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熊氏國君,號有熊。生于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名軒轅。長于姬水,故以姬為姓。是歷史上第一個姬姓的人。黃帝有四妃,共生子二十五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長玄囂,次昌意。黃帝去世后,玄囂繼任。并繼承了黃帝的姬姓,吳姓即從玄囂這一支脈遞傳而來。史稱姬姓吳氏,故追溯本源,黃帝是吳姓的初祖。黃帝以降,經玄囂、嬌極,帝嚳至五世為后稷。一、淵源
在古譜中出現許多吳姓的人物:有《路史·國名記》中記載的炎帝之臣吳權、黃帝之母吳樞
;有火神祝融氏吳回;有曾與羿比射的神箭手吳賀等。這些吳氏的來源,固然都有一定的依據,但在吳氏史料中十分罕見。而現在吳姓的人絕大多數是泰伯、仲雍的后裔。鄭樵《通志
·氏族略》載:"泰伯封于吳,子孫以國為姓"。起源出自姬姓:黃帝,有熊氏國君,號有熊。生于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名軒轅。長于姬水,故以姬為姓。是歷史上第一個姬姓的人。黃帝有四妃,共生子二十五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長玄囂,次昌意。黃帝去世后,玄囂繼任。并繼承了黃帝的姬姓,吳姓即從玄囂這一支脈遞傳而來。史稱姬姓吳氏,故追溯本源,黃帝是吳姓的初祖。黃帝以降,經玄囂、嬌極,帝嚳至五世為后稷。名"棄"。善農耕,播五谷,建功于天下,
被堯帝命為農官,受舜帝封于邰(今陜西武功)。成為我國農業始祖,后被后世遵為"神農"
。吳姓舊譜載:"吳氏之先,始于后稷",指明后稷是吳氏的先祖。開氏于泰伯、仲雍:后稷之后,傳十二代至古公亶父,(下簡稱古公),幾經遷徙,已由封地 轉移至
(今陜西西彬縣和甸縣一帶)。古公繼承和振興了后稷等祖先的事業,積德行義,深受民眾擁戴。時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逐步強大起來。經常搔擾古公的轄地,因不堪戎狄侵凌,古公便率眾離南遷岐山山麓的周原地區(今陜西岐山縣)定居,同時建立國家統治管理機構。得到了商王朝的認可。因所建的諸侯國地處周原,故稱周人,諸侯國也稱周。古公生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歷。傳說季歷賢而其子昌(即周文王)有圣端,深得古公寵愛。古公有意傳位于季歷,以便今后能傳位給昌。但因礙于當時氏族王位長子繼承的傳統而苦惱。泰伯、仲雍體察到古公這一心意,為了順從父親的意愿,兄弟倆決定自動引退,以遜位于季歷,于是托辭為父采藥,結伴南奔衡山,且一去未返。
這樣,季歷被立為太子。但古公去世前仍留下遺囑,要季歷讓位給泰伯以遵氏族傳統。泰伯、仲雍回國奔喪時,季歷遵
照父親遺命,要泰伯繼承王位,泰伯卻堅辭不受。季歷不依。幾經避讓不成,泰伯只好再次
偕弟南奔荊蠻,為了表示義無反顧之心,泰伯、仲雍回荊蠻之后,即舉族南遷,兄弟倆輾轉
來到長江入海口的江蘇吳地(今無錫梅里村一帶)落腳,并改從當地吳人斷發紋身之俗,以成
