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oot id="ukgsw"><input id="ukgsw"></input></tfoot>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少數民族簡介(五)

       關愛未來 2011-02-11
      裕固族
       
       

      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余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人口1. 5萬多(2005年)。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

          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9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至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史稱“河西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1953年經本民族確定稱“裕固”族。1954年2月20日建立了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按分布地區,裕固族使用三種語言: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堯乎爾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恩格爾語和漢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

          裕固族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過去,他們不僅住的是毛氈帳篷,穿的衣服、鞋襪,吃的肉、奶是畜產品,而且生產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現在,已有一部分人改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種喪葬形式。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間嚴禁通婚。

          由于本民族的文字失傳,民間口頭創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藝術的主要形式?!饵S黛成》、《薩里瑪珂》、《我們來自西至哈至》是裕固族的著名民歌。

      裕固族    日常食俗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間有一日三茶一飯或兩茶一飯的習慣,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將凈水或剛開鍋的茶舀一勺灑在帳篷周圍,意味著新的一天已經開始,然后調入酥油、食鹽和鮮奶反復攪動后即可飲用。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紅棗或沙棗就可當早點了。中午也要喝茶,有的人家就炒面,有的人家就燙面或烙餅,算做午餐。下午還是喝茶,在茶內加酥油和奶或吃稠奶(酸奶)。到了晚上,待一切勞動結束后,才開始正式吃飯。晚上吃的飯一般以米面為主,有米飯、面條、面片等。裕固族平時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帶骨煮熟上桌)、燜羊肉條、風干羊肉干、牛、羊雜碎湯等。除牛、羊肉外,也食豬肉、駱駝肉、雞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時常佐以大蒜、醬油、香醋等。由于自然條件限制,牧民平時很少吃到新鮮蔬菜,只能采集些野蔥、沙蔥、野蒜、野韭菜和地卷皮(類似木耳)等野菜。秋季草原上到處都有鮮蘑,所以鮮蘑是入秋后常食的菜。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黃牛、羊奶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甜奶是將鮮奶直接煮沸食用;酸奶是將煮過的鮮奶冷卻后加入適量的奶肥(也稱奶角子)經過發酵即成為酸甜可口的酸奶;奶皮子是將煮過的鮮奶用勺子來回蕩揚,使奶沫和油脂漂浮在奶水面上,最后凝成一層淡黃色的薄膜,取出后就是奶皮子。奶皮子是用來調茶的最好營養補品。酥油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與藏族相同,即將牛奶或羊奶放入木質奶桶或熏過的牛、羊肚子、羊皮袋里,在合適的溫度下,經過兩小時的提壓或搖動,酥油便凝積在奶桶或皮袋口上,將其取入清水盆中,用雙手反復拍打即成。羊奶酥油色白,牛奶酥油色黃,能存放一年多,是佐茶、強健身體的重要食品。提完酥油的奶,蒸發掉水分之后再做成曲拉。此外,裕固族還喜歡在大米飯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紅棗,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黃米飯內加些羊肉丁、酸奶,作為主食。受漢族的影響,裕固族平時還喜將面粉做成面片、炸油餅、包子等,還喜歡用鮮奶和面粉,用酥油炸成油餜子,也叫奶餜子。最拿手的是吃水餃,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許多餃子,然后凍起來,現吃現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時再吃。

      裕固族

          節慶、禮儀食俗  在喜慶的日子或有客至,裕固族家家戶戶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進行慶祝和招待,民間傳統有先敬茶后敬酒的習慣。待客和節慶期間,最講究、最好的菜肴是牛、羊背子和全羊。裕固族待客真誠憨厚,討厭虛情假意,并根據客人的身份、社會地位及與主人家的關系,將肉分成頭等、二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等。量人送禮,可由客人帶走。舉辦婚禮,頭一天要由女方家做奶茶和手抓肉招待貴客,第二、三天是婚宴的高潮,要由男方家宰牛、羊置辦酒席,大宴賓客。在狩獵季節,裕固族還有野餐待客之習,野餐中以烤全羊最具特色,其時,先把獵獲的野羊除去內臟,然后將燒紅的數十塊碗口大的卵石迅速放進羊體內,再將整羊(連皮毛)埋入火炕內,蓋上黃土,壘成小圓堡,待兩、三小時后扒去黃土,從火坑中取出,羊蘸佐料分食。在野餐時,也有將獵獲的野羊切碎,裝進翻過的羊肚子內,埋進余火燃燒的火坑,培上黃土、抹上泥巴,燜半天的時間即熟,參加野餐的人佐以野蔥、野蒜、地卷皮,盡情享用。宴客或節慶,一般都是有肉也要有酒,裕固族飲酒時有一敬二杯之習,飲用的酒除白酒、各種色酒外,更多的是獨具特色的青稞酒。

          典型食品  裕固族用羊肉制作各種菜肴,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肉腸和支果干。肉腸是將羊脖子上的肉與里脊肉切碎,拌上鹽和調味品、熟面,裝進羊肚腸里煮熟;支果干是把羊肝、肺等內臟切碎拌以炒面、蔥、蒜等用肚油卷成卷,煮熟。食用時將肉腸和支果干切成薄片,蘸上蒜、醋,是下酒不可缺少的小菜。


