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教義 1、什么是道教? 2、道教是何時產生的? 4、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5、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6、道教究竟是張道凌創的?還是“老子”創的?道教的教義與老子的“道“有什么關系? 7、道教為何是中國固有的宗教? 8、道教為什么以道名教? 9、什么是道與德? 10、何為道教三寶? 11、什么是承負? 12、什么叫守庚申? 13、道教為何提倡無為? 14、道教為何提倡清靜? 15、道教為何提倡寡欲? 16、道教為何提倡不爭? 17、何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18、何為濟世利物齊同慈愛? 19、何謂三界十方? 20、何謂四恩三有? 21、何謂三皈五戒? 22、如何拜師? 23、何謂三業與六根及六塵? 24、何謂三障與十惡? 25、何謂三塗五苦? 26、何謂三災八難? 27、什么是三元五臘? 28、道教的主要經典有哪些? 29、道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到底是什么樣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么個關系? 31、道教怎樣解釋天人感應? 32、全真教的主要教義是什么? 二、道教文化 33、道教對中國哲學有何影響? 34、道教哲學是根據何種哲學? 35、道教之學術思想以何為中心? 36、何為道教五大經? 37、老子道德經之旨要及定義為何? 38、道教的五行與相生相克關系? 39、八卦的稱呼和代表的涵義是什么? 40、子午時是什么時間? 41、天干和地支是什么? 42、十二黃道日歌內容? 43、明正統《道藏》分類有:三洞,四輔,十二類,其具體名稱? 三、道教宗派 44、道教有哪些教派? 45、道士分哪幾類? 46、什么是五斗米道? 47、什么是太平道? 48、什么是真大道教? 49、什么是太一教? 50、什么是正一道? 51、什么是全真道? 52、丘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四、道教禮儀 53、道士是什么? 54、開期傳戒是什么?其意義如何? 55、道教怎樣敬香叩拜? 56、道教怎樣叩拜?作揖磕頭是一回事嗎? 57、敬香怎樣敬? 58、誦經有些什么禮儀? 59、獻神供品有些什么禮儀? 60、道教的教規有哪些? 61、參訪道教宮觀的禮儀有哪些? 62、道教的稱謂有哪些方面? 63、道教神仙怎樣稱呼? 64、道教法壇怎樣稱呼? 65、道教徒怎樣稱呼?其意義怎樣? 66、叢林執事有那些?怎樣稱呼? 67、道教的清規、戒律有哪些? 68、何謂符籙? 69、何謂齋醮? 70、道教認為人死之后會發生什么?煉度是什么? 71、道教為何誦早晚功課? 72、怎樣許愿、還愿? 73、塑像儀有哪些內容? 74、道教節日有哪些? 75、朔,望,晦,電,是哪一天? 76、接駕是什么時間舉行? 77、何為道歷? 五、道教宮觀 78、道教廟宇的名稱有哪些? 79、道教宮觀的組織形成形式有哪些 ? 80、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執事有那些?其職責怎樣? 81、全真道三大祖庭分別是? 82、何謂萬法宗壇? 83、道教五岳名山在什么地方? 84、現代有哪些著名宮觀? 86、近代何時成立全國性道教組織? 四、學道修行 87、修道是為什么? 90、實修實煉是指什么? 93、可以只通過現代的一些闡述性書籍了解道教嗎? 94、道教五術具體指什么? 95、什么叫《道藏》? 96、道教崇拜偶像嗎? 97、道士可以結婚嗎? 98、道教與民間信仰為什么有些相似? 99、如何報考中國道教學院?
100、什么是“戊不朝真”? 101、什么是“道不言壽”? 106、修道者飲食禁忌有哪些? 七、道教服飾 108、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109、道士戴的冠子有哪幾種? 110、道士戴的巾有九種是哪九巾? 111、道士為什么穿道裝,蓄頭發? 112、全真道土為什么要冠巾? 八、祖師仙真 (一)先天尊神 113、道教的神仙譜系是怎樣的? 114、何謂道教三祖? 115、道教的各種神明有什么區別? 116、何謂三清三境? 117、何為昊天玉皇上帝? 118、四御是哪幾位? 119、何為北極大帝和長生大帝? 120、何為天皇大帝和土皇地祗? 121、何為三皇五帝? 122、老子是否即太上老君,其事跡有哪些? 123、何為斗姥元君? 124、何為三官大帝? (二)祖師仙真 125、仙有五等是哪五仙? 126、雷神是何神? 127、玄天上帝來歷如何? 128、東岳大帝是何神圣? 129、文昌帝君是何事跡? 130、關圣帝君事跡如何? 131、何為碧霞元君? 132、何為天妃娘娘? 133、趙公明元帥是何來歷? 134、王靈官是何來歷? 135、城隍爺是何神靈? 136、太歲君是何神明? 137、土地公與財神爺是為何神? 138、創成道教的張道陵天師其傳略如何? 139、葛玄天師是何來歷? 140、葛洪真人是何來歷? 141、許遜天師是何來歷? 142、薩守堅真人是何來歷? 143、三茅真君是何來歷? 144、寇謙之是何來歷? 145、陸修靜是何來歷? 146、陶弘景是何來歷? 147、何為道教五祖? 148、少陽帝君仙跡如何? 149、正陽祖師傳略如何? 150、純陽祖師圣跡如何? 151、海蟾祖師仙跡如何? 152、重陽祖師傳略如何? 153、何為道教全真七祖(七真)? 154、邱長春真人傳略如何? 155、劉長生真人事跡如何? 156、譚長真真人傳略如何? 157、馬丹陽真人事略如何? 158、郝廣寧真人事跡如何? 159、王玉陽真人傳略如何? 160、孫清靜仙姑事跡如何? 161、何為南五祖? 162、張紫陽真人傳略如何? 163、石杏林真人事跡如何? 164、薛道光真人事略如何? 165、陳泥丸真人事跡如何? 166、白玉蟾真人傳略如何? 167、道教八仙是哪八位? 168、漢鐘離系何來歷? 169、呂洞賓仙跡如何? 170、張果老來歷如何? 171、韓湘子傳略如何? 172、李鐵拐事跡如何? 173、曹國舅得道之事跡如何? 174、藍采和之行略如何? 175、何仙姑是何出處? 176、扁鵲是何來歷? 177、孫思邈是何來歷? 178、張三豐是何來歷? 179、道教里對龍是怎么解釋的,對“神通”是怎么解釋的? 附錄一:道教節日表 附錄二:昆明真慶觀簡介 助印功德名單 后 記 一、道教教義 1、問:什么是道教? 答: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宗仰黃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煉理論及方法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宇宙和諧、天下太平,教導人們通過修道積德達到安樂幸福、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我國特有的本土宗教。 □ 2、問:道教是何時產生的? 答:據道經記載: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時。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間,化名為盤古;經過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極),輕清上浮、重濁下凝而開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雙眼化為日月、毫毛化為星辰、肌肉化為豐沃的土壤,骨骼化為堅硬的巖石、呼吸之氣化為風云、聲音及眼中的神光化為雷電,身中的血脈化為江河湖泊、頭發化為草木……由此,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萬物生成、人倫興遠。至此,老君返于天宮,以太虛為體,太微為宅。而后老君數次化身,歷經八十一化。軒轅黃帝時,化身為廣成子,授予黃帝養生之道;春秋時化身為老子,傳下《道德真經》,教關尹子以修真之法,由此道脈興矣。 至東漢中葉,距今1800多年前,即東漢順帝(西元126~144年在位)時,老君降于蜀都,授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斗真經》,于四川大邑鶴(或作鵠)鳴山創立了天師道教。春秋時期,老君復授道于東華帝君王玄甫;漢代,東華帝君授道于正陽祖師鐘離權;至唐代,正陽祖師授道于純陽祖師呂洞賓。時至北宋末年,鐘呂二仙降于甘河橋上,授予重陽祖師以至道。重陽祖師匯四海宗風于一壇,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修煉,傳道于山東,全真七子再續宗風,傳于后世,教法大興。 □ 道教以《道德經》的思想為主要教義,倡導尊道貴德、重生貴和、見素抱樸、抱元守一、清靜無為和慈儉不爭。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源,萬物運行的規律以及人間倫理道德綱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體及倫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實體。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類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貴德,期于與道合真,形神俱妙,成為神仙。 4、問: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答: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徒以學道、修道、行道為宗,故稱道教。尊奉《道德經》(即《老子》)為主要經典。道經記載: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在道教的世界當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等仙境。 