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 功 宇宙之氣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宇宙之氣包括天氣、地氣,及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總稱大自然之氣,也可簡稱大氣。 “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明。同時天氣還包括天時,如六十年一個甲子;一年有四季,一季有三月,一季有六個節氣,每月有上半月,下半月,每天有十二個時辰……根據五運六氣的規律,根據一年四季的規律,乃至一日十二時辰當中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在宇宙之氣中都受到感應,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有些功法在練功時規定什么年,什么季,什么時辰練什么功,有的規定練子時功,午時功等,都是根據長時間經驗總結出天氣對人體的影響而規定的。 地氣指地理位置,環境和地勢等因素。由于地區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的不同,對人體也有很大影響。如同一季度南方氣溫高,濕度大,人體腠理多疏松,北方氣溫低,空氣干燥,人體腠理多致密。又如高原地帶空氣稀薄,使人的心臟負擔加重;湖邊海岸多潮濕;工業城市多空氣污濁,深山密林空氣新鮮,負氧離子密度大,樹也有不同的氣……這些都屬于地氣。另外還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地氣影響,即是地磁的影響和其它能量場的影響。地磁的影響現在可以測出,至于其它能量場的影響,現在科研工作者正在研究。但練功有素者在實踐中可以體驗到哪些地方地氣好。在地氣好的那些地方練功氣感強。如有名的道觀、廟宇一般都是在地氣比較好的地方建立的。因此道家氣功,佛家氣功除了有宗教信仰之外也是注意練功和重視練功場所地氣的選擇的。一般來講中原地帶地氣較高原空氣稀薄處好;山區、森林地帶比工業城市、人口密集處地氣好;還有些名山、大川、海濱等地的地氣也很好。有些功法是比較重視天氣、地氣、時辰的影響的。但也不是所有的功都有此規定。從氣的分類方面我們知道天氣、地氣、大自然的規律對人體有重要影響,練功當中能隨機應變、適應外界條件即可以達到練功目的。 自然界的變化在人體適應范圍之內,人體只有生理性變化;如果自然界變化超出人體適應范圍,人體就會發生病理性變化乃至死亡。如地震前許多動物和人有反映,因此自然界之大氣對人體健康,壽命起著極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練氣功不可不知的道理。 宇宙之氣對人體來講是體外之氣,但它和體內之氣相通,這里除了天氣、地氣之外,還有一些自然界規律性的因素也包括在大氣之內。總之,宇宙之氣(即自然之氣)對人體的作用有構成人體;維持人的生命;影響人機體內的生理變化等三方面作用。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就是說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也就是“天地之氣”的產物。人的形體構成也是以“氣”為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所以《醫門法律》中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也認為人體的構成是以自然之氣做先決條件的。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音義同飼)人以五氣”,(風、暑、濕、燥、寒)“地食(同飼)人以五味”,(酸、甜、苦、辛、咸)“五氣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天地之氣”中攝取營養成分,以養五臟之氣,從而維持肌體的生理活動。如練氣功有練“辟谷”者,可以數十日或更長時間不吃東西,僅從大自然之氣攝取營養物質而能正常生存,這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證明大自然之氣可以給人維持生命的營養物質。 