-mana-vasena catukiccani. Mahaggatavipakani nava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tikiccani. Somanassasahagatam santiranam santirana-tadaram-mana-vasena dukiccam. Tatha votthapanab ca votthapanavajjanavasena. Sesani pana sabbani pi javana-manodhatuttika-dvipabca-vibbanani yathasambhavam ekakiccani ti. 在它們當中,兩種舍俱推度心執行五種作用:結生、有分、死亡、彼所緣與推度。 八大果報心執行四種作用:結生、有分、死亡與彼所緣。 九廣大果報心執行三種作用:結生、有分與死亡。 悅俱推度心執行兩種作用:推度與彼所緣。 確定心(意門轉向心)也執行兩種作用:確定與轉向。 其余所有的心──速行、三意界、雙五識──生起時只執行一種作用。
節十之助讀說明
速行:五十五種執行速行作用的心只執行該作用,而沒有執行其它作用。 三意界是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
節十一:總結
Patisandhadayo nama kiccabhedena cuddasa Dasadha thanabhedena cittuppada pakasita. Atthasatthi tatha dve ca nav’ attha dve yathakkamam Eka-dvi-ti-catu-pabca kiccatthanani niddise. 依結生等作用分別,諸心有十四種;依階段分別,則成十種。 執行一種作用的心有六十八;兩種作用的有二;三種作用的有九;四種作用的有八;以及五種作用的有二。
門之概要 (dvarasangaha)
節十二:門之分析
Dvarasangahe dvarani nama cakkhudvaram sotadvaram ghanadvaram jivhadvaram kayadvaram manodvarab ca ti chabbidhani bhavanti. Tattha cakkhum eva cakkhudvaram tatha sotadayo sotadvaradini. Manodvaram pana bhavangan ti pavuccati. 在門之概要里有六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與意門。 于此,眼本身是眼門,耳等亦是如此。但有分則稱為意門。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門之分析:在《阿毗達摩論》里,「門」(dvara)用以譬喻心與所緣境(目標)交往的管道。三種業之門是:身、語、意;通過它們,心對外界作出反應(見第五章、節廿二至廿四)。此外,亦有六個識知之門,即:六門。通過此六門,心與心所得以接觸目標;亦通過此六門,目標得以前來呈現于心和心所。在這篇里,作者先列出六門,過后再分辨在每一門里生起的心,以及依能在多少門里生起把諸心分類。
眼本身是眼門:首五門是色法(rupa),即:五種感官里的凈色(pasadarupa)。每一種凈色皆是一門,通過它,生起于心路過程的心與心所得以緣取它們的目標;亦是通過它,目標才能被心與心所緣取。眼凈色是眼門心路過程諸心之門,使它們能通過眼睛識知顏色。對于其它根門的凈色和各自的目標亦是如此。
有分稱為意門:有別于首五門,意門(manodvara)并非色法,而是名法(nama),即:有分心。對于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該心路過程里的諸心只是通過意門緣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凈色。
對于那一個心才是真正的意門,諸注疏各有不同的見解。《阿毗達摩義廣釋》說意門是在意門轉向的前一個有分心,即:有分斷(bhavanga-upaccheda)。其它的《阿毗達摩論》注疏則說有分心與意門轉向兩者是意門。然而,列迪長老與批注《分別論》的《迷惑冰消》皆說一切有分整體是意門。阿耨樓陀尊者并沒精確地說明那一個是意門,而只是說有分是意門。
節十三:依心分類
Tattha pabcadvaravajjana-cakkhu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kamavacarajavana-tadarammanavasena chacattalisa cittani cakkhudvare yatharaham uppajjanti. Tatha pabcadvaravajjana-sotavibbanadivasena sotadvaradisu pi chacattalis’eva bhavanti ti. Sabbatha pi pabcadvare catupabbasa cittani kamavacaran’eva ti veditabbani. Manodvare pana manodvaravajjana-pabcapabbasa-javana-tadarammanavasena sattasatthi cittani bhavanti. Ekunavisati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dvara-vimuttani.
