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為薩沙原創,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個很惡劣的民族。除了他們直到現在也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翻看他們的所謂中日事變(日本國內不承認有侵華戰爭,只承認有中日局部事變,意圖粉飾侵略)的歷史隨處可見謊言。甚至連世界公認的臺兒莊大捷,緬北大捷,他們也認為是戰略收縮和自己的勝利。 ------------------如此英勇的部隊以自己的血肉保護了自己祖國,榮譽屬于他們
但是在整個八年期間,有一場國軍的完勝日本自己也是承認的,這就是日本歷史中的 芷江會戰 的完敗。 在這場戰役中,10萬日軍在和國軍硬碰硬的二個月拼死較量中,最終的結局是日軍兵敗如山倒的完敗。敗的如此徹底如此丟人,連日本歷史學家自己也承認是一場災難。 中國戰史中,該戰役為湘西會戰,因為戰役的地點都在詳細.本次戰役又稱為雪峰會戰,因為其主要戰斗都是在雪峰山脈附近發生的。 日本戰史稱為芷江會戰,因為日軍本次作戰的目標就是芷江城。 芷江會戰是八年抗戰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八年期間國軍22次大型會戰中少有的中日對攻戰。 中日雙方投入自己的精銳部隊以強碰強,激烈廝殺二個月之久(從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最終以10萬日軍兵全線潰敗且損失三分之一兵力為結束。
背景 日軍于1944年發動了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目的在于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保證東南亞和日本控制的滿洲朝鮮地區的陸上交通線。 為了一號作戰日本拼盡了老本,除了調集在華全部主力,還從東北和日本本土大量增兵。 一號作戰從戰術來說是成功,它導致國軍傷亡二十多萬,丟失的許多重要的城市。 但是如同蔣公判斷的那樣,一號作戰就戰略上來說完全是戰略的盲動。 首先,日軍雖然打通了大陸交通線(平漢線,湘桂鐵路和粵漢線南段),但是數千公里的交通線附近除了國軍幾個戰區數十萬部隊可以隨時反攻以外,還有大量的的國軍游擊部隊的騷擾,更不要說國軍B25重型轟炸機的巨大威脅. 結果就是,日軍雖然自稱打通了大陸運輸線,但是根本無法保證大陸交通線的暢通,每次運輸都可能早于十次以上的襲擊.同時為了保證這條數千里的交通線的安全,日軍的十多萬兵力又投到了上面(已經是最少配置了,一個縣的面積一般只有一個小隊到一個中隊,國軍如果進攻這些部隊根本無力抵抗.其實這些部隊的駐扎也沒有什么作用,主要在于他們兵力少到不敢出城,實在可笑),結果反而導致兵力捉襟見肘的侵華日軍又雪上加霜。大量日軍部隊被迫駐防在交通線各地,日軍可以機動兵力只剩下二十多萬,這樣的兵力是絕對無法滅亡中國的。發動一號作戰讓日軍徹底失去在中國獲勝的任何機會。
其次,中國不同于蘇聯物資充足軍工先進,又有完整的新兵訓練制度和完整的兵役征集制度。蘇聯每被德軍殲滅20個師的時間就能訓練裝備40個師出來,而且這些師新普遍換裝了更強新裝備,戰斗力更強! 當時的中國軍工比較落后,整個抗戰連步槍只生產出來80萬支,又沒有成熟的兵役制度(中后期主要靠抓壯丁補充兵員),加上初期外援的道路就基本被封死,最富裕和人口密集的地區又被日軍占領. 所以日軍如果想在中國獲勝,就必須打殲滅戰,也就是借助幾次圍殲站,消耗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比如德國對蘇聯的圍殲戰,一次會戰就能圍殲蘇聯幾十萬人.蘇德交手半年,蘇聯的上百萬的南方集團軍就幾乎全軍覆沒了)。 但是抗戰期間,包括雙方都投入數十萬重兵的凇滬會戰,武漢會戰,一號作戰等大型戰役,日軍往往只重視攻占城市和據點(武漢會戰的幾十個師沒有一個被日軍全殲,一號作戰日軍雖然占領了河南,但是湯恩伯將軍的主力全部突圍),而忽視對對中國有生力量的打擊。國軍往往早于一定程度的打擊,但是建制尚存,修整一段時間很快就能恢復. 導致中國軍隊雖然丟失大片國土,但是仍然沒有傷筋動骨.整個八年期間軍隊仍然保持相當的規模和戰斗力,在得到美式裝備以后就立即脫胎換骨,越戰越強。 很多人認為日軍是軍事強國,日本軍人是偉大的軍人。其實縱觀日軍二戰在中國的戰略,無一不是驚人的短視,關鍵戰略上中國完全都占了上風. 連侵華日軍總司令崗村寧次分析這種情況也痛心疾首的說:回顧過去的戰績,僅就我軍之迷戀攻占城市惡習再作一言:舉凡作戰目標,不外能動的敵軍與不動的土地(城市、山河的要地等),軍隊作戰應以殲滅敵有生力量為主,其他為次。但我士兵以占領城市為榮,往往舍棄追擊而只為攻城! 一號作戰沒有實現目的,為了爭奪中國戰場的主動權,日本必然會繼續發動新的攻勢。