      京族
      www.XINHUANET.com   來源: 新華網

      京族    京族是我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2007年人口為2.1萬人,主要聚居于廣西東興市。曾稱為“安南”、“越族”;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講京族語,多數人兼講粵語方言;曾創制土俗“喃字”,通用漢文。    

          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十六世紀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而來。當時,這里是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三個島嶼。京族地區與越南毗鄰。19世紀法國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國京族地區,京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進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后保衛祖國邊疆的戰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言的系屬未定。沒有文字,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廣州方言)和漢文。京族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其詩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內容廣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漁歌、敘事歌等。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京族人喜歡的“唱哈”(意為唱歌)、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連系著京城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京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邊的民族,過去生活方式比較單一,改革開放以后,京族人民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養殖珍珠、海馬等養殖業。京族

          京族住房大多為磚瓦房,為防海風,建筑較為堅固。飲食以大米為主,食魚蝦較多,喜歡用魚汁調味。婦女穿窄袖緊身對襟無領的短上衣,褲子長而寬大;男子上衣長及膝蓋,窄袖袒胸,腰間束帶。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

          2009年7月30日,在東興市江平鎮金灘,京族同胞跳起竹竿舞歡慶“哈節”。     2009年7月30日,廣西東興京族同胞歡慶“哈節” ,京族同胞在東興市江平鎮金灘迎海神。

          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在京語中是“歌”的意思,哈節,即唱歌的節日。因地區不同,舉行的日期也不一致。澫尾、巫頭兩地在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據說,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用優美的含義深刻的歌來反抗封建財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歡迎。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人們建立了哈亭。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

          1952年建立澫尾、巫頭、山心3個民族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65年東興各族自治縣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8年12月25日改稱防城各族自治縣。

          日常食俗  京族大部分地區習慣日食三餐,居住在澫尾的京族一般習慣日食兩餐,早餐多選在上午十一點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過去京族常以玉米、紅薯、芋頭混著少量的大米煮粥作為主食,只有出海捕魚或秋收,勞動量大時才吃干飯。如今稻米已成為京族最為常見的主食了。稻米除用來做米飯外,還常磨粉做成“風吹(米+壹)”和“(米+壹)絲”。“風吹(米+壹)”是用大米粉蒸制成直徑近1尺的薄圓餅,撒上芝麻曬干,再放在炭火上烤后食用,香脆爽口。“(米+壹)絲”是用大米粉做成的粉條,曬干,加工后食用。“(米+壹)絲”是京族群眾喜愛的菜肴,將“(米+壹)絲”與海螺肉蟹肉拌煮成(米+壹)絲螺肉湯,入口甘香、嫩滑,風味獨特。日常菜肴,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過去有在船上不準將碗覆置,不準腳踏在灶上等等禁忌。

          2009年7月30日 廣西東興京族同胞歡慶“哈節”,在東興市江平鎮金灘迎海神。     2009年7月30日 廣西東興京族同胞歡慶“哈節”,在東興市江平鎮金灘迎海神。

          節慶、禮儀食俗  哈節是京族紀念海神的節日,又稱“唱哈節”,是京族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過去每年都舉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語唱歌娛樂之意,節日的當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裝,云集在哈亭(唱歌娛樂的公共場所)之前迎神、祭一,祈保漁業豐收,人畜兩旺。每年哈節,由村里人輪流做“哈頭”(哈節中主持唱歌娛樂的人),并由“哈頭”出一頭肥豬,辦一桌酒肉參加。在宴席上輪流唱歌,婦女只能聽唱,不入席。過春節時,家家都要做“白薯(米+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米+壹)。端午節全家吃糯米粽和雄黃酒;中秋節除做糯米飯、糯米糖粥和風吹(米+壹)外,還要購買豬肉和月餅全家吃團圓飯。京族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用一定數量的豬肉、糕餅等作為禮品送給女方,貧窮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葉、糕餅作為訂婚禮。結婚時,男方要備一百斤豬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禮品,送給女方。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倆將帶自家染紅的糯米飯兩托盤(約6斤)、豬肉兩塊、雞兩只回娘家謝拜岳父母,婚禮才算結束。

          祭祀食俗  京族過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逢年過節都要進行敬一祭神活動。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米+壹)方能入睡。正月十五為小年,屆時也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檳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過去在京族民間,每逢新網下海,或海產品欠收,都要置辦各種祭品,到海邊進行祭拜,祈保下海的人平安歸來,漁業豐收。

          典型食品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鯰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腌制而成。

           京族:我國最富裕少數民族之一的脫貧致富路 京族: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數民族之一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人口4800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曾用過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薩邦節是塔塔爾族獨有的節日,也稱犁頭節,一般定在每年的六月份舉行。