于此,有四十六種心能根據條件生起于眼門: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確定、欲界速行、彼所緣。 同樣地,于耳門等等亦有五門轉向、耳識等等四十六種心能夠生起。 當知一共有五十四種欲界心能生起于五門。 于意門有六十七種心能生起:意門轉向、五十五種速行及彼所緣。 有十九種心能離門,生起為結生、有分與死亡。
節十三之助讀說明
有四十六種心能生起于眼門:這四十六心是: 一個五門轉向心 兩個眼識 兩個領受心 三個推度心 一個確定心 廿九個欲界速行心(十二不善心、八善心、八美唯作心、一生笑唯作心) 八個彼所緣(即八個欲界善果報心;其它三個已包括在推度心之內──見節九)
根據情況(yatharaham):雖然能夠生起于眼門的心一共有四十六種,但它們并不能都在同一個心路過程里生起,而只(有某些心)根據條件生起。列迪長老指出這些條件是:一、目標(所緣);二、生存地;三、個人;四、作意。
(一)例如:若目標是不可喜所緣,那么,眼識、領受、推度與彼所緣即是不善果報心;反之,若目標是可喜所緣,它們即是善果報心。若目標是極可喜所緣,推度與彼所緣即是悅俱;若目標是中等可喜所緣,它們則是舍俱。 (二)若眼門心路過程生起于欲地(kamabhumi),所有四十六心都能生起,但若是生起于色地(rupa-bhumi),彼所緣就不能生起,因為彼所緣的作用只局限于欲地。 (三)若人是凡夫或有學圣者,速行不是善即是不善(對于有學圣者則根據其所達到的果位)[12];若人是阿拉漢,所生起的則是唯作心。 (四)若凡夫或有學圣者運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善速行即會生起;反之,若運用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會生起。
同樣地,是有行心或無行心生起亦依條件而定。
五十四種欲界心能生起于五門:在每一門里,所有的欲界心都能出現,除了屬于其它四根門的四雙根識之外。如此,把它們統計時,一切欲界心都能生起于五門。
于意門:所有五十五種速行心都能生起于意門。只有二十二種心不能生起于意門,即:五門轉向、雙五識、兩種領受心、五個色界果報心及四個無色界果報心。
離門(dvaravimutta):這十九種在節九里列出的心名為「離門」,這是因為它們所執行的結生、有分、死亡作用并不發生在根門里,亦由于它們并不接受任何新的目標,而只緣取前一世最后一個心路過程的目標(即臨死速行的目標──見節十七)。
節十四:依門的數目分類
Tesu pana dvipabcavibbanani c’eva mahaggata-lokuttara-javanani ca ti chattimsa yatharaham ekadvarika-cittani nama. Manodhatuttikam pana pabcadvarikam. Sukhasantirana-votthapana-kamavacarajavanani chadvarika-cittani.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mahavipakani chadvarikani c’eva dvaravimuttani ca. Mahaggatavipakani dvaravimuttan’eva ti. 在(生起于諸門的心)當中,有三十六種心各自只生起于一門,即:雙五識、廣大速行與出世間速行。 三意界生起于五門。 悅俱推度、確定及欲界速行生起于六門。 舍俱推度及大果報心生起于六門或離門。 廣大果報心永遠是離門。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各自:雙五識只生起于相符的根門,廣大速行與出世間速行則只生起于意門。
悅俱推度:在五門里,此心能執行推度與彼所緣的作用;在意門里,則只能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確定:在五門里,此心執行確定的作用;在意門里,則執行轉向的作用。
大果報心:跟兩種舍俱推度心一樣,這八種心能生起于六門為彼所緣,或離門生起為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
廣大果報心:這五色界與四無色界果報心只在與它們相符的生存地生起為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由此它們永遠是離門的。
節十五:總結
Ekadvarikacittani pabcadvarikani ca Chadvarikavimuttani vimuttani ca sabbatha. Chattimsati tatha tini ekatimsa yathakkamam Dasadha navadha ca ti pabcadha paridipaye. 三十六種心生起于一門;三種于五門;三十一于六門;十種于六門或離門;九種完全只是離門。如是,以五種方法舉示它們。
所緣之概要 (alambanasangaha)
節十六:所緣之分析