道化為三種炁,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擁有龐大的神靈系統,信奉的神還有很多:如玉皇大帝、四御、五老上帝、斗姥元君、三官大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真武大帝、東岳大帝、碧霞元君、關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道具有永恒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長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 道教重生、貴生,追求長生,人通過學道、修道、行道等修煉方法達到“生道合一”,就可以得道而長生久視,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復歸于“嬰兒”,長存仙界,達到永生的境界。□ 5、問: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答: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煉形存神”,“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樂生貴生”。道教是對生命積極追求的宗教,而且對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性非常注重。 救人、拔幽多是表現在對道教醫藥的鉆研追求和在度幽法事上對幽魂的濟拔上。那些一提起道教就想起降魔驅鬼、祈福禳災的人其實是受一些小說或者影視所誤導的。□ 6、問:道教究竟是張道凌創的?還是“老子”創的?道教的教義與老子的“道”有什么關系? 答:道教始源于黃帝、集成于老子、發揚于張道陵天師。戰國及秦漢諸儒,皆崇黃帝老子之學,稱為道家。唐宋以降各代悉宗道學,并信仰崇奉,普及于中華民族,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故道教是為中國固有的宗教。□ 答:道教徒對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繼承、四要發揚、五要踐行,所以道士是 “以道為事” “以‘道’教化眾生”故以“道”名教。□ 答: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情在三清眾神面前,不論貴賤、貧富、聰愚,一律平等。道教強調,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都能夠學道、得道。《老子想爾注》中說“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詞一耳”。《混元皇帝圣紀》也說:“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所以太上老君即是“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個整體,成為道教教義的核心。《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并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做到既要修道,更要積德。《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說,凡是符合“道”的準則的,便是“有德”;凡是違反“道”的準則的,便是“無德”。《西升經·序》云:“道之在我謂之德”。按照“道”的準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到太平和仁愛的理想境界。 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積德”。□ 答:道教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 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 (一),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之“道、經、師”三寶。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寶。 (三),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寶。《老子•三寶章》云:“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1、問:什么是承負? 答:道教講“承負”即“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也。 “因果”是針對于個人,誰種因,誰得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后人得福;今人行惡,后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于“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后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后輩享受,祖輩欠債,后輩還錢一樣。即“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理也。□ 12、問:什么叫守庚申? 答:道教認為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報告人的過失。三尸為: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質,下尸名彭矯,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稱為玄靈的。也有稱為青姑、白姑、血姑的。上尸使人好色、中尸使人多思、下尸使人淫欲,故三尸使人逐漸衰老,趨于死亡,更不利于道人修行,因此必須除之。 道教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許多辦法。一種是去欲。所謂“欲生則三尸生,欲滅則三尸滅”。一種是服符誦咒,一種是厭勝,一種是服藥,一種是服氣。流行最廣的是守庚申,即在每月的庚申日,徹夜不眠,阻止三尸上天報告,或者斬卻三尸神。□ 答:無為的思想,源于《道德經》:“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后,“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于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云笈七簽》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茍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圣齊功,與天同德矣”。可見道教的“無為”,并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所以說“無為”并非無所作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答: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中,“道”才會顯現。于是,“清靜”成了道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種思想,追根尋源,還是出自《道德經》。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道教強調“清靜”,目的是為了“真思志道,學知清靜”。《老子想爾注》主張:“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處,常清靜為務”。還指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止”。這是說,學道的人只有“無欲”而“清靜”,才算符合“道”的規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認為,學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無為”,才有做到“清靜”的可能。□ 答:所謂“寡欲”,就是少私欲或節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談到治理社會時,要求能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教將“寡欲”作為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為道教徒為人處世,應該時時節制個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與內修術結合在一起,從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達到“無欲”的境界。《道德經》所說的“寡欲”,其實并不是“絕欲”、“無欲”的意思,只不過是應該“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答:在道教教義中,“不爭”是指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是天地萬物的運行以及人的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老子想爾注》說:“圣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與之共爭乎?”并指出:“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云笈七簽》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爭。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爭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 道教徒的“不爭”,還不僅僅是謙讓,需一心為善,絕不造惡。