      塔塔爾族     日常食俗  塔塔爾族習慣于日食三餐,中午為正餐,早晚為茶點,日常飲食離不開面、肉和奶,間或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制做成特殊食品。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著稱,善于制作各種糕點,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雞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松軟,風味馳名新疆;也有將肉和大米混合烤成名為“伊特白西”的點心,還擅長用雞蛋、奶油、砂糖、鮮奶、可可粉、蘇打和面粉制成精美可口的馕。日常主食除肉、卡特力特(用牛肉、土豆、大米、雞蛋、鹽、胡椒粉作原料制成,類似于抓飯)、馕和拌面之外,還有帕拉馬西(餡餅)、餃子、油煎餅(帶土豆)等。塔塔爾族喜歡的風味飲料有:類似于啤酒的“克兒西麻”,是用蜂蜜發酵制成的,還有用野葡萄、砂糖和淀粉制成的“克賽勒”等。進餐時,每個人面前都放一塊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并防止食物濺在衣服上。全家人圍坐一圈,中間餐桌上放一塊餐布,吃飯時習慣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飯,要先送給長者,然后再按年齡大小先后遞送。飯畢要做“巴塔”(祈禱)才算就餐結束。

          節慶、禮儀食俗  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

          撒班節 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撥河、賽馬等集體活動。最受歡迎的是“賽跳跑”。每個參加者將一個雞蛋放在匙中銜于口內,雞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勝。



      獨龍族
      www.XINHUANET.com   來源: 新華網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據本民族的愿望,正名為獨龍族?,F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河谷,人口58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新中國誕生時增加了三千多人。由于環境極為封閉,又遠離內陸,直到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于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人們以種植、狩獵和采集為主,身披自已紡線編織的麻布,有少數人則用樹葉、獸皮遮蓋。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語與貴山怒族語言基本相通,獨龍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云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日常食俗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有時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用野生植物塊根或果實制作淀粉時,多將采集到的食物如野山藥、野板栗用火燒熟,再用水漂洗2—3天,去掉苦味,曬天搗成粉后收藏,隨用隨取。野生的植物阿吞和董棕,都是當地的一種樹,在長成后,木質變成淀粉。食用時先將其莖咂碎,然后用水浸泡,濾除渣,澄清為淀粉,用蜂蜜拌勻做成甜食,味似藕粉。在獨龍族民間,現在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制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淀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后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獨龍族日常菜肴有園圃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采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后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早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調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肴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后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節慶、禮儀食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既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人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后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是掛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后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后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族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后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腿诉M入寨門后,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后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后將酒碗拋在廣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有的寨子在宴請的第二天,還要舉行射獵慶典,并用蕎麥面拌蜂蜜捏出各種動物的頭,在日出時供奉在屋后的坡地上,然后青壯年射手持弓箭射事先擺好的靶子,最后把用蕎面制作的祭品分送給圍觀的人?;檠鐣r獨龍族多以殺豬、殺雞置酒待客?;楹竺慨攱D女生一個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頭?;蛞患渌麞|西如鐵鍋、一把刀等表示感謝。獨龍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凡建屋蓋房,婚喪嫁娶,都要主動相助,遇獵物或殺豬宰牛,都要邀請遠親近鄰聚餐,并在聚餐結束后主動饋贈禮品。獨龍族大多實行土葬,死后的當天,村里的人及遠近親戚都要送糧食、酒、雞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屬領村人到自家倉庫當場開倉煮酒,一起共享。有的還殺豬待客,以示酬謝。屆時,家屬成員及親友也送去禮物,這種治喪酒席,通常從下午開始,一直吃到深夜,吃酒中要不斷地分給死者一份,同時村中老人也作些食品給死者家送去。典型食品主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人口6900余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鄂倫春族的族名始見于清初。“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但無文字。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解放前,鄂倫春族還處于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采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鄂倫春地區還成為中國重要森林工業基地。鄂倫春族的手工業也比較發達,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樺皮制品。

          1945年解放。1951年10月1日成立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

          日常食俗  鄂倫春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冬天在太陽未出前用餐,餐后出獵;夏天則早晨先出獵,獵歸以后再用早餐。有時也在獵區過夜。早晚兩餐;均由婦女在家司廚。兩餐主食以瘦肉為主。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面品種,如用大米或小米煮成的蘇米遜(稀飯)、老夸太(粘粥)和干飯;用面粉制作的高魯布達(面片)、卡布沙嫩(油餅),面包餃子也很常見,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里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里的魚類。大興安嶺特產的飛龍(松雞)肉質鮮嫩,最為馳名。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獸肉時將帶有骨節的肉塊煮于鍋中,半熟后即撈出,每人用刀割取蘸鹽水而食,尤喜食帶血筋的肉,認為帶血筋的獸肉鮮嫩可口,富有營養,并有增強視力、消除疲勞等食療作用。在食用狍子肉時,喜歡將煮過的肉及其肝腦切碎拌和,然后加拌野豬油和野蔥花而食。近年來,鄂倫春族也習慣于將各種獸肉精細加工或炒、或炸,制成各種野咻佳肴?,F在用肉加蔬菜制作各種炒菜也日漸普遍。鄂倫春族保存獵物,大都用曬干的方法,特別是在夏天,鄂倫春族獵人多把獸肉切成小條,曬成半干,然后切成小塊,放在用蒿子桿編成的簾子上,下面燒木炭,用煙熏,可保持肉久存不變。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多,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在嚴冬出獵之前,鄂倫春獵人常常喝一碗熊油以增強御寒能力。過去,在飲食上,民間有許多禁忌。如:在吃熊肉時要學烏鴉叫,意思是告訴山里的熊是烏鴉在吃熊肉。夫妻之間一方死后,另一方三年之內不能吃獸頭和內臟。有的地方還禁止婦女吃熊肉,產期婦女不準吃獸頭和獸心臟等。如今這些禁忌均已改變。

