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教學設計
執教者:馬鞍山二中 王爾楷
教學時間:2008年10月23日
[教學目標]
1、識記曹操的生平概況,識記“行”這一詩歌體裁的特點。
2、能以本詩為例,初步了解曹詩“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3、初步明確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能夠按照這些方法基本讀懂本詩,初步
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為培養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做準備。
[教學重點]
本單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個古代詩歌單元,本詩篇幅短小,又編排在單元的最后一課,因此本詩教學自然就承擔了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鑒賞中國古代詩歌的任務。引領學生首先要讀懂“這一首”,然后在此基礎上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與方法;教學中兼顧誦讀,力爭讓學生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1、 初步理解曹操這首代表作“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特色。
2、曹操在歷史上和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極其復雜,教學中將避免在人物形象評價上的爭議,而將學生的精力引導鉆研文本,進而力爭合理而多元地闡釋文本中的藝術與人物。
[教學方法] 講解、點撥、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首先要學生集體背出《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然后簡述故事——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把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
但是,也有人說曹詩不好。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當天夜晚,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歌詞就是今天學的《短歌行》。
二 初步感知
1 、一讀詩歌:教師配樂誦讀。然后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 、在檢查學生對補充注釋后,討論“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烏鵲”四個意象的內涵。(強調:“烏鵲”在文中解釋為“烏鴉”,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可視為吉祥鳥)
教師強調:高中生讀詩要學會“鑒賞”。什么是“鑒賞”?“鑒”是鑒別,說的是“好不好”的問題,要求我們讀懂詩歌;“賞”是欣賞,說的是“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問題,要求我們學會評價詩歌。
3、二讀詩歌:指定一名學生誦讀,然后討論思路——提問:全詩圍繞哪個字寫的?
(要求:力爭區別出四個層次不同的感情:一層:憂傷。讀得低沉,緩慢。二層:期待。讀得平穩,悠揚。三層:喜悅。讀得高亢,輕快。四層:自信。讀得果斷,堅定。)
(明確:全詩圍繞“憂”字展開,分別寫了“憂的原因”“憂的方式”“憂的對象” “憂的解脫”)
三 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導學生找“詩眼”。
(明確:第一次壓縮成四句,每層保留一句:
參考答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再次壓縮成一句:
參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板書“詩眼”〉)
四 個性解讀
1 出示南朝鐘嶸的片面評價。(鐘嶸在《詩品》中把曹操詩歌評定為下品,并評價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曹操的詩古雅質直,很有悲壯蒼涼的句子)
2 列舉兩首代表作,體會“于悲涼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① 將《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與原詩作比較,討論其優劣。
(幻燈出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② 由古代評論家的評說引出教師自己的評價意見。
(★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卷五中分析說:“蓋一廂口中飲酒,一廂二中聽歌,一廂心中憑空作想,想出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連貫,若不連貫,純是一片憐才意思。”
★劉勰《文心雕龍》:詩中多寫悲涼,“良由世積離亂,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
○ 師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結構上具有類似特點。這種回環曲折,似短似連的結構,是詩人內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堅定等復雜狀態的生動體現,沉郁頓挫結構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氣”的又一反映。
(2)吳淇將曹詩回環曲折說成飲酒場合所致,失之片面;
(3)鍾嶸將曹詩歸入下品之說已經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說也不夠精當:曹詩語言率真可以說“直”,但布局謀篇上并不“直”……)
③ 學生嘗試評價本詩與詩中的曹操。簡介曹操概況。
(幻燈演示:目前學界對曹詩歌的權威評價,學生齊讀學界評價。)
(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并朗誦:
招賢才詠慷慨悲涼成千古絕調
訴宏愿展文才武韜乃一代英豪)
五 練習鞏固
這首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很值得欣賞(見下表歸納),請選擇其中的一種角度加以鑒賞(字數100字以內)。背誦這首詩歌。
欣賞角度
|
顯著特色或類別
|
表達方式
|
議論(言志)與抒情有機結合
|
語言
|
簡約 含蓄
|
寫作手法
|
襯托 用典 起興
|
修辭手法
|
雙關 引用 比喻 設問
|
結構
|
意識流結構 似斷似連 回環曲折
|
附:板書計劃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面對美酒應該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
何以解憂?難有杜康。——靠什么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著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為你們的緣故,我一直低唱著《子衿》歌。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賓客。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你運轉著,何時可以摘到?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我久蓄于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明月升起 ,星星閃爍,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比喻用人要“唯才是舉”,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只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
市級公開課
歸園田居(其一)
授課教師 章習友
地點 二中
時間 2008年10月23日
【教學目標】
1、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感受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
