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醫脈診——研究與探討轉載 2009-07-28 08:05:37 閱讀35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中藏醫脈診——研究與探討 2009年06月15日 09:20:14 作者: 仲景之約 診斷屬論范疇,它是因果關系的延伸,需要確立某種秩序和系統模式。在缺乏技術條件的古代,人們對病因的不可能象西醫學那樣在內部進行,為了戰勝疾病,他們只能就環境、人體與癥狀的觀察來確立某種關系,從而,“由癥狀變量系統的變化推導輸入的狀況,探求病因”①。觀察癥狀變量系統,即“人體黑箱輸出的信息,中醫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獲得的”②。所以,“四診”是獲取疾病信息的唯一有效方法。時至今日,也是如此。 切診(主要指脈診)在中醫學上倍受青睞,自晉王叔和以降,它即自成體系。“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后為之方,”③“上古神圣,首重切脈,”④甚至一些醫生“只憑脈而不問癥”,病人也“惟以脈診而試醫之能否”,⑤因此脈診的作用被日益夸大,以致到了占卜算命一類的方術之中。其所及,早在公元562年,《脈經》既已傳入朝鮮、日本等國,阿維森納的《醫典》也曾采用過有關。⑥這方面,藏醫所受的影響就更明顯了⑦。 中藏醫無疑具有比較的基礎,因為它們都是以人的五官感受而直接實現疾病的診斷的,其可比性較強。這不但是比較醫學,也是比較文化學的任務。筆者這篇文章,乃是一個初步嘗試,故自擬了四條標準: 1.以《四部醫典》第四部第一章為依據,合勘有關中醫。 2.以比較異同為主,義疏為輔。 3.《四部醫典》雖然成書于公元八世紀,但后來曾多次修改、增補,直到1687年才算完成⑧,因此本文所用中醫文獻不受八世紀限制。 4.因太素脈無臨床實用價值,故不詳細比較,以待有識者。 一、脈搏的生成 中醫說心主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⑨而“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脈,”⑩因此,脈搏的生成是由心臟跳動所致。“夫脈者,血之腑也。”[11]心臟的跳動,血脈的運行皆有賴宗氣推動。《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手),脈宗氣也。”注云:“宗氣者,胃腑水谷之所生,積于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行于十二經隧之中,為臟腑經脈之宗,故曰宗氣。”由此可見,水谷精微與大氣中的清氣合成宗氣,宗氣使心臟跳動,血行脈中,故有脈搏的生成。 藏醫把人體的脈絡分成四種:初成脈、存在脈、聯結脈和壽脈。聯結脈有白脈和黑脈,黑脈中跳動的“如瑪”脈與心脈相連。[12]“所有的脈都在心脈里匯集,人體的思想活動、情緒等通過心腔,促使心臟跳動。脈管起自心臟,主管運送氣,因此,它能跳動。”[13]“人體上有許多血管。我們要檢查的是那些能跳動的脈管,它們起源于心臟,內有氣血在流動。這些脈管猶如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使一樣。”[14]在脈搏的生成上,中藏醫的見解是一致的。 二、脈診的意義 中醫認為脈象的常變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變化,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及預后,因為脈不但與五臟六腑之氣相通(《靈樞·脈度》),而且“脈之盛衰者所,以候氣血之虛實,有余不足”[15],“凡人驚恐恚勞動靜,(脈)皆為變也”。[16]羅東逸《內經搏議·脈原》說:“故太淵一脈,五臟之全體俱現,是以上下左右可占,六部可診也。”總之,中醫是以脈的常變來推斷病的,再以病脈來判斷疾病的各種情況。 藏醫說“病與醫師訊使為脈絡”,[17]通過脈象可以看出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部位,表明人體患病的類型,還可以估計預后。所以芬克在《藏醫基礎·診斷》上說:“對藏醫來說,器官功能似乎比它們相應的解剖知識更為重要。由于用這種方法可以獲得有關器官的功能的信息,因此,脈診認為是最重要的診斷方法。換句話說,器官的功能在脈搏的位置可以觸及,而且對藏醫生來說是明顯的,所以,是提供的明確的指征。”[18] 對中藏醫來說,脈診的意義都是從脈的生成機制這一基礎引發出來的。 三、脈診前的注意事項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此即是脈診前應胸無成見,虛其心志,診時則應凝神細審。[19]李中梓《醫家必讀》亦謂“酒后之脈常數,飯后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饑之脈必空”,所以,“人醉莫與診視,自醉莫診視他人,或乘車馬,必待寧息”。[20]醫生診脈時非但要調氣息,還要不茍言笑,不左瞻右望。在這方面,藏醫的講究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病人就診前須忌酒肉、性交、多語、心勞、行走、失眠、空腹等等。他們說,遵守了這些規矩,人的三種體液才能平衡協調,醫生才能推斷脈的平病與異同。當然,對醫生來說,他的手指要光滑敏感、精神和生理也要正常。