      鄂倫春族    節慶、禮儀食俗  鄂倫春族過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并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害,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么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后,其他人才能動。過去住仙人柱(鄂倫春語,意為擋太陽光的房子,是一種原始的住屋)時,若有男客到,一般都要把客人讓到正對門口的位置,女客則讓到左右兩側的位置。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


      赫哲族
      www.XINHUANET.com   來源: 新華網

      赫哲族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數散居于樺川、依蘭、富錦三縣和佳木斯市。人口42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超過門巴族,居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第五十五位。

          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個分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其族稱來源于赫哲人的自稱“赫真”,意為“下游”、“東方”。這與赫哲族及其祖先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密切關系。

          赫哲族有自已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自已的文字,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

          主要從事捕魚和狩獵。狗拉雪撬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

          日常食俗  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祝椋┳幼龀珊艹淼能涳?,拌上魚松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現在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赫哲族有一些獨特的魚、肉類風味食品,可以分成:①生食。有生魚干、生肉干和新鮮生魚。魚干是把瘦魚剔除骨頭,把魚肉割成條、塊或刻成魚披子曬干,儲存起來,吃時用木棒捶軟即可,獸肉也用此辦法加工成肉干。新鮮魚的吃法較多,主要是拌菜生魚。赫哲族人叫“他勒卡”;生魚片,赫哲人叫“拉鋪特克”,是把活魚肉剔下來,橫切成薄片,蘸醋、鹽面和辣椒油吃;燎燒魚片“達勒格切”,也把活魚肉剔下來,橫切成薄片,魚肉片聯在魚皮上,然后從一端串上木簽,在旺火上面燎燒成四、五成熟,再切成小段,蘸醋、鹽面和辣椒油吃。以上兩種只是捕魚的場地食用。還有一種冬季食用的凍魚片,俗稱“魚刨花”,赫哲人吃“蘇拉克”,它是把凍實的上等好魚剝皮后削成很薄的片,鱘、鰉魚則連其脆骨都橫切成薄片,蘸醋、鹽水、韭菜花醬、辣椒油混合汁吃。如果尊貴的客人來了,有一盤凍魚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鮮美涼爽,現在仍然備受人們的歡迎。②熟食。如加工好的鱘、鰉、鮭魚子,其營養價值較高。也將魚片和獸肉蒸、烤、煎、燉、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魚松每餐必不可少。

      赫哲族    節日、禮祭食俗  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是一年中飲食最豐盛的日子,家家要擺魚宴,用當地產的各種魚類制作各式菜肴,以鮮紅、透明的大馬哈魚子制作的菜肴最為鮮美。節日里還必須吃餃子和菜拌生魚,飲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飯,把剩飯存起來,待到過完春節后再吃。

          在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墻“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后,才可下地并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產婦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面湯、雞蛋等食品。產后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人死后,必須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面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曬干沏水當茶喝,但絕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典型食品  赫哲族的典型食品有:①拌菜生魚。赫哲人叫“他勒卡”,除經常食用外,每逢客至還是必備之菜,是飲酒中不可缺少的佳肴,有客不備此菜為不敬。②魚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第一個薩滿鼓譜問世 黑龍江一小學自編赫哲族語言課程

      門巴族
       
       

      門巴族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有人口7000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因長期和藏族人民密切交往,多通曉藏語,通用藏文。

          信奉喇嘛教,在一些地區信奉原始巫教。

          門巴族的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著名的詩歌集《倉央嘉措情歌》為六世紀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作。

          門巴族主要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林業和狩獵。

          門巴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人死后多用水葬和土葬,也用火葬和天葬。節日與藏族相同,并用藏歷。

          日常食俗  門巴族日食三餐,有些地區主食糌粑。門達旺地區、錯那縣、墨脫縣等地以雞爪谷加工成食品作為主食。加工方法是:將雞爪谷經脫粒、曬干,磨成細粉,放入燒開的水中稍煮,然后用攪拌器(形如船槳的木棒)反復攪拌成面團,熟后即可食用。門巴族還喜用蕎麥面在薄石板上烤烙蕎麥餅。大米的吃法與漢族相同,玉米和雞爪谷則用來做成糊粥食用。肉類以牦牛、黃牛肉居多,也食豬肉和羊肉及獵獲的野生動;食用方法習慣燉或制成肉干。過去有些地區種植蔬菜歷史悠久,品種有南瓜、黃瓜、白菜、西紅柿、洋白菜、辣椒、韭菜等。門巴族善用雞爪谷、玉米、高梁等糧食釀酒。所有餐具大都是木制,門巴族食工制作的木碗,已成為傳統的手工藝品。

      門巴族    門巴族狩獵是一種集體活動狩獵時自愿結伙,公推首領,首先擊中獵物者,在分肉時要分得雙份,其余人均一份。狩獵結束后,將肉割好、烤熟背回。如果獵物很多,則在離村較近的地方點火為號,召集村民共同來接應,進村后要將多余的獵物分給村人或共同聚餐。如果在歸途中遇見行人,無論相識與否,都要贈達一份獵物,認為這樣下次狩獵才有好運氣。

