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穴藥敷療法
㈠眩暈 獨頭蒜20g、土豆去皮20g,共搗為泥狀貼于涌泉穴。
㈡腹脹 以菜菔子30g浸于黃酒中取出涂擦隱白穴。
㈢失眠 以夜交藤30g搗爛外敷于照海穴。
㈣小兒驚風 以牙皂20g、朱砂10g、研末,以此藥末蘸姜汁擦丘墟穴。
㈤嘔吐、腹痛 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各10g ,以此搗汁后,涂抹于太白穴。
㈥腳氣 半夏12g,研細末,調拌白水,外敷于仆參穴。
㈦鼻衄 以大蒜一點,搗爛和醋調抹于京骨穴。
㈧頭痛 以胡椒3g,研末,酒調涂于京骨穴。
㈨鼻炎 黃柏9g、生地12g、黃酒適量,同搗,涂患兒足底涌泉穴。
㈩月經不調 用巴豆2粒去殼,加麝香0.3g,研制成1個藥餅貼水泉穴。
(十一)雞眼 用鴉膽子2粒去殼,研制成1個藥餅,貼敷于雞眼處。
(十二)大便難 以芒硝10g,大黃1片,曬干,碾末,以2片擦丘墟穴。
(十三)銀屑病 以黑胡椒8g,穿山甲10g,冰片5g,共研末過80~120目篩后裝瓶備用。先用75% 酒精消毒,再用手術刀或三棱針在解溪穴劃"+"或"-"字型痕跡,劃痕長3~5毫米,以微見血為度,不宜過度,不宜過深,防止感染,然后撒少許藥粉,用膠布貼敷固定,并用指端壓穴片刻,增強局部刺激。每周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二、手、足心藥敷療法
㈠鼻炎 生地12g、樟腦2g,共搗,敷于兩手心,紗布包好,24小時換藥一次,一般3次即可痊愈。 ㈡口瘡 吳茱萸9g,為末,醋調涂于足心。
㈢關節炎 生田螺搗爛,敷在兩腳心,覺有涼氣從腳底部傳出即安。若敷丹田亦利小便。
㈣高血壓 吳茱萸46g,硫磺、面粉各16g研末拌勻,酒炒熱,男左女右包足心。
㈤小便不利 大蒜1頭,鹽60g,山梔子6g,共為末,加水調敷腳心。
㈥腎炎水腫 生姜30g,豆豉9g,食鹽6g,連須大蔥(帶泥)30g~80g,共搗做餅,烘熱貼在腳心。
㈦小兒遺尿 黑牽牛3g為末,水調,敷足心即止。
㈧面神經麻痹 馬錢子50g,芫花20g,名雄黃2g,川烏3g,膽南星5g,白胡椒2g,白附子3g。先將馬錢子放入砂鍋內,加水與綠豆一撮,放火上煎熬,等豆熱,將馬錢子撈出,剝去皮毛,打成碎塊。然后在鐵鍋內放沙,炒熱,入馬錢子碎塊于沙內,用木棒不停地攪拌,馬錢子發出嘣嘣的聲音,至聲音停止,馬錢子呈黃褐色時(不可炒黑,黑則無效),取出與諸藥混合粉碎為末,過篩。取藥末10~15g,撒布于6~8平方厘米膠布中間(如法制兩塊),貼于足心涌泉穴。2天換藥一次,一般5~10天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