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之一,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選擇適當的中草藥,利用藥物浸液或煎液經煮沸后產生的蒸氣熏蒸或用藥物煎湯進行全身或局部洗浴,以達到防治疾病和養生鍵體的目的。
藥浴,是傳統中醫外治療法的精髓,簡稱:立體療法。它是將藥液盛于器皿內,浸泡身體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藥療、水療、熱療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溫泉浴等,而是按照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因藥物不經胃腸破壞,直接作用于皮膚,并通過透皮膚吸收進入血液,故較之內服藥見療效快,舒適,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優點,也不會增加肝臟負擔,因此被醫學界譽為“綠色的療法”。如坐浴、足浴、手臂浴、面浴、目浴,全身浴等等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藥浴種類上有洗、沐、浴、浸、漬、澆、熏等法。在當今風靡世界的藥浴熱中,中藥藥浴可謂是一枝獨秀。 中藥熏蒸療法又稱中藥蒸煮療法或中藥汽浴療法,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亦有稱之為"烘雅"療法的。熏蒸療法,是將某些有治療作用的溶液加熱,使之產生蒸氣,利用所蒸發之氣體熏蒸病人的全身或某一局部,或用某些具有揮發性液體所熏發出的分子,來熏治和預防某些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中藥泡浴與熏蒸屬自然療法的范疇,有綠色療法之美譽,是中醫諸多外治法中的一棵奇葩,一塊瑰寶,源遠流長。 一、中藥泡浴、薰蒸被人們用來浴療疾病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 藥浴療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殷時期,宮廷中就盛行用藥物進行沐浴,以防治疾病。以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隨著整個中醫藥學的發展,藥浴療法的種類不斷增多,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至清代其治療范圍已遍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疾病; 1、《黃帝內經》早把這種外治作為治病的重要治則,書中指出“其有邪者,如此漬形以為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摩之浴之”; 2、西漢的古代醫藉《五十二病方》就載有藥浴方法; 3、東漢的名醫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里面記載有熏洗、坐浴等浴療方法; 4、外科名醫華佗在《神醫密傳》中亦有洗瘡瘍處的浴療記載; 5、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藥方》、《千金翼方》中均載有不少藥浴方劑; 6、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使用藥浴療法治療內外諸疾的記載; 7、清末名醫吳師機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并廣泛搜集他人的經驗,撰寫了《理論馬并文》一書,將浴療法具體分為熏、濅、洗、淋、坐等法,同時進一步闡述了藥浴療法的作用機制,從而提出“外治可以統治百病”的藥浴療法的依據。 8、到了現代,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藥浴療法這一古老的傳統醫學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發展,有關泡浴、熏蒸療法的新方法和新經驗層出不窮,各種醫學資料、保健著作、養生雜志中都介紹了許多泡浴、熏蒸療法的各方面運用情況,充分的說明了藥浴熏蒸療法可以進一步的提高和推廣,尤其在自然養生領域的發展更是無可限量。 二、藥浴與熏蒸療法治療的康復機理 1、藥物滲透作用,藥物直接穿透肌膚吸收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襲的保護作用外,還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其次,皮膚的吸收滲透與濕度有關,藥汽體中含有水分子,濕度又有增強皮膚吸收滲透效果。因為中藥煎煮以后,它的中藥有效成份以離子形式存在,離子滲入皮膚,進入體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改善微循環,人體在熏蒸過程中,它的皮膚溫度會升高,皮膚的毛細血管會擴張,血液循環增快,促進了皮膚和機體的新陳代謝,可以促進關節腫脹的消退和促進組織的再生能力;調節神經 3、中藥藏藥精油薰療汽體中所含芳香化濁、辛香走竄等藥物離子作用于全身皮膚、腧穴后,通過神經體液裝置系統而調節高級神經中樞、內分泌、免疫系統的刺激效應,達到迅速調整人體臟腑氣血和免疫功能,治愈疾病,改善全身生理過程等作用。對松馳骨骼肌、鎮痛、改善關節功能、提高基礎代謝率,加強物質代謝過程,能使糖、脂肪、蛋白代謝增強、睡眠顯著改善。 4、物理溫熱作用,能消除疲勞,給人以舒暢之感,同時可以降低皮膚的末稍神經的興奮性,緩解皮膚的緊張,肌肉的痙攣和強直,這樣可以減輕和緩解關節的疼痛;藥物與物理溫熱雙重作用,溫熱能加速新陳代謝及增加組織再生能力中藥汽化是在物理溫熱作用下產生的: 其一,有藥物離子特性作用于皮膚, 又有溫熱作用,使皮膚附屬器汗腺、毛囊、皮脂腺開放,促使炎性致病介質和代謝產物排出,增加藥物穿透、吸收的通道,加速提高藏藥導入功效,迅速消除或改善臨床癥狀; 其二,藥物與溫熱雙重作用于全身皮膚組織溫度升高,促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以及促凝與抗凝,纖溶與抗纖溶的雙向作用,降低血粘度、降低紅細胞聚集性,改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旺盛,提高組織的再生能力,促進組織修復和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促使代謝產物的吸收或隨溫熱作用汗出達到祛邪排毒,藥物對免疫干預、抑殺、調節免疫活性,平衡氣血陰陽、調整臟腑功能,使疼痛、腫脹、酸楚沉重、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畏風怕寒等癥狀,顯著改善和消除。 5、發汗解表、和衛散邪、疏通腠理,促進邪毒、炎性致病介質及其他異物隨汗液外泄。調氣和血、解毒避穢、防疫保健、殺蟲止癢等諸多功用,可廣泛用于全身各種病癥的治療,并有著較好的療效。
