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武林外傳》的傳播符號學解讀
http://news.QQ.com 2006年08月17日14:56 今傳媒 童蔚
沒有章子怡、成龍、張東健等明星大腕的云集,也沒有唯美精致的畫面,更沒有令人頭暈目眩的武打特效,《武林外傳》,一部“異類武俠劇”,卻在2006年掀起了一股從互聯網到傳統媒體的討論熱潮。為什么一部室內情景喜劇會如此火爆?其原因可以從大眾文化消費、后現代商業傳播等方面去尋找。本文從傳播符號學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一、《武林外傳》:電視話語“意義”的生產 按照費斯克的“三個文本理論”,電視屏幕上首先應該有一個基本文本。“文本是一個(一套)具有獨立意義的符號或符號集成”。①有網友曾說《武林外傳》是各種材料雜燴成的一鍋粥,電視基本文本即是“粥”,而符號即是“材料”?!段淞滞鈧鳌窞槿怂蚪驑返赖某晒^大部分緣自文本聽覺符號的魅力,包括場內外人物的語言、音樂和音響。 用WINDOWS開機音樂作為每集故事的開場音響,網絡詞匯、廣告用語、流行歌曲以及綜藝節目主持人臺詞……《武林外傳》正是巧妙借助網絡時代的思維對各種聽覺符號進行了重新編輯和組合。這些符號的雜拌就如同劇中白展堂的“葵花點穴手”一點就點中了受眾的笑穴,從而滿足了文化消費主義環境下特定人群的收視快感,而這正是《武林外傳》自身文本意義之所在。 南腔北調的方言傳播效果?!段淞滞鈧鳌返囊淮筇厣褪菬o論主角、配角一律南腔北調,陜西、天津 披著古裝外衣的現代語言風格。《武林外傳》的故事背景設在明代,大俠們雖然身穿古裝,但語言、眼神、作風等卻都完全是現代派。他們的臺詞融合了當下海量的網絡詞匯、廣告語言,又帶有很強的“戲仿”痕跡。試舉例: (1)安慰一個失意朋友可以搬用以下經典網絡拼貼式臺詞:問世間,是否此山最高(語出《射雕英雄傳》主題曲),有愛的娃子像塊寶(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忘不了,你的淚,忘不了,你的好(歌曲《忘不了》),忘不了你醉人的纏綿,和手指淡淡煙草味道……(歌曲《味道》) (2)廣告語言符號的借用。在某場景中,正在洗衣服的莫小貝突然對著佟湘玉冒出一句廣告詞:鳥牌皂角粉洗出一代好掌門。 (3)觀看該劇時,受眾不時可以看到與某些熟悉的影視片相仿的臺詞與橋段?!段淞滞鈧鳌肪褪怯谜{侃、嘲諷、游戲甚至致敬的心態模仿原作,用明顯的夸張手法告訴受眾他們在“依葫蘆畫瓢”。“曾經師父的一本武林秘笈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塵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此。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我會對師父說3個字:“都怨你”。如果非要給這個怨加個期限的話,那將是1萬年……”這個對白顯然是來自受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喜劇《大話西游》。 插科打諢的多元音樂元素?!段淞滞鈧鳌返囊魳芬嗖煌p松、搞笑的原則,中外音樂輪番登場,流行歌曲、民間小調等元素任意組合。“我是郭芙蓉,我酷愛武功,我來自江湖,我與眾不同”就是郭芙蓉版的《我不是黃蓉》。 音響符號在該劇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劇中各路“英雄好漢”施展各自的獨門武功時,恰到好處地配上夸張的音響符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喜劇效果。 由這些豐富多彩的符號組成的電視文本混淆古今中外、雜糅南北東西,把傳統武俠劇和大俠形象顛覆得面目全非,使受眾淋漓盡致地過了把癮。但這僅是該文本表意的第一層次。 巴特符號學理論的核心是符號含有兩個層次的表意系統。②《武林外傳》對飛檐走壁的大俠形象的顛覆是符號表意的第一層次。在此基礎上,把他們還原為普通的小人物,表現他們的美好情感和生生不息的奮進精神,產生了第二層次的表意系統。也即在顛覆的同時建構和強化了傳統文化中值得弘揚的價值信條。