自然界對人體生理狀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現在僅從四時脈象的變化和人體氣血的運行受氣候中風雨晦明變化的影響來看,就可以知道外界之氣對人體的生理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如人之脈象:“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素問·脈要經微論》)。人體氣血的運行“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素問·八正神明論》)。另外人體陽氣的盛衰,腸胃的蠕動,脾胃的消化吸收,脾之升清,胃之降濁,氣機的升降開合等等一切,都受大自然之氣的影響。 氣功功法有哪些種類? 氣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功法各異。氣功養生的方法不止為醫家獨有,還散在儒家、道家、釋家(佛家)、武術家及民間俗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練功方法。近些年來,隨著群眾性學練氣功高潮的興起,一些人又創編了許多新的功法。面對眾多的功法,初學氣功的人往往覺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如果將所有功法按不同標準歸納一下就很容易從總體上加以把握。 1、以動、靜作標準:可以分為靜功和動功兩大類。 其中靜功還可按姿勢分為臥式、坐式、站式,具體功法如放松功、內養功、站樁功等等。 動功大多采用站式和行走式,如峨嵋十二樁、太極拳、五禽戲等。也有坐著練的動功,如坐式八段錦。特殊情況下也可躺著練動功。 動功還可按是否有規范化的動作招式節段程序分為套路動功和非套路動功。 非套路動功又可按是否完全隨意分為散手功和誘發功。 2、以姿勢作標準:可分為臥功——躺著練的功法; 坐功——一般坐著或盤腿坐練的功法; 站功——站著練的功法; 行功——行走中練的功法。 3、以練功注重的手段作標準:可分為調息功、調身功、調心功。 (1)調息功:又稱吐吶功,是側重于呼吸方式鍛煉的一類功法。 (2)調身功:又稱形體功,是側重于體勢、體力鍛煉的一類功法。因其注重于筋骨肌肉的鍛煉,而稱之為外功。通常叫做“外練筋骨皮”。 (3)調心功:也稱意守功,是側重于意念鍛煉的一類功法。因其注重于體內意念的鍛煉,而稱之為內功。通常叫做“內練一口氣”。 (4)按流派來源為標準:可分為醫學氣功、儒家氣功、道教氣功、佛教氣功、武術氣功等。 (5)以應用目的作標準:可分為書畫氣功、音樂氣功、舞蹈氣功、戲劇氣功、表演氣功(雜技)體育氣功、醫療氣功、丹道氣功、禪定氣功等。 (6)以發源地為標準:如峨嵋氣功、武當氣功、少林氣功、昆侖氣功等。 (7)以機體主被動狀態為標準:可分為主動氣功與被動氣功。主動氣功是指完全靠自我練功來健身治病的。被動氣功則指通過別人幫助,使自己功能狀態得到調整來健身治病的一種治療形式,被動氣功亦即通常所說的“外氣”治療。 氣功的分類 1.從動靜的角度來分 所謂動功,是將意念活動,各種調整呼吸的方法與肢體運動(包括自我按摩、拍擊)結合起來的一類功夫。特點是外動內靜,動中求靜,以調身導引為主。 所謂靜功,是以站、坐、臥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配合意念活動和各種高速呼吸的方法的一類功夫。(其中意念活動包括如何修德練性,或如何意守,如何導氣等等)。特點是外靜內動,靜中有動。如站樁功、內養功、坐禪等。 所謂動靜功,是以靜功為基礎,由于氣血的運行和意念的作用進而產生靜極生動的現象,以至出現各種動功的動作或騰飛等現象。 2.從氣功流派的角度來看 釋—指佛家氣功。佛教自東漢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中國,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的四五百年間,佛經的翻譯與研究日漸發達,到隋唐逐漸產生天臺、華嚴、唯識、禪宗、凈土、密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許多宗派。佛家氣功起源于佛教,有的在民間得到傳播,它的功法不能與宗教信仰劃等號。由于佛教中分成不同宗派,他們各自的修煉方法也隨之分成不同流派的氣功功法。佛家氣功是以坐禪和意念活動為主的。能產生一些氣功功能和練成舍利子等。 道—這里指道家氣功。