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太極六合針法
一、叩響神秘之門
神闕,這道人體上特殊而神秘的闕門,有史以來,有多少醫家在為進入人體內這座深遂的寶庫而努力,但時至今日,仍未能完全進入這道密碼重重的闕門,挖掘出里面的寶藏以解開其中的千古之迷,令無數醫家學者望“闕”興嘆。的確,神闕深處的迷太多太多,要想完全將它解開還有較長的時間距離,現在我們所能做到的,只是在這道神秘闕門的邊緣探求一些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叩開神闕這道神秘之門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只要有志于探寶者樹立起堅定的信念,在崎嶇的甬道中勇于探險,最后必將能進入這座神奇而光輝的殿堂,提取出人類所需的奇珍異寶。
清·邵同珍在《醫易一理》中說:“人身一小太極,即兩儀四象八卦人身亦具焉……”。人身處處有太極,天體太極存在于天地之間,人體太極隱含于人體之內。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理論無處不在現實生活中體現著。人處天地之間,宇宙的各種信息無不與人相關,就天體與人體而論,天地是個富含自然信息的大太極,而人體是個隱含生理和病理信息的小太極。就人體本身而論,人的整體是一個大太極,各部位又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小太極,無論頭、胸、腹、臍、眼、耳、鼻、手、足等都可成為各自的小太極,就如每個細胞都是一個全息元一樣。這些大大小小的太極,亦是人體的信息窗口,人的經氣和信息無時無刻都在體內相互交貫流通,同時也在與宇宙的信息相互交貫流通,就如同太極的陰陽之氣在永恒地運轉一樣。
光有了“太極”這兩個字還不足以說明針法的全部內容,必須要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名稱才能體現針法的魅力。太極六合針法是以太極八卦理論為基礎,以傳統的經絡學說為核心,以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以太極八卦經絡信息系統為起點,以人體的內、中、外三層八卦為模式,經多方位多角度綜合后產生的一種新針法。它既要體現天、地、人三才之宇宙觀,又要結合陰陽經絡氣血的循環,必須是全方位的綜合,才能體現出針法強大的生命跡象,所謂“六合”,首先是將天、地、日、月、陰、陽“六合為一”,也就是將天地之道、日月之光、陰陽之氣融為一體,注于針法之中,以收神效;其次就是將人體的三層太極和三層八卦融為一體“六合為一”;然后人體的三陰三陽六經合為一體,也即是將人身的上、下、左、右、內、外“六合為一”。
中國有個著名的拳種叫“心意六合拳”,相傳為明末清初的武術家姬際可所創。在修習心意六合拳的時候,有“外三合”和“內三合”的要求。所謂“外三合”是指“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即是身體各部分在運拳時都要互相配合;而“內三合”是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即是要內心的心情與拳招、力度等合一,實戰中方可發揮出更猛的威力。
太極六合針法與“心意六合拳”在某種意義上頗有相似之處。如該針法在布針時要求內外相合,上下相合,陰陽相合,氣血相合,同時也要求操作者神針相合,醫患相合(亦為六合之義);醫者在行針時要求意念高度集中,全神貫注,把自己精、氣、神、意、法、針同患者融為一體,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所以該針法所闡述的尚有諸多“六合”。因太極六合針法屬溫柔的針法,剛則為陽,柔則為陰,陽數九,陰數六,故取純陰之數六,鑒于上述的思想理論,最后將針法定名為《太極六合針法》。
三、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
(一)、什么是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
現代醫學理論研究證明,神闕位于人體黃金點,是調整人體的最佳作用點。慰遲靜先生曾以經絡敏感者為觀察對象做經氣感傳的實驗,發現針刺神闕引出的經氣感傳路線有三條:一是縱行的主干呈雙向貫注循環任脈通督脈;二是由神闕穴橫行雙向貫注的環行路線;三是由神闕穴向胸腹壁斜行雙向貫注的放射狀路線。這些都為以神闕為核心的“放射狀信息效應”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極具重要的參考價值。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神闕能通全身百脈(上至百會,下至涌泉),所以神闕能與全身經絡氣血相通。現代醫學同時認為,刺激神闕穴可能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促使其恢復正常,故刺激神闕穴能對整個機體有激發和調整功能,故能治療全身疾病。