2、聯系作者生平及其它詩文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1、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分析評價作者的隱居行為。
【教學方法】
問題式教學和學生討論相結合
【教學設想】
本課從字面上來說比較容易理解,主旨也不難把握,但是它卻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詩味也很濃,所以在上課時我試圖通過對本詩內涵的多側面、深層次挖掘,讓學生能透過字面去深入理解詩歌;再進一步聯系陶淵明的生平以及其它詩歌,從而理解陶淵明其人,對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對本詩中的重點詞句要進行解讀,例如對“俗”“性”“誤”“塵網”“戀”“思”“拙”等字詞的深入體會,來挖掘詩中所蘊含的詩人的豐富情感,如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精神獨立的向往追求等等。還要把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對意象,來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讓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并能把握詩人在寫景過程中所傳達出來的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及對田園生活中的自得其樂等思想感情。
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作者及課文內涵,在教學中我要聯系作者身世、其它詩歌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價,從而真正做到“知人論世”。并重點討論“有人說陶淵明棄官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選擇,也有人說他的選擇是勇敢高潔的,那么你怎么看?你認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贊賞?”這個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認識到陶淵明不是逃避困難,而是選擇了一種更為堅忍的方式來對抗黑暗,他的選擇是勇敢的高尚的,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敬仰的,也為我們以后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有良好的心態打下基礎。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本課配樂朗誦)
一、導入新課:
從陶淵明的墓地導入:陶墓坐落在廬山西南的面陽山南坡,北依漢陽峰,南為黃龍山。坐北朝南,磚石結構。墓碑為三塊碑石組成,并配以石柱,形如“山”碑頭。中間碑上額鐫“清風高節”四字,額下刻“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字樣,石刻《歸去來兮辭》,左刻墓志。
(講述:這是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這是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這是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
二、理解內容,鑒賞意境,把握主旨: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結合注釋,讀懂詩意。
3、理解寫景的句子,品味意境,分析田園詩的內容特點之一:側重描寫農村田園生活,田園風光的美麗自然,農家生活的質樸、閑適與自由。(暗合作者的一個稱譽——“百世田園之主”)
4、理解抒情、議論性的句子,了解作者情感,把握詩歌主旨,分析田園詩的內容特點之二: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暗合作者的另一個稱譽——“千古隱逸之宗”)
小結:當陶淵明真正“復得返自然”、拋棄了“功名利祿”之后,他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于是一個無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開了:在這里,沒有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只有清新自然、祥和安謐、閑適恬淡、寧靜幽美的田園生活。
正如袁行霈所說:“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三、探究:
1、“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393年(29歲),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歸)
400年(36歲),在桓玄手下當幕僚。 (三年后歸隱)
404年(40歲),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三年后歸隱)
405年(41歲), 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 (很快辭職)
405年(41歲),任彭澤縣令。 (81天后辭歸)
2、“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
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親: 陶逸?曾官至太守。(早死)
本性: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對《老子》《莊子》和儒家經書的研讀,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3、小結:這十三年,是陶淵明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他的一腔熱情化為一片冰水。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一個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因為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出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所以,我們要感謝東晉社會,它沒有讓陶淵明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卻造就了一塊人格的豐碑!
四、拓展延伸:對陶淵明的評價
1、提出問題:說你是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這種棄官歸隱的人生選擇的?你認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贊賞?
2、大家評價: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饑寒的代價。”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陶淵明的一生表面上過得那么平淡,但卻是一個深刻的、豪壯的悲劇。陶淵明的悲劇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偉大的詩人和渺小的社會的矛盾,是美與丑的矛盾。”
——張銓錫《陶淵明的悲劇及其詩的思想和風格》
3、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4、教師小結: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后所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選擇歸隱田園,遠離污濁官場,獨善其身,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無悔的選擇。因為當時的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欲橫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今天這樣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陶淵明一定會堅持他少年時“大濟蒼生”的理想,施展才華,造福一方吧!
五、課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