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淑萍 大慶的油,大同的煤,兩樣“黑色黃金”支撐起上世紀后期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初期缺煤少油的大背景下,山西靠著源源不斷的煤炭資源一路高歌。 30年間煤炭價格從幾十元,逐漸攀高到300元、500元,甚至800元,而開采的成本卻幾乎沒有太大變化。數十上百倍的利潤驅使著人們群雄逐鹿般趕赴山西,買煤礦,挖煤,用麻袋裝鈔票。 山西的煤礦數量到2000年后,一下子飆升到50000個,各種私人老板無證件、鄉縣領導占山為王、公檢人士參股開設的小煤窯泛濫成災。 由于眾多煤礦安全生產條件不達標,一時間,煤礦事故、爭奪資源慘案充斥在山西煤城的上空,縈繞出一個嘈雜的煤炭江湖。 滅火將軍們 30年前,山西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但在這塊土地上孕育著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 “寶藏”,這注定山西將聞名全國。 當改革開放的第一滴雨露灑向東部沿海地區時,山西憑借地理優勢和黑色的煤炭“寶藏”成為一并要求快速發展產業的城市——開采的煤炭輔助東部沿海地區快速發展。 當時,有位德國的地質學家到山西考察,發現山西煤質好,儲量非常大,“如果把山西的煤開采出來,夠世界用一千年。” 而且,山西地處扇形輻射島,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都可直接調運煤炭。事后發展中證明,這些地方70%的煤炭運量都來自山西。 此時,新疆地處偏遠,內蒙古還在沉睡中。山西成了希望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眼中唯一的救命城市。時任中央領導考察山西時提出,“有水快流”,大力開展煤炭產業。 山西開始大興國有、參股、私人辦煤礦之風。上世紀90年代,山西的小煤窯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當時管理粗放,設備投入少,人剛下火車就被拉去挖煤,一點經驗技術都沒有,大量的煤礦事故開始爆發。”曾任山西煤博館的徐館長介紹。 進入2000年,煤礦事故仍在增多,煤礦整體數量亦達到50000多處。為了減少事故,當地政府相關領導幾乎成了“滅火將軍”,奔波在各個煤礦和事故現場。 山西流傳下來一句順口溜,“白天倒樹,晚上點火。”即檢查的領導來了,把特意栽好的小樹推倒作為信號,眾多私挖濫采的小煤窯緊急停工。晚上,火堆點起時,證明煤監部門的人來突擊檢查。 “領導們最后想了一招,把不合法的煤礦給炸了,但這幫煤老板們還可以到別處繼續挖,反正山西到處都是煤。”徐館長介紹,伴隨著游擊戰術,部分小煤窯逐漸發展成了年產30萬噸、70萬噸有規模的煤礦。 雖然當時已有一部分煤礦走上正軌,但整個環境還是無序的。由于利益的驅動,縣、鎮、市的公安、稅務、檢察院,甚至縣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等等都開始參股辦礦,充當保護傘。 山西形成了一個黑暗的煤炭江湖,爭奪資源的慘案也屢見不鮮。據稱在山西晉中市榆次地區,兩方為了爭奪煤礦,情急之下,一方用獵槍將另一方打死。而煤礦事故亦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在2001年11月15日到月底,連發5起煤礦瓦斯爆炸事故。當時的省領導天天提心吊膽。”
|
|
來自: 圣疆大愛 > 《國內國外 見聞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