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全冊教案

     金樵嵐 2011-02-21
    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全冊教案

    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3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永恒的愿望》第二單元為《地球真美麗》、第三單元為《成長記錄冊》。其教材的編排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綜合性。   本冊教材共設三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開放性。教學不局限于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4.形式活潑。教材版式新穎,富于流動感;圖文并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采用對話式的兒童語言,富有親切感。
    二、學生分析   該班的整體素質比較高,絕大部分學生思想表現好,遵紀守規,學習認真、自覺,勞動觀念強,講究衛生,拾物不昧,助人為樂。同學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愛相處。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三、教學目標:1、感受中外交流帶來的共同發展,感受祖國的進步與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并因此感到自豪。2、知道兩次世界大戰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認識到我們應該支持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安全被迫進行的自衛性質的正義戰爭,歌頌為正義二戰的人們。3、感謝地球對人類的養育之恩,激發熱愛地球的情感,懂得保護地球的重要性;能正確認識自然災害。4、感受成長的樂趣,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驕傲;感受濃濃的師生情及與同學的友愛之情。
    四、教學措施:1.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五、教學進度安排:1---5周       第一單元    永恒的主題6---10周     第二單元     地球真美麗11---16周    第三單元   成長記錄冊
    主題一 回望20世紀的戰爭風云
    課題1.不堪回首的人類災難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和平鴿的由來,知道鴿子是和平的象征,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2.   萌發愛好和平的情感。
    3.   學會收集資料。
    教學準備:
    師生收集有關和平鴿的資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教師出示鴿子的圖片并提問學生:“你喜歡鴿子嗎?為什么?”
    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頁上方的文字。教師提問學生:“人們在什么樣的慶典上放飛鴿子,為什么要放飛鴿子?放飛鴿子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意愿?今天我們就學習本單元的第一主題——白鴿引出的話題。
    教師小結:“鴿子是一種美麗的鳥類,它因為美麗和溫馴而受到人們的喜愛。鴿子既可以供人們欣賞,又可以用于通信,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信鴿。鴿子還是和平的使者,是盛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如1988年第25屆奧運會和1990年在我國舉辦的亞運會等盛會的開幕式上,都有數萬只美麗的鴿子展翅飛翔,表明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友誼、團結的美好愿望。”
    2、閱讀與討論。
    學生介紹有關和平鴿的資料,教師適時引導。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聽唱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并介紹,1986年為世界和平年。出示國際和平年的徽標,并提問:“這個徽標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案,象征這什么?”
    3.問題與探究:為什么要用鴿子何橄欖枝代表和平呢?
    教師出示第二張圖片——畢加索,并體溫:“你知道他時誰嗎?能介紹一下嗎?”教師了適當補充。
    畢加索(1881-1973)是現代派繪畫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它是西班牙人,自幼就顯示出非凡的藝術才能,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教師提問:“我想讓大家猜一猜,畢加索與和平鴿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出示畢加索創作的和平鴿的繪畫作品。
    教師引導:“那么。畢加索為什么要創作這幅作品?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和平鴿的由來》一文。”
    4.閱讀與思考。就教科書和師生搜集的資料,討論人們通過和平鴿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也可以補充有關橄欖枝的知識。
    5.教師總結。
    給教師的建議
    1.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者利用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資料,或者自己另外湊集資料。
    2. “閱讀與思考”活動應當時重點,讓學生充分地發表他們的閱讀感受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并記錄下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2.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史實。
    3.    萌發反對戰爭、尊重生命、愛好和平的情感。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
    2.    閱讀與思考。教師提問:“為什么1914——1918年的戰爭會成為世界大戰?”
    在學生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教師簡單講解,并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頁右下方的文字,理解其含義。
    3.    閱讀與講解。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并做講解。應將重點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具體史實上,如戰爭的時間、參戰國、人口等數據,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大戰的意義”。
    4.    閱讀與探究。教師提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我們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呢?”讓學生仔細閱讀教科書第3頁下方的內容,聯系以前學習過的中國近代史的有關內容展開討論。
    5.    教師總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這部分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盡可能聯系實際,以便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家庭作業:
    預習下一課的內容。
     
    課題2.消滅法西斯,自由屬于人民
    教學目標:
    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災難。
    2.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史實。
    3.    了解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爭,萌發反對侵略戰爭的正義感。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4~17頁。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教師朗讀教科書第4頁上方的課文,請學生自由發言,談一談自己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了解
    2.    閱讀與討論一。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5頁“安妮的日記”,并引導學生討論。
    要點:安妮的遭遇是個別的嗎?安妮聽說的集體毒死和槍斃猶太人的事情是真的嗎?安妮在日記中對德國法西斯表達了怎樣的想法?
    3.    閱讀與討論二。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7頁“永生的卓婭”的故事,了解卓婭的英勇事跡。
    4.    教師總結本課題的學習,布置家庭作業:寫一篇感想。
    給教師的建議:
    1.    本課題內容多而且重要,教師應當努力保證課時,最好用兩課時完成。可以將安妮日記或者卓婭的故事充分展開。
    2.    在學習安妮日記和卓婭的故事時,一定要將討論具體化,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戰爭的罪惡以及對兒童的摧殘。
    3.    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五年級時學習過的有關二戰期間我國人民在抗日斗爭中的真實故事,或者從其他渠道了解有關資料。從戰爭的殘酷和反抗的英勇兩個方面豐富教科書現有的內容。
    家庭作業:
    寫一篇學習感想。
    評價建議:
    對學生的感想給予書面評價。
     
    課題3.不忘過去,放飛和平的心愿
    教學目標:
    1.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平鴿所代表的人類的美好愿望。
    2.鞏固和提高通過學習所獲得的能力。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20~21頁。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教師啟發:“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同學們對于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有了許多了解,也一定產生了許多感受和想法。”請自愿的學生發言。
    2.    討論與總結。教師說明,并對并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讓學生分別朗讀教科書第8頁右上方的文字,以及樂樂的話,要求學生按照樂樂的建議,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事記。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發言記錄在黑板上,然后加以整理,供學生參與。教師應允許學生在保證主要事件準確的前提下有所側重。
    3.    小組創作。教師朗讀教科書第9頁小文的話,然后請學生朗讀第9頁“我渴望和平鴿在世界各地飛翔”,并請他們也將自己對和平的愿望寫出來。將學生分成小組,完成各自的任務。
    4.    全班交流。每個小組全班朗讀自已的和平愿望,教師加以點評。
    5.    教師總結。教師朗讀教科書第9頁下方教師的話,布置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
    利用每個小組完成的“和平的愿望”,出一期壁報。
    評價建議
    1.觀察學生在討論和活動中的表現。
    2.對每個學生的“大事記”給予等級性評定。
    3.對每個小組的“和平愿望”給予鼓勵為主的評價。
     
    主題二 邁向和平的世界
    主題1.攜起手來,為了和平與安全
    教學目標:
    1.了解聯合國的宗旨及聯合國的組織結構。
    2.知道安理會的職責。
    3.知道中國是聯合國的始創國和常任領事國之一。
    4.知道在維和部隊中我國戰士所作出的貢獻。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24~25頁。
    教學準備:
    1.    師生共同搜集資料,了解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都發揮哪些作用。
    2.    教師就聯合國的基本情況做一些專門準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教師說明:“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一戰和二戰的內容。戰爭是不堪回首的,它帶給人類和歷史的創痛是巨大的,愛好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追求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題。經過人們的長期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一個以和平、合作、安全為宗旨的國際組織應運而生。”(教師板書課題)
    2.閱讀與討論。教師朗讀教科書第10頁上方的課文,然后讓學生閱讀下面閱讀標識框中的文字,引導學生討論并且給予適當的補充和說明
    3.探究與討論。閱讀教科書第11頁的內容,然后以自由發言的形式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中國參加過維和部隊嗎?參與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4.教師總結本課的學習,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本課題的內容比較抽象,教師要注意從新聞或其他媒體中積累信息,講課時應結合生動的事例,以便學生理解。
    2.對學生而言,本課題內容相對比較生疏,因此教師應盡心較為充分的準備,并且應充分利用維和部隊戰士的資料。
    家庭作業
    搜集有關奧運會的資料。
     