崗村寧次這個人和普通的傲慢無知的日本軍人不同,他從青年時期就在中國長期居住,參加了中國許多重大的軍事事件,他的第二個兒子還病死在上海。總之,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有著相當的研究。 就因為了解中國人,他不像一般的日本人認為中國人軟弱和不堪一擊,他認為中國人一旦有一個核心領袖,加上遇到民族的重大危機,原本分裂的各部就會立刻團結起來并且揮令世界驚訝的巨大能力,改變以往文弱的態度。 所以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崗村在東北擔任一個師團的師團長,他堅決主張不擴大的原則。 他認為日本占領滿洲剛剛五年還無法有效消化,當時通過塘沽協定奪取華北特權已經是能力之外的舉動(原話是 此乃帝國所能消化掉的最大成果和極限)。 如果全面侵華很容易陷入殘酷的持久戰,這對國小并且資源貧乏的日本是極為不利的。
到了蔣公作出抗戰戰略上的偉大一招,在上海作出圍殲駐滬全部日軍的樣子。而日本軍方果然被激怒,把原本投入華北的師團全部投入上海,并且宣布:中國方面如此輕侮帝國,帝國隱忍已達極限,決心采取斷然措施,膺懲中國軍,促使南京政府反省。 崗村得知消息以后悲嘆:軍方高層如此短視,中了蔣介石的陰謀。既然全面開戰就應在中國北方平原利用我機械化師團的優勢,全殲北方平原的中國軍主力并且占領華北,迫使南京政府屈服。中國南方一帶河流縱橫山脈眾多,我軍優勢無法發揮,必將陷持久苦戰。 到武漢會戰以后,近衛內閣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并且扶持汪偽以后,崗村又說:偌大日本居然沒有人了解蔣介石此人的性格,這種舉動極為愚蠢。至于斷絕和國民政府談判大門卻扶植沒有武裝力量的汪政權組織政府,逼迫重慶政府的想法,是根本不了解中國的人才會作出的。中國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實力的政權是維持不久的,還會成為我們的包袱。 到了珍珠港事件之前,崗村和東條英機一樣,認為不應該和美國開戰。他在日記中寫到:日美交涉毫無進展,帝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重大時刻,我平時雖為樂觀主義者,但思及戰爭前景,未免有所憂慮。在沒有解決日中之間的戰爭時,又發動日美間的戰爭實屬下策。日本軍力本不及美,全力和美作戰且不能獲勝,二線作戰更是難以想象(日本在中國派遣軍有105萬大軍,而在東南亞的南方軍一共才有75萬人)。 不過看法歸看法,崗村作為一個軍人必須服從命令。他在日記中寫到:個人有不同意見,但一旦成為決議,那么忠實執行是有教養的人應采取的態度。尤其是軍人,必須服從上層領導所決定的事,為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而盡職,這是軍人的本分。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崗村就判斷日軍在中國敗局已定。他認為如果不能出奇制勝,就難以挽回敗局了。 到了1944年底成為侵華日軍總司令以后,雖然明知道敗局已定,但是他認為作為一個軍人畢竟不能坐以待斃,仍然決定搏一搏。 而要想在中國獲勝,除了打垮重慶國民政府以外,沒有第二條路。 他命令參謀長松井太久郎中將在1945年1月之前制定出進攻四川的作戰計劃。 松井本人也是有頭腦的人,他認為司令官又異想天開了,現有兵力固守尚且不夠,如何能夠大舉進攻? 不過命令總歸是命令,松井還是準時完成了這個計劃。 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分三路突進四川。主攻部隊為湖南地區日軍,他們必須首先攻陷芷江,然后攻占重鎮涪陵,繼而橫渡長江攻占重慶。另外二路分別從貴州和武漢出發,攻占成都和萬縣,完成對重慶方面的合圍。整個計劃需要十多萬部隊和四個月的時間。 但是崗村看了計劃以后居然認為4個月時間還是太長,他問松井是否可以把作戰時間壓縮為3個月。 松井心里認為就算14個月也不能完成這個計劃,但是也不敢冒犯頂頭上司。他委婉的說4個月還是一切順利的估算,如果中國軍隊有足夠援軍時間就無法估算。
崗村對松井的話并不滿意,但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計劃,于是命令松井把這個計劃送往東京提交給大本營。 松井走后,崗村一方面命令總部眾多參謀人員立即進行兵棋演習,一方面著急侵華日軍最高軍銜的軍官召開討論會議。 結果幾次兵棋演習都是日軍慘敗,崗村卻認為參謀人員高估了國軍的戰斗力和運輸能力(其實當時還是低估了),對其結果不予考慮。 至于軍官會議則更糟了,12位軍以上軍官全部反對這個計劃。 其中華南第6方面軍司令官的岡部直三郎大將認為目前國軍半美械18軍已經開始在衡陽一帶反擊,由于火力強大和士兵作戰極為勇猛,和其交戰的日軍第64師團幾乎無力招架,和其交戰的日軍士兵都深為驚恐,往往晚上哨兵走火,也會出現數人從床上奔出營房跳起逃命的情況.岡部認為目前國軍實力已經大增,第六方面軍能夠防守住已經是奇跡,如何能夠進攻作戰。