          節日、禮儀食俗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門巴族好客,凡有客至,全家人攜酒到村口為客人洗塵,并做好米飯、燉肉款待。宴請客人時,主婦要站立一旁,為客人斟酒,并保證客人的酒杯總是滿的。如客人酒醉主人會很高興,認為自己的真誠為客人所接受??腿穗x別時主家要執酒送到村外。門巴族婚禮撓有風趣,婚禮前,新郎一方要帶幾竹筒酒上路迎親,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新娘進屋后,新郎家要擺酒肉和油餅款待客人,屆時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難新郎家,以考驗男的方誠意。新郎家要獻哈達、陪話,不斷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滿意后,才能開懷暢飲。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輪流給客人敬酒,客人還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對飲,并讓他們當眾比試誰喝得快,誰先喝完就喻示著今后誰當家。


      基諾族
      www.XINHUANET.com   來源: 新華網

      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人口1. 8萬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

          1949年新中國誕生時,3000多基諾族人仍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1954年6月,黨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隊進基諾山區,1957年2月成立“攸樂山區生產文化站”,1958年建立基諾洛克公社。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

          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    日常食俗  基諾族習慣于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Z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里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也有直接把米帶上山,就地砍竹筒、采集野菜,把米和菜放在竹筒里煮熟而食。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肴,其中有自家種植的青菜、白菜、韭菜、蔥、姜及隨時采集和獵獲的山菜野味,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經常獵有野豬、野牛、鹿、麂子、野狗、大蟒蛇和捕捉松鼠、竹鼠、穿山甲、河蟹、魚、鳥及各種昆蟲。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此間的菜蔬幾乎全靠上山采集,經常食用的有山藥、水芹菜、酸蕎(野生植物,形似蕎麥葉,味酸)、竹筍、魚腥草及各種菌類。其中以竹筍最為常見,竹筍可鮮吃,可與雞、狗肉、豬排和獸肉一起燉吃,也可制成干、酸筍和基諾族特有的壓筍保存。制作壓筍時,將部分筍片裝入大竹筒內,用一根與竹筒口徑粗細大致相同的木棍把筍片舂實,再壓上石塊,每隔5天往竹筒內加一次筍片,直至壓滿、干透為止,最后剝去竹筒,將壓干的筍片用芭蕉葉包好備常年食用。豐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諾族能在不同的季節里烹制出許多具有熱帶山野風味的民族菜肴。如: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眾筒燒麂排,即取鮮竹一節裝入水和鹽,旺火燒沸,下入麂子排骨,沸時下焙香的草果,煮至離骨,倒入裝有焙香的八角粉碗內,色棕黃,味鮮香。又如油煎掃把蟲,掃把蟲是客至現去采來待客的佳品。此蟲寄生于掃把草,白色,長約一手,像筷子那么粗。焙干煎香,營養豐富,味道很像青豆米等。

          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制,在釀制過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鎖梅葉等植物,酒呈淺綠色,并帶有一種植物的自然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Z山是一個著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餌茶是當地的特產,民間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方飲。

          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有食一種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基諾族    節慶、祭祀、禮儀食俗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過年或祭祀時,家家都要宰殺畜禽置酒備肉,以傳統的剽?;顒幼顬槁≈?,所用的牛一般都是在過年之前全村派人專程去買,買回后將牛拴在寨王家后的一根柱子上,剽牛時全村寨的人一起舉行剽牛儀式,屆時由幾個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腳,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塊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與此同時還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膽、蒜、姜、辣子、酸筍、檳榔、綠葉、酒做一種名為“克勒剎”的涼菜,與3只鳥和飛鼠干巴等組成禮物,送給鄰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順頌贊美之詞。剽牛后各家的家長都要到長老(家族長)家祭祖過年,長老要設宴款待,按規定入席。祭祀活動還有燒地祭·嘗新節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殺豬、宰狗。狩獵祭要按獵獲物的大小、兇猛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祭視的規模也根據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所有獵物必須在祭祀后才能食用,必須注意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頭時須在婦女睡覺后進行,產婦不能吃用銅、鐵鍋魚的飯;祭過寨神的食物,必須在村、社長門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準拿進寨;在民間有食雞肉可以治病之說。嬰兒滿月,其父要閉門烤一只小雞獨食,當天父親不準講話,認為這樣可為小兒消災免禍?;Z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后,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在民間一直保留以酒代罰之習,凡違反了村規寨法或做錯了事的人,一般要罰其10碗酒,重者要罰當事人兩頭豬、百余斤大米和幾十斤酒,請全村老少共餐一頓。過去基諾族有過成年禮之俗。孩子過成年禮時,要膘牛,牛肉用芭蕉葉包好,分送給寨子里的各家各戶,以表示慶賀;男女青年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要殺豬請客,新娘進家后,公公要賞一只雞腿。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