針刺神闕引出的經氣感傳路線有三條:一是縱行的主干呈雙向貫注循環任脈通督脈;二是由神闕穴橫行雙向貫注的環行路線;三是由神闕穴向胸腹壁斜行雙向貫注的放射狀路線。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神闕能通全身百脈(上至百會,下至涌泉),所以神闕能與全身經絡氣血相通。
刺激神闕穴可能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促使其恢復正常,故刺激神闕穴能對整個機體有激發和調整功能,故能治療全身疾病。
《靈樞.九宮八風篇》載八卦對應臟腑之象:心應離,脾應坤,肺應兌,小腸應乾,腎應坎,大腸應艮,肝應震、胃應巽。雖然與后世的臟腑八卦定位有些差異,但還是為腹部臟器的八廓定位提供了一個大概的輪廓。
全身的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都與腹部和神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直接與神闕相交會,如任、督、沖、“一源三歧”,再加上帶脈,這些都是與神闕直接交會的經脈,沖脈為陰脈之海,任脈“總任諸陰”,督脈“總督諸陽”,三脈經氣相通。有些經脈是通過與任脈、督脈上的一些穴位相通,間接地與神闕的經氣連接在一起,構成了一個以神闕為中心的腹部經穴網絡。腹部的所有經絡都與五臟六腑相通,而太極六合針法用的是臟腑八卦定位方法,在腹部布有兩個太極和兩個八卦,所以太極八卦在給臟腑定位的同時,也就與腹部的所有經絡聯系到了一起,以此為基礎構成了腹部強大的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
(二)、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的臨床應用
以神闕為中心的內八卦是全身龐大經絡系統的總樞紐,能起到統率和通調全身經絡氣血的作用。內八卦亦是人體最大的能量聚集庫,在這里儲存了人體很多的能量和信息,一旦受到激發,就會將帶有能量的信息向身體各部位傳輸。我們可以將人體的所有穴位都可看成是“信息效應器”。所有穴位都具備“信息發射效應”和“信息感受效應”;而人體的經絡則具備了“經絡傳輸效應”,經絡的傳輸效應呈雙向型,它既能將人體的病理信息傳送到某個穴位,同時亦能將穴位的治療信息傳送到罹患的臟腑和組織。當人體的某個臟腑或某條經絡發生病變時,這些罹患病變的臟腑或經絡就會發出病理信息,這時一些與其相關的穴位便會通過“信息感受效應”接收病理信息,使穴位或其周圍出現條索、結節、皮膚色澤改變等“陽性反應”,為我們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參考。同時,當某個臟腑或某條經絡發生病變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對相關穴位和陽性反應點的針刺、艾灸等物理刺激方法,激發其深聚的能量釋放并轉化為治療信息,通過穴位的“信息發射效應”將治療信息向病灶部位發送輸布,這便是“經絡傳輸效應”和“穴位信息效應”的雙向作用。筆者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臨床驗證,發現當針刺內八卦時,其所激發的經氣信息除循經感傳外,主要是向周圍(包括深部)呈立體的放射狀擴散傳輸,這便是信息沿八卦經絡傳輸的一種信息“放射狀效應”。但這種信息放射狀擴散作用就如電子波一樣,其向周圍放射、擴散的波幅會因經絡路線和距離的不同而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還會受人體各種因素的干擾,所激發出來的能量信息有時無法或全部到達病灶區域,這或許正是我們某些時候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為此,對經絡信息的傳輸方式和路徑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研究,探尋到了其中一些以前沒有發現過的新東西。
