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1918年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歷時4年3個月,戰火燃遍歐洲大陸,延及非洲和亞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發生激烈的海戰。先后卷入這場戰爭的有33個國家,人口在15億以上。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19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與法、英,俄國與奧匈矛盾加劇。1873年,德、奧、俄三國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戰爭后,德國宰相O.von俾斯麥于1878年主持召開柏林會議,使俄國在巴爾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引起俄國對德國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國與奧匈正式訂立軍事盟約。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建立后,俄、德兩國在貿易上的競爭加劇,俄、奧兩國在巴爾干的矛盾日益尖銳。1891~1894年法、俄訂立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國同日本簽訂盟約,企圖利用日本對付法、俄兩國,以保護自己的遠東利益。1904年英、法簽訂協定,承認各自的勢力范圍,英法協約關系建立。1907年《英俄協定》簽訂(見三國協約)。從此,以德、奧匈為主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正式形成。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各國加緊擴軍備戰步伐。1893~1913年,德國陸軍和海軍艦艇數量增加1倍多。奧匈帝國追隨德國也加緊擴充軍備,并制定對俄國和塞爾維亞作戰的軍事計劃。英國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設海軍。1906年,英國第一艘1.8萬噸級巨型裝甲艦無畏號下水。英國也擴充陸軍,建立一支10萬人的遠征軍部隊,準備開赴歐洲作戰。英國軍費開支總數達8600萬英鎊。1913年法國常備軍擴充到80萬人,1914年軍費開支增加到15億法郎,占法國全部國家預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國現役軍人達130萬人,同時加速修建通往德國的戰略鐵路和海軍建設。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使得戰爭危險日益增加。 局部戰爭
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國際危機,并引起局部戰爭。1905和1911年,德、法兩國為爭奪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咽喉要地,引起兩次摩洛哥危機。1908~1909年,俄、奧、德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戰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亞危機。奧匈帝國兼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遭到塞爾維亞的反對。1911~1912年,發生了意土戰爭。1912年,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等4個王國結成同盟,發動共同反對土耳其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后,巴爾干同盟各國發生內訌,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俄、奧、德、英等列強利用巴爾干各國的民族矛盾,相互展開激列的斗爭。英、法、德各自為爭奪在土耳其的政治、經濟優勢,居間漁利。 薩拉熱窩事件與大戰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G.普林西普刺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密約支持塞爾維亞,于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同時,德國向法國發出最后通牒,法國拒絕接受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軍已進入盧森堡。3日夜間,德軍侵入比利時。英國曾對比利時中立承擔保證義務,于4日對德宣戰。5日,奧匈對俄國宣戰。隨后,英、法先后對奧匈宣戰。塞爾維亞和黑山(門的內哥羅)對德、對奧匈宣戰。
戰爭進程
②巴爾干戰場和東線戰場。7月28日奧匈帝國軍隊炮轟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爾維亞奮起抵抗,迫使奧匈軍隊全線退卻,俘敵5萬余眾。奧匈軍于9月再次對塞軍發動進攻。塞軍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帶。12月中旬,塞軍得到協約國提供的武器、彈藥和糧食,迅速收復貝爾格萊德并將奧匈軍趕出國境。在東線,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羅馬尼亞邊境形成另一個主要戰場。德國在東線僅有一個第八集團軍放在東普魯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備部隊,共30萬兵力。俄軍最高統帥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為最高統帥)決定以其西北方面軍進攻東普魯士德軍。1914年8月17日,俄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德軍。德軍任命P.von興登 堡為第八集團軍司令,加強東線兵力,于8月26日對俄軍兩翼展開攻擊。經20多天的激戰,俄軍慘敗,損失兵力25萬人。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在波蘭與奧匈帝國接壤的加里西亞地區,俄軍西南方面軍同奧匈軍發生激戰,雙方兵力超過100個師。經過盧布林赫爾姆戰役、加利奇萊姆堡戰役和哥羅多克戰役,奧匈軍損失40萬兵力,退守喀爾巴阡山脈一線。德軍為了支援奧匈軍,于9月下旬及11月對俄軍發動進攻,雙方均未突破對方防線。
