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新時期中職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的改革
【摘要】本文從新時期中職教學模式、課程設置與學分制改革等方面,探討了教學質量評價的新方法。
【關鍵詞】“2+1”教學模式 課程改革 學分
教育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全國職教工作會議精神,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即每年招生數達800萬,同時組織實施“國家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要求職業學校要更好地面向社會,以就業為導向,加大校企合作,深化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改革,培養和造就生產一線迫切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讓畢業生成為社會搶手、企業歡迎的技能型人才,沿襲傳統的專業教育模式是難以奏效的,必須推行產教結合模式,健全校企合作機制,加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建立具有職教特色的課程及教育評價體系。
一、“2+1”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十分匱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媒體關于“月薪6000難聘到高級技工”、“年薪16萬招不到模具技工”的報道,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據統計,現今我國各類數控機床操作工短缺60多萬人,已成為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科技進步,高新技術設備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不斷涌現,已大大改變了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如過去需要數月才能制造出的模具現在僅需幾天就行。正因為如此,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時間周期也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培養一個開模具的八級師傅很不容易,須經過幾十年的培養,才能有少數人手上“功夫”到家?,F在只需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培養出開模具本領更勝一籌的線切割機床操作工,或電火花成型機床操作工,或加工中心操作工。而今企業崗位(群)對從業人員的職業標準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此新形勢下推行“2+1”教學模式(即學制3年,在校學習兩年,在企業生產實習一年)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是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這也是由產教結合向產學研結合提升的有效途徑。
三、新時期催生“2+1”教學模式下的具有職教特色的課程體系以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拉動職業學校的發展,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建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探索建立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機制,制定由企業參與的實施性教學計劃,編寫和使用相應教材,改革評價方法等,是廣大職教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1.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有效實施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基礎要素。傳統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其結構和內容的諸多弊端大家有目共睹,只注重對個體的專業培養,忽視了企業的需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如今企業為增強競爭能力,拓展生存空間,其用工制度隨之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一崗定終身的就業模式正在迅速改變??茖W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多學科在生產技術、經營管理中的交叉互補,使得人的綜合素質日趨重要,而現行的課程設置很難適應企業對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教育部為解決這一問題頒發了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指導方案,為實施“2+1”教學模式、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實際操作中按照“2+1”教學模式制定實施性教學計劃,打破現行的單科獨進式的課程體系,實行專業課程的綜合化和模塊化。文化課占在校兩年總學時的32%左右,核心項目課程占總學時的56%(其中專業理論學時占專業課總學時32%,實踐課學時占專業課總學時68%)左右,任選課學時占總學時12 %左右。德育課為100學時,將專業理論課及實踐課整合成5~7門專業核心課程及訓練項目計1230學時左右。為幫助學生個性化發展,將任選課(包括企業指定課目)分為三類,即人文素養類(建議課目8~10門)、知識拓展類(建議課目8~10門)、操作技能類(建議課目6~8門)。理論課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刪除無實用價值的陳舊知識和繁冗計算,充實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其中部分核心課程建議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法。根據企業特點處理課程間的關系,編寫相關教材,使課程精干,內容充實,突出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
2.評價方法改革:
學校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作搞得如何,最終要體現在實際效果上。實施學分制改革既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也是加強校企合作的紐帶?,F行職業教育模式受普教及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模式單一,過分強調培養對象的同一性和標準化,統得多,自由度和靈活性少;共性要求多,個性發揮少。為了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及各類企業對人才規格、層次多樣化的要求,就必須突破刻板劃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向應用型、開拓型、創新型的人才結構培養模式轉化。尤其是實施“2+1”教學模式時的最后一年,即學生進行職業崗位技能(頂崗)實習期間,車間即學場、師傅即教師,教師到企業帶領學生參與項目開發等情況下,用傳統評價方法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因此,建構科學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生教育評價體系十分重要,大力推行以強調個性發展為主導特征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這不僅能檢驗教育教學的效果,更能通過企業反饋信息為評價學校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作質量提供了依據。
實際操作中按照“2+1”教學模式制定如下學分制實施辦法。
(1)學分組成
①課程基礎學分:規定課程11-14課時為1個學分,跨學期開設的課程,按各個學期分別計算。以學期為單位時間,每學期為30學分左右。社會實踐課程如:入學教育、軍訓、公益勞動、企業參觀等以每周1個學分計算,體育課每學期1個學分。任選課以每課目3學分計算。
②實習學分:集中時段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專業技能操作訓練按每周或30課時為1個學分計算,職業崗位技能(頂崗)實習按每周1個學分計算,最后一年按36周計算。
③專業技能證書學分:指學生考取的國家級、省級職業資格證書與操作技能等級證書,其中國家級:初級15個學分、中級30個學分、高級60個學分;省級:初級5個學分、中級10個學分、高級20個學分。
④操行學分:依據各校德育自主管理模式要求設定,建議為12個學分,即每學期為2個學分。
⑤獎勵學分:指學生參加各級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知識、技能、文藝、體育比賽中獲得的獎勵。
獲國家級大賽一、二等獎,獎勵15個學分
獲國家級大賽三等獎、省級大賽一、二等獎,獎勵10個學分
獲省級三等獎、地市級一、二等獎,獎勵6個學分
獲地市級三等獎、縣級一、二等獎,獎勵3個學分
獲縣級三等獎、校級一等獎,獎勵2個學分
獲校級二、三等獎,獎勵1個學分
以上只計算某項目的最高獎勵分,相同項目不累積加分。
學生在學校、在企業期間做出突出貢獻,為學校增添美譽度等,由學校行政會議認定,按次計算,每次獎勵0.5-2個學分。
(2)考試考核
首先應堅持民主公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全面評價與注重個性發展相結合的三大原則。
①課程基礎學分:由任課教師根據課時數、考試考核成績、等級權重計算學分。成績以“334”方法計算,分為四級:A級為85-100分、B級為75-84分、C級為60-74分、D級為60分以下,對應等級權重分別為A級1.2、B級1.1、C級1.0、D級為0,將課程基礎學分乘以等級權重計算相應學分。補考合格權重為0.9。
②實習學分:理實一體化課程、專業技能操作訓練以專業指導教師評價為主、班主任評價為輔;職業崗位技能(頂崗)實習由實訓處和專業指導教師、班主任會同實習單位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工作態度、職業道德等情況采用“記實”和“評議”兩種方式作出書面評定,成績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分別以1.2、1.1、1.0、0權重計算學分。補考合格權重為0.9。
③專業技能證書學分:由專業指導教師依據實訓處統計結果計算學分,不設上限。
④操行學分:依據各校、實習單位制定的考核條例,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分別以1.2、1.1、1.0、0權重計算學分。
⑤獎勵學分:由學校辦公室、教務處、實訓處、實習單位負責驗證、計算。
學生的學期總學分由班主任計算,報教務處存入學生本人的“學分銀行”存檔。允許學分之間無條件互補,但操行學分不互補。
(3)畢業標準
課程基礎學分×90%=A
任選課學分:B(須設定最低參考學分)
專業技能證書學分:C(須設定最低參考學分)
操行學分:12(此為最低參考學分)
合計:A+B+C+12
附件: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實施性學分樣表(參考)
單位:江蘇省揚中職業教育中心校 姓名:張賢
職務:校長助理 年齡:41 職稱:中一
通訊地址:江蘇省揚中職業教育中心校
郵編:212200 電話:0511-826808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