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免疫系統疾病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及紅斑狼瘡等疾病。沈師治療本病經驗獨特,現介紹如下。 (一)痹證五類分證論治 痹證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系統疾病的總稱。多累及筋骨、肌肉、關節,出現疼痛、盩楚、重著、麻木和關節腫大、屈伸不利,伴有發熱、口渴、皮下出現結節等癥狀。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陰寒水之月;或凝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過度,觸冒風雨,邪從外入,急性發作,常在秋冬之際或早春季節。潮濕、寒冷、氣候急劇變化、乳蛾腫痛等常為誘因。本病一般起病緩慢,病情逐漸進展,時輕時重,可達數年之久。大部分患者初起先有乏力、疲勞、體重減輕、手足發麻,自后關節疼痛、僵硬,皮色潮紅、按之溫熱,關節腫大漸漸顯著,引起關節畸形,常呈梭形腫大,僵硬不靈,而致殘廢,最常累及的關節為手指、掌、肘、肩、踝、腕、膝等部,且對稱發作,受累關節較多者,常不能動彈,終日不離被褥,日久腿肢肌肉萎縮。發病急驟者,一次發作后可數月甚至數年暫無癥狀,日后再行反復發作。不典型者僅有關節疾痛,而無紅腫灼熱,急性癥狀消退后關節完全恢復正常。其病程纏綿,并可侵犯心臟。 其論述最早見于《素問》:“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名有五,皆由此三氣客于五臟而成。” 《奇效良方•五痹門》云:“大抵風勝則游走上下,無所留止,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為弛縱筋脈不收也,此名風痹;寒勝,四肢攣痛,關節浮腫,為痛痹;濕氣留而不移,汗多,四腳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為著痹;風寒濕合而為痹,則皮膚頑厚,或肌肉酸痛,此為邪中周身……治之之法,當辨其三氣,留在何經部分,或表或里,虛實偏勝,推其因,詳其證,果因三氣為病,隨經治之,或不因三氣,從他痹而為病者,當隨他病而治之。”《奇效良方•五痹門》云:“熱痹者,蓋臟腑移熱,復通風寒濕三氣雜至,而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火翕然而悶也。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舌反壞,皮膚色變。經日:痹之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凡痛者,寒多也。不痛不仁者,病久邪深,榮衛行澀,經絡不通,皮膚不營,因而不痛不仁也。若陰氣多陽氣少,與病相益,故寒也;若陰氣少陽氣多,病氣勝陽遭陰,故熱也。至于汗多而儒者,是濕甚也。” 1.分類診治 (1)行痹 特點:肢節痛楚,時輕時重,游走不定,舌淡紅,苦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 方藥:桂枝湯 桂枝10g生白芍10g秦艽10g防風10g羌活10g桑枝10g葛根10g 提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而酌加當歸等養血之品。
(2)痛痹 特點:冷痛勢劇,痛有定處,寒甚熱舒,舌淡黯,答薄白,脈沉遲。 治法:散寒通絡。 方藥:附子細辛湯 制附子10g先煎細辛3g桂枝10g伸筋草10g威靈仙10g赤白芍各10g丹參30g三七粉3g沖。 提示:用鹿角霜10g,散寒為主參以補火。 (3)著痹 特點:關節酸沉,晨僵明顯,稍動減輕,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化濕通絡。 方藥:茵陳四逆散茵陳10g后下澤瀉10g川芎10g萊服子10g竹茹10g枳殼10g石菖蒲10g郁金10g路路通10g生苡仁10g柴胡10g白芍10g陳皮10g木瓜10g蠶砂10g包 提示:著痹當利濕為主,佐以祛風,加防風10g可提高療效。 (4)熱痹 特點:關節紅腫熱痛,冷緩熱甚,甚則出現紅斑結節,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清熱通絡。 方藥:白虎加桂枝湯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生苡仁10g黃柏10g桂枝10g炒蒼術10g川牛膝10g防風10g丹參30g忍冬藤10g連翹10g 提示:加枝枝者既通絡又熱性反佐,防苦寒傷胃。 (5)久痹 特點:盩楚隱痛,勞累加重,晨起緩解,入暮明顯,纏綿反復,舌苔薄白,脈象沉細。 