Alambanasangahe alambanani nama ruparammanam sadda-rammanam gandharammanam rasarammanam photthabba-rammanam dhammarammanab ca ti chabbidhani bhavanti. Tattha rupam eva ruparammanam. Tatha saddadayo sadda-rammanadini. Dhammarammanam pana pasada-sukhumarupa-citta-cetasika-nibbana-pabbattivasena chadha sangayhanti. 于所緣之概要,有六種所緣,即: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觸所緣與法所緣。 其中,(顏)色本身是色所緣。同樣地,聲等即是聲所緣等。但法所緣則有六種:凈色、微細色、心、心所、涅盤與概念。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所緣之分析:每一心及其相應心所皆必須緣取一個所緣(目標),因為心本身即是識知目標的活動。在巴利文里,有兩個字是用來代表所緣。其一是源自詞根意為「取樂于」的arammana;另一個是alambana,源自意為「鉤住」的詞根。由此,所緣是心及其相應心所取樂或鉤住的目標。在這一篇里,作者將會詮釋所緣。隨后他會確定什么所緣出現于每一門和離心路過程心。最后,他會再分析每一心的所緣范圍。
六種所緣:《阿毗達摩論》分析了六種與六門相符的所緣。首五種都包括在色法里。[13](顏)色、聲、香、味四者是屬于「所造色」(upada rupa),即依靠四大界而生起的次要色法。觸所緣則是四大界當中的三界,即:一、地界或堅硬性,通過觸感覺為硬或軟;二、火界,感覺為熱或冷;三、風界,感覺為支持或壓力。四大界的第四種是水界,其特相是黏;根據《阿毗達摩論》,水界不能通過觸覺感受到,而只能通過意門識知。[14]
法所緣有六種:首五所緣的每一種都能通過以下的三個方式識知:一、通過各自的根門心路過程;二、通過意門心路過程;三、通過離心路過程心,即結生、有分與死亡。第六種所緣,即法所緣,完全不能通過五根門識知;而只能通過意門心路過程或離心路過程心識知。
法所緣有六種:一、凈色(pasadarupa)是五種感官里的根門色法,即眼凈色、耳凈色等五種凈色。二、微細色(sukhumarupa)包括十六種列于第六章、節六的色法,水界即是其中之一。三、心(citta)亦是一種法所緣;雖然心能識知目標,但心本身亦能成為被識知的目標。當知心不能成為自己的目標,因為心不能識知自己本身;但在某個心流里的一個心,則能夠識知在同一個心流里的其它心,亦能識知其它眾生的心。四、五十二心所(cetasika)也是法所緣,例如:當人們覺察到自己的感受、思與情緒時。五、涅盤(Nibbana)是有學圣者與阿拉漢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六、概念(pabbati)也是法所緣;它是世俗法,并不是究竟存在之法。
節十七:依門分類
Tattha cakkhudvarikacittanam sabbesam pi rupam eva arammanam. Tab ca paccuppannam eva. Tatha sotadvarika-cittadinam pi saddadini. Tani ca paccuppannani yeva. Manodvarikacittanam pana chabbidham pi paccup-pannam atitam anagatam kalavimuttab ca yatharaham alambanam hoti. Dvaravimuttanab ca pana patisandhi-bhavanga-cuti-sankhatanam chabbidham pi yathasambhavam yebhuyyena bhavantare chadvaragahitam paccuppannam atitam pabbattibhutam va kamma-kammanimitta-gatinimitta-sammatam alambanam hoti. 一切眼門心都只以顏色為所緣,而且只屬于現在(的所緣)。同樣地,聲等是耳門心等的所緣,它們也只屬于現在(的所緣)。 然而意門心的所緣有六種,而且,根據情況,該所緣可以是屬于現在、過去、未來,或與時間無關。 再者,于結生、有分、死亡(三種)離門心,所緣亦有六種。根據情況,一般上那于前一世已被六門之一識知的所緣,可以是現在或過去所緣,或是概念。此所緣是業、或業相、或趣相。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一切眼門心:在眼門心路過程里,所有屬于該心路過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緣為目標。色所緣并非只是眼識的目標;五門轉向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緣也都取同一個色所緣為目標。再者,這些生起于眼門心路過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緣而已」(rupam eva)為目標。在該心路過程里,它們并不能識知其它目標。