道教認為,一個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爭”,也不會不勝利;即使“不言”,也不會沒有響應。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志著一個道教徒的修為境界。 □ 答:道教十分重視人的生命,萬物都由道化而來,一切生命都體現著道,對生命的重視,即是對道的尊重。因此道教講的是長生不死、修道成仙,即是對道的信仰與實踐的結果。對于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說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處于一個危險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求人們“深根固蒂”,追求“長生久視之道”。《太平經》中主張樂生、重生。總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貫主張,主要包括: 一,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性,追求長生; 二,尊重動物的生命,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 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修煉成仙; 四,尊重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到上述四點既度己又度人,故《度人經》云:“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答:濟世利物是道教修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濟世即普濟世間,利物即利益萬物。道教認為濟世利物不僅幫助了他人,而且還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賑窮補急則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對弟子解釋云:你們之所以不能夠成為天仙,而做了個地仙,是因為“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時強調“濟世利物,齊同慈愛”。□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時間而言,分為無極界、太極界、與現世界;一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與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為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皆稱為“三界”也。十方者,乃為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上方、下方,為十方也。□ 答:道教以報恩為重,故有四恩應報。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國土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以報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識者,三有緣者。凡此三者,道皆親之。所以“四恩三有”為信道者須念念不忘之也。□ 答: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經、皈依師,為皈依三寶也; 五戒(又稱為“積功歸根五戒”)者: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五戒葷酒。 身不染殺盜邪淫,將升入欲界十八天,心無貪、嗔、癡將升入色界六天,口無綺言華語、惡口妄言,將升入無色界四天,在此基礎上供養三寶,廣行方便,積功累德,將升入四民天。至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不到,八難不侵,永脫輪回,常處清靜逍遙之境。 常人名籍,錄于陰曹地府,隨自身功過淪于六道。欲脫輪回之苦,必須皈依大道。憑借道經師三寶之力而擺脫輪回。因此,必須皈依三寶,皈依之后,名籍將從陰曹地府消除,記名于三官大帝青編之籍。從此之后,三寶弟子的一切功過皆歸三官大帝考校,陰曹地府無權干涉。欲求皈依,必先拜師,拜師必須心意虔誠。皈依之后,必須遵守三皈五戒。此三皈五戒為學道者入道之初,需首要遵守之規律也。□ 22、問:如何拜師? 答:體悟大道,憑借經。經文蘊藏大道的玄理,常人難以自悟,須借師之引導而進入道之門墻,故而拜師極為謹慎而嚴肅。(詳情請參閱《道教儀范》。)憑借自身之緣分,尋找與自己有緣的度師,由度師誦經諷咒,懺除自己前世今生之罪愆,授予三皈五戒之儀。(出家入道皈依者詳見《冠巾科儀》或本書“開期傳戒是什么?其意義如何?”條。)俗家皈依者,拜師之后,必須研習道經(習誦《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玄門日誦功課經》等),行善積德,做個道門的合格弟子。□ 答:三業者:身業、口業、意業,謂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業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謂此六官能生六識之根,故謂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謂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塵污,故謂六塵也。□ 答:三障者:魔障、業障、災障也。一、因貪嗔癡等之惑,而生魔障。二、因五逆十惡之業,而成業障。三、因三災八難之遭,而見災障。十惡者:口有四惡:綺語,妄言,惡口,兩舌。心有三惡:貪,嗔,癡。身有三惡:殺,盜,淫。合為十惡。□ 答:三塗者:一、火塗,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二、血塗,畜生道互相噉食之處。三、刀塗,餓鬼道被刀劍逼迫之處。又以:一者拷對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償酬往業之塗,三者餓鬼苦對最深,渴飲火精,饑則食炭之塗,號曰三塗。 五苦者:一、刀山地獄之苦,二、劍樹地獄之苦,三、銅柱地獄之苦,四、鑊湯地獄之苦,五、溟泠地獄之苦,是為五苦。□ 答:三災者:遭受三大天災也。一、風災,二、火災,三、水災。 八難者:一者得生人道難,二者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值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值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謂之八難。《云笈七簽》卷三十五“雜修攝”的八難為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托閑居三難,不舍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欲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欲八難。□ 27、問:什么是三元五臘? 答:三元節日是: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節。五臘節日是:正月初一日天臘,五月初五日地臘,七月初七日道德臘,十月初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臘。□ 28、問:道教的主要經典有哪些? 29、問:道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到底是什么樣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么個關系? 答:道教認為,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由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的理論。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的說法。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是與道教相關的人物。 道教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魂是精神層面的,魄是肉體層面的。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兩者不能單獨存在。 □
