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 ——水亦溟涬無涯邊兮,女媧練石補蒼天兮 即使美麗如洛神,我也不敢用最美去形容她;即使威嚴如王母,我也不敢用最強去形容她,無論給她們什么形容詞,都要加“之一”,否則肯定會有異議,可唯獨對女媧,我可以毫無疑問地在她的名字前加上“最偉大”,沒有“之一”,只有“最”。 在盤古開辟天地后,上古神話中依次出現了幾個最著名的天帝:伏羲(又被叫做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以及《山海經》中殘片記錄的帝俊。 《山海經》中最壯美激烈的篇章是關于炎、黃二帝爭奪中原的一系列神話。在這場蔓延了幾百年,波及了所有人的戰爭中,殘片的東方神系的帝俊都時隱時現,可一直沒有伏羲的身影,如果天帝伏羲還活著,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推斷那個時候伏羲氏應該已經不在,那作為伏羲妻子的女媧呢? 女媧的身影也沉寂,就好似她也消失了。女媧就好像中國悠悠幾千年中的無數個太后,國去夫死,即使活著,即使被后一個帝王“尊敬供奉”著,可是實際上,她們的生命已經完結。 如果沒有那場毀天滅地的大禍,也許后世之人真會認定女媧也死了。 在黃帝打敗炎帝后,炎帝一族的水神共工不肯歸順,繼續“作惡”,與火神祝融對戰,一怒之下,觸倒了不周山,令天塌陷。“天傾其北、地傾其南”,“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黃帝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浩劫面前,應該是束手無策的,至于其他的大神是沒有能力挽救,還是別有原因不愿救,就不清楚了。此時,一個也許早被他們遺忘的人出現了。 女媧出,“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這四句話沒有女性的婉約秀麗、溫柔可人,有的只是智謀過人、殺伐決斷、頂天立地的偉岸,可在這充滿殺伐血腥的陽剛氣勢下卻是補蒼天、救蒼生的最深厚的母性。在女媧的努力下,“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從女媧補天的一系列舉動中,可以看到女媧的神力智謀都不凡。炎黃大戰,爭奪天下,女媧又有先前伏羲氏積累的聲望在,只要她想,絕對有能力參與,而她非不能也,只是不愿,所以她寧可消失。 根據《淮南子》的記載,女媧補天后,黃帝要封賞她,她卻只是朝黃帝一拜后,未接受封賞,就駕馭龍車飄然而去。黃帝的封賞之舉頗值得玩味,女媧態度好似恭敬,實際卻未接受封賞也很值得玩味。 女媧補天之后呢? 我們后人看到的女媧補天是一段可歌可泣、可贊可嘆的感人故事。神話傳說就像現在的小說、電視劇、電影一樣,只會記錄最精彩的片段,精彩的故事結束了,生活卻在繼續,一個人的一生是漫長的,一個神的一生更加漫長。 已經一統中原,正在確立自己絕對霸主地位的黃帝會怎么去對待這位資格比他老,神力比他高,聲譽比他盛的創世女神呢?女媧在決定補天前,有沒有想到她如此做有可能會招來的禍患? 沒有記載了,女媧在補好蒼天之后,她的身影再次消失了。 她死了?還是依舊靜悄悄地活在某個深深的宮殿中? 沒有人知道。 根據記載,又過了很多很多年后,天下再次發了大水,生靈涂炭。這次女媧沒有出現,只有鯀和禹在治理水患,治理得無比艱辛、拖沓,和當年女媧補天治水的氣勢比,完全是天壤之別。如果女媧還活著,她必定不忍看到黎民遭此大難,我們能肯定,那個時候,女媧肯定是已經死了,而她的死是那么無聲無息。 這位最偉大的女神最后的死亡也許從紀念她的節日的命運就可以看出來。 東晉王嘉《拾遺記》記錄:江東民俗,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相傳女媧在這日補天,家家戶戶都以紅色的絲線編織成繩,系煎餅放到屋頂上。 人們用這種簡單的模擬補天的動作來紀念神話傳說中創世女神女媧。在華夏大地,天穿節的日子雖不同,有的正月二十三、有的正月二十四,但毫無疑問,這個節日曾在民間被廣泛紀念,是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可到今日,我們知道美麗哀婉的嫦娥的中秋節,勤勞善良的織女的七夕節,有幾個人知道最偉大的女神女媧的天穿節呢? 沒有! 因為中秋節是女性的美麗哀婉,七夕節是女性的勤勞善良,是男人們樂于接受和贊頌的,而天穿節是女性的殺伐決斷、勇敢無畏,男權的社會不需要,所以它慢慢地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