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字又玠,江南銅山人。入貲為員外郎,補兵部。康熙五十八年,遷戶部郎中。世宗即位,授直隸驛傳道,未赴,改云南鹽驛道。雍正二年,就遷布政使,命仍管鹽務。三年,擢浙江巡撫。四年,命兼理兩浙鹽政。疏言:“浙江戶口繁多,米不敷食。請撥鹽政歸公銀十萬,委員赴四川采運減糶,款歸司庫;有馀,以修理城垣。”衛整理鹽政,疏言:“諸場有給丁灘蕩者,以丁入地,計畝徵收;無給丁灘蕩者,暫令各丁如舊輸納。”又言:“浙省私販出沒,以海寧長安鎮為適中孔道,請設兵巡隘。”又言:“江南蘇、松、常、鎮四府例食浙鹽,鎮江接壤,淮鹽偷渡。請敕常鎮道及京口將軍標副將、城守參將等督飭將吏水陸巡緝。五年,奏修海寧、海鹽、蕭山、錢塘、仁和諸縣境海塘。
尋授浙江總督,管巡撫事。六年,奏言:“江、浙界上盜賊藏匿,浙省究出從盜,咨江南震澤縣捕治,竟以替身起解。案中諸盜,江南督臣范時繹留以待讞。今察出有舉人金士吉等徇庇,當請褫奪,并提江南所留諸盜窮究黨羽,剪除巢穴。”得旨嘉獎。溫、臺接壤,瀕海有玉環山,港岙平衍,土性肥饒。前總督滿保因地隔海汊,禁民開墾。衛遣吏按行其地,奏請設同知,置水陸營汛。招民墾田,於本年起科;設灶煎鹽,官為收賣;漁舟入海,給牌察驗;魚鹽徵稅,充諸項公用。衛經畫浙東諸縣水利:鄞縣大嵩港溉田數萬畝,歲久淤淺,衛令疏浚,筑塘設閘,開支河溉田。鎮海靈巖、大丘二鄉有浦口通海,舊有閘已圮,衛令修筑。定海多曠土,衛令察丈清理。上虞瀕海潮汐沒民田,衛為奏請除額;縣有夏蓋湖,積淤多已成田,衛令察丈,許民承業升科。 上以江南多盜,時繹及巡撫陳時夏非戢盜之才,命蘇、松等七府五州盜案,令衛兼領,將吏聽節制。時議增筑松江海塘,并以舊塘改土為石,上復以時繹未能董理,令衛勘議。衛詣勘,奏言:“松江海塘已筑二千四百馀丈,未筑者當令仿效海鹽舊塘,石塘后附筑土塘,宜一例高厚,歲派員修治。”上從之,仍令衛會時繹、時夏董理。上以衛留心營務,江南軍政舉劾,復命衛會同考核。尋遣侍郎彭維新等如江南清察諸州縣積欠錢糧,亦令衛與聞。七年,加兵部尚書。入覲,遭母喪,命回任守制。尋復加太子少傅。江寧有張云如者,以符咒惑民,衛遣诇察,得其黨甘鳳池、陸同庵、蔡思濟、范龍友等私相煽誘狀。八年,衛令游擊馬空北往捕,時繹故與云如往還,與按察使馬世烆庇不遣,賄空北還稟衛。衛疏劾,上遣尚書李永升會鞫,時繹奪官,世烆、空北皆坐譴,云如等論斬。九年,疏請改定蘇州府營制。 李衛是江蘇徐州人,他生于康熙26年(1687),死于乾隆3年(1738)年。李衛家庭富有,為此他出錢捐了個監生資格。在康熙56年(1717),李衛出任了兵部員外郎,兩年后又任戶部郎中。到了雍正即位后,也就是康熙61年(1722)底他被任命為云南鹽驛道,因為政績顯著,在雍正2年(1724)超擢云南布政使,3年(1725)任浙江巡撫,4年(1726)兼理兩浙鹽政,5年(1727)任浙江總督。10年(1732),任直隸總督,直至辭世。
大字不識 由于李衛的官是捐來的,并不是科舉出身,所以他大字不識幾個。師爺等人起草公文奏章,都要讀給他聽,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就口述修改,而且往往能切中問題要害,對此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總以為有神相助。李衛的過人機智由此可見一斑。 李衛在公干之余喜好聽人說書,每遇到忠賢遭到不平,李衛就會嗚咽、憤恨,甚至拔劍而起。 雖然識字不多,但李衛對文人、對文化事業還是非常看重的。歷史上記載,他曾出錢修過浙江通志,建過書院,給在讀士子以豐厚的膏火錢。在雍正年間,因浙江人發生多起文字獄,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浙江士人參加科舉考試以作懲處,后來在李衛的努力下,雍正7年恢復了科考。