大羅天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為九圣、九真、九仙所居,四種民天之人斷除生死之苦,三災不及;無色界人壽命長,但未斷生死;欲界之人有欲望,因而有各種痛苦。 三十六地則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處,俗稱陰間。道教認為,人死之后在陰間要受到十殿閻王的審判,有善行者則能轉生,作惡多端者則打入地獄受懲罰。修道證果者直接依修行層次進入到相應的天界,而不用接受十殿閻王的審判。□ 31、問:道教怎樣解釋天人感應? 答:道教將“天人感應”納入教義,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能夠相通。道教有關“天人感應”的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從天地與人體相類這方面來解釋。《云笈七簽》引《真文經》之說:“人之生也,頭圓像天,足方法地,發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江河,齒為玉石,四肢為四時,五臟法五行。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人體所有的部位,不僅與天地相對應,還和“四時”、“五行”相聯系。所以,治國就好像治身,都應當貫穿于“天道”。第二,是從神仙與世人相通這方面來解釋。《神仙可說論》說:“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屬,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內丹修煉可以與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華。第三,是從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監視這方面來解釋。□ 32、問:全真教的主要教義是什么? 答:根據《道德經》,全真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 二、道教文化 33、問:道教對中國哲學有何影響? 答:道、儒、釋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國哲學的主要內容。因此,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就表現為對儒、釋二家的思想影響。道教與儒、釋的相互關系,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這從東漢道教產生以來即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從而也構成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所以,忽視道教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國哲學的歷史和它的發展規律。□ 34、問:道教哲學是根據何種哲學? 答:道教哲學是在道家哲學基礎上融合儒、墨、法、陰陽、神仙等諸子百家而形成的,以探討、研習、證悟大道,從而達到參贊天地造化,體悟大道生化之機,修真悟道、與道合真、形神俱妙、積功累德、自度度人的宗教哲學。□ 答:道教的中心經典“五大經”,是道教學術思想的中心。□ 答:道教以黃帝之《陰符經》、老子之《道德經》、莊子之《南華經》,《黃庭經》(金闕后圣君著),與《文始經》(關尹子作)為五大經。而此五大經中,又以《道德經》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經典。□ 答:老子所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其旨要在于“自然、清靜、無為”,乃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為圣典。上下兩篇計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為“上經”,開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稱為“道經”。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為“下經”,頭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稱為“德經”。合上下兩篇,乃稱為“道德經”。□ 38、問:道教的五行與相生相克關系? 答:金、木、水、火、土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謂“相生”是: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所謂“相克”是: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 “五行”與“五方”的關系:木主東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 答:八卦為:乾、坤、坎、離、震、巽、艮、兌。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風,艮卦代表山,兌卦代表澤。相傳“八卦”是伏羲氏所創。后道教經籍吸收陰陽八卦思想以衍經義,特別用以指導修煉內外丹。□ 40、問:子午時是什么時間? 答:深夜二十三點至凌晨一點為子時,上午十一點至十三點為午時。(現代時制二小時為一個時辰)。□ 41、問:天干和地支是什么? 答: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為六十甲子。□ 42、問:十二黃道日歌內容? 答:子午臨申地,丑未戍上尋,寅申居子位,卯酉卻在寅,辰戍龍位上,巳亥午中行。一青龍黃,二明堂黃,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匱黃,六天德黃,七白虎黑,八玉堂黃,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黃,十二勾陳黑。 此亦即:“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十二字黃道法。□ 43、問:明正統《道藏》分類有:三洞,四輔,十二類,其具體名稱? 答: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 四輔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十二類是: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頌、章表。□ 三、道教宗派 44、問:道教有哪些教派? 在東漢時,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在黃巾起義失敗后即湮沒無聞,五斗米道后來稱為天師道、正一道。在兩晉南北朝時,又先后出現了南天師道、北天師道、樓觀派、上清派、靈寶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上清派從陶弘景以后又稱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為道教的主流。到北宋以后,茅山上清、閣皂靈寶、龍虎天師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漸受到統治者尊崇。兩宋之際,北方還出現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個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東華、凈明等符籙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稱紫陽派)。 元代,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漸并入正一派(由天師道發展而來),金丹派南宗并入全真道(創始人為王重陽),于是全真道又分為南北二宗。以后,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個分派。但一般說來,元代以后,道教的主要派別是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 45、問:道士分哪幾類? 答: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時王重陽創立全真道,規定道士不許婚娶、茹葷,必須出家住叢林。這樣,道士遂分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 46、問:什么是五斗米道? 答: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于東漢時由張道陵創立。張道陵于漢順帝時學道于鶴鳴山(今四川)中,得到太上老君親授,制訂了一系列宗教儀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后人稱張道陵為“天師”,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被稱為“嗣師”和“系師”。五斗米道的組織系統稱作“治”。在巴蜀一帶設立了24個“治”,這是處理道教事務和祭祀的地方。儀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經常儀式,靜室思過,讓病人或教徒在靜室懺悔自己的過失。第二種是請禱儀式,稱“三官手書”,即在紙上書寫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種是祭神儀式,尊崇太上老君及九州土地之神。 主要教義思想是:“道”為“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尊崇老君為五斗米道的尊神。并創立了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范,史稱:南天師道。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 答: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東漢靈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間,由張角創立,奉《太平經》為主要經典。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社會黑暗,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張角以“太平”理想為號召,吸引了廣大苦難的民眾。張角將全國太平道的組織劃分為“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職人員,稱作“渠帥”;張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領導,自稱“大賢良師”。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儀式。一種是以符水治病,大賢良師或渠帥持九節杖,為信徒用“符”祝禱,隨后讓病人飲下符水。另一種是跪拜首過,患有疾病或犯有過錯的人,叩頭跪拜,訴說自己的錯誤。 張角在經過周密的布署后,預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184)三月五日起義。口號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黃天太平”。