"刑佘"之人。表示再無資格當宗廟社稷之主,籍以回避季歷。泰伯、仲雍此舉,不僅順從父意,使季歷因而登上王位,而且開創了吳氏的謙讓家風。其崇高品德,深為后世敬仰。孔
子在《論語》中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認為泰伯的品德已到了至高的境界,這就是"至德傳芳","至德"堂號的來源。司馬遷在《史記
》中把泰伯列為《世家》之首。
泰伯、仲雍到江蘇吳地之后,不畏艱辛,開山辟水,教民農桑,積極改造環境,"數年之后
,人民殷富,遠近民眾相率歸附者千余家",于是泰伯興建國家,國號"勾吳",族人以國為姓,改姬姓為吳。泰伯從而成為吳姓的開氏始祖,無錫梅里成為吳姓的發祥地。《趙宋百家姓》載:"紀吳之郡海",蓋輿地志云"渤海者,東海之通稱也"。所以吳姓統稱"
渤海傳芳"。由于泰伯無嗣,泰伯去世后,王位傳于仲雍,今日吳姓乃仲雍所傳,仲雍是為
吳姓的傳代始祖。后來傳至泰伯十九世孫壽夢,吳國始稱王。吳王壽夢有五子:長諸樊,次余祭,三夷昧,四
季札,五厥由。由于季札最賢,吳王要傳位于他,他堅辭不受,壽夢死后,才決定以兄弟次
序傳位,最后傳給季札。可是,季札仍舊禮讓不受,后來索性避居延陵(今江蘇武進),二兄
余祭無奈,只好把延陵封給他作屬邑,因此世稱延陵季子。季札不但繼承了"讓德"高風的高尚品質,而且以高度的文化素養稱賢于世。季札去世時,六十五歲的孔子親自為他題寫墓碑:"于戲有吳延陵季子之墓",世稱"十字碑"。傳至泰伯二十一世孫吳王夫差,至公元
前四七三年被越王勾踐發動的對吳國戰爭中所打敗。夫差失國,絕大部份的吳姓子孫被趕出
家園,流亡他鄉,散居各地,甚至流落國外。其中除季札四子中的子玉一支留守延陵外,其
他的則"散處吳楚、閩越間"。季札的后裔另稱延陵,以別渤海,郡號"延陵郡"此后還析
出"長沙郡"、"濮陽郡"。吳姓一族以"謙讓開拓"的特有家風,生息繁衍,丕顯昌盛,
成為望族,據最近統計資料表明,全國吳氏族人有二千多萬,在十九個大姓中居第十名。海 外吳氏后裔有四百六十萬人,占華僑總數的百分之十五。
二、入閩
福建是吳姓分布較多的地區,主要分布于崇安、建陽、浦城、福州、連江、莆田、泉州、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同安、廈門、漳州、云霄、龍巖、寧化、連城、上杭等縣市
。
南北朝至德三年(583年),豐州刺史章大寶謀反,吳惠覺平叛有功,授豐州刺吏,后擇居清源山朋山(舊稱屏山)嶺后。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吳圖元,以治書御史奉命都統節制經略閩疆。先住福州古橋頭,反又遷居尤溪,子孫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唐僖宗中和二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吳仁祿唐開成進士,官國子博士,遷戶部大司徒,因避廣
明之亂"恥再受亂朝爵令",徙居惠安大吳。至今已一千余年,傳四十世,譽為"名宦鄉賢
裔,忠臣孝子家",繁衍蕃盛于閩南各市縣和臺灣、浙江、廣東、四川、江西、遼寧等省, 以及東南亞諸國。子孫數百萬人,泉州
黃龍、晉江磁灶、石獅三宗,鄉殷富昌榮,菲律賓" 讓德堂"和印尼"延陵公會"以及泰國、星州等的吳氏族姓社團,對僑居地和祖國貢獻巨大
