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葬事在客家人聚居地區的山腰或田野,常可以看到一些回鄉祭祖的人來到依山勢或坡地而建成,前低后高、左右像靠椅扶手的形式的墳墓祭祀。這些為地下先人長眠而設計得煞費苦心,頗為講究的墳墓,顯示出客家人重孝道、敬祖先的古老傳統,以及對治喪安葬這人生最后一次禮儀的重視。 生老病死對于客家人來說并非是一件禁忌的事情,在老人步入六十大壽,身體雖尚健,晚輩就已經為之準備其死后穿著的壽衣、棺材等等。這并非是晚輩對于長輩的不敬,而是客家人一種特有的禮儀習俗。 “土葬”就是客家人沿用千古的儀規,哪怕肉體燒成了灰,骨灰也用壇子鄭重地裝好,放入泥土之中。當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氣,也即客家人俗稱的“過身”,遺立即下跪痛哭并提來清水,為死去的親人洗臉,擦身,穿上壽衣,在族人的幫助下,把死者抬至廳堂里設置好靈堂,點燃一盞長明燈,孝子賢孫們長夜守靈,焚燒紙錢。待報喪的人前腳回來,遠近的親友也聞訊趕來吊唁。“入殮”與“出殯”的黃道吉日也由風水先生擇好了,只待日子一到,祭奠完畢,遺屬們就會雇請抬棺的壯漢(我們這里稱為“出大力”),把死者抬到早已由風水先生勘察好的山上墓穴,讓“走了”的人入土為安。 過去,客家人安葬逝者要分兩次。第一次只是草草掩埋,既不起塋,也不豎墓碑,等過一段時間后,再隆重地改葬,這就是俗稱的“二次葬”。客家人自東晉末年起由中原腹地不斷南遷,直至到達當時漢人極少的山區,遷徙生涯是漂泊的、無根的,為尋求遷徙途中精神的支柱,客家人選擇通過祭祀文化來與傳統的根緊密聯系在一起。第一次背井離鄉的時候,由家族中的長子或其他男子掘開祖先的墳墓、拾起殘留的骸骨、裝在準備隨身攜帶的陶罐里,擔挑肩背而行,待定居后再擇地另行安葬,久之便形成二次葬俗。客家人第二次安葬與第一次安葬一般時隔三五年或更長時間。二次葬是和風水緊密聯系的,第二次埋葬叫做“葬地”,也叫做風水。是時須選擇吉日,焚香祭祀后掘墓開棺,在雨傘的遮蔽下揀拾骸骨,一一用茶油拭擦干凈,或用炭火烤干,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制的陶甕內,安葬在擇好的墓穴中,立碑后,用磚塊、三合土砌建一個永久性的墳墓。至此,死者終于“入土為安”。此后逢祭日,遺屬均攜祭品祭奠,寄托哀思,悼念故人。客家人隆重的葬俗反映出其樸實、醇厚的民族風貌。對于形成風俗的客家先民來說,祖先是保佑氏族的神秘力量,其葬俗的目的不單純為了悼念過去,更是寄托希望,為了祈求祖先保佑后代生存發展、興旺發達,為了教育子孫孝順父母和老人,不忘祖先恩德。 近幾年來,喪葬習俗逐步得到改革,文明治喪新風逐漸形成。不少鄉村提倡辦理喪事一切從簡,廢除僧人誦經超度,廢除紙扎靈屋,廢除喪家大擺筵席輔張浪費之舉。村中死了人,開個追悼會,人們自覺送葬,節約治喪。不少地方還進行殯葬改革,改土葬為火葬,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推行。雖然客家人的二次葬已變得簡單,但是這種古老的風俗在一些念舊的華僑和鄉村仍有深深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