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識,故稱“黃巾軍”。后被鎮壓而失敗。以后太平道在民間仍有秘密流傳。□ 答: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別之一。金初,劉德仁所創立,后傳至酈希誠,受到元憲宗(西元1251~1260在位)的賞識與支持,被賜名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靜無為”、“少私寡欲”、“慈儉不爭”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尚符箓,不提倡“飛升化煉,長生久視”之術。六傳至孫德福,至元五年(西元1268)奉詔統轄諸路“真大道”。又三傳而至張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真人”。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經十余傳而衰落。□ 答:太一教,是金代初葉由蕭抱珍創立于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道教宗派之一。因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或稱“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學修身,認為“做仙做佛不難,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術濟人,“祈禳訶禁,罔不立驗”。其教傳嗣有秘籙法物,繼法嗣者皆改姓蕭,即以祖師之姓為姓。因其以符箓濟人,故與全真道、真大道教相異。四祖蕭輔道,五祖李居壽(入道改姓蕭)。因元朝重視,其教進入全盛時期。太一教傳至六、七祖后,逐漸融合于正一教派。□ 答: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道陵祖師所創。元以后,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天師道等符籙派的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的兩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總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統稱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驅邪降妖,祈福禳災。可以不居宮觀,擁有妻室。□ 答:全真道是金代初葉由王重陽祖師所創立的道教宗派,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后道教兩大派。 王重陽,字知明。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東寧海(今牟平),馬鈺、孫不二夫婦筑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講道時創立。認為“識心見性”,即為全真。主張釋、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記載:“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云可以修證”。《重陽仙跡記》載:“嘗率其徒演法建會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誠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陽還親自創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等組織,供奉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和孔子。詩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即表達了這個思想。 正當全真道在北方興盛時,南宋統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棄,也出現了一個主張內修的道派,相傳是呂洞賓傳于張伯端,再傳石泰,又傳薛道光……元代道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張伯端所傳,統歸全真道,追溯王傳為北宗,張傳為南宗。南北宗的譜系是: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帝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鐘離權,權授唐進士呂洞賓、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被奉為全真道北宗七祖。后五十余年,邱祖曾被元太祖召見,賜號“神仙”,爵“大宗師”,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廣泛傳布,盛極一時。 南北宗都有輕符籙、重煉養的特點。所不同的是:南宗強調性命雙修,先命后性,并留下許多內修典籍,有詳盡、系統的內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組織比較松散;北宗主張以性為主,先性后命,強調斬斷情欲,立志苦行,絕對禁欲,道士出家居宮觀,組織比較嚴密。□ 52、問:邱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答:邱祖拜王重陽祖師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西元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隨后赴隴州龍門山修道,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西元1191年后,他以棲霞縣太虛觀為中心進行傳教活動,受到金章宗重視。他廣結高官顯貴,又大力拯救民眾苦難,獲得極大聲譽。于西元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應成吉思汗之召,不遠萬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宮。他三次晉見成吉思汗,太祖問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無為清靜”為要。勸不可殺人,禁止不孝和色欲,深得太祖賞識。成吉思汗封他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賦稅的特權,令邱祖掌管天下道教。西元1227年詔改太極宮為長春宮(今北京白云觀),賜邱祖金虎牌,由于成吉思汗的支持,教內道侶云集,全真教大興。主張修道者應出家,斷絕一切塵緣,清心寡欲,以此作為修道成仙之根本。□ 四、道教禮儀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范而獨特的禮儀。植根于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除了鄭重場合、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就連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儀規。現僅將常見的禮儀簡介如下。 53、問:道士是什么? 答:道教中,信奉道教教義并修習道術的教徒稱為道士。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入道后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戒頌經,燒香燃燈,不染塵務。道士又稱道人,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稱乾道,女道士又稱坤道。舊時,對道士也稱呼為黃冠,女道士(民間稱為道姑)則稱女冠。這是因為道書上說,古時人的衣冠都出自黃帝所定的規制,所以稱為黃冠。歷代下來已有很大的變異,唯獨道士衣冠沒有改變。□ 54、問:開期傳戒是什么?其意義如何? 答: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須經過受戒儀式,受戒即表示接法,為正式之法嗣。出家初入道觀為道童,拜師學經,蓄發結辮。在此期間要誦習《早晚功課經》、《三官經》、《玉皇經》、《玉皇寶懺》、《斗科經》以及作道場之經咒。等到有十方叢林開壇傳戒時,小廟的師父便保薦其赴叢林受戒。戒期為五十天至一百天,住在十方叢林里過十分嚴格的宗教生活,聽傳戒律師宣講戒律,求戒者要誦讀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等三堂大戒的條文。傳戒的高道大都是十方叢林的方丈,這時稱為“傳戒律師”。律師之下,還有證盟師、監戒師、保舉師、演禮師、糾儀師、提科師、登籙師、引請師、糾察師、道值師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籙》,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的道士。以后或住叢林,或住小廟,或云游參訪,行動自由。□ 55、問:道教怎樣敬香叩拜? 答:道教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于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擅香,非常講究,每炷擅香長短粗細,長不過寸,粗不過分。壇主拈香時,初炷香插入爐中間,二炷插于左,三炷插于右,三炷香平列并攏。香案上,香爐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三拜、九拜之儀。“擎拳拱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一禮。與上圣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拜下時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頭為一,表示著老君“八十一化”。