。宋代惠安九世十三人登進士第,宋旌表吳德章為孝德大孝子,清光緒庚寅,晉江吳魯欽點
狀元。其所著《百哀詩》為親睹八國聯軍侵華罪行之紀實。痛責清廷腐敗賣國之愛國史詩。唐僖宗中和四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吳祭字孝先,隨王審知入閩。同行的還有其堂兄弟:發、
興、瑞、良、斌等五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稱為吳氏六祖。宋末元初(1249年),狀元宰相安徽吳潛之十一世孫吳薪,從浙江蘭溪以孝廉征為龍巖令入閩,為官清正,未三年即得遷秩,改判潮州,蒞任時途徑海陽探訪祖跡,不幸染疾,其子徙居漳下坡,后裔丕振蕃盛于福建、廣東、廣西、臺灣和東南亞諸國,至今繁衍二十多萬人
,其中尚寨派裔孫吳錫璋,清乾隆四十年乙未科高中一甲一名武狀元,欽點殿前侍衛,晉封四品武德騎尉。浦城城吳氏顯榮于宋仁宗朝,禮部侍郎吳待問生:育、京、方、亮四子均進士及第;吳育大魁天下,與弟吳充先后任仁宗,神宗宰相,調和鼎鼎,家聲大振。遷入上杭的吳氏有兩派,一屬江蘇無錫常州延陵郡;一屬渤海郡。衍居全國各地子孫以四川為多,連江吳氏,其始祖吳省元,于宋代因避亂由南京遷居連江東塘,至今已發展三十一世
,其裔孫吳運追隨孫中山革命,為黃花崗烈士之一。宋進士文林郎吳宥由江西南豐遷寧化,成為后世閩、粵客家吳氏始祖。子孫分衍于臺灣、兩廣、香港等地。
安溪縣厚安吳氏,其始祖子原公,于明代永樂年間遷入安溪劍斗開發創業,至今五百余年,
人才昌盛,其子孫散居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僅安溪劍斗鎮就有子孫一千余人。福建歷史上出現了不少吳姓的清官廉史,在宋代就有知惠、潮二州的惠安吳達老;有古田尉,積階朝散大夫莆田的吳公誠和尚右郎官,大理少卿吳叔告;有史稱"真廉吏"的建陽古田尉,攸縣丞,融州節度推官吳居仁以及長樂世稱"吳鐵面"的著名監察御史吳實。此外還有
南宋進士、大教育家、惠安吳崗治學舍以經學指授峽邵二州,夷陵學子始第春官。
三、肇南
吳姓也是較早遷居南安的族姓之一。兩晉時期,中原漢人為辟戰禍,紛紛南來,沿古南安江而居,特別是唐宋、中原板蕩,北方大量民眾南遷入閩,移居南安。唐代詩人韓盄隱居南安時,在《秋郊閑望有感》詩中就有"楓葉微紅近有霜,碧云秋色滿吳鄉"的詩句和《南安寓居》中有"天近函關屯紫氣,水通吳甸浸晴霞"詩句,說明南安一帶早有地名"吳鄉"及田地"吳甸"。據有關史料記載,吳姓移居南安主要支派有:黃龍族禮孫公裔下;漳州南靖吳薪公裔下;還有吳伯謙裔下;靈水清溪支派,肇基公,燕翼公裔下;還有從龍巖、漳浦等地遷入其他支派,他們在南安開山辟水,艱苦創業,蕃衍昌盛,至今人口達58170人,為南安第七大姓。
四、蕃衍
黃龍吳氏:大約于宋嘉定(公元十二世紀)紛紛遷入南安,黃龍一族遷入南安開發的村落有:
碼頭詩口村、詩坂村、龍溪村、營園村;洪瀨有湖美小路村、進坑村;溪美有頂溪美、溪美
街、蓮池村(赤口);柳城有浦頭村、鷺江大埕村、下都、杏蓮、三堡、八尺嶺東山村;彭美
下房村;金陶有鼎美村、吳板村、內寮村、蓋溪跳坑村、金墩吳厝村、鎮山墩頭村;羅東有
潭邊村;水頭有湖內村、田中村、托坂村;石井有后店村;豐州有素雅東門、南門、港吳;
霞美有邱店、許厝后村、下福村、埔頭村、麻山村、金雞村、云臺村(小部分);康美有東坂