    課題2.相聚在五環旗下
    教學目標
    1.            知道奧運會是為和平、團結、友誼、公正而舉行的世界盛會。
    2.            知道五環旗的意義。
    3.            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28~31頁
    教學準備
    1.師生搜集奧運會匹克運動會有關和平等方面內容的照片、資料。
    2.檢查并且落實學生搜集資料的情況。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教師出示五環旗,并提問學生:“誰知道五環代表什么?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相聚在五環旗下》。”
    2.閱讀與討論。教師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2~15頁的內容,并根據教科書和課前搜集的資料,引導學生討論。
    要點:你知道奧林匹克圣火代表什么嗎?在雅典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為什么要將橄欖枝花環送給各國運動員?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運會都體現了一種什么追求?你能發現奧運會的變化嗎?為什么說奧運會是國際大家庭的盛會?
    3.思考與制作。將學生分成小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并為宣傳2008年北京奧運會制作一份小報。
    4.展示與交流。各個小組向全班展示自己設計的小報。
    5.教師總結有關奧運會的知識,肯定學生的設計,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有關“非典”時期的醫護人員事跡,現在的小學生可能比較陌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向父母等長輩了解。
    家庭作業
    1.搜集有關紅十字會和南丁格爾的資料。
    2.向父母了解“非典”時期護士們的先進事跡。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
    課題3.閃光的紅十字
    教學目標
    1.知道紅十字會的宗旨和工作內容。
    2.了解南丁格爾的事跡。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34、35頁。
    教學準備
    搜集紅十字會組織在國內、國際各種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所從事的救援及所起到的作用。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在追求和平的事業中,還有一個以維護人類和平、減少各種戰爭和災難帶給人們的痛苦為最高宗旨的組織,你知道它是什么組織嗎?”
    2.閱讀與交流。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6頁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討論
    要點:紅十字會是一個什么組織?紅十字會的宗旨是什么?你聽說過紅十字會組織做過哪些事情?請舉例說明。
    教師可結合從廣播、報紙、電視上了解到的情況啟發學生,同時讓學生展示更多的資料來說明紅十字會是一個從事救護傷病員、救助難民、賑濟災民等人道主義救援活動的組織。
    3.閱讀與討論。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7頁南丁格爾的事跡,引導學生以自由形式討論。
    要點:南丁格爾的選擇表明了什么?他將傷病員的死亡率由50%下降到2.2%,靠的是什么?為什么人們將她尊崇為民族英雄?人們將她的生日定為“國際護士節”,永久地紀念她,這說明了什么?南丁格爾的事跡中體現了什么精神?
    告訴學生,中國也有南丁格爾獎,人們想那些在護士行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護士們頒發南丁格爾獎,以表達對她們的感激。就在前幾年,中國大地上十分流行“白衣天使”這一稱呼,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引導學生討論。
    要點:當整個國家面臨突如其來的“非典”威脅時,中國千千萬萬普通的護士堅定地站在危險的第一線,面對生與死的考驗,用自己的生命與健康,為度過危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人們感激她們,稱呼他們為“白衣天使”。
    4.教師總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老師的建議
    學生可能只是聽說過紅十字會,但對具體情況卻比較生疏,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家庭作業
    向家長了解法輪功的罪行。
    資料庫
    1.國際紅十字會的誕生
    “國際紅十字協會”創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1919年,創始人是美國紅十字會的以為領導人亨利·戴維遜。
    亨利·戴維遜創建這個組織的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大部分地區處于一片混亂之中,經濟凋敝,疫病橫行,大批一貧如洗的難民在歐洲大陸四處流浪。當時,沒有幾個國家設有衛生部,也沒有組織大規模救濟工作的真正的國際性機構。有鑒于此,戴維遜于1919年召集了一次國際醫學大會,倡議“把不同國家的紅十字會聯合起來,形成一個類似于國際聯盟的組織,發起一個持久的和世界性的運動會來提高衛生水平,防止疾病和減輕痛苦”。戴維遜的倡議立即得到響應,同年,國際紅十字協會誕生了。
    2.         中國紅十字會簡史及其任務
    1950年8月2日,中國紅十字會召開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代表會議,協商改組事宜,并向政務院了匯報。周恩來總理親自審閱了報告,親筆修改了會章,并于9月6日批準了章程和領導機構。10月,改組后的中國紅十字會在國際紅十字會協會第21屆理事會上當選為協會執行理事。
    1952年,周恩來總理代表政府發表聲明,承認1949年關于改善戰地傷病員境遇等4項日內瓦公約。同年7月,第18屆國際紅十字會承認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唯一合法的全國性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因而成為新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第一個恢復合法席位的團體。截至1988年底,全國99%的地(市、洲、盟)和92%以上的縣(市、旗)建立或恢復惡劣紅十字會。基層組織發展到15.6萬個,紅十字會員為1800萬人。
              
    主題三   為了正義與和諧
     
    課題1.反擊邪教法輪功
    教學目標
    1.了解邪教對人類的危害。
    2.進一步形成反對邪教的態度。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38~39頁。
    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搜集有關邪教的資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同學們是不是知道或者聽說過法輪功?都知道些什么呢?”請學生自由發言。
    2.討論與講解,先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8頁的內容。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根據搜集的資料和教科書的內容,每個學生介紹有關邪教的罪行,并且討論當怎樣對待邪教。教師可以將自己搜集的材料提供給學生,應當包括美國大衛派、日本奧姆真理教、中國法輪功等情況。教師巡視并且給予學生幫助。
    3.全班交流。各小組輪流向全世界介紹小組的討論成果,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怎么看待邪教?當今世界出現的邪教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什么?
    4.自由討論。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9頁的照片和文字,并以自由發言的形式進行討論。
    5.、教師總結。
     
    課題2.給世界兒童一個家
    1.知道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兒童生活在饑餓與貧困之中。
    2.知道兒童基金會是一個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兒童保健、福利和教育的組織。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42~43頁。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教師提問學生:“除了戰爭和疾病,還有什么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你們是否聽說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那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讓學生自由發言。
    2.閱讀與討論。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0頁的文字及照片。教師可通過提問,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資料所展示的事實。
    3.全班討論。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1頁的內容,教師通過提問和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兒童基金會這一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最初成立時的宗旨是什么?會徽的圖形是什么?會徽表達了什么樣的意義?現在主要進行什么活動?曾經做過哪些事?資金從何而來?
    4.思考與作業。教師朗讀教科書第21頁右下放豆博士的話,并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想。
    5.教師總結。請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感想,教師小結本課內容,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教師應鼓勵學生回憶五年級學習過有關聯合國的內容。
    2.教師應當準備一些有關我國在聯合國發揮作用的資料。
    家庭作業
    1.如果課堂上沒有完成“感想”,在課后繼續完成。
    2.預習下一課的內容。
    評價建議
    1.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
    2.對學生的感想給予等級性評價。
     
     
    課題3.讓世界充滿愛
    教學目標
    1.理解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和幫助的價值。
    2.感受人類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懷。
    3.養成為他人著想和付出的態度。
    教學準備
    教師可以與學校少先隊聯系,配合少先隊展開手拉手之類的活動。
    教科書分析
    參見46~47頁。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強調教科書中呈現的是兩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因為它們都非常真實,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感情。
    2.閱讀與思考。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22頁的文章。先請幾個學生談一談自己的閱讀體會,然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要點:感受和體會人們在援助行動中普遍的、沒有國界的同情心和愛心:不分年齡、不分貧富、不分性別、不分健康與殘疾。
    3.閱讀與思考。請學生閱讀“瑞恩的井”一文。讓學生以自由發言的形式進行討論。
    要點:對瑞恩的故事有什么感想?是什么力量驅使瑞恩做遮掩的事?瑞恩為了實現他的愿望付出了什么?
    4.教師總結。
    給教師的建議
    1.在學生朗讀時。可以為烘托氣氛準備一些背景音樂,如《讓世界充滿愛》。
    2.可以將這一課的學習與少先隊或班級活動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學生的實際行動結合起來。
    評級建議
    觀察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并做好記錄。
     
                             
     
