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自主創新是貫穿《規劃綱要》全篇的主線,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涉及科技以至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是,在規劃綱要戰略研討前期,還是有很多不同意見:一些經濟學家強調主要是發揮比較優勢,依靠引進技術。科技界內部也是眾說紛紜。“這樣的意見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徐冠華說,“但是中國知識分子確實有著強烈的國家責任感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面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嚴峻挑戰和對自主創新涵義的全面理解,大家在激烈的爭論中最終統一了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部分產業空心化,“8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式的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的增長之痛。同時受資源、能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弊病日益顯現。 我國經濟數據的深入分析表明:如果不能大幅度增加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不能夠實現未來15—20年經濟增長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成為一句空話。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來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的粗放型轉向創新驅動的集約型,就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經過了這幾年的發展,又經歷了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在自主創新這個問題上大家有了更多、更新的共識。” 其實,徐冠華對自主創新的思考很早就開始了。1995年以來,他長期負責國家高新區的工作。那時候,幾乎每個月他都要選擇去幾個高新區調研。每次回來都感覺充滿信心,自稱去“充電”。因為他總會看到高新區內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企業迅速成長,看到一個個高新技術的企業孵化基地和產業化基地迅速崛起,充滿了自主創新的活力。但他也看到一些高新區走單純招商引資的道路,瀕臨發展的盡頭。2001年,他提出了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和實現“五個轉變”的要求,核心是要實現從注重招商引資和優惠政策的外延式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的內涵式發展轉變。2002年,他提出調整以跟蹤和模仿為主的科技發展思路,大力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實現科技創新戰略的轉變。同年5月,他在北京科技產業博覽會上再次強調,“要努力實現從以跟蹤模仿為主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深刻轉變。” 現在,自主創新已深入人心,國家高新區已成為具有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技術創新基地,并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成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進程中的一面旗幟。 正是在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習慣,使得徐冠華對我國科技戰略和政策的認識不斷升華提高。在談到《規劃綱要》的精神實質時,徐冠華反復強調自主創新思想的極端重要性。他說,“現在有的同志對《規劃綱要》的理解有簡單化和片面化的傾向。他們往往把綱要單純地理解為一些優先領域、重點項目、重大專項。這是一種誤解。”“綱要的核心問題還是要解決對科技工作的認識,以及科技和經濟的關系問題——這個又集中體現在規劃的指導方針上。”“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是規劃綱要的指導方針。徐冠華說,“這16個字中核心是頭四個字——自主創新,這是對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對科技和經濟結合認識的深化,也是科技和經濟結合的一個基本體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