吳厝村;詩山吾豐古宅村。美林有溪州、省新的林頭、庫內、梅勝、埔頂;歷經八百左右年
來,如今黃龍族的南安后裔,廣播閩、浙、贛、粵、港、澳、臺,并僑居海外,星、馬、泰、菲、印尼、歐美等地,瓜瓞綿長,人才輩出,簪纓顯宦,名賢博士,商賈富豪,遍及海內外。黃龍吳氏開基祖禮孫,其先祖吳琚以下幾代是:吳琚
吳安仁 吳仕驤 吳爽 吳禮孫,自禮孫起至今已傳二十九世,衍居于海內內數十萬人。一世禮孫,配陳氏,生三子
:長景政,居黃龍祖地傳世;次景善,分居南安詩口;三景興,分居晉江、石獅、蚶江及錦里。二世景政,配蔡氏妙清,生六子:長君用、次君濟、三君弼、四君輔、五君錫、六君賜
。二世景善支派:后裔又遷播于南安金淘、安溪、泉州城內、福清、龍溪地區、尤溪縣、福州市、延平、建寧、邵丁、同安、廈門、晉江以及江西上饒、浙江溫州、平陽和臺港等地,后裔數萬人。三世君用支派:配陳氏,生三子:長觀生、次觀應、三觀慶。后代有分居予永春梧板和南安陶內、吳坂、內寮、詩口、埔尾等地。
三世君濟支派:字和卿、號龍溪。配楊氏、胡氏、劉氏、杜氏、蔡氏。生七子,長希憲(楊
氏生),配林氏,生三子:長宗之、次益之、三習之;次希文(杜氏生),配周氏,生一子,
羽遂,分居晉江、石獅、蚶江;三希禮(杜氏生)官諱顯寶,號大石,配莊氏,生五子:長仕
良、次仕宗、三仕銘、四仕端、五福生(早逝);四子希勉(杜氏生),配林氏,生一子:從道
;五子希舜(杜氏生)諱顯德,配虞氏(早逝無嗣);六子希禹(杜氏生)諱顯勝,號翌齋,配甘氏,生二子:長孟溢、次孟奇;七子希敬(蔡氏生)諱仲孫,生三子:長觀榮、次觀志、三觀東。水頭湖內吳氏:始祖一處士(君濟之裔孫),分支晉江東廷后播居,水頭湖內的泰安。一處士
到水頭開拓求進,不久便與宋氏交厚。宋氏慧眼識中一處士之才能與為人,遂以愛女妻之,
生二子,長精直、次精一。精直與精一于明憲宗成化九年開族湖內,精一即大二房,后插遷漳州開族。精直傳恪齊,繼傳濱竹。濱竹再傳四子:長竹居、次竹所、三竹軒、四竹斐(后
裔大都分支漳州葛頭或云角尾綱頭)。故稱后湖內村吳氏四房之分源于此。一處士衍傳水頭
吳氏,迄今已有五百余載,傳宗二十一代,現海內外人口五千多人。裔孫播據南安溪美街、頂溪美、洪瀨進坑村。
三世君弼支派:字和甫,號清江。配陳氏,生二子,希圣諱元寶,配劉氏,生二子:長紹祖
、次繩祖。紹祖播居南安市海都石井后店。再播遷于廣東潮屬的海豐、陸豐、曲溪等地。繩祖播居惠安洛陽街及武夷山等地。君弼次子希源諱福寶號攬秀,配陳氏,生四子:長敬祖、
次德祖、三榮祖、四慶祖。石井后店吳氏:始遷祖吳啟勛諱紹祖,于元朝末年(1361年)遷居后店村。至明末清初,
鄭成功反清復明與清廷對抗。斯時人口二千余人,清廷以治海民與鄭成功交接、強迫遷移。
限三十里外,驅而逐之。初、二次村民尚在近處觀望,至第三次大肆殺戮,焚其居室,村民
驚而四散逃走。全族逃往廣東屬揭陽、海豐、陸豐等地。后來鄭成功退守臺灣,至康熙末年
(1735年),兩廣總督奏請,"沿海居民當使復族",康熙準奏。于是人民紛紛回鄉,重
整家園。后店村回歸者僅十余戶,其余均留在廣東各地,各自謀生。回歸吳姓人艱苦奮斗, 辛勤創業,傳至現在二十四代,
總人口三千余人,其中分居臺灣三百余人,分居廈門三百
余人,在村人口(包括外出國內工作人員)二千余人,僑居海外一千余人。裔孫播:新步、下尾宅、產頭、星田、西莊、仙景、石崎、延陵的索路、南安洪瀨鎮。