          新米年 每年陰歷九月,當包谷呈金黃色時,居住在西雙版納景洪縣北部山區的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基諾族的新米節,由來已久。相傳在很久以前,居于深山的基諾族過著以狩獵采集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條狗銜著一包谷種,來到基諾寨,一位老人見此狗來歷不凡,便把它收養起來,并把谷種撒在山地上,這樣經過年復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來越多。從此基諾人學會了種旱谷,也吃上了米飯。

          新米節沒有統一的日期,各家各戶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個月內,由家長選定一吉日。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掃衛生,備辦新米飯和菜肴,待日上三竿,由家長依自家種的地塊,將菜飯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并吃頓午飯,直到夕陽西下才趕回家。入夜,邀請親友共進晚餐,同慶新谷登場之喜。

      珞巴族
      www.XINHUANET.com   來源: 新華網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洛渝地區,少數聚居于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一帶。人口只有23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珞巴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年來,珞巴族依靠祖輩相傳的口頭傳說,延續著自已的文化傳統。《加金》曲是珞巴族專門用以敘述民族歷史的最古老曲調,在當地廣為流傳。多信巫教。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日常食俗珞巴族生活習俗受藏族影響較深,日常飲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與藏族農區相同。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蕎麥餅,尤喜食用粟米攪煮的飯坨,并喜以辣椒佐餐。蔬菜有白菜、油菜、南瓜、圓根(蕪菁)和土豆等。普遍嗜酒,除飲用青稞酒外,還常飲用玉米酒。珞巴族狩獵一般都習慣于用野生植物配制毒藥,涂在箭頭上射殺野獸。狩獵活動大都是集體進行,獵獲的野物一律平分。 節日、禮儀食俗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但大部分珞巴族都使用自己推定的歷法。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節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勞動之后。因此歡度年節都包含有慶賀豐收、迎新辭舊之意。在年節前夕,家家都要舂米釀酒、殺豬宰羊,富裕人家還要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屆時要把宰殺的豬、牛、羊肉連皮切成塊,分送給同族的人。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過節時,村落的住戶要自帶酒肉歡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圍坐,或飲酒,或吃肉,歌聲笑語不斷,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在客人吃飯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飯,以表示食物無毒和對客人的真誠。如果客人是從遠方而來,珞巴族還要拿出自己最喜歡吃的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蕎麥餅和辣椒等款待。

      漢族
       
       

      2007年8月19日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山東省濟南市的漢服愛好者在濟南植物園舉行“相約七夕·漢服文化藝術展演”活動,30多位漢服愛好者身著漢服展演。>>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 42億(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

          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有計劃地進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

          漢族以農耕為本。

          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漢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還有中秋、端午、清明等。

          食俗

          日常食俗 漢族以農業為主、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生產經營方式,歷史悠久,對漢族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由于漢族分布的不同區域出產的糧食作物不同或互有差異,形成不同的主食和制作方法。米食和面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面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制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數百種。在長期的歷史和廣大地區呈現多姿多態的風格。在不少食品除了營養學上的價值,還具有美學欣賞價值。食之味美可口,觀之賞心悅目。米面食品起源很早,古代蒸米為飯,有黃黍、白黍、黃梁、白梁、稷米、稻米六種米飯。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制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面、糍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面食為主,饅頭、包子、面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陜西鍋盔、山西刀削面、西北、華北抻面、四川擔擔面、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菜肴 是漢族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族飲食史早期,菜是蔬菜的總稱,肴是做熟了的魚肉。后來菜也成為副食的總稱。素菜指各種蔬菜和植物蛋白制品,葷菜指魚肉等動物蛋白制品。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普通民眾只能以菜食為主,而各類肉食主要成為上層階級的日常食品或者社會節慶日的食品。因而在先秦許多典藉中,曾把“肉食者”作為權貴的代稱。例如殷周時代稱在位者為“肉食者”,稱平民百姓為“蔬食者”。

          漢族的菜肴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又各有千秋。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肴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西北地區多種多樣的牛羊肉菜肴以及各地一年四季不同的蔬菜果品等都反映出副食方面的地方特色。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例如喜食辛辣食品的地區,多與種植水田、氣候潮濕有關。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雖然過于籠統,并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肴類型的重要因素。例如廣東位于南部沿海,物產豐富,粵菜有用料鮮活,花色繁多、新穎奇異、取材廣泛的特點,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為主。山東位于黃河下游,處于渤海與黃海之濱,沿海一帶海產豐盛,魯菜的主要特點是擅長烹制各種海鮮,講究清湯和奶湯調制,善以蔥香調味,火功精妙,風味鮮咸適口,清香脆嫩,湯精味醇。江蘇是聞名的魚米之鄉,蘇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料嚴謹,制作精致,刀工精細,講究造型,菜肴四季有別,重視制湯,保持原(料)汁,口味清鮮和平。川菜,以成都、重慶、自貢等地的風味佳肴為代表,口味多樣,注重調味,講究精烹,具有清鮮醇沈,麻辣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漢族菜肴烹調方法有幾十種,常見的有煮、蒸、燒、烤、煎、炒、烹、炸、燴、爆、氽、扒、燉、燜、拌等十多種。各地的烹調方法都深受當地食俗的影響,如廣東菜的軟炒、(火+屈)、焗;福建菜的醉、糟;湖北菜的煨;北京菜的涮、烤、(火+曰+羽)等各有長處,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肴類型,產生漢族豐富多采的烹調風格,最后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川菜、閩菜、魯菜、蘇菜、京菜等各具特色,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茶是比酒更為普及的一種飲料。唐代飲茶要加許多香料和調料,宋以后逐漸發展起綠茶、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飲茶講究茶葉、水質的品格,火候水溫的適宜以及茶具的風格,飲茶的環境、氣氛等多種條件。日本在中國唐代飲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茶道,對日本文化和國民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漢族和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將身體保健、文化欣賞、社會交際媒體等多種功能綜合為一身,成為民族飲食中最普及、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

