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附子湯證 【原文】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提要】 陽虛寒濕身痛的證治。 【分析】 本條屬少陰陽虛,陰寒氣盛,寒濕不化,浸漬于肌肉骨節之間,故身體、骨節疼痛。陽氣虛衰,不能充達于四肢,故手足寒。陽虛升舉無力,加之寒濕凝滯,故脈沉。 本證與四逆湯證同屬少陰陽虛證,其鑒別在于:本證腎陽虛較輕,而兼寒濕凝滯經脈,故其證以身體、骨節痛為主要表現,伴手足寒、脈沉等癥;四逆湯證為腎陽虛衰較重,而無濕邪阻滯,故以吐、利、腹痛、手足厥逆、脈微細、但欲寐等癥為主。 本證與真武湯證同屬腎陽虛水濕為患,二者鑒別見下表。 真武湯證與附子湯證鑒別表
【選注】 錢天來:身體骨節痛,乃太陽寒傷榮之表證也。然在太陽,則脈緊而無手足寒之證,故有麻黃湯發汗之治;此以脈沉而手足寒,則知寒邪過甚,陽氣不流,營陰滯澀,故身體骨節皆痛耳。且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不能充實于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脈之見證也,故謂之少陰病,而以附子湯主之,以溫補其虛寒也。 (《傷寒溯源集·少陰篇》) 高學山:身體骨節緊痛,手足寒冷,皆寒邪凝結,而無陽氣以禦之之應,脈又沉而在里,則純是一片陰寒,故用附子湯以溫之。大凡寒極則濕聚,陽光不布,而妖水為災,上奔則嘔,下迫則利,勢所必至,故溫陽補虛滲濕之附子湯,當直任而無可挪移也。 (《傷寒尚論辨似·少陰經》) 【治法】 溫陽散寒除濕。 【方藥】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義】 本方重用炮附子二枚,以溫經散寒鎮痛,并與人參相伍,以壯元陽。白術、茯苓健脾燥濕,得附之辛熱,則散寒除濕之功更著。芍藥益陰和陽,與附、術為伍,則剛柔相濟,雖溫而不燥,同時,芍藥又能和營血、通血痹而止疼痛。共奏溫陽散寒除濕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 主要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慢性胃炎、腎病綜合征、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結腸炎等多種病證。 【現代研究】 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該方具有明顯對抗心肌缺血、缺氧的能力,并有顯著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降低紅細胞膜的脂區微粘度,提高心肌細胞內環核甙酸的水平,其提高cAMP的作用大于對cGMP的作用;該方亦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機理是通過降低血漿血栓素B2的水平,而使6-酮-前列腺素F10與血栓素B2的比值升高達到的。 【案例】 1.徐某,女,四十歲。患痛痹,手足緩弱,沉重難舉,小便頻急而清白,口和不渴,脈沉細無力,此為腎陽衰微之證也,乃用附子湯加桂枝、芍藥、當歸三劑,痛減大半,五劑手足輕捷,但腰腿仍沉痛,更加破故紙、懷牛膝,又三劑,諸癥均愈。 (《傷寒類方古今臨床》) 2.患者男性,四十一歲。初診一九六一年七月三日。胃痛已兩年,近半年來加劇,發作轉頻,每餐食少,惡性貧血,羸瘦,弱于行步。經治稍愈,常便秘,須三四日一行。近日來每夜感左半身麻痹,骨節疼痛,徹夜難眠,頭暈心悸,面晄唇淡,手足寒冷,舌苔淡薄,脈沉細弱。方用:炮附子15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術12克,黨參12克。服藥一劑,痹除痛減,頭暈心悸亦減,大便乃暢行。續服三劑而痛止。(《傷寒論方運用法》) 【原文】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1],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詞解】 [1]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 陽虛寒濕證的證治。 【分析】 本條與上條,當互相補充。上條介紹了附子湯證的主要脈證,本條介紹了附子湯證的其它見證。本條得之一二日,表明病屬初起。口中和,是少陰陽虛寒濕內阻的本質反映,因內無邪熱,且陽虛寒濕內阻,故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此為少陰陽虛寒濕證的審證要點。督脈循行于背部,統督諸陽,今少陰陽衰,寒濕不化,故惡寒以背部為甚,且必不發熱,此與太陽表證惡寒不同。 在治療上,除用附子湯湯溫經散寒除濕外,并兼用灸法,以增強療效。所灸穴位,一般認為可取腎俞、關元、氣海等穴。 背惡寒鑒別表
【選注】張路玉:背為督脈統諸陽上行之地。他處不寒,獨覺其背惡寒者,則陽微陰盛之機已露一斑,故灸之以火,助陽而消陰,主之以附子湯,溫經而散寒也。不知者,謂傷寒才一二日,外證且輕,何反張皇如此。詎識仲景正以一二日即顯陽虛陰盛之證,早從暴病施治。若待三四日,勢必極盛難返,不可救藥矣。 (《傷寒纘論·少陰篇》) 尤在涇:口中和者,不燥不渴,為里無熱也。背惡寒者,背為陽而陰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陽不通故當灸之以通陽痹;陽不足故主附子湯以補陽虛。非如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屬,徒以溫散為事矣。此陽虛受寒,而虛甚于寒者之治法也。按《元和紀用經》云:少陰中寒而背惡寒者,口中則和;陽明受熱而背惡寒者,則口燥而心煩。一為陰寒下乘,陽氣受傷;一為陽熱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惡寒雖同,而口中和與燥則異,此辨證之要也。(《傷寒貫珠集·少陰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