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及其對個體的健康狀態、醫療保健人員及其他職業群體的效應已經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問題。自從Selye(1956)提出"應激"這一概念以來,這個問題吸引了醫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的廣泛注意。 一、應激與應激源的基本概念 一個人在有了一定的自身性格、情緒等心理易患素質后,如遇到某些刺激因素,如環境的改變、親人的突然亡故、自己遭遇手術等,則容易產生心理適應不良,甚至身心反應或身心疾病。各種刺激因素,包括物理的(如高溫中暑)、化學的(如農藥中毒)、生物的(如細菌感染)、語言的(如被人辱罵)或文字的(如絕交信),都可引起機體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醫學心理學所講的應激是指人對外界刺激或環境需求在心理生理方面所做出的適應或不適應的反應狀態。 壓力是當事件打破了個體的平衡或超過應付能力時個體的反映模式。當事件干擾了人通常的機能水平,并需要做出額外的努力來重建平衡時,人們就感受到了壓力。 引起應激的事物或情境,被稱為應激源。如:外科手術對人體來說就是一種應激,受術者既要承擔手術對身體帶來的疼痛之生理應激,又要為術中或術后的結果如何進行評估而產生心理應激。 應激反應三個階段 Selye(1936,1950)提出機體在各種不同的外界刺激作用下,產生相同的,非特異性的應激反應,他稱為全身適應綜合征(general adaptive syndrome),反應可分為三期: ⒈警覺反應期,機體在受到刺激的初期,首先可出現休克時相,有短暫的神經張力降低、肌張力降低、體溫下降、血壓下降、血糖降低、血容量減少、心跳加快、淋巴與嗜酸性白細胞減少、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與出血傾向,如果傾向非常強烈,可導致急性驟死;其次出現抗休克時相,血壓與血糖升高、血容量恢復、體溫回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若刺激繼續存在,機體應激反應便進入抵抗或耐受期。 ⒉抵抗或耐受期,垂體促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合成代謝占優勢,機體對各種刺激的抵抗力均有增加,若刺激超強而且持續存在,機體應激反應進入衰竭階段。心理應激引起的神經內分泌后果 ⒊衰竭階段,出現各種營養不良癥狀與衰老過程,表現出各種慢性疾病的癥狀,嚴重消耗體內應激資源而最終導致死亡。 在神經生理機制方面,應激反應有大腦皮質,特別是前額區"認知腦"的參與,有邊緣系統,即所謂情緒腦的參與,有視丘下部的積極參與,它一方面與植物神經系統高級調節中樞聯系,另一方面通過神經體液途徑,調節腦下垂體和其他分泌腺的活動。在應激過程中,不僅物理性刺激,而且社會心理因素,都可作用于垂體-腎上腺髓質軸。應激反應對免疫機能的影響,近20年來已有一些研究,有人對小鼠回避反應的應激試驗,同時限制小鼠的活動,發現體內腎上腺增生,血中淋巴細胞減少,緩慢出現胸腺和脾臟的退化,并與病毒易感性增加在時間上有聯系。人類研究發現分居、離婚等均可引起體內免疫功能降低。 面臨應激源,處于應激狀態中的有機體,體內出現一系列的生理、神經生理、生化、內分泌、代謝、免疫過程的變化。研究表明,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與垂體-腎上腺髓質軸均投入應激反應,人類在飛行跳傘、臨陣作戰、外科手術前、學生進入考場時都經證實有兩軸的積極反應。當個體能夠把握周圍環境形勢,出現主動進攻與積極情緒時,有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當個體處于情況不明,行為難定,被動和焦慮狀態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另有學者發現血內兒茶酚胺(特別是腎上腺素)含量的適當增高,機體進入警覺狀態,有利于提高操作速度、準確性和耐力,有利于改善一般認知功能,提高心理活動的效率。 應激后果 把行為、環境和社會心理因素與健康聯系在一起的是什么? 費瓦和索尼諾提出了應付壓力機制,這是一種理解壓力和疾病之間復雜關系的途徑。這一機制闡明了外部環境壓力和由某種心理反應而引發疾病的情形。 A1Iostafic load"(應付壓力機制)來探于"allostasis''選一概念。這一概念是從生物學水平看機體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得到啟發的,這種適應可防止病理生理過程的出現。通過應付壓力機制,植物神經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心血管和代謝系統對內部和外部壓力不斷作出反應而保護身體。這些系統長期處于過度疲勞就會造成應付壓力失常.即因過度壓力和疲勞而使身體拖垮。應付壓力機制用作上述系統的多種指示器,長期的研究結果表明高壓力可預示人們在晚年易發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或因此在身體和認知機能方面逐漸衰竭甚至死亡。 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方式:不同解釋 潮汐式:選擇弱點突破 特異式:"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 應付壓力 積極反應 自我防衛機制:為緩解焦慮的無意識反應,積極消極參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