這道家是以先秦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傳統的看法認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以后發展的一些信奉老子的道教組織都公認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實際上老子也是學習了他的前人的修煉思想,才總結出“道”與“德”的學說來。幾千年來崇拜“道德”學說的人們按照這種理論來修煉自己,有的組織了宗教,加進了其它目的,但是都有共同的修煉內容。總的來講道家氣功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是按照“恬淡虛無”、“清靜無為”來修煉的。老子認為:人要表現柔弱,不要剛強;人要表現愚魯,不要聰明;人要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老子認為柔弱就能謙下不爭,愚魯就能棄華取實。一切依循自然。道家最崇拜“道”,老子認為“道”是包含萬物之理,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并且永恒不變的。“道”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能表達明白的,“道”要靠心靈去領悟。宇宙的本體是“無”,當道產生創生的作用,萬物就隨之而生,可稱為“有”。這“有”就是“道”的作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的最高境界。老子認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樣。水有三種特性,第一是能夠滋養萬物,它施與萬物而不取;第二水性柔弱,順自然而不爭;第三水處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像水施與萬物一樣博施不望報;像水處于卑下之地一樣為人謙下;像水淵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虛靜沉默;水照萬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誠,絕不虛偽。水性柔弱,能方能圓;人能效法水的不爭,就能產生“利萬物”、“謙下”的效果,這樣就接近“道”了。 道家認為道德修養分為道、德、仁、義、禮、智,合于道的社會,一切需自然而行。并認為人應愛惜身體、生命,不應過分追求名利,為得到名利必定耗費精氣神,失去生命是得不償失的。天道無私,只利于萬物,而且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更富有。因為圣人能效法“利而不害”的天道,而表現“為而不爭”。結果天下莫能與之爭,施者比受者有福,不和人爭奪功名的精神,就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 武術氣功—是以氣功為基本功達到防身、技擊目的之功,一般稱為武功。其中包括靜功、動功、推手、點穴、發力、技擊訓練、實作等。 醫家氣功—是以醫療健身為目的之氣功,吸收融合各種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自我鍛煉方法,這里與道家、佛家氣功是交叉的,道家、佛家氣功可以健身,也可以給人治病,醫家氣功中也有關于道家、佛家練功進修煉的成分。比如“恬淡虛無”、“酒色財氣四大皆空”、“清心寡欲”等等。對于這些,我們應從唯物的角度積極地從科學的方面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古為今用。 民間氣功—指散在于民間的多種功法,包括除佛家、道家氣功之外的家傳、師傳的各種氣功。民間氣功與醫家氣功、武術氣功有交叉。我國氣功源遠流長,功法浩如煙海,號稱三千六百種,可見我們中華民族氣功的雄厚基礎。 《千金方》是《備急千金要方》的簡稱,包括姊妹篇《千金翼方》。作者孫思邈(公元581年~682年),享年101歲。 據史書記載,孫思邈少年好學,天資聰慧,“弱冠善讀《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現存主要著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總結了漢唐以來的醫學成就,凡診治理論,醫德倫理,藥物方劑,針灸按摩,導引養生,臨床各科,無所不備,內容豐富,規模宏偉,對后世影響深遠,特別是書中的“養性篇”,奠定了氣功養生的理論基礎。