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下村定認為華北方面軍大部分已經抽調去南方,余下部隊都是戰斗力很差的師團,對付八路軍游擊隊還可以,無力對付國軍正規軍。況且蘇聯目前在蒙古大量增兵,如果一旦抽調兵力進攻四川其麾下的內蒙駐軍必然遭到蘇軍打擊。 崗村在這些人的一致反對下十分尷尬,只得說了一些什么:處此戰局危急、皇國興廢之關鍵時刻,擁有百萬大軍的中國派遣軍,全憑在座的12位軍以上司令官竭盡全力,奮起邁進,以打開危局。。。。的場面話來下臺階,會議不歡而散! 幾天以后,松井參謀長灰頭土臉的回到南京。他所制定的計劃在東京遭到了參謀總長毫不客氣的訓斥。參謀本部總有幾個有頭腦的人,他們認為使用六七個師團的兵力長途進攻四川完全是不切合實際的夢想。一號會戰集中六十五萬主力尚且沒有打垮國民政府,七個師團如何能夠成功? 其回信作出了三條說明: 一.以六七個師團奇襲進攻四川計劃難以實施 二.現階段應以全力防御美軍在中國沿海登陸和保護新中國(汪偽政權)為主 三.希望能與中國蔣主席盡快沒求和平,此為大本營對崗村將軍最殷切之期望。 崗村在受到信以后也十分喪氣,其把邪火發到了松井的頭上,數日以后給其小鞋穿,讓其回國養病! 崗村判斷美國人自私短視,為了抑制中國戰后之國際地位,連援華的軍事戰略物資也不愿意多給,必然不可能冒著自己可能嚴重傷亡的危險 在中國沿海登陸作戰。所以第二點是不用擔心的。 至于第三點,崗村不覺苦笑。 東條英機內閣在1944年7月下臺,小磯國昭組閣。小磯國昭也是有頭腦的日軍高層軍官,他對東條內閣的征服世界原因野心很不以為然,對日本現在的危機也早有預料。組閣的第二天小磯內閣就命令中國派遣軍司令必須立即開始重慶的和平工作。 岡村在船津的陪同下,專程赴上海一秘密地點與袁會面。崗村表示,如果重慶方面愿意停止對日本的敵對行動,日軍可以在幾個月后全部撤出山海關外。 但是袁傳蔣介石的口信:如果雙方停戰必須要求日軍全部撤出東北,并且歸還臺灣。汪偽政府立即取消,汪偽官員由日本收留。另外還要求日本撤出朝鮮! 崗村聽到條件大吃一驚,他認為退出山海關已經是很大的讓步,畢竟在中國日軍已經傷亡一百多萬,除了得到汪偽這個大包袱,基本沒有得到什么好處.退出滿洲已經無法接受(日本軍方一向有放棄本土也不放棄滿洲一說),至于退出臺灣和朝鮮更是不知從何談起(日韓合并條約和馬關條約都已經簽訂了幾十年,日本人早把這二地當作自己的領土)。 崗村表示無法接受,希望中國方面降低要求。袁良在請示蔣介石以后,表示這些條件不可更改,于是雙方談崩了。崗村戰后會議到:我長期處于中國戰場前線,不了解國際情況的變化.蔣提出推出滿洲朝鮮,當時我認為是不可思議之言.現在想起來,考慮到日本當時的情況,這種條件已經是很有余地(總比無條件頭像要強十倍). 后來在4月2日,這些條件被小磯首相提交給天皇和日本陸、海、外三相,他們都表示無法接受。
雖然如此,情況很快有了變化,自從一號作戰開始中美聯合空軍逐步掌握了制空權,開始轟炸日軍幾百公里的縱深目標。 剛剛打通的大陸交通線的湘桂、粵漢鐵路在中國空軍的B25重型轟炸機的襲擊下全線中斷,中國空軍還開始轟炸“日本領土”臺灣。 至于長江和南方的江運也陷入癱瘓,根據崗村自己在武漢的回憶:以前中國飛機極為罕見,在漢口、九江之間,往來內陸(日本)之大型運輸船,常達三四十只;如今連10噸左右的小汽船均被敵空軍炸光。飛行隊青年軍官頻頻出征,常有去而不回者,人數逐漸減少。 除了這些以外,日軍連大型運輸機或者大型客機都無法上天。就連岡村自己上任,也不敢從北平直飛漢口,只能先乘火車到南京,然后利用早晨中美空軍還未出動的一段短暫時間,沿長江上空偷偷摸摸地飛抵武漢。所乘飛機還是機動敏捷、目標不大的小型偵察機,顛簸一路令其苦不堪言。 而岡村手下的第6方面軍司令官的岡部直三郎大將,因為貿然乘運輸機直飛廣州,結果中途遭遇中美飛機的攔截。雖然最后僥幸逃脫,但是岡部大將仍然被一塊彈片擊中,險些折斷了肋骨,在床上躺了好幾天。 這些機場中,芷江機場的規模最大。早在1944年初,大批中美空軍部隊開始進駐芷江機場,各型飛機停駐達四百多架,美國的地空人員就有六千余人。 鑒于這種情況,日本大本營命令中國派遣軍應該伺機破壞湖南的芷江機場,保證湘桂鐵路(長沙至南寧)、粵漢鐵路(廣州至武昌)之暢通。 戰役開始
侵華日軍高級指揮官都在第一時間在得知大本營的命令,他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在總司令崗村看來這又是一個戰略盲動。他認為就算摧毀了芷江的國軍機場只能暫時減少國軍一線飛機的數量。國軍遠程轟炸機依然可以送從容的從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的大型機場起飛繼續完成轟炸日軍運輸線的任務。況且這些只是無關緊要的戰役,想要挽救大日本帝國的命運,必須按照他的計劃進攻四川,徹底打垮重慶政府。 而湘西與川黔桂鄂國軍政府大后方省份接壤,夾在湘、資、沅三大水系中間,東臨長沙、衡陽,南瞰桂林、柳州,西枕芷江盆地。這一地區還是進出黔、川,威逼貴陽,迂回重慶的軍事要沖地帶。所以如果要占領四川,必先進攻湘西,這也是崗村攻占四川計劃的第一步. 崗村覺得這次會戰也是一個機會,可以表面上裝作執行大本營的命令,實際上完成他攻占四川計劃的第一步。 