而且只屬于現在(的所緣):在此「現在」一詞意為「剎那現在」(khanikapaccuppanna),即指所體驗的事物是于當下剎那存在的。由于色法變易的速度比名法慢,一個色所緣可以保持存在于整個眼門心路過程。其它(四)根門的所緣亦是如此。(見第四章、節六)
意門心的所緣:生起于意門心路過程里的心能夠識知五所緣,以及一切五門心路過程無法識知的法所緣。意門心也能識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任何一時的所緣,或是與時間無關(kalavimutta)的所緣。后者是指涅盤與概念。涅盤是沒有時間性的,因為其自性(sabhava)并無生、變易(住)與滅;概念也是沒有時間性的,因為它并沒有自性。
根據情況:《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根據該心是欲界速行、神通速行、其余廣大速行等等。除了生笑心之外,欲界速行都能取三時的所緣,以及無時間的所緣。生笑心只取三時的所緣。神通心(見節十八之助讀說明)取三時的所緣,以及無時間的所緣。除了(神通心和)取過去心為所緣的第二與第四無色禪心之外,其余的廣大心都取無時間的所緣(即:概念)。出世間心取無時間的所緣(即:涅盤)。
在于離門心等等:離門心是在一世當中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之心。它們有十九種,即:八欲界大善、五色界、五無色界果報心及兩個舍俱無因推度心。這種心的目標有六種:過去或現在的五所緣之一,或是法所緣。在所有三種作用里,從結生至死亡,該心都只取同一所緣。該所緣是投生時結生心的目標,在生命過程當中是有分心的目標,以及在死亡時是死亡心的目標。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后一個心路過程的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于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某個目標即會呈現于他的最后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下三種之一:
一、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誠的信徒可能會看到比庫或寺院的影像;醫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獄之火。
根據情況(yathasambhavam):《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這詞組的意思是:離門心的目標是根據前一世最后一個心路過程識知該目標時所通過的門而定;亦視該目標是屬于過去或現在所緣,或是概念;又根據它是業,或業相,或趣相而定。其解釋如下:
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臨死速行的階段,被六門之一識知的五所緣當中任何一個所緣皆可成為業相。這種所緣在新一世的結生和首幾個有分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它有可能是現在所緣,因為在前一世的臨死速行識知該目標之后,它可能還持續存在于新一世的首幾個心識剎那;隨后的有分及死亡心所取的目標則必定是過去所緣。
若前一世的臨死速行所取的目標是法所緣,它則可能是業或業相,以及是新一世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過去所緣。若該目標是趣相,它一般上是色所緣、由意門識知、以及是現在所緣。
若是投生至色界天,三種離心路過程心的目標是前一世意門臨死速行所取的法所緣、是概念(于是與時間無關)、以及是屬于業相。投生至第一和第三無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無色界天,該目標(即:心)是法所緣、是過去所緣、也是業相。
一般上(yebhuyyena):這形容詞是專指無想有情(asabbasatta)死后投生至他處,因為在色界天的無想梵天完全沒有心識(見第五章、節卅一),所以下一世的離門心根本不能緣取前一世(生為無想梵天時)所緣取的目標。對于這類有情,依靠在生為無想梵天之前的過去業,目標會自動呈現于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為業等等。
節十八:依心分類
