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這是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斗爭取得最終勝利,日本侵略者投降了!全國上下,不分城鄉,立即掀起了歡慶勝利的熱潮。。
當時,我是在鄂西山城恩施。山城交通不便,平時信息非常閉塞,但勝利的消息傳來,人們奔走相告,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傳到所有的地方。群眾欣喜若狂,自發地游行,萬人空巷;白天游了還不夠,夜間還打著火把,舉行火炬游行。那火把,是將廢棄的竹篾編的“纖繩”截成兩三尺長一段,蘸上桐油點著,一人舉一根,連走帶跑,都不會熄滅。火炬游行的隊伍在高低不平的鄉間小路上行走,蜿蜒曲折,好似一條火龍在山間游走,煞是好看。笑聲、口號聲、鑼鼓聲、鞭炮聲、歌聲,震耳欲聾,通宵達旦。人們借著這種形式,把積蓄、忍受了八年的屈辱、困苦、對故鄉的思念、對死難者的緬懷……等等感情,火山爆發似的,充分宣泄出來!人們開始是到商店買鞭炮燃放,后來,商店老板自動把鞭炮拿出來放,不要錢。因為,他也要慶祝勝利,他也需要宣泄。直到所有的鞭炮全部放光了,有的農民還把“鐵銃”(那是用來嚇唬野獸的)拿出來放。
這年夏天,我剛考進初中。進校后,音樂老師教的第一首歌,就是《還鄉行》。語文老師不按照原定的進度授課,而是提前講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結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七律和歌曲《還鄉行》,意境是多么相似??!
這首歌,是作曲家張定和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譜寫的,剛一寫出,就不脛而走,流行全國,因為它唱出了人們的心聲。這首歌,也是我們青年學子最愛唱的。直到幾十年后,我們每次校友聚會,都要唱它。往往一遍不夠,要唱兩、三遍。最近,有一位校友,幾十年沒有與同學們聯系,這次是60年后第一次與校友們聚會。談起當時唱的歌,她首先就提出這一首《還鄉行》。60年來她第一次唱這首歌,居然一字不差!可見當時它是多么地深入人心!
2003年我們編輯《祖國之戀》老歌集時,由于沒有找到這首歌的正式出版歌譜,而又要滿足校友們喜愛這首歌的心理需求,只好把某校友記憶的譜編進去。后來在《保育生通訊》編輯部編的《抗戰歌曲集——戰時兒童天天唱的歌》中,終于找到了正式的歌譜?,F在,我把這首歌曲貼出來,請君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