被崗村指定完成湘西會戰的日本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則一眼看穿了崗村的意圖。岡部此人也和一般日本軍官不同,此人雖然軍人但是有很深的藝術修養,他非常喜愛和崇拜中國的繪畫和書法,成天和一幫朋友欣賞中國古董和書畫,不管公務!他認為崗村司令官是明擺著糊弄大本營,實則執行自己的計劃。至于這個計劃在岡部眼中不可能成功(他已經說過自己無力防守,那還怎么進攻?)。不過軍隊中官大一級壓死人,崗村此人表面親和,實際笑里藏刀,總參謀長松井就是一個好例子。岡部也不敢公然得罪他,只得照著命令執行。 而主攻部隊的總司令是日軍第20軍司令坂西一郎中將,此人原本是日本軍階知名的陸大高才生(日本陸大大約相當中國的黃埔軍校和美國的西點,只有精英才可以進入),后期又留學德國,是當時日本軍方稍有的寵兒。不過自從1943年以來坂西一郎一度被調離重要崗位,因為他酗酒成性。此人原本就比較善飲,但是一般不會酒醉誤事.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其很快由善飲轉化為暴飲。其部下反應:司令官休假期間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喝酒,非醉倒絕不停止。司令官原本性格溫和,愛護下屬,近年來時常為雞毛小事暴怒,痛罵部下,可能是飲酒過量的原因。其擔任司令官以來極少去基層視察,大多數時間都在住處關門自飲。 其實坂西一郎中將是一個聰明人,他早已經看到日本必將戰敗的命運,每日豪飲也不過是用酒精麻醉來逃避現實罷了。 他在得知上司岡部直三郎的命令以后也立即明白了崗村的意圖,他認為不管上司如何決定,他只需完成大本營的命令,全力摧毀芷江。但是他作為一個聰明人對此戰也沒有什么信心,得知命令以后又是一場痛飲予以發泄。 高級軍官尚且如此,直接見識過到國軍新式軍隊強大威力的日軍中級軍官更是悲觀失望。一位日軍聯隊長(團長)在接到命令以后,私下對自己的好友說:芷江的中國軍隊極多,他們在等著我們逼近芷江后全線反擊,我軍如何抵擋?必然大敗。但是這些情況切不能讓普通士兵知道。 民國三十四年三月(1945年),侵華日軍正式下令第九方面軍執行第二十號作戰計劃,該計劃的目標為:摧毀芷江機場,伺機消滅洞口,武岡間中國軍隊第二十四集團軍主力。
雙方兵力 日軍方面以第二十軍板西一郎中將司令官為戰役總指揮,計劃戰役共投入五個師團的兵力,總計約10萬人。 其戰斗序列如下: 主攻部隊為第116師團和第47師團 第116師團,師團長為巖永汪,下轄步兵第109聯隊,第120聯隊,第133連隊,騎兵第120大隊,野戰炮兵第166連隊,還有輜重第116聯隊。該師團是1938年5月在日本本土編成,1938年9月底投入武漢會戰。該師團裝備和日軍精銳第16師團一致,在日軍中以擅長攻堅作戰出名,軍官基本都是第16師團的富有經驗的退役軍官。曾經參加過中國戰場最為艱難常德攻堅戰和衡陽攻堅戰,雖然自身傷亡也極為慘重(其中在衡陽會戰中116師團傷亡了7成),但是目前該師團已經恢復了元氣,他的兵源素質高,火力極為強大,是日軍的一支勁旅。
第47師團,師團長為渡邊洋,下轄步兵第131聯隊,第91聯隊,第105聯隊,騎兵第47聯隊,山炮第47聯隊,工兵第47聯隊,輜重兵第47聯隊。該師團為太平洋戰爭后期特設師團,1943年5月在日本本土以獨立第67步兵團按三單位制組建,1944年12月自日本調中國派遣軍第6方面軍。該師團調入中國戰區原來是作為第六方面軍的總預備隊,一直放在后方。但是此時日軍一線已經難以抽調出一支完整師團建制的部隊,第47師團作為人員和裝備都非常齊整的一個師團,隨即作為一線部隊使用。 第116師團、第47師團一部戰前集結于邵陽以南地區;而第47師團主力(重廣支隊)集結于黑田鋪地區;
除了二個主攻師團中央突破以外,第64師團,第68師團和第十一軍的第34師團,負責協助主攻部隊完成對芷江的合圍。 第64師團,師團長船引正之,下轄步兵第69旅團的4個步兵大隊(二個旅團編制)。該師團1943年5月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12旅團為基干組建。該師團駐守常衡一線,經常遭遇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的強有力攻擊,日軍無力抵擋,傷亡慘重。從軍官到士兵對18軍都極為驚恐。第64師團在戰役開始之前集結于沉江、寧鄉附近。 第68師團,師團長堤三樹男,該師團1942年2月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14旅團為基干組建。本次參戰的主要是其主力第58旅團和其他部隊編成的關根支隊,支隊長關根久太郎,下下獨立步兵第65,第115,第116,117四個大隊。關根支隊戰役開始前集結于湖南東安;
第34師團,師團長伴健雄,下轄第34步兵團,騎兵第34聯隊,野炮兵第34聯隊,野戰工兵第34聯隊,輜重兵第34聯隊。該師團1939年2月在日本本土組建,此月到達中國編入華中派遣軍第11軍。戰役開始之前第34師團集結于在廣西全縣.
