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章草 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于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范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于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章草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漢宣、元之間,興盛于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多年間草書藝術的面貌。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這種字體最初只稱為“草書”,后“今草”出現后,為示區別,改稱得“章”名。它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章草的得名,舊說或曰為章帝所愛、或曰用于當時奏章、或曰元帝時史游用于書寫急就章。均不確切。從“章”字的本義來分析,它的準確含義是篇章、章法、章則,含有法度的意思。東晉新體草書形成后,由于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逐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今草”。所以說,把當時規范化的、章法化的草書稱之為“章草”,還是十分允當的。 “我們今天談論的章草,包含了兩方面意思: 一是俗體的章草,即通常所謂的原始狀態,筆畫簡直、用筆源自篆隸,雖然在字法上已漸趨規范,但筆畫意趣上仍處于不成熟的初創階段,如“平復帖”、“濟白帖”和簡牘中的草書墨跡。其最根本的用筆方法基本延續了篆隸書的平鋪直敘,運筆過程中體現出拖和絞轉的特點,注意點畫線條的遲澀感,結字靈動和變化,縱橫交錯、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線條用得較多,整體上有渾樸爛漫的色彩。有人將這些書體稱之為草篆、草隸、隸草。總的來講,這些書跡應該稱之為篆書或隸書草化的產物,或稱之為草書的雛形,它們都是草書最古老的形態,是章草藝術的源頭,是章草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二是嚴格意義上已經規范化了的章草,字勢基本取橫勢,且每字中有明顯的波折特征,雖被認為是隸書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與嚴謹,顯然已(基本)衍變為一種新書體了。我們只能從其明顯而夸張的波折來認同它與隸書的親緣關系,這一類作品以皇象急就章為代表,后世書家習章草者,宋克、趙子昂等多以此法為宗。規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經很少能見到隸書的痕跡了,用筆的提按使轉漸趨成熟,字法結構也更加嚴謹而精美,幾乎無異于行楷。” 因為紙張的出現,簡牘書寫機制的失傳,真跡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頭漸被人們遺忘。在龐大的新章草資源面前,研究、整合、消化、在創作是當代章草(草書)藝術家們面臨的新使命。 章草的特點 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征。 其用筆和結構特征有以下幾點: 一、第一筆起筆和最后一筆收筆的橫畫,常帶有隸書“蠶頭雁尾”的筆調,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則不重二。 二、最后收筆的右斜捺,凝重而長,帶動整個字形既險峻又靈活。 三、重筆多在字的末筆,收尾都比較沉穩。 四、字的部件之間連寫比較普遍,尤其是筆畫之間聯系頻繁,大量使用牽絲,且筆畫多為圓弧形,俯仰臥盼,相互呼應,分寫的點,連勢也十分強烈。 五、左右結構能不連一般不連,字與字間斷而不連。 六、章草的一些字和行書差不多,有些和草書差不多,極少數字和楷書差不多。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樣,向右旋繞,彎向上鉤。 八、由于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謬誤。 章草的分類 如何對章草分類,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論述:因為章草傳帖較少,風格近似者,每類人數也寥寥,三兩個人便說已成流派,畢竟有些勉強。正因為如此,這一部分只就章草的純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個劃分。以純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為七個類型: 一是原始型。其特點是章草法度在字中當屬不穩定狀態,或者說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還具有初步的性質。各種漢簡屬于此類; 二是簡章型。其特點是章草帶有一定的漢簡風格。陸機的《平復帖》和一些西晉殘紙墨書屬于此類; 三是標準型。其特點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穩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范。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是其代表; 四是章今型。特點是以章草為主,間或參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長門賦》等屬此類; 五是今章型。特點是各字細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筆法,帶有濃厚的章草韻味。敦煌章草,孫過庭《佛遺教經》等屬于此類; 六是正章型。特點是全帖皆用章草筆法,但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等屬于此類; 七是章篆類。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樸。王蘧常的《千字文》屬于此類。 學習章草的重要性 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書的三個階段,表明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若欲今草大成,當學章草。書家王世鏜曾說:“初學宜章,即成宜今”又說:“今處于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矩而求方圓,為見其可也。” 《書學概論》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學帖而無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歐陽中石先生說:“在我國書法史上,這種章草字既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更為我書壇藝術提供了一種字體的特殊風貌,成了一種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雖然不能用它來解決實用,但作為藝術卻流傳至今,尤其在行草中偶一為之,極見情致,既顯得古雅,又顯得深沉;既顯得豐富,又顯得雋逸,很能展示藝術的表現能力。所以我們學習草書,不能把章草置之其外,哪怕是稍作涉獵,也應是必修的課程之一。”由此可見學習章草的重要性。 章草“因其別具一格,且有古樸厚重的特點,一、兩千年來,深受書家的青睞。古代寫今草的大家,大都會寫章草,王羲之、趙孟頫、祝允明等就是卓越的代表。不少有影響的書家認為,學習今草者必須學習章草,否則今草會缺少深層的內涵”(語出何繼善院士《章草大典》序)。再者,章草“不僅在漢字學中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書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我們對章草書體的特點、成就及影響進行一些探索,無論對書法史的學習研究,還是書法作品創作,都是有意義的。” 如何臨習章草碑帖 如何學習章草,辛一夫先生在《怎樣寫草書》一書中有全面的論述,摘要如下:研習章草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臨摹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前一階段要求酷肖,待結體、使轉熟練后,再融入陸機的《平復帖》的筆意,求其簡峭古拙; 第二階段,臨摹皇象的《文武將隊帖》、《頑闇帖》,隋人《出師頌》,獻之《江東帖》,羲之《豹奴帖》及《亮白帖》,最初力求肖似,而后放大臨摹,用以壯大自己腕下的氣宇,書勢自然逐漸走向開張、雄闊; 第三階段,臨摹索靖的《月儀帖》,宋克的《急就章》,郭雍的《蘭亭序跋》,用以豐富章草的筆意,求其結體變化多姿,矯健有力,而又氣韻生動; 第四階段,臨摹分析研究秦、漢期間帶有濃厚篆書筆意的簡書,一方面要理解:古人書寫的初期章草出現幼年期稚拙感的成因;同時辨別清楚哪些是僿陋之作,以及它的歷史局限性。另一方面要有分析的進行約取。深入研究這些原始章草,其主要目的在于浸潤吸收簡書的氣韻和結體上的簡峭巧思,最后達到簡古痛快的境界。 通過以上四個階段的研習,大體上可以領悟到章草的結體、用筆特點和章法要求。比如:章草的結體有如隸書,應當方而略扁一些;運筆時,環轉取篆書法,其它和隸書接近;章法要求豎成行,而不必強調橫成列;字與字之間不相牽連(意應連,但不以縈帶相連);一幅作品中,單字各有姿態,同體字不使雷同,又省便有源。掌握了章草的特點和豐富的結體變化,又能融會吸取眾家之長于腕下,積時長久以后,當能夠隨心所欲地駕馭這種書體抒發情懷時,自可窮通妙造、風格獨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