③日本、土耳其參戰和英、法、德在非洲的爭奪。1914年8月6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宣告中立,并準備收回德國在山東膠州灣和青島的租借地。日本帝國主義8月23日參加協約國方面對德宣戰,趁火打劫,進攻中國青島,奪取德國在華權益。青島遂淪于日本之手。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先后占領南太平洋德屬馬紹爾、加羅林和馬里亞納諸群島。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國拉攏下,宣布同英、法、俄斷交,12日宣布“圣戰”。俄、土軍隊立即展開作戰,土軍第九集團軍被圍殲,損失7萬多人。戰前德國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多哥、喀麥隆、德屬東非等地。第一次大戰爆發后,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皆為協約國集團所占有。多哥和喀麥隆為英、法瓜分。德屬西南非劃為英國勢力范圍。德屬東非大部分劃歸英國,小部分劃給比利時。
第二階段(1915~1916) ①東線戰場。1915年2月,德奧軍隊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對俄軍展開全面進攻。交戰8個多月,俄軍丟失大片土地,退到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條直線的戰線上。俄軍傷亡、被俘達170多萬人。這是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慘重的一次敗仗。 ②西線戰場。1915年德軍在西線處于戰略防御狀態,部署著200萬軍隊。法英聯軍共有300萬人,以法軍為主。1915年春,法英聯軍先后在香檳、阿杜瓦等地區對德軍發動進攻,聯軍傷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軍反擊法英聯軍,發動第二次伊普爾戰役。德軍不擇手段,在伊普爾以北英法軍結合部放置6000個毒氣罐,借助西北風向英軍陣地施放大量氯氣,英軍1.5萬人中毒,其中約5000人死亡。伊普爾戰役后,雙方都使用化學武器。因軍隊配備了防毒面具,殺傷力不大。9~11月,法英聯軍在法國將領F.福煦統一指揮下連續發動進攻,但僅向前推進2~4千米,損失巨大,被迫停止攻擊,雙方憑陣地對峙,再次處于僵持狀態。 ③意大利、保加利亞參戰。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奧匈帝國宣戰,開辟了意奧戰線。為了配合俄軍在東線作戰,1915年6月,意軍集結39個師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蘭提諾一帶奧匈軍發動進攻。意軍多次進攻未獲重大戰果。到1915年底,意奧戰線轉入陣地對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亞以取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一部分領土為條件,分別與德、奧、土簽訂了軍事條約,形成德、奧、土、保四國軍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亞正式宣戰,立即大舉進攻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僅以20萬裝備不良的軍隊抵抗德、奧、保三國60多萬大軍的夾擊。10月下旬塞軍被擊潰,塞爾維亞全境被保軍和德奧軍占領。
④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前線所有大炮對凡爾登附近狹窄的三角地帶連續轟擊10多個小時,將這一小塊地區的森林、山頭、戰壕夷為平地,隨后以6個師兵力向前推進。法軍總司令霞飛增派援軍,任命H.P.貝當為凡爾登地區司令,組織法軍拼死抵抗。雙方出動飛機進行空戰和轟炸對方的機場與補給線。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彈,殺傷大量法軍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勝。法英聯軍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帶對德軍陣地發動強大攻勢,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36輛坦克,德軍頑強抵抗,守住了防線。10~12月,法軍在凡爾登調集部隊,開始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德軍戰略進攻終于失敗。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⑤羅馬尼亞、希臘參戰。1916年8月27日,羅馬尼亞經過長時間觀望后向奧匈宣戰。羅軍統帥部以收復被匈牙利占據的特蘭西瓦尼亞為主要目標,發動進攻。在德奧土保聯軍兩線夾擊下,羅軍潰敗,傷亡25萬人。羅馬尼亞大部分領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為同盟國占領。1917年6月底,希臘向同盟國宣戰。
⑥海上戰役和空軍的出戰。1914年8月28日,英國艦隊進入北海同德國艦隊進行海戰。德國3艘巡洋艦被擊沉,幾艘驅逐艦受重創。隨后,英國海軍對德國進行海上封鎖。英德兩國艦隊還在安的列斯群島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發生海戰。1916年5月31日,英國艦艇150多艘在日德蘭海面同德國公海艦隊主力激戰,英國損失大小艦只14艘,德國被擊沉11艘。針對英國海軍的封鎖,1915和1917年德國兩度展開“無限制潛艇戰”。它的潛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處攻擊協約國以及中立國的艦船,擊沉英、美等國許多商船,給協約國造成一定威脅,但未能扭轉海上被動局面。大戰中,空軍發展迅速并用于實戰。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戰役中,英、德雙方不斷出動飛機空戰,爭奪制空權。大戰結束時,德奧方面擁有3300架飛機,協約國方面擁有8000多架飛機。 ![]() 被德國潛艇擊沉的英國郵輪魯西塔尼亞號
第三階段(1917) 1918年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后,德國將兵力集中于西線。1918年3~7月,德軍發動5次大規模進攻,均未取得重要的進展。此時幾十萬美軍抵達歐洲參戰,德軍已再無力組織進攻。從7月下旬至8月底,協約國聯軍對德軍連續發動進攻,德軍退守興登堡防線,處于被動局面。 ![]() 福煦將軍的車廂——《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字處 巴黎和會的召開