該篇從精神調攝到飲食起居,從按摩導引到調息服食,從房中補益到黃帝雜忌,可謂面面俱到。本文擬從氣功養生的角度來談談《千金方》中的健身理念。 一、關于養性 養性就是涵養道德習性,這是氣功養生的核心內容。 《千金要方?養性序》說:“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這是非常深刻的認識和論述。 現代科學已充分認識到,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身體的重要保證。而健康的心理狀態的關鍵在于調節心理平衡,保持平靜而愉快的心情。現代科學研究發現,人之所以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是因為大腦快活中樞興奮,并分泌了適量“內源性嗎啡”的結果。 于是,全身各系統的功能就會自動調節到最佳狀態,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陰平陽秘”,氣血調暢。反之,負面情緒,惡劣心情,都會使大腦處于緊張狀態,從而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以致小動脈痙攣,血壓升高。長此以往,將導致動脈硬化,微循環灌流不足。于是出現亞健康狀態,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癌癥等等各種疾病,便接踵而至。因此,要培養積極向上的處世態度,保持樂觀的思想情緒,以進取為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這樣你就能永遠保持愉快的心情。 為了達到養性的基本要求,孫氏又提出了“十八莫”和“十二少”的具體措施。 十八莫是:莫久行、久視、久坐、久立、久臥、久聽、強食、強酒、強舉重、憂思、大怒、悲愁、大懼、跳踉(liang跳躍)、多言、大笑、汲汲于所欲、狷狷(犬部換豎心部)懷忿恨。 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實踐證明,凡事都應適度,無論太過或不及,都將擾亂正常的生理功能,使陰陽偏頗,“榮衛失度,血氣妄行”,身體受到損傷。正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言:“凡言傷者,亦不即覺也,謂久即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閑邪,有吐納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興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養性之理盡于此矣。”從氣功養生角度來說,最有意義的還在于適度運動。因此,《千金翼方?道林養性》又說:“雖常服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蠢,以其運動故也。”其次是保養精神,所謂“既屏外緣,會須守五神、從四正”。為了做到“靜神滅想”(《千金翼方?養性》),“常當習黃帝內視法”(《千金要方?養性》),即返觀內視。把這種調心養性的方法與調息養氣、調身煉形結合起來,便構成了氣功養生理論的基本內容。 二、關于導引 孫氏未給“導引”下定義,在養性大要中,是與愛氣、養形聯系在一起的。古代的導引與行氣、導引與吐納,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在《莊子?刻意》篇,李頤注曰:“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這是既簡明又全面的定義,它包括了調心和調息在內。在《千金方》里,導引主要是指運動肢體以調利筋骨,自我按摩以流行氣血的調身之法。孫氏認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節通利,泄其邪氣。凡人無問有事無事,常須日別(隔日)踏(按摩)脊背四肢一度,頭項苦,令熟踏(多做按摩),即風氣時行不能著人。”又曰:“凡人自覺十日以上康健,……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常須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也”(《千金要方?