用導演尚敬自己的話說就是“在獨特的形式下,包藏著向善求真的傳統道德觀念和價值理念的內核”。③ 二、《武林外傳》受眾生產文本的快感 在費斯克看來,電視文本既有可寫文本的開放特點,又有可讀文本的易懂的特點,是種生產性的文本。④“一個文本便由一個運行于許多層面的符碼網絡所組成,從而能夠根據讀者的社會——文化經驗產生不同的意義”。⑤也就是說,在這種生產性文本的基礎上,受眾能夠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重新解讀文本,生產出自己的文化。這樣的文本,帶給受眾的是一種生產的愉悅和顛覆的快感。它們可以表明原初文本的意義是怎么被不同的受眾或亞文化激活,又是怎樣轉化為他們自己的文化的。 《武林外傳》播出之后,傳統媒體還沒有加入報道的行列中,在天涯論壇就有一個相關的討論帖,點擊率達兩萬多,回帖上千。迄今為止百度“武林外傳吧”共有44494個主題,跟帖數達609730篇(截至2006年5月23日)。受眾在這個熱烈追捧的過程中,認知的需求退而次之。他們大都不會去理會創作者的目的,而是將自己放進文本的解讀之中,進行文本的再創造,追求的是文本本身所帶來的快感。 這種再創造的快感來自于不同維度的解讀:或認可該劇,或將之批評得一文不值。 《武林外傳》的受眾支配式解讀。即觀眾生產文本跟電視基本文本立場完全或基本一致,兩相和諧,受眾“運作于支配代碼之內”。《武林外傳》的粉絲們除了自發開辟BBS討論區,不時更新完善經典語錄、整理搞笑情節外,還充分利用被給予的空間引起了民主聯想,創造了群體自我辨認的標記符號,充分體現了費斯克“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的意義。如《武林外傳》的粉絲統稱為“腐竹”,緣起于劇中白展堂的一句臺詞:“粉絲?我還腐竹呢。”而且像超女一樣每一位主角的粉絲也有群體自我標志。比如,佟湘玉粉絲稱為“香米”,白展堂粉絲就叫“湯面”,“鍋巴”即為郭芙蓉的粉絲。在這過程中,這些受眾獲得了快感:既是生產的快感,也是解讀的快感。 《武林外傳》的受眾對抗性解讀。對《武林外傳》持批判態度的受眾也不在少數。如當年執導《編輯部的故事》的趙寶剛便對《武林外傳》嗤之以鼻,網絡上也有大量類似于《三罵〈武林外傳〉》、《武林外傳——我的小字報》等批判性的帖子。在對抗性的解讀過程中,受眾選擇了自己的一套解碼立場,生產的文本意義與基本文本相背離。但事實上,在反對、批判甚至謾罵該劇的過程中,這部分受眾也得到了快感,一種對抗的快感。 三、《武林外傳》文本意義的生成機制 《武林外傳》是一個集無厘頭、KUSO精神于一體的符號體系,但這些符號需要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之中才能產生特定的意義,下面結合傳播符號學理論對該劇符號意義產生背后的機制作進一步的分析。 1、反精英的文化消費語境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主張從符號文本的外部環境入手,對符號進行語境化解讀。他提出了“新聞場”的概念,認為社會歷史中的經濟場、政治場、法律場等,都影響符號意義的生成。 在這個消費引領一切的時代,消費不僅包括物質的,更有精神上的。娛樂性、商業性和消遣性是消費原則所追求的,沒有任何負擔的文化產品反而更受歡迎。從周星馳無厘頭電影到超級女聲、萊卡“好男兒”,從芙蓉姐姐掀起的“反智主義”到以“饅頭血案”為代表的惡搞,不可否認,重視娛樂精神的消費文化正搭上網絡的快車,不斷解構著主流和精英的文化。 《武林外傳》正是帶著后現代的價值判斷意識,延續并推動了這股狂歡、無厘頭、惡搞的文化消費浪潮。幽默、惡搞之余亦不失諷喻的機警,可謂在嬉笑怒罵之中解構傳統武俠體系,而這種顛覆意識又很巧妙地寓含于文本的各種符號之間。觀看完全劇,受眾會發現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大俠。即使是劇中人物的名字也頗含諷刺意味。佟湘玉來源于《龍門客?!返慕鹣嬗瘢?#8220;銅”比“金”差了好幾個等級),郭芙蓉的老爸郭巨俠則改編自《射雕英雄傳》的郭靖郭大俠。 2、編碼與譯碼雙方所熟知的“代碼本” 一部情景喜劇,為什么有人視之為經典、有人卻全盤否定?