    第五單元 地球真美麗
    導入課
    教學目標
    1.感知地球是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顆恒星,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知道地球上海陸分布的概況。知道地球是我們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而且也是各種動物和植物的家園。
    2.通過我國宇航員乘坐“神舟”5號和6號飛船遨游太空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過識圖,形象地感知地球的生物多樣性。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52~53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太陽系、地球儀和我國宇航員乘坐“神舟”5號和6號飛船遨游太空的圖片和資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我們知道,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就是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著無數閃爍的星星。尤其是在夏季晴朗的夜晚,夜空中有一條比較密集的星帶穿過,這就是著名的銀河。在銀河系之中,有一個太陽系,我們生活的地球只是太陽系里圍繞著太陽不停旋轉著的一顆行星。迄今為止。地球是宇宙中已知星球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2.演示與講解。教師演示地球儀,但本節課并不詳細地介紹地球的形狀、地球儀以及地球的自轉、公轉,只是簡單演示,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印象。教師提示:“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地球大體上就是這樣的形狀,而且地球是不停轉動的。”
    雖然只是簡單的演示,但教師一定要注意地球儀的擺放和轉動要科學、合理。地球儀的支架必須朝著教室中實際的北方;轉動地球儀時,一定要自西向東轉動。
    3.閱讀與討論。組織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4頁的課文,然后自由討論。
    4.探究與講解。“從太空中觀察,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在地球上觀察,廣闊的天空是蔚藍色的,浩瀚的海洋也是蔚藍色的。那么,是天空把海水映藍的呢,還是海水把天空映藍的呢?”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加以引導:“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地球的表面絕大部分被海洋所覆蓋,地球的外表被一層厚厚的大氣層所包裹,所以地球才呈現出美麗的蔚藍色。”
    5.講述與演示。“平時,我們只是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知道地球某一地區的情況,無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地球實在是太大了。只是當人們乘坐航天飛機或是飛船進入太空時,才能夠看清楚地球的全貌。
    乘坐“神舟”5號飛船進入太空的我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地球:‘地球景色非常美麗!’從楊利偉在太空拍攝的DV《中國人眼中的太空》中,我們看到了浩瀚的宇宙、藍色的地球和地球皚皚冰川……”
    教師和學生出事報刊上有關楊利偉遨游太空的資料。
    6.觀察與討論。閱讀教科書第24~25頁的圖畫,請學生發表意見:自己從這張圖上讀到了什么信息,知道了什么內容?
    7.總結。“這節課,我們對人類所生活的地球有了一個概括的了解,知道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行星,是人類共同的家園;還知道了地球上有陸地個海洋,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都被海洋覆蓋著:知道地球是我們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而且也是各種動物和植物的家園,所以地球總是那么生機勃勃。”
                      
     
    主題一   共同的家園
    課堂1﹒認識我們的星球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上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各種動物和植物的家園。
    2.了解并初步認識世界政區圖和兩半球圖,知道世界上陸地和海洋分布的概況。
    3.進一步培養探究、收集資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58~61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各種動物、植物、人物和各種地理事物的圖片,并確定每一張圖片內容所呈現的地區。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地球儀。如果可能,按照小組數目做準備。
    4.了解魏格納學說的有關內容。
    教學活動及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地球是我們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而且也是各種動物和植物的家園,所以地球總是那么生機勃勃。現在,讓我們根據自己所知道的知識,為所準備的各種動物、植物、人物和各種地理事物的圖片找家。請大家把圖片貼到這幅地圖的相應位置上。”
    2.制作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給動物、植物、人物和各種地理事物找家”的活動。可以按照動物、植物、人物山脈、河流等將學生分組。
    學生完成后,全班一起檢查貼得是否正確,教師指出錯誤并且糾正,然后,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了,地球上不僅有人類,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生命。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各種動物、植物共同的家園。”
    3.閱讀與討論。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26頁的課文,討論古人對地球的認識,以及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啟發學生聯系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以前學習過的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知識進行分析。
    4.觀察與演示。閱讀教科書第26頁的插圖和豆博士的敘述。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發給一個地球儀。駕駛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尋找答案。教師演示地球儀正確的轉動方式,并且借助地球儀解答學生的疑問。
    5.教師總結。
    第二課時
    1.導入,“地球儀可以幫助我們對地球有一個比較形象的了解。”
    2.閱讀與探究。
    閱讀教科書第27頁的第一段課文。
    閱讀教科書第27頁的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和右下方的文字。
    讀圖要求:
    (1)    看看地圖上面海洋面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
    (2)    找一找地圖上面有哪些大洲、大洋。
    3全班交流。各小組發表讀圖結果。教師要保證學生能正確地說出一些基本的知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最大和最小的洲,最大和最小的洋,我國位于哪個洲,我國東臨哪個洋。
    4.拓展學習。閱讀教科書第29頁的“魏格納的膽識”一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在課前的準備向學生做簡單的介紹。
    5.教師總結本課題的學習,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在課前要準備好動物、植物、人物和各種地理事物的圖片。
    2.在課前要準備好地球儀、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家庭作業
    1.讀圖練習:在世界地圖或兩半球圖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
    2.閱讀教科書第26頁豆博士的話。
    評價建議
    就學生在教學活動和讀圖、識圖活動中的表現和能力給予評價,并做記錄。
     
     
    課題2.不同的環境,不一樣的生活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氣候和環境。
    2.了解在不同的環境狀況,人們有著不一樣的生活。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66~67頁。
    教學活動及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閱讀教科書第30頁第一段的課文。
    2.交流與講解。根據上次課所分配的探究任務,以及課后的準備,各小組匯報探究的成果。教師結合教科書第30頁的世界地圖及學生的匯報,穿插講授有關知識。
    知識要點:(1)由于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光照射的角度、強弱都會有差別,所以地球表面不同地區的溫度、氣候是不一樣的,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帶。(2)從地球中間的赤道向南、向北,在南、北回歸之間的地區屬于熱帶;那里陽關直射,終年炎熱。(3)從北回歸線向北,北極圈以南的地區屬于北溫帶;從南回歸線向南,南極圈以北的地區屬于南溫帶。溫帶地區基本上是四季分明的。(4)北極圈以北的地區是北寒帶;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是南寒帶,那里非常寒冷,永遠是冰天雪地。(5)我國絕大部分地區處于四季分明的北溫帶。教師在講授五帶時,讓學生同時觀察地球儀或世界地圖,并且正確地找出相應的地區。
    3.教師總結。
    4.                                                                         
    第二課時
    1.導入。“我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由于環境的差異,生產
    、生活有著很大的差別。地球上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環境,不同地形和氣候環境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差異呢?”
    2.交流與講解。有關小組根據所分配的任務匯報對地球不同地區的探究成果。教師講解和澄清有關知識。
    知識要點:(1)生活在北寒的因紐特人,由于這一地區終年氣候寒冷,沒有什么植物生長,他們都穿著厚厚的毛皮服裝,用冰雪建造房屋,只能以飼養馴鹿和狩獵為生。(2)生活在北溫帶的蒙古人有著強壯的體魄,他們居住在蒙古包里,在遼闊的草原上游牧;北美洲的加拿大人、美國人的服裝,亞洲日本人的和服、朝鮮人富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服裝,歐洲西部巴伐利亞人的民族服裝等以及這一帶人們居住的房屋,都與溫帶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是相適應的。這一廣闊的地區適宜從事農牧業。(3)生活在熱帶亞洲的東南亞人的筒裙、印度婦女身披的沙麗、阿拉伯人屋等,適應于熱帶炎熱的陽光和炎熱的氣候
    3.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由于氣候環境的差異,地形環境的不同,生產、生活有著很大的差別。人類在地球的各個區域生存,從事著不同的生產勞動,以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適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反映了人類的智慧。”
    給教師的建議
    1.    要準備好不同環境中人們生產、生活的圖片和資料。
    2.    要準備好地球儀、世界政區圖、兩半地圖。
    3.    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評價建議
    1.    進行小組評價時,除了評價匯報內容的正確、豐富與否,還應當評價分工與合作情況。
    2.    就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和能力給予評價,并做記錄。
     