居處法》)。這種方法現在已經發展為“拍打法”等自我按摩保健,既能加強全身血液循環,又能改善局部微循環,還能鍛煉神經系統,使精神專一,雜念全無,加強對內臟功能的調節和控制,確有健身防病之效。中醫認為,氣血不和,百病叢生,故應居安思危,每日必使五志舒和,氣血流暢。具體做法則有“天竺國按摩”十八勢(婆羅門法)和“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勢。法勢雖多,但大都簡便易行。例如“兩手相捉,扭捩(捩lie,扭轉之意)如洗手法”:兩手互相扭搓的運動和摩擦,使手指受到剌激和鍛煉,同時也鍛煉了大腦,影響遍及全身,而且手指末梢循環改善,也必然對整體有所影響。人手在大腦的投射面積最大,故常比喻手與大腦有熱線聯系,正所謂“十指連心”。中醫認為四肢是諸陽之本,分布十二經脈,手足得陽氣溫煦,則全身必得陽氣溫煦。可見此法運動量最小,但作用不小。作為整套導引的起勢或收勢是很合適的,可用于陽虛肢冷的人,并可防治凍瘡、肢端動脈痙攣、指腕關節炎、麻木等病。再如“兩手相捉共按狴(“狴”犬部換成月部,胃脘),徐徐捩身,左右同”:一手心貼另一手背,虎口處交叉互握,放在劍突下胃脘部按揉,可順時針轉動二十八次,能開胃健脾,增氣血之化源。這與健身氣功?五禽戲的“熊運”動作相似,能加強胃蠕動,有助排空,提高消化功能。有些記載雖然不詳,又無圖示,似屬失傳,但是,可取其義,參照現代流行的功法加以發揮,為現代某些功法找到古代的文獻依據。例如“老子按摩法”的“外振手三遍,內振手三遍,復手振亦三遍”,與現代的甩手療法近似。總之,其基本要領是使全身的肌肉、關節,都在功能活動的范圍內得到適度的運動和鍛煉,并使各處的皮毛筋骨都得到適當的按摩、捶打、振動,以促進氣血流通。 三、關于調氣 調氣,健身氣功中稱調息,包括古代的吐納、行氣等。孫氏調息法是與調心、調身結合在一起的。首先在養性的基礎上,做到不思勝負曲直、榮辱得失,使“心無煩,形無極,而兼之以導引行氣不己,亦可得長年”(《千金要方?調氣法》)。孫氏認為“凡人不可無思,當以漸遣除之”。要逐漸排除雜念,不可強制壓服。孫氏把調氣法作為漸遣雜念的一種方法。該法面向南,兩手緩緩按摩肢節,口吐濁氣,鼻吸清氣,兩手上下左右前后推托,瞪目張口叩齒,摩眼抓頭拔耳,放松腰部,微微咳嗽以振動胸腹,上下肢都盡力前后甩動,做八、九十次而止。然后仰臥,安定身心,閉目養神,想象“空中太和元氣,如紫云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發根),漸漸入頂(頭頂),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汩汩然。意專思存,不得外緣,斯須即覺元氣達于氣海,須臾則自達于涌泉,則覺身體振動,兩腳蜷(蟲字部換成足字部)曲,亦令床坐有聲拉拉然,則名一通”。如此一通二通,隔日三通五通,乃至五年十年長存不忘,得滿千通萬通,則身體悅澤,面色光輝,毛發潤澤,耳目精明,食美力增,百病皆去。其效果在氣功養生法的臨床觀察中都己得到證實。現代科學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心理暗示,對生理功能有很好的影響。當你真正入靜時,人體的自動調節機能將實現有序化,能有效改善新陳代謝,進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調氣的時間,以夜半后、日中前的氣生時為宜,不宜在日中后、夜半前的氣死時,這可能與人的生物鐘有關。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后半夜到上午,具有陽性效應的激素達到高峰,下午到前半夜則相反。 調氣時姿勢宜仰臥,舒手展足,兩手握大拇指節,虎口相叉。床鋪應厚軟,枕不宜高,應與身平。若遇陰霧惡風猛寒,則不宜取氣。 孫氏調氣法可分為行氣、食氣、閉氣、吐氣、胎息五個方面。 行氣;行氣是以意領氣運行,孫氏稱為“迎氣”:于每晨初起,面南而坐,兩手舒展放于膝上,在“黃帝內視法”的基礎上,心眼觀氣,上入頭頂,下達涌泉,使氣上下運行。 食氣;食氣是在迎氣的基礎上,以鼻吸氣,送氣入腹中,不得開口,微啟小縫緩緩吐氣,使出氣少,入氣多,去死氣,取生氣。 閉氣;閉氣是在調身安適,調心入靜的基礎上,引氣從鼻入腹,盡力吸滿,至久住氣悶時,再從口細細吐盡,又從鼻細細引入閉氣,閉口默數計數,或以籌碼計數。這種閉氣練習,千萬不可勉強,否則易造成急性缺氧,產生練功偏差。