          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俗

          漢族的飲食一方面受到本地區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同時也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歲時節日即是表現漢族飲食文化風格的重要時期。漢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節日食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征性的活動。第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漢族的各類歲時節慶日從年初開始直到年終,每個節日差不多都有相應的特殊食品和習俗。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就寓含著親人團聚、闔家安康的意義和祝愿;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寓含著家庭和每個人的生活步步升“高”(糕)的良好祝愿。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征“年年有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被賦于深厚的文化意義,它把深切懷念杰出的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重的鄉土感情結合起來,千百年來傳承不衰。端午節的雄黃酒則將保健效用和信仰心理作用結合為一體,成為既驅蟲又避邪的吉祥飲品。中秋節的月餅,與自然天象的圓月相對應,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月餅既成為自然景象的象征物,又被賦于濃重的文化意義。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且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它不僅是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人在一定的自然時令節候環境,社會場合和人生階段等特殊環境中的心理和文化需要。節慶日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綜合性的獨特文化現象。在節慶日中,從民俗的意義而言,生活中的某些常規被打破。非節日期間為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甚至溫飽的日常服飾和飲食慣例被打破,在飲食、服飾方面特殊的信仰、禮儀、社交、審美等文化要求被突出出來,因而形成獨特的有關食品和食俗。漢族食俗在這些方面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第三種食品是節慶日和某些特定場合間饋贈親朋好友或其他對象的禮品。漢族中,過去長期以來以饋贈食品作為表達友好感情,建立親密和睦人際關系的一種獨特方式。例如親朋好友之間中秋送月餅,端午送粽子,生日送蛋糕、壽面,都具有特定的民俗意義。民間與婚姻有關的節慶活動中往往要饋贈紅棗、喜蛋、長面,也都包含著諸如“早生貴子”、“百年合好”等美好祝愿的深厚民俗內容。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世界上每一民族,由于歷史發展、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原因,在飲食中各自有一定的信仰和禁忌。這方面情況很復雜,有些飲食禁忌,實際上產生于某些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例如各地都有一些性能容易發生相互沖突的食物不能同時混同食用等禁忌,就來源于某些樸素的生活經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缺乏科學文化知識的過去,對人的飲食衛生和身體健康起過一定的保護作用。相當一部分飲食禁忌與信仰因素互為表里,是對某種神秘力量產生恐懼而采取的消極防范措施,它實際上是原始信仰的遺留。其中也有少部分脫去迷信色彩,轉化成為規范飲食和其他社會生活的禮俗。例如在舊時代,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于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生食品尤其主食為炊則意味全年辦事不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準備齊備,過節三天間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谷子減產;而江蘇南京等地則以正月初二為米娘娘生日,這天是人類的一件大事,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難產等。古代人們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相互感應。這類信仰、禁忌觀念有形無形地滲透在漢族的某些飲食習慣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殘存在飲食習俗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已經或正在被淘汰,合理和有益的經驗正在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而使漢族的飲食文化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傈僳族
      www.XINHUANET.com   來源: 新華網
      傈僳族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人口57.4856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4年8月23日,建立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區,1957年1月改為自治州。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語言、文化  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秳撌兰o》、《我們的祖先》等神話、傳說,是研究傈僳族遠古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中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其詩歌比較講究韻律節奏和整齊對仗。在一些雙關語的詩句中,常巧妙地包含著意境清新的隱喻,這是傈僳族詩歌最突出的特點。

          傈僳族非常喜愛唱歌對調,有“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說。民歌樸素感人,曲調豐富,可分為生產調、逃婚調、打獵調、蓋房調、打官司調等10多種,多以敘事詩的形式即興演唱。傳統舞蹈多為集體舞,有模仿動物動作的,也有表現生產生活的。傳統樂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蘆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歷,借助花開、鳥叫等,把一年分成花開月、鳥叫月、燒山月、饑餓月、采集月、收獲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和蓋房月等10個季節月。

      傈僳族青年“上刀山”

      傈僳族上刀山表演 傈僳族上刀山表演

      每逢重大節日,傈僳族青年都會進行
      傳統的“上刀山”表演。他們把磨快
      的36把長刀,刀口向上橫插在兩根20
      多米高的木桿或鐵桿上,成一刀梯。
      青年們從刀刃口攀上頂端,并表演各
      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項驚險的傳統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的體育娛樂活動。

          傳統節日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6月)、收獲節(10月)、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刀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傈僳族的節日

          衣、食、住、行  傈僳族婦女的服飾美麗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著衣裙,頭上戴用紅色料珠和貝殼穿成的飾物,頸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項圈;男子一般無領對襟短衫,褲長至膝,外出時,一般佩砍刀,掛箭袋。