日軍將要對陣是我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親自指揮的9個軍26個師的強大部隊(請注意,日軍師團的編制和中國軍隊的師不同。日軍師團長下面還有旅團,大約相當于中國的旅的編制。而中國軍隊的師下面就是團,除了少數精銳部隊一般沒有旅的編制。日軍一個甲種師團一般2.4萬人以上,而國軍人員最為眾多的精銳第74軍全軍也不過2.1萬人。)。 -----------------------開往前線的國軍士兵
戰斗序列如下: 會戰主力為國民革命軍第4方面軍,總司令為王耀武將軍,下轄四個軍(實際只有三個軍參與作戰,新六軍剛剛空運到芷江日軍已經全線潰敗,并沒有參戰),它的作戰目的是 主力于武岡和新華一線于日軍主力決戰。 抗日鐵軍第74軍,軍長施中誠中將(包括第57師,師長李琰少將(黃埔五期) ,第58師蔡仁杰少將(黃埔五期),第191師,師長蕭重光少將。暫6師,師長趙季平少將(黃埔四期)。第196師,師長曹玉珩少將(黃埔四期)).74軍的赫赫戰功名無需多言,二次獲得抗戰軍隊最高榮譽的飛虎旗就是最好的點評。這支抗日鐵軍從松滬會戰開始整整和日軍作戰八年之久,其視死如歸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甚至得到了對手日軍的欽佩。在常德會戰中74軍虎57師8000之眾面對日11軍數萬人馬,死守常德16天,殲滅日軍一萬余人,最終在援軍到來收復常德之前全軍覆沒。覆沒之前該師向重慶發出了最后一份電報,全文為:“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為止,并祝勝利!七十四軍萬歲!蔣委員長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第18軍,軍長胡璉中將(包括第11師,師長楊伯濤上校(黃埔七期)。第18師,師長覃道善少將(黃埔四期),第118師,師長戴樸少將(黃埔四期)。)第18軍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從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到湘西會戰第18軍參與過大型會戰十多次,戰果極為輝煌絢爛,該軍骨干皆為黃埔軍校畢業生,與敵作戰時軍官都戰斗在第一線,所以軍官傷亡較其他部隊都重,堪稱主力王牌。該軍長胡璉中將也是著名的抗日英雄。1943年長江石碑要塞保衛戰等,奉命固守要塞的18軍11師師長胡璉在大戰在即,胡璉寫下5封遺書,然后沐浴更衣,準備一死。日軍一度鉆隙繞過石牌,沖到距三斗坪僅60里的伏牛山。胡璉命其屬下將青天白日旗插到最高峰上,并嚴令寧可全體殉國也絕不可退后一步。11師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最終以傷亡四分之三的代價保衛住了陪都的最重要門戶。不過由于胡璉將軍在內戰中曾經全殲了登陸金門的近萬中共軍隊,中共方面一直視其為刻骨仇敵,所有抗戰教材和書籍中均沒有出現過這個名字。
第73軍,軍長韓璇(包括第15師,師長梁祗六少將。第77師,師長唐生海少將(黃埔三期)。)
第100軍,軍長李天霞中將(包括第19師,師長楊蔭少將(黃埔四期)。第51師,師長周志道少將(黃埔四期)。第36師,師長徐志勗少將(步校一期)。
新6軍,軍長廖耀湘少將(包括第14師,師長龍天武少將(黃埔四期)。新22師,師長李濤少將(軍校六期))。該軍也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前身是昆侖關戰役中擊潰日本鋼軍的新22師。之后在印度全部換裝美式裝備,在緬北反擊戰中戰無不勝,打的日軍絕對精銳 叢林野戰第18師團幾乎全軍覆沒。新六軍在印度直接換裝,又是史迪威的直屬部隊,單從裝備來說是國軍中最強的。
除了第四方面軍以外,為保證對日軍的絕對優勢,國軍還有二個集團軍參戰。分別是 湯恩伯中將指揮的第27集團軍和王敬久將軍的第10集團軍。 第27集團軍下轄第20軍,第26軍,第94軍(該軍軍長為牟廷芳少將,包括第5師,第44師,第121師)。它在四方面軍右翼,作戰目的主要是出動第94軍協助武岡一帶的四方面軍作戰。湯部只有部分軍隊裝備美械,大部分仍然是的國械師。
第10集團軍下轄第92軍,軍長候鏡如。它在四方面軍的左翼,作戰目的主要是以一部協助四方面軍在新化一帶作戰。 除了兵力的優勢,國軍終于在抗戰的最后一年取得了脫胎換骨的大改變。 1945年初,中國遠征軍全殲緬北日軍38師團(該師團全軍覆沒,師團長自殺身亡),中印公路開通至昆明,從印度輸入的美國租借法案物資每月可達6萬噸以上(看看1942年57月的美援物資數量,5月為80噸,6月為106噸,7月為73噸,每個月的數量,大約相當于美軍2個滿員師的月耗物資,而中國那時候有300個師,中央軍也有30個師50萬人!這些物資夠干什么用?連史迪威自己也說,想用這點點物資連我自己也說服不了,如何能說服蔣介石?),數量眾多美援物資送入大后方,為已經獨立苦戰七年的國軍輸了急需的鮮血。 到了湘西會戰之前,四方面軍的最精銳的第18軍,第74軍,第73軍共10個師都已經完成了部分或者全部的美械換裝,并且按照美軍的方式訓練強化新兵的戰斗力,準備華南的大反攻。這些國軍部隊戰斗力大幅度增加,不可同日而語了。單單這10個師,日軍華南地區現有部隊就很難對付,不用說另外的16個師了。 