第二年殿試的一甲3名,即狀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因此文人對李衛的印象都很好。 喜愛武藝 李衛身體魁梧,身高6尺2寸(合今天2米左右),膀大腰圓,臂力過人。據說,李衛的兩個鼻孔中間相通,麻子臉,而且麻點有銅錢大小。李衛好習武,召兵設勇建營,專門練搏擊拼刺之法。每當捕盜之時,李衛都要身披金甲,親自登臺指揮。李衛還向雍正主動請纓,要到軍前沖鋒陷陣,雍正批示說,這些事還輪不到你。 不畏權貴 當李衛還是微末小吏時,就表現出一種不畏權貴的剛直。他任戶部郎中時,管理銀庫事務。有某位親王的屬下對于收繳的白銀都要每千兩額外加收十兩作為庫平銀。李衛堅決反對,但親王屬下執意要收,李衛就將銀柜抬到廊下,寫上這是某某親王的“贏余”,指明是非法收入。親王聞此大驚,下令停收庫平銀。雍正也正是欣賞李衛的這一點,即位后大加重用。特別是專門為李衛設了浙江總督一職,全權負責這一重要卻難于治理的地區。 狂縱傲慢 李衛也有缺點,就是狂縱傲慢。在云南做布政使時,與按察使張謙不和,后更與貴州威寧總兵石禮哈互相參奏。李衛對上司不敬,私下里呼云貴總督高其倬為“老高”、云南巡撫楊名時為“老楊”。每次彈劾他人,李衛還將奏章向彈劾之人展示。李衛在浙江為官時,每次出門都要繡衣袞袍、聲樂齊鳴,前呼后擁,引得人們爭相觀看。 緝梟捕盜 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在浙江,李衛堅決推行“攤丁入地”的賦役制度改革,清查、彌補虧空及各地積欠的錢糧,清丈土地,修建浙江海塘,成就斐然。其中最有名的是緝拿私鹽。清代劃分十幾個鹽區,浙江鹽區是其中之一,浙鹽在浙、蘇、皖、贛四省行銷。但清代體制僵化,在浙鹽區靠近兩淮鹽區的地方,不能買就近便宜的兩淮之鹽,只能吃價高的浙鹽,因此導致越區販私盛行,官鹽運銷不暢。李衛加強緝私隊伍力量,重點打擊具有強大組織的大鹽梟。沈氏是著名的鹽梟,其部下數百名,擁有大船數艘,經常擊敗官兵,走私氣焰非常囂張。李衛任用韓景琦,與沈氏斗法,終于將其擒拿。 李衛最擅長的是捕盜。當時江南盜賊出沒、橫行,李衛認為青樓妓女、酒坊茶肆等是“盜線”,不能禁絕,否則很難跟蹤盜賊。他或是命人喬裝改扮混入賊窩,或是令已歸誠的盜賊暗通情報,每次出擊時,李衛都將一錦囊交與將士,定能直搗賊巢,大獲全勝。結果江南“千里如枕席”,社會治安大為改觀。 李衛與呂四娘、甘鳳池 雍正的死因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逃出了官府的捉拿,長大后拜甘鳳池為師,學得飛檐走壁的功夫,取了雍正的項上人頭。呂四娘在正史中沒有記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負責捉拿呂留良子孫的正是浙江總督李衛。 甘鳳池武藝高強,江湖之上名氣很大。他早在康熙時期曾在浙江參加過反對朝廷的“朱三太子案”。雍正時期,又聯系張云如等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他們尊奉僑居在海外“呂宋山島”的“朱家苗裔”為“真主”,準備于雍正8年秋天舉事。雍正7年(1729),李衛偵破了這一集團。據記載,甘鳳池并未表現出什么英雄氣概,而是在李衛的誘逼之下,叩頭乞求寬恕,并出賣了同志。后來甘鳳池等人被判處死刑。 李衛當官 李衛與田文鏡、鄂爾泰是雍正最欣賞的3個地方官,雍正稱他們為“模范督撫”。除了他們對雍正絕對忠誠外,主要是因為他們治國的本領。雍正的用人“才”重于“守”,也就不拘成規,不論資格,不重科舉出身。特別是李衛,非科舉正途出身,但能做到封疆大吏,這在整個清代是不多見的。李衛死后,朝廷賜予的謚號是“敏達”。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衛為官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