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工程施工測量 1測量總則 本工程的測量工作主要為軸線測放、標高控制及建筑物沉降觀測工作,主要以業主及測繪所提供的總平面圖、定位圖上的坐標控制點及高程控制點為依據。施工測量的主要流程為: 業主 監理 項 目 工程師 測量員 紅線樁 復 核 平面軸線控制 定位 放線 垂直 傳遞 城 市 水準點 高程 控制 2測量使用儀器 表4-1
注:以上儀器均通過技術監督局計量測試單位檢定合格。 3測量人員 組長由項目總工擔任,組員包括項目工程師、專職質量員、測量員等。 4測量精度的標準及控制 (1)測角:采用三測回,測角中誤差±5″以內,總誤差±10″以內; (2)測距:采用往返測法,取平均值; (3)量距:用鑒定過的鋼尺進行量測; (4)每層軸線之間的偏差在±1mm以內,層高垂直偏差在±2mm以內,總高度垂直偏差在±10mm以內。 5定位放線 (1)本工程根據業主提供的城市坐標網中的坐標控制點,結合總平面定位圖,主控軸線一次性測定完成,然后固定在建筑物的四周龍門樁上,形成現場測量控制網(如圖1)。經業主、規劃單位核驗辦妥定位驗收記錄后,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2)本工程總體測量均根據建筑物的平面定位,遵循先整體后局部的控制原則,在施工現場設置矩形控制網,矩形控制網由建筑物的主要軸線組成,并根據建筑物的規模確定。土方開挖前做好引樁,作為平面控制的依據,引樁應該設在距基樁開挖邊線1-1.5m的地方,至軸線交點的距離應為1m的倍數。根據本工程的現場實際情況,本工程廠房部分的平面控制及垂直度控制決定采用外控法,2層以上的建筑物采用內控法。 (3)采用內控法時,為了保證建筑物軸線位置正確,用LT2經緯儀軸線投測到樓板邊緣或柱頂上。樓板中心線測設長(列)線、短(行)線各2-3條,其投點誤差為±2mm。然后根據由下層測引上來的軸線,在樓板上分間彈線,投測時將基準面設在底層面上,把經緯儀安置在軸線控制樁上,后視原有軸線控制點,用正倒鏡取中的方法,將軸線投測到樓層面邊緣,在底面上投控制點,組成規則的幾何圖形,用鋼卷尺實量其間距作為校核,其相對誤差不得大于1/2000。經校核后方可開始該層施工。基坑內軸線的投測也可用以上方法,即將軸線測設到基坑的護壁上,后采用兩點對線的方法進行控制測量。 6內控法定位做法 (1)采用內控法時,在底層樓面上預埋四塊200×200mm鋼板,鋼板中心刻痕或紅三角標識。網點位置根據具體情況選擇4個相互通視點。 主體結構樓層水平放線時,可選用N1、N2、N3、N4中任意三點進行控制,然后再用剩余1個點進行復核。 樓層放線時,在需放線的樓層上任選其中三點,假如選N1、N2、N3三點,則將經緯儀置于N1點上,后視N2,順時針旋轉90度后,根據N1N2和N1N3之間距離定出N1N2和N1N3;最后將鏡置于N4上,后視N2,逆時針旋轉90度,彈出線得N4N3’,復合N4N3和N4N3’是否在同一直線上。 (2)軸線沿高度傳遞:2層以上樓層以內部測量控制網點為控制點,通過在樓面板上預留的俯視孔(200×200mm),采用天底法垂直測量,逐層傳遞,并予以復測閉合后,據此進行樓層細部放樣測量。 (3)垂直度控制:外圍墻柱分別掛2㎏線墜進行控制檢查。第2層以上采用J2經緯儀(帶彎管目鏡)通高檢測一遍,減少誤差積累。 7定位測量記錄 控制網測完后,要經有關人員(監理單位、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現場復查驗收。定位記錄要有技術負責人、建設單位代表審核簽字。做為施工檔案歸檔保管。以備復查和做為交工資料。 8標高控制及垂直傳遞 (1) 用四等水準測量,將建設單位給定的城市高程點引測至施工現場,經精測、復核準確無誤后,在現場設置施工水準基準點,作為施工中高程的控制依據,基礎完成后,將高程引測至柱、梁邊緣。施工水準基準點應設置在不受基礎、土方工程施工變形影響及建筑物沉降影響范圍以外。水準基準點埋設深度應低于自然地面以下0.6m,其做法采用鋼筋砼預制樁現場埋設。水準基點的高程數據自高程基準點引測得到,為了水準基點間互相校核,考慮到本工程建筑規模,擬在建筑物周圍布設11個水準基點(如圖), (2)土方開挖階段深度的控制,從現場水準基準點測引至基坑內釘設的臨時木樁上,并用紅線標出。開挖到設計標高后,必須經復核簽證后方可繼續下一道工序施工。 (3)墊層施工時,應先設置水平樁。墊層澆好后,基礎支模時,要在主控制線上端外側處標出水平標記,一層結構澆好后,要在軸線控制位置同時標出統一水平標記,以便于主體施工時丈量標高。 (4)主體以上各層水平標記,按不同設計層高,計算后用鋼卷尺丈量。每層都應在周圍外角主控制軸線處,先用水平儀復核每層丈量后的標記是否水平,經復核無誤,然后再在其它軸線處或柱頭處加密水平標記,包括中間柱頭插筋處等,以便于各層標高的控制。高程閉合差不得超過±2mm,取其平均作為該樓層的標高控制點。 9沉降觀測 (1)沉降觀測點布設在建筑物四周。沉降觀測點設在室外-0.10m處,式樣為六角形2cm對角線粗銅棒,具體在±0.000m結構完成后設置。基礎施工完、主體施工時,每完成一層樓面后,進行沉降觀測1次,裝飾完成觀測1次,在主體封頂、竣工后繼續觀測1次。 (2)觀測時先從水準點開始,逐點觀測,前后視使用同一支水準尺,每個測站上讀完各沉降點讀數后,再觀測后視讀數2次,后視讀數之差不得大于1mm,沉降觀測后再進行觀測記錄的整理,檢查各項計算是否正確,精度是否合乎要求,然后計算各水準基點和沉降觀測點的高程,再計算本次沉降量和累計沉降量,最后將荷載情況同時記入沉降觀測成果表中。 (3)保證沉降觀測正確性的措施: 1)固定人員觀測和整理成果; 2)使用固定的水準儀及塔尺; 3)使用固定的水準點; 4)按規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線進行沉降觀測。 沉降觀測計劃表 表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