根據霍爾的理論,《武林外傳》文本意義的生成,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個主體以及編碼、譯碼兩個環節的綜合作用。 傳播者從事的是將信息制作成符碼,接受者從事的是將符碼解釋為信息,兩者分別進行的是方向正好相反的事情,但是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盡量使傳播的信息和被接受的信息保持一致。那么,怎樣才能使編碼和譯碼大體上達到一種對等一致的理想狀態呢?關鍵就是規則(或叫代碼),必備條件是用于編碼和譯碼的“代碼本”(符號系統)必須為雙方所熟悉和順利使用。由于生產者的編碼規則和接受者的解讀規則不盡相同,人們在解碼時就會出現三種情況:投合性譯碼(完全接受文本意義)、協調性譯碼(部分接受文本意義)、背離性譯碼(明知文本意義卻反對之)。⑥前兩種是比較的理想狀態,后者則是傳播者希望盡量避免,但事實上又較難避免的情況。 從傳播者的視角來看,只有認識、理解和暗合受眾心中規則的符號,才能在傳播行為上使受眾產生選擇性注意,進而選擇性理解,最后能夠選擇性記憶。這些規則包括受眾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等?!段淞滞鈧鳌反蛑叛b武俠的旗子,實質上記錄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后出生的現代人的生活,他們很努力地把70年代后關注、感興趣的想法融合到故事文本中,并且在表現形式上盡量多地采用70年代后所熟知和喜愛的符號。 從接受者的視角來看,要看懂并進而喜歡上《武林外傳》,必須和傳播者一樣熟悉無厘頭,熟知流行文化元素,懂一些英語(至少初中甚至4級英語水平),了解熱門的娛樂八卦話題……比如,關注或者知道超級女生,知道啥叫PK、啥叫粉絲;知道經典的廣告語“女人就要對自己好點”,“我的地盤聽我的”等等。只有具備這樣的知識結構與文化背景的譯碼者,才能特別體會出基本文本的指向性,接受編碼者信息的傳達。反之,則很容易對這部情景劇產生抵觸情緒?;诖耍巹庁斏癖救艘舱J為這是部代溝性很強的作品。 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傳播的分眾時代也讓受眾有了按自己意愿選擇的余地。受眾既可以喜歡《走向共和》、《亮劍》這樣的黃鐘大呂式的歷史劇作,也能鐘情于《武林外傳》這樣的無厘頭詼諧之作。《武林外傳》的流行說明了該劇已基本實現編碼意圖與解碼意圖的一致性。當然,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來創作《武林外傳》,那會造成文化的淺層化和平面化,但我們也不能對這樣的作品進行簡單地、過度負面地評判。當下文化的豐富性,不就是通過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共存來實現的嗎? 注釋: ① 李彬著:《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頁 ②即:索緒爾的“能指+所指=符號”只是符號表意的第一個層次,而將這個層次的符號又作為第二層表意系統的能指時,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所指。 ③ 苗春:《〈武林外傳〉:“e時代”的中國式喜劇》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4037635.html,2006年1月18日 ④ 約翰·費斯克著:《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28頁 ⑤ 約翰·費斯克等編撰:《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李彬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頁 ⑥ 邵培仁著:《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第12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