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頭銜很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等幾項。當我第N遍重讀《史記·孔子世家》之際,忽然覺得,孔子還應該得到一個頭銜——求職家。
孔子雖然是宋國貴族的后裔,但是他3歲時,父親叔梁紇就死了。因此,他從小過的是貧窮低賤的生活。孔子十幾歲時,魯國掌權大夫季氏大規模宴請國內知名的作家學者,孔子也興沖沖地趕去參加。由于他還在為母親披麻戴孝,也由于他年齡太小,被一個叫陽虎的大官給攔住了。這是孔子最早的一次求職行為,他想通過這樣的社交活動謀求晉升之路。 孔子17歲時,在禮儀修養方面已經有些名氣。魯國大夫孟厘子臨終遺言,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懿子和南宮敬叔都去拜孔子為師,向他學習禮儀。教這兩個貴族子弟禮儀,可能是孔子平生的第一份工作,而這份意外得來的工作,奠定了孔子延續一生的職業——教學。 這份教學工作只是短期的輔導。但自此以后,孔子就辦起了私塾。不過,這種私塾只是業余兼職性質的,等到年齡稍長,孔子就找了份正式一些的工作,做魯國貴族季氏家的小管家,管理倉庫貨物。別看這份工作不起眼,它卻是孔子日后人生起飛的一個基礎。 在南宮敬叔的要求下,魯國國君給了他們師徒一輛車、兩匹馬、一個仆人,讓他們出國留學,去東周首都進修禮儀,實際上就是拜見老子。這一次出國進修,對孔子日后的招生工作大有好處。回到魯國之后,拜孔子為師的人多了起來。 孔子30歲時,齊國國君齊景公和宰相晏嬰訪問魯國,曾詢問孔子秦國是如何強大起來的,孔子的一番回答讓齊景公頗為賞識。孔子35歲的時候,魯國發生動亂,于是避難到齊國,做了齊國大夫高昭子的管家。 找這一份工作,孔子是有野心的,他想通過高昭子攀上曾經賞識過自己的齊景公,進朝廷做官。齊景公果然接見了孔子,向他請教了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孔子的回答也讓齊景公相當滿意。但是,宰相晏嬰對孔子的那一套卻不感興趣。其他一些齊國大夫,可能出于嫉妒,也想加害孔子。無奈之下,孔子只得回到魯國。齊國求職雖然宣告失敗,但是孔子在齊國期間并沒有虛度光陰,他曾向齊國的一位宮廷音樂大師學習了一首名叫《韶》的宮廷樂曲,刻苦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給齊國人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回到魯國后,孔子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到40多歲時,他已成為了有名的學者,魯國、吳國只要發現了出土文物,都跑去請教孔子。有一段時間,魯國政局一片混亂,孔子也就不再謀求官職,一心教書、研究,整理《詩經》《尚書》《禮記》等經典著作。 孔子50歲那年,魯國大夫公山不狃占據費城,背叛季氏,自立朝廷,派人邀請孔子去他那里做官。孔子多年沒有官做,想要去應聘,但是他那著名的犟驢弟子仲由(子路)不讓他去。 此后,孔子繼續求職,終于做了中都宰。不久,又升為司空、大司寇,一度還代理宰相。這期間,孔子做了幾件有聲有色的事情:整頓社會秩序;外交上以強硬態度對待齊國等等。他的種種表現使齊國感到害怕,因此,齊國以向魯國國君贈送美女的方法,離間孔子與魯定公。最終孔子被迫離開魯國,踏上漫長的出國求職之路。 孔子這一趟“周游列國”的大致路線是:衛→匡→蒲→衛→曹→宋→鄭→陳→蒲→衛→晉→衛→陳→蔡→葉→蔡→楚→魯。這一路,孔子師徒前后走了14年!這期間,他的一些弟子的工作得到了落實,但是孔子本人,就沒有得到過一份正式的工作,始終是寄人籬下,混口飯吃而已。 后來,孔子的弟子冉求被魯國召回,擔任要職。冉求向魯國當政者季康子推薦老師,季康子有意任用孔子。但是等孔子真的以“海歸”身份回到魯國,魯哀公、季康子向孔子咨詢了一番治國道理之后,還是沒能任用他。這個時候,孔子已經60多歲,從此不再求職,專心教書和整理文獻。 綜觀孔子一生的“求職”道路,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特點: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學習與研究工作,研究古代文獻,學習包括音樂在內的各種知識。一生不斷的學習和研究,成就了孔子千古不朽的大事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