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討論和揣測的結果是可能問題出在“人”的身上。打個比方,比如按照規定,某個零件應該打磨100次,德國工人會毫不猶豫地執行,一次不差;而中國工人很可能打磨到90次就交工。可別小看這10次之差,也許就這1微米的誤差就可能影響到產品的質量。換言之,德國工人對于操作手冊是百分之百地嚴格執行,而中國工人則很可能“大概齊”就好。中國古人早有先見之明:“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細節決定了質量的高下,細節決定了成功與失敗。
在德國,某著名理工學院的每名學生都有一枚鋼制紀念章。因為該學院曾有個畢業生設計了一座大橋,由于微小的疏忽,大橋在剛建成不久便倒塌了,造成了多人死亡。學院為了使學生永遠記住這個教訓,就用這橋的廢鋼制成了紀念章,人手一枚。
2000年,《中國經濟日報》曾發表過一篇《難道我們連螺絲釘都擰不緊嗎?》的文章。文章寫道:黃河小浪底水電站是中國大型的水利樞紐工程,它依靠世界銀行貸款引進國外機組,一組是100%國外進口,二組是90%,三組是80%,后面全部是國產化。在所有的機組安裝到位后,進行統一運行,結果是國產化程度高的那三個機組,全部漏水。然后停下來開始檢修,一停就是一個月,結論讓所有人哭笑不得:全部都是因為螺絲沒有擰緊造成的——有的沒有墊子,有的根本沒有螺絲!
而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因為細節而被感動,因為細節而取得成功。
曾看過這樣兩個故事。一則講的是一家與英國公司有著貿易往來的日本東京外貿公司注重細節的故事。英國公司的經理經常需要購買從東京到神戶的火車票。很快,這位經理發現:每次去神戶時,座位總在右窗口,返回時又總在左邊窗口。這位經理詢問日本公司的購票小姐其中的緣故,小姐笑著答道:“車去神戶時,富士山在您右邊;返回東京時,富士山在您的左邊。外國人大都喜歡富士山的美麗景色,所以我特意為您安排了不同的座位。”這位英國經理十分感動,他立即把這家日本公司的貿易額從50萬英鎊提高到了200萬英鎊。因為在他看來,作為這家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對于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夠想得如此周到,那么跟這樣的公司做生意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另一則講的是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年輕時的故事。當年,福特去一家公司應聘,他發現一道來應聘的另外三個人學歷都比自己高,看來希望不大,但他沒有臨陣逃脫。當輪到福特面試,在敲開總經理辦公室的門后,他看到地板上有一張廢紙片,就隨手拾起,放進廢紙簍里,然后走到總經理辦公桌的前面,作了自我介紹。總經理告訴福特他被錄用了,并解釋道:“你前面的三位求職者文化程度比你高,而且更風度翩翩。可他們兩眼只盯著大事,對小事卻視而不見。我之所以錄用你,是因為你能拾起我有意丟在地板上的廢紙。”而福特也沒有辜負總經理的期盼,最終成為了該公司的董事長,并成為了名揚世界的“汽車大王”。
一位哲人說得好:“小事永遠是大事的根,每一棵生命之樹的衰榮都可以從它的根上找到答案。”細節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一樁事業的成敗,只看見大事而忽略小事的人是無法真正成功的。古語說得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難以成江河。不妨從今天開始,注重手邊的每一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