Tesu cakkhuvibbanadini yathakkamam rupadi-ekekalambanan’eva. Manodhatuttikam pana rupadipabca-lambanam. Sesani kamavacaravipakani hasanacittab ca ti sabbatha pi kamavacaralambanan’eva. Akusalani c’eva banavippayuttakamavacarajavanani ca ti lokuttaravajjita-sabbalambanan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kusalani c’eva pabcama-jjhana-sankhatam abhibbakusalab ca ti arahattamagga-phalavajjita-sabbalambanan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kriya c’eva kriyabhibba-votthapanab ca ti sabbatha pi sabbalambanani. Aruppesu dutiyacatutthani mahaggatalambanani. Sesani mahaggatacittani pana sabbani pi pabbattalambanani. Lokuttaracittani nibbanalambanani ti. 在它們當中,眼識等各自取一種所緣,即顏色等。但三意界則能取顏色等(所有)五所緣。其余的欲界果報心與生笑心只能取欲界所緣。 不善(心)和智不相應欲界速行能取一切所緣,除了出世間法。 智相應欲界善(心)及屬于第五禪的善神通心能取一切所緣,除了阿拉漢道與果。 智相應欲界唯作心、唯作神通心及確定心能取一切所緣。 于無色(禪心)當中,第二與第四取廣大所緣(即:廣大心)。其余所有的廣大心取概念為所緣。出世間心取涅盤為所緣。
節十八之助讀說明
三意界: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總稱為三意界;由于它們生起于所有五門,所以能取顏色等所有五所緣為目標。
其余的欲界果報心:這些果報心是三種推度心與八大果報心;當生起為彼所緣時,它們能取呈現于六門的一切欲界所緣。再者,除了悅俱推度心之外,當這些果報心生起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時,也能取六種離門所緣。諸阿拉漢的生笑心也能取所有六種欲界所緣。
不善心等:由于四道、四果與涅盤九出世間法是非常的清凈及深奧,所以不善心和智不相應的善與唯作心并不能識知它們。 欲界善心等:凡夫與有學圣者不能覺察阿拉漢的道心與果心,因為他們還未證得此二心。
凡夫亦不能取有學圣者的道心與果心為所緣。層次較低的有學圣者則不能取層次較高的道心與果心為所緣。當有學圣者省察自己的出世間成就時,他們能以智相應欲界善心覺知道心、果心與涅盤。在道心之前生起的「種姓」(gotrabhu)也是屬于這些心,它也取涅盤為所緣(見第九章、節卅四)。
善神通心:神通(abhibba)是已熟練于五禪者才能獲取的高等智。在圣典中提及五種世間神通,即:如意通(神變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與天眼通(見第九章、節廿一)。這些神通是運用第五禪心而獲得;于凡夫和有學圣者它是善的;于諸阿拉漢則是唯作的。通過第三種神通,有學圣者能辨識與他同等級或層次較低的其它圣者的道心與果心,但不能辨識層次比他高的圣者的道心與果心。阿拉漢道心與果心則完全超越善神通心的范圍。
欲界唯作心等等:通過欲界智相應唯作心,阿拉漢能在省察自己的成就時辨識自己的道心與果心;通過唯作神通心,他能辨識其它圣者的道心與果心,包括有學圣者與阿拉漢。在五門心路過程里,確定能識知所有五所緣;當作為意門轉向心時則能識知所有六所緣。
于無色(禪心)當中:第二無色禪心取第一無色禪心為所緣;第四無色禪心取第三無色禪心為所緣。如是此二心取廣大心為所緣。
其余所有的廣大心:色界禪心所取的目標是概念,如:遍處禪心取遍相(見第一章、節十八至二十之助讀說明)、無量禪心取有情概念。
表3-2:所緣之概要
心
|
所緣(目標)
|
眼識
|
2
|
現在顏色
|
耳識
|
2
|
現在聲
|
鼻識
|
2
|
現在香
|
舌識
|
2
|
現在味
|
身識
|
2
|
現在觸
|
意界(五門轉向心、 領受心)
|
3
|
現在五所緣
|
三推度心、一生笑心、 八欲界美果報心
|
12
|
五十四欲界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
|
十二不善心、四欲界美智不相應善心、四欲界美智不相應唯作心
|
20
|
八十一世間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概念
|
四欲界美智相應善心、 一神通善心
|
5
|
八十七心(除去阿拉漢道心與果心)、五十二心所、 二十八色、涅盤、概念
|
四欲界美智相應唯作心、一神通唯作心、 意門轉向心
|
6
|
一切所緣(即:八十九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 涅盤、概念)
|
無色界第二及第四禪心
|
6
|
個別是第一與第三無色界禪心
|
十五色界禪心、 無色界第一及第三禪心
|
21
|
概念
|
出世間心
|
8
|
涅盤
|
節十九:總結