針灸治病的第一步,便是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將穴位內儲存的能量信息激發出來,但對穴位的刺激必須要達到“有效刺量”才能激發穴位中聚集的能量信息。那么什么是“有效刺激量”呢?就是我們選定的治療點經刺激后“單位時間內所釋放出來的能量達到了治療量”,即可稱之為“有效刺激量”。不然就不能稱為有效的刺激量,因為所用的方法未能激發出一定的能量信息,也就達不到對疾病發揮有效治療作用,所以也就不能稱之為有效刺激量。治療疾病的能量和信息都有了,接下去是如何把它及時而準確地輸送到病患區域,這就要看能量信息傳輸的路線和速度是否達到了一定的要求。
從內八卦激發出來的經氣(即治療信息),基本按三條路線傳輸:一是按照傳統經絡的路線傳輸,前文已經說過,神闕為百脈之所聚,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在腹部構成了縱橫交錯的經絡網,針刺內八卦后所激發的經氣可以沿著這些經絡通路到達病灶部位;二是按太極八卦經絡分布的路線傳輸到達與八卦經絡所對應的臟腑;三是全方位的立體放射狀傳輸。
明確了以上的經絡傳輸問題后,我們在臨床治療時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重點運用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理論,結合傳統經絡穴位,設計出合理的經氣輸布方案,使針刺后所激發的能量信息以最快捷的途徑到達病所。
由于人體的重要臟腑都分布于胸腹部,而各臟腑之氣又大都深聚在胸腹部的募穴,所以募穴有著非常重要的治療作用。有些募穴本身就分布在中八卦上,如胃募中脘、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膀胱募中極等,這些穴位既是任脈和胃經的腧穴,又屬于中八卦內的重要腧穴,對治療這些臟腑的病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又都交會于腹部,構成了以神闕為中心強大的“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從內、中八卦激發的經氣與五臟六腑的距離最為鄰近,經氣也就能最先到達,所以太極六合針法對治療臟腑的疾病猶為有效。
四、太極圖人體定位法
(一)、神闕太極圖
一提到太極圖,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一個圓圈,盡管圓圈里的內容對許多未諳此道的人來說感到陌生,但對這個太極圖還是認識的。人的肚臍也是一個圓圈,雖然絕大多數人的肚臍不是正圓形,有的甚至巳完全變形了,但人們習慣上還是會把肚臍看作是圓的,不會說某人生的是方肚臍或長肚臍。人體上有無數個小太極,神闕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神闕是人體的太極中心點。神闕太極圖以肚臍為中心直徑約為三寸,太極圖里面的兩條黑白陰陽魚在凹陷的臍溝里順時針方向轉動,晝夜不停,生生不息。
(二)、腹部太極圖
人的腹部是個左升右降的太極圖。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與天體太極左升右降的運行軌跡相吻合。中脘、中極和左右大橫再加上神闕正好是河圖洛書中間的五個點。如果我們把太極圖豎放,分隔黑白陰陽魚的靈界線中點正對神闕的臍蕊,那么陰陽魚的兩個魚眼正好分別對應下脘穴和石門穴。如果將太極圖旋轉平放的話,則兩個魚眼正好分別對應左右天樞穴。中脘、中極和左右大橫,再加中心的神闕,五個穴位五行五象:左大橫表示東方甲乙木,右大橫表示西方庚辛金;中脘穴表示南方丙丁火,中極穴表示北方壬癸水。神闕居中表示中央戊已土,其形方象地;周圍四穴又象太極含四象,神闕又象太極含一氣,其形圓象天,正是一個活生生的太極圖。在腹部的太極圖上看神闕是太極的中心點,而神闕又是一個獨立的小太極。
五、八卦圖人體定位法
八卦分為天體八卦和人體八卦。人體是一個具有復雜結構和復雜功能的系統,至今依然無法確定人體的內涵和界面。人體八卦其意就是反映人體的八卦體象和八卦在人體診斷治療中的應用,這里最為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天觀問題。人體不但普遍存在著太極陰陽全息,而且普遍存在著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過八卦體現了人體的相關性和整體性。人體八卦反映了人與天地宇宙所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人離不開宇宙所賦予的自然環境,而宇宙間的運動變化又折射在人體身上,宇宙與人體在各自運動過程中具有相互感應的效應,通過八卦反映了天人一理、醫易相通的原理。?