          傈僳族人主食為玉米、蕎麥。無論男女均善飲酒。

          住房有木結構和竹木結構兩種。

          “過溜索”,一直是怒江兩岸傈僳族人民傳統的交通工具。

          傈僳族以從事農業為主,種植玉米、水稻、蕎麥等。

          宗教信仰  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禁忌  產婦分娩時,外人不能闖入室內,尤其忌諱持刀箭者闖入;屋內火塘上的三腳架,禁止蹬踏或移動,也不能濺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腳代手往三腳架下添柴;忌傷害蜘蛛;喪事期間,死者的親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則被認為是對死者不敬。

          日常食俗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習慣于飯菜一鍋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平時很少單做菜,飯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圍著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蕎麥。因大米種植較少,只有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才用大米做粥。用玉米煮粥時,先將干玉米用水浸泡后,再用木難舂去皮,搗成瓣狀顆粒,制作時大都加一些四季豆,用柴火燒3—4個小時即可食用。吃時,可根據個人口味配以用漆油、核桃仁、辣椒、水豆豉和鹽炒成的佐料,加上臘肉或其他野味,其味更加鮮香。有的地區也用玉米瓣做成干飯或玉米面飯當做主食。蕎麥多麻成粉用來做成蕎粑。居住在麗江的傈僳族喜食陰玉米飯,所謂陰玉米是指秋天剛熟的玉米包,去包葉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陰干儲存。食用時將玉米粒搓下,用木難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豬頭或豬排微火煮食,作為佳饌。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來源有家庭飼養的豬、牛、羊、雞肉和捕獵的麂子、巖羊、山驢、野牛、野兔、野雞和河里的魚,肉類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鹽,放入火塘中燒烤后食用。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卜、芋頭和各種瓜菜、薯類,輔以橘子、桃、花紅、梨、季等多種水果。因當地盛產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雞、漆油燉雞、漆油煮甜酒蛋等。其中漆油煮甜酒被認為是產婦補虛的上等食品。傈僳族家家都養蜂,少則4、5群,多則十幾群,每年花期一過,即可取蜜加工食用。此外,還經常采集野巖蜂蜜,蜂蛹的食法多種多樣,可蘸蜂蜜生食,也可用鹽水煮食,還可油煎蜂蛹。

          每年秋季,家家都釀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還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釀酒時,先將原料搗碎,蒸煮后放酒藥裝壇封存,10天后即可啟封沖飲,度數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傈僳族喜飲一種麻籽茶。麻迷是植物果實,形色似綠豆,但比綠豆小,可作零食,入口后嗑去殼,食芯,有潤肺的功效。制作麻迷茶時,先將麻籽入鍋用微火焙黃,然后搗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鐘,取出瀝渣,湯仍入鍋放鹽或糖煮沸即可飲用。麻籽茶潔白,多飲也像飲酒一樣能夠醉人。在貢山一帶的傈僳族,受當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有喝酥油茶的習慣。

          節慶、祭祀、禮儀食俗  傈僳族民間,過去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所有傳統節日都和宗教祭禮活動密切相關。傈僳族以觀察物候變化確定節氣。民間最大的節日為一年一度的闊什節(年節)。過年節也吃過年日,年食和釀制水酒,為祈求五谷豐登,每家都要將第一次舂出的秈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懸于樹上做祭供,還要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間傳說是狗把五谷帶到了人間;有的地方還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謝牛幫助人類耕地。年節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飲同心酒。怒江地區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習,屆時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帶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溫泉處沐浴。麗江地區的秀蘭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將變渾,據說含有大量的礦物質,飲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蘭河的水做飯,飯呈紅色,清香可口。屆時還要進行蒸汽浴,沐浴后可治風濕病。沐浴期間,大家一同野餐,是傈僳族民間規模較大的郊獵野餐活動,傈僳族還過收獲節,收獲節大都在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收獲節最大的活動是家家都釀酒和嘗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邊收獲一邊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達旦,盡興方散。

          傈僳族民間婚喪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殺豬宴客。在男女青年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都要設宴置辦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門口時,男方還要在門口擺一桌酒席,請陪同的客人喝喝酒?;槎Y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換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愛。請客時,不論豬肉、羊肉(或牛肉)都愿放入一鍋煮若是有貴賓至,還要煮乳豬招待,以兩個月剛斷奶的小豬為最好。待客要吃獨品菜,就餐時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余可以帶走。福貢的一些傈僳族,在遇有客人光臨時,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內搗碎,盛入木碗加鹽待客。傈僳族待客飲酒最富民族特色,飲酒時兩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摟著對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張嘴,使酒同時流進主客的嘴里,稱“同心酒”,至親密友見面時常用這種喝法。

          典型食品有漆油酒、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久久| 樱花草视频www日本韩国|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看|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人人澡人摸人人添|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 国产成人av电影在线观看第一页|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模人人喊|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APP下载| 免费观看欧美猛交视频黑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不卡一区不卡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69影院|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免费人成网站免费看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天天做日日做天天添天天欢公交车| aaa少妇高潮大片免费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系列|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