其中完全換裝的國軍美械師特點鮮明,炮火強大,擅長近戰和攻堅戰。 美械師按照美軍特別重視部隊中 火炮的使用,每個軍都配有一個105重炮團,每個師配有一個75的重迫擊炮營,每個團配有一個中型迫擊炮連,每個營配有一個82輕型迫擊炮排。這個規模雖然和真正的美軍無法相比(美軍一個師在攻堅戰中得到二三個獨立重炮團的支持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已經讓抗戰初期的國軍高級將領們無法想象。臺兒莊會戰中的大功臣,死守臨沂的第三軍團(其裝備在國軍中算是很不錯)整個軍團只有山炮4門,輕重迫擊炮60門。 至于美械師的這些大炮的彈藥供應更是應有盡有,這些炮彈在昆明等地堆積如山,如果早能這樣能少死多少忠勇的國軍戰士啊! ------------------新六軍裝備了這些大家伙,但是湘西會戰中并沒有使用 至于輕武器方面,美械師裝備了大量的連射武器和攻堅武器。基層部隊大量裝備輕機槍和湯普森沖鋒槍,抗戰初期國軍由于幾乎沒有重武器,只能依靠近戰和日軍對抗。而日軍士兵基層部隊配有大量刺殺教官,每個日軍士兵都經過嚴格的拼刺訓練,而國軍士兵很多都是臨時招募候草草訓練就上陣的新兵,雙方近戰能力相差很大。現在國軍配備了強大的近戰武器就無懼日軍的刺刀了,后來的作戰中,國軍士兵經常使用沖鋒槍橫掃一片日軍雪亮的刺刀兵,大快人心!至于攻堅武器方面,美械師團一級配有步兵炮(直射炮,可直瞄摧毀日軍堅固工事)和大量火箭筒,一些攻堅部隊還配有美制火焰噴射器。 至于后勤物資方面,國軍早已發動數十萬民夫修建了大量的簡易公路,美制卡車可以輕松把彈藥物資送到戰場的各大據點,大量美國制造的牛肉罐頭也發到了士兵的手里(美軍殺一頭牛到制作成罐頭才十幾分鐘,此類罐頭最多),比起幾年前士兵必須一邊扛槍還要一邊挑蘿(裝著自己一月行軍的糧食)真是脫胎換骨了! 同時中美聯合空軍已經全面掌握了湖南一代的制空權,日軍飛機在這些地區幾乎絕跡。國軍士兵終于不要冒著日軍轟炸的恐懼了,這些恐懼改由日軍承受。
雖然這些標準還趕不上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士兵,但是國軍基層士兵的感覺簡直上了天堂一般。74軍58師174團機槍射手岳峰榮回憶,會戰之前我們已全部換成美式裝備,沖鋒槍、卡賓槍、輕機槍都換了。我分到一把加拿大造的輕機槍(布倫輕機槍),射速快,射程遠,一個彈匣可以裝30發子彈。我們的伙食也改善了,每個人還發了一套嶄新的軍裝。”
戰役全面開始 日軍方面的進攻部署:除后方保留戰役預備隊以外,實際參戰日軍8萬多人。 第116師團擔任主攻,從邵陽出發,沿邵榆公路西進,預定將此線重慶軍之主力圍殲于洞口、武岡以北、沉江以東地區;然后突進安江,攻占芷江。
第47師團之主力向新化、辰溪、溆浦方向進攻,從右翼策應; 第68師團之關根支隊匯合第11軍之34師團一部,分別攻占新寧、武岡縣和綏寧縣交通要道長鋪子,然后再沿巫水攻洪江,直取安江,或沿武陽至瓦屋塘,經水口撲洪江,再后協攻安江、芷江,從左翼策應。 第64師團及68師團一部,分別向寧鄉、益陽攻擊,目的是牽制駐湘北的中國軍隊南下增援。 何應欽上將針對日軍作出了自己的部署,他認為此戰必勝。除了在兵力和戰斗上強于日軍以外,湘西地形特殊,從山環繞,易守難攻。尤其是長達數百公里的雪峰山脈(海拔在 同時右翼第47師團從永豐出發,與四方面73軍交火。 日軍第34師團在東安向國軍發動進攻。 湘西會戰終于開始了。 國軍對于日軍初期小股騷擾作戰并沒有在意,各部按兵不動等其發動正式進攻。
戰役初期
右翼 敵47師團的重廣支隊4000余人,為策應116師團,于4月9日進攻藍田。藍田附近的四方面軍第73軍軍長韓璇判斷日軍兵力尚沒有集結完畢,數日之后才會發動總攻。韓軍長決定給日軍一個出人意料的打擊,73軍在日軍尚未總攻之前,使用二個團的兵力首先向日軍主力方向進攻。敵47師團措手不及,被打的狼狽不堪,連續兩次增兵才抵擋住國軍的進攻。這次主動進攻嚴重打擊了日軍的士氣,其士兵的驚恐和無力,也讓韓軍長判斷出了47師團的底牌。 47師團作戰近一月,只占領了黑回鋪、月光山、洋溪幾個無關緊要的區域,幾乎沒有進展,在73軍的狙擊下傷亡慘重,遭遇完全的失敗。 -------------被擊斃的日軍士兵 左翼
日軍攻占新寧以后,修整數日。4月21日日軍68師團58旅團4000多人從新寧出發,進攻梅口。23日日軍強渡巫水, 國軍守軍第27集團軍44師仍然是等待日軍一部渡河以后突然進攻,渡過河的200多名日軍幾乎來不及抵抗被全殲。日軍之后又幾次強渡,還沒渡過河中部,就全部被國軍優勢炮火擊退。日軍只得轉向進攻武陽。