太極六合針法將人體分為內、中、外三層八卦。以神闕穴為中心的一定范圍定為內八卦,內八卦以外腹部前文所述及的太極圖范圍定為中八卦;中八卦以外的軀體及頭面四肢為外八卦。三層八卦的方位均以后天八卦的方位定位;因此它的定位方向是從內到外以放射形擴展。太極六合針法的核心理論是“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因此我們必須先對人體上三個八卦的定位作全面的了解。
(一)、內八卦定位法
內八卦是太極六合針法中“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的樞紐中心,大部份疾病的治療都在內八卦組方、定位并布針施治,通過刺激局部的信息效應器激發深聚的能量,然后把激發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治療信息,通過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向周圍的病灶部位輸布。
內八卦的定位以神闕為中心,直徑約為三寸左右。它不是以肚臍的大小范圍為界定(這一點是與臍針療法的最大區別),因為肚臍的的大小各人相差甚大,在腹部所占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個人,肚臍的大小范圍也會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內八卦的定位應以整個腹部的比例去衡定。我們將腹白線的中心點至腹部邊緣假設為六寸,兩邊相加為十二寸,內八卦的直徑范圍約為三寸,它在腹部所占的比例約為腹橫線的四分之一。這個定位法是參照古代道家的練功結丹的方法而定(道家練功結丹稱神闕為下丹田)。
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去衡定內八卦的大小范圍?上面說過,除了各人肚臍的大小不同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工作環境、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等的改變,肚臍的外形、深淺、皺襞等結構都會不斷發生變化,本來很深的肚臍變得淺了,或因腹部脂肪的積聚使臍孔變深,有的大肚臍變得小了,圓形的變為斜的等不一而足。盡管肚臍的形狀變了,但它里面所儲存的信息源卻沒有因此而改變,因為所改變的只是肚臍的外表形狀。或許是由于年齡的增長精氣衰退,神闕所儲存的能量也相應減少。就如我們一家人住在一棟房子里,年長日久后,由于風雨的侵蝕,房子的外圍倒塌剝落,整幢房子的輪廓變得小了,但住在房子里的人卻沒有因此而減少。
筆者經過實驗,在內八卦范圍內針刺治療,與單純的在神闕針刺其效果相仿,這樣,對于那些肚臍畸形或閉鎖的患者治療時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接下去我們只須將一個后天八卦圖往腹部以肚臍為中心的三寸范圍一放,就會看得一清二楚,也就不難定位了。
定位時先以神闕穴為中心確定縱向的中軸線,上面的為離卦,下面的為坎卦,左邊的為震卦,右邊的為兌卦(左右定位以醫者的觀察角度為準,與患者的自身角度正好相反),左上角為巽卦,右上角為坤卦,左下角為艮卦,右下角為乾卦。八卦與臟腑對應在后面的章節中自有詳細論述。
(二)、中八卦定位法
內八卦的定位確定后,中八卦就非常容易了。說得清楚一點,中八卦就是在內八卦的基礎上作相應的放大。中八卦的大小范圍與腹部太極圖范圍相仿,先定出四正位:上部以任脈的中脘穴為界,下部以任脈的中極穴為界;兩邊各以左右的大橫穴為界。四正位界定后,四隅位可在四正位的基礎上作相應的方位界定。中八卦的方向定位與內八卦完全一樣,因此我們只要將內八卦的方向定位準確后,中八卦的定位只須以內八卦范圍向外作放射狀擴大延伸即可。
(三)、外八卦定位法