    課題3.勇敢者的足跡
     
    教學目標
    1.知道人類對生活的探究、對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的探究是永無止境的,無數探險者以他們堅定的意志、勇敢的努力,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在探險者隊伍之中有很多中國人的身影,他們是我們民族、國家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72~75頁。
    教學準備
    地球儀、世界政治區、兩半球圖和反映從事地球科學探究人員光輝事跡的圖片和資料。
    教學活動及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人類生活的地球時豐富多彩的,人類對地球的了解還有很多不夠,還有很多未知,所以人類對地球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閱讀教科書第32頁第一段的文字。
    2.與思考。閱讀教科書第32頁的課文,并欣賞圖片。以自由發言的形式討論和交流閱讀心得。
    要求:(1)了解我國北極探險的重要事件。(2)了解北極地區的概況。(3)了解科學考察工作的特殊與艱苦。
    3.    閱讀與講解。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加以講解。
    教師強調:“科考隊員是執著、無畏的勇敢探索者。他們是我們民族、國家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思考與討論要點:(1)北極地區的環境特點,因紐特人的生活特點。(2)考察隊的科學家們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家考察船成功地進行了北極科學考察說明了什么?
    4.    教師總結。
    第二課時
    1.    導入。“上節課,我們循著中國探險者在北極的足跡了解了我國科學家的勇敢和無畏。那么,在地球的另一極是什么樣什么樣的狀況呢?讓我們隨著兩名中學生一起到南極去看一看吧。”
    2.    識圖練習。從地球儀、世界政區圖或兩半球圖上找到南極洲的位置,查找與我國的距離。
    3.    閱讀與思考。閱讀教科書第33頁的課文,欣賞教科書上的南極長城站的圖片。自由討論。
    要點:(1)南極地區的環境特點。(2)考察隊的科學家們乘坐我國的“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成功地進行了南極科學考察說明了什么?(3)“雪龍”號為什么要把科考站的垃圾裝運回國呢?
    4.講解與討論。教師提問:除了南極、北極,地球上還有一個第三極,那里的環境有什么特點呢?中國的探險者在那里有什么作為嗎?”
    閱讀教科書第34頁的課文,欣賞教科書上的珠穆朗瑪峰和中國登山英雄的圖片。
    教師講述中國登山英雄攀登珠峰的光輝事跡。
    5.教師總結本課,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與本課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和資料。
    2.要準備好地球儀、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家庭作業
    1.閱讀教科書第35頁介紹的兩位探險家。
    2.完成教科書第35頁“我最佩服的探險家”。
    評價建議
    1.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并記錄下來。
    2.對學生的書面作業給予評價,并且可以擇其優秀者在后面的課上宣讀
                    
     
    主題二   環繞地球看世界
     
    課題1 到純子學校看一看
    教學目標
    1.透過一所普通的日本小學校,了解日本的社會概況、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2.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78~79頁。
    教學準備
    1.有關日本社會發展、民俗、民情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我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由于環境的差異,生產、生活有著很大的差別。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生產、生活各自都有什么特點那?從這節課開始,就讓我們一起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下面。我們就先到領國日本去看一看。”
    2.識圖練習。從地球儀、世界政區圖或兩半球圖上找到日本的位置,查找從我國到日本的路線。
    3.閱讀與思考。閱讀教科書第36頁的課文,欣賞教科書第36~37頁的圖片。教師組織全班討論,引導學生思考:(1)為什么中日小朋友語言不通,卻可以在一起交流書法、切磋棋藝,可以用筆寫寫畫畫地交談呢?(2)日本小朋友的學校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嗎?
    4.閱讀與交流。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37頁上方的文字資料。引導他們思考:“你能詳細介紹教科書呈現的資料中提到的內容嗎?”
    師生共同交流。學生根據探究的成果介紹教科書呈現的資料中所涉及的日本的概況、經濟發展,和服、插花、茶道、柔道等富有特色的文化傳統以及傳統飲食,由教師進行補充或講述。
    5.教師總結/
    給教師的建議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日本社會的發展、民俗、民情的圖片和資料。
    2.準備好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要注意幫助學生認識到日本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都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例如:日本文字、和服、茶道等,幫助學生理解這種聯系。
    家庭作業
    預習與探究有關西亞、北非阿拉伯地區的社會狀況。
    評價建議
    就學生對日本的了解程度給予評價。
     
     
    課題2.和阿里一同發現
    教學目標
    1.了解阿拉伯國家的社會概況、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和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82~83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阿拉伯地區社會發展、民俗、民情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我國的東鄰日本的情況。這節課,讓我們沿著南海向西行,穿過印度洋,到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去看一看。”
    2.識圖練習。從地球儀、世界政區圖或兩半球圖上找到西亞、北非地區的位置,查找從我國到阿拉伯國家的路線。
    3.閱讀與探究。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38~39頁的文字,欣賞教科書第38~39頁的圖片。教師將自己補充的材料也提供給學生。
    思考:(1)阿拉伯人從事什么農業?(2)阿拉伯地區最發達的工業是什么?
    (3)    阿拉伯地區最著名的資源是什么?(4)你知道哪些阿拉伯地區的古老文明?(5)阿拉伯人為什么喜歡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長袍?(6)阿拉伯地區最主要的宗教是哪一種?
    4.交流與講解。學生根據前面活動的結果,盡可能充分地討論有關阿拉伯國家的概況、經濟發展、文化傳統,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或講述。
    5.教師小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阿拉伯地區農業、工業經濟發展和發達的古老文明傳承的資料和圖片。
    2.要準備好地球儀、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家庭作業
    預習與探究關于非洲地區的社會狀況。
    評價建議
    就學生對西亞、北非阿拉伯國家的了解程度給予評價。
     
    課題3.漫步神氣的非洲熱土
     
    教學目標
    1.了解非洲的社會概況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意識和國際理解
    3.通過對小蒂皮事跡的了解,樹立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86~87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非洲的環境、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土、兩半球圖。
    教學內容及過程
    1.導入。“上一節課,我了解了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情況。這節課,讓我們越過連接亞洲和非洲的蘇伊士運河,穿過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哀叫,去看一看整個非洲。”
    2.識圖練習。在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上查找蘇伊士運河埃及、非洲的位置和范圍。
    3.閱讀與探究。閱讀教科書第40頁的課文,欣賞教科書第40頁的圖片。教師將自己準備的材料提供給學生。
    思考:(1)赤道橫穿了非洲大陸,那么非洲應該是什么樣的氣候特點?(2)你對埃及文明有哪些了解?
    4.交流與講解。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開展討論:非洲的氣候環境特點;古老的埃及文明、金字塔、獅身人面像;非洲黑色人種的特征;馳名世界的撒哈拉沙漠、東非大裂谷、維多利亞大瀑布等。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給予補充和講解。
    5.自由交流。根據平時從課外書籍或影視節目中了解的知識,談談非洲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
    6.閱讀與討論。閱讀教科書第41頁的課文,欣賞本頁出示的圖片,認識小朋友蒂皮,了解她的事跡和希望。討論:怎么看待小蒂皮對中國小朋友的寄語?我們應該怎樣做?
    7.教師小結本課內容,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非洲環境、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要準備好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師中要注意訓練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家庭作業
    預習與探究關于歐洲地區的社會狀況。
    評價建議
    就學生對非洲,尤其是對非洲野生動物的了解程度給予口頭評價。
     
     
    課題4.走訪格林和安徒生的故鄉
    教學目標
    1.了解歐洲的社會概況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發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92~93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歐洲環境、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從遼闊的非洲大陸向北穿過地中海,就來到了歐洲。作為世界上比較富裕的大陸,歐洲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2.識圖練習。閱讀教科書第42頁最上方的文字,在世界政會圖、兩半球圖上查找歐洲的位置和范圍。
    3.閱讀與探究。閱讀教科書第42~43頁的課文,欣賞教科書第42~43頁的圖片。教師將自己準備的材料提供給學生。
    思考:(1)歐洲有怎樣的氣候特點?(2)德國的環境和社會風貌哪些特點?
    4.交流與講解。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對以下問題充分展開討論:(1)我所熟悉的格林童話和安徒聲童話中的主人公。(2)歐洲有怎樣的氣候特點?(3)德國的環境和社會風貌有哪些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給予補充和講解。
    5.自由討論。通過閱讀教科書第43頁豆博士的話展開討論,也可以就歐洲其他國家進行討論,教師給予講解和補充。
    6.教師總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歐洲環境、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要準備好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對歐洲其他國家的介紹,不要搞成地理知識介紹;只要側重與比較簡單的一般社會狀況、特點就可以了。
    家庭作業
    1.完成教科書第43頁“我所了解的歐洲國家。”
    2.預習與探究關于俄羅斯的社會狀況。
    評價建議
    對學生的“我所了解的歐洲國家”給予等級評價。
     