□ 56、問:道教怎樣叩拜?作揖磕頭是一回事嗎? 答: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而對神、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因叩拜過程中伴隨有拱手、作揖,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 57、問:敬香怎樣敬? 58、問:誦經有些什么禮儀? 答:我們知道,所謂“禮”,指表示尊敬的語言或動作,并由此而產生禮儀。前面所述叩拜、敬香以及獻供等都是道教禮儀中用動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59、問:獻神供品有些什么禮儀? 60、問:道教的教規有哪些? 答:道教的教規主要有四條。一是傳授。傳授是道家成仙證圣的必由之路,故道教把授道傳密之事看得極為重要,以不能亂傳亂泄為戒。傳授時必須有虔誠求道的思想和行動,洗滌身心,燒香齋戒,并起宏誓、請師證盟,師方予以傳授。二是賞善懲惡。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神仙宮府統轄三界十方,故人類的善惡亦屬神明的監察范圍。行惡的人定受懲罰,甚至喪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災免難而增延福壽。三是齋戒。道教修齋設供,以達到積累功德和防止出現過失、惡疾的目的。齋分為節食齋和心齋,節食齋以和神保壽,心齋以澡雪精神。戒,指對道教徒分別有不同的戒律,并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則天人善神護衛,永滅災殃,長致福佑。四是誦持。道教規定,凡師傳的經箓,必當念誦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須常念誦師傳的經法和佩持符箓。 □ 61、問:參訪道教宮觀的禮儀有哪些? 答: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道內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莊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說,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重儀表,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嘩等等。所以參訪宮觀時也有一些禮儀應該注意。 1、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可稱道長、仙長、師父、師傅、大師、爺、師兄。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帶姓稱呼,如某道長、某爺。另外有職務可稱會長、方丈、監院、知客等。 見面一般用傳統禮節,抱拳拱手,稱“拱手”禮(俗稱作揖)。打招呼時,一面拱手,一面口稱“慈悲”(蓋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寶,即“慈、儉、不為天下先”,并落實到平日言行中。)或天尊圣號。拱手就是兩手抱拳(形如太極圖),這是道教對別人極為尊貴的打招呼方式。 2、與道士言談的禮儀。見了道士不問壽。即不詢問道士的年齡。中國有句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人修煉是為了長生久視,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道士入道門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要尋求生命解脫。有的是要學習傳統文化,也有的是想練就一身好武功等等。所以,如果沒有深交,請不要貿然問其身世。事實上,道人亦是普通人,有著常人的情感,只要相互尊重、理解,是很容易與之交往的。 3、燒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制“元寶”等。有的地區,只能在道觀指定的蠟臺、香爐和焚爐中燃燭、燒香、焚紙。有的地區,則只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它習俗。 4、叩首禮拜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法會),主祭道士都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如果入宮觀不會禮拜,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道教主張為人要“慈悲為懷”、“以禮相待”,忌“輕忽言笑”、“舉止不雅”、“為人輕慢”、“斗戲詼諧”、“衣著不整”等不禮行為。沿襲至今的禮節有;叩首、頓首、稽首、鞠躬、曙躬、作揖等。祀神、拜祖、拜師,行叩頭、頓首、稽首禮,要求三跪九拜;對長者作叩頭禮;對同輩和知已以作揖表示禮貌。 5、飲食用齋禮儀。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以素食為主;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心凈而已。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惟逢齋醮必須吃素,因此,在齋期內入正一道觀,也不能攜帶葷菜。 待客用膳有兩種。全真道宮觀以清食待之,有啥吃啥,不擺葷酒,以盛情為滿意;正一道宮觀待客可擺葷酒。另全真十方叢林里有實行“過堂齋”的,無論道俗過堂時,均應按照叢林規矩,吃飯時不弄出聲音,不隨便走動、說笑起哄等,講究“食不語,寢不言”。依照齋堂負責人的指揮,作到威儀隨眾,就可以了。□ 62、問:道教的稱謂有哪些方面? 答:道教稱謂,可以分為道教神仙、道教法壇、道教教徒、道教宮觀及叢林等若干方面。□ 63、問:道教神仙怎樣稱呼? 答:道教神仙是對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的統稱。 64、問:道教法壇怎樣稱呼? 答:道教法壇:即道教舉行宗教活動的宗壇。基本上可以分為醮壇、箓壇和戒壇三類。 傳戒八大師為: 65、問:道教徒怎樣稱呼?其意義怎樣? 答:道教徒狹義的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職業人員。廣義上包括五種人士:道士、隱士、居士、學士、信士。 道教徒中的宗教職業人員現在泛稱“道士”或“道人”,不過多用于書面語。言談中多稱“道長”,尊稱“仙長”、“道爺”、“師傅”等。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對道士還有幾種稱呼: (-)法師:是對教內精通教義教理、能為人師者的道士的尊稱;道士中學法精進、能主持齋儀的人,亦稱為法師。(二)煉師: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稱之為煉師。(三)嗣師、宗師、律師、大師:全真派中,沒有受戒的稱為嗣師;已受戒的稱為宗師;曾擔任方丈的,稱為律師;職司戒壇的,稱為大師。(四)天師:這是正一派道士對天師道創教人張道陵及其后代世襲教主的尊稱。(五)方丈:這是對道教十方叢林道觀主持人的稱謂,其所居靜室亦稱方丈。(六)監院:道觀內,對僅次于方丈的全觀事務總管者的稱謂。(七)住持:道教廟觀內維持道法和總持事務的道士,都可以稱為住持。據《道門十規》上說,“住持之上,必德高年耆,剛方正直,言行端莊,學問明博,足為叢林之師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八)知客:道觀中負責接待外方道眾和賓客者稱謂。 道士入道之后,沿用原來的姓氏,表示繼承中華民族古老傳統,不背親,不絕倫,不忘祖宗。入道之后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個字由宗派字譜上取,第二個字由師父按照教義來取,組合起來就構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號,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問訊道士姓氏稱“仙姓”,問訊名字稱“上下”,問訊宗派稱“仙派”。道士居所,稱為“丹房”或“丹室”。 道士壽終,稱“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尋師訪道,稱為“參訪”,現在各地道教團體之間的訪問團,也稱“參訪團”。道士外出遨游,稱為“云游”。到其它道觀留住,稱為“掛單”。在某所道觀入道的道士,稱為這所道觀的“法眷”。 □ 66、問:叢林執事有那些?怎樣稱呼? 答:道教叢林,有著一整套系統的管理體制,道士在叢林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執事,各負其責,共同維護叢林的正常秩序。叢林各執事稱謂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叢林的最高領導者。亦稱“住持”。 監院:俗稱“當家”。道教叢林主持一切事務者。 監院之下,設有“三都五主十八頭”。即: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莊頭、庫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凈頭。 其它還有高功、提科及表白,連同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庫頭、總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監修、公務、迎賓、主翰、書記、典造、賬房等,又稱道教十方叢林“二十四位大執事”。(詳見本書“道教宮觀·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執事有那些?其職責怎樣?”條)□ 67、問:道教的清規、戒律有哪些? 答:道教宮觀內對違犯戒規道士的懲處條例稱作清規。道教創立時規定:凡道士犯法者,先原諒三次,如仍不改過,才給以懲罰。其目的是“聞人有過助其自誨”。使在凈室中向神叩頭思過,以乞求“諸大神原其不及”。現存較著名的清規有《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長春真人規榜》等。