孫氏認為:若有病,依此十二種調氣法(指六字訣之大吐氣、細吐氣),恭敬用心行之,沒有不見效的。此法為宋、元、明、清許多醫家引用,自明代的《遵生八箋》、《類修要訣》等又有動作相配合,稱為“祛病延年六字法”。金元大家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中又指出:“臟腑六氣,實則行其本化之字瀉之,衰則行其勝己之字瀉之。”就是說實證、虛證都可用,例如肝實證用對應的“噓”字,即行其本化之字瀉之;肝虛證用對應肺金的“口四”字瀉肺,減少對肝木的克制,即行其勝己之字瀉之。雖然在后世的運用中,做法已有出入,但若無實效,是不會流傳至今的。 其它方面,如房中補益、養老大例、退居居處等,也都與氣功養生有關。總之,孫氏的養生理論,以氣功養生為核心,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充分體現了唐代以前中醫養生學的成就,這些養生理念和方法,對今天健身氣功愛好者來說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書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應該用批判的態度和科學的觀點來理解原著。 閉 氣 功 瑜珈中有一種“閉氣功”,可以通過意念控制自己的呼吸,甚至可以讓心臟停下來。 判斷一門功派體系是否圓滿,有許多客觀標準。一般說來,缺乏吐納訓練的功法往往是不太理想,不太圓滿的。這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吐納的價值確實非同尋常。其根本原因是:在“身法”與“心法”之間,“息法”處于中間過渡狀態;它將“身法”與“心法”的優點聚于一身而又回避兩者的弱點。 吐納法門極多,如果細分起來,應當不少于百家。本文專門介紹幾種特殊的吐納法門,以促進朋友研、修、悟的實踐。 閉氣法; 古人一向認為,閉氣可以療疾,可以延壽。不少門派甚至主張:用閉氣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修煉者功底的深淺。從人體科學的角度來看,閉氣功夫實際是人體的一種高超的自我調整、自我控制的功夫。真正的閉氣功夫,不僅沒有絲毫的勉強與危險,而且特別舒適,特別靈驗。出現以下情況,都可以采用閉氣法進行訓練:一是身體不適,有輕微疾患時(為避免出現偏差,重病患者不宜閉氣,輕微患者也需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二是摔倒、撞倒等的一剎那(此時迅速閉氣有預防受傷的奇效);三是自然出現深、長、細、勻的呼吸(稍加“閉氣”意念,功夫立長,但不能有絲毫的勉強。) 事實上,許多專門功夫,都與閉氣有關,特別與閉氣的滲透深淺與時間長短密不可分。修煉者可將閉氣作為一種上乘功法長期習練,前提是明理,得法,保證自己萬無一失。 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1、吸氣之后,閉氣,再呼氣,再閉氣。 2、以上為一個循環,可反復進行。 3、閉氣時間可從一秒鐘進行,每天增加一秒,必須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4、環境必須清靜,空氣必須清新。 5、熟練之后,可施加相應的良性信息----吸氣時意想采入宇宙靈氣、靈光;閉氣時意想自身化為七彩靈氣、靈光,呼氣時意想自身在云中飄蕩。 6、每天修煉1-3次,每次10-30分鐘。 7、身體有病者及虛弱者不宜練習,不明理,不得法得及一味追求早出功,出大功者不宜練習,否則一切后果自負。 8、關鍵是身心放松,在清靜定、松通空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必然大成。 胎息法; 胎息法在很多門派中都有,但具體方法各不相同。顧名思義,胎息法就是使修煉者形如嬰兒、神似胎息,將自己完全融于宇宙母親的懷抱,吸取其無窮無盡的能量。胎息一向被古代養生家視為最佳的身心功能狀態。那么“胎息”與平常說的“毛孔呼吸”、“體呼吸”等有何異同呢?從本質上講,它們之間并沒有什么不同;如果說不同,那主要是彼此之間的層次深淺有較大差異。一般說來,“毛孔呼吸”是“體呼吸”的開始,而“體呼吸”又是“胎息”的起點。許多修煉者都知道“毛孔呼吸”與“體呼吸”的價值,那么,“胎息”的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了。 “胎息”是吐納修煉的必然結果,因此,很少有專門的一步到位的“胎息法”。一般都是在“毛孔呼吸”、“體呼吸”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進入胎息境界。 兩種胎息方法。 方法一: 1、 吸氣時自然收腹,意想前腹已貼近后腰,成一薄片; 2、 呼氣時自然松腹,意想靈氣從命門回復至肚臍;反復鼓蕩,久而久之,自然出現胎息現象。 方法二: 1、 自然調勻呼吸至平穩; 2、 進一步達到若有若無的呼吸狀態; 3、 舍棄呼吸訓練,專門進行意念觀想,體察腹部自然吐納、與宇宙合一的奇妙的胎息境界。 吐音法; “吐音法”是將吐納與特音巧妙配合,發揮普通吐納與特音訓練的雙重作用,因而功效顯著。與普通吐納法不同的是,吐音法要發聲。發聲時必然產生強大的震動力,對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振奮精神、消除疾患十分有利。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1、用鼻吸足一口氣,稍停一至三秒鐘,再用口呼出,呼出時發出長音; 2、呼時所發之音,可以是某一個字,也可以是某一個短語,如“嘿”、“哈”、“哼”、“健康”、“安樂”、“圓滿”; 3、發音時間宜稍長,既不能用拙力拙勁,又得有后勁、余勁,這與平常朗讀大不相同; 4、發音時凝神靜慮,全身心沉浸在因發音而誘發的震動之中; 5、所發之音可自行選擇,也可向老師請教。關鍵是三點,即簡短、響亮、具有良性信息; 6、可在吐音時,觀想患部及身體不適之處,隨吐音產生的震動而化為一團靈光,疾患、不適隨之消除殆盡。 “閉氣法”、“胎息法”、“吐音法”是眾多吐納法門中的特殊法門,具有特殊的修煉價值。作為大道修煉者,我們理應廣采博收,努力吸取一切理論精華與技術精髓,以構建屬于我們自己的功理功法體系,通過長期研、修、悟的實踐,真正為祖國的人體科學、生命科學、宇宙科學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 閉氣法 (寶瓶氣好像就是這樣) 邪淫的心意迷亂時,緩緩的深吸氣,閉住,沉入臍腹,直到實在閉不住時,再緩緩呼出。 心和身是對應的。 第二條 認識佛陀 當時,卡拉瑪人們來見世尊。一些頂禮世尊后坐到一旁,一些卡拉瑪人頂禮世尊跟世尊談一些話后才坐到一旁,一些報告他們的姓名、字號后才坐到一旁。有卡莎布塌區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說:“我畢恭畢敬地頂禮世尊,請問世尊:有一些婆羅門和出家人,來到卡莎布塌區,他們說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別人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別的出家人和婆羅門當他們來到卡莎布塌區,也是說自己的法是好的,贊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別人說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禮敬世尊,我們很懷疑在他們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誰的法是謊言呢?” 1、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佛陀也要求我們自洲自依,一切以自我解救為唯一手段,并達到最終的解脫目的。沒有人、神、佛能幫助你,能幫助你自己的唯有你自己。不過對哪位圣人我們都是應該恭敬的,不管是佛陀還是耶蘇、老子、孔子、孟子等;一切宗從著培養高尚道德品格的圣人,我們都有理由去恭敬和敬仰的,對待佛陀也是如此的。 氣 功 的 三 個 層 次 練功一般分為初、中、高三級。 1 、 初級氣功 按道家功夫說,初級氣功叫人仙、地仙功。