     
    課題5.雙頭鷹瞭望的國土
     
    教學目標
    1.了解俄羅斯的社會概況、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96~97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俄羅斯經濟發展、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上一節課,透過格林和安徒生的家鄉,我們了解的只是部分歐洲的狀況。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在歐洲占有很大的面積,這就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
    2.識圖練習。在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上查找俄羅斯的位置和范圍。
    3.閱讀與探究。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44~45頁的課文,欣賞教科書上的圖片。教師將自己準備的材料也提供給學生。
    思考:(1)俄羅斯的國旗、國徽有什么含義?(2)俄羅斯有怎樣的氣候特點
    (4)    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有什么特點?(4)俄羅斯著名的大城市圣彼得堡有什么特點?(5)俄羅斯在科學技術、文化技術、社會經濟等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
    4.交流與講解。讓學生根據前面活動充分展開討論,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給予補充和講解。
    5.自由討論。教師引導:“俄羅斯是我國的近鄰,兩國人民有著長久的友誼和交往,同學們可能也知道一些有關的情況,大家可以交流一下。”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并且給予必要的補充與糾正。
    6.教師總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俄羅斯經濟發展、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要準備好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對俄羅斯的介紹,不要搞成地理知識介紹,也不要面面懼到;只要側重與比較簡單的社會狀況、特點和俄羅斯在科學技術、文化技術、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就可以了。
    家庭作業
    預習與探究關于北美洲的社會狀況。
    評價建議
    就學生對俄羅斯的了解程度給予口頭評價。
     
     
    課題6.遼闊的北美大陸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北美的社會概況和人民的生活,了解北美大陸有著眾多民族、發達的經濟。
    2.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02~103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美國、加拿大經濟發展、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在大西洋的西海岸,還有兩個大國——美國和加拿大。那里的輕快怎樣呢?讓我們和小文一起,從她表姐的來信里了解一下北美大陸。”
    2.識圖練習。在世界的政區圖、兩半球圖上查找北美大陸美國和加拿大的位置和范圍。
    3.閱讀與探究。閱讀教科書第46~47頁小文的表姐——玲華的來信,欣賞教科書46~47的圖片。教師將自己準備的材料也提供給學生。
    思考:(1)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和大城市紐約的情況。(2)美國的農業有什么特點?(3)從玲華表姐的學校情況是否可以看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4)加拿大有什么特點?
    4.交流與講解。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充分展開討論,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給予補充和講解。
    5.自由討論。閱讀教科書第47頁的“資料標識”的內容,以自由發言的形式討論有關美國歷史的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加以補充。
    6.教師總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美國和加拿大經濟發展、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要準備好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對北美大陸的介紹,不要搞成地理知識介紹,也不要面面俱到;只要側重于比較簡單的經濟發展、社會狀況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就可以了。
    家庭作業
    讀圖練習:在世界地圖或兩半球圖上熟悉查找“環繞地球看世界”中的世界
    評價建議
    就學生對美國和加拿大的了解程度給予口頭評價。
     
     
    課題7.足球和桑巴舞的熱土
     
    教學目標
    1.了解巴西的社會概況、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06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巴西經濟發展、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如果從中國的東海乘船出發,向東南航行,就到了位于太平洋另一端的南美洲,國土最遼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巴西,對于這個國家,同學們都知道些什么呢?”
    2.識圖練習。在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上查找巴西的位置和范圍,教師幫助學生在地圖上看清楚巴西在南美洲的具體位置,與哪些國家相鄰,有哪些大城市等。
    3.閱讀與探究。閱讀教科書第48頁的課文和其他文字,欣賞照片和說明,教師將自己準備的材料提供給學生。
    思考:(1)巴西有怎樣的氣候特點?(2)巴西的環境和社會風貌有哪些特點?
    4.交流與講解。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充分展開討論:(1)我所熟悉的著名的巴西足球隊和球員。(2)亞馬孫是怎樣的一條河流?(3)巴西的桑巴舞和狂歡節是怎樣的?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給予補充和講解。
    5.自由討論。閱讀教科書第48頁豆博士的話,可以分別就南美洲其他國家討論,教師給予講解和補充。
    6.教師總結本課,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巴西環境、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要準備好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對巴西和其他南美國家的介紹,不要搞成地理知識介紹;只要側重與比較簡單的一般社會狀況、特點就可以了。
    家庭作業
    預習與探究關于澳大利亞的社會狀況。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
     
     
    課題8.羊背上的國家
     
    教學目標
    1.了解澳大利亞的社會概況、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11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在世界七大洲中,大洋洲基本處于南半球,誰知道在大洋洲有哪些國家?其中面積最到的又是哪個國家?對于這個國家,同學們又了解些什么那?”
    2.識圖練習。在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上查找澳大利亞的位置和范圍,教師幫助學生在地圖上看清楚澳大利亞在大洋洲的具體位置,與哪幾個大洋連接,與哪些國家鄰近,有哪些大城市等。
    3.閱讀與探究。閱讀教科書第49頁的課文和其他文字,欣賞照片及說明,教師將自己貯備的材料提供給學生。
    思考:(1)澳大利亞有怎樣的氣候特點?(2)澳大利亞的環境和社會風貌有哪些特點?
    4.    交流與講解。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充分展開討論:(1)我所熟悉的澳大利亞著名的野生動物。(2)為什么澳大利亞有這么多獨特的野生動物?(3)為什么澳大利亞被稱為“羊背上的國家”?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給予補充和講解。
    5.    自由討論。可以分別就大洋洲的其他國家展開討論,教師給予講解和補充。
    6.    教師總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澳大利亞環境、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要準備好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猤澳大利亞和其他大洋洲國家的介紹,不要搞成地理知識介紹;只要側中與比較簡單的一般社會狀況、特點就可以了。
    家庭作業
    1.總結這一主題的學習內容。
    2.搜集有關滅絕動植物的資料。為下一課作準備。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
     