三世君錫支派:字和杰,號敏齋,仕元武榮州主薄;授將士郎,配何氏又名妙蓮,生三子:
長希善,號儼齋,配葉氏,生二子:賢、德;次希允,號毅齋,配揚氏,生一子:玄瑞(今嚴埔西房大廳);三希弼,號忠齋。配蔡氏,生三子:瑩、輝、昭(今嚴埔東房)。裔孫播居:金浦(嚴浦)、金雞、麻山、石崎、仙景、五羊、小錦田、仙塘五房、浦頭、下福
、田中等。
賢名大治,號惟忠,播居南安古宅。輝由乒乓石溝花樹下據居晉江下浯(花樹房),傳下灶、
羅堂、高坑、安海圣店街、南安官橋田盇、豐州下福。六世允齋居南安鋪頭、赤口、當甲、
豐州東門。七世吳欽宜播居南安洪瀨、小路。八世愿庵之子播居南安坑尾再移居蕓后(即今浦頭)。希灝之長子移居庫內。九世臨田播居南安林頭。西渠裔孫一柱移居晉江茂陳宅,由
陳宅部份移居南安邱店許厝后,一柱移居仙景、石碑后。十世退庵播居晉江下茂。秀山播居
南安羅東潭邊,其長子茂山由潭邊遷居江西上饒橋恩山村;十二世巖山之子播居南安岸帽;
鵬之子印官(龍畝)播居南安露水頭大埕;十三世朝官由金浦播居麻山;人口1800人,十
八世自浮由南安庫內分居溪美吳厝巷;十九世周廣播居金雞,人口200余人。蒼山吳氏:明洪武年間,宋狀元宰相吳潛的十一世孫吳薪派裔啟衷公,字鈞父。為避"
辱宰官禍"由漳州南靖展轉遷徙,開基武榮二十七都古蒼鄉,生三子:長高齋,次厚齋,三
實齋。公元十四世紀初,高齋遷居興化仙游,厚齋遷居同安吾峰,唯實齋公,仍留居桑梓,
弘揚祖業。實齋生二子:長圣福,次圣祿。圣福生一子,裔居古蒼、墩坂。圣祿生四子:長
秉與居溪后埔。次秉成居古蒼。三秉貢,大約于公元十四世紀八十年代,分居尾。四秉泰
分居后畬。至五世,大約于公元十五世紀,秉成之長子欽明,次子欽玉分居安溪墩坂。三子
欽和仍守居古蒼。歷經六百多年風風雨雨,艱苦創業,蒼山吳氏一族,以堅強的毅力,慧悟
之本性,著望族于溫陵,拓鄉域于蒼山,一脈綿長,發屏崛起,如今僅于本土人口12000
多人,地跨南安、安溪兩縣,分布于美、古蒼、墩坂三鄉,此外還有大批宗族成員,拓展
港、澳、臺和東南亞諸國,足跡遍及五大洲。瀨水頭吳氏:吳伯謙于北宋年間由泉州清源山朋山嶺后分居南安瀨水頭,(一說從晉江象畔
遷入)瀨水頭吳氏子孫后衍居安溪長坑、祥華、龍涓、西坪、魁斗、劍斗、尚卿和德化、感
德、石門、潘田、福德等地。靈水吳氏:靈水支派始祖吳懶翁,是江南吳氏大宗吳宣的后裔,自宣以下,世系是:吳綸 - 吳宥 吳坤二 吳吉甫 吳五四郎 吳千六郎
吳九六郎 吳懶翁。吳 懶翁字志仲,生于1325年,卒于1387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攜其幼孫吳溫明(1375 1
443),從泉州東門移居靈水安居落業,至今600多年。江崎吳氏屬靈水清溪支派,始祖肇基公于明末由晉江東石鎮坑園徙居江崎,繁衍至今已二十
五世,現本鄉人口2500多人,并衍至水頭、康店、后邦、上郎、上圳、田中、撫坂、蘇
厝、云霄城關及世界各地,在臺灣臺南港仔尾、彭湖鎖廣港等地都有江崎的分支。山前頂鄉吳氏屬靈水清溪支派,開基祖清溪一世祖然公之子燕翼,現人口600多人。
蕉山吳氏:礌蒼蕉坑吳氏的開基祖樸軒公,平賊有功,欽賜游擊,明正統年間由龍巖徙居蕉坑,本地人丁2000多人,還有子孫分衍溫州、福清、安溪等地和東南亞諸國約20000多人。
鳳巢吳氏:屬入閩龍溪支派默公裔下,始祖述善公生二子,長致政,居東石埭邊。次致茂,