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條規稱作戒律。道教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欲、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制定出“五戒”、“九戒”、“十戒”和其他戒律,這些戒律均為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之用。□ 68、問:何謂符籙? 答:符籙,也稱“符字”、“墨籙”、“丹書”。為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道教謂可用它來“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東漢時張道陵祖師就曾以符籙為人“治病”或“驅鬼”。后世道士盛傳其法。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有親臨道壇受符籙事,魏太武親受符籙,自是之后,每帝即位,必先赴道壇接受符籙后才即位。□ 答:道教設壇祭禱的一種儀式。即供齋醮神,借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筑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齋者,戒潔行事,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齋,齋必有戒,故亦云齋戒。醮者、祭也,祈禱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場,皆曰建醮,又統稱為“齋醮”。 道教宮觀逢祖師圣誕或道教節日都要建醮慶賀。另十方叢林有“賑孤”的醮儀,即每年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要作道場,追薦超度亡魂,超度已故(道教稱為羽化)的道士和十方信眾。平時有道士羽化,亦建醮超度。宮觀以外的信徒也可出資請宮觀修齋建醮,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壽、求平安以及超度亡魂等。除在觀廟內建醮外,也有外出到信徒家建醮的。□ 答:人乃是氣聚而生,氣散而死。受魂于天,滯魄于地,死后魂魄分離。魂常使人行善,魄常使人行惡。所以,修行者必須調魂制魄,人常行善事則魂(陽氣)旺,死后魄隨魂上升天界;人常行惡事則魄(陰氣)滯,死后則魂隨魄沉,淪入幽冥,歷十八層地獄,六道輪回受無量苦。 道教的超度科儀就是將沉淪于幽冥的魂魄通過高功法師的濟煉,將其化為輕清之氣上升,隨其生前所做善惡之業,往生不同的天界。 煉度,是超度亡魂的科儀之一。道教認為,通過經功、符籙或內丹術可使亡魂受煉,消除罪業、重獲神形、獲得度化,故稱煉度。□ 71、問:道教為何誦早晚功課? 答:玄門早晚功課,是道教徒早晚必誦的兩部經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則。功課者,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認真習誦,理解經意,深悟玄理,腳踏實地按經旨行持。道教講結三緣,《早課》誦清靜經,即分輕清之意,為祈求國泰民安,懺悔罪業,可結仙緣。《晚課》誦救苦經,超度鬼魂,可結鬼緣。《午課》誦三官經,可賜福、消災、解厄、赦罪,可結人緣。□ 答:許愿是求神護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還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對神許下的諾言予以對現。許愿、還愿不需擇吉日,隨時隨地都可以許愿、還愿。 許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齋戒凈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后在神前伏拜虔誠祈禱,默許所求心愿,祈求神靈護佑實現其心愿。許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勢,有許做多少善事的,有許誦經、做道場、獻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書贈送、捐資修廟等。 求神護佑實現心愿后,求神護佑之時許下的什么諾言都必須兌現。□ 73、問:塑像儀有哪些內容? 答:道教以先秦道家哲學思想為基礎,繼承了道家“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的思想,所以在修建殿宇時,一般以這一思想為指導。在全真祖師重陽真人《立教十五論·第五蓋造》中講到“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所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故而稟此祖訓,所以道教殿宇一般不尚奢華,而以樸實見長,有些地方的道教宮觀甚至保持白墻灰瓦的樸素面目。 在造像時,與道教的修行也是息息相關的,道教倡導天人合一,認為“一身天地,天地一身”。把人身與天地萬靈相對應,通過存想自身體內之神祗,以契合天地之神祗,從而達到與道合真的目的,故而在塑像時,便于存想神靈金容,一般神像都比較小巧,但十分精致。 道教塑像有一定的儀軌。《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第二卷有《造像品》,規定了造像的先后次序,質料、尺寸、儀相、輔神、衣冠、華座、冠帔等,要求皆依經典規定。在塑像時,也要進行敬神儀禮。首先,要選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向神位或木料供奉,焚香、誦經、禮拜。“開臉”(也稱“開相”)后神像頭部要用紅布或紅紙蒙上。還要將經典、五谷、銅鏡、朱砂、沉香、雄黃、五色線、金銀珠寶、靈符或香灰等放入神像體內。塑像造好后,還要進行開光點眼儀式,舉行祭祀慶祝活動。□ 74、問:道教節日有哪些? 答:道教以神、仙之誕辰為節日,到時要舉行隆重齋醮,包括祭星與設道壇誦經。有的節日還有廟會集巿。道教各派都有所崇奉之本宗祖師,但對道教共同尊崇之神的誕生節日,都是很重視的,如: 1.三清節:即冬至日為元始天尊圣誕,夏至日是靈寶天尊圣誕,二月十五日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圣誕。 2.三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節。 3.正月初九日: 玉皇上帝圣誕。 4.三月初三日:真武圣誕、王母娘娘圣誕,俗稱“蟠桃會”。 5.四月十四日:呂純陽祖師圣誕。 6.五月十八日:張天師圣誕。 7.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誕。 8.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陽祖師圣誕。 9.六月初一至初六為南斗下降日(朝南斗會)、九月初一至初九為北斗下降日(朝北斗會)、 10.五臘節:正月初一日天臘,五月初五日地臘,七月初七日道德臘,十月初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臘。總之,每逢節日,宮觀都要設壇誦經慶賀。□ 75、問:朔,望,晦,電,是哪一天? 答:陰歷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三十為晦、十四為電。□ 答:因為陰歷臘月二十五日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故道教宮觀都舉行“接駕”儀式,在臘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時舉行。□ 77、問:何為道歷? 答:道歷為道教專用之歷法也。是以我國夏歷及六十甲子紀年的一種歷法。推算之法,由黃帝紀元(西元前二六九八年)開始,迄今(西元二00六年)道歷為四七零四年。唐朝曾因老子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西元前一三00年)為道歷之開始,但至宋以后,則仍以黃帝紀元為用也。而道教齋醮道場,所用表奏文牒等,則皆書以天運甲子之歲,因對神明故不用道歷紀年也。 現在,炎黃子孫以為:中國乃數千年文明古國,應用自己的紀元。不應該惟西方的馬首是瞻。以基督教之歷法用于中華國土,豈不自取其辱?枉自稱五千年文明古國!有識之士無不痛心疾首。因此,提倡正規場合用黃帝紀元某某年(或稱中元某某年,或黃歷某某年),其余凡用“公元”的一律改稱“西元某某年”。□ 五、道教宮觀 78、問:道教廟宇的名稱有哪些? 答:道教宮觀是對道教廟宇的通稱,簡稱“道觀”。宮觀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靈、做道場、傳教的活動場所,是道教中道宮和道觀的合稱,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動場所,如庵、臺、洞、祠、廟、堂等。 早期道教廟宇,有“治”、“靖”、“廬”之稱。現代尚有宮(如山西芮城縣永樂宮)、觀(如北京白云觀)、廟(如河南省嵩山中岳廟)、庵(如四川省成都市二仙庵)、祠(如山東省泰山碧霞祠)、院(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樸道院)、洞(如遼寧省本溪市云光洞)、館(如香港蓬瀛仙館)、府(如江西省龍虎山天師府)、臺(如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閣(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玉皇閣)、殿(如上海市欽賜仰殿)等名稱,其它還有室、堂、房、壇、樓、舍、池、巖等稱謂。□ 79、問:道教宮觀的組織形成形式有哪些 ? 答:道教宮觀的組織形成形式,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 子孫廟:又稱“小廟”。這種廟宇可以收徒弟,代代相傳。但是不得懸掛鐘板,沒有傳戒權利,一般不接納別處道友前來掛單。假如子孫廟懸掛鐘板,則稱“子孫叢林”或“子孫常住”,具有半“十方叢林”性質,允許道友掛單。 