     
    主題三 做一名地球衛士
    課題1.地球屬于誰
     
    教學目標
    1.學習簡單的食物鏈知識。
    2.初步了解物種滅絕的事實。
    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間普遍的相互依賴關系。
    4.思考并且形成人類對自然界的正確態度。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18~120頁。
    教學準備
    1.在課前,可以請全班或部分學生找一找有關動植物滅絕的資料(也包括本地區現在已經消失或瀕危的動植物)。
    2.教師準備一些有關動植物滅絕的資料。
    3.教師應當聯系本地區實際,找一找在本地區已經消失或者已經瀕危的物種資料,并且了解導致其消失的原因。
    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教師朗讀教科書第50頁的課文,然后說明:課文中提到的同學們的感覺可能與大家相同,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覺,也很欣賞同學們的報告。“
    2.閱讀與討論。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50頁的課文,然后通過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討論:除了課文中提到的,還有哪些生命比人類在地球出現得更早?怎樣才算是“與其他生命友好相處“?為什么說”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是愛護人類自己“?(人類生存離不開良好的環境)
    3.小組討論。教師朗讀教科書第50頁下方的“令人深思的數學”,并請學生結合第51頁幾個學生的疑問和感想。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請學生參考教科書的內容,以及自己在課前所搜集到的資料、教師提供的有關資料等,交流有關動植物滅絕的情況。教師在小組內充分交流的基礎上,要求每個小組選擇一兩種向全班介紹,在介紹時要說明該物種滅絕的原因。并且鼓勵以小組合作形式向全班介紹,如有人介紹該物種特點,有人說明其滅絕原因,同時,還有人模擬等。
       教師要提醒學生,也許有些動植物在全世界還沒有徹底滅絕,但已經逐漸減少,會走到這樣的地步?可以在全班介紹這樣的動植物。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巡視,適當協調各小組所選擇的物種,盡量避免重復。
    4.全班交流。每個小組輪流向全班介紹。教師也可以向全班做介紹,特別是有生態意識,使他們感受到這個問題離自己并不遙遠。
       教師對各個小組的介紹進行評價,并特別贊揚那些能夠清楚說明物種滅絕原因的或者能夠選擇本地區實例的小組。
    5.全班討論。全班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應特別引導學生思考:隨著物種的消失和滅絕,會出現審美的情況?人類會面臨什么樣的局面?我們生活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
    6.教師簡單小結本課內容,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目前,多種科普讀物中都有關于動植物滅絕的介紹,教師可以實現準備一些。特別是在學生家庭藏書可能有限的地區,更應當在此方面多花洗些時間。本課題資料庫中提供的一些內容可供教師參考。
    2.學生介紹的物種中,有的物種滅絕的原因可能與人類活動無關,比如恐龍。教師應當允許這樣的內容出現,只要指出或者說明其真正原因即可。
    3.有關“怎樣與其他生命友好相處”的討論是開放式的,事實上,至今科學家和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承認多種不同的意見都有其合理性。比如,學生可能會涉及人類要活下去,有時必須以其他生命作為代價——像作為食物,或者當其他生命危及自身安全時。但教師要把握住并且讓學生理解,生物的多樣性是保持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環境條件,因此必須盡可能地停止或者減少生物滅絕。
    家庭作業
    1.布置學生寫一篇感想。
    2.預習教科書第51頁有關生物鏈的內容。
    評價建議
    1.對學生的小組介紹進行評價。
    2.對學生所寫的感想給予書面等級評價,并選擇優秀的后面的課上向全班介紹。
    第二課時
    教學活動及課程
    1.    導入。從家庭作業1中選擇優秀者,由教學或者學生朗讀。
    2.    閱讀與探究。教師提問學生:“有沒有聽說過食物鏈?什么教做食物鏈?”
    3.    自由辯論。
    4.    教師小結本課內容,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    教師在食物鏈的討論中要讓學生充分的思考,除了教科書上展示的食物鏈以外,自然界還存在多種多樣的食物鏈,它們彼此之間又存在著復雜的聯系。
    2.    強調每一個物種都在特定的食物鏈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每個物種的消失都不是這個物種本身的事情,必然會隊與他在一個食物中的其他物種產生影響。
    3.    在討論害蟲、益蟲、害鳥、益鳥時,可以舉例子,例如,20世紀50年代,人們為了糧食增產,消滅吃糧食的麻雀,結果大批果樹減產——缺少了麻雀的捕食,蟲害大增。
    家庭作業
    如果探究和辨論的時間較長,可以將教科書上“藏羚羊的守護神”的閱讀活動作為家庭作業。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各項活動中的表現并做記錄。
     
     
    課題2.水的危急
    教學目標
    1.    了解水質的不同標準,及其對于人類生活的具體意義。
    2.    進一步從宏偉和微觀角度了解水資源的嚴峻現狀。
    3.    在原有基礎上提升珍惜和愛護水資源的態度。
    4.    能夠自覺自愿地投入節約水的行動中。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27~129頁。
    教學準備
    1.    教師就中國七大水系的水質準備一些資料,尤其是關于污染程度和原因的。
    2.    教師就本地區水資源的現狀做具體調查,以了解按照國家標準,本地區的水質屬于哪個類別,便于在學習七大水系及水的質量標準時,幫助學生理解類別的實際意義。
    3.    準備一份較大的全國地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可以以朗讀“地球屬于誰”第一課時的優秀作業開始,然后說明,今天主要討論關于水的內容。
    2.    閱讀與討論。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53頁的照片和文字,通過提問和討論,使學生充分理解這些照片和文字所表達的意義。教師要傳達給學生這樣的信息,即水資源的危機不僅局限在某個地區或某個國家,而是整個地球和全人類都面臨的危機。
    3.    小組探究。將學生分成七個小組,每個小組各代表教科書第54頁的七大水系顯示圖中的一各水系。然后各小組分別研究自己的水系,參與顯示圖下方的標準和全國地圖,明確該水系的狀況,準備向全班做介紹。
    教師強調,介紹時要能夠詳細具體地加以說明。
    例如:我是海河,發源與太行山和燕山,流入渤海,在我地流域中,有許多重要的城市,像首都北京、直轄市天津、石家莊……一共有25座!可是今天,在我的整個流域中,之有3.1%是潔凈的I類水,10.7%是Ⅱ類水,7.7%是Ⅲ類水——這樣的水還可以做人類用水的水源。可是,這三類水加起來才是我的總水量的21.5%!還不到四分之一。其余的呢,有12.3%是V類水,要知道,這些水不僅不能喝,連游泳都不行。更可怕的是,Ⅵ類的劣質水已經占到53.9%!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這就是說,我的一半以上的水已經屬于沒有任何用途的臭水!我曾經養育了許多代的人,養育了這么多繁華的城市,難道人類就要讓我的水全部變成臭水,讓我變成一條沒有用處的河流嗎?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們人類,你們那些城市,又該怎么辦呢?
    4.    表演與交流.各個小組輪流向全班介紹本小組所代表的水系,并且對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
    5.    總結。教師對各個小組的介紹給予鼓勵為主的評價。朗讀教科書第55頁的課文,對本課題的學習給予總結,強調我國水資源的嚴峻現實。強調節約用水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就教科書第55頁倡議書與學生簡單交換看法,鼓勵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做水資源的保護者。
    布置家庭作業:每個學生自己創作一條(幅)宣傳節約水、珍惜水的標語或圖畫。
    給教師的建議
    1.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教科書第55頁的倡議書及制作標語、宣傳畫的活動擴展到第二課時,或者與大隊輔導員、班主任協商,作為少先隊或者班級活動。
    2.    水源質量標準的學習對于學生形成環境保護的態度和價值觀影響深遠,教師要在學生活動的各個環節加以引導,使他們真正理解每種標準的含義。
    3.    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表演活動。
    家庭作業
    完成節約水、愛護水的宣傳標語或者圖畫。
    評價建議
    1.    對每個小組的表演給予鼓勵為主的評價。主要針對介紹的正確性。
    2.    對每個學生創作的宣傳標語或圖畫給予鼓勵為主的評價,選擇其中優秀的在校園的有關地方展示。
     