外八卦的范圍比較廣泛也有些復雜,凡中八卦以外的頭面、軀體和四肢等部位都可看作為外八卦。外八卦的整體定位以古洛書理論為依據。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將人體看作為一個伏著的神龜,“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九數為頭居離位,一數為尾居坎位;三數為左脅居震位,七數為右脅居兌位;二數為右肩居坤位,四數為左肩居巽位;六數為右足居乾位,八數為左足居艮位。五十為臟腑居中心(左右方位是以醫者的觀察角度,如為自身則相反)。因后天八卦的方位是以洛書的方位定位,所以外八卦的定位也是以洛書的方位所決定。外八卦所涉及的范圍比廣,它不是以部位而定,而是以各個大小區域去定位,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應用起來也有些復雜。“戴九履一”,九數為火居南方為頭,一數為水居北方為尾;頭為人體的最高點,也是離位的最高處,其下的臉面、頸項部以及胸部的中線等范圍都可看作為外八卦的離位,也即任脈的中脘穴以上一定的中心區域都可看作離位;人如果去掉下肢,以軀干部來說,會陰、尾骨為最低點,所以在任脈的中極以下的中心部位如曲骨、會陰等處皆可看作為外八卦的坎位;“左三右七”,指的是左右腰脅部,三數為木居東方為左腰(實為右腰),八數為金居西方為右腰(實為左腰),定位以神闕為中心的腹橫線大橫穴以外的區域分別為震位和兌位;“二四為肩”,二數為右肩居右外上隅坤位,凡中八卦坤位以外的右上腹、右胸、右肩、右臂和右手都屬于外八卦的坤位;四數為左肩居左外上隅的巽位,凡中八卦巽位以外的左上腹、左胸、左肩、左臂和左手都屬于外八卦的坤位;“六八為足”,六數為右足居右外下隅的乾位,凡中八卦乾位以外的右下腹、右腹股溝、右股、右膝、右小腿和右足都屬于外八卦的乾位;八數為左足居左外下隅的艮位,凡中八卦艮位以外的左下腹、左腹股溝、左股、左膝、左小腿和左足都屬于外八卦的艮位。外八卦就是人體的大八卦,亦即人的整體八卦。(外八卦的左右之分亦是以醫者的觀察角度為準,如系患者自身則正好相反)。
頭八卦和手八卦亦屬外八卦的范圍,但它們又各自單獨成為一個八卦治療系統,用于治療一些簡單的疾病,在此不作詳述。
外八卦天地定位,中八卦日月運行;內八卦陰陽交合,這就是構架太極六合針法臨床治療的基礎理論。明確了人體的三層八卦定位后,我們可以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將天體八卦和人體八卦融合在一起,然后根據八卦方位的分布去定位治療。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的組方用穴定位是按照臟腑與八卦的所屬關系決定,由于機體生存所必須的能量物質主要依靠不斷地從自然界攝取,繼而通過后天的運化來維持正常的運轉,所以太極六合針法的臟腑定位都是以后天八卦為依據。
太極六合針法的臨床應用
一、 適應癥與禁忌癥
(一)、適應癥
太極六合針法的適應癥很廣,可以說凡是適應于普通針灸的病人都能適合于本針法的治療,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急慢性胃腸炎、膽囊炎、慢性咽喉炎、失眠等,以及婦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中風偏癱、頸肩腰腿痛等,都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由于該針法針具纖細,操作手法柔和,治療時少有痛苦,因此適合于除嬰幼兒以外的任何年齡段病人。
(二)、禁忌癥
太極六合針法的治療布針以腹部為主,因此,原因不明的急性腹痛為禁忌癥,以免掩蓋病情而引發危險。孕產婦、腹腔惡性腫瘤、肝脾腫大、肝硬化腹水、晚期癌癥病人等均應列為禁忌癥。此外如年幼兒、神智不清和一切不能配合的患者也不能針刺,還有,餐后一小時內禁針,飽食后兩小時內針刺腹部時須謹慎操作。