按佛家氣功來說,叫羅漢功。這相當于現在在公園里面大家都可以練的公園氣功。練這個層次的氣功沒有多少特殊反應,可以強身健體、防病、祛病。但是這個過程也需要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清理 把體內的濁氣向外排,有意識地把你的病氣通過腳趾趾端及其它部位排出去,把病治好。 第二步:構造模式 即對你練的功法要有個基本概念。如你練周天功、搬運功等,首先要把模式構出來。練功時,一入靜,心一想,氣就可能沿著模式走,模式可以從頭到腳,也可以按經絡,也可以按部位。總之,你下意識喜歡怎樣,就怎樣去設計。如果有師傅指導,就按師傅的模式進行訓練,有意識地把氣往那條路上引。 第三步:筑基 在模式上不斷地把氣感加強,最好是做到二十四小時在你的模式上都一直存在著明顯的氣感。這就是筑基。 第四步:基平建鼎,練丹開始 如練周天功,氣感已特別明顯了,再進一步加強,使任脈、督脈、丹田好象被筑起來了似的。這叫基平,意即如同地面上的地基已經筑起來了一樣。對此,有特異功能的人一看就能看出來,因為你身上有氣了,而且它在你身上運行的路線很明顯。若你練的是九轉玄功,在你的頭、胸、腹隨時隨地有氣在轉動,有光線在發射,感覺特別明顯。這叫“基平建鼎”。這時就可以練丹了。 從練丹起,就開始進入了氣功境界。你的“鼎”在什么部位,如在頭部、腹部或者在其它地方,你就把氣往那個地方聚。這就叫練丹。可以按照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的十三個過程反復訓練。 總之,初級功里有四個步驟:第一是清理病氣;第二是構造模式,路線要清楚;第三是筑基,不斷地把氣在路線上加以訓練;第四是基平建鼎,模式上的氣感特別明顯,最后落實在一個部位或幾個部位上建“鼎”,開始練丹。一般功夫可以按照這個方法步驟進行訓練。 2 、中級氣功 相當于道家功的神仙功夫,佛家功的菩薩功夫。進入中級氣功,睡眠減少,飯量下降,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并且要出現一些不同功能。 3 、高級氣功 相當于道家功的天仙功夫,佛家功夫的佛功。到了這一層次,身體健康,精力特別充沛,但身體常常消瘦;不睡覺或少睡覺,或睡覺也在練功;吃得特別清、淡、少;并且表現出非凡的功能,壽命很長。這是高級氣功。 可見,在氣功的功夫里面,不僅僅是大家現在所知道的,靜坐一會兒,練練呼吸,身體舒服舒服就叫練功。練氣功的奧妙是無窮的,明白了練功的三個層次以后,就會更有興趣,就要注意不斷地使自己的功力上長。 練氣功的五個環節,即精、氣、神、虛、道。 這五個字是練功術語,是古代氣功師傅傳下來的氣功名詞,不能看成是迷信色彩的東西。具體怎樣理解呢?練氣功有五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包括四個方面,一共是二十個方面。只不過每一環節的四個方面的層次、狀態不同。四個方面是指: 第一方面:是物質的概念,代表五個層次的物質,其能量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更精細、更精微。 第二方面:是能量概念。 第三方面:是指狀態。各種物質在體內都會在某些部位出現,都有一定的形態。 第四方面:是在一定狀態下顯示出來的氣功功能。 每一環節練功練出的物質都有一定的形態,練功到一定程度都能顯示出來,別的練功人能看到,自己也能看到。這些物質有光線,有形態,其能量和功能有大有小,每上升一個環節,狀態就有不同。 比如,練精化氣狀態是一般人的氣功狀態;到練氣化神時,狀態就不相同了,完全要用下意識;當練神還虛時,下意識進一步聽指揮,進入到自動練功狀態;到練虛合道,那純粹是自動的,二十四小時自動不停地練功。五個環節,五個等級,每個層次的狀態不同,每個過程的功能也不一樣。 練氣功的四個過程; 其中每個過程又有十三個方面,即理氣、通氣、清氣、宣氣、固氣、養氣、行氣、采氣、聚氣、化氣、氣化、用氣、氣用。 由此可見,在這四個過程中,共有五十二個具體方面的內容。下面主要講調整和增強人體內臟功能的十三個具體步驟: 1 、理氣 2 、通氣 3 、清氣 4 、宣氣 5 、固氣 以上五個步驟,就是氣功里所講的“五通”或“六通”,即五臟六腑通暢。這是調整、增強人體內臟的功夫,就是把你的內臟及其外竅即眼、耳、鼻、舌、唇、皮毛等的功能加以調整和增強,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進一步練氣功。 其中,它們的關系是:理氣—肝、眼。通氣—心、舌。清氣—脾、口唇、四肢。行氣—肺、血脈、體表、汗毛。固氣—腎、耳朵。 以上是五個步驟與內臟、外竅的對照,通過這五個步驟就可以把你的真氣在內臟中反復地加以訓練。 6 、養氣 7 、行氣 8 、采氣 9 、聚氣 10 、化氣 11 、氣化 12 、用氣 13 、氣用 以上這些步驟要反復地訓練,越上升,越能把體內的雜質清除干凈,體內就越是精華。練到最后就是高能量的物質,叫舍利子或叫丹,匯聚在某個意守的部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