     
    課題3.播種綠色 播種希望
     
    教學目標
    1.    了解沙塵暴問題與人類行為之間的關系。
    2.    知道人類懂得樹木森林與自身生存的關系經歷過許多曲折。
    3.    了解人們為恢復環境所做的努力。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34~137頁
    教學準備
    1.    根據所在地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補充準備一些材料。例如,如果是南方地學校,學生對于沙塵暴缺少親身經歷,如果是城市地學校,學生可能對草原概念模糊,教師應當盡可能有針對性地搜集一些直觀形象的材料,以便加強教科書所出示材料的效果。
    2.    了解一些本地區的有關情況,比如沙塵暴的發生、荒漠化的情況,并且將其納入到教學中。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評價學生在上一課題完成的宣傳標語、圖畫等,并說明與水相關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就是樹木、森林。這就是今天討論學習的內容。
    2.    閱讀與探究。教師朗讀教科書地56頁開始的文字,然后請學生閱讀本頁及第57頁的照片和文字。以下面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曾經聽說過或者經歷過沙塵暴嗎?能夠就聽說的或者自己的經歷描述以下沙塵暴的情景嗎?教科書上說沙塵暴給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威脅,那么是什么樣的威脅?沙塵暴是從哪里來的?是純粹的自然現象嗎?可以參考教科書第56頁下面的資料展開討論,單應當在此基礎上深化,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并且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升對沙塵暴的已有認識。)
    (這些羊怎么了?許多媒體曾經報道這些羊的事情,有同學聽說過嗎?請知道的學生介紹,或者由教師介紹。這些是內蒙古的羊,由于各種原因——過度的放牧、亂砍濫伐、隨意將草原開墾為農田等,使原本水草豐美的草原逐漸荒漠化了。草越來越少,已經不能使羊群吃飽,羊群找不到足夠的事物,在極度饑餓的折磨下,竟然互相咬食同類身上的羊毛!照片上那之羊的腿上是光禿禿的,就是被別的羊咬的。為了防止它們這樣做,無奈的牧人只好替它們穿上衣服的。)
    總之,沙塵暴和羊穿衣,都食對我們人類的警告:對綠色的破壞已經帶來嚴重的后果。
    3.    閱讀與交流。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58頁馬永順的故事、第59頁牛玉琴的故事,然后就以下問題請學生以自由發言形式交流讀后感,教師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
    以前聽說過馬永順的故事馬?
    人們為什么咬為馬永順修建塑像和墓碑?
    教科書上講的“曾經的教訓”是指什么?(教師提示學生,其實過去許多人和馬永順一樣,認為砍伐樹木就是支援國家建設,就是為社會作貢獻。馬永順的覺醒,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在這些年中,許多人也像他一樣覺醒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覺地珍惜綠色,珍惜樹木、青草、森林資源,“三北”防護林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以前聽說過牛玉琴的故事嗎?(或者事跡相似的其他人。)
    牛玉琴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樣的環境變化過程?(曾經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肥美草原,由于人類的過度開墾逐漸變成了沙漠,又由于牛玉琴一家人的努力,開始慢慢的恢復。)
    牛玉琴的事跡說明了什么?(人類能夠破壞環境,但也可以保護和恢復環境。)
    4.馬永順和牛玉琴的行為,不僅播種綠色,也播種了希望。
    給教師的建議
    1.如果有可能,請當地有關部門來介紹本地區的有關情況,如林業部門、環保部門等。
    2.盡可能搜集一些本地區的有關情況,穿插進教學活動之中。
    家庭作業
    觀察家中垃圾的種類。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并做記錄。
    生活中的垃圾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R”符號,并了解其所代表的含義。
    2.進一步形成對待垃圾的正確態度和行為習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40~141頁。
    教學準備
    1.教師在課前檢查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要保證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完成。
    2.教師準備一些關于垃圾對環境危害的資料,供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參考。
    3.與大隊輔導員或班主任聯系,與當地垃圾處理機構或者環境保護部門聯系,爭取安排學生參觀垃圾處理廠,或請專業人士作報告。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垃圾對于學生來講并不陌生,但學習有關垃圾的內容時,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應當幫助他們對有關垃圾問題有比以前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更加成熟和明確的想法、更加自覺和積極的行為。
    2.小組探究。將學生分成小組,根據家庭作業的觀察結果展開討論,并填寫在教科書第60頁的表格中。教師應提醒學生結合教科書及教師提供的資料展開討論,并準備向全班做介紹。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資料提供給學生,并且巡視各個小組,以提出參考意見的方式幫助學生,鼓勵他們在匯報中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比如,我們在什么地方會用到紐扣電池?如果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用過的紐口電池扔在校園里,我們的校園會變成什么樣子?
    3.全班交流。每個小組向全班報告自己的討論結果。教師適當提示,對學生的結果給予修正和補充。
    4.閱讀與討論。請學生觀察教科書第61頁的垃圾處理圖,以自由發言的形式明確主要的步驟和過程。教師要保證學生基本正確地理解垃圾處理的主要流程,可以在黑板上寫出來。
    現代化的垃圾處理過程運用許多高新技術,工藝復雜,六年級學生尚無法完全弄清楚每一個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教師知道用書中有關教科書分析的內容,幫助學生大致有所了解。如先分類,然后進行不同處理,有些粉碎后作為建筑材料;有些用來制造再生的用品;有些用來提煉稀有或者貴重金屬;有些作為燃料焚燒后供熱或者供給工廠做動力;焚燒后的廢渣也可以做為建筑材料。
    5.問題解決。閱讀教科書第61頁的3個“R”,教師依此與學生討論三個“R”,以確保他們正確理解其含義。然后進一步探討:在我們周圍,我們自己和其他人是不是做到了3個“R”?哪一種做到了?哪一種沒有做到?由于什么原因?今后有可以怎么辦?完成教科書第61頁下方的探究練習。
    6.教師總結。對本課學習進行總結,特別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覺地成為環境保護者,用3個“R”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且向他人做宣傳。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如果可能,可以與少先隊和班會活動結合進行,帶學生去比較先進的垃圾處理廠參觀。
    2.可以從環境保護部門或者大學、研究機構邀請專門從事有關工作的人士為學生舉辦有關垃圾問題的科普報告。
    家庭作業
    1如果可能,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了解本地區的空氣質量預報。
    2.向家長介紹3個 “R”及其含義。
    評價建議
    1.針對每個小組的發言進行評價。
    2.對學生在小組活動和全班討論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課題5.凈化空氣,保護環境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空氣質量的知識。
    2.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3.初步了解和接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46~149頁。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了解本地區空氣質量狀況,特別是主要污染物的來源。
    2.檢查學生完成家庭作業1的情況。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62頁上方的文字,并提問學生:“本地區電視臺有沒有空氣質量報告?你們是否看過或者經常收看空氣質量報告?”
    2.小測驗。請學生完成教科書第62頁的小測驗——寫在另外的紙上。教師在黑板中間畫一豎線,將黑板分成左右兩半。然后,請學生自愿發言,說明自己對各項問題的回答,教師在一邊記下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盡可能將學生的各種回答全部記錄下來。接著,在另外一邊寫下三種主要污染物的名稱,再從所回答的來源中選擇正確的分別寫在污染物下(旁)。在完成這項工作時,可以適當加以解釋。
    3.閱讀與理解。教師說明,就在十年前,“空氣質量報告”還是個新鮮事。現在,許多城市和地區的電視臺、報紙都有了這方面的內容。這說明了什么?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并加以引導(人們對于環境更加關注、空氣質量問題日益嚴重等,學生的回答可以也應當是多樣化的)。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并進一步提問,為什么人們現在比過去更加關心空氣污染?空氣污染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教科書上的同學講了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不但真實,而且也非常有名。它們告訴了我們,空氣污染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危害。
    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62頁的兩個小故事,并讓學生以自由發言的形式進行評價和發表感想,教師適當予以補充。
    4.小辯論。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63頁的幾段說明文字。教師講解:“課文里提到的許多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都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工業生產關系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冰箱和空調在不少地方幾乎是家家都有的,家用汽車這幾年也迅速地使中國發展起來,人類需要方便富裕的生活,可是也需要清新潔凈的空氣和健康的身體,怎么辦呢?讓我們運用自己的頭腦和智慧,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教師說明,以該不該發展家庭汽車為題,全班進行一次辯論活動。正方:應當發展家庭汽車。反方:不應當發展家庭汽車。
     具體的做法是:同桌的兩個同學為一組,選擇任何一方,參考教科書上的內容、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平時的了解,共同協商,準備參加辯論的發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便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發言。
    如果學生回答有明顯遺漏,教師給予補充。
    教師宣布:“全班同學基本正確地完成了這個小測驗,說明同學們對于空氣質量有很好的知識起初。“并進一步提問,是否知道本地的空氣質量如何?主要污染物的來源是什么?鼓勵學生發言,如果都數學生不知道,教師給予說明和補充。
    5、教師講解。教師對學生的辯論發言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各種不同意見,尤其要贊揚利用各種資料、通過自己思考得出的看法,并且讓他們理解,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無論是哪一方的觀點,只要有道理、對于解決問題就會有幫助。
    6.教師小結,布置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
    1.根據教師在黑板上的板書,將小測驗的正確結果填寫在教科書上。
    2.向家長或其他成人了解什么是可持續性發展。
     
     
    第六單元   成長記錄冊
     
    主題一 成長中的新問題
    課題1.對立,還是溝通
    教學目標
    1.知道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相互關愛、平等對待。
    2.學習正確處理自己與家長之間的矛盾。
    3.初步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56~159頁。
    教學準備
    教師事先了解所教班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家長之間的主要矛盾及典型事例。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可以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66頁的文字,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樂樂和他的小伙伴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有什么煩惱?你有與他們類似的煩惱嗎?”請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2.教師講解:“同學們有這樣的感受并不奇怪,部分原因是父母對你的期望和要求高了一些,或是把你看成大人了,希望你什么事都做好。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和父母及時溝通。”
    3.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第67頁上的六條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逐一加以評價,并進一步引發學生討論:“你人為哪種方法有助于解決問題?”教師講解:“溝通的方法有很多,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助于解決問題,否則會適得其反。”
    4.同桌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小文的做法和樂樂的父母寫給樂樂的信,并與同桌討論:“你贊同他們的做法嗎,為什么?你有其他的方法嗎?”
    5.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他們解決類似問題的一些做法。
    6.總結。教師講解:“心靈的溝通是解決矛盾的重要渠道,歲著年齡的增長和各方面的成熟,每個同學都應當逐漸學會運用不同的恰當的方式處理和化解中的沖突和矛盾。家庭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我們應該為家庭的和諧、美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庭作業
    1.根據課堂上的討論,完成教科書第69頁下方的填空作業。
    2.完成教科書第69頁的“愛家三字經”。
    評價建議
    對學生的家庭作業2進行等級性評價。
     