由于戰后帝國主義大國實力對比的變化和各自的爭霸計劃,它們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這些矛盾在解決戰后問題上突出地反映出來。其中,以《凡爾賽和約》為主的一系列和約構成戰后歐洲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即凡爾賽體系,在戰后長期影響著歐洲國際關系的發展。 《凡爾賽和約》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鏡廳開幕。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戰勝國與戰敗國德國簽訂《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見巴黎和會)。 《圣日耳曼條約》 1919年9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奧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宮簽訂和約。主要內容是: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的獨立;奧地利將克賴納和卡林西亞兩省的部分地區以及古斯滕蘭和南提羅爾割讓給意大利;布科維納、特蘭西瓦尼亞劃歸羅馬尼亞;奧地利廢除普遍征兵制,軍隊不得超過3萬人;非經國際聯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奧、德合并;賠款數額延至1922年確定。 《訥依和約》 1919年11月27日,戰勝國同戰敗國保加利亞在巴黎近郊訥依簽訂。確認1913年《布加勒斯特條約》(見巴爾干戰爭)關于南多布羅加給羅馬尼亞的條款;將馬其頓的部分地區給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西色雷斯由戰勝國代管(后劃歸希臘),保失去愛琴海出海口;陸軍減至2萬人;保同意賠款4.45億美元,于37年內償付。 《特里亞農條約》 1920年6月4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匈牙利在巴黎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簽訂。匈牙利割讓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給捷克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東部劃歸羅馬尼亞;克羅地亞、巴納特西部劃歸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多瑙河受戰勝國控制;陸軍限為3.5萬人;賠款數額由賠償委員會確定。 《色佛爾條約》 1920年8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一譯《塞夫勒和約》。土耳其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劃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劃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土耳其在歐洲的大部領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臘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共管;土耳其武裝力量被限制在5萬人以內;其財政經濟接受戰勝國的監督。 中國問題 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巴黎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占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得到英、法、美的支持。雖然在五四運動浪潮的沖擊下,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但是《凡爾賽和約》最終規定德國放棄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以“國聯委任統治”的名義瓜分。此后,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又召開華盛頓會議,其中中國問題是會議的中心議題。會議標榜廢除秘密外交,實際上所有重大問題均由列強先行討論決定。經中日談判,簽訂了《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 》和《附約》,日本被迫交還前德國膠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許多特權。日本代表發表聲明,廢除二十一條的一些條款。會議期間,中國代表還提出關稅自主、取消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撤退外國軍警、撤消在中國的外國電臺和郵局、廢止各國在華租借地、取消勢力范圍、公布秘密條約并由大會決定有疑點的條約的效力等議案。與會各國只同意將來不瓜分勢力范圍,公開秘密條約與契約以及有條件地裁撤外國郵局,其他議案均被否決。1922年2月6日簽訂的《九國公約》,實質上是要挾中國政府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戰爭的結局、特點和影響 戰后,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奧匈帝國徹底瓦解;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英、法雖獲勝利,但在戰爭中被削弱;美國從戰爭中獲取暴利,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戰爭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在歐洲,德、法矛盾尖銳。在遠東,日、美矛盾加劇。這些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引發播下火種。 大戰使各國人民遭受空前災難,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共7340余萬人 ,直接參戰部隊2900多萬人,死于戰場的約1000多萬人,受傷的約2000萬人,受戰禍波及的人口在13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這次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后方的巨大依賴性。協約國的勝利,歸根結底是由于經濟軍事實力占壓倒優勢。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使用,使火力空前加強。防御和突破的形式有很大改進。這次大戰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后出現的總體戰、閃電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堅固防御工事制勝論等軍事理論,即是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