Pabcavisa parittamhi cha cittani mahaggate Ekavisati vohare attha nibbanagocare. Visanuttaramuttamhi aggamaggaphalujjhite Pabca sabbattha chacceti sattadha tattha sangaho. 廿五種心緣取下等所緣;六種緣取廣大(心);廿一種緣取概念;八種緣取涅盤。 二十種緣取除了出世間法之外的一切所緣;五種緣取一切所緣,除了較高層次的道與果心;六種緣取一切所緣。如是它們的組別一共有七。
節十九之助讀說明
廿五種心:廿三種欲界果報心、五門轉向心及生笑心只緣取下等所緣,即:欲界所緣。 六種緣取廣大(心):這些是第二與第四無色禪的善、果報與唯作心。 廿一種緣取概念:這些是五色禪、第一與第三無色禪的善、果報與唯作心。 八種緣取涅盤:這些是四道心與四果心。 二十種緣取除了出世間法之外的一切所緣:這些是十二不善心,以及智不相應的四善心與四唯作心。 五種:這些是四智相應善心與善神通心。 六種緣取一切所緣:這些是四智相應大唯作心、唯作第五禪神通心及確定心。
依處之概要 (vatthusangaha)
節二十:依處之分析
Vatthusangahe vatthuni nama cakkhu-sota-ghana-jivha-kaya-hadayavatthu ca ti chabbidhani bhavanti. Tani kamaloke sabbani pi labbhanti. Rupaloke pana ghanadittayam natthi. Arupaloke pana sabbani pi na samvijjanti. 于依處之概要,依處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與心所依處。 于欲界有這一切。但于色界則沒有鼻、舌與身三依處。于無色界則完全沒有依處。
節二十之助讀說明
依處之分析: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與心所必須依靠依處(vatthu)而生起。依處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雖然首五依處與首五門(即:五凈色)相符,但依處與門并不完全一致,因為它對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過程里的心與心所通過門而得以和目標接觸;依處則是支持心與心所生起的色法。
這項作用上的差別是重要的。在眼門心路過程里,除了眼識之外,亦有許多種心以眼凈色為門而生起,但眼凈色只是眼識的依處,而不是其它也運用眼門的心的依處。關于門,作為結生、有分與死亡的諸心是「離門」,即是不發生于任何門。然而在有名色法兩者的生存地里,沒有任何心是能夠不依靠依處生起的。
在這一篇里,作者將先列出諸依處,然后再根據所依靠的依處把諸心分類。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根據諸巴利論師,除了以各自凈色為依處的雙五識之外,心臟是一切心的依處色。《阿毗達摩論》并沒有明確地提到心所依處。《阿毗達摩論》中的最后一部──《發趣論》也只是說:「依靠該色,意界及意識界得以生起。」(I,4)。然而,諸注疏隨后則確定那「該色」為心所依處,是心臟里的心室(的血)。[15]
于欲界等:于欲生存地有一切六依處,除了天生瞎眼或耳聾者。于色界天則無鼻、舌、身三依處,由于這三門的體驗比其它二門(眼與耳)較為粗,所以不包括在這高層次的生存地里。諸論師說該地的有情也擁有這些感官的外形,但并沒有凈色,因此不能作為嗅、嘗及觸的依處,所以這些感受也就不能發生于色界天。于無色界天則完全沒有依處,因為一切的依處都是由色法組成。
節廿一:依心分類
Tattha pabcavibbanadhatuyo yathakkamam ekantena pabcappasadavatthuni nissay’eva pavattanti. Pabcadvaravajjana-sampaticchanasankhata pana manodhatu ca hadayam nissita yeva pavattanti. Avasesa pana manovibbanadhatusankhata ca santirana-mahavipaka-patighadvaya-pathamamagga-hasana-rupavacara-vasena hadayam nissay’eva pavattanti. Avasesa kusal’akusala-kriya’nuttaravasena pana nissaya va anissaya va. Aruppavipakavasena hadayam anissay’eva ti. 于此,五識界完全以五凈色為各自的依處而轉起(發生)。但意界,即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則依靠心臟而轉起。其余的也是如此依靠心臟而轉起,即屬于意識界的推度心、大果報心、兩種瞋相應心、初道心、生笑心、色界心。(3+3+8+2+1+ 1+15=33) 其余的心,無論是善、不善、唯作或出世間,都可依靠或不依靠心所依處。(12+10+13+7=42)無色果報心則不依靠心所依處。
節廿一之助讀說明