三、藥浴治療皮膚病的優越性 1、給藥途徑獨特:藥浴液中有效成份通過皮脂腺、汗腺、毛孔這些可以理解為布滿周身的“小嘴”吸收進入人體發揮作用。這就避免了口服藥物對口腔粘膜、消化道及胃腸的刺激,減輕了肝臟、腎臟的負擔,從而提高了藥物的利用度。同時藥療與水療結合藥物直接滲入局部,直接與致病因素相作用,具有持續、和緩,不引起胃腸道反應等優點。 2、起效迅速,治療根本:借助水的特性可使原有藥效加強。使物理效應與藥理作用相結合,藥液一方面不斷持續全面給藥,一方面清除局部致病原與代謝產物,要比單純局部外用藥療效好,起效更快。另外根據中醫外治精華“究其根、清其源”的理論,藥物有效成分由表及里通過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直達臟腑,平衡臟腑從源頭上治療皮膚頑疾。 3、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少:由于化學合成藥物的毒副作用逐步被發現,世界藥物研制趨勢由化學合成藥轉向天然藥物。百癬一洗凈中藥泡浴療法避免了激素類(免疫抑制劑)藥物對人體的損害,使用的都是中草藥,中藥經過科學的炮制不但療效增加且對人體安全可靠。 4、簡便易行:百癬一洗凈中藥泡浴療法無需特殊儀器設備,在洗浴中舒舒服服的就可治好皮膚頑疾。 5、不易復發:百癬一洗凈是將人體整個浸在中藥水中,整體治療,平衡陰陽。藥物中的營養成分不但可泡出免疫力,還可有效的防止皮膚病魔的再度復發。經大量臨床跟蹤調查:10年復發率不到3% 藥浴與熏蒸療法的適應癥 藥浴與熏蒸療法是通過熱氣的作用,對皮膚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絡脈、祛風除痹之功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它的適應癥也比較廣,一般適應風濕性疾病的慢性期,尤其是主要適應于寒性關節疼痛、風濕性關節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疼痛等,還有強直性脊柱炎效果都挺好的。其二就是對一些慢性腰腿疼痛、頸椎病、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效果都很好,此外,還可以治療感冒、肥胖、胃寒、失眠、皮膚病、婦科病、老年病等,在臨床上應用相當廣泛。 1、用于某些疑難病治療及急性病的輔助治療 皮膚病,:牛皮癬(銀屑病)、魚鱗病、皮炎、濕疹、神經性皮炎、神經性瘙癢及各種癬病等。 急性病,病情復雜,病勢多變,輔以藥浴療法,可逆轉病勢,截斷邪絡,引邪下行。如糖尿病、神經病變、病情復雜,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以藥浴療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節神經功能。 ⑴腰椎間盤突出證、腰椎骨質增生、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頸椎病、肩周炎、一般的肩背酸痛、風寒濕性關節腫痛、坐骨神經痛、關節退行性改變引起的關節腫痛。 ⑵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病引起的肌肉疼痛、關節腫痛。 ⑶慢性胃腸炎虛寒型、慢性盆腔炎寒凝血瘀型、痛經等婦科病及消化系統病。 ⑷中風偏癱、局部麻木不仁、怕冷、風寒感冒、肥胖、皮膚病等等。 ⑸熏蒸療法主要用于治療手足扭挫傷、痔、風濕性關節炎、急性上頜竇炎、蕁麻疹等病癥。 2. 用于疾病康復治療 慢性疾病,病情輕淺,病程較長,難以速愈,長期打針吃藥,病人心理負擔重,且易于損傷脾胃,或注射部位感染,若能以藥浴療為主,輔以它法,長期堅持,持之以恒悉心調理,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 3、藥浴熏蒸還能使皮膚光滑細潤、養容生肌、烏發固發、減肥香身、補腎壯骨、延年益壽等養生保健功能。
四、藥浴與熏蒸療法的臨床辨證原則 “外治之理,亦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因此,應用藥浴療法治療疾病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按照癥候之表現,實行辨癥論治和辨病施治,并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選擇不同的藥浴與熏蒸療方法。 所謂辨癥論治,就是將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綜合分析、歸納為某種性質的癥候,從而確定相應治療方法,它是中醫治療學說的一大特征。在運用藥浴法治療疾病過程中,應在辨癥的原則上進行施治,如表癥宜用發散之品,虛癥宜用補益之品,寒癥宜用溫散之品,熱癥宜用寒涼之品。針對同一疾病,臨床上表現不同的癥候群時,在選擇藥浴與熏蒸治療時應有所區別。 而辯癥施治,是指在進行藥浴熏蒸治療時,要注意探究病變機理。疾病的發展變化,盡管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癥狀表現,但究其病變機理來講,仍有其獨特的內在規律。 運用藥浴熏蒸治療疾病時,還要根據季節地區及人體的年齡,性別等而選擇不同的藥浴熏蒸治療方法。只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五、藥浴與熏蒸療法的臨床應用舉列 (皮膚病方不予公布) 1、風濕性關節炎:威靈仙 2、蕁麻疹:劉寄奴、透骨草、防風、威靈仙、白鮮皮、蒼術各 3、手腳扭挫傷:透骨草 4、混合痔:熱水1盆,內放食鹽 5、流行性感冒:陳醋 6、急性上頜竇炎:柴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