80、問: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執事有那些?其職責怎樣? 答:道教十方叢林,有著一整套系統的管理體制,常住道士在叢林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執事,分工細致,各負其責,共同維護叢林的正常秩序。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監院(住持),即觀主。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和號等八大執事,分別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叢林各執事稱謂、職責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叢林的最高領導者。亦稱“住持”。《莊子·天下篇》成玄貢疏:“方,道也。”《大戴禮記·本命》:“丈,長也。”即對有道長輩的尊稱。方丈具有開壇傳戒、普度弟子的職責,方丈的選拔也很嚴格,必須受過三壇大戒,而且接過“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嚴,受全體道眾擁戴,始許選為方丈。又道教傳說海上有神山名為“方丈”,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稱“方丈”。《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監院:俗稱“當家”。道教叢林主持一切事務者。監院由全體道眾推選,可以連選連任。如果本叢林無此人才,亦可到其它宮觀去請。監院若不稱職,方丈有權撤換之。《三乘集要》:“監院乃常住之首領,道眾之宗主,必須才全智足,信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已衛眾,柔和良善,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者,乃可當此大任。” 監院之下,設有“三都五主十八頭”,即: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莊頭、庫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凈頭。 十方叢林,還設有其它重要執事: 總理:協助監院、都管統理內外公務。 知客:負責接送來往賓客及參訪道友。 巡照:監察叢林內外一切事務。 巡寮:主管叢林人事安排。 海巡:負責查理公事及調解糾紛。 監修:負責廟宇維修并兼管莊農。 公務:管理房地山田及借貸還貸諸事。 迎賓:亦稱“號房”。負責對掛單道友進行考問、登記。 主翰:負責書寫文稿、繪圖等事。 書記:負責書寫表疏、信函。 典造:又稱“典座”或“點造”。負責辦理齋饈飲食。 賬房:管理賬目。 叢林中高功、提科及表白,連同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庫頭、總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監修、公務、迎賓、主翰、書記、典造、賬房等,稱為:道教十方叢林“二十四位大執事”。□ 81、問:全真道三大祖庭分別是? 答:山西永濟的“永樂宮”(呂洞賓祖師);陜西戶縣的“重陽宮”(王重陽祖師);北京的“白云觀”(丘處機祖師)。□ 82、問:何謂萬法宗壇? 答:道教原有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派是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君派則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稱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號為凈明法壇。后因三山甚少傳世,元時天師奉旨領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沿用之。□ 83、問:道教五岳名山在什么地方? 答:東岳泰山(在山東泰安)、南岳衡山(在湖南衡陽)、西岳華山(在陜西華陰)、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陽或山西渾源)、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 84、問:現代有哪些著名宮觀? 答:1983年國務院確定了21座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它們是:北京白云觀、遼寧沈陽太清宮、鞍山市千山無量觀、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浙江杭州市抱樸道院、江西貴溪縣龍虎山天師府、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岳廟、湖北十堰市武當山紫霄宮和太和宮(包括金頂)、武漢市長春觀、廣東博羅縣羅浮山沖虛觀、四川成都市青羊宮、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觀(包括天師洞)和祖師殿、陜西華陰縣華山玉泉院和鎮岳宮及東道院、西安市八仙宮、周至縣樓觀臺。云南昆明的著名宮觀有:太和宮(俗稱金殿)、真慶觀、龍泉觀(俗稱黑龍潭,內含黑龍宮)、三清閣、紫霞觀、萬壽宮、三元宮等。 云南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臨滄、大理、昭通等地。歷史上,云南道觀很多,現保存較好的有40余座。主要有昆明金殿、昆明黑龍潭、昆明真慶觀、昆明西山三清閣、保山玉皇閣、騰沖云峰山、臨滄三元觀、昭通大龍洞、建水燕子洞等。而大理巍山巍寶山宮觀較多,有準提閣、巡山殿、玉皇閣、老君殿、長春洞等。因此,巍寶山有“云南道教名山”之稱。□
泰山,五岳中之東岳,位于山東省中部。道教稱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為東岳天齊仁圣帝。泰山主峰玉皇頂,上建有玉皇廟。另有碧霞祠、斗姆宮、王母池、長春觀和岱廟等著名宮觀,岱廟主殿天貺殿有《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巨幅壁畫,聞名于世。 衡山,五岳之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縣西。道教稱為第三小洞天,其神名南岳司天昭圣帝。有晉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修道地的黃庭觀、徐靈期修行處的上清宮,以及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和五代道士聶師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觀(舊名白云觀)。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貴溪縣西南,道教稱其山為第三十二福地。離山不遠處的上清鎮,建有歷代天師生活起居處“天師府”,為正一道祖庭。 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岡山、句曲山、已山,位于江蘇省西南部。道教稱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天,為道教茅山派發源地。 羅浮山,位于廣東省博羅縣,有“嶺南第一山”之謂。道教稱其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晉時葛洪祖師晚年在此山煉丹著述。羅浮山還是東江抗日根據地。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縣南,素有“奇秀甲于東南“之稱,道教稱為第十六洞天。魏時有王子騫、張湛等12人隱于山中得道;歷史上武夷山道教宮觀有九十九觀的說法。現僅武夷宮和桃源洞保存了舊貌。 答:1912年,在北京白云觀成立以全真派為主的“中央道教會”,發起人為白云觀方丈陳毓坤。同年,上海成立以正一派為主的“中華民國道教總會”,由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任主持。 1957年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代表會,會長岳崇岱;1961年召開第二屆代表會,會長陳櫻寧;1980年召開第三屆代表會,會長黎遇航;1986年召開笫四屆代表會,會長黎遇航;1992年召開第五屆代表會,會長傅元天;1998年召開第六屆代表會,會長閔智亭。2005年召開第七屆代表會,會長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址設在北京市西便門外白云觀。□ 四、學道修行 87、問:修道是為什么? 答: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征,神仙是:在肉體上,擺脫生老病死、寒暑困擾、衣食所憂等諸多苦惱;在精神上,道德修養超越常人,極為高尚,人格完美,擺脫名利牽纏、恩愛之累,六根靜定的修行者。憑借道以契合神仙之境界,故而修道。□
答:道教的信徒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大范圍。(也有分為:道士、隱士、居士、學士、信士五類的,法師可歸類到道士里。) 信士是指信奉道教,但還沒經過宗教認定儀式的人。 居士是指經過道教皈依儀式,拜過度師,并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一) 的正式道教信徒,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 法師是指需要經受皈依、傳度成為道士以后修持了一段時間,再拜高級別法師(正一是高籙位,全真是高戒位)習學科儀奧秘,在法事中擔當主要領導角色的道士。 90、問:實修實煉是指什么? 答:實修實煉,即是從經典中明智。經典中有很多是先賢已經走過的經驗總結,可以為我們這些后世的實踐者提供指導。從行為上實踐,將經典中提及到的理論付諸實踐。這種“實踐”囊括的面是很廣的。包括持誦經文、克服己心、修養自身、以善心待人,舉善行、言善語等等。其實也就是說,從理論中實踐后,再反過來理解理論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