二、針具選擇
選用普通不銹鋼毫針,為防止發生交叉感染,建議使用一次性針具。規格選用直徑0.20—0.30毫米之間;長度可在25—75毫米之間,最長不超過100毫米。太極六合針法屬溫和針法,為減輕疼痛,用針不要太粗,應以細針為宜。
三、病人體位
為保證治療時病人安全舒適,最好采用仰臥位,這樣既有利于醫生操作,也能使病人在留針期間不致于因體位不舒而疲勞,同時也能減少暈針的發生。
四、操作運針
為減少進針疼痛,手法宜輕柔,切忌粗暴,應用快速進針手法,亦可采用套管法進針。進針按先后次序至預定深度后先不急于運針,待全部完成布針后再開始雙手同時運針以聯接經氣,這樣經氣交互聯通,遙相感應,療效會更好,也可用電針儀連接以催氣。
五、留針時間
太極六合針法沒有固定的留針時間,可根據病情和患者的不同情況靈活掌握。急癥、實癥留針時間可短些,慢病、虛癥則宜延長留針時間。一般性疾病留針時間約在30分鐘左右即可。
(一)、第一步,治療針。
第一步,針刺內八卦為治療針。太極六合針法治療的的第一步是先在內八卦范圍布針。內八卦的范圍我們巳在第十二章第五小節作了詳細的敘述,不管是治療什么疾病,都應先在內八卦布針。大多數人的神闕是正常的,盡管它的外形差異很大,但都會有一個近乎圓形的輪廓。有的人臍孔很深,我們究竟應在那一層下針治療呢?一般來說,凡治療臟腑疾病、身體深層疾病或病情較長的,我們可在接近神闕的底部即臍溝處下針;反之,如治療軀干四肢或表淺的疾病,可相對在臍壁的上部即靠近腹壁表面的地方下針。無論在哪個層次針刺,針尖的方向都是向外呈放射形。但有一部份人由于出生時臍帶結扎不好或其他的一些原因,臍孔生來就是平坦的,也有的甚至臍蕊向外凸出;也有年齡大的人由于氣機的退化臍孔逐漸變得平坦,有些幾乎巳看不到臍孔,只留下一圈皺襞,對這些病人的針刺,我們只要在內八卦的相應范圍內針刺,照樣能獲得很好的療效,只是我們針刺時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調整針刺的深淺角度。
前文巳經說過,神闕是人體最大的能量儲存庫,以神闕為中心的內八卦儲存了人體大量的能量信息,一旦受到激發,能量信息就會向外釋放并往需要的部位輸送。所以在針刺時我們首先要確定治療方位,以便將能量信息按預定的部位輸送,這就是針灸治病的組方用穴。疾病治療的成功與否和療效的好不好,與組方是否合理有很大的關系,就如同中藥的處方一樣,組方合理,藥到病除,組方不合理的徒勞無功。所以我們在組方用穴上一定要細加思考,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無論在哪個層次針刺,針尖的方向都是向外呈放射形。
神闕是人體最大的能量儲存庫
(二)、第二步,導引針。
第二步,針刺中八卦為導引針。按針刺內八卦針尖循行的朝向在距神闕中心點約一寸半以外至四寸以內的中八卦范圍布針,針尖的朝向可與內八卦相一致(→→)。在中八卦布針有如下幾個作用。
1、導引作用:將從針刺內八卦所激發出來的經氣(治療信息)及時而準確地導引至病灶區域;
2、接力催化作用:以上說過,針刺內八卦時,可激發能量呈放射狀向周圍(包括深部)擴散,也可沿太極八卦經絡系統的路線傳輸,但這種放射狀的擴散或沿經絡傳輸現象猶如電子波段一樣,其向遠端傳輸的力量和速度會受距離的影響,有時還會受人體各種因素的干擾,內八卦所激發的能量信息有時無法按時到達病灶區域,或經氣只是能部份到達病灶區域,而不是全部,這或許也是我們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此時我們若能在經氣循行的路線上補上一針,則能起到接力作用,就如長跑的接力賽一樣。同時能起到一種催化作用,由于內八卦和中八卦的針尖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針刺后所產生的兩股經氣不但聯合到了一塊,而且能起到一種催化作用,加速信息向病灶部位的傳導,能促使經氣直達病所,增強內八卦所發射的經氣對病灶區域的輸布,使治療信息能更快地傳輸到達預定目標。