五識界等:在《阿毗達摩論》里,所有八十九心被分為七種識界(vibbanadhatu),如下:
表3-3:七識界
界
|
心
|
眼識界
|
眼識
|
2
|
耳識界
|
耳識
|
2
|
鼻識界
|
鼻識
|
2
|
舌識界
|
舌識
|
2
|
身識界
|
身識
|
2
|
意界
|
五門轉向心、領受心
|
3
|
意識界
|
其余的一切心
|
76
|
名為意界(manodhatu)的三種心只是非常粗淺地識知目標:因為五門轉向心面對完全陌生的目標,而且是隨著擁有不同依處的心之后生起;至于兩種領受心則是因為它們隨著擁有不同依處的心之后生起。五識界則稍微強些,因為它們直接地看、聽、嗅、嘗或觸目標;但還是相對的弱,因為它們是夾在兩個擁有與它們不同依處的心之間。歸納于意識界(manovibbana-dhatu)的諸心能更完整與清晰地識知目標,因為在它們前后的心都與它們擁有相同的依處。
但意界,即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則依靠心臟而轉起:列于這組的三十三心不能生起于無色界天,而只生起于有色法之地。因此它們必定受到心所依處支助。瞋相應心不會在色界天生起,因為鎮伏瞋恨是證得禪那的先決條件。須陀洹初道心不能在無色界天里生起,因為它必須依靠聽聞佛法(才能生起),所以必須有耳根。至于生笑心則當然必須有身體才能顯現微笑。
其余的心:這些心是:十不善心(除去兩個瞋相應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無色善心、四無色唯作心、七出世間心(除去初道心)及意門轉向心,一共有四十二心。當這些心生起于有色法之地時(即:欲地與色地),它們必須依靠心所依處生起;當生起于無色地時則不須依靠心所依處。無色果報心只能生起于無色地,所以不須依靠任何依處。關于三地,見第五章、節三至七。
節廿二:總結
Chavatthum nissita kame satta rupe catubbidha Tivatthum nissit’aruppe dhatv’ekanissita mata. Tecattalisa nissaya dvecattalisa jayare Nissaya ca anissaya pak’aruppa anissita ti. 當知欲地之七(識)界依靠六依處;色地四(識)界依靠三依處;無色地一(識)界不依靠任何依處。 四十三(種心)依靠一依處生起;四十二依靠一依處或不依靠依處生起。無色果報心不依靠依處生起。
節廿二之助讀說明
于欲地等:在欲地里,五識界依靠各自的依處生起,意界及意識界則依靠心所依處生起。于色地則沒有鼻、舌、身三處及與它們相符的識界。于無色地則只有意識界,且沒有依處。
[1] 原編按:看來輕安(passaddhi)只是于禪修時生起的悅受的近因。 譯按:悅受的另一個定義: 特相:令相應法樂于所緣。 作用:增長相應法。 現起:內心的愉悅。 近因:心與心所之輕安。 (注:第二種定義尤其指的是,與剎那定、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觀智相應的悅受。第一種定義可用于一切悅受,但貪根悅受的近因不可能是輕安,而是依處、所緣、相應法三者之一。)──摘自帕奧禪修手冊。 [2] 譯按:體驗自性不可喜所緣為不可喜是憂受。外道把自性極可喜的所緣(如佛陀)視為不可喜,這是造作至不可喜所緣。由于外道的邪見與邪思惟,可喜所緣變成不可喜所緣。通過造作去體驗所緣為不可喜是憂受。──摘自帕奧禪修手冊。 [3] 這五種受的定義記載于《清凈道論》第十四章、段一二八。 [4] 《殊勝義注》巴、頁二六三;英、頁三四九至三五○。五凈色是屬于所造色,首四門的目標(所緣)也是所造色。然而,觸所緣則是四大其中的三個。見第六章、節三。 [5] 譯按:為了便于區別,且稱六識當中的眼識等首五識為根識,第六識依舊稱為意識。 [6] 見節八對速行的解釋。悅受亦能在速行的階段之前生起,即生起于取極可喜所緣為目標的悅俱推度心,但此心亦在眼識等之后才生起。 [7] Suppatitthitabhavasadhanasankhato mulabhavo.─《阿毗達摩義廣釋》 [8] 《清凈道論》第十七章、段七○。 [9] 這是指在五門心路過程里。若在意門心路過程里,意門轉向之后即是速行的階段。 [10] 對于還不是阿拉漢的人是如此。對于阿拉漢,其速行心是無記心。在第四章里會更詳細地解釋速行。 [11] 譯按:例如舍俱推度心即能出現于五個不同的階段,執行五種不同的作用,即:結生、有分、死亡、推度與彼所緣。(見節十) [12] 即是說在須陀洹(入流)和斯陀含(一還)心中,四種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及疑相應心絕對不會再出現;兩種瞋根心則不會再出現于阿那含(不還)。 [13] 巴利文rupa(色)有兩個意思:一、色法;二、顏色。前者是一組,后者是該組的一個成份。 [14] 在第六章、節二會更詳細地解釋四大界與所造色之間的差別。 [15] 《清凈道論》第八章、段一一一:在它(心臟)里面,有個「布恩那迦子」般大小的空洞,其中收存著半「色薩大」的血,而以它的支助,意界及意識界得以生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