對此,《西藏醫學》第二部分《切脈》還有一個故事。傳說宇妥切脈時,藥王與八女神來給他做預言,由于人、水、狗等嘈雜聲,他們沒聽清,結果宇妥只在安靜之時切脈。他告誡邊開玩笑邊切脈的學徒們說:“特別是當你切脈時,你應該避開人聲和其它障礙。不要漫不經心,應該集中精力。” 脈診時間,中醫以平旦為最佳。《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診法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四部醫典》第四部第一章對此是這樣規定的:“視時天空日升未臨谷,體內曖氣未曾竄外部,體外寒氣未曾竄內部。”因為陰寒氣盛(平旦前)則脈象會被誤認為風與痰脈,陽熱氣盛則可能與血癥或膽汁癥脈混淆。[21] 比較可知,兩者如出一轍。 四、脈診的部位及方法 中醫脈診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及寸口診法三種,而以寸口(又名氣口、脈口)為主。診脈部位在腕后橈動脈處。《素問·五脈別論》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于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難經·第一難》亦云:“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脈理求真》卷二亦說:“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正因為寸口為脈之大會地。可以診斷人體的病變與否,所以中醫才舍棄遍診及三部診法而獨取寸口,這也與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法及寸口部的解剖特性有關。[22]中醫把寸口分寸關尺三部,即以橈骨莖突內方為關(介于尺寸之間)關前為寸(尺上一寸),關后為尺(離肘橫紋一尺)。《難經·二難》載:“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脈經》卷一亦載:“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關。”寸關尺所候臟腑亦有分屬。在診脈時,又有三部九候之說,即浮中沉三候。 藏醫取脈亦在橈動脈處,其寸關尺部位不僅相同且連名稱也一樣,其取法亦有浮中沉三候。中藏醫寸關尺所候臟腑比較見表1。 藏醫脈診的部位,據伊麗莎白·芬克的《藏醫基礎》說,“似乎比中醫脈診的位置稍微偏內側一些,幾乎在掌長肌橈側肌鍵的邊緣。”其實,我們察看今日藏醫診脈部位和《四部醫典·后續本》第一章“切脈部位”就可以看出它與中醫沒有什么區別。中藏醫都把橈骨莖突內側作為關部,關前為寸,關后為尺。這樣做的目的,不外是為了更清楚地觸及橈動脈的搏動而已,任何偏內偏外的做祛都是不對的。 藏醫在病人就診時,男先診左手脈,女先診右手脈;醫生用右手診左手,用左手診右手,中指和無名指稍用力。中醫要求醫生之左手診患者右手,右手診患者左手,現在一般無男女之別。[23]在用指方面,亦講究排指、調指、指腹候脈以及舉、按、尋、推、竟等(滑壽《診家樞要·持脈》)。總之,兩者大同小異,差別不太明顯。 藏醫脈診為什么取橈動脈?橈動脈何以能反映臟腑的病變?《四部醫典》解釋道:“只緣動脈雖然遍身布,接近臟器谷水若拍岸,遠則猶如客人話遞傳,適中恰似三夏雷聲動,一切穿行當如商集市。如若不行臟腑謂逆違,氣血遍體流行如老板,十二經絡不混似筏紋”。這是比喻性說法。近取頸動脈等處就象拍岸谷水之喧嘩,容易混淆;遠取股動脈等則如客人傳話,難免有所夸飾和走樣。因此,不遠不近,恰似商人在市場上挑選商品,才是最可靠的。對此,中醫要靈活一些。《素問》有遍診法,《傷寒論》有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后世醫家也偶有采用其它診法者。另外,中醫對獨取寸口的解釋較為合理,從上引文獻可以看出,其解釋不但有生理、解剖的依據,還有上千年實際經驗的。 五、診脈與氣節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又說:“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春天乃陽氣初動,萬物復蘇,人之肌膚腠理疏散,血脈流暢,故陽氣外浮,脈來如魚游波,主浮滑之象。夏日炎炎,陽氣亢盛,人之肌腠汗孔皆開,血流迅速,脈道充盈,故主來盛去衰之象。秋為金,汗孔收斂,脈在膚下,故主來急去浮之象。冬日寒冷,木葉凋零,蟄蟲潛伏,人之肌膚腠理致密,故脈收束在骨,主沉而堅實之象。以上為四季之脈,只要呈沖和之象就是平脈,不可誤以為病。《活人書·問診候之法》曰:“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為一息,其一息之間,診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與所說部分四時相應者,為平和診也。”該書注云:“所屬部分,謂心位洪,肺位浮,腎位沉,肝位弦,脾位緩也。四時謂春弦、夏洪、四季緩、秋浮冬沉也。” 藏醫把一年分為五季,即每月扣出十八天為一季,其余為四季。其說法與上述中醫的見解一樣。其季節、臟腑、脈象的關系見表2。木、火、土、金、水為相生,火、水、土、木、金為相克,又說母子(相生)敵友(相克)須察本源,并由此推算出人的吉兇禍福。 古代中醫把一年四季強分出一個長夏以湊成五季,是為了與戰國時的五行學說相配合。[24]藏醫在這方面幾乎全盤吸收了這種。 |
|