     
    課題2.煩惱,還是化解
    教學目標
    1.    懂得男女同學之間不僅應該相互尊重,也可以友好交往。
    2.    懂得人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
    3.    初步掌握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
    教科書分析
    1.    教師事先掌握所教班級內的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煩惱及典型事例。
    2.    教師要事先學習一些有關小學生心理方面的知識。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教師講解:“隨著年齡的增長,同學們不僅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新的煩惱,在學校生活中同樣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如何化解這些煩惱?”由此引出課題。
    2.閱讀與討論。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70頁的課文——“小文的煩惱”。“你們遇到過與小文類似的煩惱嗎?你們是如何看待解決這些煩惱的?”教師朗讀教科書第70頁下面的文字,引導全班討論:“教科書中的同學們遇到的煩惱,你們是不是也遇到過呢?除了這些煩惱外,你們還在學習生活中遇到過其他煩惱嗎?”請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將學生提到的各種煩惱寫在黑板上。
    3.講解與作業。“在生活中,每個同學都會有高興的時候和不高興的時候。不同的情緒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請學生完成教科書第71頁的表格。
    4.全班交流。以自由發言的形式,交流自己所完成的表格。
    5.自由討論。教師引導:“從同學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到,積極的情緒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而消極的情緒又會給我們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是很有意義的。那么,同學們平時又是怎樣對待自己情緒的呢?遇到令自己感到氣憤的事情,怎樣發泄憤怒?遇到傷心的事情,怎樣排解痛苦?哪些是恰當的方式?哪些是不恰當的方式?讓我們來討論一下。”現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72頁上方的文字,然后以自由發言的形式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經驗,可以是自己用過的,也可以是聽到的或者看到的。教師以插話的方式給予適當引導和評價。
    6.教師小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男女同學相處的問題是比較敏感的,教師應該從正面引導。對班里出現的一些相關問題,教師在處理上要慎重。
    2.在自由討論時,教師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參與討論,向學生介紹各種調節情緒的好方法。
    3.教師可以用提問方式,要求學生對小文的煩惱給出有益的方法,說明包括小文和其他同學在內,既要調節情緒,也要正確認識,對待男女同學之間的友誼和交往應當有健康大方的態度。
    4.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調節情緒的方法,教師要做出及時反饋,特別要幫助學生簽別那些不恰當的方法。
    家庭作業
    根據討論,完成教科書第72頁的填空。
    評價建議
    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書面評價,可以鼓勵為主。
     
    課題3.接受,還是拒絕
     
    教學目標
    1.      學習冷靜、理智地處理遇到的事情,分辨是非,保護自己的身心不受到傷害。
    2.      懂得正確交友的意義,學習正確交友的方法。
    3.      學習、體驗合理拒絕不良邀請的方法。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69~171
    教學準備
    1.      了解家長對自己結交朋友的意見。
    2.      搜集一些對于加強同學之間友誼的名人發言。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你有朋友嗎?當心煩時你會求助你的朋友嗎?他會給你哪些幫助?”
    2.      小組探究。閱讀教科書第73頁的文字及插圖的內容,并提問學生:“你在生活中遇見這樣的事嗎?你對這位同學的困惑有什么想法?”
    小組討論:當你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如何面對?請各小組表演出來供大家討論。教師發表自己的意見。
    閱讀教科書74~75頁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參與”虎子小組的討論,對他們的意見和教科書上教師的話發表看法。
    3.      小結。“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們會結交很多朋友,遇事愿意自己解決或求助朋友,這說明你們正在長大。但是,你們畢竟還沒有完全成熟,社會經驗不足,而朋友的建議未必都很恰當,有時朋友的建議也會給你帶來困惑或傷害,所以交友要慎重,對于朋友的話要三思而后行。”
    給教師的建議
    1.      對于學生進行的小組討論及表演活動,教師應當逐一給予充分的評價,以便幫助學生把握尺度和方式。特別要注意學生的朋友觀,對朋友所提意見和建議的態度,引導學生懂得交友要慎重、朋友的話要三思的道理,并培養他們在這方面的意識。
    2.      課堂教學前后要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正確交友、正確對待來自朋友的不良方面和行為的意義。
    3.      可以借用有關朋友、友誼的名言警句作為教學活動的開始或總結,也可以請學生把自己找到的相關資料書寫在黑板上,供學生學習借鑒。
    家庭作業
    課后與自己的親友交流學習本課的感受。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進展,對認識有提高的學生給予表揚。
     
     
    課題二 學做有道德的小公民
     
    課題1.為我尊敬的人畫像——小畫家在行動
    教學目標
    1.      深入理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口號。
    2.      發現不同人身上體現的道德美。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74~175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活動所需要的材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可以先從朗讀比較優秀的學生作業開始。然后教師朗讀:“愛國守法……”教師體溫學生:“你們在哪里看到過這些口號?懂得它們的含義嗎?”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予以補充或糾正。
    2.      自由討論。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76頁下方的課文,并向學生說明本節課要進行“畫像活動”,請學生說一說他們希望為什么樣的人畫像,為什么。
    3.      制作活動。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討論決定為誰畫像并動手完成畫像。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教科書第77頁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學生要進行分工與合作。
    4.      展示與交流。每個小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畫像,并且按照第77頁下方的格式做介紹。
    5.      教師小結,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      教師可以事先準備畫板或厚紙,以便同意全班作品的規格。
    2.      鼓勵學生為普通人、平凡人畫像,不一定局限與英雄人物。
    3.      提醒學生無論所選擇的是英雄人物還是普通勞動者,要說明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優秀的道德品格。
     
     
    課題2.尋找生活中的道德細節——小記者在行動
     
    教學目標
    1.      懂得良好的道德風尚靠無數道德細節構成。
    2.      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講文明、懂禮貌關系到整個社會風尚。
    3.      認識自己的權利和責任。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78~179
    教學準備
    教師在課前通過“不是我扔的”這一故事,了解學生可能產生的想法
    教學活動及過程
    1.      導入。教師與學生一同欣賞教科書第78頁上方呈現的假日小隊拍攝的三個畫面,并且請學生發表意見。朗讀78頁中間的課文。
    2.      小組探究。教師為學生朗讀教科書第78頁“不是我扔的“這一小故事。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討論后形成意見。
    3.      交流與講解。每個小組發表自己的意見,應允許同一小組有不同的意見。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經驗水平,可能許多學生很自然地會認為向老爺爺說明真實情況很重要,教師應當肯定這種意見的合理性。然后引導他們理解:其實是不是這個叔叔扔的并不重要,愛護環境、自覺養成維護環境的行為是最可貴的。
    4.      同桌評價。以同桌兩人為一組、溝通達成一致意見,最后正式填寫。
    5.      教師總結。鼓勵學生按照活動中所總結的內容行使自己的權利,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合格的小公民
    給教師的建議
    1.學生對“不是我扔的“這一故事的理解,很可能會十分關注叔叔是“冤枉”的,對此,教師要幫助他們提升的:環境的清潔才重要,至于是誰扔的在此并不值得追究,自覺地維護環境才是重要的。
    1.認識水平受局限,針對學生的相互評價,可能會出現偏激或不屬實的情況,并因此會影響部分學生的情緒,不利于達到活動目的,所以,教師可建議學生將別人的評價內容,在課后與家長或同學進行交流,如果大家看法一致,則要虛心接受,如不符則要引以為戒。這樣在學生有情緒時,家長也可以及時進行疏導。或建議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解壓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家庭作業
    看了同學給自己寫的評價,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并做記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亚洲图片自拍偷图区|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巨鞭大战丰满少妇|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入口 | AV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免费一二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日日摸夜夜添狠狠添欧美|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亚洲伊人五月丁香激情| 亚洲最大日韩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 亚洲成人av综合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成人午夜看黄在线尤物成人| xxxx丰满少妇高潮| AV无码小缝喷白浆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精品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午精品午夜福利757视频播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