治法:補虛活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 生芪15g當歸10g獨活10g桑寄生10g生杜仲10g川牛膝10g桂枝10g生苡仁10g丹參30g 提示:《方癥會要•獨活寄生湯》治腎氣虛弱、風濕流注、腰膝攣急、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痹行步無力。方中生芪配當歸,又合當歸補血湯補虛調氣血之意;加防風仿玉屏風散之意。 2.常用加減 (1)止痛:川楝子、元胡、蠶砂、徐長卿、五靈脂。 (2)退熱:青蒿、地骨皮、車前草、淡竹葉。 (3)疏通經絡:路路通、伸筋草、議薟草、威靈仙、木瓜、絲瓜絡、忍冬藤、地龍;上肢用桑枝、葛根、防風、羌活;下肢用川牛膝、獨活、骨碎補、生苡仁。 (4)除麻:澤蘭、絲瓜絡、路路通、赤芍、陳皮。 (5)降血沉:忍冬藤、車前草、黃柏、生苡仁、秦艽、川牛膝、雞血藤、生芪、蒼術、防己。 (6)降抗“O”:銀花、連翹、生甘草、馬勃、玉蝴蝶、蟬衣、板藍根、僵蠶。
痹癥 3.特殊用藥 (1)忍冬藤:清經絡中風濕熱邪而止疼痛,用于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痛、屈伸不利之證。用量10~15g。 (2)議薟草:祛風濕,通經絡。并能清熱解毒,對風濕痹證骨節疼痛、四肢麻木、腳弱無力效好。《本草圖經》云:“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兼主風濕疼,肌肉頑痹。” (3)威靈仙:性善走,通經絡,祛風濕,止疼痛,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關節不利,但不可久服多服,脾胃虛弱者用量小于10g。《本草正義》云:“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 (4)伸筋草:舒筋活絡,祛風化濕,療風濕痹證之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雙足轉筋,肌肉攣急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能緩解肌肉緊張。 (5)秦艽:祛風濕,舒筋絡,風濕痹證無問新久或偏寒偏熱,均可配伍應用。《本經》云:“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病。”《別錄》云:“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6)徐長卿:祛風止痛,臨床廣泛用于各種痛證。 (7)木瓜:舒筋活絡化濕,為風濕痹痛常用,筋脈拘攣尤為要藥。《別錄》云:“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8)地龍:清熱通絡,用于熱痹關節熱痛,屈伸不利等。《本草綱目》云:“其性寒而下行……治久痹足疾而通經絡也。” 4.預后調攝 祛風濕藥大多辛散溫燥,容易傷陰耗血,陰虛血虧者慎用。本類藥物一般無毒,用量10~30g,奏效后宜作丸散劑或泡酒常服。 泡酒方: 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生芪10g制川草烏各10g當歸10g威靈仙10g松節15g木瓜10g黃柏10g狗脊15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雞血藤15g陳皮30g牛膝15g桑枝30g泡酒25kg,15天后,每次取半至一兩。 5.痛風飲食調攝 忌食羊肉、魚肉、海鮮、韭菜、香椿、豆制品等發物,并忌酒,以清淡飲食為主,避風寒,慎起居,調情志。 紅斑狼瘡虛實論治 “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病程長,復發率高,如得不到合理的治療,會引起多種臟器的狼瘡性疾病。發病一般以青年女性為多,其臨床表現為面部蝶形紅斑或皮膚泛發性紅斑、發熱、疲乏無力、關節肌肉盩痛。水腫、脫發、口腔潰瘍等。西醫治療此病在急性期多使用激素與免疫抑制劑治療,控制病情。這類藥物不宜長期大量使用,且有不少患者在減激素的過程中容易引起復發。沈師認為本病多為本虛標實,中醫治療重在扶正祛邪,祛邪時不傷正,扶正時不戀邪,并以辨證為先,辨病為輔。實證多采用祛痰、化瘀、利濕、清熱等法,虛證則健脾補腎,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即相當于提高免疫力。 不論是局限性的盤狀紅斑狼瘡(DLE),還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以及皮肌炎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除選用適當的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均需注意:①避免飲酒;②不吃辛辣,少食魚蝦類;③避免回光照射;④避免過度勞累;⑤不亂用西藥,尤其是抗生素及解熱鎮痛類藥;⑥不直接接觸有刺激性的洗滌用品,如洗衣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