日軍殘部此時跑得比兔子都快,日軍陣地上甚至丟滿了吃飯的碗筷,可見其狼狽,國軍輕裝急行軍也沒有追上。武陽國軍當場擊斃日軍1500人,傷者更多,第68師團遭遇重創。 據日本戰史稱,進攻武陽的58旅團殘部潰敗到安全地域以后,部隊士氣降到最低點。關根旅團長 為了鼓舞士氣,親自去基層和每位幸存士兵見面,逐一鼓勵,稱修整后再攻。日本部隊已經被打成這樣,拿什么來進攻?如此胡言讓這些士兵憤怒不已,一名下級軍官居然不顧身份 毫不客氣的對旅團長說:希望旅團長先了解部隊情況再來說話! 在進攻武陽的同時,68師團余下所有主力包括師團的坦克部隊在內,全力進攻戰役關鍵重鎮武岡縣城。 武岡縣城在姿水岸邊,早在西漢文景年間正式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武岡縣城三面環山,東與邵陽,西與綏寧,南與新寧、城步,北與洞口毗鄰,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素為湘西南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武岡是整個初期戰役的核心,由最有戰斗力的抗日鐵軍74軍的58師172團1營士兵駐守,營長葛道。 武岡縣城由于歷史原因,有完整的城墻和寬闊的護城河,74軍有在城墻附近修建了很多的工事和三道城外防線,可謂銅墻鐵壁。 不過,由于能否奪取武岡直接決定日軍湘西會戰的勝負。日軍68師團這早已經接到了坂本司令不成功則成仁的死命令,同時日軍配有重炮和坦克部隊,攻擊力也很強。在得知中國守軍只有1個營時,關根認為一天就可以攻下武岡。日軍117大隊隊長永里是個絡腮胡子,面目猙獰,不可一世。攻城前他驕橫地宣稱:“幾小時就可攻下武岡,到時候在武岡城里刮臉!”后來,日軍全線奔逃,永里還是滿臉大胡子,成為國軍的笑柄! 74軍在戰前緊急加固工事,用老百姓提供的糯米配合三合土在城外建立以一道核心防線,該防線由于使用糯米堅硬無比,連大炮轟上去也只是一個小的缺口。(湘西地區一向貧窮,老百姓一年到頭經常連飯也吃不飽,每家的少量糯米都是過年用的。) 到了這種地步,關根只得拼了命。他決定組織神風敢死隊那樣的特工隊,每個特攻隊員身背一個大型炸藥包(重數十斤),手持一把帶刺刀的步槍。他們的作用其實就是現在巴勒斯坦的人體炸彈,必須靠近城墻后拉動炸藥包炸毀城墻。當時日軍已經沒有什么人自愿前往,最終靠抽簽決定了150人。 日軍還沒有來得及得意,守城的士兵和自發參戰的老百姓投出數百個大沙袋,把十幾個洞頭全部堵死。 關根看特攻不成,又命令部隊以人海戰強攻,日軍一度曾經架起梯子爬上了城墻。而守軍果斷使用美制噴火器,隨著四處噴射得火焰,木梯被燒斷,日軍士兵被燒得殺豬一般亂叫。同時守軍得湯普森沖鋒槍對城下日軍猛烈掃射,日軍成批成批倒下,雙方激戰一天,日軍傷亡慘重仍然無法靠近武岡縣城,眾多的日軍死尸把武岡護城河的水全部染成了紅色。 此時國軍守軍一營也傷亡較重,向上級求援,王耀武命令武陽的44師一部立即增援。日軍突遭44師襲擊措手不及,由于44師的士兵沖擊極為兇狠,日軍一度認為中國數萬人來增援,頓時大亂。此時武岡守軍也全部出城夾攻,日軍大敗,各級軍官不顧武士道精神扔下士兵逃跑,士兵也跟隨逃亡。國軍各部追擊猛攻,日軍殿后部隊被打的滾的滾爬得爬,全軍潰敗到武陽外靠近綏寧一線。 武岡之戰,國軍一營兵力與擁有坦克重炮得十倍之敵血戰七天七夜力保千年古城武岡不失,真是抗戰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中路主攻部隊 中路得日軍主力115師團分擊合圍戰術,分三路出擊,每路約5000人。 第一路4月17日渡過姿水,向國軍100軍主陣地發動進攻。日軍集中1400人從兩側迂回至桃花坪的東郊及南郊猛攻,一個小鎮能有多大,日軍很快以優勢兵力沖入鎮上.守軍57團1營3連全連士兵,在連長帶領下毫不示弱和10倍日軍巷戰肉搏,最終全軍覆沒。當夜小鎮桃花坪失守,日軍主力逼近芙蓉山和主陣地。芙蓉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整個會戰中的動脈樞紐所在.日軍如果不能占領芙蓉山就無法利用汽車在湘黔公路來運輸物資,而必須利用騾馬繞路走山間小路。湘西一帶的小路地形險惡,非常不利于大兵團行軍,如果攻打不下芙蓉山,日軍的給養就會有很大問題.芙蓉山守軍為第19師57團,整個19師只有一半部隊換裝了美械裝備,一半仍然是國械裝備,57團也只有一半裝備部隊裝備美械。 日軍首先攻擊芙蓉山外圍陣地巖口鋪,守軍只有一個連得兵力,一個連196名官兵遭到5倍于己的1000名日軍四面圍攻居然堅守小鎮12天,以陣亡排長以下官兵17人,傷31人的代價,擊斃敵大尉田丁由五郎以下190余人,直至29日才奉命并于毗鄰芙蓉山的獅子山據點,日軍對此咬牙切齒!10日內,日軍始終無法突破國軍芙蓉山陣地的獅子山一線,只能繞過芙蓉山。第一階段得芙蓉山爭奪戰,日軍以3000主力并有獨立山炮第2聯隊已經獨立工兵第40聯隊等強力攻堅部隊助戰,居然無法突破一個裝備一半美械的國軍團外圍陣地,而且傷亡慘重。日軍戰史中胡吹什么,敵人全美械裝備,火力極為強大,我軍無法抵敵。不過下面得敘述倒是真的:敵軍斗志旺盛,彈藥豐富,自動武器極多,陣地構建巧妙且火力強大,我軍即使占領一處陣地也比遭受四周火力急襲。 芙蓉山的固守對整個會戰極為重要,日軍始終不能突破芙蓉山而利用湘黔公路,兵員、輜重輸送必須繞山區崎嶇小路,時間及精力耗費嚴重,補給線更為延長,極大影響了日軍戰斗力的發揮,從而加速了日軍的戰敗。 日軍繞過芙蓉山以后,全力進攻洞口鎮。洞口守軍為19軍57團1營,他們利用他們利用極險峻的地形,沿山建立了立體的火力網,并設有掩蓋槍位的鹿砦,而且陣地的前方是廣闊的水田,視野很寬,輕重武器交叉射擊,組成極濃密的火網,給日軍的攻擊造成了極大障礙。日軍只得又使出了特攻術,守軍措手不及,洞口鎮被日軍攻陷。不過此時中國軍隊已經在洞口周圍集結,將洞口守軍包圍。 第二路,主力加強109聯隊(有7000兵力) 該聯隊4月18日在 因為無法突破芙蓉山只得迂回到隆回司一帶,當時日軍通過情報判斷此處是國軍防守最弱的地方,可惜日軍情報部門中了中統的計策,此處正是國軍兵力最為充分得主陣地,最終導致109聯隊被全殲,堅守芙蓉山得19師功不可沒! 