裔居豐州西岱浯宅。致政生四子,長勤齋,仍守居埭邊,次毅齋,三慎齋,四寧齋居柯坑,
次子毅齋於大清雍正年間,開基鳳巢村,生二子至今傳十八世,人口400多人。次子仍回埭邊。
五、昭穆
黃龍吳氏通族:六十四字行。
十二世起字數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不已之義。
洪維我宗,生民自周,記序世家,端為之首,
至德所貽,實庶且永,代鐘哲人,在君左右,
允文亦武,亮節高風,輝煌典策,蔚焉國楨,
丕嗣徽音,望諸賢裔,凡億孫曾,尚其懋哉。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七月望日(1686年)賜進士出身南康縣令裔孫吳黃龍編定
水頭湖內吳氏字行(自七世起):
宗、憲、縉、紳、世、代、恩、榮、學、遵、孔、孟、道、法、周、程
蒼山吳氏
前十字:啟 齋 圣 秉 欽
于 德 景 宗 伯
后二十八字:
世 光 祖 武 永 傳 芳 基 業 敬 承 信 彥 通
惟 冀 孫 曾 敦 道 學 朝 廷 應 舉 顯 明 堂
江崎吳氏字行:
世 必 孟 仲 淑 奮 隆 徵 錫 御
翼 亮 昭 文 德 丕 繩 振 武 功
蕉坑吳氏字行:
廷承宗功世道德文章榮國選仁慈孝友振家聲
鳳巢吳氏:
述 致 齋 純 敦 素 復 司 奇 興 孟
宗 光 嘉 慶 永 遠 傳 輝 耀 澤 隆
吳氏堂號 延陵衍派
六、宗祠楹聯
蒼山吳氏
德揚渤海志異征誅春秋頌美節 宗鎮蒼山謙讓開拓祚胤傳遺芳
啟基拓梓園高瞻遠矚推鈞父 衷正系邦國武略文韜賦裔孫
麟趾呈祥開一世 螽斯衍慶拓三吳
宏圖鈞父啟蒼山 妙蔭定公傳古佛
大圣孔丘崇至德 雄心宗武仰高風
蒼山梓桑多雨露 山川形勝蔚人文
古干新枝春永在 蒼松翠竹寒歲長
譜 牒
南安吳氏譜牒的編修,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大部份的支派世系完整、脈絡清楚,長幼有序
,排列井然,而且名人傳記,行狀、文辭精華,有的還載有詩詞賦和文物古跡。蒼山吳氏大宗譜約編篡于清咸豐年間,由蒼山吳祖許先生編篡,后來再篡修。但各支派房譜
,勻有自行續修,直至2002年10月,由吳達生、吳文華、吳基彬主持修編。約于2004年10月完成。
隨機推薦
·吳姓圖騰始原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2、據有關資料所載,出
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后裔。3、據有關資料所載,出自遠古時代部落有虞氏的后裔。4、出自夏代少康時著名弓箭手吳賀的后代。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陜西岐山一。
·全臺吳姓大宗祠
獨往荒野耕田,吳人只好請諸樊繼續執政,但諸樊聲明此后王位繼承,兄終弟及。如此諸樊在位十三年后,逝傳二弟余祭;余祭在位十七年,逝傳三弟余昧,余昧在位四年,逝傳季札時,因余昧之子僚,覬覦王位,季札又辭讓而避之,后受封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縣),號延陵季子,因其三讓王位,沿襲祖上讓德傳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