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君康2010年書畫作品之六:水墨蘭草《一池新墨生吟思》安君康書畫作品選 2010-01-17 22:15:48 閱讀264 評論43 字號:大中小 訂閱
作品名稱:《一池新墨生吟思》 規(guī)格:48*90cm 備注;已收藏 收藏者:山西榆次 鄭先生
鄭板橋的書法繪畫藝術(shù)(資料整理)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于是年前后,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于本年賣畫揚州,陸續(xù)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于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yīng)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fù)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wù)。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興化城內(nèi)升仙蕩畔擁綠園中,身后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莊(今大垛鎮(zhèn)管阮村)。 板橋《閑居》云:“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xué)楷書”。傳說板橋?qū)W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xí),徐氏云:“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于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xué)一半,撇一半,創(chuàng)立了“六分半書”。 鄭燮有多方面的文學(xué)、藝術(shù)才能,擅畫竹、蘭、石。又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他的詩、書、畫,人稱為"三絕".生平狂放不羈,多憤世嫉俗的言論與行動,被稱為" 揚州八怪" 之一。終老揚州。鄭燮所作詩,如《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惡》、《逃荒行》、《還家行》、《孤兒行》、《姑惡》等篇反映社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現(xiàn)實意義。《悍吏》、《私刑惡》、《逃荒行》、《姑惡》尤其寫得深刻生動,令人觸目驚心。《悍吏》中寫道:" 豺狼到處無虛過,不斷人喉抉人目。" 《私刑惡》寫道:" 一絲一粒盡搜索,但憑皮骨當(dāng)嚴威。" 其他如《揚州》、《紹興》、《燕京雜詩》(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見。表現(xiàn)真率性情,大量題畫詩都有寄托。他詩歌的特點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暢,通俗易懂。 鄭燮的詞多寫景狀物以及酬贈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滿江紅〕《田家四時苦樂歌》、〔瑞鶴仙〕《漁家》、〔瑞鶴仙〕《田家》等,多寫及百姓疾苦,語言風(fēng)格接近于他的詩。其散文風(fēng)格,真率自然,富有風(fēng)趣,《家書》傳誦尤廣。 清鄭板橋,是歷史上的杰出名人," 揚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 三絕詩書畫" 聞名于世的書畫家、文學(xué)家。他的一生可以分為" 讀書、教書" 、" 賣畫揚州" 、" 中舉人、進士及宦游" 、" 作吏山東" 和" 再次賣畫揚州" 五個階段。 板橋喜歡畫盆蘭,也常畫嶠壁蘭、棘刺叢蘭。 鄭板橋是一個卓越的藝術(shù)家,他在繪畫、書法、篆刻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詩書畫印都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一般稱之為“四絕”。 在《題畫竹》中,他總結(jié)自己的畫竹之法: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節(jié)也;落于色相而不滯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圖》,嫩竹老竹,潑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層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獨立,極富立體感,是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 他畫蘭石,也與別人不同:“蘭葉用焦墨探毫,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清代學(xué)者像傳》,既撤撒得開,又收得攏,未開、初開、半開、全開的蘭花;山上、巖下、石畔、盆中的蘭花,他都畫。“畫石亦然,有橫塊,有豎塊,有方塊,有圓塊,有欹斜側(cè)塊”,既有細皴,又有亂為,有時甚至用暢筆酣墨畫“一筆石”。 板橋的書法,風(fēng)格奇古,他“字學(xué)漢魏,崔蔡鐘繇;古碑?dāng)嗪郑桃馑亚蟆?#8221;終于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板橋體。他的書體自稱“六分半書”,把真、草.隸、篆四種書體,以真、隸為主綜合起來,加入蘭、竹筆意,是多種書法藝術(shù)與繪畫藝術(shù)的有機結(jié)合。這種書體有架勢,有筆力,金石味很濃,圓潤古秀,雄渾峭拔。 板橋的書法,曾被人譽為“亂石鋪街”,驟然看去,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疏疏密密,不方不正;但仔細看來,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一氣呵成,行款活潑自由,排列穿插得十分靈巧別致,渾然一片玲瓏,氣勢俱貫,妙趣橫生。 板橋的印章,也生動有趣。《桐陰論畫》稱他“善刻印,筆力樸古”。其印章精致又別具一格。表現(xiàn)他經(jīng)歷的有:“康熙窮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土”;表現(xiàn)他志向的有:“心血為爐熔鑄今古”、“富貴非吾愿”、“鄭為東道主”、“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饑債”;藝術(shù)上他情愿做“青藤門下牛馬走”;書體是“六分半書”。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愛好、性格、志向活靈活現(xiàn)地描刻出來。 詩、書、畫、印是中國獨特的傳統(tǒng)藝術(shù),歷代許多知名文人、藝術(shù)家都曾嘗試將四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而鄭板橋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他抓住詩、書、畫、印中相通的東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氣、真意、真趣”的說法。“真氣”指愛憎分明、富于正義感的品質(zhì)和氣度,這是藝術(shù)家最可寶貴的素質(zhì):“真意”就是肝膽相見、助人為樂的真摯的思想感情:“真趣”則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形式上擺脫繩墨,立意標新,獨創(chuàng)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備,堪稱回味。據(jù)此“三真”,將四體熔為一爐,相得益彰,形成詩、書、畫、印和諧統(tǒng)一的完美的藝術(shù)形式。 鄭板橋畫以有題而名貴,題亦以有畫而妙趣橫生。題詩跋文布局靈活變化:或以畫為主,題詩為輔;或字畫各半;或一反常規(guī),題多于畫,甚至一幅畫中,畫只占一角,而題跋倒占主導(dǎo)地位,被譽為著名的“鄭長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