看見109聯隊送貨山門,100軍軍長李天霞決定集中了19師,51師,先拿其開刀。 第三路 龍潭司左扼隆回、右掣洞口,側臨安江,為日軍合圍芷江必取之地。4月下旬,中國軍50師、19師、63師與敵在江口、青山界、松山、圭洞,雙方攻守,勢如拉鋸,激戰20晝夜。5月12日,殘敵100余人被151團包圍殲滅;13日中午12時戰斗結束,歷時27天,斃敵700余人.戰后當地老百姓把日軍尸體埋于倭寇墓;中國軍犧牲400余人,全部妥善合葬于英雄墓。 在4月16日敵109聯隊第一中隊占領青山界,4月29日,中國軍19師55團組織200余人“敢死隊”與日軍肉搏,奪回青山界,斃敵244聯隊400余人。 中路主攻部隊 中路得日軍主力115師團分擊合圍戰術,分三路出擊,每路約5000人。 第一路4月17日渡過姿水,向國軍100軍主陣地發動進攻。日軍集中1400人從兩側迂回至桃花坪的東郊及南郊猛攻,守軍57團1營3連毫不示弱和十倍日軍巷戰,最終全軍覆沒。當夜小鎮桃花坪失守,日軍主力逼近芙蓉山和主陣地。芙蓉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占領芙蓉山日軍就無法利用湘黔公路運輸物資,而必須繞路走山間小路。守軍為第19師57團,整個19師只有一半部隊換裝了美械裝備,一半仍然是國械裝備,57團也只有一半裝備部隊裝備美械。 日軍首先攻擊芙蓉山外圍陣地巖口鋪,守軍只有一個連得兵力,一個連196名官兵遭到5倍于己的1000名日軍四面圍攻居然堅守小鎮12天,以陣亡排長以下官兵17人,傷31人的代價,擊斃敵大尉田丁由五郎以下190余人,直至29日才奉命并于毗鄰芙蓉山的獅子山據點。10日內,日軍始終無法突破國軍芙蓉山陣地,只能繞過芙蓉山。第一階段得芙蓉山爭奪戰,日軍以3000主力并有獨立山炮第2聯隊已經獨立工兵第40聯隊等攻堅部隊助戰,居然無法突破一個半美械團得外圍陣地,而且傷亡慘重。日軍戰史中胡吹什么,敵人全美械裝備,火力極為強大。不過下面得敘述倒是真的:敵軍斗志旺盛,彈藥豐富,自動武器極多,陣地構建巧妙且火力強大,我軍即使占領一處陣地也比遭受四周火力急襲。 芙蓉山的固守對整個會戰極為重要,日軍始終不能突破芙蓉山而利用湘黔公路,兵員、輜重輸送必須繞山區崎嶇小路,時間及精力耗費嚴重,補給線更為延長,極大影響了日軍戰斗力的發揮,從而加速了日軍的戰敗。 日軍繞過芙蓉山以后,全力進攻洞口鎮。洞口守軍為19軍57團一營,他們利用他們利用極險峻的地形,把陣地如貨架子一樣層層構筑在山梁上,并設有掩蓋槍位的鹿砦,而且陣地的前方是廣闊的水田,視野很寬,輕重武器交叉射擊,組成極濃密的火網,給日軍的攻擊造成了極大障礙。日軍只得又使出了特攻術,守軍措手不及,洞口鎮被日軍攻陷。不過此時中國軍隊已經在洞口周圍集結,將洞口守軍包圍。 第二路,主力加強109聯隊(有7000兵力) 該聯隊4月18日在 因為無法突破芙蓉山只得迂回到隆回司一帶,而此處正是國軍兵力最為充分得主陣地,最終導致109聯隊被全殲。堅守芙蓉山得19師功不可沒! 4月21日,日軍109聯隊進攻國軍19師防區,國軍56團正面抵抗,55團則從后迂回進攻。敵軍大亂,各部向后退卻。因為日軍占領地形都是連綿高地,國軍火炮無法準確集中,如果想奪取陣地必須和日軍近距離。4月22日到23日,二團出動幾營發動白刃戰。56團團長劉光宇親自手持刺刀帶二營士兵沖殺,日軍士兵也不示弱,雙方激烈廝殺,戰斗極為慘烈。其中一營營長劉振洲收了重傷,為了堅持指揮部隊就是不退,最終壯烈殉國。激戰到下午,日軍一個大隊長被國軍士兵當場砍成二端,日軍終于不敵潰散,國軍占領全部高地。 看見109聯隊送貨山門,100軍軍長李天霞決定集中了19師,51師,先拿其開刀。 4月23日,100軍借助大霧發動進攻,109聯隊隨即反攻。雙方激烈交火,第51師師長周志道親自持手槍去一線督戰,一線國軍見到師長都士氣大振。51師進攻采用美式方法,首先以重炮轟擊,之后步兵發動沖鋒,遭遇日軍頑抗再使用迫擊炮精確打擊。日軍很快不敵,僅僅一天109聯隊就被擊潰,大部后退入山區。 第三路 4月21日,日軍進攻高砂市和山門鎮,守軍57師和日軍激戰四天。4月25日116師團主力到達發動猛攻,雙方旗鼓相當戰事膠著。 龍潭司左扼隆回、右掣洞口,側臨安江,為日軍合圍芷江必取之地。4月下旬,中國軍50師、19師、63師與敵在江口、青山界、松山、圭洞,雙方攻守,勢如拉鋸,激戰20晝夜。5月12日,殘敵100余人被151團包圍殲滅;13日中午12時戰斗結束,歷時27天,斃敵700余人,合葬于倭寇墓;中國軍犧牲400余人,合葬于英雄界。 在4月16日敵109聯隊第一中隊占領青山界,4月29日,中國軍19師55團組織200余人“敢死隊”與日軍肉搏,奪回青山界,斃敵244聯隊400余人。 ---------準備參加肉搏戰的國軍部隊,他們手中是日軍聞風喪膽的青龍刀 至此,日軍各路進攻作戰全線失敗,大部分部隊只前進了不到20公里,而前進最前方得日軍109聯隊(6000多人)不過前進了40公里,還被國軍包圍十分危險。而國軍4方面軍和27集團軍只投入了一線幾個軍,就已經擊退和重創日軍,國軍大量預備隊尚沒有使用。 4方面軍參謀長邱維達中將(黃埔四期)認為日軍攻勢已被阻止,而且日軍主力已經被國軍打散。此時應該即使投入預備隊在日軍撤退之前將其主力圍殲。 |
|
來自: 說劍生 > 《薩沙歷史檔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