3、經氣疊加作用:熟悉多米諾骨牌力學原理的人都知道,當第一張牌倒下后撞到第二張牌時,第二張牌倒下時所產生的能量為兩張牌之和,當撞到第三張牌并倒下時,所產生的能量會更大,能量如此依次遞增,倒下的牌越多,產生的能量就越大。從內八卦激發的經氣到達中八卦后,會起到一個撞擊作用,與針刺中八卦后激發的經氣合為一處,其能量產生疊加,因此加強了向病灶部位傳輸的信息效應。聯合作用。針刺中八卦所激發的能量雖然沒有內八卦強,但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與內八卦的經氣聯合后能量信息就會更強了。
對于針刺激發經氣的感傳方向問題,在中國傳統針法的循經感傳方面就有諸多論述,如針刺四肢遠端治療頭面部或胸腹部疾病時將針尖略偏向病灶處,有時能加強經氣的循經感傳,我們可以將此現象稱之為“經絡感傳效應”。但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那就是經氣是如何選擇性地到達病灶部位的。比如我們治療一個同時患牙痛、胃痛和足背痛的病人,針刺胃經的內庭穴,內庭穴的經氣激發后循經上傳,按理說應該是最先到達足背,然后是胃部,最后才到達面部。但事實并非如此,最先達到止痛效果的卻往往是牙痛,其是是胃痛,足背卻是最后,這是為什么呢?這里有一個病灶信息接收效應問題,人體的一些臟器或組織發生病理改變后,會產生一種病理信息,一般來說,銳性疼痛所產生的病理信息要比純性疼痛來得強,這種信息反應會在相應的穴位或其對應區域有所反映,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指導作用。其實這種病理信息也是罹患的臟器或組織向周圍相關的效應器發出的一種求救信號,就如我們人在遇到危險時會本能地發出求救聲一樣,發生危險的程度越高,所發出的求救信號也越強,其所得到救援也就越快。上述的例子中牙痛的性質一般比胃痛來得劇烈,其所發出的病理信息也較強,所以接收治療信息的效應作用也強;而足背疼痛雖與治療穴位鄰近,但由于它的疼痛程度比牙痛輕,所以它發出的病理信息也遠比牙痛弱,困此得到的治療效應也最遲。
針刺內八卦后會產生經氣“放射狀效應”,它感傳的方式有二:一是循針尖的朝向作立體放射狀感應傳導,我們可以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針尖朝向感傳效應”。這種感傳效應在治療體表疾病時非常明顯。如前額痛時針刺離卦就能達到止痛。二是循太極八卦經絡傳導,如治療以八卦定位所屬臟腑的病癥時,其治療信息并不是依針尖的朝向作放射狀傳導所能解釋,如治療胃腑疾病時我們針內八卦的艮位,可胃并不在艮位的方向上;再如治療肺炎咳嗽時針兌位,肺與氣管所處的位置與針刺的方位也不一致,但治療信息卻能分別感傳到胃和肺部,這又是為什么呢?我們可以將這種感傳方式稱為“臟腑感傳效應”或“病灶感傳效應”。那么這種治療信息又是如何感傳到達胃部和肺部的呢?那就只能用神奇的太極八卦理論去解釋了。人體的臟腑和病灶感傳效應既復雜又微妙,很難用現代的醫學理論去闡釋。
臍八卦的臟腑感傳效應既復雜又微妙,很難用現代的醫學理論去闡釋。神闕是全身最大的全息元,也是全身最大的能量激發點之一,針刺神闕后所激發的經氣能量可呈放射狀感傳,它不但以神闕為中心向周圍放射擴散傳導,同時也向腹部的縱深地帶放射和擴散,我們可以將這種放射擴散現象稱為神闕經氣的“放射狀效應”。從神闕發出治療信息所產生的“針尖朝向感傳效應”有時比“臟腑感傳效應”更為明顯。在治療一些身體表面的簡單疾病時不難看出,只要針尖朝向病灶方位就能迅速奏效,這或許就是神闕經氣所產生的“放射狀效應”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